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篇一: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1.食毕当行走。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2.无痰则不作眩。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

3.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乡党》

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5.养生以少怒为本。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6.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内经》

7.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

8.养生治性,行义求志。北宋文学家苏轼

9.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10.心察损神,语多伤气。清代教育家申居郧养生格言经典名言警句1.势顺则强,气顺则舒。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刘基

2.热食伤骨,冷食伤肺。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3.久卧伤气,久坐伤内。《黄帝内经》

4.广庭于步,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5.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6.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宋代诗人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7.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8.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九日闲居》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北宋文学家苏轼《策别十六》

10.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卫生诀》

11.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

12.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

13.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抱朴子》

14.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庄子·养生主》

15.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金代名医张从正

16.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清代文学家梁章矩

17.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18.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19.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20.书可益智,书可熏性,书可养生。清代官员杨名时

21.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22.治身不静则身危,养生之道在于动。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23.在家财断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

24.有人问我修身法,只种心田养此身。吕岩又名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吕岩

25.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

26.动也,形气亦动;不动,积滞气郁。东汉末医学家华陀

27.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唐代文人马总

28.烟有百弊而无一利,茶有百利而无一弊。《黄帝内经》

29.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30.善养者终之,旁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三国文学家曹植

31.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

32.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33.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管子·形势解》

3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北宋文学家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3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

36.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清代官员杨名

37.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38.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纳凉,凉入里也。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39.此善养生者,所以必以慈、俭、和、静思字为根本也。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70岁李庆远《养

生自述》

40.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

4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42.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景岳全书》

篇二:医学名言警句精选

医学名言警句精选

孙思邈大医精诚(节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

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希波克拉底誓言:

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宣誓:愿以自身能力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世伴侣。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此项之指导,虽然人请求亦不与之。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生执行我职务。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祉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

《日内瓦宣言》(1948年世界医学会制定):

值此就医生职业之际,我庄严宣誓为服务于人类而献身。我对施我以教的师友衷心感佩。

我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

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病人吐露的一切秘密,我一定严加信守,决不泄露。

我一定要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待同事亲如弟兄。

我决不让我对病人的义务受到种族、宗教、国籍、政党和政治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考虑的干扰。

对于人的生命,自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度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之下,我也决不用我的知识作逆于人道法规的事情。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医学名人名言

一、 孙思邈(541年—682年)(祖籍)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学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后汉医学家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 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李时珍(1518—1593) 明朝医药学家(祖籍)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饮食者,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换图) 古代神医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 经》为扁鹊所著。 病有六不治:骄怒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孙思邈 养生十三法_图文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 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 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 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 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 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 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 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 3次。 (b 搓手 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 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转 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 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 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 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 (a 搓手 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医学名言100句

医学名言100句 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钟南山 2、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瑭《温病 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廷祚 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 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妇产科学家郎景和 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 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 杨泉《物理论》 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23、There is no safe drug but safe doctor.(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医生) 24、A good surgeon must have an eagle's eye,alion's heart,and a lady's hand.(一 名好的外科医生必须有鹰的眼睛,女人的手和狮子的心) 25、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 26、he real difficulty in orthopedics lies not in making a diagnosis but i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骨科医师的挑战不在下诊断,而在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27、The patients are your best teachers.(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28、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成功待人处事是成为好医生的前置条 件。)

药王孙思邈对妊娠期养护的认识

药王孙思邈对妊娠期养护的认识 我国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其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专篇专门论述妇女妊娠期养护方法,有不少见解对保障妊娠母亲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有相当的借鉴作用,笔者现将有关内容略作述评,请参考。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养胎篇里首先列出了从怀孕到生产的饮食禁忌,他认为羊肝、山羊肉、驴马肉、骡肉、兔肉、犬肉、鸡子、干鲤鱼、鸡肉、糯米、椹、鸭子、雀肉、豆酱、酒、鳖、冰浆等是不适合孕妇食用的;其次,在妊娠的不同月期,还有不同的饮食宜忌,如妊娠一月时,饮食应该精熟酸美,宜食大麦,不宜食腥辛的饮食;二月时,不宜食辛臊的食物;四月时,宜食稻麦粳以及鱼雁做的羹汤;五月时,宜食稻麦以及牛肉羊肉做的羹汤,并要用茱萸调和,使五味和谐,不可过饱过饥,食物也不应干燥;六月时,宜食鸷鸟猛兽之肉,还要五味和谐,滋味甘美且不可以吃得太饱;七月时,不能吃生冷的食物,而要经常食用稻粳;八月时,不能食用燥物,也不能轻易错失饮食时间;九月时,可以适当喝点甜酒,饮食也要甘甜可口。以上内容虽然不能跟人们现代的妊娠期饮食讲究完全吻合,但在当时应该是很有价值的,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思邈对妊娠期居止活动也非常有讲究。妊娠一月时,要求孕妇不做费力气的事,睡觉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不受惊扰;二月时,要居处安静的环境中,并要禁止房事;三月时,不可以悲哀思虑,不可以惊动;四月时,应该身体安和,心情愉快;五月,睡觉要起得晚,保持衣物和身体洁净;六月时,要做轻微的体力活动;七月,时要多做劳身摇肢的活动,使气血运动;八月时,要心平气和注意养护;九月时,要宽衣缓带,平静地等待生产。以上内容总结一下,应该包括谨慎养护,适当活动,心情和悦,保持卫生等几个方面,这对现代个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综合来看,可以说明孙思邈对妊娠养护内容的认识比较全面,包括了饮食、居止、情志等方面,而且动静结合,不是只讲消极的静养,可以作为现代妊娠养护时的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710003) 胡 玲寒热并用规律初探 在一个方剂中,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药治通义》曰:“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治中焦冷热不调;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上热下冷;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本属错杂,故药之攻补寒热,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是其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籍,自作为一种方剂矣。”东垣选奇汤中羌活、防风、甘草配伍黄芩治疗眉棱骨痛。朱丹溪用山栀配伍川乌治疗病本湿热、因寒郁而发的心痛疝气。李时珍以胡椒配伍绿豆温中下气、和胃止痛,并对这种配伍方法甚为赞赏,如云:“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见《本草纲目》黄连条)。还有寒热并用作为救急之法的,《方广心法附余》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生姜汁配伍童便服之,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正气,童尿降火也”。归纳起来,寒热并用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1 不同部位的寒热并用:寒热并用的药物,各自作用的部位不同。此种配伍方法,是根据疾病在发生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上下或表里寒热错杂证而选用清热药和散寒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具体又分以下2种情况。 1.1 上下寒热并用: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分别治疗上寒下热证和上热下寒证。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因胃寒而干呕,肠湿热而下痢,方中用生姜、半夏暖胃散寒降逆以治上寒,黄芩清热燥湿以治下热。又如《伤寒论》中“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其胸中烦热、呕吐为上热(胃、胸隔),胃中有邪气、腹中痛为下寒(脾、肠)。方中用黄连以清上热,干姜以温下散寒。 670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7期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孙思邈名言_励志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1、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 2、全生之德为大。 3、业济含灵,命悬兹乎。 4、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5、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 6、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7、金之得盈,福之已竭。无义之福,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 8、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9、至精至微,至意深心。 10、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11、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12、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13、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14、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15、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16、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17、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18、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19、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0、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21、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22、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3、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24、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循经方,耄及之年,竞三余而勤药铒。 25、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 26、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27、思韫入神,神存心手。 28、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29、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30、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31、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32、知治身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33、若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

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导语: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 生活常识分享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4. 目常运 (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摄穀道 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思邈名言 1、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孙思邈 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 4、常言善道,天与之福。——孙思邈 5、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孙思邈 6、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孙思邈 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8、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孙思邈 9、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孙思邈 10、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11、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孙思邈 12、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13、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孙思邈 14、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

思邈 15、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孙思邈 16、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孙思邈 17、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18、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孙思邈 19、思韫入神,神存心手。——孙思邈 20、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2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孙思邈 22、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孙思邈 23、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24、知治身能治国也。——孙思邈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孙思邈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孙思邈 25、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孙思邈 26、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7、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孙思邈 28、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2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孙思邈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孙思邈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 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导读:名人名言孙思邈名言 1、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孙思邈 2、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孙思邈 3、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孙思邈 4、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5、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孙思邈 6、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孙思邈 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孙思邈 8、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9、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孙思邈

10、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孙思邈 11、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1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孙思邈 13、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孙思邈 14、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15、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孙思邈 16、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孙思邈 1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18、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省皂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

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孙思邈 19、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孙思邈 20、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 21、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孙思邈 2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23、食啖鲜肴,务令简少。——孙思邈 24、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5、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孙思邈 26、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孙思邈 2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13、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孙天医,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后人称为“药王”。 传说孙思邈一天在太白山采药,他的徒弟上山传信,说长安城贴下皇榜,皇帝诏请名医为娘娘治病。于是他师徒下山,在长安揭了榜文。娘娘是皇帝唐王的老婆,自然是十分娇贵的,给她治病的医生,还不能见她的面摸她的脉。当时孙思邈想了个悬丝诊脉的办法。用丝线一条,一端拴在娘娘的手腕上,一端自己拿着,孙思邈由娘娘脉膊的跳动而震动的丝线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认为娘娘怀了胎儿,是胎儿抓住了母亲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于是扎了一针,太子分娩,娘娘病愈。唐王十分高兴,就赏给他许多财物。他不要,又给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无奈,说“给你什么都不要,难道你想当王吗?”孙思邈立即跪下说:“谢主龙恩”,于是唐王就封他为药王。并赐给他交天翘的王帽和赫黄色的王袍。这件事后来被敬德知道了,很不服气,以为自己的功劳那么大也没封王,就去追赶孙思邈。孙思邈远远看到敬德来了,忙把交天翘弯了下来,赫黄袍翻过穿了。敬德走近一看,他穿的不是王袍,只好改口要药,孙思邈给了他一颗灵丹。后来敬德出征遇到瘟疫,吃了这颗灵丹。不但没感染,而且还打了胜仗。此后一直给药王站班。

孙思邈给娘娘治好了病,便离开长安,沿渭河西行,准备再回到太白山上,孙思邈师徒走呀走呀,一直走到泾河的汇合地方。一个白面书生挡住去路,深深向药王鞠了一躬,说道:“先生可是药王孙先生么?”孙思邈看了看这位书生说:“正是在下,你挡住我的去路可是为何?”这位书生说道:“孙先生,我近日头晕目眩,只觉恶心,请先生能为我治治这病”,孙思邈放下包袱,摆开药摊,让这位书生坐在他的身边,为他诊脉。孙思邈按住书生的寸口,切脉不久,就大为惊异,于是问书生道;“先生怕是天龙降世,这脉不是人脉,请先生老实告诉我,我好进行治疗。”书生无奈只好答道:“我本是泾河龙君傲奎,由于心慌瞀乱,昨日带领龙子龙孙在水面玩耍,流来一股臭水,直灌我喉,于是得下了病,才请先生诊治。由于怕惊先生,才化为书生,望先生莫怪。”孙思邈听了以后,就决定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孙思邈向龙君道:龙体违和,需用针刺。望龙君一现真身,我好选穴用针。”龙王无奈,只得答应。转眼之间,风云突起,一条金龙出现在药王面前。药王一手执龙角,一手执金针,对准龙喉,急刺一针。由于龙王负痛,龙尾一摆,大风飞扬,把药王摊上的药物吹了一河滩。到了药王取针,龙君复为书生后暴风平息,药王的药摊已经乱七八糟。于是药王令徒弟和龙王在河滩上为他拣药,当时无论什么药材,都临时收在一个包袱之内。别了龙君,继续前行。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

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导读: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据史书记载……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能背诵一千多字,有神童之称。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融汇三教,尤其擅长天文、历法、占卜等术。 关于孙思邈的学医经历,据《千金药方》自序所说:其自小体弱多病,又看到周围百姓为病折磨而死的惨状,遂萌生了精研医道的决心。 孙思邈一生刻苦钻研,他将唐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各种药方及自己行医的验方,同时又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药方及经验,遂著成了闻名于世的医学宝典《千金要方》。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例。其中,该书还首创复方的先例,如《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他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

加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他对医学的重大建树,也是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