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1、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虚寒相兼者,减去五灵脂、蒲黄,加入党参、桃仁、炮姜、炙干草。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续断。如属胎盘残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与桂

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日久不愈,并发感染者,更加银花、连翅、土茯苓、炒贯众等。日久滑脱者,将蒲黄炒用

,或生、炒各半,更加乌贼骨,或龙骨、牡蛎。凡有身热、头痛者,酌加葛根、紫苏叶、荆芥穗等。如上加减法,亦可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及继发性痛经,兼有瘀滞症者,服用后有缩短经行期,减少血流量之功效。

4、清热化瘀汤

组成;柴胡12 克、黄芩15 克、当归9 克、赤勺12 克,蒲公英15 克、虎杖12 克、北沙参15 克、薏苡仁18 克、苏梗12 克、白薇15 克

功能;和解表里,清热化瘀。

组治;手术后发热不退。

加减运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叶、蚤休、生石膏。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黄柏。发热惊厥者加羚羊角粉。

通经除批痹汤

组成;丹参15 克、当归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姜黄10 克、鸡血藤15 克、威灵仙10 克、地龙10 克、制川乌10 克、南星10 克、连翘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通络、搜风祛寒、除湿化痰。

主治;颈椎综合征、臂丛神经痛、肩周炎、肌纤维织炎等。加减运用;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木瓜。

5、通脉化瘀汤

组成;当归10 克、川芎10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桃仁10 克、红花10 克、苏木10 克、紫草10 克、丹皮10 克、石斜10 克、秦艽3克、公英30 克、泽兰15 克、忍冬藤30 克、生姜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加减运用;患肢肿胀明显者加苡仁、连翘;红肿明显者加天花粉、银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

6、除痹逐瘀汤

组成;当归15 克、川芎12 克、红花9 克、刘寄奴15 克、姜黄12 克、路通30 克、羌活9 克、白芷12 克、桑枝30 克、胆星9 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没日有一剂,服六剂休药一天,十二天为一疗程。功能;活雪化瘀、行气通络、除湿涤痰

主治;颈椎病

加减运用;气虚体弱手麻明显加黄芩30 克;项背强急加葛根24 克;热郁经络加双花藤30 克;湿热内蕴,心烦口苦加黄芩9 克或栀子9 克、胆草5 克。

7、化瘀解瘫散

组成;黄芩50 克、葛根20 克、川芎20 克、益母草20 克、毛冬青40 克、丹参20 克、红花15 克、地龙10 克、陈皮15 克、天麻15 克、秦艽10 克、连翘20 克、石菖蒲15 克。

功能;补气活血,化瘀消栓宁络。

组治;中风之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语蹇口涩为主证者。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栓塞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

用法: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 克重,日服2 —3 次,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散剂每服 4 克,温开水冲调,每日2 —3 次。更可作煎

剂服用。

禁忌: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女月经期、孕妇均忌服。

8、通冠宣痹汤

组成;瓜萎实15 克、薤白15 克、半夏10 克、丹参30 克、檀香15 克、砂仁10 克、红花15 克、川芎15 克、赤勺15 克、细辛3 克、荜菝10 克、田七10 克(为末冲)

功用;本方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泄浊化痰,降逆和胃之功。

主治:胸痹胸闷,心悸心痛,痛彻胸背,气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浊唾,呕逆烦满,脉缓或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加减运用:1 心动悸不得眠加枣仁10 克、柏子仁10 克。

2惊悸心慌多梦加龙齿、磁石各30 克。

3胃脘痞胀加化桔15 克、积实15 克。

4心律失常,脉结代加太子参10 克、苦参10 克。

9、活瘀消积汤

组成:荆三棱(炒)10 克,连莪术(炒)10 克,青皮(炒)10 克、积壳(炒)10 克、柴胡8 克、郁金10 克、当归10 克、赤勺12 克、鳖甲(醋制)15 克、牡蛎(生用先煎)20 克。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疼,软化肝脾。

主治:痞积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

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将生牡蜊先煎20 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20 分钟,滤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白术、泽泻、猪芩、茯芩)。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西草、毛根。肋痛者加金铃

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10、热痹饮

组成:当归12 克、黄芩9 克、连翘12 克、忍冬藤12 克、海桐皮12---15 克、生甘草12---15 克、生苡仁24 克、防风12 克、防已12 克。

右药9 味水煎,一剂煎二次,上午煎头煎,下午煎二煎,煮开煎半小时,每次煎成一小碗,饭后一小时服,一日一剂。功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寒热虚实错杂,气血流行不畅的热痹证。

加减运用;热胜者,加知母12 克、栀子9 克、羌独活各12 克;湿胜者加苦参15 克、滑石15 克、半夏9 克、秦艽12 克阴虚者,加生地黄

18 克、知母12 克、苦参12 克、半夏9 克、滑石15 克。11清热宣痹汤

组成:生石膏30 克、知母10 克、生干草 5 克、桂枝10 克、防已15 克、忍冬藤30 克、天花粉30 克、威灵仙30 克、稀莶草15 克、黄柏12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链‘‘0 ‘’升高。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 2 次,日服1 剂,分二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2 剂,分4 次服用。

加减运用:咽痛明显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 至50 克以凉血清热;兼夹温邪加苍术、伸筋草燥湿通络;风

邪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上肢关节疼痛明显加桑枝,下肢关节疼痛明显加牛膝舒筋活络;痰多加白芥子、广地龙豁疾通络;疼痛明显而剧

烈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络或疾瘀凝结者酌加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蚕、地龙等;若热势已挫,出现气、血、阴虚

者则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黄柏,气虚加黄芩、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白芍、玄参。12逐痹汤

组成:当归15 克、白芍15 克、川芎10 克、威灵仙10 克、白芷10 克、独活10 克、秦艽10 克、玄胡10 克、细辛4 克、鸡血藤15 克、五加皮10 克、豨莶草10 克、甘草10 克。

服法:将药加水600 毫升,侵透,煎取约300 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能:养血行血,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着不仁,四肢关节疼痛,以及颈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颈肩疼痛。

加减运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15 克,桂枝10 克。疼痛以上肢为主者,加羌活10 克,片姜黄10 克。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牛膝15 克,防已10克。温盛者加薏苡仁20 克,苍术10 克。若痹证日久,体倦乏力,舌淡脉弱者加黄芩20 克,党参15 克。

13三柴调心汤

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参15克、紫参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麦3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2克、广郁金12克、生卷柏12克。

功能:润燥宁心、活血调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三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证见性情忧郁,心烦有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苔薄舌质

暗红,脉细涩..

煎服方法:先将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30分钟,除琥珀末外,将其它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两次

吞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栀12克、辰麦冬10克;心肾失济者加交泰丸30克(包煎)。

14益心健脑汤

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将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约300—400毫升。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

功能: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学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

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

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15益心汤

组成:党参20克、紫丹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龙眼肉10克、郁金10克、炒远志10克、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瓜萎15克、薤白15克、葛根15克、生黄芪20克。

功能:养心安神、化瘀通痹。

主治: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早博,心前区痛,心房纤颤,失眠,脉结代或沉细或涩,舌质黯或紫暗苔薄。

煎服方法:汤剂共煎30分钟,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便干者加肉苁蓉30克,心火偏旺者加炒山栀10克,口干者加元参10克、石斛10克,夜寐多梦者加夜交藤30克,下肢浮肿者加在泽

泻20克。

16心痛饮

组成:紫丹参30克、三七粉2克、(冲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远志10克、琥珀粉2克、(冲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

橘叶10克、卧蚕草10克、党参10克、炒积壳5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早晚两次服。晚间服药时以药液冲服琥珀粉、三七粉。

主治:血瘀气机不调之冠心病急慢心绞痛发作,伴心绪不宁之焦虑失眠的患者。

加减运用;如心绪不宁焦虑失眠,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者加浮小麦30克、生牡蛎30克;舌苔厚腻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见食无味、纳呆可

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

禁忌及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宜进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通畅。

17益气活血养心汤

组成:炙贡芪60克,淮小麦30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全当归9 克,川芎9克,桃仁9克,桂枝6 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气活血,助阳通脉。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气不足,血脉瘀滞,胸闷胸痛,心悸乏力。

加减运用:心不藏神,出现心悸怔忡,善惊易怒者,加龙齿30克,磁石30克,琥珀粉1,5克,(吞服)。血脉瘀阻、出现胸闷胸痛者加五灵脂

12克,山楂12 克,降香9克。心肾阳虚,浮肿明显,面色幌白者,加熟附子9克,万年青根9克,姜皮3克,车前子30克。心脉痹阻、肺失肃降

,出现喘息气急者,加苏子9克,白芥子9克,降香9克。肺络瘀阻,出现咳嗽咯血者,去桂枝,加旱莲草30克,鲜苇根30克。血不养心,出现

头晕心悸,面色少华者,加龙眼肉9克,大枣15克。

18通脉宁心汤

组成:细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丹参15克,川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降火通脉,活血宁心。

主治:冠心病、心肌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属心火亢盛所致者。

加减运用:心气虚者去郁金加党参、黄芪;心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不寐者加枣仁,远志;胸痛者加元胡、川芎。

注:心肾阳虚者,长期腹泻、滑精者本方慎用。

大道通心针方

穴组:心俞、灵道、通里,大钟。

主治:躁狂、忧郁、失眠、多梦、惊风、子痈、瘖哑、喉舌耳鼻病、脘痛、咳喘、呕吐、乳少或乳病、脉伏或无脉、自汗、盗汗、下腹及妇产

病。

用法:心俞灸,余可针,以针与灸交替应用为宜。

19甘温宁心汤

组成: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党参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炒枣仁18克、炙远志10克、生姜6克、大枣6枚。

功用:温阳宁心,调整心律。

主治:心阳不振所致的心悸不安、胸闷、气短、胃冷、脉细缓或结代等症(心律失常:如心过缓、过早搏动、房室传导阻滞以及风心病、冠

心病心律不齐者)。

加减运用:身恶寒、四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12克、菖薄10克;胸痛明显者,加薤白15克。2养心宣痹汤

组成:丹参25克,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郁金10克、夜交藤15克、鸡血藤15克。

服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

功能:养心通窍解郁宣痹。

加减运用;若胸痹气滞者在本方内加旋覆花15克、(布包)清半夏10克,降香6克,(旋覆花汤之意)。胸痹痰阻者加全瓜萎、薤白(瓜萎薤

白白酒汤之意)。胸痹时痛(心绞痛)此方加金铃子、元胡(金铃子之意)。心悸失眠者加北沙参、五味子、寸冬(生脉饮之意)。胸痹怔忡

(早搏)加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汤之意)。肝热头痛者加珍珠母、钩藤。惊悸不安烦燥者加生牡蛎、生龙骨。呃逆不畅加生代赭石、旋覆

花(旋覆代赭石汤之意)。肺气壅闭,郁而不宣而喘促者加葶苈子、苏子(苏葶泻肺汤之意)。

21滋阴养肝汤

组成:南沙参30克,全当归10克,杭麦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黄10克,杭白芍10克,制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

5克,广郁金10克,青陈皮各10克

功能:滋阴养肝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志虚型,证见两胁隐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头昏卫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

加减运用:口苦甚者加酒炒黄连以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胀纳差者加炒三仙以助运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

红花、三七以活血通络。

禁忌:肝胆湿热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22加味半夏泻心汤

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9克,干姜9克,枳壳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 克,大枣5枚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

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浅表性胃炎。

23清肝化滞汤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金钱草10克,淅贝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菜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

,黄芪30克,山楂10克,陈皮10克

功能:疏肝利胆,悦脾化滞

主治:肝郁胆热,脾虚失运,痰浊滞留而致的脂肪肝,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少,脘胀体倦,便秘或便溏,苔腻,脉弦细滑等。

用法:清水浸泡1小时许,中火煎两遍,共熬汁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腻。

加减运用:气虚疲乏益甚加党参,肾虚腰酸胫软加菟丝、杜仲,阴虚心烦不寐加炒枣仁,转氨酶升高加茵陈,便秘加槟榔,血脂高加荷叶。

24舒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1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标准煎液的申报资料要求

附件2 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标准煎液的 申报资料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一、申报资料项目 (一)综述资料 1. 药品名称 2. 证明性文件 3. 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4. 方义衍变 5. 临床应用 6.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二)药学研究资料 7.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7.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7.2 分析与评价 8. 药材 8.1 来源 8.2 资源评估 8.3 质量评价

8.4 参考文献 9. 饮片炮制 9.1 炮制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9.2 质量评价 9.3 参考文献 10. “标准煎液”的制备 10.1 工艺研究 10.2 药材、饮片与“标准煎液”的量值传递关系 10.3 参考文献 11. “标准煎液”的质量控制 11.1 基本要求 11.2 化学成分及关键质量属性研究 11.3 质量研究 11.4 标准正文 11.5 样品检验报告书 11.6 参考文献 二、申报资料撰写说明 (一)综述 1. 药品名称 药品名称包括: ①中文名; ②汉语拼音名; ③命名依据。 —2 —

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制剂的药品名称原则上应与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名称相同。 2. 证明性文件 证明性文件包括: ①申请人合法登记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②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的注册证书复印件或核准编号; ③其他证明文件。 3. 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应规范表述处方组成、各药味剂量、功能主治以及拟定的用法用量。 应详细说明处方来源(著作及作者)、颁布朝代或年代;提供原文记载的处方药味组成、炮制方法和剂量,同时说明处方中每一药味的规范名称;提供原文记载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上述资料需附著作原文条目。 应提供历代本草文献,需注明出处(包括作者、出版年以及版本情况),并提供全面反映处方历史沿革的综述资料。 4. 方义衍变 应用中医理论对经典名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论述,需对处方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及药物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系统梳理历代方义及其相对应治则治法的衍变情况,需注明文献出处。 —3 —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所谓的中医养生秘方,都是我们日常中都能看到的药物或者食物去配合而成的成本低,效果好的中医养生疗法。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医50个经典的中医养生秘方吧!大家不妨将之收其藏。 1.牙齿变白 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 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 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去除口臭 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 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牛皮廯 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8.牙痛绝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9.鼻子流血怎么办 当鼻子大量流血时,患者放平躺下,将鼻眼相反的手高举,穴位自动封死,血立即可止。 10.鱼刺卡喉 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1.脚气小窍门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2.病后耳聋、耳鸣 大蒜味猫鼻猫自尿。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3.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4.睡觉打呼咬牙 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15.脚臭、脚出汗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16.癫痫(羊角疯) 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17.口腔炎症 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病情严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 18.冠心病 黄豆50克,煮熟加食盐适量多吃连吃3-4天,此方对控制冠心病不发展,特别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19.治偏头痛窍门 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达速效,头不痛就不用再贴了,此方主治头晕脑涨。 20.治痔疮偏方 尿素三两放盆中开水冲开后将毛巾放入沾湿后拧干放凳上腾。一次十分钟一天三次,边腾七天。可治内外痔,便血脱肛。 21.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盐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的越快。 22.治失眠小窍门 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根治,常年睡不着觉者,边疆治疗5天便可去根。 23.心脏病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总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1、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70、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金匮肾气丸作用功效分析如下: 金匮肾气丸,以附子、桂枝为主药,各取少量,取“少火生气”之意,意在微微补火以鼓舞亏虚的肾中阳气,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再辅以地黄等六味药物滋补肾阴,促生阴液;如此配伍组方是本着阴阳互根的原理,阴阳并补,使得“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效果更稳固、更持久。为进一步治疗肾阳虚水肿,本药还配伍了牛膝、车前子以清热利尿、渗湿通淋、引血下行,治疗水肿涨满、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等肾阳虚水肿症状。十种药物精当配伍,使其具有温补下元,壮肾益阳,化气利水,消肿止渴,引火归源的功效。 金匮肾气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病症,如腰膝酸冷、咳嗽、阳痿、早泄、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肾性水肿,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所表现的腰痛腿软、身体

怕冷,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淡体胖、脉细无力等症。

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金匮肾气丸作用还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谢等。 1、可治疗慢性腰腿痛: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腰腿痛,施治61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治愈52例,见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3次,3周为一个疗程。 2、可治疗前列腺增生:中医认为,前列腺增生属于“癃闭”的范畴。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所致。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前列腺增生,施治35例,治愈27例,见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早、中、晚各服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3个疗程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3、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该病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其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使阴道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所引起的阴道炎症。有人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此症,施治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每日服3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3个疗程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4、可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施治36例,经服药3~5个疗程后,治愈28例,见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服用此药的方法

经典药方大全

经典药方大全 (2012-11-09 11:38:01) 转载▼ 分类:健康知识 标签: 健康 经典药方大全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百科全说》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养生堂)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 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民间)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

传统九大名方

中医药两千年的沉淀——传统九大名方 发布时间:2010-12-29 8:39:32 中医组方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六味地黄汤 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当归补血汤 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衍生成药:当归补血颗粒 袪风之剂——大秦艽汤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治胃病十方)

90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 (治胃病十方)【转载于(益寿文摘)报】 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10g 延胡10g 普洱茶5g 厚朴5g 炙甘草5g 素馨花12g 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2. 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R: 北沙参30g 石斛20g 怀山药130g 焦山查30g 桑寄生20g 玉竹20g 青代10g 白勺 10g 浙贝10g 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 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3. 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

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 R:麦芽30g 谷芽30g 内金15g 山药15g 党参10g 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 R: 沙参20g 白芍20g 麦冬15g 山楂15g 石斛15g 知母 12g 花粉12g 内金10g 丹皮 10g 乌梅10g 陈皮 10g 生甘草3g 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 R: 党参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甘姜3g 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 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 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 柴胡,甘草,芍药(白)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从单味药物治病,逐渐发展到方剂治病,这一过程是初级向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循序渐进的,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起来的。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开始,经过汉朝《伤寒杂病论》,唐朝《千金要方》,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医方集解》等方剂代表著作的出现,方剂学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方剂的数量急剧增加,当时《普济方》中已记载了61739首方剂。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剂,如果不能科学地分类,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将无法记忆、无法掌握。特别是给后来人学习方剂带来了困难。因此,方剂必须分类。 在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剂分类法。其中主要有“七方”说、按病证(脏腑、病因)分类、按主方(祖方)分类、按治法(功效)分类、综合分类等。 一、“七方”之说 “七方”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其记载“七方”虽早,但并无具体的分类内容,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时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又引申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一。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病邪较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用量小,以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气味较薄,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需长期服用治疗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猛峻,气味较厚,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由此可见,“七方”应当是古代的一种组方理论。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按“七方”分类的方书,但“七方”这种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对后世的方剂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病证分类法

(医疗药品)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申报

附件3 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申报 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申报资料项目 (一)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处方来源及历史沿革 4.方义衍变 5.临床应用 6.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7.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参考文献 8.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二)药学研究资料 9.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9.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9.2分析与评价 9.3“标准煎液”标准 10.药材 10.1处方药味 10.2药材资源评估 10.3药材的质量评价10.4药材的检验报告书 10.5参考文献 11.饮片炮制 11.1药材产地加工 11.2炮制方法及参数的确定11.3质量评价 11.4参考文献 12.工艺研究 12.1处方

12.2制法 12.3剂型及产品组成 12.4生产工艺研究资料12.5工艺验证 12.6参考文献 13.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用样品 14.药品标准研究 14.1药品标准概述 14.2药品标准项目 14.3关注事项 14.4化学成分研究 14.5质量研究 14.6样品检验报告书 14.7参考文献 15.稳定性研究 15.1稳定性总结

15.2稳定性研究数据 15.3包装材料的选择 15.4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15.5参考文献 (三)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16.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综述 17.安全药理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8.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9.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0.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粘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 21.遗传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2.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3.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4.依赖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中医经典方剂

.'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风寒感冒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原方主治:【主治】。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荆防败毒为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防风解表;败毒散类方。如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所以对于解表之力独彰。寒热之性不显,皆可服用。(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

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中医十大名方四

中医十大名方四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 个经典处方 1 、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5 克、干草5 克、石菖蒲15 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 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3 克,[ 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 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 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 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 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 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来源于国家公布目录中的古代经典名方且无上市品种(已按本规定简化注册审批上市的品种除外)的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上市,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实施简化审批。 第三条实施简化注册审批的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处方中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及经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 (二)处方中药味及所涉及的药材均有国家药品标准; (三)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四)除汤剂可制成颗粒剂外,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五)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六)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基

本一致; (七)适用范围不包括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第四条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为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能够独立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等责任的药品生产企业,并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具有中药饮片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完整的生产能力,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符合第三条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申请上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申请人应当确保申报资料的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 第六条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制分“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研制与制剂研制两个阶段。申请人应当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公布的处方、制法研制“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并根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开展经典名方制剂的研究,证明经典名方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确定的关键质量属性一致。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是指以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而得的中药药用物质的标准,除成型工艺外,其余制备方法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第七条申请人按申请经典名方制剂上市的程序提交注册申请。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相应的“经典名方物质基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