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湿的中药方剂

除湿的中药方剂

除湿的中药方剂
除湿的中药方剂

除湿的中药方剂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除湿的中药方剂》的内容,具体内容: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下雨,湿气重。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皮疹,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健脾除湿汤...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下雨,湿气重。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皮疹,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健脾除湿汤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脾胃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中医杂志》

疏风除湿汤

【处方】荆芥穗6-12克,防风6-12克,蝉衣3-9克,生薏仁15-30克,生枳9-15克,生白术9-15克,车前子15克,车前草30克,菊花9-15克。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消肿。主风毒外侵。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除湿养荣汤

【处?a href='//yangsheng/' target='_blank'>健康惫椤⒋ㄜ骸?总骸⑹斓亍⑴Oァ⒍胖佟⒛竟稀④尤省⑿?稀⒒栖恕⑹⑽寮悠ぁ?/p> 【功能主治】除湿养荣。主湿从下受,微肿而痿弱。

【摘录】《医学传灯》

除湿的中药

1、山药

山药性平,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除湿中药,山药具有很好的补脾以及健胃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益肾填精,对于清除体内的湿气也会有多的帮助。

2、五加皮

五加皮实际上是一种祛风湿类的中药材,它祛风湿、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喝酒的时候在里面加上一些五加皮是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的。

3、薏米

薏米在中药当中是被叫做薏苡仁的,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能够轻身益气,用薏米煮汤喝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4、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可以入心经、脾经和肾经,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作用,它的药性十分的平和,可以有效去除体内湿气,还可扶正固本。

除湿的食物

1、地瓜

地瓜所含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2、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苹果、葡萄乾,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3、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4、小米

小米不含麸质,不会刺激肠道壁,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纤维质,容易被消化,因此适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适合排毒,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营养丰富,也有助于美白。

5、红豆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锅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6、胡萝卜

胡萝卜对改善便秘很有帮助,也富含-胡萝卜素,可中和毒素。新鲜的胡萝卜排毒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

蜜、柠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7、山药

山药可整顿消化系统,减少皮下脂肪沈积,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将去皮白山药和菠萝切小块,一起打成汁饮用,有健胃整肠的功能。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1、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经典中药方要点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药方剂

06年中医考研专业核心笔记总结中药方剂 一、解表药 1.1 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 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 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 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2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 熊胆:清 热解毒、止痉、明目2.5 清虚热药 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 泻下药 3.1 攻下药

经典方剂

【方名】保元汤 【组成】黄芪(9) 人参(3) 炙甘草(3) 肉桂(1.5) 【方名】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 炙甘草(9) 人参(6) 当归(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术(9) 【方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500) 薏苡仁(500) 砂仁(500) 桔梗(500) 白扁豆(750) 白茯苓(1000) 人参(1000) 炙甘草(1000) 白术(1000) 山药(1000) 【方名】举元煎 【组成】人参(10-20) 炙黄芪(10-20) 炙甘草(3-6) 升麻(4) 白术(3-6) 【方名】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 白术(9) 茯苓(9) 炙甘草(6) 陈皮(3) 半夏(4.5) 【方名】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6) 茯苓(12) 炒白术(12) 甘草(3) 藿香叶(12) 木香(6) 葛根(15) 【方名】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30) 半夏(15) 人参(15) 炙甘草(15) 独活(9) 防风(9) 白芍药(9) 羌活(9) 橘皮(6) 茯苓(5) 柴胡(5) 泽泻(5) 白术(5) 黄连(1.5) 【方名】完带汤 【组成】白术(30) 山药(30) 人参(6) 白芍(15) 车前子(9) 苍术(9) 甘草(3) 陈皮(2) 黑芥穗(2) 柴胡(2)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3) 白术(6) 甘草(2) 陈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方名】归脾汤 【组成】白术(3) 当归(3) 白茯苓(3) 黄芪炒(3) 远志(3) 龙眼肉(3) 酸枣仁炒(3) 人参(6) 木香(1.5) 炙甘草(1) 【方名】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 【组成】川芎(6)阿胶(6)甘草(6)艾叶(9)当归(9)芍药(12)干地黄(15) 【方名】圣愈汤 【组成】熟地(20) 白芍(15) 川芎(8)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 当归(15) 黄芪(18) 【方名】桃红四物汤(原名‘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0) 川芎(8) 白芍(12) 熟地(12)桃仁(9)红花(6) 【方名】大补阴九(又名:大补丸) 【组成】熟地黄(酒蒸,180) 龟板(酥炙,180) 黄柏(炒褐色,120) 知母(酒浸,炒,120) 【方名】都气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五味子(6) 【方名】虎潜丸 【组成】黄柏(240) 龟板(120) 知母(60) 熟地黄(60) 陈皮(60) 白芍(60)锁阳(45) 虎骨(30) 干姜(15)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 【方名】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方名】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9) 麦冬(15) 五味子(15)

经典药方大全

经典药方大全 (2012-11-09 11:38:01) 转载▼ 分类:健康知识 标签: 健康 经典药方大全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百科全说》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养生堂)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 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民间)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 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

中医经典方剂

.'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风寒感冒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原方主治:【主治】。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荆防败毒为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防风解表;败毒散类方。如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所以对于解表之力独彰。寒热之性不显,皆可服用。(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

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 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疏散风热剂 【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1.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 栀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3.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4.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5.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6.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症。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生姜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黄芪汤:组成:黄芪陈皮麻仁蜂蜜 功效:润肠益气通便 主治: 9.健脾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炙黄芪炙升麻 炙甘草 功效:功能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主治: 10.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11.四物消风汤:组成: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勺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功效:养血祛风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 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 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 方剂,其中均包涵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中药(常用方剂)新选.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胸痛较前减轻,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痹,方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0g 甘草4g 桃仁10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桔梗10g 当归15g 生地15g 川穹8g 患者仍有言语不畅,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以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杜仲15g 寄生12g 牛膝15g 泽泻 30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30g 赤芍15g 郁金12g 甘草6g 患者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饮食可,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主,于主任运用中医辨证为中风,证属风痰阻络,痰阻与脉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活动不利,舌脉从证,中医治以化痰熄风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10g 白术 10g 天麻10g 云苓 12g 泽泻 30g 枳壳12g 南星 12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15g 菖蒲15g 郁金12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于主任查看病人,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肺失宣发,则气短,失于肃降则憋喘,咳嗽咳痰,中医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方拟喘定汤加减: 麻黄03g 桑白皮15g 冬花15g 半夏10g 杏仁10g 苏子15g 黄芩10g 甘草06g 厚朴12g 葶苈子15g 地龙10g

中医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 党参1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 桂枝10g 生白术10g 甘草3g 玄参10g 丹参10g 中医治以化湿和胃,保和汤加减: 莱菔子15g 陈皮12g 云苓12g 连翘10g 炒麦芽30g 山药10g 神曲10g 枳壳15g 厚朴15g 内金10g 患者时有头晕,纳差,脉沉细弱,给予中药地黄饮子加味,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熟地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 肉苁蓉各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 白茯苓6g 麦冬6g 石菖蒲6g 远志各6g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阵发性头痛心慌,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思虑过度,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则头晕,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治疗上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拟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 芍药10g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枳壳10g 香附10g 乌药10g 薄荷10g

眼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眼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防风通圣丸 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组成。 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 用于外寒内热,表理具实的眼病,如麦粒肿、结膜炎等。 牛黄解毒片 由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制成。 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用于火毒炽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如结膜炎、麦粒肿。 黄连上清丸 其成份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连翘、石膏、荆芥穗、防风、川芎、白芷、薄荷、菊花、蔓荆子、旋复花、桔梗、甘草。 具有清热泻火,散风通便的作用。 常用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或兼有大便燥结者。 补中益气丸 由黄芪、党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组成。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眼病。如上睑下垂,视疲劳等。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眼病。 如干眼症、白内障、眼底病的后期。 杞菊地黄丸 其成份为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能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用于角膜炎后期、干眼症、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底病后期、视疲劳等肝肾阴亏的眼病。 知柏地黄丸 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具有滋阴降火的功能。 用于瞳神干缺、角膜炎后期、青光眼等阴虚火旺的眼病。 石斛夜光丸 其成份为石斛、人参、山药、茯苓、甘草、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地黄、熟地黄、五味子、天冬、麦冬、苦杏仁、防风、川芎、枳壳、黄连、牛膝、菊花、白蒺藜、青葙子、决明子、水牛角、羚羊角。 有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的作用。 用于肝肾不足,精血内亏,阴虚火旺之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 金匮益气丸 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当归、附子、肉桂、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炭、鹿角胶组成。 具有温肾壮阳,填精补血的功效。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ShúQián DìHuánɡSàn处方: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TiěShuāTān 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

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常服快气,不拘时候。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Sān B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用途用量:沸汤点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 LǐZhōnɡ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制法: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用途用量: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挝脾汤拼音:WōPíTānɡ处方:麻油四两,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半。制法: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之。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用途用量:每服一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