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  女性主义地理学

第八章女性主义地理学

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之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重现、民权和反战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西方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地理的科学开始对女权运动表示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就应运而生(Janice Monk,1994)。由于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而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社会的激进化和妇女的解放,使更多的女性向职业化和学术的参与日剧增。

一、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历史渊源

在十九世纪,英国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分离,以及在工业生产和家务上不同性别间特有的角色分工。从十九世纪後期开始,工业成为以男性为主导的部门,家庭成为以妇女为中心的场所,在劳动市场、家庭和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等方面都呈现出性别的分工,这就使得妇女附属地位的全部社会过程成为分析和研究的焦点。二战以后,新的生产线技术引进,以及劳动密集的服务业都需要新的劳动力来源,即:廉价的、没有攻击性的、且能担任单调无聊工作的劳工,女性正符合所有这些条件。妇女进入劳工市场的效应也促进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的富裕社会中,再度发现贫穷及阶级不平等的问题愈形严重,学生的反对运动、对国际问题认知意识的觉醒、先进资本主义社会不景气的加深及失业率递增……等等所引发的议题,已使地理学者发觉越来越不容忽视。人文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针对“空间崇拜”(‘spatial fetishism’)与实证论的批判,将这些议题置於地理学的议程中,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地理学里,此外也发展出新的研究方法,用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与空间型态问的联结。然而,人文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也都趋向忽略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者几乎只聚焦在阶级差异上。

和社会科学中一些其他学门不同的是,地理学对最近二十年来妇女运动的兴起,与女性主义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成长,竟然毫无受到感染。令人费解地,或许是尺度上的问题,地理学者,和社会学者不同,为何总是舍弃从小尺度的、“私人”的角度来思索问题?因为总是忽视建筑物内部所隐含的社会与空间关系?地理学者所关注的是表象的、发生在公共领域的,例如:组织、地方、地区与区域等空间之型态与过程。因此,在工业地理学中,研究者分析的是工作类型、薪资的空间差异,或者只探讨通勤过程的型态,却从不走进工厂或办公室大门内,去接触实际的工作者。在城市地理学中,研究者则聚焦在建成环境的产物、及其城市空间的分布、住家户则如何住进城镇某些特定地域的某种特定住宅型式的研究。但是,同样地,地理学家再度停留在家庭的大门前,再度忽略如家务工作责任分配,以及

1

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广泛的社会变迁迫使地理学界将女性列入教学大纲。或许最重要的改变是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参与率大幅增长。从1950年开始,女性从事受薪工作的人数遽增,大量的女性在其一生中的某些时段会“外出”。在英国,现今未婚女性与未婚男性同样拥有工作者的比例相差不多,已婚女性则只剩半数有工作,而有五岁以下孩子的女性仅有四分之一为外出工作者。1984年工薪阶层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是女性。这些成长数值对於地理分析有两项重要的涵义:(1)经济情形的改变和区域性就业型态的萧条与成长。这是在传统上地理学对就业议题的主要探讨内容,就业已和劳动力上性别组成的改变紧密纠结,无法分开解释。(2)职业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制造业,尤指传统的重工业,如钢、煤、造船,…等被视为提供给男性的工作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新的工作,诸如:电子装配、仪器工程等制造业,其中许多是限女性的。然而,增加最快的是服务业的工作,从1977-81年间的一百万个工作岗位中,服务业占有四分之一,其中,也有很大的一部份是由女性做的。

当女性进入劳动市场以后,给地理学带来 "女性议题",它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潜在矛盾,且引发了关於时空整合的新问题。多数女性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一方面是孩子、丈夫和家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劳动市场的需求,而这两者经常是相对峙的。为求同时兼顾时间与空间的安排,职业妇女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即是:工作地点、照顾小孩、购物、学校,及其他家务工作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安排。妇女总得设法将多种不同空间、地点的活动适当地安排在一起。

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女性主义地理学最初是从传统地理学的批判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学,虽然家庭决策作用已经在住房模型中体现,内城贫困者的空间分布在经典城市模型中也有所反映,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由此引起的家庭结构的改变乃至对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社会中性别差异及这种差异分布所导致的权利不同等等,都无人提及,这导致新女性对地理学日益不满。女性主义地理学随着妇女对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参与而逐步发展起来。

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一)第一发展阶段

地理学家研究的主题很少提及关于女性。从图书馆或书店架上的书籍、各种学校开出的地理课程清单、或新书目录内容,都是如此。诸如:男人与环境、发展中国家男人所扮演的角色、城市作为男人的家……等等。对於这种偏颇,有一种较为宽大的解释是认为人类(man) 一词包含了女性。但这却隐含着性别差异以致于认为区别女性与男性在地理空间中的信仰、行为和活动的差异是不重要的。可见,传统地理学的分析是非常缺乏性别意识的。再如在零售、迁徙、住屋选择、通勤的研究中,很少有明确显示性别作用的,即使确认女性与男性在兴趣与行为状态方面可能有差异,但这些差异却被消失在为了建立空间型态及其律律性而被忽略。

即使某些显然具有性别意义的研究课题,例如婚姻与迁徙形态、区域内与区域间的生

2

育率差异调查等,其分析方法与报告书写,通常以一种去人性化与一种将女性、男性的特殊兴趣以四平八稳(unproblematic)的方式编写。在其他领域的课题上,似乎也理所当然地在一开始就将大部分关於女性的生活经验排除在外。就经济地理学的主流观点而言,“工作”常被当成“受薪劳动”(waged labour),在第三世界的研究中,则涵括了非正式经济,而家庭主妇不领薪资的家务劳动,在习惯上总被排除在外。

(二)第二发展阶段

最近几年,在少数孤立的研究中,有些人文地理学者开始将女性涵括在其研究中,进而呈现出女性主义及以女性主义者的分析观点,不过大部份研究仍停留在早期发展阶段,可能只是试探性的,尚很难被掌握,也可能根本没有出版过,或只出现在那些非地理学或那种鬓花一现的刊物中。一九八四年,英国首先在这个领域出版了第一本教科书《地理学与性别(Geography and Gender)》,它的出现将女性的研究坚定地建立在地理学的议题上。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第二发展阶段是正视性别差异的重要性,去观察行动者的性别,并确定男性与女性的空间行为是否具有显着的差异。

三、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女性主义地理学没有严格的定义,女性主义地理学和性别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差别较大,甚至反性别化(degendering)也在其中。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性别与经济”、“性别与空间”、"福利地理"、"城市地理"和 "经济地理"等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女性主义地理学紧紧围绕地理学的中心概念——空间(space)和地方(place)展开研究,其中心议题是空间、地方以何种方式体现在不同社会的性别分异结构中。

(一)性别与经济关系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萌芽时期正值哈维(David Harvey)的《社会公正与城市》发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对女性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是女性主义地理学者把性别(gender)而不是阶级作为分析问题的立足点。社会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是最早对性别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它们试图对资本主义和男权间关系进行研究,借以反映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城市和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女性主义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家在对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经济和职业调整的性别性(gendered nature)的概念(Gilbert,R., 1997)。在全球经济重构过程中,服务行业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女性和有色人种的职工又占多数,因此成为女性主义地理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在麦克多维尔(Linda McDowell,1993a)看来,“地理学中‘真正’的研究似乎还是男人们的工作,因为地理学家对制造业部门的研究仍占据经济地理学的最重要位置”。包比( Sophie Bowlby )

3

在对英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零售业的店主和顾客中妇女占多数,如是他进一步分析了零售业的极化对店主和顾客产生的影响,尤其对妇女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1994年,麦克多维尔和考特( Court )进行了一项关于伦敦的高层服务业的研究,她们考查了性别(gender)和性意识 (sexuality)对职业分异造成的影响,并对专业人员、商业银行职员、律师等职业的男女比例进行了研究。

奥丽弗(Kate Oliver)则从“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角度对性别在经济中所起的角色进行了分析(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劳动力的再生产”,一方面,是指使人们每日能回到工作中,以及使工作能够代代相传的过程。狭义地讲,这种过程被认为是物质和服务的消费以支撑工人当日和第二天的生活,比如有一个“体面”的家和交通可达性等。广义地讲,它还包括许多看似与经济和生产无关的过程,如生育、照料小孩、家务劳动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人们出卖劳动力的愿望,以及对资本家可从他人劳动中获取利润的权利的接受的研究。奥丽弗认为,因为性别处于社会组织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地位,所以其对狭义再生产的诸多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妇女是公共服务部门的主要雇员,她们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便利条件。至于说到广义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性别的核心地位则更加明显,原因是生育、照料小孩和家务对再生产同样重要(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

就业机会与性别、种族的关系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另一个研究的热点。这个热点源自60年代凯恩(Kain)提出的空间错配假设(spatial dismatch),即:由于内城居民和非欧裔美国人面对不能得到日益增多的郊区就业机会,工作的郊区化和种族居住分异的恢复的研究(Kain,J.F.,1968)。这一理论被女性主义者广泛接受,并应用于研究妇女、男性和女性上班距离的研究。大多数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妇女的上班距离要较男性短,而这对妇女的就业机会有负面影响(England ,K.V.L.,1993)。根据麦克拉菲蒂和普雷斯顿(McLafferty and Preston 的研究表明,虽然白人妇女的上班距离要短于白种男人,黑人妇女的上班距离则与黑人男人的距离相近(McLafferty, S and Preston, V.,1991)。近来的研究集中在不同的妇女群体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各地的就业不平等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研究。

(二)性别与社会空间研究

1、社会空间研究

按照传统的二分法,社会空间分成公共(public) 空间和私人(private)空间两部分。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传统的公共空间属于男性,大多数妇女只能在私人空间中生活,这种性别化的社会空间导致了一系列男女间的不平等。为了向“妻子、母亲基本上是私有的、郊区化的,被限制在城市区的一部分中”的观念挑战,女性主义地理学者不得不对建立在其它假定基础之上的城市进行研究(Linda McDowell,1993a)。首先,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规划被认为是性别化的,它们导致了女性与男性间、妇女和妇女间就业机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等方面的不平等。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师们开始探究人们居住在“男人所造就的环境”中的开端、历史以及结果。19世纪西方的大工业城市化及本世纪的城乡一体化都被从性别关系的角度重新思考,且都被证明为是“性别化”的结果。邦迪和匹克认为,土地和交通规划被诸多“理念”所左右,这些“理念”导致城市规划是为白种男人和白种男人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的规划这一事实,规划过程排斥了不同妇女的多样需求,鼓励财富向少部分人集中,加剧了空间阶级不平等现象。假定男人的文

4

化反映了男人对权力的接近程度,他们流动所需要的可达性是标准的,则男人的日常活动代表了整个人类的活动(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其次,对传统的女性角色的反思,生育、照料孩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一起导致了妇女只能进行城市中的“缝缝补补”(服务业)等再生产工作,“而这即不是大工业生产所不可避免的,更不是天经地义的”(Linda McDowell,1993a)。

2、“种族”研究

近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受到了来自不同种族的被“边缘化”了的妇女的批判,“工作在学术界,把自己当成是传统知识和生产结构的反对者的(白人)女性主义者震惊地发现自身被当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Linda McDowell, 1993b),于是“少数民族”(minorities)成了最热门的研究对象。“种族”被认为是导致不平等和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研究内容大量集中在性别关系与阶级、种族、异性恋等其他变量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空间结构。如皮克(Peake)在对密歇根地区内城低收入妇女的研究中发现,由于非欧裔妇女自己拥有的小汽车数目少,而城市缺乏到达就业机会高的地区的公共交通,所以她们在空间上较白人妇女受更大的限制。类似的普雷斯顿等人发现,在纽约大都市区非欧裔人和拉美裔人比欧裔人的上班距离要长(Gilbert , R.,1997)。

3、暴力行为研究

城市暴力行为、老龄化和休闲问题也在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之列。有些学者进行了妇女对男性暴力的恐惧如何影响她们的活动和她们对空间的利用的研究(Gilbert , R.,1997)。哈伯( Sarah Harper )则从老龄社会的妇女地位、老龄社会的女性化、老年妇女的经历和女性主义地理学在认识论方面对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研究(Sarah Harper and Glenda Laws, 1995)。迪科丝( Dixey R)对妇女是否享有与男人同样的休闲的权利,以及妇女在休闲中的经历与男人相比是否平等等进行研究。许多方面的研究表明:由于妇女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她们即便从一定的工作中脱离,也不可能象男人一样自由的进行导致个人发展和获得社会成就的活动。

(三)身份、性别与政治关系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利用女权政治学及其理论探讨性别关系与地理学相互结合的可能性。按照传统的认识,政治被视为公众活动,而私人、家庭、个人则被视为非政治的活动。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私人世界、家庭、照料小孩等天然就是政治性的议题(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

女性主义地理学者通过建立多元的、变动的甚至是矛盾的身份( identity )来实现妇女间的差异,保留创造了以联合为基础的妇女政治的可能性(Gilbert, R.,1997)。所谓“身份”,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地位等。人文地理学家认为,身份和空间密切相关,空间不仅仅是社会活动的“容器”,而且空间和地方在身份和差异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Meghan Cope ,1996)。在不同的地域,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不同,原因不仅仅是居民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因为他们受地方文化和就业机会等地方资源影响,性别、种族和阶级经历各不相同。同时,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也被女性主义地理学家用来研究与性别有关的政治经济问题。

5

卡茨内尔逊(Katznelsonc)认为,工人在生产车间的时候有共同的阶级身份,而当他们“回家时,他们便不把自己看成是工人”,而可能转成了其它身份(Meghan Cope ,1996)。巴瑞特(Barret ) 认为:“工厂=阶级,社区=种族”的二分法过于简单,实际上多种身份是在日常空间系统中通过各种关系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柏尔 (Parr ) 对“负担家计的人的性别”的研究表明,种族、特别是性别(gender)导致一系列关系的形成,从而影响工人身份。类似的研究还有可勃(Megha Cope)通过对1920-1930年劳伦斯市(马赛诸萨州)的研究,结果表明阶级、种族和性别交织在一起影响市民日常生活中身份的形成,以及进行政治斗争的空间形式(Meghan Cope ,1996)。

(四)福利地理学:公共设施易达性研究

空间分布、距离和易达性都是地理学的关键概念,且对公/私领域资源、设备分配不平均,以及服务的 "最适宜"分配的研究均有相当长的历史。在这些被认为是福利地理学的研究中,人文地理学者关注人民使用那些主要是由政府和市场所提供的实施与资源(包括有健康医疗服务、教育、幼儿托育与休闲设施等)的可及性研究。在传统研究中,大部份研究焦点是阶级不平等,而针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却被多数研究者所忽略。

不过,1993年琶尔呣(Risa Palm)和帕偌徳(Alan Pred)所做的一项研究有些例外(Linda McDowell,1993a)。他们使用Hagerstrand的时间地理学概念,研究影响女性在一天之内所能走过的时空容量。这项研究假想一位名为 Jane的未婚妈妈,一天当中的某些时段她无法离家工作,因为她的小孩依赖她的喂养及其它需求,且当邻近唯一的托儿所也还没开门时,小孩需要她。和大多数的妇女一样,Jane没有汽车,因此,在托儿所N,与工作地点WI之间的交通面临到很大的束缚,必须仰赖大众运输系统的路线与时间的配合。於是,对於工作的选择,她必须同时面对带小孩、从事有薪工作与大众运输系统等三项限制。这些限制甚至影响她获得及保持一个待遇较好的工作机会。下午托儿所关门之前,她得接小孩,於是又限制她只能做兼职的工作。假设她可以在两个工作中做一个选择,一个待遇较好的工作使她可以买一辆车(W2),使得她可以将孩子带到较远的托儿所(N1)。等她获得了这个工作之後,她发现时间被花在开车到托儿所、来回工作地点、再回到家(H)的过程申,将使她没时间去从事那些必要的其他工作,如购物、煮饭及做家事。最後她可能会 "被迫"离职,去选择一份薪资较低、时间弹性,并且相对离家较近的工作 (W1)。

这项研究说明,地理学家过去习惯的易达性研究途径,以距离最小化上为目标是有问题的。例如,在零售地理学的研究中,通常会假设购物者是妇女,且从家里出发,因而购物模式通常建构於住宅到商店的旅程,但是,一些购物者是妇女通常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上市场,所以她是从工作地点出发而不是家里。在此有双重假设:只有女性会去购物、购物者都是由家里出发,这两点对零售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暗示。商店很少建在工业区,以满足上班族利用休息时间购物的需求。且受薪工作也很少被设计成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务。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无论工作地点、交通网络,甚至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均架构在每位工作者家中都有位妻子的基础上。试想受薪工作是如何被组织安排?工作时间与学校时间都不同步,那么由谁来接送小孩呢?再如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不会将学校、牙医和就业地点摆在一起,至少不曾和父亲们的职业摆在一起。当女性在选择受薪工作时,经常受限于离家近的需求,以便于解决这些相互冲突的需求。更进一步,由于女性总是被期待去处理家庭的偶发事件,于是被认为较无法胜任日常工作,如此一来,更加强化将女性区隔为只能

6

领低薪、低位和兼职性的工作。

(五)妇女与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尽管19-20世纪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即使前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或当代第三世界的城市化研究,城市地理学家都很少关注“性别”问题,城市人口快速成长、特定土地利用型态的发展、以阶级为基础的住宅隔离、郊区的成长以及特殊化的购物与服务中心的发展等,形成了城市地理学家研究资本主义城市的绝大部份课题,而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隔离,对男人与女人生活上的冲击仍旧被大多数的城市地理学者所忽略。事实上,家庭在城市地理学中基本不是研究对象。

有许多方式肯定性别差异可能改变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理论。如时空预算(space-time budget)和日记技术(diary techniques)等,已经显示出城市中女性的活动空间的确比男性更受到限制。对拥有幼小子女的女性而言,她们的家庭责任使她们的城市生活受到实质上的影响,这包含各种限制她们活动的方式,如紧身内衣、高跟鞋等。另外,来自男性暴力的恐惧以及女性因受强暴和攻击也影响了女性的城市空间利用等。近来,有人开始着手男、女学生使用大学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研究。也有些其他方式让女性在城市景观中显得较为醒目,如城市房屋市场及国家政策中对女性的差别待遇而受到歧视。

另一类型的研究主题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妇女需求和行为与她们生活的局部环境之间的差距。这些研究大多将焦点放在郊区或社区上,例如新市镇。在了解社会全面性的结构及导致女性受压迫更广泛的因素之後,也有少数引人入胜的书籍与文章以无性别偏见(non-sexist)城市的形式出版,如哈依登(Dolores Hayden)所描写的一些女性建筑师的 "错综复杂" (‘matrix’)群体作品。

总之,对于家庭、房屋内部功能及女性的家务角色等的研究正开始进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一些地理学家正利用与往常不同的题材,例如以广告来测验让人联想起女性或男性的空间取向等。这种将先前末被发掘的家居研究,像「拆包裹」似地提出来讨论,对过去我们惯常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城市理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20世纪70年代大量的都市理论学家发现,一般家庭愈来愈少使用集体供应的商品,反而愈越来越依赖家族和社区所提供的基本「社会性」服务。这样一来,将女性和“女性议题”整合进一个先前由男性支配的城市地理学中变得相当的重要。

(六)妇女与劳动力市场研究

在经济地理学当中妇女主题的研究是与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并驾齐驱的。经济地理学讨论妇女问题主要由于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增加,使整个城市就业结构与区位都发生了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向服务业,在这样的转变中,所有的妇女工作者中有百分之七十五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她们主要做的是一些例行性、秘书性的工作,或者是个人服务如美容业、托婴或零售业。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制造业的衰退形成了很特殊的空间形式,使传统的人文地理学者几乎不知不觉地开始着手研究妇女就业区域演变型态的地理学,以及用地图来表示其区域变化型态。

7

女性就业比例成长最快的地区是那些在战前很少妇女从事工作的地方,例如一些老工业区、重工业区等。这些改变,经济地理学家如何解释呢?一般的研究,很少人了解妇女的扩张趋势有哪些特殊的原因,以及当中蕴含的意义。

通过上述原因和意义的分析,经济地理学产生以下四种研究方向:(1)以男性工作与否型态或工作总数的度量来检视地区不平等的变迁型态。在这类研究当中,就业总数或男性就业的统计数字可显示性别、职位以及职业的薪资组成所产生的重大改变。(2)度量女性活动比例的地区性差异。女性活动比率的变数就被解释成两个地区性差异的函数:一个是母亲因为照顾小孩的需要而离开劳动市场的程度;另一个则是女性工作的传统或女性兼职工作的范围。(3)分析制造业活动在空间上的空心化。制造业在地理上的空心化可视为是在大城市地区“聚集不经济” (‘agglomeration diseconomies’)的一个结果。大都会的不经济包括高地租与高税率、每况愈下的基础建设、交通拥挤以及建筑物的老旧与不适人居环境。相反的,非大都会地区的经济则包括低廉的地价、地租与税率、廉价的劳工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优惠与奖励。但是这类研究并不是解释空心化的过程或在生产过程的组织里所发生的变化,而是借助描述这些特性来“解释”制造业在空间上的空心化。(4)性别分工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对上述的研究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近来潜藏在劳动过程、生产组织与工业区位需求等结构方式的改变,均已成为分析的焦点。然而,一连串关于为什么有女性劳工的需求产生?为什么妇女总是集中在拿较少的薪水且负责较低技术的工作?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要正视发展女性主义地理学,而不是一门关于妇女的地理学。

四、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三个层面

当女性主义地理学呈现多元的发展的时候(Linda McDowell, 1993a),哈丁(Sandra Harding, 1986)将其划分成三个层面,即:女权经验主义(feminist empiricism)、立场女性主义( standpoint feminism)和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与此相对应,蒂·斯德凡娜(Di Stenfano,C) 则将之划分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和后理性主义(postrationalism)(Di Stenfano ,C. 1990),基本反映出了北美、西欧等西方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1。

(一)女性理性主义

蒂·斯德凡娜指出,女性理性主义从理性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理性化的能力严格区别于自然王国,在理性主义者眼里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普遍的尊敬。妇女不公正的被排斥在作为人类应享有的尊敬之外,是因为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妇女比男人的理性要少,比男人更“自然”。“差异”(difference)一词用来对妇女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进行合法化。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与传统决裂,以使妇女找到她们在社会

1值得指出的是,女权主义的三个流派的出现虽在时间上有前后之分,也体现了女权主义研究观点、

方法的发展,但其都仍活跃在西方学术界当中。将诸多女权主义的观点、立场及实践分门别类已非易事,而把众多女权主义者对号入坐则往往失之偏颇。

8

中的正确位置(Di Stenfano ,C. 1990)。

女性主义地理学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留了明显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Liz Bondi,1993)。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家涉及的论题是阐明妇女被排斥在学科之外的不公正性,也就是说,妇女在报酬劳动和政治性的“公共”领域存在不公正,这种不公正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而不是女性的“自然性”(naturalness)的流露。概括起来说,早期女性主义的研究有两个热点:(1)在地理学研究中有反映妇女的内容;(2)表明妇女对资源及其他机会的接近程度相对于男人是不平等的(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

在地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反映妇女所处社会地位不公正的文章当属伯尼特(Burnet )1973年发表在《对立面》(Antipode)上的《社会变化、妇女地位和城市形成与发展模型》。到了80年代,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在人们心目中已不是孤陋寡闻,他们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已占据一席之地(Linda McDowell,1993a)。整个80年代,有关对妇女不平等程度及妇女附属于男性的研究堆积如山,而最经典的当推西格(Seager)和阿尔森(Olson)的《世界妇女:国际地图集》,其清晰地反映了“在世界各地,妇女的情况都比男人差,她们的权力少,工作多,钱少,责任多”。该书还通过对统计数据中诸多问题的分析, 如数据源的缺乏,缺乏可比性等,反映了国家统计部门对妇女的偏见。更重要的是,该书首次对全世界妇女状况作了概括,为以后的女性研究提供了资料。然而,相关的空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表示式的, 而不是基于对女性压制的理论分析。与此相对照,摹森(Momsen)和汤森德(Townsend)则试图以对性别不平等的理论分析作基础,把一系列对不同国家妇女地位的实践研究联系起来(Momsen, J. and Townsend, J. ,editors 1987 )。

近二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女权经验主义研究也收到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女性地理学家的文章已在地理学杂志中比比皆是,有关妇女生活、经历的报道也随处可见。1972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中女会员的比例是13%,而到1992年女性地理学家的比例则达到27%;女性地理学家发表的文章也从1972年的7%上升到了1992年的18%(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3; 1993)。然而,随着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则对女权理性主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多数持批评态度者认为女权理性主义的研究过多地依赖西方白种男人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隐藏了妇女生活的现实、差异和普遍性,将妇女固定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历史过程中,因而否认了妇女生活的复杂性。此外,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还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论。

(二)女性反理性主义

女性反理性主义与女性理性主义之间的本质差别是二者对差异理论认识不同(Linda McDowell, 1993b)。女权理性主义从理性人文主义的权利、义务及公平概念出发,把性别歧视看作不平等;而女性反理性主义则对差异持欢迎态度。她们并不想废除传统中赋予男性的特权,而是想将其颠倒过来,鼓吹女性的特权。蒂·斯德凡娜说:反理性主义者不仅向理性主义中对女性天性的贬低进行了面对面的挑战,并试图借用这种传统贬低用事实来重新估价女性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重新评价达到提高妇女地位和贬低“其他人”的目的。反理性主义对于既有的与女性相关的不合理予以赞美,因此,产生了强有力的差异的概念。同时,反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中与女性地位自身相悖的性中立的

9

言论。反理性主义把自身看作是不忠实的反对者,并且预想一种可以更好的容纳有女性化差异的妇女的社会秩序,而不是把妇女看作是男人的不完美的拷贝(Di Stenfano, C. 1990)。反理性主义者认为:充斥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模型中的“平等”是性别化的、男人化的观点,它否认了妇女与男性间的差别。因为性中立和妇女自身相对立,所以它并不能对妇女产生吸引力。反理性主义接受了传统知识的性别化特征,但它却扭转了传统社会理论中关于知识结构的二分法以及女性与低级自然性相联系的观点(Haraway ,D. , 1991)。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一部分文章重新讨论妇女的经历,并研究这种经历与景观或地域的特殊关系。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把性别(gender)作为中心概念,反映妇女经历对景观形成的重要性。概观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反理性主义者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不多,而在认识论方面却颇有建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历来是和社会学及哲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由于解释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开始关注符号(symbolism)、意象(image)等概念在地理学中的体现。邦迪(Liz Bondi )从建筑学中建筑物所代表的性符号(gender codings)入手,对性别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作了研究(Liz Bondi ,1992)。卡罗(Carole M.self )等人对男女之间在空间行为的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了系统研究,发现男性喜欢有序的空间且对无序的空间感到恐惧,而女性则对无序空间并不感到恐惧,事实上,这种无序的空间对女性的威胁要比男性大得多(Carole M.self , Sucharita Gopal , Reginzld G .Golledge and Sara Fenstermaker , 1992)。多姆斯(Mono Domosh)将女性主义地理学与城市意象(urban image)的研究结合起来,派生出三个研究热点,即:妇女的意象(women’s images)、把城市比作女性意象空间(imaging the city as feminine)和在城市中感觉女性空间(perceiving feminism spaces within the city),并提出“用区别于现代意象”的方法(即指从女性立场出发的方法)重新构思(reimage)城市(Mono Domosh ,1995)。

反理性主义女权理论竭力追求建立统一的、与传统的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知识结构相反的女性占支配地位的知识结构,因此,很难得到正统学术界的支持。正当学术界的女性主义者们面对利用男性知识的传统构建女性主义的知识结构相矛盾时,女性主义者内部却对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女性主义的统一理论争论不休,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也为后现代主义闯入女性主义的领地创造了契机。

(三)女性后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概念是差异(difference)和解构(deconstruction)。对历来把世界各地各种民族各种职业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的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而言,差异绝对不是什么新概念。而解构一词来自文学分析,是指通过从字面上分析潜台词和未明确表达的主张,通过显示文章的空隙、文章需要补充的部分以及文章中精微的自相矛盾,从而得出文章字面以外的内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大学派同时拒绝统一性,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最吸引人的现象(Linda Mcdowell ,1992)。

如果说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焦点集中在男性与女性间的差异的话,后理性主义则把焦点投向了女性间的差异。仅仅在6年前,桑达丝( Rickie Sanders )提供了一个有关对地理学中性问题研究的有力评判,指出由于忽略了妇女经历的差异而成了“统一的妇女

10

时代”的牺牲品(Sanders R., 1990)。麦克多维尔(Linda Mcdowell)指出:“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对研究的乐观和自信要少得多。早期的研究工作虽然没有现在的成熟,但是对其目标却充满了自信。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妇女都要加入向男人挑战的行列,而她们并未认识到我们(妇女)之间的差异”(Linda McDowell, 1993b)。五年来,有关不同地位妇女间的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域、种族、阶级、职业都被用来作为考察妇女间差异的变量,妇女间的多样性也被用来解释社会结构的形成。例如依比波·约翰斯顿—阿奴盟夫(Ibipo Johnston-Anumonwo )对布法罗市不同种族的妇女上班距离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与城市社会经济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研究(Ibipo Johnston Anumonwo, 1995)。

相对而言,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并不十分认同。1990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妇女与地理学研究会议上,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成为中心议题之一。女性主义地理学似乎一方面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包容异质,另一方面却对解构敬而远之。因为解构意味着对女性主义甚至妇女作为研究主体本身的解构,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这是西方白种男人意识到危机之后所采取的手段。麦克多维尔认为西方白种男人的反中心化乍看起来是对女性主义评判的反映,其实则不然。后现代主义对于处于“中心”地位的现代真理进行抛弃,这种抛弃和“摧毁的范畴不仅变换了男权对妇女的定义,同时也摧毁了她们自己的分析范畴——妇女、女权及压制”( Women and geography study group meeting ,1992)。在大多数女性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一部分差异要比另一些差异重要,比如说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虽然一部分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坚信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解构、妇女分析范畴、理论化妇女差异并不是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终结,反而标志着女性主义地理学在理论的成熟。尽管也有一部分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对性别是否与阶级、种族同样重要并导致社会分异提出置疑,但她们中的大多数则认为她们自身能够找到一种包容差异的理论。

女性主义地理学者,尽管讨伐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篡夺了女性主义差异的概念”,但在写作风格上却越来越向后现代主义靠拢(Women and geography study group meeting ,1992)。如玛塞依(D. Massey) 和索娅(Soja) 的《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及哈维(Harvey)的《后现代主义状况》都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检验,并提出了女性主义的后现代问题(Massey , 1991)。很多学者对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文章进行了反思,对女性主义的论述及政策边缘化提出了挑战。麦克多维尔提出:女性主义地理学不仅要研究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差异,而且还要推翻并重建权力关系(Linda Mcdowell ,1992)。她还把哈维(Haravey)差异几何( difference geometry )的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研究,试图用“处境知识”(situated knowledge)的概念,即考虑差异之间的关系取代等级支配规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后理性女权地理学为了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抗争而产生的方法和概念,无疑成为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一部分。

五、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地区分异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声音”恰切地反映了世界各地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在不同的地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各异,其研究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芒克(Monk J.)对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三类(Janice Monk 1994)。第一类是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可定期在国家杂志和国家级会议上发表有关性别研究的报告,可在地理学期刊上发表文章,也

11

可在课堂上讲授性别地理学课程,曾一度能找到较好的专职工作,并能联谊结社进行学术交流。第二类是荷兰、斯堪第纳维亚半岛国家、南亚,特别是印度和斯里兰卡、亚撒哈拉非洲国家以及奥地利、德国等德语国家以及瑞士,这些国家的地理学家在性别地理学出现后讲授并研究性别问题,他们也发表文章,组织会议,但他们是部分时间从事此项研究,没有专职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人员。由于受语言限制或是因为其地理期刊的传播范围较小,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要小的多。第三类国家包括西欧部分国家(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拉丁美洲和东亚等地区,这些国家与发达的地理学研究极不相称,很少能听到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声音。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妇女和性别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虽然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交叉学科的性别及妇女问题研究,但地理学界则只有很少几个人发表过此方面的文章(Chiang , N. 1989)。芒克认为这与东亚的文化背景及学科背景相关,比如在中国,地理学一直是自然地理学占主导,虽然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快速发展,但学科中偏重城市规划与研究领域。随着近年中国社会地理学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概念也有所提及(顾朝林,1994;刘海泳顾朝林,1997),但研究者却很少。

结语

女性主义地理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在理论上走向成熟。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出现没有使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生命终结,相反却给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性别作为社会科学的一把分析尺度,和阶级、种族一样,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析之中。当今的中国社会已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社会,多元的经济模式与文化价值形态相互侵杂,各种观念可谓五花八门。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差异中寻求统一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妇女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对中国地理学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世界上妇女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五千年来中国妇女的经历及地位变化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妇女地位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作用,性别、婚姻、家庭等社会细胞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等,都将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1.Janice Monk 1994. Place Matters: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Feminist Geography.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Vol. 46, No. 3: pp. 277-288.

2.Linda McDowell, 1993a. Space place and gender relations: Part 1. Feminist

empiricism and the geography of social relation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 17: pp. 399-416.

3.Linda McDowell, 1993b. Space place and gender relations: Part 2. Identity,

difference, feminist geographies and geograph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

Vol. 17: pp. 305-318.

4.Momsen, J. and Townsend, J., editors 1987: Geography and gender in the third

world , London :Hutchinson.

5.Di Stenfano ,C. 1990: Dilemmas of difference: feminism ,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 in Nicholson L., editor 1990 Feminism / Postmodenism ,London: Routle dge, pp. 63-82.

6.Sarah Whatmore and Jo little,1992, Gender and geography. Contemporary Issues

in Geography and Education Vol. 3 No.1.

7.Ibipo Johnston Anumonwo, 1995: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muting behavior

of women in Buffalo, 1980-1990. Urban Geography, Vol. 16, No. 1, pp. 23-45.

8.Liz Bondi, 1992, gender symbols and urban landscap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 16,pp. 157-170.

9.Mono Domosh, 1995: Feminism and urban imagery . Urban geography Vol. 16, No.

7, pp. 643-648 Melissa.

10.Gilbert,R. ,1997,Feminism and difference in urban geography . Urban geography

Vol. 18, No. 2.

11.Massey, 1991: Flexible sexis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Vol.9, pp.31-57.

12.Sanders R., 1990, Integrating race and ethenicity into geographic gender

studies.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Vol. 42, 228-231.

13.England, K. V. L., 1993, Suburban pink color ghettos: The spatial entrapment

of wome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3,225-242.

14.McLafferty, S and Preston, V., 1991, Gender, race, and commuting among service

sector workers.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Vol.3, 1-15.

15.Chiang, N. 1989. Feminism Geography in Taiwan.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3:94-96.

思考题

1、女性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女性主义地理学为什么会分为三个层次,其各自的边界特征是什么?

4、名词解释:性别、女性主义、公共空间、私空间

13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 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过去。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二、女性意识的发展――劳渥德 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惩罚简?爱,也为了摆脱简?爱,她被送进了孤儿院,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清规戒律极其森严,孩子们受冻挨饿,惨遭挨打、罚站、剪头发等凌辱,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吃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在孤儿院,简?爱对冷酷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摘要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因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一直被看作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从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作品中对女性独立与平等的追求,使得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负载了西方妇女在19世纪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英国文学不乏叛逆女性的形象,但像简爱那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而又相貌平平的“弱势”女性,如此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 此篇论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分析,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意识得到了发展,但是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但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主义;平等和自由

Abstract Charlotte Bronte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er work Jane Eyr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lassics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due to its unique content and way of expression. Since the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Especially the pursuit of female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making the heroines of Jane's image loads the Western women's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image of rebellious wom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ut like Jane Eyre, as humble, ordinary, plain but who have no “minority” women, so consciously against the strong patriarchal society, be regarded as unprecedente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wake of the gender conscious and the social position of women in Victorian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has im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ut still affected by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status. Key words: 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 female; equality; freedom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 (4)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 主要任务:P2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⑵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 ⑶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⑷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 ⑸职能上有别于乡村。 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四、五章 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推拉因模式: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成为城市化“拉因”;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成为城市化的“推因”。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名利场》中贝基的女性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A Feminism Analysis of Becky's Characters in V anity Fair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班):110801 学号:110801104 姓名:杨冲 指导教师:张莎莎 2014年11月25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5年11月26日”。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及目的: 1.1选题依据 本论文以这部诞生于维多利亚的小说《名利场》为依据,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小说主人公蓓姬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女性主义形象。 作者萨克雷(1811-1864年),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8年发表成名作《名利场》,此书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萨克雷也因此与狄更斯齐名。小说描写了蓓姬不甘受歧视,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不断努力往上爬。友情,亲情和爱情对她而言都没有她的目标重要。她因此受到大多数人的批判,但是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评价,我们会认为她身上这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目的:小说《名利场》塑造了蓓姬.夏普这一个充满女性意识,野心勃勃,渴望成功的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她身上天生具有一种追求男女地位平等的天性。蓓姬的形象打破了男权社会里人们对女性的认识。 1.2.2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蓓姬.夏普性格的遭遇的解析,揭示了蓓姬不甘卑微,鄙视男人,努力追求理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性主义形象。本文还将对十九世纪英国女性的社会生活的地位进行描写,进而帮助读者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 1.2.3现实意义: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女性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无论是 西方还是东方,女性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论 文将以积极的态度去看蓓姬那跌宕起伏的人生,进而提倡女性反思自己,勇敢追 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二.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 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贾巍巍在《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蓓基·夏普》—重读《名利场》中指出,在《名利场》这部小说里蓓姬·夏普是独立的,她敢于挑战父权制权威,父权家庭模,挑战传统的婚姻模式。刘风山,萨克雷与蓓姬.夏泼的道德清白一重读《名利场》写道:蓓姬凭借自己的能力融入上层社会,公然背离父权社会为女性规定的关乎贞洁,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的道德标准。卲晶晶在《<名利场>两位主人公对比》中提到贝基的世界是很宽广的,爱情只不过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她有着更高的理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 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 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 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发展条件: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4、简述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针对中国城市化状况提出来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五章 1、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城市化开始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核心地区 第六章 1、划分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1)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 2)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2)非基本的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综合评价

第一节地域分异 一、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动态的开放系统。 (1)自然地理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差别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生境 自然地理系统= 生物群落+ 生境+ 处境 处境(生态系统的立地背景):指间接作用和影响生物群体的因素,如地貌条件、根层以下的基质、地下水以及群落外界的其他间接因素等的总称。 2.熵(混乱度):描述一个系统的无序性的概念。 熵越大,系统就越混乱,即愈无秩序。 系统的秩序是依靠外界物质能量的输入来维持的 3、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成分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1)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2)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 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成因) 地带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 由地球内能的作用而产生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地域分异分类汇总(始终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以讨论) (1)大尺度分异,包括: ?全球性尺度; ?全大陆、全海洋尺度; ?区域性尺度。 (2)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 (3)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 省性: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即局限于在一定的地带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第二节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1、自然区划的类型: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大地构造、气候、水文、植被、地貌等某一方面) 2、自然区划单位的特征:区内相对一致性、空间连续性,区间差异性。 (二)区划的原则(和特征相似)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挑选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按统一指标进行某一级分区。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09汉本(2)班肖惠 0920021232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典范。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它是在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活动课。一般语文活动课上,老师都为我们放映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那天她给我们放映的正是这部叫《简·爱》的电影。看完后,我心喜若狂,我真的好喜欢这部影片。人们常说影片里总是找不到书本里的魅力,我放学后就去了书店买书。到现在,我看书已经看了三四遍了。我们总是习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分析《简·爱》,而今天,我想在此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它。 一、女权主义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与性格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啊)、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权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性存在的缺失;女性权力的实践;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女性的组织建设重整是亟待实现的;女性话语权力,话语主体和话语实践;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 在我国,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注意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性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二、夏洛蒂及其作品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约克郡。她曾两任家庭教师,后在布鲁塞尔学法语,回国后想办学校未成,然后继续了自己一直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开始写作。她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莉》、《维莱特》)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爱玛》,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描写女性要求独立自主、捍卫人格与尊严的强烈愿望,这在以往的英国中还不曾有过,从而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构成了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对当时乃至二十世纪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权益和地位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而小说女主人公与作者本人的身世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亲切感人的魅力。 三、《简·爱》主要内容 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名孤儿,出生于一个穷苦牧师家庭。幼年时,父母因伤寒病相继去世,她就被送到舅母家抚养。在那里,她度过了十年被轻视、受虐待的生活。后来,她又被理德太太送到罗沃德孤儿院。孤儿院是个冷酷无情的伪君子,用种种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受到了折磨和无理惩罚。在孤儿院毕业后,留下做了两年教师,但她已经非常厌烦那里的生活,便决定离开。她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去当家庭教师。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表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