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的研究

1、政策评估,是一种对既往公共政策发生的全过程总结行为,又是一种对未来政策有指导意义的政治行为。因为其会影响到公共利益,需要对已经执行的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其造成的影响并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从而促进诞生新的合理的政策。就像当初陈振明所提出的观点,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行为,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评估主体进行价值判断,针对政策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旨在取得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提供依据。1

2、简单说, 政策评估、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定、衡量、检验。当然也有更加技术化的表达:“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等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 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

3、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政策科学研究将重点放在政策制定环节上, 认为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是对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当代政策科学将公共政策视为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的系统, 重视对包括政策评估在内的政策科学的各个环节的研究。3

4、谢明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最主要的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评估,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的预期结果,即人们通常说的前评估;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环节的评估,主要侧重政策内容的阶段性分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阶段评估;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是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政策项目形成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功能性活动,即人们通常说的过程评估;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是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活动,即我们通常说的后评估。4

5、徐家良也给公共政策评估下了定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机会和程度的活动。”5

6、为了使政策科学化,我们提出让政策评估公民要参与其中,公民是社会的主人,不应该在公共政策过程之中被政府摒弃。政策评估要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程度,就要在政策评估的某些环节上,让普通的、非利益集团操控的人参与评估活动之中,即可称之为政策评估中的公民参与。6

7、政策评估的对象是所有公共政策,而公民参与的政策评估是受到限定的,面对不同的政策,公民参与的范围、方式是有限制的。7

8、研究公共政策评估必须解决“谁来评估”的问题, 也就是说政策评估主体问题是公共政策评估各个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8

1陈振明. 公共政策分析[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振明. 公共政策分析[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竺乾威. 公共管理简明读本[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金马.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欧阳君君,马岩,李庆钧.论政策评估中的公民参与[J].社科纵横,2008,23(8):33-3

(二)关于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1、陈振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实验和准实验模型法、影子控制法等。9

2、徐家良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三个方面去进行。10

3、马朝琦和雷晓康借鉴美国政府颁布的《政策规定绩效分析》认为,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收益分析法(cost - benefitanalysis,CBA)和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 - effective2 ness analysis,CEA)两种,CBA方法适用于公共政策的收益,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如对政府的公共资本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收益和成本差额即为净收益,它反映了公共政策的效率,一般来说,净收益越大越好;CEA方法主要应用于收益无法货币化的公共政策分析,由于公共政策作用效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对于CBA,CEA的适用面更广一些,使用难度也更大一些。在CEA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一种方法,称为加权成本—效果分析法WCEA(weightedcost - effectiveness analysis) ,这种方法是将多种效果按一定的权重转化为单一的效果,便于对公共政策的评估。11

(三)关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1、政策评估标准是指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 是开展公共政策评估的依据、前提和逻辑起点。此外, 较早说明评估标准也有助于日后避免出现选择个人偏好的方案的倾向, 还能有效地引导公共政策的执行。12

2、由于政策环境及各自所持的价值观不同, 以往研究中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的认识不尽相同。E .A.Suc h-ma n 提出了五种标准, 即工作量或投入的多寡、绩效、绩效的充分性、效率和过程。W.N.Dunn 所提出的标准为效能、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程度、妥当性。台湾学者林水波在综合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一般性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下列10 种:( 1) 工作量( 或称投入量) ;( 2) 绩效( 涵盖产出量、效能及影响程度) ;( 3) 效率;( 4) 生产力;( 5) 充分性;( 6)公平性;( 7) 妥当性;( 8) 回应程度;( 9) 过程;( 10) 社会指标。国内政策学者陈振明认为, 一般而言政策评估有如下五个标准: 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13

3、任保平认为,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有三:一是在公共政策制定上要有科学的依据;二是公共政策费用上,实施的成本要小;三是在实施的效果上,公共政策实施的效用要高。14

4、谢明从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事实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公共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2)公共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价值标准的内容主要有: (1)公共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公共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公共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5)公共政策是否支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15

5、徐家良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可以按照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其中事实标准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及回应性四个方面;技术标准包括多样化、数量化和系统化三个方面;价值标准则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和社会可

9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马朝琦,雷晓康.美国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及借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

12[ 澳] 欧文·E·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60

13陈捷等. 公共政策评估的生产力标准初探[ J] .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2)

14任保平.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评价与经济发展[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11).

15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16

(四)关于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研究

1、陈振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准备阶段要确定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挑选和培训评估人员。实施阶段包括三个过程:首先,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其次,综合分析政策信息;再次,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结束阶段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17

2、谢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与准备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和总结与报告阶段。其中计划与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评估机构、挑选评估人员、确订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和落实评估条件;组织与实施阶段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总结和报告阶段就是处理评估结果和撰写评估报告。18

(五)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1、谢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第二,公共政策评估是决定公共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第三,公共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公共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第四,公共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进程;第五,公共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19

2、詹国彬认为,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共政策评估是决定公共政策执行走向的科学依据;第二,公共政策评估是重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制定新政策的必要前提;第三,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第四,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运行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20

3、孟治刚和段夫贵认为,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公共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其次,公共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再次,公共政策评估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最后,公共政策评估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21

(六)关于当前中国公共政策评估中存在及要注意问题的研究

1、马朝琦和雷晓康认为,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要注意公共政策评估工作思路的转换;二是要注意公共政策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三是要注意公共政策评估工作方式的转变;四是要注意公共政策评估成本意识的加强;五是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政策评估指标体系。22

2、李静芳认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正式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二是缺乏正确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三是缺乏正确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方法;四是忽视了公众对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作用。23

3、王建容认为,目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二是公共政策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三是公共政策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四是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为主;五是缺乏独立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和系统;六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多为定性;七是公共政策评估信息的

16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詹国彬.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6).

21孟治刚,段夫贵.推进公共政策评估事业的若干构想[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22马朝琦,雷晓康.美国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及借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

23李静芳.当前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短缺性。24

4、高富锋从评估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公共政策评估中存在的四个缺陷: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公共政策评估参与主体的象征性;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25

5、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效绩评估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评估主体不明确,对于政策的效果由谁来评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经常出现上级评估下级,政策制定者评价政策执行者等情况这种情况下的评估很难产生客观的结果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可截然分开,二者利益统一于一项政策中,易掩饰其缺陷其次是评估标准的不科学长期以来,我国公民对于政策的参与和关注都比较低对于一项政策的评估标准仅停留在法律和道德层面( 有无对错) ,没有涉及效率成本层面( 是否达到目标) 第三是民众评估参与主体不具备实际影响力,处在一个象征性的位置。26

(七)关于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对策研究

1、李静芳认为,完善公共政策评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公共政策评估工作意义的认识;第二,要建立专职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第三,要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第四,要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27

2、王建容认为,改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公共政策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评估方面的理论建设;第二,考虑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取向;第三,建立独立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包括规范、健全官方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大力发展民间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并使之逐渐成为政策评估的重点和加强专业评估人员队伍建设) ;第四,明确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第五,加强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第六,完善公共政策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公开制度。28

3、朱水成认为,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公共政策评估工作意义的认识;二要建立专职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三要建立公共政策评估信息网络系统;四要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29

4、高富锋也从评估主体的角度提出完善公共政策评估的四点对策:第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第二,构建独立的评估组织;第三,实现评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第四,确保评估有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30

5、孟治刚和段夫贵认为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及意义的认识;第二,精选评估对象;第三,实现政策评估制度化;第四,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第五,健全和完善政策评估信息系统。31

6、(1)保持信息获取的途径畅通。旨在保证公民充分了解政策的目的和执行中的动态节点情况。只有满足了公民与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信息对等,才能做到公民参与评估的客观科学。保持信息的通畅可以利用关键人物接触法。政府,公民,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三者可以通过。关键人物这一桥梁进行对话,这就避免了因涉及过多的民众而无法实现交流,也避免了交流过程中的歪曲信息干扰和传播。其次是积极采用公民调查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的确定被调查的人群,且需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接受调查的人群要具有利益代表性。二是调查的方式必须是完全匿名,最好由政府委托给第三方进行调查。可以开发一个网上技术平台,

24王建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行政论坛,2006(2).

25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J].求实,2004(11)

26马健囡.试论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途径[J].经营管理者 ,2012.(01)

27李静芳.当前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28王建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行政论坛,2006(2).

29朱水成.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晋阳学刊,2001(2).

30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J].求实,2004(11)

31孟治刚,段夫贵.推进公共政策评估事业的若干构想[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针对一项公共政策,给利益相关人随机发放账号进行意见反馈。这样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公民调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分析。(2)第三方介入。政策评估无疑是要政府牵头进行,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很容易在评估结果上趋利避害适当的引入第三方介入评估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比如设立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利益集团的代表所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并不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也不作为评估主体或客体出现它的作用在于整个评估过程的具体工作上,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评估结果丢失或瞒报。(3)建立公民参与政策评估长效机制。对于政策的评估,要以法律形式确保其能够长效保持。不是一个偶然的公民参与,也不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见调查。而是作为一个考核政府的指标实实在在的把公平评估结果放入到社会管理实践中。这需要法律规定一系列公民参与评估的范围和程序,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建立政策评估结果循环机制对评估结果的重视度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政策评估的生死对于评估结果差的政策必须予以及时的更改,废止,并为后续政策提供借鉴对于评估结果好的政策要予以总结和动态追踪,确保好的效果不变质,不歪曲。32二、国外研究综述

32马健囡.试论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途径[J].经营管理者 ,2012.(01)

(一)政策评估理论研究

1、费希尔(Frank Fischer)运用批判性复合主义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估一书中提出了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的“实证辩论”评估框架,为验证经验主义与规范政策判断提供多重方法论。他认为,公共政策评估除了项目验证等技术性的分析之外,还应从组织情景、组织理念、问题情景、社会目标、社会基本价值理念等方面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强调复述、分析、批判、再复述、再分析等不断的辩证评价。33

2、弗里曼( Melissa Freeman) 和瓦斯康塞洛斯( Erika Franca S.Vasconcelos) 等人认为,评估的目标是为了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正、意识形态,特别是民主的发展。于是,他们提出了批判社会理论评估,执行过程中采取价值坚持和价值批判的立场,并拥护政治民主理念,与此同时,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与利益相关者批判性地衔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如响应式评估、参与式评估、民主审议评估等。34

3、马布里( Linda Mabry)分析发现,社团、同行和个体评估者认为运用该方法的潜在成本高,容易激起他们的反对,因为评估者关心的是评估项目是他们面临的社会威胁。但是,人类和社会的价值观威胁往往可以在个人、政策和制度中发现,而批判社会理论评估是一种可以帮助评估者解除这些威胁的方法。35

4、金( Nicelma J.King ) 和库克西( Leslie J.Cooksy) 分析,由于不同层级的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各不相同,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也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层级项目和政策的目标存在差异,导致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过程比较复杂,信息收集困难,效率难以保证。因此,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和进度,评估者有必要识别不同层次项目和政策的共同利益,协商优先事项,并努力协调收集资料。对于各级利益的取舍,沟通协调才是惟一办法。36(二)政策评估方法研究

1、美国学者豪斯曾将西方政策评估方法划分为八类,分别是: 系统分析方法、行为目标方法、决策制定方法、无目标方法、技术评论方法、专业总结方法、准法律模型、案例研究方法。他根据听众、一致程度、方法论、产出和涉及问题,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37

2、瑞典学者韦唐( Evert Vedung) 在库巴和林肯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干预的实质结果入手,按照“组织者”( organizer) 的不同,提出了一个关于政策评估模式的系统分类框架,将政策评估的模式分为三大类,即: ( 1) 效果模式( effective models) ,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向导评估模式、相关利益者模式( 北美) /政策委员会模式( 瑞典) ; ( 2) 经济模式( economic models) ,该模式有两个基本变种,分别是生产率模式( productivity model) 和效率模式( efficiency model) ,其中效率模式又分为两种: 成本—效果模式和成本—收益模式; ( 3) 职业化模式( professional models) ,这主要是针对某些专业性非常强的政策的评估,评估主要是采用同行评议模式( peer viewmodel) 进行,顾名思义,就是由同行专家来完成评估工作。38

33〔美〕弗兰克·费希尔: 《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民、李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7 页。

34M.Freeman &E.F.S.Vasconcelos,Critical Social Theory: Core Tenets,Inherent Issues,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127,2010,pp.7 -19.

35L.Mabry,Critical Social Theory Evaluation:Slaying the Dragon,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127,2010,pp.83 -98.

36N.J.King &L.J.Cooksy,EvaluatingMultilevel Programs,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120,2008,pp.27 -39.

37Ernest R.House ( ed.) ,Evaluating withValidity,Beverly Hills: Sage,1980,pp.15 -43; 转引自〔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第二版) ,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282 ~283 页。

38E.Vedung ( ed.) ,Public Policy andProgram Evaluation,New Brunswick ( U.S.A.) andLondon

3、邓恩( William N.Dunn) 则根据评估的假设标准,对伪评价、正式评价和决策理论评价这三种政策评估方式进行了区分,并对这些评价方式及其目标、假设和主要形式进行了说明。39

4、斯塔弗尔比姆( Daniel Stufflebeam) 在其著作《评估模型》中对1960 ~1999 年间美国政策评估研究中所运用的评估模型进行了归纳。他将22 种评估模型分为四大类,分别为伪评估、问题/方法取向评估、改善/绩效问责取向评估和社会议题导向评估,并且对每一种模型的特征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任何评估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认为其中9种评估模式在21 世纪更有应用与发展前景,分别是: 决策/绩效问责取向评估、使用取向评估模型、委托人中心/响应式评估、消费者导向模式、个案研究评估、民主审议评估、建构主义者评估、认可模式和成果监控/附加值模式。他认为,在未来有发展前途的评估模式,应适应公民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环境,趋向于追求严谨、关联和公正,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投入,能充分考虑多方要求,并使用多元方法平衡各方利益。40

5、陈( Huey T.Chen) 和加贝( Paul Garbe) 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即先后开展可行性评估、效果评估、效能评估,最后发布评估结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 1) 能确保计划对利益相关者有用,避免浪费资金; ( 2)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计划,在其终止之前,该方法提供了一个可以修正和完善计划的机会; ( 3) 对可信证据提供了一种平衡观点; ( 4) 对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权变观点。41

(三)政策评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研究

1、克里斯蒂( Christina A.Christie) 认为当前的评估实践忽视了传统评估的经验研究方法。因此,她倡导传统研究方法的复兴。她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健康启动计划”( Healthy Start Program) 评估为例,在8位杰出评估理论家和138位执业评估师的共同参与下,运用三维分析法,即方法、价值、使用,分析评估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并探索改进评估实践的有效方法。42

2、费特曼赞同克里斯蒂的观点,认为赋权评估( Empowerment Evaluation) 和审慎民主评估(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Evaluation) 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的目标是相同的,在评估过程中都强调对话、多元主义、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过,他主张采用赋权评估方法,在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模式中采取了与过往不同的视角,强调利益相关者应参与到评估的各个方面,从评估一开始到形成结论,全程参与。43

3、亨利和马克认为,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者自身对评估的影响非常大。他们以克里斯蒂的研究为例,指出不同的评估者对同一项目的评估结果迥异,主要是因为缺乏系统的评估理论指导,评估者对评估实践的指导和理解主要来自于他们的个人经验、与他人的交流、阅读、所接受的培训和直觉。近年来,系统地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和理论假说的传统逐渐被淡忘,评估更倾向于规范性和建议性,因此评估中掺杂了个人的经验、观察、信仰和价值观。44

(四)评估政策与评估实践

39〔美〕威廉·N·邓恩,2010 年,第335 页

40〔美〕斯塔弗尔比姆: 《评估模型》,苏锦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1H.T.Chen &P.Garbe,Assessing Program Outcomes from the Bottom-up Approach: An Innovative Perspective to Outcome Evaluation,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130,2011,pp.93 -106.

42Christina A.Christie,What Guides Evaluation? A Study of How Evaluation Practice Maps onto Evaluation Theory,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97,2003,pp.7 -36.

43David Fetterman,Fetterman-House: A Process Use Distinction and a Theory,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97,2003,pp.47 -52.

44Gary T.Henry &Melvin M.Mark,Toward an Agenda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97,2003,pp.69 -80.

1、马克、库克西( Leslie J.Cooksy) 和特罗奇姆( William M.K.Trochim) 认为,评估政策是评估实践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关评估的正式文献资料和非正式的对话中应受到更明确的关注,而且评估者更多地参与评估政策制定,一旦得到很好的执行,将会为今后的评估实践得到显著改善提供机会。45

2、库克西、马克和特罗奇姆从评估政策维度、评估政策工作和评估政策的政治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评估政策与评估实践之间的问题; 并认为,增强影响评估政策的能力需要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和描述。46

(五)政策评估主流化问题

1、杜伊格南( P.Duignan) 认为,最好将建设评估能力作为评估主流化的任务,并分析了建设评估能力的三个关键要素: ( 1) 运用恰当的评估模型; ( 2)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机会,培养适用于不同层级组织机构或部门的评估技能; ( 3) 组织机构或部门层面制定战略,识别优先评估问题,而不是依赖单个方案层级的评估计划。47

45M.M.Mark,L.J.Cooksy &W.M.K.Trochim,2009,pp.3 -11.

46L.J.Cooksy,M.M.Mark &W.M.K.Trochim,Evaluation Policy and Evaluation Practice: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123,2009,pp.103 -109.

47P.Duignan,Mainstreaming Evaluation or Building Evaluation Capability? Three Key Elements,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V ol.99,2003,pp.7 -21.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平衡计分卡的文献综述.

平衡记分卡的发展历程及现实应用状况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更多的考虑绩效考核评价的体系,希望通过运用科学、全面、效率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组织的效率性,员工的积极性等一系列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考核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就是以实际的业绩效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价值衡量体系。目前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平均权益乘数、综合评分法、平衡记分卡、EVA 综合记分卡等。其中平衡记分卡已经被大多数的企业所接受,成为其内部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工具。平衡记分卡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肯定,并且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中不断的更新、改进与完善。我们研究的就是平衡记分卡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的应用状况,它还存在的哪些地方来改进提高,以至于更加契合企业的绩效评价。 什么是平衡记分卡 人们通常也说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状况维度、客户满意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维度来审视企业业绩,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平衡记分卡的发展历程 平衡记分卡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平衡计分卡的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平衡计分卡是作为绩效考核的改进的工具在使用,提出了四个角度的框架;第二个阶段是平衡计分卡运用战略图工具,帮助企业解决衡量指标的问题;第三个阶段平衡记分卡已经上升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战略执行的工具来使用。 ADI公司于1987年为了确保战略目标,推行了一个名为“质量提高”的子项目,简称QIP(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在该项目进行的同时,ADI公司继续将战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成功要素转化为年度经营绩效计划,由此衍生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平衡计分卡的雏形:ADI公司第一张“平衡计分卡” 。 在帮助ADI公司推行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Kaplan发现了ADI的平衡计分卡,并与复兴全球战略集团(Nolan-Norton)总裁David P. Norton 开始了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研究。 1990年美国的复兴全球战略集团专门设立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新的公司绩效考核模式开发,参加此次项目开发的还有通用电气公司、杜邦、惠普等12 家著名的公司。项目小组重点对ADI公司的记分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将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扩展、深化,并将研究出成果命名为“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该小组的最终研究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平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 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6]。 管理就是对绩效的管理,即管理者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绩效的管理进行的。绩效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有:(1)组织;(2)总经理;(3)人力资源部经理;(4)直线部门的经理;(5)全体员工。它不是经理对员工做某事,也不是简单的填写考核表,更不是涨薪的依据,而是一个全面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直线部门的经理、全体员工等企业的所有人员包括整个企业本身都涉及其中,而且都是绩效管理的受益者。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绩效考核开题报告

一、立论依据 (一)研究意义 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加入WTO后国际经济间相互交流的影响,现代 贸易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管理是什么?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实际上管理是实实在在的,管理是可以测量的,不能测量的管理是不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控制职能的具体体现,很好地评估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2、绩效考核是企业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为了寻找更科学、有效、客观、公正的考核方法, 业内人士进行了诸多艰苦的探索。然而,由于绩效的多因、多雏、动态等特点反考核者的情感等因素,考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审视当前绩效考核的成败得失,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克服绩效考核弊端的根本出路,是绩效考核的生命线. 3、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 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成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至。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也利用到了绩效考核的结果。但是,真正能够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却比较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的现状 (1)企业绩效考核结果的无差异性和均优性 在我国企业中,存在着绩效考核结果无差异性和均优性的问题。 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年的人事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人情观念使的许多主管都成了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尤其是当在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薪酬挂钩时往往牵涉到员工的切身利益非常敏感[18],考核中的偏差极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大多数主管不愿意背此“黑锅”因此出现了考核中的趋中现象。 (2)绩效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存在着标准设计不科学,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与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过于单一和标准没有量化等形式的问题[2]。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标准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标准,没有绩效考核标准就无法得到客观的考核结果,而只能得出一种主观印象或感觉[3]。第二,以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对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评价标准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4]。第三,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19]。工作标准中只有一些文字性评语,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分的标尺。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有时难以避免渗透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样的标准所得的考核结果就失去了意义[5]。第四,采用单一的、省时省力的综合标准。这样的标准,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评先进变成评“人缘”,选拔干部变成搞平衡,存在着轮流坐庄现象。并且,综合标准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不论是高级领导人还是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往往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没有顾及人才有能级差异的客观现实[6]。第五,工作绩效评价如果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就必须使实际绩效相对于标准的进展程度或者标准的完成情况是可以衡量的[20]。可以衡量的绩效标准既包括数量上的标准,也包括质量上的标准,如秘书的打字速度从数量上是每分钟多少个,从质量上应规定差错率是多少。不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7]。 (3)绩效考核的评价者选择失误、信息面过于狭窄

文献综述绩效评价

绩效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的有效尺度和客观标准。伴随着我国产业集聚的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绩效评价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产业集聚绩效评价,起初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来分析。如鲁丹和张肖虎(2009)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赵军和时乐乐(2012)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产业集聚绩效;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宋燕平和王艳荣(2009)、常亚楠(2012)他们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效应通过创新、技术的提升效应、生产率的提升来表现;彭国川(2005)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评价工业集聚绩效,孙兆斌(2008)业提出利用生产率来评价金融产业集聚绩效;赵忠华(2009)利用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来度量产业集聚创新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的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一些学者不断地探索构建产业集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苏李、臧日宏和田国英(2011)利用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指标对及集聚绩效进行评价;左和平和杨建仁(2014)提出了陶瓷业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集聚、竞争、合作、创新、产出和经济促进六个方面;《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体产业集聚绩效评价的指标集聚联系程度、合作程度(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机构收入及种类、中介机构收入对产业的贡献率)、创新程度(成果及专利数、技术人员数、研发投入、新产品率)、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占有率、产业增加值率、总产值和企业及规模以上数目)、单位经济效应和总体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全员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给予区域将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 3、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06 4、宋燕平,王艳荣.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 5、常亚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02 6、彭国川.中国工业集聚与经济绩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7、孙兆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检验—以银行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08.09 8、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 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不同,主张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Rozeff(1982) Easterbrook(1984)等人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小,而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 以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财富转移效应理论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财务决策在两个方面影响股东的财富。Ross(1997)认为,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财富转移作用并不互相排斥。 Chin Sheng Huang, Chun Fan You, Szu Hsien Lin(2009)研究得出高现金股息支出将会减少代理成本,高股票的股息支出提供的一个乐观的信号。Gerald R. Jensen, Leonard L. Lundstrum, Robert E. Miller(2010)研究表明 收益大幅反弹常伴随着股息减少,投资者会对股息下降作出消极的反应。 三、国内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送、转股及双重股利能带来比现金股利更高的股票超额收益(如陈晓等1998, 孔小文等2003 和俞乔和程滢2003 )。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得出三类股利均能产生超额收益, 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均大于纯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与双重股利相比, 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现金股利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及超额收益低于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 何涛和陈晓等人实证研究指出:“纯”现金股利(无送股、转增)对股价无显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股票股利或者双重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能带来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劳兰珺 、余沿福(2008)发现无论是分配现金股利还是分配股票股利的首次股利事件公司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显 著为正的长期异常报酬。分配现金股利比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更显著,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越多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越显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股利实践中,现金股利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因此国外文献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方面,较早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考察;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双重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同时,将双重股利与前者做比较。 参考文献: [1]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 97-113. [2]Chin-Sheng Huang, Chun-Fan You, Szu-Hsien Lin. Cash dividends, stock dividends and subsequent earnings growth.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7 (2009) 594!610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33-43. [4]劳兰珺.余沿福.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与股票长期收益—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检验.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7), 1352-135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c1112452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c11124520.html,/10.12677/ass.2019.87184 Analysi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Ranran Xia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ul. 10th, 2019; accepted: Jul. 23rd, 2019; published: Jul. 30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 single field can deny the value of timely information and effective data analysis. The public sector is no exception, so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s also a necess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on big data appli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 ex-trac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rrent big data in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ssible risks, how the big data can be applied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ublic polic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each stage. Finally, a brief review and summary are given. Keywords Big Data,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夏冉冉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9年7月10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0日 摘要 在这个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也不能否认及时信息和有效的数据分析带给他们的价值。公共部门也不例外,所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必然。本文基于此梳理了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目前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作用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大数据、总结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的路径研究及在各阶段的具体应用。最后,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