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的发展史

宋词的发展史

宋词的发展史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但是,柳永

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

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但是,

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

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及蜕变,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南渡作家李清照与向子諲,由北而南,他们的创作是歌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歌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向子諲于“靖康之变”前,过着闲适的和平生活,所作词多为“花间”“尊前”的娱乐品,是地地道道的酒边词;“靖康之变”后,他被卷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旋涡当中,其所作词,内容、风格都与前不同。向子諲将“江南新词”排列于前,而退江北所作于后,称之为“江北旧词”,这是有其用心的。向子諲的创作,同样为大变革中的歌词创作提示了门径。

南渡以后歌词作家,诸如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以及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同时,在“工”与“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辛弃疾生当衰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他将自己无处

发泄的“一腔忠愤”及其“抑郁无聊之气”寄之于词。不但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大感慨,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辛弃疾经过多种探讨与尝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但是,辛弃疾的某些作品,表现形式上“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似十分狂放;某些作品着力太重处也不免剑拔弩张,这对于词体的蜕变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作家陆游、陈亮、刘过,或者与稼轩“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或者效法稼轩,“词多壮语”(黄升《花庵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或者激昂感慨,有过于稼轩(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诗话》续集)。可以说是辛弃疾的“同调”或“附庸”。南宋后期及宋元间歌词作家刘克庄与刘辰翁,是辛弃疾的崇拜者,在南宋词坛上,称得上辛词后劲。陈亮、刘过以及刘克庄、刘辰翁等人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同时,对于辛词的缺点也有所发展。

南渡以后作家,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于以歌词形式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姜夔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二》),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裁风格,于清真、稼轩之外,自创一体。同时,因其长于音律,精通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所谓“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四库全书总目》)。其艺术追求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颇与姜夔为近。论者或以姜、史并称,或将史作为姜之羽翼。在艺术创造上,史词“妥帖轻圆”,“辞情俱到”,“有镶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污淫之失”(张镃《梅溪词序》)。但因其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其成就仍逊于姜夔.

姜夔之后,南宋词坛的另一巨擘当推吴文英。吴文英曾提出论词

四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引)所谓协与不协,雅与不雅,直突与深长,狂怪与柔婉,相对立论,说明吴文英的主张是针对词坛现状而提出来的。吴文英“以隽上之才,举博丽之典,审音拈韵,习谙古谐”,其词“沈邃缜密,脉络井井,缒幽扶潜,开径自行”(朱祖谋《梦窗词集补》跋)。应该说与这一主张相关。但是,吴文英过分强调内容上的“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协”与不露,其词“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这对于南宋词的衰微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元之间,号称“乐笑翁”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张炎既“大段瓣香白石,亦未尝不转益多师”(《艺概·词曲概》),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又“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词林纪事》卷十六引),“研究声律,尤得神解”(《四库全书总目》)。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艺概·词曲概》),自成一家。但是,在“声音之道久废”的情况下,张炎“独振戛乎丧乱之余”(殷重《山中白云》序),终究无法挽救宋词的厄运。至此,宋词的时代已经结束。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

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共赏、“天下咏之”的文艺形式。

柳永词多为歌妓所作,故始终未脱“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这一缺点他与晏殊、欧阳修相同,另一位与柳永同时而齐名的张先,也不能免。其后以异军突起而主盟词坛的苏轼,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

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

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

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13世纪的繁荣,是包括与宋先后并存的辽、西夏、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中国西北、东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在位)宣懿皇后

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当时中国虽暂时分裂为几个对立的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是互相融合,相与并进的。

词在11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歌妓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的记载,叙述了音乐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配诗乐。“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清乐”指汉魏六朝的乐府,与唐宋词配合的主要就是“宴(燕)乐”。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要求。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到元代,士民对文艺的兴趣转向另一种兼有表演性质的新形式,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2],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3]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

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将艺术视野延伸向塞外孤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世界,尤其具有开创性。伴随“白发将军”而来的,还有欧阳修笔下“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朝中措》)、“四纪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勋臣(《渔家傲》),苏舜卿笔下“壮年憔悴”“耻疏闲”的大丈夫(《水调歌头》)等抒情人物形象。这些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出现,动摇了五代以来词世界由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预示着男性士大夫的抒情形象,已开始进入词世界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苏、辛名作多为慢词)。同时的张先、欧阳修、杜安世、苏舜卿、聂

冠卿、沈唐、刘潜、李冠等人也或多或少创作过慢词。他们的推波助澜,也促进了慢词的发展。

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大多是表现普泛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是类型化的、“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错位,不像诗中的情感世界那样与诗人自我的心灵世界对应同一。其中只有韦庄和李煜的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泄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世界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此后的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三是创法。晚唐五代词,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物象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性的情思心绪。而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后代词人,诸如秦观、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张先的年岁与柳永相仿而高寿,他享年八十九岁,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词人陆续登上词坛后的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颇受新一代词坛领袖苏轼的敬重。张先创造了不少脍灸人口的抒情写景名句,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他创作的慢词,数量仅次于柳永,对慢词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张先词又常用题序,缘题赋词,

写眼前景,身边事,具有一定的“纪实性”。词的题材取向开始由远离创作主体的普泛化情事转向贴近于创作主体的日常生活环境,由因情“造境”转向纪实“写境”。从此,词像诗一样也具有表现创作主体自我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功能。其后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地、环境和创作动机,就是受到张先的启发和影响。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1036—1101)、黄庭坚(1045—1105)、晏几道(1038—1110)[5]、秦观(1049—1100)、贺铸(1052—1125)、周邦彦(1055—1121)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观、李之仪(1048—1127)[6]、赵令畤(1051—1134)、晁补之(1053—1100)、陈师道(1063—1101)、毛滂(1064—1121)等。

这代词人的创作历时半个世纪,大致始于十一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初。第一代词人柳永、范仲淹、晏殊等已于十一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去世,只有张先、欧阳修两位词坛老将活到七十年代而亲手传下接力棒。第二代词人中,王安石、苏轼的词创作开始于六十年代。而作为一代词坛领袖的苏轼,其词风直到七十年代,亦即欧阳修、张先行将退出词坛之际,才走向成熟。其他如黄庭坚、秦观、贺铸等,也是到七十年代后才崭露头角。故第二代词人的创作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8—1125)。

这代词人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政局多变、新旧党争此起彼伏、党派之间相互“倾轧”的时代。神宗朝(1068—1085),新党执政,推行新法,反对变法的旧党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廷。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而力斥新党,属于旧党的苏轼及苏门诸君子纷纷回朝,会师于汴京,诗词酬唱,酒酣耳热,文坛盛况空前。高太后归天后,在哲宗亲政的绍圣、元符(1094—1100)年间,新党卷土重来,并大肆迫害旧党人士。苏轼及其门下士都受到残酷打击,贬谪放逐,无一幸免。徽宗即位之初(1100),还想调和新旧两党的争斗,但一年之后,新党的投机分子蔡京等执政,又大开杀戒,对旧党实施了更为严酷的打击。政

局的动荡变化,直接影响了卷入党争漩涡的词人的命运。苏轼及苏门词人的升沉荣辱紧随着政局的动荡而变化。这一代词人比上一代词人更普遍、

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和仕途的蹭蹬,他们都是文坛(词坛)上有盛名而政坛上无高位的失意文士。因而,这个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

从社交群体看,这一代词人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属之。晏几道、贺铸等虽不属苏门,但与苏门过从甚密。二是以周邦彦为领袖的大晟词人群:晁冲之、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属之,他们都曾经在大晟乐府内供职。

就创作时代而言,这两个群体略有先后。大致说来,十一世纪下半叶后三十馀年(神宗、哲宗二朝)的词坛,是苏门的天下,周邦彦虽然在此期也有名作问世,但笼罩在苏门的光环之下而没有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苏轼及黄、秦、晁、陈等苏门中坚词人,在十二世纪的头几年都先后去世,故十二世纪一、二十年代(徽宗朝)的词坛,则由周邦彦等大晟词人唱主角,虽然李之仪、赵令畤、毛滂等苏门词人仍继续在创作,但力量和影响都难与周邦彦等抗衡。

虽然此期词坛分为两个交际圈,但词风并不只两种,而显出百花齐放、百川争流的多元态势。就苏门而言,苏轼独树一帜而开宗立派,但师法其词的仅有晁补之、黄庭坚两人。秦观另辟蹊径,俊逸精妙,自成一体,并不恪守师承而为苏轼所囿。李之仪、赵令畤等标举“花间”词风,继续用小令建构他们的词世界。

本不属苏门的晏几道、贺铸,更是“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晏词构筑的是一个纯真执著的恋情世界,并把令词的艺术推向高峰。贺铸词豪气与柔情并存,时如豪侠硬语盘空,时如少女软语呢喃,各种风情韵味并存于一集。词集名《冠柳集》的王观,似乎有意要与柳永一争高低,宋人王灼说他“才豪”气盛,“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同前)。

万俟咏等大晟词人,作词也不受其领袖周邦彦的制约而另择师门。

王灼说万俟泳与“沈公述、李景元、孔方平、处度叔侄、晁次膺”等六人,“源流从柳氏出”,师法效仿的是柳永开创的“柳氏家法”(同前)。至于曹组,则别属滑稽幽默词派,“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又有“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王齐叟“以滑稽语噪河朔”(同前)。可惜这些诙谐词多已不传。唐宋词一直以悲剧性的感伤忧患为基调,而滑稽幽默词则以喜剧性的情调、手段调侃社会、调侃人生,在唐宋词苑中独具异味。滑稽幽默词在唐宋词史上虽然是一股涓涓细流,却也是不绝如缕。曹组之后,“祖述者益众”(同前)。连后来的词坛巨擘辛弃疾也曾染指,写了不少品位甚高的诙谐幽默词,从而为诙谐词增添了新的光彩和亮色。总之,元佑前后半个世纪的词坛,是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共竞的繁荣期。其中创造力最强盛、影响力最深远的是苏轼和周邦彦。

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坛主将欧阳修去世后,从四川盆地冲出的大才子苏轼在欧阳修生前的大力扶持下继起而执掌文坛。他以文坛领袖特有的胸襟和悍然不顾一切的气魄对词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同前)。

词是抒情的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情感领域,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使词作像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

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以后的南宋词坛,主要有两种创作趋向,并形成两大派系: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前者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词;后者是知音识律者的“乐化”词、“风情”词。前者以苏轼为宗,主要词人有叶梦得、朱敦儒、向子諲、张元干、张孝祥、

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戴复古、陈人杰、刘克庄、刘辰翁和金源词人。后者以周邦彦为祖,主要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诸人。前者习惯上称为“苏辛”派,后者习称“周姜派”。

周邦彦,作为一大词派的领袖,给后代词人提供的抒情范式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重音律。周邦彦填词按谱,审音用字,十分严格,不仅分平仄,而且严分平、上、去、入四声[12],使语言的字音高低与曲调旋律节奏的变化完全吻合。宋吴文英等作词严分四声,就是以周词为范式;而方千里、杨泽民的《和清真词》和陈允平的《西麓继周集》,严格按照周词的律调音韵赓和作词,字字趋从,声声不异,虽是误入歧途,却也从反面说明南宋部分词人对周词的极端崇拜,奉周词为不可变更移易的金科玉律。

二、重法度。如果说苏轼作词如李白作诗,天才横放,纵笔挥洒,自然流露,无具体的规范可循;那么,周邦彦作词似杜甫,精心结撰,“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周词的法度,集中体现在章法结构和句法炼字两个方面。周词的章法结构,是从柳永词中变化而来。周词像柳词一样长于铺叙,抒情性与叙事性兼融,但他是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插叙错综穿插[13],时空结构上体现为一种跳跃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使结构繁复多变。后来吴文英词作的章法结构,又从周词变化而出。周词的句法,主要决窍是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贴切自然,既显出博学,又见出精巧。因其词法度井然,追随者有门径可入,故后来“作词者多效其体制”( 张炎《词源》卷下) 。

三、言恋情,善咏物。恋情词,并不始于周邦彦,唐五代早已大量存在,但到周邦彦手中,恋情词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自我化,二是雅化。所谓自我化,是变女性中心型为男性(词人自我)中心型。以前的恋情词,失恋的主体多为女性,表现女性对男子的追求思恋;周词中的失恋主体,则多是词人自我,女性已成为他所思所恋的对象。温庭筠等花间词人的恋情词,写的是一种普泛化的恋情,恋爱的双方无

确切的指向,恋人是符号化的,如“楚女”、“谢娘”之类,恋情是类型化的。柳永有些恋情词,虽然也是以词人自我为中心,但他所恋的对象似不具体,只是表达对异性佳人的渴望。而周邦彦的恋情词则往往是写词人自我失恋的经历,他的恋爱情事、恋爱对象有具体明确的指向。所谓“雅化”,是指自花间词至柳永词,有些恋情词写得过于直露、失于庸俗轻浮,而周邦彦的部分恋情词,则写得比较含蓄、高雅,并且将自己的人生失意融汇入恋情词中,丰富了恋情词的情感内涵。其后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恋情词,也多是写自我的失恋或忆恋离散、去世的情人(多为妓、妾),雅而不俗,其源即从周词中来。周邦彦写的咏物词也比较多,而且善于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恋之苦与所咏之物打成一片,也为后来姜派词人的咏物重寄托开了不二法门[14]。

三、第三代词人群(1110—1162)的新变

第三代词人群,是以叶梦得(1077—1148)、朱敦儒(1081—1159)、李纲(1083—1140)、李清照(1084—1155?)、张元干(1091—1161)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其他比较著名的有陈克(1081—1137后)、周紫芝(1082—1155)、赵鼎(1085—1147)、向子諲(1085—1152)、李弥逊(1089—1153)、陈与义(1090—1138) 、岳飞(1103—1141)等词人。

这代词人主要生活在十二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高宗三朝(1100—1062)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巨变,他们的创作环境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他们的前半生,即靖康之难以前,是在徽宗朝(1110—1125)畸形的和平环境中渡过,生活比较安定适意,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新的时代特色。而此时周邦彦、贺铸等老词人仍占领着词坛。因此,严格说来,第三代词人此时只是做着创作“前期”的艺术准备。

宣和七年(1125)冬,金人在与北宋联手灭辽之后挥师南下侵宋,年底即逼近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金兵围攻汴京,在以李纲为首的守城将士的顽强抵抗下,被迫退师。同年底,金兵再度进攻夺取了汴京,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难”。建炎元年(1127),高宗赵构即位,建立南宋王朝。可这位乘乱登基的皇帝,不思抵抗,在金人步步进逼之下,渡江南逃,一直被金兵赶到东南的大海上。直到建炎四年(1130)春天,金兵才退出江南,占据着淮河中流以北的中原领土。从此,宋金分疆而治,但战火并未停歇。南渡词人的后半生就生活在这个亡国、战乱时代。战火硝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和创作倾向。他们在建炎南渡以后(1127—1161)的词作,主要是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壮怀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动乱的岁月,苦难的生活,悲剧的时代,铸就了新的词风和词境。

这代词人群人数众多,有词集传世的就有40多人,超过了前两代词人有词集传世者的总和(不到30人)。从词人的角色身份和创作倾向来看,这代词人群可分为三个创作阵营或三种创作类型:

一是愤世与救世的志士词人群。这主要有叶梦得、陈克、朱敦儒、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王以宁(1090?—1147?)、张元干、岳飞和“南宋四名臣”——李纲、李光(1078—1159)、赵鼎、胡铨(1102—1180)等人。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或间接地投身过抗击金兵的战斗,如李纲指挥过靖康元年的“汴京保卫战”;张元干为其幕下参谋,也亲冒矢雨指挥杀敌;王以宁在李纲率兵援救太原的战斗中曾生擒敌兵数十人;向子諲转战南北,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与金兵巷战八日;李光、李弥逊、叶梦得先后任地方长官,都建有守城保土之功;岳飞更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赵鼎任宰相时曾亲临抗金前线指挥;具有“文武全才”的朱敦儒也做过前线军幕的参谋官;陈克晚年投笔从戎,在绍兴七年(1137)的淮西兵变中遇险;胡铨虽未驰骋于战场,却用笔杆子投身于抗金的斗争,上书力主抗战,请斩卖国求和的秦桧,声震朝野[15]。他们都是坚定的抗战派,但因朝廷的主和势力常常占着上风,尤其是在绍兴八年(1138)秦桧专权之后,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这批抗战的志士词人更倍受打击迫害,而报国无门。创作上,他们面向激烈变化的时代现实,表现民族的苦难生活,抒发对国事的痛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词风悲壮慷慨,代表着南渡词坛的主流和词史进程的新方向。

二是遁世与玩世的隐士词人群。这有周紫芝(1082—1155)、吕渭老、扬无咎(1097—1177)等人。他们虽然也历经战乱,但时代风云、战争乱离、国家破亡似乎并没有激起他们心底的

波澜。他们只是封闭在个人生活的圈子里吟诵着林泉风月中的逍遥自在,词作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志士词人群在遭受打击、被迫隐退之后,也写了大量的隐逸词。“隐逸”避世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流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是当时的一种热门题材。不过,志士词人群的“隐逸词”,并未真正忘怀现实人生,而蕴含着压抑与不平之气。隐士词人的隐逸词,则多几分宁静与闲适自得,他们的词风在南渡前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战争乱离似乎既没有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创作态度和创作风格。

三是颂世和谀世的宫廷词人群。这有康与之、曹勋(1098—1174)、史浩(1106—1194)、曾觌(1109—1180)、张抡等人。他们或是嬖客、或是内廷宠臣,专门在宫廷里遵命创作,或歌功颂德,或应制献谀,以讨得主子皇上的欢心。这批词人年寿较高,登上词坛的时间也比前两群词人稍晚,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高宗朝的后期,并延续到孝宗朝,而与下一代词人辛弃疾等人的创作时代交叉重叠。

此期词坛的发展走向,可以从词人对待苏轼词风的冷热变化上看出。南渡前徽宗朝二十多年的词坛,苏轼颇受冷落。当时的“少年”讥讽苏轼是“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永),则学曹元宠(组)”[16]。南渡词人,也是走“花间”的老路,或是跟着周邦彦等人随声附和。直到靖康之难爆发以后,南渡志士词人群才“重新”发现苏轼,而沿着苏词的“诗化”方向前进,把词当作诗来写,其词可歌却不追求入乐歌唱,重在发挥词的抒情言志功能,从而把一度冷落了的苏轼开创的抒情范式经过充实提高后直接传给后来的辛派词人。

就词史的进程来观察,这个时期是词史的新变期。说其“新变”,是因为南渡词人在南渡以后空前地将词的抒情取向贴近了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视野不再是局限于个体化的情感世界或普泛化的超时代的情感思绪,而扩大到社会化的民族心理、社会心声,加强了词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并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17]。

南渡词坛,是以群体的力量和优势推动着宋词的发展,尚未产生像苏轼、周邦彦那样开宗立派、领袖一代的“大家”,但此时出现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也足以使南渡词坛放出异彩。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虽只50多首,但几乎首首是“精品”。这种“精品”现象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颇为少见的。她具有天才般的艺术表现能力,能用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最平常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用一两个日常动作细节的勾勒就能传达出人物内心情绪的波动变化。她的语言,具有“清水出芙蓉”般的天然纯净之美,自成一种风格。约略与李清照同时的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悲剧性体验,充实和丰富了这个时期词的艺术世界。

四、第四代词人群(1163—1207)的辉煌

第四代词人群,是以辛弃疾(1140—1207)、陆游(1125—1210)、张孝祥(1132—1169)[18]、陈亮(1143-1194)、刘过(1154—1206)和姜夔(1155?—1209)[19]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另有袁去华、刘仙伦、杨炎正(1145—1216)、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和张辑等词人。

这代词人,都是在靖康之难后出生,对国家的苦难、民族的屈辱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孝宗、光宗二朝,是一个号称“中兴”,给人希望最终又令人失望

的时代。孝宗刚登基时(1162),摆出一副与金人决斗的架式,朝野上下,人心大振,给收复失地、一统河山带来了希望。可不久因战败兵溃,孝宗丧失了收复中原的信心,长期坚持固守讲和的战略。“隆兴和议”之后,宋金长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孝宗及其子孙据守着半壁河山,安心做着向金朝屈膝称臣、半是主子半是奴仆的皇帝。然而,时代的要求、民族的愿望是要恢复失地,夺回中原。应运而生的辛弃疾等一代文武通人,期待着横戈跃马,登坛作将,收复中原,一统江山,可希望渐成泡影,理想最终幻灭。一代英雄豪杰只能虚度青春、消磨岁月。南渡以来已经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词作,自然要表现英雄志士们的情怀和个性。因而,此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英雄们的壮怀理想和壮怀成空后的压抑苦闷。

他们是在南渡词人相继辞世后登上词坛的。他们的创作年代,主要是在十二世纪下半叶。宁宗开禧三年(1207),词坛主帅辛弃疾含恨去世,标志着这一阶段词史的结束。这个时期的词坛,创作队伍阵营强大,有词集传世的知名词人就有50多位,而且大家辈出,名作纷呈,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规范并存共竞,是两宋词史上最辉煌的高峰期。

从词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来看,这代词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像辛弃疾、陆游、陈亮这样有救国壮志且具方略、勇于进取而未获重用、无法施展其文经武略的英雄志士;一类是像姜夔那样的才高名盛而毫无政治地位的江湖名士。刘过虽属江湖名士,词风却与辛、陈相近。

创作倾向上,也壁垒分明。以辛弃疾为领袖的英雄词人禀承苏轼的抒情范式,沿着南渡志士词人的创作方向,写“豪气”词、“诗化词”。他们把词的表现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也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人生命运和人格个性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一人之词,就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世界。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了散文的创作技法,“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虽然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有时不免损害了词的美感特质,但此期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在词中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对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的观察、思考和感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则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并巩固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独立的文学地位。

姜夔则远承周邦彦写“雅词”、“乐化词”,而自树一帜,与其追随者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别成一派,而与辛派形成双峰对峙之势。

中兴词坛,艺术成就最高、创造力最强劲并雄居词史艺术峰巅的词人,无疑是辛弃疾。辛弃疾原是出身行伍的英雄豪杰,本无意于做

舞文弄墨的词人。由于历史的颠倒错位,他无法使用刀枪去战场上建立丰功伟业,只得拿起笔杆在词坛上创造辉煌。词史上,他是唯一的一位把自己的全人格、全生命融注在词作中的词人。他的词作,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完整的、丰富阔大的英雄的词世界,在词境上有着多方面的拓展,在词艺上也有多方面的创造和提高[20]。

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直接的桥梁则是张孝祥。张孝祥比辛弃疾年长几岁,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前后,南渡词坛的李清照、朱敦儒和张元干等著名词人已先后辞世,而辛弃疾到孝宗乾道四年(1168)后才逐步在词坛崭露头角[21]。从绍兴末到乾道中(1161— 1168),词坛上最著名

的词人,就首推张孝祥。

张孝祥与苏轼的气质有些相似,都是天才型的诗人,他作诗填词也以东坡为典范。他的名作《六州歌头》,把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声情激越顿挫,风格慷慨沉雄。其指陈时事的纵横开阖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都直接成为稼轩词的先导。

比辛弃疾年长15岁而创作基本同时的陆游,虽然平生专注于诗歌创作,作词只是“业馀”爱好,但其词作也颇具个性,表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生体验。他的《放翁词》,表现了一位集文士、战士、隐士于一身的放翁形象,展现了一位英雄战士渐变为落魄文士、“无聊”隐士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情怀,丰富充实了词的情感世界。

陈亮也是豪侠,“喜谈兵”,“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宋史·陈亮传》),终生致力于中兴、复仇的大业,51岁状元及第时自称“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陈亮集》卷十七《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密友,“词亦相似”(刘熙载《艺概》卷四)。他常常用词来表达他的政治军事主张,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是其词最突出的特点。

刘过是终生流浪江湖的布衣、游士,既有侠客的豪纵,又有游士的清狂。他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又自卑自弃、狂放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 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变革。在唐朝末年,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诗歌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情感表达的能力。北宋初年,文人开始追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于是诞生了宋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文学变革。 二、宋词的发展 1. 宋词的初期发展(北宋初年) 北宋初年,宋词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当时的词人主要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追求古朴、简约的表达方式。他们以唐代的诗歌为基础,借鉴古文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2. 宋词的中期发展(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宋词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他们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的表达,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词的内容,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和自然景物,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宋词的晚期发展(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量。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三、宋词的特点 1. 真实感和情感表达 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成为独特之处。词人们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词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2. 音乐性和韵律感 宋词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词人们通过对词 的音韵美的追求,使词的表达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同时,词人们也注重词的节奏感,通过对词的抑扬顿挫的掌握,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3. 描写世情人情和自然景物 宋词以其对世情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独特之处。词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 和人生百态的描绘,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词人们也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从 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看,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音乐性和韵律感以及对世情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独特之处。宋词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了南宋时期的巅峰。宋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元曲的发展历程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元曲的艺术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唐诗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数量上看,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据胡震亨统计,有别集

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

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抒情的情感,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精品。宋词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 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对宋词 发展的六个阶段进行介绍。 一、初唐时期:自由发展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春天,宋词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初唐 时期,宋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它是自由发展的。诗人们 在自由自在地创作中,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词作品。如李白的《秋风辞》,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北宋初期:碎文化的时期 随着五代时期的陶渊明词、李煜词等先驱者奠定了独特的词风格,进 入北宋初期,充满碎片化的文化风格盛行。宋词也不例外,表现在词 的创作上,出现了很多节奏快速、情感激烈的作品,如苏轼的《水调 歌头》等。 三、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兴起的时期 到了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开始兴起,宋词的形式开始规范化。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格律词风格,李清照的《如梦

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代表作品。 四、南宋初期:传统词和新乐府并行的时期 南宋初期,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形式并行,即传统词和新乐府。传统词 是指北宋中后期形成的格律词,而新乐府则是指偏向于叙事的、语言 简练的词,如周邦彦的《清平乐·村居》等。 五、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的时期 到了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开始崭露头角。骈文词的特 点是紧密的韵脚和编排有序的语言结构,如元稹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六、元代:形式和意境的协调时期 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期,也是宋词的收官之作。元代浪漫主 义思潮的流行,使得宋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元曲和唱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成了宋词的进一步成熟。元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之仪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宋词发展 的巅峰之作。 总之,宋词发展历经了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特

宋代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宋代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宋代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其发展历程与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在宋代的文学史上,词作为一种流行的文体,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乐趣,也是广大民众爱不释手的文学形式。本文将从宋代词的兴起、发展、成熟等多个角度,来阐释宋代词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特点。 一、宋代词的兴起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此时的文学活 动已经与封建社会及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各种文体逐步形成。在词的发展史中,唐代的诗歌为主,词还没有独立出来。到了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和词赋作为民歌在民间流传,词才真正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宋代词的兴起,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和条件。其一,那个时代的文学家看到了 新钟意的生活现象,尤其是随着世俗文化、民间音乐的兴起,使得词这种形式的文学如虎添翼;其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都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三,就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词的文化色彩更为浓厚,表现了更多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细腻品味。 二、宋代词的发展 宋代词从诗词变成自己的独立文体,从而成为历史的潮流。宋代词在唐诗和古 文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中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各自的特色。宋代词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摸索,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在宋代词的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初唐以后到北宋初期的异彩纷呈的 大唐唐宋时期和到南宋时期的成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词慢慢地从先前的音乐品味和歌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三、宋代词的艺术特点 1. 增强了情感表达的能力 宋代词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就是情感的深邃和细致精美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缔造者是乐府词的改编者,不过乐府词是歌曲,而宋词则是充满情感的人生感受,属于精神美学的范畴。 2. 讲究音律与押韵 宋词音律极为严谨,以引人入胜的吟唱方式,重新演绎和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文化形态。此外,宋词还追求悦耳的音乐,毫不怯场地在艺术完美与内容深刻之间平衡,达到某种高度。 3. 以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表达情感 宋朝词经常运用温柔、含蓄的情感词汇,以及生动形象的词句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运用形象化、生动化的语言,宋词强调了画面感和声音感,使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对宋词的情感有更好的感知。 4. 追求诗情和词藻的完美统一 宋词把悦耳的语言与心灵深处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词藻之美与诗情之美完美统一。宋词讲究时间和空间的结合,通过对自然现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生动描绘,使文字与人类情感信任和共生。 总的来说,宋代词发展至今,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带给了我们的生活无尽的情感之美。宋代词赋是一处十分宝贵的文学资源,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和思想造诣,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仍然需要它,带着我们深入地探寻人生的道理和文化的精髓。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首次出现于北宋时期,经过南北宋两个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该时期文学的瑰宝。 宋词的发展源于唐代的绝句和律诗,但与之相比,宋词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腻描写。最早的宋词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陆游和苏东坡,他们对古体诗有着较大的创新和突破。陆游的词注重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苏东坡的词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且与南宋的江西江湖词派相呼应。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二曲派”的作家,他们的词更加清新明快,旋律动听,代表人物有晏殊和曾巩。 到了南宋时期,词的发展更加迅速。南宋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文人,他们的创作活动极其活跃。南宋的政治动荡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且越来越赋予词以政治意义。吴文英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沉稳而深情。其他的著名南宋词人还包括辛弃疾、李清照等。辛弃疾的词承继了苏轼的风格,张扬豪情和振奋民族精神;李清照的词则以细腻、婉约著名,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家国沉浮的思考。 总的来说,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北宋初年的陆游和苏东坡代表着古体诗的创新和突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北宋中期的晏殊和曾巩构成了“二曲派”,他们的词更加风格独特,乐自己,爱自己;南宋时期是词的高峰时期,吴文英、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作品更加在情感表达上做了深入的探索,注重正确表达个人感情和时事议题。

宋词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为今用”的传统。宋词既保留了古体诗的传统形式和格律,又在情感和内涵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宋词对于后世的文学影响非常深远,例如明代的杨慎和、清代的纳兰性德等都受到了宋词的启发。同时,宋词也被西方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语言,使得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可以说,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发展历程至今仍然发人深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钻研。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以下是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详细介绍: 1.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在唐代,诗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 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用长短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宋词的雏形。 2.宋词的发展:宋词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文人开始关注词的音韵和 词牌,开创了词的新篇章。到了北宋时期,宋词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得词的文学价值逐渐提升。 3.宋词的繁荣:南宋时期是宋词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更加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情感 表达。南宋的词人们通过深入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将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同时,南宋的词人们还创新了多种词牌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词的艺术形式。 4.宋词的演变: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其中,豪放派以苏轼 为代表,他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作温婉细腻、柔情似水。此外,还有辛弃疾等人的田园派、山水派等。这些流派和风格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5.宋词的影响:宋词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 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为宋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宋词的影响也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宋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宋词的发展

宋词的发展 一、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宋代文化繁荣的象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情万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本篇文章将带您领略宋词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到艺术特色,再到社会影响,全方位展现宋词的魅力。 二、宋词的起源 唐诗的继承与发扬:宋词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诗的韵律和风格,对唐诗进行了发扬和创新。民间音乐的融合:宋词与民间音乐紧密结合,许多词人吸取民间曲调,创作出大量的词作。城市经济的繁荣: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宋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受众。士大夫文化的兴起:宋代士大夫阶层热爱文艺,他们积极参与词的创作,提升了词的艺术价值。印刷术的普及:宋代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更多的词作得以广泛传播。 三、北宋时期的宋词 晏殊与欧阳修的婉约派:二人以细腻的情感、优雅的风格开启北宋词坛的新篇章。苏轼与柳永的豪放派:苏轼将诗的意境引入词中,柳永则深入市井,创作出大量的俚俗之词。市井文化的影响:北宋的市井文化为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词人们将生活琐事、情感纠葛写入词中。词与音乐的结合:北宋时期,词与音乐紧密结合,不同的曲调有对应的歌词。诗与词的分野:北宋时期,诗与词逐渐分野,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南宋时期的宋词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女性与豪放并存:李清照以婉约之风著称,辛弃疾则以豪放之风见长,二人共同构筑南宋词坛的双璧。南宋的国仇家恨:面对金朝的侵略,南宋词人们将国仇家恨写入词中,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姜夔的创新:姜夔以清雅脱俗的风格开启了南宋词的创新之路。文人阶层的壮大:南宋文人阶层更加壮大,他们积极参与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艺术价值。南宋的市民文化:南宋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为词的重要主题之一。 五、宋词的社会影响 情感寄托:宋词成为宋代文人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词来表达喜怒哀乐。社交媒介:宋词在社交场合中成为一种交流媒介,促进了士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教育工具:宋词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文人都通过学习写词来提升文学素养。文化传承:宋词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文学地位的提升:随着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其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宋词的艺术特色 语言优美:宋词的语言优美动人,用词精准,富有音韵之美。情感细腻:宋词擅长表达情感,尤其是对离愁别绪、爱情相思等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意境深远:宋词注重营造意境,通过描绘景物、景象来传达深邃的情感和思想。形式灵活:宋词的形式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律和韵脚,更加强调个性和创新。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繁荣与衰微的历史交响 宋词,这一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婉约、豪放的词风,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揭示了时代变迁的烙印。 一、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土壤 宋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政治上多有改革,但边疆压力逐渐增大。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同时,宋代科技发展迅速,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都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宋词作为市民阶层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发展过程:从起始到繁荣,再到巅峰 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繁荣阶段和巅峰阶段。起始阶段以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文辞雅致,意蕴悠远,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繁荣阶段则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他

们的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激情,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使宋词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到了巅峰阶段,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则以更加贴近市民生活的方式,描绘了宋朝市井生活的繁华景象。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也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 三、风格流派:豪放与婉约的交融 宋词的风格流派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反映了宋朝士人的广阔胸怀和激昂情感。而婉约派则以李清照为代表,其作品细腻入微,情感丰富,展现了宋代女性的柔情和才情。这两种风格流派在宋词中交融共生,为宋词注入了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四、创新变革: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需求的转变,宋词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在形式上,宋词从最初的短章小令,逐渐发展出了长篇巨制和复杂的形式结构。在内容上,宋词也从最初的以描写爱情、离别等为主,逐渐转向了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多元主题的探索。此外,宋词还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元曲、散曲等,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自唐代演变而来,经过宋代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1. 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的诗歌创作,唐代的诗人们在表达感情和抒发 思想的同时,开始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的运用。这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宋诗词的转变:进入宋代,诗歌创作逐渐转变为以辞章为主,注重细腻的 描写和感情的抒发。这种转变使得宋词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 北宋与南宋的发展:北宋时期,以苏轼、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对 宋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以自然景物、爱情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南宋时期,以辛弃疾、杨万里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使得宋词达到了巅峰。 4. 宋词的流派与发展:宋词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如江西派、浙西派、苏门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形式。 二、宋词的特点与风格 1. 内容丰富多样:宋词的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抒发。宋词以其广泛的题材涉及面,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境界。 2. 音乐性与韵律感:宋词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的运用,通过对字音的选择和句 式的变化,使词作具有优美的旋律感,使人耳目一新。 3. 情感真挚细腻:宋词以其真挚细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词 人们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使作品更加贴近人心。

4. 借景抒情:宋词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宋词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三、宋词的代表作品 1. 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以其优美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了宋词的经典之作。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其悲壮的气势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辛弃疾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关切。词中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杨万里《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杨万里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词中通过对春雨初霁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词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代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的魅力。无论是其丰富多样的题材,还是其优美的音乐性和抒情性,都使得宋词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宋词的优秀传统,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宋词以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词的起源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将诗歌创作的重心转 向了音乐和声律的表现。唐代的乐府诗在音乐上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为宋代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初期,南宋文人开始将乐府诗的音乐性与诗歌的表达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宋词。 二、宋词的发展 1. 宋代初期的词 宋代初期的词以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苏洵、苏轼等。他们的词作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自然景色、社会风俗等方面。同时,他们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使词作更加婉转动听。 2. 宋代中期的词 宋代中期的词以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词作更加 注重情感的表达,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他们更加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表达的直接性。 3. 宋代后期的词 宋代后期的词以南宋晚期为主,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杨维桢等。他们的词作更 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他们的词作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宋词的特点 1. 音乐性 宋词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追求词曲合一的境界。词作常常配以曲调演唱, 使词曲相得益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 情感表达 宋词以情感表达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发,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追求。词作常常表达爱情、离别、忧国忧民等情感主题。 3. 描写手法 宋词注重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宋词也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宋词的影响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世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总结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过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宋词注重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以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宋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词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宋词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第一篇: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