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万历以后的明王朝已经走过了它的顶峰,政治上日益腐败,统治危机显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开始了天主教的第三次渗入中国,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西方科学技术作为进入中国大门的敲门砖。虽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拥护和支持,但对天主教存在猜忌和疑虑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仇视天主教,导致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受阻,进展缓慢。那么,明末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是什么?

一、华夷冲突

明末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是追逐天主教利益和各宗主国利益的产物,因此,它所代表的是西方殖民者的利益,这与明末社会的各方利益存在着根本冲突,此为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根本原因所在。

16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便相继深入西太平洋地区,同活跃于该地区的传统中国势力发生了接触。明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一方面派人假冒其侵占的满剌加(马六甲)使臣前往北京,请求入贡通商;另一方面又指使舰队进驻广东的屯门,筑室立寨,为久居计,所到之处,硝磺刃铁,子女玉帛,公然搬运,沿海乡村,被其杀掠。[1]气焰十分嚣张。当舰队遭到痛击被逐出广东后,他们仍继续流窜于浙江、福建沿海,直至嘉靖二十七年,明朝官兵水陆合击,全歼了盘踞双屿岛的殖民者。当葡萄牙殖民者武装侵犯和走私贸易屡遭挫折后,他们又开始用欺骗的手段占据了澳门。荷兰人于明万历又先后派舰队骚扰中国福建台湾,并侵占中国澎湖和台湾。随着欧洲诸国从中国商品的转贩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对辽阔的中国领土有所了解后,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扰活动便有增无减。

此时,明朝已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从万历至崇祯,虽然各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去避免危机的爆发,但是由于积弊太深,收效甚微。西方各国为达到控制与华贸易和建立沿海殖民据点的目的,开始支持耶稣会士来华传教。阿诺德·汤因比指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首先掀起了西方征服世界的浪潮,他们不只为了寻求财宝和权力而且一心要传扬征服者先辈的西方天主教。他们传扬天主教的热情是狂热的。[2]葡、西殖民者之所以有这种传播宗教的狂热情绪,是殖民者以天主教作为征服和统治广大殖民地的工具。各宗主国组织派遣传教士赴华传教,提供传教经费,支持传教活动,而耶稣会士则极力维护宗主国的利益。这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质,这就必然遭到中华民族本能的抵制。明末在华传教士的宗教活动,隐瞒不了它殖民征服的本质,而这也成为了其不能在中国扎根的缘由。

二、文化冲突

中国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固的体系。明末来华传教士的传教受阻,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排斥,加上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等向度上存在差异,这是明末来华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指的是长期以来把自己的国家当作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而把外来的文化看成是蛮、夷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心理的排斥,所以它无情地把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一切包括宗教看作蛮、夷之物,予以拒绝。在儒释道三教会通成为明末文化领域中最突出特点时,欧洲的耶稣会士也在此时带来了天主教。但是在交流和会通的过程中,天主教的宗教精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了耶佛之争、耶儒之争等。

天主教在进入中国后,耶稣会士为了传播福音,排除异端,他们最先摒弃佛教,与佛教划清界限。利玛窦等人对于佛教的批评集中在从常识上批判佛教。耶稣会士来自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他们个个都精通西方科学,这一长处成为他们批判佛教的有力武器。如佛教所说的天下有四大部洲,皆浮海中,半见半浸,这与地理大发现后的地理学知识不符。对此利玛窦说:此乃天文地理之事,身毒国原所述,吾西儒笑之而不屑辩。[3]从历史上批评佛教。主要是耶稣会士从佛教史上发现问题后加以批评。耶稣会士从根本上否认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学说的独创性,在利玛窦看来,最早提出这种来世惩罚理论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佛教不过

间接学到这种理论,加以演绎而成。这样从根本上否认了佛教理论是完全独立于天主教和其他宗教的一个独立的宗教理论。

面对天主教咄咄逼人的态势,天主教和佛教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升级。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信佛的并不比信儒的少,佛僧与拥护佛教的士大夫也开始结成一股力量,回应和抨击天主教的批判。在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的道路上,福音的传播遭到了佛教界人士的阻碍,排斥天主教的立论也多以佛教的立场为出发点,这对于天主教后来在中国的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明末天主教与儒学的接触中,除了两种异质文化的会通与融合外,也有冲突与碰撞。明末儒士所奉行的理学,是传统儒学发展到宋明时的产物,它吸收了禅宗和道家的理论,这与传教士们奉行的天主教理论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处理天主教与儒学的差异就成为了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面临的首要问题。天主教与理学存在巨大差异,耶稣会士认为,理学的理,心的概念与天主教存在一个创造世界的人格神的信仰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于是对理学加以驳斥。传教士们认为宇宙间有一位超出一切,主宰万物之上帝,而不承认承认万物生成源于理,认为人类没有这种脱离罪恶,进入至善境界的力量,须依赖耶稣降生代人赎罪。[4]不承认人类能使心志行为合于心之本体,以达于至善境界,

理学是明朝官方的正统哲学,保守的儒家学者一般都奉之为权威。信奉理学的保守儒士站在维护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对传教士们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保守儒士们否认天主超越宇宙而存在和天主有意志之说,以自己的万物一体说驳斥天主教,还批判了天主教在伦理等方面与儒学的相悖之处。保守的学者们为了维护儒学的地位,视天主教为洪水猛兽,群起而攻之。通过天理之争,天主教在一般士大夫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权与皇权的冲突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皇权是处于不可侵犯地位的。然而天主教的传入却试图动摇封建的皇权,由此便引发了教权和皇权的冲突,加上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求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些都成为了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重要原因。

耶稣会是16世纪西方社会危机和天主教内部分裂的产物,当时欧洲的天主教已经日趋腐朽,为了获得新生,罗马教廷开始向海外传教,耶稣会便承接了这一重任,它坚决维护天主教与罗马教皇的根本利益。从很多方面可发现在华耶稣会士与罗马教会有利益关系:耶稣会由教皇批准设立,远东传教特权即保教权由教皇授予,罗马教廷直接干预在华传教事务,在华传教士在所有事情上都把天主教利益放在首位。

自明万历中叶以后,明朝步入了衰亡期,期间自然灾害严重,社会动乱,沿海地区屡遭倭寇的骚扰,这使还没有在中国站稳脚跟的西方传教士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挫折。由于沿海海盗的猖獗,明朝的统治者对泛海而来的西方传教士有了很深的疑虑和猜忌。同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耶稣会士对明代的海禁政策有着深刻的认识,利玛窦:中国人害怕而且不相信一切外国人。他们的猜忌似乎是固有的,他们的反感越来越强,在严禁与外人有任何交往的若干世纪之后,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5]这对明末来华传教士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传教士所宣扬的是政教分离且神权高于政权的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政治伦理与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君权至上的政治伦理之间的差异,触动了中国统治者敏感的神经。他们唯恐君道一系的政治模式被天主教国家的国中二主的分治传统冲破。害怕在中国万世一体的君道之上,再凌驾一个教化君统,并对其输诚纳贡。这种政教分治的传统以及教化者高于世俗君主的模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由天人合一演化而来的政教合一观念,不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与皇权发生直接冲突,其传播福音的路途必定是充满阻力,且遭受排斥。

2020年西南大学秋季[0468]《西方经济学(下)》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会使LM()。 .右移k除以10亿美元 .右移10亿美元 .右移10亿美元除以k .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2、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结构性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不足的失业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他们之和必等于0 .他们之间的比例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由于可支配收入必定划分为消费和储蓄,他们之和必然表示现期收到的可支配收入的总额 .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的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他们之和必定等于1 4、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5、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失业和通货膨胀 .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7、下列哪种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LM曲线和IS曲线越平缓 .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8、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不发生变化 .变得很大 .变得很小 .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9、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的征收将会使()。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学院 1200015464 【摘要】 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 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两面影响 正面影响:西学东渐(这是最主要的,本文只论及这一点。此外,还有改良社会风气,推动妇女解放,救济贫民等也属正面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学以各种途经再次大量进入中国,其中,经西方传教士而传播的各种思想科技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传教士出于“使全中国福音化”的动机,在传教遇到中国上层人士和民众冷淡对待甚而抵制时,采取了相应策略。他们在中国大量创办教会学校、医院,翻译西学书籍,试图在这些活动中笼络人心以便于渗透基督教义。而历史和这些传教士开了个玩笑,实际上基督教化并未在近代中国社会得到实现,但这些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制度等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页2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页349—350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同时研 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 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近代西方最初是通过传教 士来了解中国的。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和西方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会一再落在传教士们的肩头。这事实上是和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一直是欧洲学术文化的 中心。教会建立和控制 各种学校,一直到近代都是欧洲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宗教、科学和宗教经常在同一个机构中成长和发展、冲突和斗争。资产阶级革命 以后,这种情况仍然部 分地保留下来。美国直到19世纪末,大部分大学都是由教 会创办的。可见教会与教育学术关系之密切了。法国学者戴

密微(Paul Demieville )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 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 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⑴欧洲彻底地认识中国是否也对中国有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至少在这里我们 看到的是传教士充当了 汉学研究的先驱,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到中国的传教士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的任务。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近代史 上。19世纪开始,随着 欧洲和北美工商业的发展,通商贸易、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更多的传教士梯山航海赴东洋。中国再度成为传教士写作的主题。如果 说明清之际传教士关于 中国的研究著作还能数得过来的话,那么晚清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统计了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

2018秋华师政府经济学满分客观题作业

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趋势 (4 A.不变 B.增长 C.减少 D.无法考察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4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3、一般来说,政府分配职能应以()履行为主。 (4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财政部门 D.税务机构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的作用 (4 A.缓和需求不足 B.刺激需求

C.降低需求 D.对需求不起调节作用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5、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4 A.投资支出 B.补助支出 C.消费支出 D.利息支出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6、政府间财权的合理划分主要是解决()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 (4 A.财政开支 B.国债 C.赤字 D.税收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7、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 (4 A.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 B.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 C.、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D.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8、下列不属于国防的提供方式是:() (4 A.政府生产、私人提供 B.政府生产、政府提供 C.私人生产、政府提供 D.整体上政府生产,但部分产品是由私人生产的,政府通过军事采购获得产品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9、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4 A.放手由市场解决 B.承担所有医疗支出 C.部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D.承担重大医疗项目支出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10、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 (4 A.政府决策 B.企业生产决策 C.个人消费决策 D.劳动者劳动决策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11、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多选择() (4 A.长期债务 B.中期债务 C.短期债务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谭树林 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中国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 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 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 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也被士大夫怀疑为与本国政府勾结的“第五纵队”。就连一向善待传教士的康熙皇帝,在1717年的一份诏谕中也表示出这种忧虑:“我有理由担心,在未来的几百年,中国可能会陷人与来自海外的西方国家冲突的危险中。”件七仪之争发生后,罗马教廷两次派员出使中国,使“皇帝(指康熙帝)对欧洲人的态度变得比以前更愤怒”。“最后康熙帝以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政为由,禁止在中国传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雍正登基后,对天主教极为仇视。他认为中国人阪依天主教,不仅仅是摒弃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和儒学传统,而且恐怕中国人信仰天主教以后,就不再相信天主教宣传以外的东西那样,清政府的法令就不会得到很好的贯彻,甚至会发生骚乱,中国将要沦亡。同时,由于天主教士曾经参与同雍正敌对的清L糖集团图谋皇位的宫廷争斗,雍正对传教士更加忌

18秋《西方经济学》作业_2

18秋《西方经济学》作业_2 交卷时间:2019-03-24 15:27:48 一、单选题 1. (4分)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是()。 ? A. 调整法定准备率 ? B. 变更再贴现率 ? C. 公开市场业务 ? D. 提高利率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3.3 货币政策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价格调整曲线又称()。 ? A. 凯恩斯曲线 ? B. 马歇尔曲线 ? C. 弗里德曼曲线

? D. 菲利普斯曲线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5.3 价格调整曲线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3. (4分)因为其他因素引起的消费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对应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 ? A. 需求曲线的变动 ? B. 供给曲线的变动 ? C. 需求量的变动 ? D. 供给量的变动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7.2 劳动的供给和工资率的决定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4. (4分)垄断利润或者说超额利润()。 ? A. 不是一种成本,因为他不代表生产中使用的资源所体现的替换成本 ? B. 不能为垄断者在长期中所获取,因为价格在最优产出水平上必须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 C. 为保证资本继续进入该行业所必须

? D. 能为完全竞争者和垄断者一样在长期中获取纠错 得分:4 知识点:6.2 垄断市场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5. (4分)《经济增长因素》是()的作品。 ? A. 丹尼森 ? B. 凯恩斯 ? C. 马歇尔 ? D. 弗里德曼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6.1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4分)对土地的需求越大,则土地的地租率就()。 ? A. 越低 ? B. 越高 ? C. 不变 ? D. 不能确定 纠错

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五大洲说的早期传播

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五大洲说的早期传播 王国荣 收稿日期:2008-08-15 作者简介:王国荣(1981-),男,陕西富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生,从事明末以来中西文化交 流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五大洲说自十六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地图传播时期”与“文字传播时期”的转换,内涵日益丰富,流传颇为广泛。虽在十八世纪逐渐趋于停滞,但依然葆有对于国人传统世界观念的影响,进而开启了五大洲说在晚清的又一轮传播高潮。 关键词:五大洲说;世界观念;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082-05 五大洲说[1]在华传播的历史,早在明清之际就已揭幕。以往,学界对此虽有提及,但仅止步于对几部通行著作中相关内容的罗列,并未就此展开专门分析[2]。本文拟以明清之际传教士汉译文献为基本依据,梳理出五大洲说在华早期传播的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五大洲说对于国人世界观念的影响。 一、五大洲说的初传时期(1584-1610) 五大洲说最初是作为世界地图的一部分被传入中国的,译介者为利玛窦。从1584年至1610年,利玛窦先后译绘过肇庆版、南昌版、南京版以及北京版四类世界地图。这四版地图前后相承,而五大洲说也与之一道,逐渐趋于准确精细。 1583年,利玛窦抵达广东肇庆,应中国士人之请,绘制了几 幅世界地图。据考证,这些地图均以当时欧洲较为流行的世界地图为蓝本,很有可能为奥特里乌斯绘于1564年的心型世界地图,或墨卡托于1569年用圆柱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3]。这两种地图均已采用了五大洲的构图模式。据利玛窦所说,他所译绘的“地图上面的文字、公里与时间的计算以及地名等,都已经用中文译出”[4]。可见,五大洲说最初是随着肇庆版世界地图的译绘而引入中国的。 肇庆版世界地图对于中国士人的吸引力给利玛窦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故而在其抵达南昌后,对此图作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完善。在利氏赠给建安王的西方奇器之中,便有“一书为《寰宇图志》,其中有欧逻巴、利未亚、亚细亚、亚墨利加和墨瓦蜡尼加地图,连同九天图和四行图以及其他历算内容,乃此国从未得见者,而皆以其文字释之。”[5]而在利氏1596年寄回欧洲的信中也曾提到“正着手绘一幅世界地图,上附有许多注释与说明。”[6]所谓“以其文字释之”、“附有许多注释与说明”,均表明南昌版世界地图中对于五大洲说的介绍更为丰富。 南昌版世界地图原件已失传,但其摹本却收录在章潢的《图书编》第二十九卷中,分别名为《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上、下两幅)。更为宝贵的是,《图书编》中还收有利玛窦“地球图说”一文,其内容与日后的北京版《坤舆万国全图》所附“天地浑仪说”相近,但远不及后者内容充实,一些汉译地理名词也略显粗糙,如以“直道”称“赤道”等。这些迹象都显示出,此文应为利玛窦南昌版世界地图的附录,是“天地浑仪说”的前身。文中论及五大洲时提到:“兹以普天下舆地分五州,曰上下亚墨利加,曰墨瓦蜡泥加,曰亚细亚,曰利未亚,曰欧逻巴,其各州之国繁夥难悉,约皆百以上。”[7]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五大洲说的描述。 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时受吏部主事吴中明之请,对以前译 绘的世界地图进行修改重绘。此图完成后,题为《山海舆地全图》,由吴中明“出吏部公帑重梓,以广其传,且序弁焉。”[8]《山海 2009年第1期(复总第71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1, 2009(rest.tot No.71)

初级劳动经济学5-华师人力资源本科2016作业

1.第5题 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 )。 A.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 B.不同行业中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C.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D.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6题 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C.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不变 D.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8题 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是( )劳动力。 A.一级劳动力 B.二级劳动力 C.高级劳动力 D.农民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21题 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也增加,则均衡工资率( )。

A.减少 B.增加 C.不确定 D.不变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27题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 A.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快 B.失业减少,工资增长慢 C.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快 D.失业与工资增长无关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28题 人力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建立起来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40年代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29题 人力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段后才产生的。 A.资本主义 B.封建主义 C.知识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A

2015秋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西方经济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机会成本 答:做决定具有机会成本,因为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个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被放弃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答:在这个市场价格水平,企业的收入正好等于他的可变成本(或者说,损失正好等于固定成本),这个关键低价格点成为停业点(shutdown point)。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答: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4.公开市场业务 答: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5.国内生产净值 答:从最终产品价值中扣除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就得到净增价值。即从GDP 中扣除资本折旧就是NDP。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需求和需求量、供给和供给量有什么区别? 答:需求的变动是指由该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动,比如消费习惯、工资变动等等,在图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由该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表现为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之间的关系供给和供给量亦然即供给是除了价格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供给量则是价格影响的。 2.时间的长短对供给的价格弹性有什么影响? 答:(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

给弹性一般比较大。 (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低,短期供给弹性较大,而长期供 给弹性则小一些。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高,短期供给弹性较小,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大。 (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 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当收入较少时,人们愿意付出更多劳动,即牺牲闲暇来得到更多收入.当收入相对于个人需求来说较高时,工作的机会成本(放弃闲暇)更高,这时候,人们可能更愿意享受闲暇,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4.总需求曲线与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5.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哪几方面的含义? 答:(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 是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 三、综合分析题(共50分) 1.某人消费商品x 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21000Q M =,计算当收入6400=M 时的点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中国与欧洲交往源远流长,但在欧亚两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希腊—拉丁和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成果,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的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清之际,架起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精神上交往与沟通桥梁的,则是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出于宗教热忱和献身宗教的精神,为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中国,也把自己送到了中国。为了在传教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的隔阂和疑惧,他们往往以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学,军事技术等近代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媒介,从而在客观上承担起西学东渐文化大使的历史使命。 从16世纪开始,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实现了自《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起在西方社会中所激起的对东方的向往、憧憬和追求。在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利玛窦无疑是一位最为重要的人士,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583年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的二十八年岁月中,能够携带着西洋文化进入宫廷和士大夫群,在中国的士林名流中觅得知音,建立了以往任何传教士都无法比拟的极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利玛窦之所以能立足于中国上流社会,使中国的士人阶层乐于与其交往,主要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玛窦深深意识到,他所接近的中国民族和中国社会,已经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政治制度和学术名艺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看成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利玛窦中国札记》(上)第13页)。要想使西方的宗教思想被崇尚权威和正统思想的中国士人所接纳和理解,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他一方面尽力使天主教的礼仪适应中国的社会习惯,寻找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尊重学问和知识的国度。因此他在传教时尤其注重数理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将西方的天文、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作为与中国文士、朝臣、宫室结交的晋身之阶。正如他们所认识到的“中国士大夫对基督教的最初印象,与他们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密切相联,然而科学的卓越成就还具有另外一个效果,导致他们接受一个外国人新信仰所必须的谦恭,以便使这个傲慢的民族减轻其心理优越感的枷锁。”基于以上认识和策略,因而使他在西学东传方面能够取得很大成功。

华师政府经济学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2.第2题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 A.马斯格雷夫 B.布坎南 C.费尔德斯坦 D.维克塞尔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3.第3题 购买性支出也称为 A.转移性支出 B.消耗性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 D.财政支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4.第4题 ()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政府活动的主要财力支柱。 A.税收收入 B.租金 C.企业上缴利润 D.工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5.第5题 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 A.价格接受者和产量调节者 B.价格接受者和产量接受者 C.价格调节者和产量调节者 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6.第6题 政府间事权划分是确定其财权大小的() A.根据 B.结果 C.内容 D.形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7.第7题 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8.第8题 混合产品必须按()的不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进行提供 A.产品性质 B.受益范围 C.资金范围 D.供应范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9.第9题 在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多选择() A.长期债务 B.中期债务 C.短期债务 D.无期债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10.第10题 教育是一种()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201700919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学生:李蔚东指导老师:邱惜华 【摘要】:明清时期,西方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华帝国专制主义高度发展, 却故步自封,封闭内部文化。然而,却正是在此时中西方文明发生了重要的交流。这场交流由西方传教士引领,将西方的先进科技文明及宗教文化润物细无声渗透入中国,为中国带来近代文明最初的启蒙。但是这场交流终究不敌封建势力的胁迫,走向末路,那一束仅有的文明之光也走向熄灭。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文化,科技,影响 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的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清之际,架起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精神上交往与沟通桥梁的,则是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在客观上承担起西学东渐文化大使的历史使命。 一.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与欧洲交往源远流长,但在欧亚两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希腊—拉丁和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成果,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的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清之际,架起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精神上交往与沟通桥梁的,则是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出于宗教热忱和献身宗教的精神,为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中国,也把自己送到了中国。 为了在传教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的隔阂和疑惧,他们往往以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学,军事技术等近代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媒介,从而在客观上承担起西学东渐文化大使的历史使命。 二.科技文明叩开中华帝国的掩门 从16世纪开始,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实现了自《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起在西方社会中所激起的对东方的向往、憧憬和追求。在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利玛窦无疑是一位最为重要的人士,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1583年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的二十八年岁月中,能够携带着西洋文化进入宫廷和士大夫群,在中国的士林名流中觅得知音,建立了以往任何传教士都无法比拟的极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利玛窦之所以能立足于中国上流社会,使中国的士人阶层乐于与其交往,主要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玛窦深深意识到,他所接近的中国民族和中国社会,已经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政治制度和学术名艺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看成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要想使西方的宗教思想被崇尚权威和正统思想的中国士人所接纳和理解,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他一方面尽力使天主教的礼仪适应中国的社会习惯,寻找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尊重学问和知识的国度。因此他在传教时尤其注重数理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将西方的天文、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作为与中国文士、朝臣、宫室结交的晋身之阶。正如他们所认识到的“中国士大夫对基督教的最初印象,与他们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密切相联,然而科学的卓越成就还具有另外一个效果,导致他们接受一个外国人新信仰所必须的谦恭,以便使这个傲慢的民族减轻其心理优越感的枷锁。”基于以上认识和策略,因而使他在西学东传方面能够取得很大成功。

2014华师在线政府经济学作业

1.第1题 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提供() A.免费的医疗服务 B.有差别的医疗服务 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D.一切医疗服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政府经济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行业协会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 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 A、 B、 C、D、 A.保障的经济来源 B.保障的对象 C.保障的范围 D.保障的功能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以下对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理解不正确的有 A.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B.增长和发展是相同的概念,可以混用 C.运用各种收支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这一重要职能的重要手段 D.运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这一重

要职能的重要手段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购买性支出也称为 A.转移性支出 B.消耗性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 D.财政支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 A. 生产技术水平 B.收入分配体制 C.经济发展水平 D.价格水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其他产业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4.0 11.第11题 改革之初,我国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为了不降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浅析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的原因及影响》1412387 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王铂瑶 摘要: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过程的梳理,探究西方传教士办学的背景和原因,以此进一步分析西方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来华历经了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罗马天主教及清代的基督教新教四个时期,长达10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清末之前,传教士的活动因受政治干预,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的影响历经挫折,传教活动收效甚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传教士借助中外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传播基督教。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从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办到高等教育。他们通过高等教育来接触中国上层人士,再由这些上层人士去影响其他人,这一途径成为最佳选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19世纪末期,已出现了5所基督教大学,除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到20世纪初期,教会大学蓬勃发展,达到了16所之多,其中基督教大学13所,天主教大学3所。当时的中国国内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社会改革潮流此起彼伏,这对于传教士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西方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的背景和原因。 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的主观原因,是基于传教策略的转变。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播基督教为目标,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皈依上帝。在使用教育这种“间接布道”方式后,中国还是没有实现“一夜之间皈依基督”的愿望,同时,“教案”接连不断出现的严峻的局面让传教士意识到,只有得到中国士大夫的同情和理解,他们的传教事业才可以更顺利进行,同时也深刻的了解到,要想接触中国的士大夫和其他上层人士,兴办高等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途径。而且他们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然后让这些领悟能力高并同时具有

秋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选择题

二、选择题: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 ( D ) A.竞争是不好的, 必须消灭它 B.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C.不能让自由市场来作重要的决策 D. 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2.下列哪一项属于规范方法的命题? ( D ) A.20世纪80年代的高预算赤字导致了贸易逆差 B.低利率会刺激投资 C.扩张的财政政策会降低利率 D.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3.光盘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是: ( A ) A.光盘价格相对其它商品价格的上升对光盘需求的影响 B.光盘价格上升引起光盘供给的增加 C.光盘需求的价格弹性 D.光盘价格上升带来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光盘需求的影响4.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表示表示当一种商品价格( C) 时, 它的供给量( ) : A.上升, 不变 B.上升, 减少 C.上升, 增加 D.下降, 增加 5.何种情况下会存在供给大于需求? ( A ) A.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B.实际价格等于均衡价格 C.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D.消除了稀缺性

6.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如果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那么: ( C) A.均衡数量增加, 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数量增加, 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减少, 均衡价格上升 D.均衡数量减少, 均衡价格下降 7.下面哪一种情况表明存在着价格下限: ( A ) A.尽管现在供给过剩, 但生产者仍在增加供给 B.供求平衡 C.由于供给过剩, 消费者已不愿意购买 D.生产者的产品全卖了出去 8.假设一种商品的需求无弹性, 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那么: ( C ) A.均衡数量增加, 均衡价格保持不变 B.均衡数量减少, 均衡价格保持不变 C.均衡数量保持不变, 均衡价格上升 D.均衡数量保持不变, 均衡价格下降 9.假设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5, 那么当收入变动5%时, 需求量变动: ( B ) A.0.5% B.2.5% C.4.5% D.5.5% 10.如果一个企业降低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总收益增加, 这意味着该种商品的: ( D ) A.价格弹性大于1 B.收入缺乏弹性 C.需求缺乏弹性 D.需求富有弹性 11.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 B) A.递增 B.递减 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 12.当无差异曲线与原点成90°凸出时, 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 ( C )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摘要]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教士;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 1.1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建立 自两汉时期起,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便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15世纪,肇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序幕。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受重创,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遂将目标对准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借此扩张势力。 1535年,为了抗衡新教势力,天主教改革派西班牙贵族罗耀拉成立耶稣会,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著名的如科学家笛卡儿。自耶稣会诞生后,在教皇和欧洲皇室贵族的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传教为目的,为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与文化,史学上称之为“西学东渐”。 1.2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 西学东渐的主角是传教士,但对于这些西方人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封建帝国,体系完备,个性鲜明。明朝时,为了避免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这就为传教士进入中国设置了障碍。耶稣会创立者之一的沙勿略是首先到东亚传教的西方传教士,1549年,他踏上日本国土,使日本成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要基地。沙勿略在日本站稳脚跟后,准备通过广东进入中国,怎奈明朝政府的锁国政策将其阻拦在广东近海的上川岛上,沙勿略不久病逝于该岛。 紧跟沙勿略脚步的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曾这样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他们的猜忌似乎是固有的……所有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百姓所共有的这种恶感在广东省的居民中间来得特别明显……他们的很多省份、海陆两面都在外国人面前暴露出来,碰到强盗和海盗的抢劫使他们经常遭受重大损失。近来中国人又大受葡萄牙人到来的骚扰,他们的无能为力使问题变得格外严重。”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利玛窦采取了有效的传教策略: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儒化,将基督教教义儒化,利用自然科学,反对佛教。这其中,利玛窦利用自然科学传教成为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因素。1583年,利玛窦与罗明坚两

西方经济学自测题(1)

西方经济学自测题(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居民户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D、国民收入的决定 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A、研究方法不同 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判别标准不同 3、当咖啡价格急剧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茶叶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没有影响 4、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由A点移动到B点是() A、需求的变动 B、需求量的变动 C、收入的变动 D、偏好的变动 5、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30-9P,市场上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变为Q=25-9P ,则均衡价格将() A、大于4 B、小于4 C、等于4 D、无法确定 6、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E、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都不断减少 7、如果某厂商的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0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 9.9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A、11元 B、10元 C、9元 D、8元

8、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产品价格水平若低于以下哪种成本就应停止生产()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9、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计算()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净值 C、国民收入 D、个人收入 10、在以下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5 B、边际消费倾向为0.6 C、边际消费倾向为0.7 D、边际储蓄倾向为0.2 11、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充分就业意味着() A、人人都有工作 B、消灭了自然失业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磨擦性失业的就业状态 D、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 13、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说明,即() A、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B、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C、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D、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14、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A、是以消费分析为中心的 B、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的 C、是以政府支出分析为中心的 D、是以净出口分析为中心的 15、根据哈罗德模型,当资本—产量比率为5,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 A、4% B、5% C、10% D、2.5%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