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2015年04月28日10:27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2期作者:杜怡萍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分析了目前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指出了中高职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等问题,提出了目标定位必须把握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3个要素,并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去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和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三部分组成,采取“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方式,能够清晰、具体、全面地表述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现状分析

对广东中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等9个专业的117个高职培养目标和110个中职培养目标分析显示,专业培养目标表述结构多样,详细程度不一,差异性非常大,且中高职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表述多样化

对大量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进行分析和归类,主要有以下5种情形。

1.“整体宽泛”型

例如,某中职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汽车售后服务机电维修领域,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在汽车机电维修工作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这种表述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强调全面,概括性强,抽象度高,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专业特性。

2.“行业企业”型

如,某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第一线需要,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塑料成型、冲压等生产所需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模具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这种表述强调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就业领域比较清晰。

3.“行业企业+岗位”型

如,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

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这种表述既强调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又明确指出了主要的岗位或岗位群,使得就业领域及工作方向更加清晰。

4.“职业能力侧重”型

如,某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家具)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家具企业从事

家具设计、家具制作、绘图员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和

环境保护意识,具备基本的家具设计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家具机械、能够绘制家

具工艺文件的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人格健全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表述强调对职业能力的表述,从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进行了描述。

5.“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型

这种表述集第三种和第四种的描述结构于一体,既明确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

业及岗位群,又从专业的角度概述了职业能力。如某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专业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制造业、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

机网络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岗位,从事计算机网络规划与组建、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和素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机网

络职业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笔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最为具体,结构最完整,既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

目标保持一致,又能凸显专业特色。

(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同一专业的目标

定位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描述随意性大,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异性大

从以上归纳的5种目标表述的类型,就可以看出,目标表述五花八门,有的

表述空泛,如第一、第二种目标表述类型,不能凸显专业特色,难以发挥目标的

导向性和统领作用;目标表述详略不一,缺乏基本规范,导致课程设置混乱等问题。尽管各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保留其特色,但目标制定的随意性,标准

不一,必然导致不同职业院校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差异大。旅游管理专

业的调查显示,38.7%的用人单位认为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方

面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

2.中高职目标重叠性大、层次不清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中职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企事业单位,在导游、讲解员以及外联销售、计调、前台、文员等岗位工作,具有必需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旅游行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及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在导游、讲解员以及外联销售、计调、基层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旅游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满足旅游工作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可见无论是工作领域和岗位,还是应具备的能力,中高职目标重复性大,难以区分。诚然,这是由于中高职衔接并未全面推广,中职学校录取的是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录取的是高中毕业生,对于专业而言,都是零技能基础。所以,中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随着中高职衔接而深入研究。

二、定位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职业教育目的在各专业中的具体化,既要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又要在就业领域、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人才层次等方面使得目标具体化,且目标表述文字要精炼,不宜过长,在200字以内。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明确的关键要素包括:

1.就业领域

即明确该专业培养人才就业面向行业领域或企事业单位类型。一般通过企业调查、毕业调查就可获得专业面向的行业或企事业单位信息。表述时,要避免行业或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交叉,如对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等单位”,就出现了行业企业之间的交叉,这是不妥的。应该参照我国关于行业、企业分类的国家规定,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等,准确描述行业、企事业单位类型。

2.目标岗位

即明确该专业培养人才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名称,通过企业调查和毕业生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获得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信息。调查显示,由于多种原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多种多样的,岗位定位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不同毕业时间的就业岗位虽然相近,但岗位会发生变化,应以毕业多少年的岗位为目标岗位?二是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很多,专业培养应针对几个岗位?三是不同企业对同一岗位内涵的名称不一,如何统一?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以毕业3年左右的就业岗位作为目标岗位,一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一般不超过6个,4个左右为宜,应采取通用的、概括性强的岗位名称。如图1所示,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3至5年的就业岗位有10个,按照与专业的相关性和适量性原则,确定机电工、钣金工、美容喷漆工、服务顾问、保险勘验定损员、备件管理员6个岗位为目标岗位,覆盖率达89%。

图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

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每个专业通过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可以确定应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描述一是要注意层次性,二是要高度概括。为突出层次性,可以对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3个维度概述,也可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概述。例如,前述艺术设计(家具)专业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描述,较有层次且又高度概括了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区分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的层次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中职、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区分。

1.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及发展速度区分

一般而言,同一专业中职、高职的就业领域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差距,例如,受学历层次的影响,中职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银行企业。当然,主要的区分手段在于目标岗位,如前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将高职目标岗位定位为:机电维修、服务顾问、汽车保险理赔,中职目标岗位定位为:机电维修、备件管理、汽车装潢。又如,图2和图3分别是会计专业高职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可见,高职就业岗位与会计专业的联系性更加紧密,如会计、出纳、审计、财务管理岗位占70%以上,中职就业岗位较为分散,会计、出纳、收银岗位占33%,财经文员岗位占24%,与会计专业的联系不如高职紧密。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岗位为操作型的文员、出纳、收银、仓管和会计为主,高职会计专业的目标岗位以偏策略型的会计、出纳、审计、财务管理为主。

但是不少专业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基本相同,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高职毕业生都要从机床操作学徒做起,但是,如表1所示,大专生的发展速度要较中职生要快,以毕业3年左右的岗位确定为目标岗位为原则,中职主要培养操作技术工人、绘图员为主,而高职主要培养工艺编程员、班组长和车间主任岗位为主。

图2 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图3 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2.通过职业能力区分

由于中高职同一专业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群,其职业能力要求及内容也应该不同,即使中高职对应相同的岗位,但其职业能力水平层次也应该不同。如表2所示,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表述是有内容区别和层次区别的,主要是由于其对应的岗位不同,即使都对应机电维修工,能力要求的程度应有区别,中职要求的是汽车维护和常见故障小修,而高职要求的是总成检修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由此,才能显示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表1 数控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3.通过职业层级及资格区分

按照人才培养层级,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如何区别“中”和“高”?借鉴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的分级思想,通过建立各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来明确岗位层级和

学历层次,如对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层级,再结合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调研,确定中职、高职对应的层级,见表3所示,中职层次主要对应第Ⅰ、Ⅱ级,高职层次主要对应第Ⅲ、Ⅳ级。此外,在定位中职、高职岗位群的同时,也可以定位其相应的职业资格,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侧重于取得初级导游证、助理计调师、助理咨询师证,即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侧重于取得中级导游证、领队证、计调师证、咨询师证,即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

中高职衔接的目标表述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要与国家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保持一致;二是要能够区分中职、高职目标的层次性,二是要突出其衔接性。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高职学段培养目标组成,采取“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方式表述。

1.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表2 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区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由此,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表述格式为: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等行业(企业),从事××××(岗位)等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例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保险理赔等岗位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中职学段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段培养目标表述,既要与国家目标和总体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还要体现中高职目标的区分与衔接。

表3 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中职学段培养目标表述格式为:本专业培养面向××××等行业(企业),能从事××××(岗位)等工作,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层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职学段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面向汽车售后服务行业,能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备件管理、汽车装潢等岗位工作,具备汽车维护、汽车总成零部件拆装小修、汽车简单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专业能力,拓展汽车钣金喷漆、汽车配件管理、汽车美容及精品加装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生产服务一线中等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高职学段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学段培养目标表述格式为:本专业培养面向××××等行业(企业),从事××××(岗位)等工作,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层级)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高职学段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面向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汽车保险理赔等岗位工作,具备汽车总成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专业能力,拓展新能源汽车维修、前台业务接待、汽车查勘定损与理赔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3个关键要素: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

能力,能够较为清晰定位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

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等内容,不仅可以区分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而且能够促进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才能有效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及教学的有机衔接,才能实

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4,(5):74-80.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63-80.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1,34,117.

[4]杜怡萍.财经商贸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3-15.

[5]邵元君,匡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J].职教论坛,2012,(28):51-54.

(作者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改革为例进行分析,明确如何解决在中高职衔接中遇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等问题,以促使五年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健全。 标签:五年制会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现状研究 (1)衔接模式。 调研对象“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采用的“3+2”模式。即要求考生必须在四川省内参加当年中考,升学考试成绩达到该校五年制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经省招办录取,完成中专段学业,各项考核合格后不再进行升学考试,根据专业直接升入对应联办的高职学校进行后两年学习,成绩合格,由对应的联办高校颁发普通类大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一般的院校都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办学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调研对象四川省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采用的是“2+3”模式。即前二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三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的,后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2)主要问题及分析。 ①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当。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课程的安排上与大专无法形成一体化。在大专开设的课程中,统一班级会存在部分课程,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增加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程度和衔接难度。所学校在考核的标准较宽松,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吃力,不能跟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和要求;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希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是也感觉难以统一协调。 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课程设置重复现象。职业院校的课程基本上可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含理实一体化课程)、专业技能课三大类。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五年制高职在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安排上必然与中职教育有一定重复。重复主要体现在以专业基础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特别是“会计基础”,内容重复率接近70%,甚至出现了会计中职、高职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教学内容没有递进和延伸,考核标准不统一。 ③中职和高职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各自为政,各自划定课程范围,在教学中,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武汉市财贸学校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臵、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

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

浅析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问题

浅析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问题 引言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问,要求培养更多的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来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一般来说,在中职阶段会计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努力传授会计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个理论积累的奠基阶段;在高职阶段将发展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了拓展和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养成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会产生许多衔接性的问题,阻碍着会计专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在会计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着许多衔接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责任分散 1、部分学校直接把实现学生的就业作为培养目标,这样就完全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限制在一个点上,只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无形中就会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及其考核标准都定位在了各种会计实际技能的内容上。这一错误观念会使得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工作中应用的会计技能和知识,过分关注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学校以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准,最终不能让愿意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具备相应的资格。

2、部分学校把升学作为培养目标,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定在提高对口升学率上。这样课程设置就参考考试的科目,辅修一些相关课程;教师主要教授考试性的内容,以应试为目的;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较重视理论,重视考试所需的技能,而忽视了实践,弱化了技能的训练。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重叠 毕竟中职和高职是层次不同的学校,其教授的内容和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都会有所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紧密性。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中职开设的教学科目基本在高职阶段的学校会再次出现,课程内容存在着知识点重复的现象,而且高职阶段的课程开设数量要多于中职阶段。甚至在某一课程上,中高职采用的竟然是同一本教材,而且由于中职在教学课时上要远远多于高职,当入高职学习时,基于原来接触过的缘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且有些混乱或者错误的记忆让高职的教师无从下手。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 在会计学领域,中职会计专业学校主要在于培养初级型会计人才,而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中级程度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程度和层次上的递接,是会计能力的延伸和增长。相对比来说,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都比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略胜一筹,能够掌握更加精神的专业知识,其会计实际操作工作技能更加纯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鉴于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的不同情况,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中职时期积累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来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

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7页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其直接目的是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纯为终结性教育的现状。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实际上形成了名符其实的“双轨制”:普通高校招生对象绝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二条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见,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目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情况并不理想。中高职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为了解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和中高职衔接上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深入广州地区的一些中高职学校进行了调研。 费用较高使很多中职

毕业生对毕业后读高职望而却步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以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源为主,这一比率非常大,已经超过了60%,这部分学生中粤东粤西的生源占多数,父母多为农民或者工人,家庭收入比较单一,缺少其他的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的占到了40%,年收入一万到三万的占到了33.1%。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家庭是单亲家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困难。 高职院校高收费的政策让许多想升学的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如果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每年学费大约要在7000~20000元之间不等,私立学校学费更贵,这一费用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因此,这就造成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出于家庭条件的考虑放弃了升学而选择了直 接就业,而真正能够升学的未必是优秀的学生。许多父母也抱着早就业的想法,希望孩子能早些参加工作缓解家庭的压力。这一方面使高职院校失去了许多优秀的生源,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 很多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受限 目前,中高职学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辛业与科枚iH云2019年第18卷第4期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 “3+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奥丽汗娜吴莅芳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中高职人才培养都是各自进行,自主招生扩大后,中职生源增多.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问题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盡、实训项目等方面各自为阵、没有衔接等问题。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才能使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效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本文将从几方面探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3+3”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NJZC174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奥丽汗娜(1974.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研究方向:财税实务、管理会计吴莅芳(1971.8~),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增长、纳税实务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阶段高职院校扩大自主招生,生源有很多来自中职学校,有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后,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衔接。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才能使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效益,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从几方面探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当前的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没有形成阶梯型的教育体系,各阶段的职业教育各自为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没有形成阶梯型衔接。当前的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各自独立,在人才培养上没有沟通机制,造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没有形成阶梯型衔接。中职生源大多初中毕业,学习习惯养成一般、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一直以来,适应学生特点,也为就业考虑,中职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主要基于高中毕业的学习基础,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生与高中毕业生一起学习,差异明显,基础薄弱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绪体验差,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高职教育中的髙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重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各自分别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没有形成阶梯型的课程体系,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例如会计专业中的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初级电算化等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都有设置,课程内容与程度中职与高职阶段相差不多,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又重新学习一遍,因为学过,听课时不认真,最终学习质量还不如初学者,既造成了职业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基础薄弱。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理解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主要原因是文化课基础薄弱造成的。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等需要较为扎实的数学、语文的基础,中职生在培养时轻基础、轻文化、轻理论的弊端就显现出来,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也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技能实操训练缺失。在专业技能实操训练方面,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理应体现出阶梯型的设置。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较为简单,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同时由于学时安排、实训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致在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较少、有些实训项目断档,中高职阶段都没有相关的实训练习,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还得再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顶岗实习,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都各自安排有近1年的时间,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下面以会计专业为试点,探讨如何实践“3+3"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现阶段高职自主招生的情况来确定的,与普高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区别。在“3+3”模式下,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而后通过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19(18)4?147?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标签: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问题方案 1 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而衔接模式的确立又是当中的关键问题。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由于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发展模式比较成熟。 1.1 对口入学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1.2 单元衔接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1.3 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美国是以这种模式来实现衔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这种模式在《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中有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另外,美国还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方案并进行实用技术课程的研发。 1.4 “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衔接,“培训包”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确定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地位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我们要突破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代替外延式的衔接,即在学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二、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我们将在“2+3”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无疑是一个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中高职在课程街接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专业课程内容大量重复、文化基础课程街接较为薄弱以及专业技能训练出现重复现象等方面。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衔接、专业技能的衔接以及专业课程结构的衔接。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从而提升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帮助中高职院校培育出更多全方面的优秀会计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衔接对策 前言: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正深陷于生源危机当中,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未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中职毕业生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源构成部分。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过程中,中高职教育衔接也是一个关键的途径,因此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长久以来,中高职课程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严峻形势,课程衔接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对于职业教育者而言,将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圆满地解决无疑是一个需要进行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内容大量重复 当前,我国针对中高职会计教育衔接这一方面,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全国各大中高职院校会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建立本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确定。由于各大中高职院校之间并未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会出现严重的专业课程重复的不良现象。特别是会计专业课程重复的比例非常地高。一些中职生在升人高职之后,也会重复学习学过的内容,出现吃“回锅饭”的现象。因此,高职生无法学习更多的会计知识,白白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兴趣造成阻碍。 (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较为薄弱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设文化基础课程时,一般会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标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升人高职院校之后,中职毕业生在学习各项文化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困难,甚至会畏惧学习大学英语、应用写作以及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中高职会计专业在文化基础课程衔接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较为薄弱。长此以往,由于在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这方面较为困难,在学习那些复杂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时候也不具有较高的积 极性。 (三)专业技能训练出现重复现象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13639322.html,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作者:刘京祥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的提出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表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20-01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1]。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得以 实现的基础,也是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中高职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应将终身学习作为发展理念,根据国内学前教育教学特色合理设计课程方案,将课程衔接作为基础点和核心关键点,科学、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而从宏观上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实施和发展[2]。 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下国内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两个教学过程实际是独立的教学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个教育阶段实施的是单独教学管理,一旦将两者衔接起来,将会导致教材内容相同、课程内容交叉或断层、教学课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3]。以上诸多 问题的出现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极大浪费了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导致职业教育公信度大打折扣,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提出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包括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学制以及教育体制等。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拥有多方面优势。首先,它的有效实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有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衔接,进而达到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 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措施探讨 (一)构建横向与纵向拓展课程 在中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保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该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设计拓展。中高职学前教育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的举措之一。经省教育厅原则同意我院《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财务管理》等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这对拉动中、高职教育,促进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核心是人才培养定位,关键是课程设置,重点是教学质量评价,目的是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按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试点指导意见,落实好三个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拟提出以下基本思路与各位校领导商榷: 一、关于衔接模式 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是“2+3”衔接模式,即当年招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注册中职学籍,完成两年中职教育后,第三年升入高职学院注册高职学籍,再完成三年高职教育,颁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组织,招生计划单列,纳入贯通培养学校招生计划。高职阶段由对接高职学院组织单独招生考试,纳入当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由高职学院办理录取手续注册学籍。 二、关于培养定位 中职和高职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知识、技术

技能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为高中(三校生)毕业生开展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高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创新教育。中职阶段或高职阶段,都要根据各自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技术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群,合理确定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关于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能力,强创新,让学生基本形成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观念。为此,中、高职课程设置首要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体设计、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按照中高职不同层次,围绕岗位等级由低向高,体现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发展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即按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其次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多种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或出现盲点,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关于教学质量评价

[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 论文摘要:当前中高职互动衔接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招考制度不灵活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对策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脱节的原因分析 1.对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认识不到位 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互动衔接,认为协调发展就是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打破现在限制中职生大面积对口升学5%的招生比例,或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 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第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封闭,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顺畅,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联合不密切。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基本不联系。目前,我国没有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教育的衔接和对应机制,因此,为了获得两类证书,学生要重复学习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接受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培训。第三,各种类别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在专业、教材、评价等方面脱节。 3.中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不灵活 (1)学制和学历限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按照现有的政策只有5%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进入 对口高职继续深造,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终结教育,这已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和数量,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鲜明。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轻视专业技 能的考核,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生变形,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4.中高职教育管理、保障体制不到位 (1)分割管理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为的划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 业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理、社会职业教育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两大部分之间几乎不联系。而且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中职教育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机电论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朱涛吉智李荣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地“学历嫁接”,而是要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良好衔接,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四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2013JSJG426)。 作者简介: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

点、新趋势、新任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已开始试点,典型的做法有:北京市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上海以课程衔接和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以及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广东开展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江苏省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3年或4年,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2年或3年。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衔接不够通畅,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职业教育中的中职、高职的衔接虽有通道,但不够畅通,还处于个案、缺乏整体联系的探索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思考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思考 建立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衔接一般由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三大部分构成,其关键点与难点均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以会计专业为例说明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标签: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011年8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的内涵、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衔接又是其中作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如何在培养目标上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的系统衔接。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路和方法。 1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1.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中高职界限区别不清楚 职业教育的体系由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比较相似,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具有相似性,但是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层次性也不是很清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差异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出现了重复现象,造成浪费。 1.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根据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相关的调研资料,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存在大量重复现象,它们的课程名称不仅一样,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过,有些内容已经非常熟悉,而高职阶段又开设这些课程,同样出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造成学习要学习两遍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中职、高职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不仅造成学生学习时间与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反映他们从前学得似懂非懂,还没有普高生学得透彻等问题。 同时高职以普高生为主要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的比例比较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有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才能更有效。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2012)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 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 。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 、完整,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 。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 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挤掉了文化基础 课程,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

弱,进入高校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 。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明确岗位知识 与技能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典型 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 。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 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2012)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 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使其跨越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