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霍家晖

陈学瑜20111204102

袁雅汶20111204082

鲁迪飞20111204080

背景简介

翻译理念“信,达,雅”

&其他

主要翻译作品

不同时期理念及举例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1854年1月8日-

1921年10月27日)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参考:《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

严复在翻译理论上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信达雅”学说,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

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说由来—《天演论〃译例言》)。严复的“信达雅”说再我国文化界翻译界流传至今,无处不在,可以说直到现在还

没有一种有关翻译的学说(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能够具有

如此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信达雅”要旨

(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求其信“求达”“求其尔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二)“信”是最重要的。(“求其信已大难矣”“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用这个字显然就是着重在忠实于原文的意思。由于用中文来表达西文的意义有时候会很困难,

所以译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信”,目的是为了表达原文的意义。由此,可以认为严复所说的“

信”有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力求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但往往为了内容上的忠实而不得不牺牲形式上的忠实。

(三)“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共充分理解原意。这样做到了“达”,

才能说做到了“信”。“信矣不达。虽译犹

不译也”。这就是“信”和“达”的关系。

(四)“雅”。译文除了“求达”,还要“求其尔雅”

,就是要讲究修辞、要有文采、要“雅正”。这样做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的,一是为了“行远”,即尽可能广泛地获得译者心目中的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二是为了“求达”。“雅”

“达”

“信、达、雅”的整体性

严复认为“信达雅”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但三者之中又有相对的主次关系,即:总的说来,“信”是最主要的,但信而不达,等于不译,在这种情况下,“达”就成为主要的了(“则达尚焉”。)“雅”是为“达”服务的。认识“信、达、雅”的整体性是很重要的,因为“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是符合翻译的本质,从而具有其科学价值的,尽管它还不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理论。

“信”

“达”“雅”

?仓央嘉措情诗翻译

?于道泉(1930年第一个汉译本):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于道泉(英文版):

?If I reciprocate with the feelings of the girl,

?My share in religion during this life will be deprived .?If I wander among the solitary mountain ranges,

?It would be contradictory to be the wishes of the girl.?曾缄: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

?That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W. William Shakespeare.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添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清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作者简介:贺显斌(1965——),男,湖南人,厦门大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2001年以来,已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现代外语》、《外语与翻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史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非严复翻译理论的全部,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的“翻译隔尘观”、翻译版权思想和翻译管理理念。

一.严复的翻译“隔尘”观

可译性是翻译本体论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论述中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原则上是可能的,是针对整个话语而言;在另外一些场合,则仅指某些成份的传译而已。关于前者,一般认为,各种语言文化间的共性远大于其差异性,翻译在本质上是可能的。但持悲观论调的不乏其人,严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翻译“隔尘观”和他对转译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王栻,1986:561)在他看来,要借鉴西方经验,就应到西方去学习,或直接阅读西文书刊。翻译是迫不得已才用的办法,因为译文与原文总会有隔膜,翻译不可避免会失真和走样。

“翻译隔尘观”一方面反映了严复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对翻译事业是有负面影响的,与他的翻译实践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严复的这种观点与他的翻译体验也很有关系。严复虽然“于中学、西学都是第一流人物”,却和他的前辈同行一样,经常慨叹翻译难。《天演论〃译例言》开篇就是“译事三难”,不仅译文要做到“信”、“达”、“雅”难,由于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结果,“一名之立”,不得不“旬月踯躅”。定名也难!正因为翻译难,严复才会经常抱怨译才难求。比如,在写给张元济的第12封信中,严复说,“细思欧洲应译之书何限,而环顾所知,除一二人外,实无能胜任者,来者难知,亦必二十年以往,……。”(王栻,1986:546)此外,严复还批评已译之书,纰缪百出,开卷即见。

“信达雅”的译文难得、译才难求、译名难定,这样的感受势必强化他的不可译观。

二.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

严复从1898年开始翻译《原富》,此书尚未译完,先后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张元济(1866-1959)就写信给他,表示“愿以两千金购稿”。1899年10月9日,严复回复说,此前已将部分译稿交北洋译书局,尚未得到回复(王栻,1986:534)。10月28日,严复给张元济写信时说:“《原富》一书译者大半,北洋译局一事,交主出纳者议,悠缓延宕,殆无成期,故前者曾托仲宣为函达一切,……听凭尊栽。”同意将《原富》译稿交张元济出版。(王栻,1986:536)

1900年2月,《原富》全部译完,只差序言、目录、例言、作者传等没有完成。严复写信给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仆尚有鄙情奉商左右者,则以谓此稿既经公学弍千金购印,则成书后自为公学之产,销售利益应悉公学得之;但念译者颇费苦心,不知他日出售,能否于书价之中坐抽几分,以为著书者永远之利益。此于鄙人所关尚浅,而于后此译人所劝者大,亦郭隗千金市骨之意也。“(王栻,1986:538)

1901年8月6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提到,《原富》译稿当时给定的价格是

二千银两,出版时印二千部,以售值十成之二见分。

他接着说道:“科举改弦,译纂方始,南北各局执笔之士甚多。分以销售利益,庶有以泯其作嫁为他之塞责,而动以洛阳纸贵之可欣求,达难显之情,期读者之皆喻;则此举不独使译家风气日上,而求所译之有用与治彼学者之日多,皆要于此寓

其微权。”严复意欲说明,翻译版税制不仅有利于译者,也有利于学者。

严复还提出具体的实行方案:“[销售之利]可限以年数。外国著书,专利版权本有年限,或五十年,或三十年;今此书[指《原富》]译者分利,得二十年足矣。”“二成分利,如嫌过多,十年之后尚可递减;如前十年二成,后十年一成,亦无不可。”(王栻,1986:543-4)

同年9月2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再次强调版税的必要性,指出:“译者于

执笔之顷而有计利省力之情,则其书已可见矣;姑无论其不能而强为也。所以外国

最恶龙[垄]断,而独于著书之版权、成器之专利,持之甚谨;非不知其私也,不如是,则无以奖劝能者,而其国之所失必滋多。”(王栻,1986:545)

则臵之,不必拘拘矣。”“非强其所必不可。”但张元济同意了严复的要求,书出版后,如数付给了他版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卓越的出版家,张元济

不仅有着敏锐的出版眼光,而且有着先进的出版思想。若没有张元济的支持,严复

的翻译版权思想在当时是难以付诸实施的。

1903 年4月,严复上书给当时的学部大臣张百熙,直陈版权立法保护作者的经济和精神权利的必要。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刘玉一,2001:64;另见王栻,1986:577 )

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严复著的《英文汉诂》,书末贴有“版权证”,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将“著作权印花”贴在自己的出版物上。1910年,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条律》问世。(刘玉一,2001:64) 严复的版权思想不仅由此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后来的著作权法中不断获得拓展和深化。

中外翻译史上,有关翻译的言论多强调译者对原作者和原作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少谈及译者的权利。历史上多数时候,译者的地位非常低微,待遇也很不理想。这种局面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改观,以至于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8)洋洋洒洒数万言,写成了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一书,描述了当代英美译者是如何受到学术界的藐视和出版商的剥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窘境。当代译者应学习严复的这种精神,在遵守良好的译德译风、尊重原作者和其他译者的权利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译者自身的权利,并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使译者的地位和待遇得到逐步提高。

三.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

1898 年5月,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的孙家鼎奏请附设译书局。1900年,

京师同文馆解散,翌年归并大学堂。1902年3月,译书局正式成立,专译各

种西学教科书。(方梦之,2004:363)严复担任译书局的总办,从他(1986:127-130)订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管理理念。

严复订立的《章程》首先给译书局确定编制和岗位:设“总译”一人,负责督促和分派翻译工作、删减润色和印行译本以及聘请和辞退译员;设“分译”四人,分管具体的传译工作;“笔述”二人,辅佐译员的汉语表达和译文校勘;润色二人,从事最后考订、润色和印书款式之类的事情;设图画和印刷各二人、抄录四人、管理帐目和书籍发行者一人。译书局常设人员(称“住局”)18人,另外聘请兼职译员(称作“不住局”),人数不固定,通过订立合同开展合作。

《章程》分四个部分。“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住局译员”每十天向“总译”交一次稿,由“总译”修改并盖戳付印;实行月薪制,但根据书的估定译价和译者的速度与文笔适当浮动。

严复对译名统一非常重视,要求译员开始翻译时,另外用一个小册子,将所有的专有名词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列,自拟译名或沿用前人已有译名,交给“总译”裁定。所有译作必须附汉外对照术语表,以方便学者检阅。译局还组织编印和颁行专有名词手册,供以后的译员沿用。

《章程》中的“领译和约”就是书局和兼职译员签订的合同,它对翻译的期限、稿费的支付方式和翻译的要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合约”规定,翻译的稿费分三次支付:译前、译到三分之一时以及译完以后;每超过翻译期限一个月,扣二十分之一;如译文讹谬无从改削,则在第一次交稿时中止合同,原书和译稿退还译局。译员应无条件地按“总译”的意见修改译作;原书可删节的,译者需先得到总译的批准。

翻译学导论严复

Preliminary Study of Yan Fu’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 Abstrac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re Yan Fu’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mit the meanings or thoughts from the originals during translating. Expressiveness demands that the version must be clear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grammatical mistakes or confused logic and sense. Elegance is also a standard of Y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Translating is not to copy information from the original, but a creative project. “The criteria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summarized the scattered translation views in theory, brought up a standard for the later translation theory specific and practical, and promo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up to a new stage”(贺显斌,2002). Key words: Translation; 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 Introduction Yan Fu, the great translator, educationist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was born in Fujian province. In 1886, he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Mawei Ships and Military School by high score. After graduation, he received a practical training in a naval vessel. In 1877, as a member of the navy, he went to the British Imperial Navy School for study. During those times, he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esides, he gave his mind to western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politics. Later, he has made a survey of the justice process in British court,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at in China. After he retuned, he served the post of the coach in Mawei Ships and Military School. Except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articles, most of Yan Fu’s works are about translation. His contributions to translation include two aspec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that he brought up “faithfulness, expressi veness and elegance”(严复,1986), which summarized the scattered translation views in theory, brought up a standard for the later translation theory specifically and practically, and promo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up to a new stage. II. The Core of Y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Since Yan Fu brought up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became the condens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focus of modern translation study. Some people regarded them as principles, some considered them were theories, and some thought they were standards. Each famous people of the translation circle aired their own views, commendatory or derogatory, but no one could surpass them. Therefore, some thought that studying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s equal to study the whol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China. Thus it can be see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nfluenced profoundly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of China.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had different viewpoints to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Lin Yutang brought up the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but this doesn't overstep the “Faithf 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林语堂,1937). Mentioning the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most scholars don’t think to deny it or discard it simply, but amend it or expound it. Some people stated the standard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 Faithfulness is the equivalents of meanings, Expressiveness is the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 班级:语言文学2班 学号:222009322210097 姓名:邬驰倩 2011 年12 月25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邬驰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 引言 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 1.1 严复生平 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雅者,古正也。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

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 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three character guide‖in his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He adds that if

翻译理论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姓名严复别名几道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 姓名:严复 别名:几道 生辰:1854年1月8日 民族:汉族 祭日:1921年10月27日 籍贯:福建侯官(属今福州) 地区:福建侯官(属今福州)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接受了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

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回国后,严复致力于海军教育事业,但一直得不到当时掌权的洋务派的重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战败深深地刺激了严复,他以深邃的西学素养,连续发表政论文章,倡新叛旧,尊民贬君,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同时,他翻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其后,他又陆续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首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体现了严复在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因此,他对中国故有文化倾注对了深厚的情感和期望。直到临终,他在遗嘱中尚称:“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复兴充满了信心。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英本07-5 马丽 摘要 国内学界提到严复的翻译圭臬「信达雅」时,常常会与苏格兰的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揭橥的「三条翻译通律」相提;不过,多半都说严氏「信达雅」观念之形成是受到泰特勒氏之影响。而这类「影响」论述,又常流于历史性的巧合或自传式的主观判断,或表象上的模拟,较缺乏就两者间对翻译的本质性认知的客观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在国内对严复(1854-1921) 的翻译观之研究可说是个老议题。但诚如山间行草在<文学上最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改译,增评,删节,加按语,注评等。 增评 例如《天演论·讲演》第四部分中一个句子的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 原文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 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 Translated by . Hsu) 注评: 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加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霍家晖 陈学瑜20111204102 袁雅汶20111204082 鲁迪飞20111204080

背景简介 翻译理念“信,达,雅” &其他 主要翻译作品 不同时期理念及举例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1854年1月8日- 1921年10月27日)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参考:《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 严复在翻译理论上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信达雅”学说,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 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说由来—《天演论〃译例言》)。严复的“信达雅”说再我国文化界翻译界流传至今,无处不在,可以说直到现在还 没有一种有关翻译的学说(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能够具有 如此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信达雅”要旨 (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求其信“求达”“求其尔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二)“信”是最重要的。(“求其信已大难矣”“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用这个字显然就是着重在忠实于原文的意思。由于用中文来表达西文的意义有时候会很困难, 所以译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信”,目的是为了表达原文的意义。由此,可以认为严复所说的“ 信”有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力求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但往往为了内容上的忠实而不得不牺牲形式上的忠实。

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之严复与奈达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0——2011学年度 10 __级 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期末论文 授课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 中国译学通论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分: 2分 学生姓名: 张丽霞 学号: 103101304 任课教师姓名: 许建忠 论文评语(comment): 得分_______________

摘要: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通过《圣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在《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关键词:严复;奈达;翻译理论 Abstract: Nida and Yan Fu are two of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who have extensive translation experience. Nida proposed the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is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he "Bible"; Yan Fu proposed the principle "xin da ya"during th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and other clas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oth theories both share similaritie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Nida's theory is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of textual construction, while Yan Fu's theory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Yan Fu; Nida; translation theory

历史背景下的翻译家严复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4), 644-65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b9014430.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b9014430.html,/10.12677/ml.2018.64074 Reinvestigation of Yan Fu as a Translator in Historical Context Yaying Zh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Sep. 30th, 2018; accepted: Oct. 12th, 2018; published: Oct. 19th, 2018 Abstract The criterion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he voice of doubt and praise about Yan Fu’s idea of translation has coexisted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 but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huge influence of its translation view-point are beyond doubt.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works. His prediction about the progression of language and high expectation of the know-ledgeable group that should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strength make him choose ancient Chinese in his translation. This paper will try to take historical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 so as to uncover a more objective translator Yan Fu as the historical elements have great impact on his translation. Keywords Yan Fu, Translation, Historical Context 历史背景下的翻译家严复 张雅滢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9日 摘要 严复的“信达雅”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质疑之声与赞美之词并行,但其翻译观点的先进性与巨大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时局所需对严复翻译作品的选择起着巨大的影响,他对语言发展的判断和

解读《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9014430.html, 解读《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作者:董月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本文以《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一书为基础,阐述“信达雅”在翻译中的内涵。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 中图分类号:H0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90-01 严复于众人而言,耳熟能详,其著名翻译思想“信达雅”更是闻名中外。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其翻译理论却并没有深刻理解,知之甚少。幸而读得此书,得以对严复及其翻译理论重新认识。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信达雅的综合性总结式专著,共分七章——绪论,严复的“信、达、雅”说,各家对“信、达、雅”说的评价及各种新说,在我国流传较广的几种外国译学学说,从翻译的本质看“信、达、雅”,从翻译的实践看“信、达、雅”,继承和发展“信、达、雅”学说。我主要阅读了第二、五、六、七章,对严复及其翻译思想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一、严复“信、达、雅”说诠释 “信、达、雅”出自于严复的《天演论》的《译例言》,这篇《译例言》相当于《译者前言》,它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翻译的宗旨,以便和读者沟通,助于读者的阅读。这篇《译例言》种所表述的要点是:翻译要做到“信” “达”“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信”是最重要的,“信”意为忠实原文,严复认为“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力求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但往往为了内容上的忠实而不得不牺牲形式上的忠实。“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这样做到了“达”,才能说做到了“信”。“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这就是“信”和“达”的关系。“雅”,就是讲究修辞、要有文采、要“雅正”。值得指出的是,严复认为“信、达、雅”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但三者之中又有相对主次关系即:“信”是最主要的,但“信”而不“达”,等于不译,在这种情况下,“达”就成为主要的了。“雅”是为“达”服务的。“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是符合翻译的本质,从而具有其科学价值的,尽管它还不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理论。 二、从翻译的本质看“信、达、雅” 翻译的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翻译不是单纯的语际交换,翻译还必须完成两种文化间的沟通,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离开了这个目的,翻译便失去存在的意义。严复明确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