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中国与欧洲交往源远流长,但在欧亚两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希腊—拉丁和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成果,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的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清之际,架起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精神上交往与沟通桥梁的,则是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出于宗教热忱和献身宗教的精神,为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中国,也把自己送到了中国。为了在传教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的隔阂和疑惧,他们往往以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学,军事技术等近代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媒介,从而在客观上承担起西学东渐文化大使的历史使命。

从16世纪开始,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实现了自《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起在西方社会中所激起的对东方的向往、憧憬和追求。在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利玛窦无疑是一位最为重要的人士,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583年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的二十八年岁月中,能够携带着西洋文化进入宫廷和士大夫群,在中国的士林名流中觅得知音,建立了以往任何传教士都无法比拟的极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利玛窦之所以能立足于中国上流社会,使中国的士人阶层乐于与其交往,主要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玛窦深深意识到,他所接近的中国民族和中国社会,已经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政治制度和学术名艺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看成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利玛窦中国札记》(上)第13页)。要想使西方的宗教思想被崇尚权威和正统思想的中国士人所接纳和理解,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他一方面尽力使天主教的礼仪适应中国的社会习惯,寻找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尊重学问和知识的国度。因此他在传教时尤其注重数理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将西方的天文、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作为与中国文士、朝臣、宫室结交的晋身之阶。正如他们所认识到的“中国士大夫对基督教的最初印象,与他们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密切相联,然而科学的卓越成就还具有另外一个效果,导致他们接受一个外国人新信仰所必须的谦恭,以便使这个傲慢的民族减轻其心理优越感的枷锁。”基于以上认识和策略,因而使他在西学东传方面能够取得很大成功。

1584年,利玛窦在肇庆制作了第一幅世界地图,即《坤舆万国全图》,后将它进献给明朝神宗皇帝,图中绘有经纬度数、赤道、五带及注有各国风土异俗,首次在中国人面前展示了世界全貌,并向中国推介西方的天文历算、机械工程、军事技术等。时人冯应京以钦佩的口吻说:“利子周游八万里,高测九天,深测九渊,皆不爽毫末。”由此,科学知识成为西方传教士开启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钥匙,也成为西学东传的引子。

明清之际的文士当中,有不少人信奉了天主教,其中最著名的为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延筠。导致士大夫信教的重要根源是西方科学的吸引力,从十六世纪利玛窦来华开始到十八世纪末,耶稣会士在传布宗教神学的同时,译介了相当数量有关天文、舆地、数学、物理、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的著作。有中文可考者,约计370种左右,属科学者120种左右(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4下册P1246、P1255)。“西学”这个词,正是伴随着这一活动而来的,从传教士一开始译介西学的同时,中国奉教士大夫出于经世的考虑予以积极的合作。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含有西方严谨逻辑推理科学方法的《几何原本》;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撰写了《同文算指》,陕西人王徵(教名斐理伯)与教士邓玉函合作译绘《远西奇器图说》,以介绍西洋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而为学术界所推重。李之藻在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时,出于匡时济世的苦心,曾上《请译西洋历史等书疏》,欲破启锢闭,全面引入西学,他在上疏中写道:“……其书非特历书,又有水法之事,机巧绝伦,用之灌田济运,可得大益;又有算法之书,不用算珠,举笔便成。又有测望之书,能测山岳江河远近高深,及七政(注:日、月、金、木、水、火、土)之大小高下,有仪象(注:天文)之书,能极论天地之体与其变化之理……格物穷理之书,备论物理事理,用以开导初学,有几何原本之书,专究方圆平直,以为制作工具本领。可见其对西学之推崇备至(以上摘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P150页)。

徐光启、李之藻采西学的主张,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但由于朝中保守势力的排外和责备,刚刚吹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在一派反对声中趔趄前行,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明清之际先进的中国人士,从华夷之见中探出头来接纳新知识的开明和勇气,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明清之际,向中国介绍西方军事火炮技术和天文历学知识,取得重大成就的有耶稣会士汤若望、南怀仁等。

明朝末年,明廷为与东北满清抗争,亟需新式的军事技术,当时只有西方传教士能够向中国介绍和提供关于西洋火炮的新技术,西方耶稣会出于宏教的愿望,也极为有意将西洋火炮技术引入中国,以争取中国朝廷对传教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所有来华耶稣会士中,以汤若望的铸炮业绩最为卓著,据载:1642年7月,崇祯皇帝通过兵部尚书密令汤若望铸炮:“要把七十磅重炮改为四十磅的小炮,所需材料铁、铅、红铜、技工,还有炮厂(设在皇宫内一大广场)都已备好,汤只得应命。……汤若望共造了二十尊大炮在离城四十里大广场上实弹射击。太监和军官们远远站着,不敢近前,发射一次成功,全场欢腾,采声四起。”(魏持《汤若望传》P162-P164,1949年商务印书馆)西方传教士除以军事学、火炮技术贡献于朝廷,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进呈,耶稣会士汤若望在清兵入关以后,在推介西方天文历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成就。中国历代王朝,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支配下,将天文历算视为通天和通神的重要工具,为此设有专门的机构钦天监等从事相关职事,中国的天文历算,不仅包含自然科学内容,也含有选择吉期等更要人文社会因素,明末利玛窦来华时,钦天监以两百多年未改之《大统历》屡推日食不验,利玛窦即建议大可籍西方天文历算之长为明朝推测天象,但未获准。崇祯二年。钦天监以《大统》《回回》历推算日食皆失误,大学士徐光启以西法推算独验,皇上乃命设立历局,命光启督修历法,徐光启引荐来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进入历局,推行改历行动,开明末西学东渐之先声。清军入关`后,汤若望仍籍西方科技服务于新朝,1644年9月出现日食,汤若望的比汉人及回回历官都准,年底清廷准用西法,由汤若望出任钦天监监正,这样在短短数月之间,即废止了有近两千年传统的中国历法,开启了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新时代。继汤若望之后,耶稣会士南坏仁由于精通西洋历法和铸造西洋火炮技术,再入钦天监掌管历法修订工作,且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康熙以南怀仁为密友,甚至于“当皇帝情绪不好时,只要一看见南老爷,情绪立刻就转过来了。”在南怀仁影响下,康熙对西学有了深刻印象,他把洋教士请进宫中,向南怀仁学习天文历算,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学习几何学,对西洋的地理、医学、哲学、音乐、绘画已无不涉猎。他曾两次差传教士回欧洲招聘科技人员来华,并希望教廷派精通天文、律例、算法、内科、外科人员来华。康熙学习西学,提倡西学,与把西学骂作“奇技淫巧”的守旧派官僚不同,对西学采取较开明的态度,因而在康熙年间,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曾一度蔚然成风。

明清之际,在一批注重学术教育的耶稣会士和中国信奉西教士大夫的推动下,在中国学界出现了一股西学风潮,它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清新气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各阶层

保守人士的竭力反对,因为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而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仅是传教士们传教的辅助活动,更基于传统的华夷之见,清初的保守派官员杨光先提出“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的高调,向西方传教士发难,后由于西方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进而扩大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歧异,1704年罗马教宗克勤门十一世发布上谕,明令中国信徒禁止祭祖祭孔,干涉中国内政,引起罗马教廷与满清王朝廷之间教权与皇权的对歧与冲突,到雍正皇帝时终于颁发了禁教令,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逐渐被禁止,由此开始了120年的禁教时期,经西洋传教士吹起的“西学之风”也渐趋衰落下去。

明清之际西方宗教借科学与学术面目的传播经历,西方传教士在宗教、哲学、语言、天文、舆地、数理、医学、工程、军事诸方面留存的种种著述,如流星过夜天,其影响总体上是微弱的,正如近人蒋延黻说的:“在朝廷方面——无论是明清——外国传教士的地位是一种技术专家的地位、朝廷所以用他们,不过因为他们能改良历法及制造佛郎机炮和红衣炮。……我们从乾、嘉、道、咸时代的艺文著作里,能找到多少西洋科学方法及科学知识的痕迹呢?”(《蒋延黻选集》文台出版社1962年P536)但由这些热衷于宗教的传教士们带来的西学之风毕竟也产生过明亮的火花,给以八股取士制度下僵化陈腐的中国学界、文化思想界带来了一缕清新之气息。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辈有志于匡时济世的士人,接受了西方的信仰,也接纳了西方的学术,及西方宗教的献身精神,把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和中国传统的经世思想结合起来铸成了明清之际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特有的社会历史内涵,只可惜这些竟未在我国引起一种精神运动,我国的文化依然保持了旧观,随着清朝的百年禁教历史,中国的知识界更加闭塞,迂腐和落后,这是文化的悲哀,也铸就了民族的悲哀。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学院 1200015464 【摘要】 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 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两面影响 正面影响:西学东渐(这是最主要的,本文只论及这一点。此外,还有改良社会风气,推动妇女解放,救济贫民等也属正面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学以各种途经再次大量进入中国,其中,经西方传教士而传播的各种思想科技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传教士出于“使全中国福音化”的动机,在传教遇到中国上层人士和民众冷淡对待甚而抵制时,采取了相应策略。他们在中国大量创办教会学校、医院,翻译西学书籍,试图在这些活动中笼络人心以便于渗透基督教义。而历史和这些传教士开了个玩笑,实际上基督教化并未在近代中国社会得到实现,但这些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制度等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页2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页349—350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达标 1.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C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为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黄宗羲( ) A.痛恨君主专制 B.反对儒家学说 C.鼓吹君主集权 D.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A 3.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 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 D.独尊儒术 答案:A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答案:A 5.(2014·滨州模拟)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故B、C项错误。 答案:D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晚明——明清鼎革,那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3)说明“晚明——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相关内容。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6: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练习题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 C.西方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17·三明高二联考)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B.否定儒家思想 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3.(2017·马鞍山高二期末)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个“新”时代( ) A.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4.(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B.为政以德C.心即理也D.独尊儒术 5.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7.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关于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到兴起,传教士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就如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的众多“第一”都与外人、外报相关,是他们揭开了中国新闻业发展史的序幕。 罗伯特·马礼逊作为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传教士,虽说被派往我国的根本目的是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想要实现思想征服,但是他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功劳是不可或缺的。 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的种种限制逐渐被解除。在一些不平等的条款保护下,传教士活动更可以说是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但是,这些都是在1840年之前的报刊,也只有十多家不到。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宗教色彩浓厚,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宣称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其内容也大都是讲解《圣经》、宣传基督教义。但外文报刊的宗旨和内容却与中文报刊不同,如《中国丛报》的办刊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的情报,其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宗教、伦理、风俗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迅速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七节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明朝中叶,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明传奇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明安图及《割圆密率捷法》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三、理学的演变 程朱理学的盛行 王阳明的心学 四、进步的思想家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五、明传奇和明清小说

明传奇 明清小说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 《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七、西学东渐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本节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由此引入新课。鉴于本节知识点较多,且部分内容已在初中学过,教师讲述中应按照高中教学的要求,侧重于重点问题的分析。 三、“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一目,应讲明四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此内容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围绕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强调其总结性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该书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

明清之际《几何原本》后九卷内容的介绍

明清之际《几何原本》后九卷内容的介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将他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克拉维乌斯(,1538-1612)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XV)带到了我国,1607年,他和我国数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英国人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1815-1887)和我国数学家李善兰翻译了后九卷,中间隔了整整250年。这期间《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中的内容被介绍过来呢?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内容还不少。下面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阐述。 1608年,李之藻在跟利玛窦学习数学一段时间之后,写成了《圆容较义》一书。此书共十八个题,主要论述了圆内接多边形和一些立体几何的性质。此书第十四题为:“锐觚全形所容与锐顶至边垂线及三分底之一矩内直角立形等。”此题的解释是:“论曰:从立形底诸角与相对一角如子角者皆作垂线,以成庚辛壬癸子觚形。此形与寅庚形同底同高,又同巳甲锐觚之高,既巳甲形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到这里,作者用小字体注解说:“十二卷六注言:两觚形同高者,其

所容之比例入其底。底等亦等,底倍亦倍。” [1]这里的“十二卷”是哪里的呢?经查对,正是《几何原本》中的第十二卷。《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六现在翻译为:“以多边形为底且有等高的两个棱锥的比如同两底的比。”[2]当时国内仅有利玛窦带来的克拉维乌斯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因此,李之藻必定参考的这个版本。 上面的内容之后接着是:“寅庚全形亦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小字体解释:“以同底同高故,在十二卷七系。”[3]查这里的内容,与《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七内容也正相对。《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七为:“任何一个以三角形为底的棱柱可以被分成以三角形为底的三个彼此相等的棱锥。”[4] 此书第十五题为:“平面不拘几边,其全体可容浑圆切形者,设直角立形,其底得本形三之一,其高得圆半径即相等。”解答是:“有甲乙丙丁形,内含戊巳庚辛圆,其心壬,而外线甲乙切圆于戊。”这后面小字体解释为:“十一卷三题。”[5]我们查对《几何原本》第十一卷,命题三为:“如果两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共同交迹是一条直线”。[6] 仔细分析,本书的命题是其一个特例,是命题三一个推论。 此书第十六题为一个关于球的体积和立方体体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随堂 作业

第一单元第四课 一、选择题 1.(2017·荆门高二期末)“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D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作者否定君权的主张 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解析] 李贽思想的本质并没有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贽为明朝后期的人物,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君权的否定,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主要体现出了作者对盲从孔子思想的批判,故D项正确。 2.(2017·宿迁高二期末)某网站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 B )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早期民主思想,涉及了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故B项正确。 3.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 D ) A.程朱理学B.王阳明心学 C.唯物主义D.经世致用之学 [解析] “历算、地理和火炮”等知识都是实用性的知识,这与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相近,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D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 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从年到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年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第三,强化了广学会会刊《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宣传意识。第四,加大了广学会宣传变法书籍的出版量。《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名著,都是在他主持广学会工作以后出版的。与此同时,他本人加强了对中国上层人物和关键人物的联系与活动。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翁同稣、孙家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有接触。张之洞资助他以大笔经费,李鸿章对他相当器重,梁启超当过他的中文秘书。甲午战争期间、戊戌变法期间、义和团运动期间,他都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员之间,企图影响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义和团运动以后,他提出利用山西的赔款银五十万两,在山西开设学堂,讲授中西学问。山西大学堂缘此办成,李提摩太成为这个学堂的首任西学专斋总理。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办学堂,这是首倡,它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世纪初的几年,李提摩太往来于上海、太原之间,既负责广学会,又兼管山西大学堂。 历史进入民国以后,李提摩太年事渐高,精力不济,社会活动渐少。年他辞去广学会总干事之职,返回英国。年去世。李提摩太比较集中传播西学、宣传变法,始于年代,即他的传教方式发生变化以后。 年代初,他的变法主张集中地反映在《近事要务》中。《近事要务》连载于从年月日至年月日的《万国公报》上,署名’“中西友”。这是短札式的变法提纲,凡则,每则几十到一二百字,举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工业、农 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以及宗教、道德、外交、立法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有涉及。我们只要列举一些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之大概了:广集益以振国脉,继制作以比前圣,广善法以助不及,悟水气以尽地利,筹新法以备凶荒,创化食以养余丁,广学校以谋民生,通有无以便民用,查日点以防旱涝,辟草莱以尽地力,究格致以得新界,设报馆以博见闻,广著作以利物我,究水利以救洲荒,兴大工以利万世,辟水谷以救燃眉,尽心思以免劳力,通水陆以便往来,稽各国以求治道,立普试以求贤能,立学会以兴大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同时研 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 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近代西方最初是通过传教 士来了解中国的。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和西方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会一再落在传教士们的肩头。这事实上是和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一直是欧洲学术文化的 中心。教会建立和控制 各种学校,一直到近代都是欧洲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宗教、科学和宗教经常在同一个机构中成长和发展、冲突和斗争。资产阶级革命 以后,这种情况仍然部 分地保留下来。美国直到19世纪末,大部分大学都是由教 会创办的。可见教会与教育学术关系之密切了。法国学者戴

密微(Paul Demieville )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 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 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⑴欧洲彻底地认识中国是否也对中国有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至少在这里我们 看到的是传教士充当了 汉学研究的先驱,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到中国的传教士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的任务。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近代史 上。19世纪开始,随着 欧洲和北美工商业的发展,通商贸易、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更多的传教士梯山航海赴东洋。中国再度成为传教士写作的主题。如果 说明清之际传教士关于 中国的研究著作还能数得过来的话,那么晚清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统计了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 引言 我国古代,自佛经翻译高潮过去之后,直至明末清初才出现了第二个翻译高潮。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兴起,是与欧洲一批传教士的相继来华分不开的。他们虽然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的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又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 第一章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兴起 这次由西方传教士引起的翻译高潮“无论从延续时间、译者队伍与译著数量上来说,都远不能与前一次佛经翻译相比;与此相应,在翻译理论上也没有重大成果。不过,在这次翻译高潮中,除了翻译一些宗教著作外,还翻译了一些虽然仍与宗教相关,但却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类著作,特别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类著作”【1】。这也是此次翻译高潮的重要特色。 翻译之初大多由传教士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是意大利人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润色的《天学圣录》,罗明坚和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1583年一起进入我国内地的。他们最早认识到了语言和翻译为宣传宗教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利玛窦与另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获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并留居北京这一事件象征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随后,耶稣会士的译著便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版了。随着翻译工作的加强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传教士们发现在翻译时,议论最多的便是译事之难。“如万历丁未(1607)年,利玛窦为《几何原本》(徐光启合译)所作译序中,便说:“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龃龉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自从他与徐光启合作后,“反复辗转,求和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译稿”。他不仅论述了译事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1】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明末基督教教士谈起 【提要】从万历中叶一直到崇祯自杀、满清入关为止明末的思想界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光怪陆离,生机勃勃,在此期间除去政治上的朝代鼎革,学术和思想文化上也经历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西学东渐的热潮。扮演中外交流使者的角色由阿拉伯人变成了传教士——披着儒服的神父,他们在明季这个大舞台上启动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闸门,而彼时的中国士大夫也呈现出截然不同于晚清的精神状态,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传教士为师,加入基督教。那么在当时,基督教教士是如何传教,对中国有何影响,现在我们如何评价他们的历史表现,本文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关键字】明末传教士思想文化 历史溯源 基督教中国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曾经四次传入中国,分别是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景教东来,第二次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第三次来华的以沙勿略为代表的耶稣会,以及鸦片战争后的来华传教士,除去最后一次来华传教被视作中国遭受西方“文化侵略”而饱受诟病之外,其他三次都曾经在历史上赢得过相当光彩的名声。唐代的景教会士阿罗本在太宗时曾经享受过房玄龄亲自率领仪仗迎接并且享受“翻经书殿,问道禁苑”的礼遇,元朝时也里可温获得统治者肯定有“钦赐薪俸”和免役免税的特权,明朝时耶稣会,道明会,方济各会,清朝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都成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鲜明的载体。其中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入尤其为大家所关注,其原因就是彼时的基督教会士真正实现了在贵族、社会上层公开传教,并且实现了一种全社会性的西学东渐的思潮。而这其中,明末利玛窦等人的贡献不可小觑,而本文着重谈到的也是明末的西学东渐思潮。 新时期的开始 新航路开辟以后,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分裂,新教出现,强烈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为了和新教竞争,天主教开始向“新大陆”派遣教士,传播福音。 沙勿略在1551年12月抵达广东上川岛标志着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新的时期——沙勿略时期,沙氏曾经在日本传教,并且通过在日本获得的经验“走上层路线”“文化研习和适应”等形成沙勿略方针,尽管当年12月沙氏本人被台湾土著杀死,但其路线方针被后来人发扬光大。 利玛窦和罗明坚在1583年抵达广东肇庆,拉开明清天主教和中国士大夫对话的序幕。 几乎同时的方济各会和道明会在中国进行传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们的办法仍旧是沿用在美洲和非洲的路子,强迫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放弃朝拜孔子,反而要接受天主——这一个前所未闻的神的洗礼。这在中国民众中引起了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官府的不满。 相比于方济各会和道明会简单粗暴的方法,耶稣会采取了更加“中国化”的方法,这其中罗明坚、利玛窦充分发挥了个人的魅力。 他们的第一站是广东肇庆,利玛窦对填鸭式的传教方式深恶痛绝,而采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向中国人卖乖,利玛窦本人头脑十分灵敏,记忆力超群,有着极为惊人的算术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这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克拉维乌斯,创制了格雷历也就是公历,并且沿用至今,从师承也可见利玛窦的不凡。 利玛窦在1582年抵达澳门时,“埋头书案,一心学习中文”,到达广东后,曾经“着僧众服装”,将教堂命名为“仙花寺”,以“西僧”自称,表达了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义。但很快他就发现僧侣的地位并不高,相对应的是儒生的地位令利玛窦十分羡慕,于是利氏又蓄须留发,改着儒服,自西僧而改西儒,1594年,儒化趋势在传教士中得到普及,1601年利玛窦来北京并成功立足,直至去世。 西学东渐

论明清之际的中西医学交流

评分:_________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论明清之际的中西医学交流 学院社区学院 专业人文大类 学号 12123868 学生姓名杨然 课程中西文化交流史十讲 打印日期 2012年3月14日

摘要: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医学交流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医文化交流的媒介、西医的传入、中医的外传以及中西医学交流引发的启示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的中西医学交流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医;西医;明清 (一)中西医文化交流的媒介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但是,新航路的开辟也为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带来了便利。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各国纷纷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大量掠夺的财富使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620年,马丁路德建立了新教,宗教改革运动掀起。罗马教廷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经济收入锐减。为了遏制新教的发展,罗马教廷派遣了大量的传教士前往亚非等地传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势力范围,增加经济收入。于是,更多的传教士登上了开往古老东方的商船。这些传教士便成为了中西医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媒介,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价值观都与欧洲有着巨大的差别。再加上“天朝上国”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想要在中国站住脚是难上加难的。但是,那些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教士们却不甘失败,极力寻求着有效的传教策略。不久之后,意大利传教士范里安被派到中国,他在总结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后提出了“文化调节计划”。即放弃传统的武力传教的策略,以宣传科学技术为手段,进行学术传教。他的主要传教策略包括:一、该穿汉服、说汉话,学习中国文化。二、结交统治阶级,走上层路线。三、传播西方科学,走知识传教路线。传教士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融入到中国社会之中,借助天文、数学、医学等西方文化引起统治者兴趣,借此得到他们的尊重,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社会,人们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的评价依然存在分歧。主流评价认为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侵略,而周老师在课上却提到他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想深入思考、分析评价的想法。 在我看来,要想对传教士的行为做出正确评价,首先要弄清“文化侵略”这一概念。“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的征服行为。“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的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理解了定义,接下来再分析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 事物都是两个方面的,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也是如此。早在唐代就有基督教(以景教的形式)传入中国,但是传播的范围和信众有限。直至在18世纪以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都是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等方式,其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所办报刊也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普通平民为发行对象,,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只有少数外文报刊才以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外交官及传教士为发行对象,目的是让这些来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例如《中国丛报》。 在此阶段,传教士的传教行为多为个人行为而非国家行为意识。他们以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教义为主要目的,创办报刊的宗旨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基督教。此时的性质就如同古代时期僧人传播佛教的性质,属于宗教传播范围,并不涉及有预谋的国家征服侵略行为。因此我认为早期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并不能定义为“文化侵略”。 但是自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的种种限制被逐步解除,他们在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改变。外国政府以英国为代表,把海外传教事业与海外殖民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传教士这种改变人们思想信仰的工作性质,用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向中国人民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因此传教士们受国家所托,为了在华发展传媒事业,更好地制造对华奴化思想舆论,他们在中囯的办报活动由华南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东和华北。在19 世纪 40 到 90 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 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 95 %,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列强之所以将发展在华传媒事业作为文化侵略的途径,是基于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