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绪论课件

生理心理学绪论课件

生理心理学绪论课件

生理心理学绪论课件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讲座 现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可以说,选手们都是经过各省市层层选拔的技能高手,在技术上他们几乎可以代表当地职业院校师生的最高水平,然而,比赛就一定要分出胜负,胜者,实至名归。至于负者,不少教练和领队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总是会提到这么一句话:选手的心理素质还是不够硬。那么,竞赛场上,心理与技术,哪个更重要呢 郭建球老师是广东省技能竞赛汽修专业部分选手的教练,他认为,竞赛场上,选手心理处于第一位,体力耐力位居第二,第三才是技术。就技术而言,为了备战技能竞赛,各地无一不是精挑选手,并从教练、训练设备、竞赛工具等方面加大投入,因此,在各方体力、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的作用。这一点在体育比赛上也充分得到证明。世界跨栏冠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曾说过,刘翔能夺取冠军,和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赛前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 (一)、高原现象 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止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其实这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练习效果与成绩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这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同学日以继夜,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练越糊涂。但“高原现象”不是极限。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技能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成绩到了极限。 (二)“瓦伦达效应”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 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 3.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 ● ● 耗竭 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他与上述三个系统的功能是对立的。这些上行网状 模式,前额叶损伤导致了行动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了破坏。背外侧前额叶和扣带回是参与对许多不同新意刺激或微弱提示活动的注意的脑区。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注意的转移机制:优势兴奋中枢的转移——优势兴奋中心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兴

生理心理学原理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3.《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四个语言中枢:1视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性3书写性4运动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大基本单位。由突体和突起组成。 4.、《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5、《感觉》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 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对于物的的)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对于人的)1首因效应2近因3光环4刻板(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知识巩固的方式:(一)实际策略——科学识记1.目的明确2.积极思考3.感官并用.4.动手操作5.内容适量.6过度学习二:(保持策略——科学复习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内容: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 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的内容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亦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通常把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知)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 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 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 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二人格 ? 1 个性倾向性: 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 2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身上经常稳定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 3 自我监控(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三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例如,在思维过程中的苦 思冥想、浮想连翩、灵感状态、顿悟状态;情感中的轻松愉快、兴高采烈、应激状

心理学史复习题1

名词解释 泛灵论万物普遍具有灵魂,灵魂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亚里士多德错觉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个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就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主要内容:①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②身心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③心脏中心说。④灵魂可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⑤知意二分法。⑥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 内省法又称自我观察法,要求背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得出某种结论。 单子论由莱布尼茨提出,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 微觉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统觉最具有意识性、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内心状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意识阈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统觉团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心理物理法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包括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等。 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受扩散或聚敛式两组线条交叉的影响,显得向内弯曲,因由冯特发现而得名。《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 意动心理学主张把意识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的心理学派。 二重心理学一种调和折中的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 意识流詹姆士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 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意识与行为的生理学是“同型论”,即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完全等同。 行为环境个体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 心理场拓扑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心理场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人的心理活动在心里场中发生。 蔡戈尼克效应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个现象是由蔡戈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华生所著,是行为主义诞生的宣言,对传统方法理论提出挑战,阐述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动作流由华生提出,他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用以解释行为的形成,并认为可以代替詹姆斯的意识流。 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脑中的类似现场地图的模型,是认知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 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 能量中性化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变为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从而使能量能被自我支配使用,提升自我的独立性。 自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异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 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心理的发展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251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生活 英文名称: Psychology and Life 课程类别:通识课 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对象:非心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把心理学理论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心理学这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一般大众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在突出基础心理学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和普及性。共有十二个专题,既包括导论性质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等,又包括心理过程为主体的感知觉和意识、学习与认知、智力与创造力等章节,以及行为和心理动力、人格等阐述个性心理的内容,并把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压力管理与健康心理学等归入课程体系的范畴。意在加强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内容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尽量采用浅显易懂的图表、生动的日常生活案例和趣味实验。 Psychology and Life link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work and study. It introduces psychology in an accessible way and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takes readability and popularity into account. There are twelve topics, including an introductory one about the objects, history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opics devoted to psychological process like sensory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learning, cognition,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t also includes topics that explain individual traits like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force and personality, and those that dwell on grow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essure management and health psychology.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resses plain but appealing language, clear and simple charts, vivid cases of daily life and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生理心理学-(李新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 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 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

布伦塔诺《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概述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概述 摘要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连塔诺(1838~1927)著。1874年出版。该著作和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同年出版,且基本观点互相对立。本书作者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哲学教师,他提出的“意向性”概念深深地影响了胡塞尔,是胡塞尔的思想先驱。在本书中作者将心理学表述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意识的动作是它的研究对象。他说,意识的重要特征是有意向性,意识的动作或意动必定作用于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冯特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意识内容。他认为,动作和内容不可分,从来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动作,也决不会存在没有动作的对象;动作和内容都要研究,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作,不是内容。他说,我观看颜色,颜色是意识的内容,看是动作。心理学研究怎样看,不研究看到什么,是在看到什么的过程中研究如何看。本书出版后,引起心理学界的一场大争论,导致19世纪末意识心理学的危机和20世纪初心理学派别林立和纷争的局面。 1引言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把心灵看作灵魂的功能或机能。布伦塔诺不仅著文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意动心理学还与中世纪经验哲学和近代德国莱布尼茨以来的传统思想有关。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具体体现在他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上。 2布伦塔诺的主要心理学内容 2.1关于心理学的性质 布伦塔诺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与冯特一样,也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有认为,这个科学可不比冠以另一形容词,而限定其意义。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是经验的,他说:“在心理学上我的立场是经验的;只有经验才是影响我的老师。”冯特的实验心

心理学知识连线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辨析——连线训练 人格趋于完善、自动 反射不能或错误再认、重现 技能歪曲知觉 学习个体遗传,特有模式 品德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问题解决只看到通常功能 错觉社会道德准则算法策略积极倾向性 遗忘神经系统参与下功能固着自发形成 表象心理准备状态原型启发动机性偏差 记忆符号系统健康人格解决当前问题 定势客观事物形象利他行为异化或干扰 语言积累保存个体经验自利偏差一定情景引起 学习迁移随机搜索 想象特殊形势 幻想宁静状态 催眠静息现象感觉一般、本质特征反映睡眠凭借记忆知觉事物整体反映 冥想觉知状态观察个别属性反映 观察力概括、间接反映 注意激发、调节、维持概念知觉过程 需要干扰、阻碍思维知觉能力 动机态度体验心境一时不能提取 意志顺利、有效激情永远不能恢复 挫折努力过程应激出乎意料 情绪为适应和改造人际交往爆发式 压力动力特征人际认知感染性 能力稳定、习惯化人际吸引交流、交换 气质指向和集中暂时性遗忘推测、推断 性格意识能动作用永久性遗忘互相接纳、吸引 行为特殊症状抑郁知觉、体验和分享应对缺乏不平衡状态移情过度忧愁和伤感 归因推断其原因 情绪情感过程态度、体验 梦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实验法收集被试各种材料 实验室实验法标准化 自然/现场实验法有目的 测验法借助一定的仪器 调查法深入而详尽 书面调查法(问卷法)实际生活情境中 口头调查法(访问法)被试书面回答 临床法与被试交谈 个案法系统、综合地描述

一般能力包括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过程 认知包括焦点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液体能力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意识水平包括即智力,观察、注意、思维、记忆、想象力 表象特征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 教育心理学理论篇——连线训练 教育学创始人冯特(1879年) 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1903年) 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夸美纽斯(1862年) 现代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行为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开创)、罗杰斯(开创) 完美主义心理学冯特(开创)、铁钦纳 精神分析心理学华生(开创)、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塔式格)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班杜拉 认知理论桑代克(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社会学习理论布鲁纳(强调学习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独立思考)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贾德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经验概括说—— 关系转换理论洛克 认知结构说苛勒 记忆的神经心理机制: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整体说、SPI理论、记忆分子学说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双重编码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特征表说、原型说(鸟的原型)

生理心理学1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冥想训练解析

青少年冥想训练解析 一、美国儿童青少年冥想训练的盛行 当前,使用正念冥想治疗儿童多动症、焦虑、学习困难、社交困难、问题行为的实证研究日渐增多,研究不仅训练青少年冥想,还教授亲子冥想和教室冥想的操作方法。而加入冥想和接纳技巧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是继行为干预训练和认知教育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是教育教养方式的重要转换[1]。研究发现,冥想训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焦虑、多动,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功能,减少注意损伤和负性情绪,使大脑专注力更强、记忆力更好、处理多重任务的能力更高,并能增加主观幸福感。对多动症儿童的父母进行单独训练可以增加积极的亲子互动;如果亲子都参加冥想训练,孩子服从行为会更多,教养会变得充满乐趣[2]。对多动症并发学习障碍儿童进行冥想训练,儿童自我报告的内在问题如焦虑显著减少,父母报告的儿童自我管理行为显著增加、问题行为显著减少[3]。一项针对八名15~20 岁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的冥想干预发现,冥想使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杀倾向减弱[4]。在美国,青少年冥想训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理论背景。首先,情感障碍发病率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重视情绪劳动。然而针对情感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认知教育和行为训练效果不理想。而重视情意训练的人本主义理论处于发展停滞状态,在情绪体验加工方面没有再进一步发展出有价值的指导理论。此时后人本心理学强调人与“大精神”“存在巨链”的联系,认为冥想训练可在一个崭新格局中产生影响。其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视为20 世纪最伟大圣者的克里希那穆提非常重视冥想,把冥想视为自由、创造的必经之路。克氏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只有每个人的内心净化、安静了,整个社会的互爱、和谐、伦理才有可能。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认为个体需要觉知,觉知自我的局限性,觉知思虑的危害性,觉知习惯的盲目性,才可能清醒、轻松走出思虑的困境。他认为冥想能消解过去的负面能量也能产生新的能量[5]。克氏的倡导引发了风靡美国乃至波及世界的冥想热潮。再者,青少年冥想训练是在成人冥想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许多研究证明了正念对疼痛管理、免疫力等各种问题的有利影响。对冥想减压项目的元分析表明,冥想干预对于缓解各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压力卓有成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补充替代医学中心网站信息显示,2010 年财政拨款1003 万美元援助34 项与正念冥想有关的科研项目,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内的20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冥想的研究方向正逐步从缓解心理病人的症状转向探究其积极效应,如增强幸福感、怜悯和同情,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互动,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教育教 养、团体拓展训练等。 二、青少年冥想训练的方法及作用机制 无论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冥想训练,还是课堂教学练习冥想,无论增强心理能力的冥想拓展训练,还是亲子冥想,都有共同的训练原则,这些原则用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随行感悟。(一)冥想的基础态度 1.不加批判: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现象不作价值判断,只是纯粹觉察。 2.耐心: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放下功利和浮躁心态,对自己的身心保持好奇。 3. 初心:常保“初学者之心”,愿以赤子之心的热情和好奇面对每个身心事件。 4. 信任: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向外攀援,不依赖权威知识,唯求问心无愧。 5.无为:不努力强求想要的治疗目的,只是无为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现象,以达到觉悟。 6.接受:接受现状,愿意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 7.放下好恶评判:仅分分秒秒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二)冥想动作与觉知内容 冥想通常包括如下活动:1. 身体扫描;2. 瑜伽伸展运动;3. 静坐禅修;4. 静观饮食;5. 静

积极心理学概念及沉静训练理论

实践学校积极心理学开篇 第一章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常见问题 第二章沉静训练 一、什么是沉静训练? 二、沉静训练带给我们什么? 三、沉静训练名人 四、腹式呼吸 五、沉静训练注意要点 六、演练 第一章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 ——柏拉图(约公元前400年)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积极心理学可以称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开辟的领域,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巅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虽然与其它心理学的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但是也承认挫折的重要性: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因而更加关注人生中那些风景美好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正常轨道上的事件。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可以通过消除恶劣的环境,也可以通过发现品格和塑造品格来实现。

积极心理学1998年正式命名,主要创建者以及积极倡导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也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创始这一领域的原因是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类有偏差的方面而致力于如何纠正偏差。心理病理学的这一方面已经得到了认同。在理解、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心理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超过十几种的疾病,在过去被认定为无法医治,而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从心理方面还是药理方面。 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部分科学心理学家都不重视研究如何使人们做正确的事情,并且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优秀的演讲者和知名专家们很少谈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展使得心理学家的内在假设显示出的是人类天性的病态模型。 积极心理学认为,现在已经到了矫正这种不平衡的时候,需要向病态模型提出挑战了。我们需要将同等程度的关注放在优势和弱点上,一方面修补坏的世界,另一方面塑造好的事物,一方面帮助那些有疾病的人,另一方面充实那些健康个体的生活。心理学家致力于提升人类的潜质,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需要在关注病态模型之外,寻找更多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就是,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话题并不是次要的、派生的、虚幻的、附带发生的或者其他猜想出来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悠久历史,在东方可以延伸到儒家和道家,在西方可以延伸到雅典哲学家。这些智者的书籍里设计的问题有一些都可以概括到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下。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美德本身是否是它的奖励?快乐是什么?追求快乐的过程应该是直接的,还是通过完成其他的追求实现?他人和社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例如孟子提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仁义精神,是正气,所有也叫“浩然正气”。一个人如果有了“浩然之气”会怎样呢?第一,他就会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为担当,而且“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第二,他就会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第三,他还会成为世界上最美的人,因为他的身上有一种人格

瑜珈心理治疗

瑜珈心理治疗 印度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有着丰厚的底蕴,浸润着内省沉思的哲学思想。其中,建立在古印度哲学的基础之上的瑜伽,不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法。据考古发现,在距公元前三千年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瑜伽莲花座的造型。几千年来,瑜伽体系中的哲学观点和修炼方法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瑜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瑜伽是印度梵语「YOGA」之译音,“YOGA”的词根是yuj,与英语中的yoke同源[1],其含意为“联系”、“结合”或“和谐”,后来又有了专门修行方法之意。瑜伽修行者将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追求“小我”与宇宙“大我”(梵天)的一体化,即所谓天人合一。他们相信在饮食有节、注重德行的基础上,通过调息、冥想以及一些瑜伽姿势的修炼,可以改善人们生理、情感和精神状况,帮助人们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追溯历史,伽吡罗是创立数论哲学体系的先驱者,为奠定瑜伽体系做出了贡献。在数论瑜伽中,认为能够对人精神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基本方面:自然界、社会、自我。由自然界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因素,可能是某些自然灾害、动物恐吓或是特殊的自然现象。同样,社会因素可能来源于宗教、种族、经济、政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包括调解某些教派中所存在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难题。另外,还有许多是由于人本身的某种信念、见解、喜好、

习惯而产生的问题,也可能由于某些内在的感情(如嫉恨、猜疑、侮辱、幻想、爱憎等)而产生的问题。按照伽吡罗的观点,人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专门的知识中获得答案。这些专门知识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的一部分为自我的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精神、智能等各个器官的构成、机能及其相互关系。由于缺少这些专门的知识,那些陌生的、罕见的事件就会引起人们的苦恼。如果一个人具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也就获得了战胜痛苦的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变化,从而保持精神的平衡,即便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获得欢乐、幸福和安逸。不过,他并没有对获得这些认识的途径做进一步阐述。 直到距今两千多年前,印度帕坦加利(Patanjali)将瑜伽系统化,编写成了《瑜伽经》(Yoga Sutra)一书,辑录了完整的瑜伽哲学知识。《瑜伽经》内有一梵语箴言:Yoga Cittavrtti Nirodha,意思是通过练习瑜伽,以意识控制各种情绪及倾向。根据《瑜伽经》记载,瑜伽有不同的修炼方法,包括八个达到人和宇宙精神合一的步骤:1. 自我控制(Yama):讲求慈悲、不贪婪、正直、纯净、不受欲望束缚等。2. 遵行(Niyama):包括洁净身心、知足、克制、修习圣贤古训,以及对天地保持虔敬的心。3. 瑜伽姿势(Asana):稳定和舒服的姿势。4. 调息法(Pranayama):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处理。5. 控制感官(Pratyahara):进行练习语音冥想,收敛感觉,是练习专注力前的预备功。6. 执持(Dharana):集中专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气,是冥想前的预备功。7. 禅定(Dhyana):即冥想,

生理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一、实验:S.E.Petersen,1988,PET技术,减法法的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 实验过程: A言语感知任务: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 B言语运动任务:让被试读出所见或听到的单词,这不仅含有单词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 C言语联想任务: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见“面包”一词,应该说出“吃”字。 实验结果: 1、感知任务: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 2、运动任务: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 3、联想任务: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是左额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实验结论: 1、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事实上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 2、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二、证据1: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 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脑干中间横断脑(桥脑中部横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证据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 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eiting system)。 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三、情绪的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情绪是外部刺激引起了内脏反应,内脏反应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各种情绪体验。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 评价: 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填空: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冯特提出的情感三维说中的三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3、最早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4、布伦塔诺所创立的学派是(意动)心理学。 5、在屈尔佩指导下成立的心理学派是(符兹堡学派)。 6、构造主义的创立者是(铁钦纳),并且他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译成英文。 7、铁钦纳认为意识的三种元素是(感觉)【知觉的元素】、(意象)【观念的元素】和(感情)【情绪的元素】。 8、1890年,(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机能主义的正式开始。 9、美国心理学会首任主席是(霍尔)。 10、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杜威)写的(《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标志着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正式开始。 11、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卡尔)。 12、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三个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卡特尔)(伍德沃斯)。 13、华生所区分的行为的四种类型是(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 14、华生提出的五种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言语报告法)(社会实验法)。 15、在华生的观点中,三种可遗传的情绪是(恐惧)(愤怒)(爱)。 16关于心身关系是观点有四种,其中,华生于开始所坚持的观点是(副现象论);他最后所坚持的观点是(物质一元论)。 17、托尔曼的行为主义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 18、托尔曼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行为);其所界定的中介变量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类。 19、赫尔的行为主义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 20、斯金纳的体系中,按照性质,强化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2 按照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强化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 21、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的程式有(连续强化)(固定时间)(固定比率)(变化时间)和(变化比率) 22、班杜拉提出了(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论。 23、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24、(1912)年(韦特海默)写的《运动知觉的试验研究》一文描述了似动现象,此文常被当作格式塔学派的正式开端。 25、格式塔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或者说是创立者】(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6、勒温提出的动机体系中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平衡)。 名词解释: 1、目的行为主义: 2、赫尔界定的习惯强度:指感受器与效应器联结的强度。 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引起的,功能在于激发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