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转运站设计课程设计

垃圾转运站设计课程设计

垃圾转运站设计课程设计
垃圾转运站设计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杨 强

学 号: 5802112002

专业班级: 环工121班

指导教师: 樊 华

1 / 25

二0一五年6月22 日

2 / 25

3 / 25

目录

一、设计任务 (1)

1. 转运站服务人口及范围: (1)

2.运转站设计要求: (1)

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 (1)

二.垃圾处理量与转运站规模 (7)

2.1垃圾产生量的预测 (8)

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 (8)

2.3转运单元数的确定: (8)

三、站址的选择 (9)

3.1 转运站选址应符合的要求 (9)

3.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0)

3.3 其他要求 (10)

四、垃圾中转站工艺方案的选择及设备 (10)

4.1 工艺方案的确定 (10)

4.2垃圾转运方式的确定 (11)

4.3 设计垃圾收运路线的原则 (12)

4.4转运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确定 (12)

4.5 转运容器数量的确定 (17)

4 / 25

五、转运站的其他数据 (17)

5.1 转运站建筑面积的确定 (17)

5.2 转运站劳动定员的确定 (18)

5.3 转运站辅助设备 (18)

5.4 转运站预算投资 (19)

六、转运站设计技术相关规范 (19)

5 / 25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1. 转运站服务人口及范围:

某城市拟为一新建的大型住宅小区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该小区人口规模为5.8万人(未来20年小区人口规模不变)。根据国内同类城市的经验,小区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1.0kg/人·天。该转运站距离该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场的距离约为30公里。

2.运转站设计要求:

(1)根据规范要求确定转运站规模;

(2)确定转运的运转单元数及进行设备选型(包括压实设备及运转车辆);

(3)确定转运站的占地面积,并对转运站进行平面布置,绘制转运站平面,布置图。

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

3.1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80年代后期,其后,先后制定了1 / 25 不少相关标准。在1990 年前,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还不足2%。进入90 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1999 年,我国设市城市为668 座,1999 年全国城市年清运城市垃圾1.14

亿吨,共有垃圾处理厂(场)696 座,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7.68 万吨/日,垃圾处理率63.4%{1}。在1986-1999 年期间,城市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5%,城市垃圾量的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基本同步。从近10 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

城市垃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明显的,特别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应用。例如,在近几年建设的许多填埋场中,为提高填埋场的防渗水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材料;为提高填埋作业效率,一些大型的填埋场采用了填埋压实机;一些城市如杭州、广州、深圳等的填埋场开始对填埋气体进行回收利用,1998 年10 月,我国第一个填埋气体发电厂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发电,1999 年6 月广州大田山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一台机组投入运行,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填埋场填埋气体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垃圾焚烧处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深圳市于1985 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 吨l 日的垃圾焚烧炉,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1994 年底开始扩建的三号炉,结合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完成了3#炉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原引进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大型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如上海、广州、2 / 25

北京等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焚烧发电厂在未来几年将投入运行,这些焚烧厂多为通过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关键技术或设备、按照较高污染控制标准来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垃圾焚烧厂。堆肥处理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使用最早也是在早期阶段使用最多的方式。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堆肥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相继开展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动态高温堆肥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九十年代中期先后建成

的动态堆肥场典型工程有常州市环境卫生综合厂和北京南宫堆肥厂。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从总体上讲,城市生活垃圾处

理还处于由堆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垃圾堆放现象普遍

存在,垃圾处理场的二次污染相当普遍。

3.2 垃圾特性

城市垃圾的构成特性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以及城市居民燃气化率等因素有关。我国城市的垃圾在产

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的构成及特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占总量的60%,无机物约占

40%,其中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约占总量的20%。垃圾中的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因此随着今后我国大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随着城市燃气化率的不断普及,城市生活垃圾中3 / 25 的有机物含量及垃圾的热值将进一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不仅影响城市垃圾的产量,也影响着城市垃圾的成分。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居民收人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包装产品的消费,以及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的消费不断增加。包装废物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垃圾中

的废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绝大部分是使用后废弃的包装物。随着包装业的快速发展,商品包装形式越来越繁多,包装物的种类和数

量增加很快,过分包装和豪华包装的产品比比皆是,这在大城市尤

为突出。一次性的商品被广泛用于宾馆和餐饮业。一次性的商品完成消费后就作为废弃物,成为垃圾,大大增加了垃圾的产量。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而其体积要构成家庭垃圾的30%以上。

3.3 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一)生活垃圾收集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为混合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容器式所谓容器式指的是收集容器放置于固定的地点,服务时间为一天中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常见的收集容器有桶式和厢式两种。主要街道的两侧和公共场所设置果皮箱也属于容器式收集方式。目前使用的收集容器材料多为钢或塑料制品。钢制容器结构强度大,可制成较大的容积,但也有易腐蚀,洗刷不便4 / 25 的缺点。塑料垃圾筒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易于保洁等优点,正在获得较多的应用。2、构筑物式垃圾定点构筑物式收集方式,是以固定构筑物作为其收集容器的。构筑物一般为砖、水泥结构,样式各异,容器约5~10m3,不密封。这种收集方式的特点是收集容器为半永久型,故此容器使用寿命长,费用较低,但它具有容积固定,高峰季节会发生垃圾漫溢的情况,易造成周围卫生状况的恶化,保洁困难。3、垃圾道收集在已建成的多层和高层住宅楼中,通过垃圾道收集居民生活垃圾是最常见的收集方式。在居民生活垃圾产量高峰时如夏季,由于底层垃圾间贮料间容积有限,常会出现垃圾将门挤开使垃圾暴露;垃圾投放口密闭性差造成垃圾和臭味逸出,污染

环境;特别是垃圾道收集方式不便于对垃圾收集的管理和控制以及

推行分类收集等缺点,这一收集方式将逐步被淘汰。目前,北京、

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相继规定新建住宅楼不设垃圾道,许多城市还将

已建住宅楼的垃圾道封闭停用。

(二)生活垃圾运输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运输方式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模式。固定式收运的容器则始终在原地不动,收集车把垃圾装入车

中运走。空的垃圾容器留在原地。移动式收运是把装满垃圾容器整

个运往转运站或处理场,卸空后在把容器拉回原处或其他地点。(三)转运站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是为了使小型垃圾收集车从居民、商业和5 / 25 其它单位等各收集点清除的垃圾在这里合并,并将其投入大型车辆或其它运输成本较低的运载工具继续运往处理厂(场)以节省运输

费用的设施。垃圾转运站和转运方式选择应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

的合理性。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中,垃圾的收集和运输是耗费人力和物力最大的一个环节,采用垃圾中转的目的,就是提高

垃圾收集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四)处理设施

我国大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以郊外堆放、简易填埋、卫生填埋为主,很少一部分采用焚烧处理,一些高温堆

肥常基本处于半运转状态。

3.4 城市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

同市场脱节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制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l)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基本上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身活力。2)由于政府投入不力,城市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来源,处理率低,处理效果差;城市垃圾收运机械及辅助生产设备陈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设备不足,工人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3)城市垃圾收运处理技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限制了垃圾收运、处理技术的发展。

6 / 25

(二)缺乏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三)缺乏优惠的废品回收政策。

二.垃圾处理量与转运站规模

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绿化隔离带宽与相邻建筑距用地面设计转运类t/m

≥2≥5≤2000300100Ⅰ大2000≥3≥1150045100Ⅱ类4000~15000≥8150~450≥15中

型Ⅲ类4000~15050~≥5≥101000Ⅳ类小型≤50≤1000≥8≥3Ⅴ类

)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1注:()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27 / 25

含上下限值。

2.1垃圾产生量的预测

服务区垃圾收集量按下式计算:

n?q58000?1.0=58 t/d ??Q C10001000式中:n ---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 ---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人·d,无实测

时可取0.8~1.2。

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

Q=K*Q=58×1.5=87 t/d

CDS式中:Q ---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D Q---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C

K ---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可取1.3-1.5。S2.3转运单元数的确定:

当转运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施应与总规模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87/45]=2 ]Q/m?[Q UD45=90 t/d =2×Q??Q m UT8 / 25 Q---式中: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T运量)t/d;

Q---单个转运站的转运能力,t/d;此设计取45t/d U m ---转运单元的数量;

[ ]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 ---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D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收集服务半径为3.0km以内,最大不超过5.0km。

符合Ⅴ类垃圾转运站

三、站址的选择

3.1 转运站选址应符合的要求

(1)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9 / 25

3.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和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入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的出入通道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性聚集场所。

3.3 其他要求

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

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四、垃圾中转站工艺方案的选择及设备

4.1 工艺方案的确定

1、按其埋装、转载垃圾运作方式分为: 卧式和立式;本设计选用卧式;

2、转运站按其是否将垃圾压实分为:压缩式和非压缩式;(压缩式又分为刮板式和活塞式);本设计选用刮板式压缩,其特点为整机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边装边压实。

3、转运站按垃圾压实过程在装载容器内或外完成分为:直接压缩式和预压缩式;本设计选用直接压缩式。

10 / 25

作业过程:首先转运容器(车厢)和压装设备,当受料器内接收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启动压实设备,推压板将垃圾直接压入转运车厢。其间可根据需要调整压头压力大小或推压次数,车厢装满并压实后,与压装设备分离,由转运车辆运至目的地。

常规(一级)垃圾转运系统工艺路线

4.2垃圾转运方式的确定

目前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方式:敞开式转运、封闭式转运和压缩式转运。

1)敞开式转运:即转运设备的容器不可密封,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的,与之配套的容器也是敞开式的。这种转运方式会造成垃圾散落、臭气散发、污水泄漏等严重污染问题,尤其影响周围的环境。这种方式正在逐步淘汰或改造。

2)封闭式转运:转运场所和垃圾装载容器均是封闭。这种转运方式减少了周围环境的污染,解决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洒漏等问题,但在垃圾量大、运输距离远的情况下,不能实现高效运输。

11 / 25

3)压缩式转运:即机械填装/压缩式转运,是在封闭转运的前提下,利用机械压缩设备对垃圾进行压缩,增加垃圾的容重。这种模式除了有封闭转运的优点外,还提高了转运车的运输效率,尤其是大吨位、远距离垃圾运输,可大大降低成本。采用往复式推料板将物料压3以

上。入装载容器。容器内垃圾密度可达到800kg/m

综合考虑,采用封闭式转运。

4.3 设计垃圾收运路线的原则

1)收运路线应尽可能紧凑,避免重复或断续。

2)收运路线应能平衡工作量,使每个作业阶段、每条线路的收集和清运时间大致相等。

3)收集路线应避免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时间段收集、清运垃圾。4)收运路线应当首先收集地势较高地区的垃圾。

5)收集路线起始点最好位于停车场或车库附近。

6)收运路线在单行街道收集垃圾,起点应尽量靠近街道入口处,沿环形路线进行垃圾收集工作。

4.4转运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确定

转运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工作能力应按日有效运行时间和高峰期垃圾量综合考虑,并应与转运站及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t/d)相匹配,保证转运站可靠的转运能力并留有调整余地。

12 / 25

采用实际运转能力为8 t的自卸可压缩式运输车(智能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HDLJ-H15)。日运转次数为5次。

转运站配套运输车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m?Q?2?45?90t/d U???1.1?Q?90????n?3辆????V?5q?8?????VT式中:n----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V Q---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U q---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t;v m---转运单元数;

η--运输车日转运次数;T-η---运输车备用系数,取η

=1.1~1.3。若转运站配置了同型号规格的运输车辆时,η可取下限值4.4.1智能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

1、产品特点与性能:

)占地面积小,无需土建或仅需建议土建,经济实用,解决城市1选址难题,适合各种垃圾的收集转运。

13 / 25

)收运灵活,收运效率高,地盘利用率高,对环境污染小,外形2美观,配套设施简单。

)密封性好,垃圾仔收集压缩,转运过程中无臭味,避免二次污3染。)液压系统工作压力大,垃圾破碎能力强,压缩力大。4)装运时压头运行平稳,不会将垃圾带入压缩腔后部,减少了设5备清洁维护的工作量。

)插裝式动力电源,防水、防晒、安全可靠,便于操作。6)控制系统采用进口电脑编程模块,智能化装载控制。72、技术参数

HDLJHDLJHDLJHDLJHDLJHDLJHDLJHDLJ型

H22

H15

H6

H20

H8

H10

H17

H12

68101215172022

箱3

M20 20 20 20 20 20 20 20

系统pa

压力

K230 230 230 360 360 360 360 360

压缩N

k 3 3 3 5.5 5.5 5.5 5.5 5.5

电动w

机功率

14 / 25

,相,50Hz

3380V电源

48

48 48 42 48 48 S 42 42 单次压缩循环时间

1.72

1.72 1.72 0.8 0.8 0.8 1.72 1.72 m单行3

程垃圾缩

可翻

升标准塑料可选,可配6611024垃

微处理控

大屏彩色液晶显示显

线控,遥控(可选操

9860 8720940064707100758082605800

m

2575 2575257525752140214021402575m

3850 3850385031603160316038503850

15 / 25

m

7240

6560 6780 5480 5420 6100 m4180 4850 长运

m

输状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140 m2140 2140 宽态m

2490

2490 2490 2490 2490 m2100 2100 2100 高

m

2230

2230223022301800180018002230

m

2400

2400240018702400240018701870

m

1570

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m

1060

1060106010601060106010601060箱m

导外

6350

610051005500576045004100Kg4300整理质(料斗

HDLJ-H15选用型号,参数见上表。16 / 25

4.5 转运容器数量的确定

装载容器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n?m?n?1?2?3?1?4VC式中:n----转运容器数量c m----转运单元数

n----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v五、转运站的其他数据

5.1 转运站建筑面积的确定

生产管理与活产服务类主体设配套设1500~3000400~600400~900

Ⅰ类大型1000~2000 200~400 200~400

Ⅱ类400~1200 100~200 100~200 Ⅲ类中型

<100 150~400 <100 Ⅳ类小型

<50

50~200

Ⅴ类

2)

m生活垃圾转运站建筑面积(22,40m取主体设施建筑面积为本转运站设计为Ⅴ类,150m配套设施,22。220m生产管理与活产服务设施30m。共

17 / 25

5.2 转运站劳动定员的确定

类型劳动定员

25~60

Ⅰ大10~30Ⅱ5~12Ⅲ中

3~6Ⅳ小2~4Ⅴ类

转运站设计为Ⅴ类,劳动定员为3人。

5.3 转运站辅助设备

1)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每个处理单元一套;

2)除臭设备及自动喷淋消毒设备各一套;

3)转运站内需安装紧急通风装置。

4)站内须有起重装置。

18 / 25

5.4 转运站预算投资

转运站投资估算指标【万元/(t/d)】

类型投资估算指标

4~5

Ⅰ类大型4~5 Ⅱ3~5Ⅲ中

3~4Ⅳ小3~4Ⅴ投资估算含转运车辆购置费但不包括收集车辆购置费不包括征地费拆迁费及分选、公厕、景观与厂外工程等其他辅助功能建设费用。

转运站设计为Ⅴ类,总投资为3*90=270万元

六、转运站设计技术相关规范

1、《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3、《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

4、《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第十册垃圾处理工程

(HGZ47-110-2008)

19 / 25

20 / 25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及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及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及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 Q D=K s·Q c (2.2.4) 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K 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Q 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 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 C={n·q/1000}(2.2.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 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于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及总规摸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 r=m·Q u(2.2.6-1) m=[Q d/Q u](2.2.6-2) 式中Q r—由若干转运单位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m—单个转运单位的转运能力,t/d;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及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l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1.0k 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 3.0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5.0k 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 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方案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 方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项目背景 垃圾中转站的功能是将居民区分散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集中起来,经过压缩,送到垃圾填埋场。中转站的功能决定中转站必须设置在居民区之中或附近。由于生活垃圾腐烂发臭,产生了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有机氨及部分的硫醇、甲烷等气体散发出来,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装卸、转运过程中难免有臭气散发出来。中转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的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在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中,垃圾腐臭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若不进行除臭处理,其臭味可达到4级。 垃圾散发臭气中部分臭气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如下: 表1:垃圾臭气中部分恶臭物质的特性

注:*表示有毒性;x表示无毒性或是低毒性。 从上表可以看到,垃圾散发臭气中的恶臭物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容易被吸附等特点。 根据垃圾中转站——垃圾作业处理间区域的情况,本方案拟采用综合异味控制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产生的臭气,从根本上改善重庆市垃圾中转站区域和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 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基础数据和有关环境污染控制要求介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GB14554-199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大气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设计原则 ●选择工艺流程简单、技术先进成熟、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的 产品。 ●设备基本不占地方,不影响原有设施布局,业主方不需要增加新的 基础设施。 ●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2006-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垃圾中转站工艺方案的选择

工艺方案的选择 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垃圾压缩方式有预压式(预压打包推入)和压装式(直接压入装箱式)、双模预压式(具有预压和直接压装功能)三种。 预压式是指垃圾进入压缩机后,在压缩机的预压仓内先进行压缩,从而形成一个密实的垃圾包,然后被推入垃圾集装箱中。此种压缩方式具有压缩比率高,压缩时不需要转运车集装箱配合等特点。 压装式即压缩机将进入其中的垃圾直接推入垃圾集装箱内,待集装箱快装满时再进行压实的方式。此种压缩方式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双模预压式即压缩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压装和预压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压缩垃圾。 因此,本方案采用双模式压缩机。 2 卸料槽方式的选择 卸料槽的形式有多车卸料槽和单车位竖直卸料槽;而多车位卸料槽根据输送垃圾方式的不同,又有半潜推头式、推板式及链带式等。 竖直卸料槽只有一个卸车位,对相对高效的压缩机供料不连续,造成高峰期收集车排队等候或坑外卸料,转运效率低,同时垃圾直接落入压缩腔因落差太大易于对压缩腔产生冲击破坏、大落差也使得垃圾因气流反冲而腾起污染环境、另外收集车向压缩腔中直接卸料也易于造成“蓬堵”现象的产生等严重缺点。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卸车位,解决了高峰期收集车排队等候或坑外卸料的情况,其较大的暂时容储能力使得压缩机的供料连续均匀,作为过渡,该种形式卸料槽舒缓了垃圾卸料的大落差和对压缩机的冲击。同时全自动半潜式推头式卸料槽可允许收集车随时向其卸料,克服了其它多车位卸料槽(如推板式)不允许收集车随时卸料的缺点。 因此,本方案采用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与箱车一体式转运车的比较 车厢可卸式转运车(即拉臂车)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垃圾转运车,无论在山区还是在填埋场,它都表现出了优良和稳定的性能,该种转运车的垃圾集装箱轻巧灵活、有效容积大,净载率高,垃圾密封性好。该种车型由于汽车底盘与垃圾集装箱可自由分离、组合,在压缩机向垃圾集装箱内压装垃圾时,司机和车头不需要在站内停留等候,提高了转运车和司机的效率,因而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低,维修保养也更方便。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即是将垃圾箱固定于汽车底盘上,在垃圾箱内部装有推板和多级油缸,以便垃圾卸料时将垃圾平行推出。内带的推料装置占据了垃圾箱中不少宝贵空间,推料装置较重,又提高了整车的重心,导致运行及操作的稳定性、安全性降低。而且该种车型由于箱车不分离,同等能力下需配置较多的汽车底盘,导致投资浪费,司机和车辆在中转站的等候时间较长,影响了车辆的利用率和站内交通,人工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维修方面,集装箱或汽车底盘的维修保养都将使整车不能使用。 从以上分析,车厢可卸式转运车(拉臂车)具有集装箱有效容积大,净载率高,调度运营方便,车头投资少,维护简单等特点。 因此,本方案采用车厢可卸式转运车(拉臂车)。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 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 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 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 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 -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自 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它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垂直垃圾中转站详细工艺方案设计

一、总体工艺流程设计 二、工艺方案详细说明 2.1、垃圾收集车进站和出站(参考图1和图2)

1)垃圾收集车(以后简称 收集车)在进站时由进 站处读取收集车IC卡 信息或由监视设备读 取车牌号信息,并称重 计量,将数据传到中央 控制室(以后简称中控 室)存档; 2)中控室比对收集车基 本信息,经过计算后, 安排收集车的卸料泊 位; 3)进站处打开升降挡车 杆放行,收集车通过红 绿灯和LED牌的引导 进入卸料泊位,完成卸 料作业; 4)收集车出站时,在进站 处再次读取车辆信息 并称重计量,将数据传 到中控室存档,进站处 打开升降挡车杆放行,收集车出站 图1 垃圾收集车进出站口 图2 收集车进出站口信 息交互图 2.2、垃圾收集车的卸料 (参考图3、图4) 1)、容器箱在竖直放

置完毕、打开进料门后,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放下卸料槽; 2)、卸料槽放下后, 中控室通过LED 显示器、红绿灯 引导收集车进入 卸料泊位; 3)、收集车通过泊位 的限位装置倒车 至倒车限位块处;图3大厅平面示意图 4)、喷淋、降尘、 抽风、除臭系统开始工作,收集车进行卸料作业; 5)、卸料完成后,收集车离开,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 2.3、垃圾转运车的进出站 及容器箱的场内转运(参 考图5) 1)、垃圾转运车(以后简 称转运车)从垃圾处理场 返回中转站后,通过无线 对讲设备、GPS 定位设备报告中控室; 2)、中控室根据场内情况 通知垃圾转运车将空容器 箱放置在容器暂存地或是 直接复位放置在工作泊 位。 图4 收集车卸料示意图 3)、空容器箱放置完场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根据场内情况通知转运车进入其他泊位将满载容器箱装车或是进入转运车停放区停放休息; 4)、容器箱装车完成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通知其可以离开; 5)、转运车离开中转站,在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往返,中控室通过GPS定位设备和无线对讲设备对转运车的转运作业进行控制,直到垃圾车返回中转站。

(完整版)垃圾转运站CAD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垃圾转运站CAD系统设计 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Auto CAD二次开发语言VBA开发适用于垃圾转运站的CAD系统。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城市垃圾也与日俱增,每天都有数以万吨的城市垃圾学要清运和处理。如何合理地处理好这庞大的城市垃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垃圾比重的减轻,运输距离的增加,垃圾的压缩转运是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垃圾运输方式使运输车额定载重量空耗,据测定5t级的自卸车只能装载2.4t左右的垃圾,少数仅载0.5~0.6t,冬季还存在垃圾在箱内冻结的情况,造成垃圾倾倒不彻底,严重影响垃圾清运效率。这样完成相同的运量只有不断增加车数量或加班次,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因此各城市都希望能建设新的、先进的、高效的垃圾转运站。 Auto CAD不仅是一种通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CADD)软件系统,而且是一种高效、开放式结构的专业开发工具。本

文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Auto CAD开发工具规划、开发垃圾转运站参数化CAD系统,讨论了系列化垃圾转运站的实现方法以及参数化CAD的工作原理、开发方法等;对系统中变参图形库的生成方法也做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还介绍了垃圾转运站CAD系统的用户菜单组织方式以及菜单系统对垃圾转运站图形库的管理方法,为垃圾转运站系统设计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支持,对以后本系统的完成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垃圾转运站 CAD 参数化 VBA RUBBISH TRANSPORT STATION CAD SYSTEM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design of rubbish transport station CAD system design using redesign program VBA of Auto C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chine’s CAD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ur daily life,the amount of cities in our country increase fastly,so the rubbish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第3.0.5条转运车间室内地面及墙面、顶棚等表面应平整、光滑。 第3.0.6条转运站内建筑物门窗,宜采用钢门、钢窗或木门、木窗,临街的小型转运站宜采用卷帘门等。 第3.0.7条大、中型转运站内应绿化,绿化面积应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3.0.8条大、中型转运站内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应设污水处理设施。 第3.0.9条转运站的采暖、通讯、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3.0.10条转运站应根据需要设置避雷措施。

垃圾中转站站技术方案

常宁市300T垃圾转运站 工 艺 及 设 备 方 案 湖北精功科技有限公司 2011-01-03

1.中转站主要参数与设计依据 ............................................................... - 3 - 1.1 中转站主要参数 ................................................................... - 3 - 1.2 设计依据......................................................................... - 3 - 2.工艺方案的选择......................................................................... - 4 - 2.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 - 4 - 2.2.1 操作及工艺流程 ............................................................. - 6 - 2.2.2 工艺流程图 .................................................................. - 7 - 4. 主要设备介绍........................................................................... - 8 - 4.1 双模式垃圾压缩机 .................................................................. - 8 - 4.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 - 9 - 4.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 - 10 - 4.4 集装箱移位系统................................................................... - 11 - 4.5 PRT40型除尘除臭系统.............................................................. - 11 - 4.6 称重计量系统..................................................................... - 13 - 4.7高压洗车系统...................................................................... - 14 - 4.8 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 ............................................................... - 14 - 5 主要设备清单........................................................................... - 17 - 6. 环境保护.............................................................................. - 18 - 6.1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 - 18 - 6.2 中转站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控制技术 ............................................. - 18 - 6.2.1 废气粉尘污染治理 ........................................................... - 18 - 6.2.2 中转站车辆及场地清洁 ....................................................... - 18 - 6.2.3 废水治理措施 ............................................................... - 18 - 6.2.4 噪声控制................................................................... - 19 - 6.2.5 蚊蝇控制................................................................... - 19 - 7. 结束语................................................................................ - 20 -

垃圾转运站施工组织设计

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序言 远安县洋坪镇人民政府同意我公司参加《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项目的投标,我公司在此对业主表示由衷地感谢。在认真阅读招标文件、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并经实地考察施工现场后,编制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该项目的投标文件内容之一。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本施工组织设计作为《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作业的纲领性文件和规划本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全局性和控制性文件。目的是对整个建设项目施工进行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用于指导整个现场的施工过程。有计划地运用施工力量,开展施工活动。用于确定拟建工程的施工期限、施工顺序、主要施工方法、各种临时设施、各种机械设备及物资以及施工现场总体布置等。 本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我公司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与部署;并为业主选择施工企业提供参考。若我公司有幸中标,我们将以本施工组织设计为骨架,严格遵循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图纸会审后,编制更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以此指导该工程的施工及现场管理,确保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向业主及社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编制依据

1、《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图纸。 2、该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内容。 3、工程现场实地勘察。 4、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 5、国家现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的有关规程、规范及验收标准(主要目录如下): a、《工程测量规范》(GBJ201-83) b、《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c、《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d、《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e、《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f、《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g、《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h、《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i、《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9-2002) j、《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k、《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 l、《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m、《砼质量控制标准》(GBJ50146-92) n、《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o、《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p、《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垃圾转运站CAD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 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垃圾转运站建设方案论证报告

垃圾转运站建设方案论证报告 目录 1. 垃圾转运系统概述 (2) 1) 垃圾转运型式 (2) 2) 垃圾转运模式 (3) 3) 我国城市垃圾转运设备现状 (3) 4) 我国城市垃圾转运设备发展趋势 (4) 2. 县垃圾收运现状 (4) 3. 垃圾转运扩建方案 (5) 1) 转运布局原则 (5) 2) 转运站扩建方案比选 (6) 3) 工艺方案论证 (7) 4) 转运站布局方案 (8)

圾转运就是将收集到的垃圾集中统一运输到垃圾处理场所的过程;垃圾转运系统即垃圾转运涉及的转运设施、设备、车辆、人员配备以及运输路线等。随着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及我国垃圾处理方式的需要,垃圾处理场所尤其是垃圾填埋场越来越远离城市中心区,于是城市垃圾转运系统及垃圾转运站应运而生。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和转运系统的合理规划则对提高整个垃圾转运系统的投资 效益和转运效率至关重要。 1.垃圾转运系统概述 1)垃圾转运型式 垃圾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伴生物,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型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敞开式垃圾转运 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垃圾转运技术。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直接倒在某一指定垃圾收集点,然后再由其他车辆将其转运到堆放垃圾或处理垃圾的场所。垃圾转运作业过程中,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或简易的房屋,有时甚至在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这种情况下,与之配套的车辆通常主要是敞开式的拖拉机、农用车辆等。 此种转运模式由于在垃圾的转移和运输过程中为敞开式,虽然实现了垃圾转运,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漏等,尤其是在收集、转运场所的周围,蚊蝇聚集,是多种传染病的滋生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在淘汰敞开式转运垃圾,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及乡镇仍然使用。 封闭式垃圾转运: 针对敞开式转运的诸多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垃圾封闭式转运模式主要是转移场所的封闭,转运车上垃圾装载容器的封闭。在封闭的转运场所作

垃圾中转站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二、一般说明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组织准备 二、施工现场准备 三、技术上的准备 四、生产准备 第四章、技术人员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第五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计量器具配置 一、主要机具设备的配备及进场时间 二、主要工艺检测计量器具配备 第六章、关键部位施工方案 一、施工部署 二、施工方案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一、技术保证措施及违约处罚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 一、建立安全施工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公司宗旨及保证措施 一、公司宗旨 二、组织措施 三、物质措施 四、技术组织措施 五、经济措施

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保证措施 七、现场文明施工保证及管理措施 八、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九、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十、工程质量保修承诺及违约处罚 十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进度的措施 十二、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二、进度计划 第十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一、材料节约 二、技术措施 三、施工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进度计划表 一、施工临设布置 二、施工平面图的科学管理 第十三章、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附件:劳动力计划表 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图纸答疑 2.现行的国家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3.现行的地方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4.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要求 5.我公司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和公司承接的相关类似工程的实际管理和施工技术经验 6.我公司颁发的《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和《项目管理文件》 二、本工程执行的主要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快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 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办法》(JGJ95-99) 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案前技术规程》(JGJ46-88) 12、《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3-2002) 14、其它现行各有关《规范》。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垃圾房、垃圾转运站专项技术标准

垃圾房、垃圾转运站专项技术标准 目录 1、编制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2、垃圾房、垃圾转运站定义 3、垃圾收集流程 4、设置要求 一、编制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1.1、目的:为满足商业建筑对垃圾转运站建设的需要,使垃圾收集设施规范化。 1.2、原则: 1.2.1、垃圾转运站在设置时应做到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安全适用、符合法律法规,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方式。 1.2.2、垃圾转运站的作业应实现其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原则。 1.2.3、垃圾转运站的选址应考虑商业建筑的景观和有利于保护环境。 1.2.4、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地下车库,如单独设置离建筑外墙或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m,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 1.3、适用范围:新建商业建筑。 二、相关定义 2.1垃圾转运站: 用于短期收集垃圾,便于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场地,应有构筑物,并根据当地市政转运方式配置相应的储存设备或设施 . 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绿化、装修垃圾两部分 . 2.2 垃圾房: 设置在车库货梯附近,尽量靠近车库的交通主动线附近区域。收集该货梯覆盖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便于临时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房间

三、垃圾收集流程 垃圾收集流程: 装修建筑垃圾市政垃圾场 公共垃圾果皮箱、生活垃圾桶市政垃圾场 餐饮垃圾市政垃圾场 四、设置要求 4.1垃圾转运站 4.1.1压缩箱式垃圾转运站: a、配置数量及选址 ●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不含车库和设备用房)超过5万平米,应单独设置垃圾转运站;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小于5万平米的可以考虑和相邻区域建筑联合设置垃圾转运站,同时需设置单独的30平米装修垃圾房。 ●服务半径为1000~1500米/个,超出此范围须增设 ●设在项目主导风向的下风口 ●设置在项目标高较低处 ●地上式转运站面向市政道路开口或有与市计政道路相连的运输通道,地下式转运站运输通道宽度不低于4米,净高度不低于3.5米 ●不应设置在商业或住宅主出入口,离主出入口距离大于20米。 b、配置面积: ●大型持有商业15万平方米面积以内的项目,配置100平米,其中配置50平米用于放置压缩式垃圾箱,另外50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大于15万平方米的项目,配置面积为 150~180平方米,其中100平米用于放置压缩式垃圾箱,50~80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 c、压缩式转运站建造标准: ●构造形式:全封闭,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分别设置独立开间,面向道路开门;

垃圾中转站异臭味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垃圾中转站的功能是将居民区分散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集中起来,经过压缩,送到垃圾填埋场。中转站的功能决定中转站必须设置在居民区之中或附近。由于生活垃圾腐烂发臭,产生了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有机氨及部分的硫醇、甲烷等气体散发出来,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装卸、转运过程中难免有臭气散发出来。中转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的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在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中,垃圾腐臭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若不进行除臭处理,其臭味可达到4级。 垃圾散发臭气中部分臭气化合物的种类和特点如下: 表1:垃圾臭气中部分恶臭物质的特性 沸点(C)

-氨基丙醇C3H9NO188x 二甲胺C2H7N*肼H7N2* 甲胺CH5N* 乙胺C2H7N* 2-丁胺C4H11N44* 三甲胺(NH2)3CH-4* 二甲二硫CH3SSCH3109* 二硫化碳S2C76-30* 苯乙烯C6H5CH=CH2146*注:*表示有毒性; x表示无毒性或是低毒性。 从上表可以看到, 垃圾散发臭气中的恶臭物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容易被吸附等特点。 根据垃圾中转站——垃圾作业处理间区域的情况,本方案拟采用综合异味控制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产生的臭气,从根本上改善重庆市垃圾中转站区域和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 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 基础数据和有关环境污染控制要求介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GB 14554-199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大气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设计原则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 1《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 1. 2 安徽广德垃圾中转站详细规划用地红线图 1.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一2005) 1.4《住宅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1.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134-2001) 1.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1.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OO16-2006) 1. 9国家及安徽省相关现行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规范和规 程 二、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该地块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景观优越。规划总用地面积46798平方米。 三、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 为了适应城市进程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变迁,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以半封闭的院落作为小区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院落--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分级管理。

2.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对现状外围交通的分析,将小区出入口安排在西侧。偏北方的入口为车行入口,结合工作区建筑,成为工作人员集散地。偏南方入口为小区主要步行景观入口,并在主入口正对一景观广场。在中部入口为小区次要步行景观入口。 中部和南部的景观步道伸入小区构筑了景观区。北侧道路汇入的车流在环状的道路体系中快速进入工作区,使景观小径自然成为步行道,最大可能地做到人车分离。使工作区和景观区互不干扰又有机结合在一起。 场地内部流线合理,较好的发挥地块的特点,将“景“和”意“围合在路网内,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3.景观绿化系统 本规划的环境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小区景观广场为整体环境中心,配以其他组团绿地,形成一个整体的绿化系统,体现生态环境为主导的规划构想,保证“环保一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实现。 小区的景观广场东侧设置了一个老人健身场地,景观带以铺地、座椅、花坛、小品等为组成元素;渗透景观带设有假山、文化石、绿坪铺地、花卉等形成连贯的景观带;活动场地结合景观绿化,依据休闲、体育、健身目标来设置,让居民身心均得到健康发展,。并以景观广场为核心,结合景观带空间上横向衍生出若干簇居住组团绿化,构架清晰,结构明确,又相互串联,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