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

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施高中阶段文化教育,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是许多家长的愿望和学生的期待,反映的是百姓的利益诉求,如何能够做到在两个利益诉求上取得一定的平衡,中高职的衔接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从现阶段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技术含量、就业质量来看,均不够理想,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高、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故而,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

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的似乎“多元”现象,实质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不到位、不科学的副产品,是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的错位现象。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

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高职招生考试中“3+X”模式中,“X”代表专业知识与技能,应适当增加其在总分中的比例。目前高职招生考试采取"3+X"形式,"3"是指三门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成绩之和占总成绩的75%。"X"是指专业综合课考试(包括计算机和2门专业课考试),只占25%。

实行这种招生制度的结果导致中职教育不得不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一方面学生把时间大部分花费在补习高中文化课上,白天在学校上中职课,晚上及休息时间补习高中课程;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一味满足学习需求,降低专业课和技能标准,这样做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知识+技能”为内容的自主招生考试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针对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旧模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不利于中高职的顺利衔接。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混乱局面,中、高职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顺利对接,也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目前,多数高职的专业课程设计并没有将

中职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只能将部分在中职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造成了培养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在各省市成立一个有权威、有统筹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兼任主任,由劳动、人事、教育、财政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省市级最高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包括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对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阶梯化。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有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四)、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规范化。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共性是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滑坡,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如会计、商务英语、金融等等),有些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增许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各种专业门类繁多。而高职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问题限制,加上发展时间短,故专业门类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想报考高职却苦于没有相同专业可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规范专业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订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要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在审批专业设置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因此要使中高职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面,按照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来重新确定专业名称,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由机械和电两个专业有机融合到一起的。这样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学机械和学电的两类中职毕业生均可对口报考,使更多的中职生有机会升学。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的生产工艺不断被淘汰,工作岗位不断变换,劳动分工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也要求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新的高职专业。

(五)中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化。中高职教育学业管理中要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六)中高职教育生源对象多样化: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破解生源危机。一方面,目前教育部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

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同时,中职毕业生如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比如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者可保送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深造。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评价中职学生的标准,把技能高、成绩好的中职毕业生保送入高职,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受欢迎的升学方式,也符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除了初中应届生以外的社会分流人员同样可以进入中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强化职业教育终身性的政策导向。

五、中高职衔接教育政策建议:

1、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区别于基础教育集权式管理,给予学校更多权力,让专业和课程个性化、多样化,进一步从“大职教观”和满足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理念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改革创新的力度。

2、授予学校颁证权:学校可以颁发单科结业证、文化水平证、专业课程结业证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障职教各种证书的社会价值,使以职教文凭相关的证书,同样可以取得升学资格,也可以凭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升学。

3、保障措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建立对职业学校进行科学、权威的评价机构,确保中高职衔接顺利进行。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武汉市财贸学校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臵、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

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

石嘴山联合学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

石嘴山联合学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逐步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素质结构、招生制度等的衔接,努力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构建中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体系。 二、办学模式 1. 五年一贯制即:3+2模式,面向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择优录取,学生前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学习,毕业后成绩合格,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2. 3+3六年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一是学生参加高职学院的自主招生考试到高等职业学院学习;二是由中职院校直接推荐到高职院校学习,经过三年高职学习,取得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3. 3+4七年制或3+3六年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升入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或进入高职学院专科学习。 三、招生条件 1 .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均且身体健康均可报名参加区内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或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进入对口高校参加本专科学习。

2 . 凡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且中考成绩达到要求,可进入区内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学习。 3 . 参加全国或全区技能大赛获得优秀以上的奖项、在校期间成绩良好以上(平均成绩85分以上),专业技能课突出,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院长推荐信推荐可免试进入高职学院学习。 四、考试时间 五、1. 报考五年一贯制的初中生,6月份完成初中升高中考试后择优录取。参加3+3高职,3+4本科学习的中职毕业生,12月份到校校所在地招办参加高考报名,4月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和6月份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五、学费 五年一贯制大专,前三年中职免费;后二年大专按照公办高职学费收取学费。3+2大专,3+4本科,按照公办高职专科、本科收费。 七、助学政策 1. 国家助学金: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奖励,每人每年5000元; 2. 国家奖学金:根据国家政策,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人每年8000元;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在户籍所在地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八、毕业证书 学生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颁发{高职院校}普通全日制五年制大专学历证书、高职专科、本科学历证书+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

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标签: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问题方案 1 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而衔接模式的确立又是当中的关键问题。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由于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发展模式比较成熟。 1.1 对口入学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1.2 单元衔接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1.3 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美国是以这种模式来实现衔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这种模式在《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中有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另外,美国还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方案并进行实用技术课程的研发。 1.4 “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衔接,“培训包”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确定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地位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我们要突破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代替外延式的衔接,即在学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二、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我们将在“2+3”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 接人才培养试点 牵头高职学院某某职业技术学院 试点中职学校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教育厅制 二○一四年四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汽车湘军”迅速崛起,湖南汽车产业已跨入“千亿产业” 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为支撑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广汽三菱、上海大众、北汽股份、比亚迪、吉利等知名整车汽车厂家,并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与此同时,湖南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据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底全省汽车拥有量达万辆,比上年增加万辆,平均每天增加1577辆,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后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2、常德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常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营销与服务的产业链。年产3000台豪华大巴的常德大汉汽车集团已经投产,中联重科年产3万台重型卡车项目、北京福田常德皮卡基地年产15万台项目已落户常德,以湖南车桥有限公司(津市)、湖南运达机电公司(澧县)、常德湘西北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 常德区域内汽车保有量、汽车维修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周边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贵州铜仁等地,逐渐形成了汽车交易市场向常德集中的格局。截止2013年底,常德市机动车保有量120万辆,其中小轿车保有量40万辆,近几年每年新增2—3万辆,近5年每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常德汽车保有量未来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新的常德汽贸城已经启动,即将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 3、受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人才素质和培养方式急待提升 常德市汽车维修业有维修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17000余人。一类维修企业30家,二类维修企业60家,三类维修企业50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沿国道、省道辐射、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12610544.html,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作者:刘京祥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的提出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表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20-01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1]。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得以 实现的基础,也是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中高职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应将终身学习作为发展理念,根据国内学前教育教学特色合理设计课程方案,将课程衔接作为基础点和核心关键点,科学、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而从宏观上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实施和发展[2]。 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下国内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两个教学过程实际是独立的教学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个教育阶段实施的是单独教学管理,一旦将两者衔接起来,将会导致教材内容相同、课程内容交叉或断层、教学课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3]。以上诸多 问题的出现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极大浪费了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导致职业教育公信度大打折扣,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提出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包括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学制以及教育体制等。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拥有多方面优势。首先,它的有效实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有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衔接,进而达到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 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措施探讨 (一)构建横向与纵向拓展课程 在中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保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该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设计拓展。中高职学前教育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的举措之一。经省教育厅原则同意我院《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财务管理》等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这对拉动中、高职教育,促进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核心是人才培养定位,关键是课程设置,重点是教学质量评价,目的是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按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试点指导意见,落实好三个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拟提出以下基本思路与各位校领导商榷: 一、关于衔接模式 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是“2+3”衔接模式,即当年招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注册中职学籍,完成两年中职教育后,第三年升入高职学院注册高职学籍,再完成三年高职教育,颁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组织,招生计划单列,纳入贯通培养学校招生计划。高职阶段由对接高职学院组织单独招生考试,纳入当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由高职学院办理录取手续注册学籍。 二、关于培养定位 中职和高职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知识、技术

技能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为高中(三校生)毕业生开展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高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创新教育。中职阶段或高职阶段,都要根据各自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技术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群,合理确定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关于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能力,强创新,让学生基本形成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观念。为此,中、高职课程设置首要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体设计、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按照中高职不同层次,围绕岗位等级由低向高,体现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发展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即按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其次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多种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或出现盲点,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关于教学质量评价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有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才能更有效。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2012)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 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 。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 、完整,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 。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 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挤掉了文化基础 课程,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

弱,进入高校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 。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明确岗位知识 与技能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典型 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 。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 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2012)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 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使其跨越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

[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 论文摘要:当前中高职互动衔接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招考制度不灵活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对策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脱节的原因分析 1.对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认识不到位 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互动衔接,认为协调发展就是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打破现在限制中职生大面积对口升学5%的招生比例,或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 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第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封闭,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顺畅,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联合不密切。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基本不联系。目前,我国没有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教育的衔接和对应机制,因此,为了获得两类证书,学生要重复学习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接受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培训。第三,各种类别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在专业、教材、评价等方面脱节。 3.中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不灵活 (1)学制和学历限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按照现有的政策只有5%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进入 对口高职继续深造,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终结教育,这已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和数量,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鲜明。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轻视专业技 能的考核,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生变形,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4.中高职教育管理、保障体制不到位 (1)分割管理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为的划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 业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理、社会职业教育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两大部分之间几乎不联系。而且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中职教育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

服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无界化”合作、“学分银行制”服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研究背景 2013年,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教高〔2012〕108号)文件精神要求,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状况和有利地理条件,湄职院与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校)校校合作办学,倡导“无界化”合作理念,建立湄职院-湄职校、系(部)-专业科之间“无界化”合作,促进校-校之间“四共建、三共享、三共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引入“学分银行制”,选取应用化工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五年制大专专业进行试点,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模式,建立更灵活、更开放的学分管理制度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好地为福建省、莆田市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专门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能力,实现两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成果研究内容 1、倡导“无界化”合作理念,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学习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推广“无界化”合作理念,将这种理念延伸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利用两校间的地理位置和自身资源条件,强化校-校、系部-专业科之间的紧密合作,减少教学资源消耗,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在中高职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现“四共建”,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育资源等方面实现“三共享”,学生的就业质量、技能竞赛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人士的充分肯定。同时,还不断优化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与布局,扩大了学院的生源规模,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两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协同发展,起到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1)校校招生合作 2009年以来,随着高中生源减少,加之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面临着更大挑战,必须改变招生策略,学院从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转变到普高和中职生源兼顾的方向上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上塘珠宝玉石学院校校企三方招生合作协议,通过“无

典型案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目录 一、建设背景2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重要内容2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中职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2 二、建设基础3 三、建设过程3 (一)开展了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工作3 (二)确定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目标3 (三)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5 (四)开展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共享资源建设7 四、成效与经验8 (一)顺利承接转段学生8 (二)促进了学前教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8

(三)为双方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8 一、建设背景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重要内容 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9月,我校与湖南民族学院、娄底幼儿师范学校及长沙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合作申报的《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获得立项。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一项目,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为社会输送高职人才,祁阳师范学校与湖南民族学院合作,确立了“三对接三融合三证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中职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保

证 根据湖南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11]17号)文件精神,湖南即将全面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考证制度,全面推行幼儿园新任教师在持有资格证人员中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考证将大专学历要求作为报考必要条件之一,这无疑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门槛、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构建“三对接三融合三证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与学生们的迫切愿望。 二、建设基础 祁阳师范学校是湖南省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和“幼师国培”转岗教师项目培训基地,永州市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幼儿教师培养基地。学前教育专业现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学校采用“2+1”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学生们学习期间考取保育员证和教师资格证。每年我校为国家输送近400多的中专幼师人才。学校自2012年开始与湖南民族学院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以来,在试点过程中,初步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经验,这为“三对接三融合三证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中高职衔接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减少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促进有效衔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 标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职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国中职有四类即“中专”“技校”“职高”“成人中专”。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立时间早、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的一个专业。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使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过于笼统,培养目标存在相似、差异性不显著的狀况,没有充分体现中高职在层次上的具体差异,有的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些过高,而高职院校又常忽略了中职生源的职业基础,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会与中职学校交叉重叠,二者对各自的培养目标缺乏沟通。 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一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程较多,文化基础课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关注学生熟练操作能力,忽视对原理的透彻理解,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虽然较强,但综合素质能力却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要求。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课程标准,使得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甚至脱节,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设计和持续提升,如中高职均开设了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在现实操作层面,形成中高职自由决定理论及实践的教学内容,课程各成体系,结合点较少,形成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基本一样,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少于30%,有的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课程重复的状况,造成了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重复率高。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目录 1课程体系概述 (1) 2中专高技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 (1) 2.1中专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情况 (1) 2.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中专阶段) (2) 2.3高技阶段的专业课全面实施一体化改革 (4) 3一体化课程标准(中专) (5) 3.1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标准 (5) 3.2车工工艺与训练一体化课程标准 (8) 3.3 配合件的数控车床加工一体课程标准 (15) 3.4数控车编程与加工一体化课程标准 (20) 3.5 数控铣编程与加工一体化课程标准 (28) 4一体化课程标准(高技) (34) 4.1 配合件的数控车床加工一体化课程标准 (35) 4.2 配合件的数控铣床加工 (40) 4.3 数控机床的精度与检测 (45) 4.4 CAD/CAM技术应用 (48) 附录1 一体化课程标准描述(中专) (54)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描述 (54) 车工工艺与实一体化课程描述 (59) 数控车编程与加工一体化课程描述 (74) 数控铣编程与加工一体化课程描述 (93) 附录2 一体化课程描述(高技) (112) 配合件的数控车床加工一体化课程描述 (112) 配合件的数控铣床加工一体化课程描述 (124) 数控机床的精度与检测一体化课程描述 (140) CAD/CAM技术应用一体化课程描述 (147)

1课程体系概述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2017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数控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组建数控高技能人才试验班;通过工学一体实施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职业典型工作对应,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通过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修改完善了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计划。中专阶段四门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高技阶段的专业课全面实施一体化改革,让文化课与市场相结合,专业基础课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相结合,专业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工作岗位标准为依据,选择基于真实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典型产品加工工作过程”的产、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使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中专高技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内加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我们通过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打造数控加工专业特色。为此,依据人社部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结合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要求,对原有的中专、高技专业课程实施工学一体教学改革。 2.1中专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情况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

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目的以该校“3+3” 护理专业为例,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校2014 和2015级对口高职护理和助产专业学生围绕11个问题展开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0份。结果24%的学生认为中职的专业课学得很不好,在高职阶段很愿意再学习一遍,51.6%的学生认为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希望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讲解,在课程结构上希望侧重于临床课的学习,对于实习内容重复积极性不高。基于我校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实现有效衔接。结论合理设置课程标准迎合市场多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 标签: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护理专业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of Conne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between Higher and Middle V ocational Education——Taking the Anhui V oc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 ation “3+3” Nursing Major as an Example BAO You-zhi Anhui V oc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Chizhou,Anhui Province,24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how to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higher and mid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Anhu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3+3” nursing major as an example. Methods 11 issues of students in the counterpart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and midwifery major in our school in 2014 and in 2015 were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s,and 240 pieces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ycled. Results 24 percent of students supposed that they failed to lear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ell,and they were glad to learn them agai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age,51.6 percent of students suppos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ur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were reduplicate,and they hoped that the courses could b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and they hop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clinical courses in the course structure and the enthusiasm of them to practice content was not high,and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nation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link based on the status of link of intermedi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Conclusion We should rationally set the course standards to meet the multi-level talent demands in the market and optimize the course structure setting to avoid the repeatability and waste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