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

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

(RTK) surveys

2010-03-31发布 2010-05-01实施

国家测绘局发布

CH/T2009--2010

目次

前言 0

1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2)

5 RTK控制测量 (2)

6 RTK地形测量 (5)

7 仪器设备要求 (7)

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

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9)

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0)

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1)

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2)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

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3.2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3

基准站 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固定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基准站。

3.4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

在基准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5

单基准站RTK测量 Single Reference Station for RTK Surveying

只利用一个基准站,并通过数据通信技术接收基准站发布的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参数进行RTK测量。

3.6

网络RTK Network RTK

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进行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点组成卫星定位观测值的网络解算,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RTK改正参数,用于该区域内RTK用户进

行实时RTK改正的定位方式。

3.7

截止高度角 Cut off

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蔽遮高度角,低于此角视空域的卫星不予跟踪。

3.8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反映定位精度衰减的因子与所测卫星的空间几何分布有关,空间分布范围越大,PDOP值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反之,PDOP值越大,定位精度越低。

3.9

固定解 Fixed solution

卫星载波相位观测量的整周未知数的整数解叫固定解。

3.10

观测次数 Observation times

同一流动站初始化观测的次数。

3.11

历元 Epoch

指一个时期和一个事件的起始时刻或者表示某个测量系统的参考日期。

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4.1 坐标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4.2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基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时间系统

RTK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当采用北京标准时间(BST)时,应考虑时区差与UTC进行换算。

5 RTK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RTK控制测量前,应根据任务需要,收集测区高等级控制点的地心坐标、参心坐标、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和高程成果等,进行技术设计。

5.1.2RTK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RTK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等外高程控制点。

一级、二级、三级平面控制点及等外高程控制点,适用于布设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控制基础,可以作为图根测量、像片控制测量、碎部点数据采集的起算依据。

5.1.3 平面控制点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一次性全面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5.1.4 RTK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和网络RTK两种方法进行。在通信条件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5.1.5有条件采用网络RTK测量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5.1.6 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表1规定。

5.1.7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5.2 RTK平面控制测量

5.2.1 RTK平面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按照GB/T18314 执行。

5.2.2 RTK平面控制点的埋石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确定。

5.2.3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5.2.4 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

5.2.5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获取:

a) 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b) 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

c)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

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d)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

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 RTK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

5.2.6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采用网络RTK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要求按CH/T 2008的要求;

b)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c)自设基准站应选择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d)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e)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f)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g)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h)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5.2.7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b)网络RTK 测量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

c)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的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

d)RTK的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e)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f)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g)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h)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i)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2cm;

j)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

k)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4cm;

l)应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坐标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m)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10~15min获得固定解,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5.3 RTK高程控制测量

5.3.1RTK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一般与RTK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重合时应采用圆头带十字的标志。

5.3.2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

5.3.3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6执行。

5.3.4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7中a)至h)款执行。

5.3.5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高程异常拟合残差不应大于3cm。

5.3.6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应≤±3cm。

5.3.7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4cm。

5.3.8 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3.9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

5.4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5.4.1 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4.2 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参见附录A);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参见附录B);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e)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f)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参见附录C、参见附录D);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在进行网络RTK时,a)至d)项可根据项目要求部分提供。

5.4.3 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4和表5的要求。

6 RTK地形测量

6.1 一般规定

6.1.1 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6.1.2 地形测量其他一般规定参见5.1.1、5.1.4、5.1.5、5.1.6、5.1.7。

6.1.3 摄影测量与遥感中RTK技术施测像片控制点的要求,参照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执行。

6.2 主要技术指标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

6.3 RTK图根点测量

6.3.1 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铁桩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

6.3.2 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3.3 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6.3.4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3.5 RTK图根点测量方法参照5.2、5.3中相关要求执行。

6.3.6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10个。6.3.7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等高距。

6.3.8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点位较差应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6.4 RTK碎部点测量

6.4.1 RTK碎部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5.2.5,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

6.4.2 RTK碎部点高程的获取按照6.3.3、6.3.4、6.3.5执行。

6.4.2 RTK碎部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RTK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

6.4.3 RTK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6.4.4 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5mm时,方可继续测量。

6.5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6.5.1 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记录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

6.5.2 RTK地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

c ) 流动站的地心、平面收敛精度;

d) 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数据。

6.5.3 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成图软件编辑成图。

6.5.4 用RTK 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7的要求。

6.5.5 用RTK 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8的要求。

7 仪器设备要求

7.1 RTK 接收设备

RTK 接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接收设备应包括双频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套件(调制解调器、电台或移动通讯设备)、数据采集器等;

b )基准站接收设备应具有发送标准差分数据的功能;

c )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接收并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

d )接收设备应操作方便、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可靠性高;

e )接收机标称精度公式为:

d b a ?+=δ

式中:

a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 ——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 ——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

RTK 测量宜选用优于下列测量精度(RMS )指标的双频接收机: 1)平面:

10+2×10

6

-×d

式中:

d ——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 2)高程:

20+2×106

-×d

式中:

d——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千米(km)为单位。

7.2 接收设备的检验

7.2.1 接收机的一般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与标称一致,外观应良好;

b)各种部件及其附件应匹配、齐全和完好;紧固的部件应不得松动和脱落;

c)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光)盘应齐全。

d)接收机的检定按CH 8016执行,并应在有效的使用周期内。

7.2.1 RTK前宜对设备进行以下的检验:

a)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联通检验;

b)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讯联通检验。

7.3 接收设备的维护

接收设备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接收设备应有专人保管,运输期间应有专人押送,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防尘、防蚀和防辐射等防护措施,软盘驱动器在运输中应插入保护片或废磁盘。

b)接收设备的接头和连接器应保持清洁,电缆线不应扭折,不应在地面拖拉、碾砸。连接电源前,电池正负极连接应正确,观测前电压应正常。

c)当接收设备置于楼顶、高标或其他设施顶端作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在大风和雷雨天气作业时,应采取防风和防雷措施。

d)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对接收设备进行擦拭,并放入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置放于通风、干燥阴凉处,保持箱内干燥。

e)接收设备在室内存放时,电池应在充满状态下存放,应每隔1至2个月充放电一次。

f)仪器发生故障,应转交专业人员维修。

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1 资料提交

RTK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

b)接收机检定资料;

c)按要求应提交的控制点点之记。

d)按本规范5.4.2和6.5.2及技术设计书要求的各类成果资料;

8.2 成果验收

RTK成果验收内容工作包括:

a)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是否符合要求;

b)转换参考点的分布及残差是否符合要求;

c)观测的参数设置、观测条件及检测结果和输出的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d)实地检验控制点的精度及选点、埋石质量。

e)实地检验地形测量各质量元素的质量。

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资料性附录)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见表A.1

表A.1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资料性附录)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见表B.1

表B.1 RTK测量基准站观测手簿

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见表C.1

表C.1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见表D.1

表D.1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篇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xx)不合理之处 a:最近遇到一个关于规范上的问题,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上有这么一个规定,静态基线处理时,关于基线弦长中误差,固定误差a与b只能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某些不良商家给自己的标称精度很高,比如5+1,而旧规范可以引用10+1,旧规范容易通过精度评定,而新规范就太难了。新规范那岂不是太坑人了吧? 新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旧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太坑人了,不管bcde级,都得按照仪器标称精度来评定,很不合理。 如果这么考虑问题的话,今后的一级或者二级导线就不是按照固定的相对误差来评定了,而是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了。如果真这样的话,说不定低精度的仪器可以通过精度评定,高精度仪器测得的导线成果反而通不过了。 毕竟,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

否,真是与否的结论 另外,规范允许在基线处理时运用商家的提供的随机处理软件,而很多随机处理软件本身就有很多致命性错误。这再次让不良的仪器 厂家钻漏洞,夸大自己仪器标称精度的同时,商家开发出来的软件又低门槛地允许通过很多不合格基线通过了精 度评定。 b:旧规范就是很合理的,比如 c: 问题是,新规范中 ,我就不知道在做d级gps测量时,a与b的具体取值了,按照新规范要求,我使用的仪器不同,a与b的具体取值就会不同。这样的话,我如果拿到一批仪器,假如商家的标称精度为:a=5,b=1ppm,标称精度很高(但是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实与否的结论。)仪器的真实精度是这样的:a=10,b=5ppm,这样的话,我用这批仪器在做d级gps控制测量内业精度评定时,运用a=5,b=1ppm,不能通过精度评定;运用真实的标称精度a=10, b=5ppm,我就很容易通过精度评定了。 篇二: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总则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第1章总则 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 水平角观测 距离测量 内业计算 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水准测量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第4章地形测量

一般规定 图根控制测量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水域地形测量 地形图的修测 第5章线路测量 一般规定 铁路、公路测量 架空索道测量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第6章绘图与复制 一般规定

绘图 编绘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 打样与胶印 第7章施工测量 一般规定 施工控制测量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一般规定 竣工总图的编绘 竣工总图的实测

第9章变形测量 一般规定 水平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测量 垂直位移测量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 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 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工程测量规范-总则

工程测量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对于测图面积大于50K㎡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在满足工程建设对测图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宜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第条工程测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或勘察纲要。工程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程收尾,应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资料整理、工程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的编写工作。 第条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计量技术规范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目录JJF (截止2014年05月)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02-201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定规则 JJF 1004-2004 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5-2005 标准物质常用术语和定义 JJF 1006-1994 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 JJF 1007-2007 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8-2008 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9-2006 容量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0-1987 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1-2006 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2-2007 湿度与水分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3-1989 磁学计量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 JJF 1014-1989 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 JJF 1015-2002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JJF 1016-2009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JJF 1017-1990 使用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8-1990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9-1990 60Co远距离治疗束吸收剂量的邮寄监测方法 JJF 1020-1990 r射线辐射加工剂量保证监测方法 JJF 1021-19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JJF 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 JJF 1023-1991 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24-2006 测量仪器可靠性分析 JJF 1025-1991 机械秤改装规范 JJF 1026-1991 光子和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测定方法 JJF 1028-1991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29-1991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用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JJF 1030-1998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

2018年国家级工程测量大赛规程完整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竞赛项目方案申报书 赛项名称:工程测量 行业特色赛项□ 赛项类别:常规赛项 赛项组别:中职组□高职组 涉及的专业大类/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测绘地理信息类 方案设计专家组组长: 手机: 方案申报单位(盖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方案申报负责人: 方案申报单位联络人: 联络人手机: 电子: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2017年9月4日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竞赛项目方案 一、赛项名称 (一)赛项名称:测绘 分项容: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 (二)压题彩照 二等水准测量竞赛图片

1:500数字测图竞赛图片 (三)赛项归属产业类型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四)赛项归属专业大类 赛项归属: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代码5203。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代码:520301。 二、赛项申报专家组 申报团队由10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来自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专家7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业的专家3名。具体见表1。 表1 赛项申报专家组 三、赛项目的 1.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从事测绘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2. 建立全国开设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交流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平台,引导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专业建设。 3.检查学生对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各参赛院校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 4.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实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双证书”制度。 5.检验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业务作风、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四、赛项设计原则 1.竞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办赛原则,注重结合生产实际、注重 考核实效、杜绝造假、强化质量水平。 2.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 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将实际生产的核心容提炼加工,以学生就业上岗的职业技能为核心, 将测绘行业生产作业中使用的新设备、新方法引入竞赛,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联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技能培训与鉴定主管部门、知名测绘仪器公 司、知名测绘企业,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 5.坚持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培养学 生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和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 五、赛项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1.竞赛项目针对性强,是从事测绘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 2.赛项使用的设备是当前测绘生产外业数据采集的主流先进设备。 3.竞赛项目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 4.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结合技能竞赛开展工程测量员(三级/高级技能)职业技能鉴定,创新“赛鉴结合”的“双

GPS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表3-1 最简异步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的规定表3-2

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3-4 下面各项限差规定中使用的σ())((22bd a +=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 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边长d 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对于4站以上同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σω53x ≤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 3 ≤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ω—环闭合差,2 2 2 z y x ωωωω++= 异步环闭合差或附合路线坐标差限差ω及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σωn 3x ≤, σωn 3y ≤, σωn 3z ≤, σωn 33≤ n —独立环的边数,ω—环闭合差,22 2z y x ωωωω++= 重复基线限差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 计算)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σ?3V X ≤,σ?3V Y ≤,σ?3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 算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C 、D 、E 级网平差后,其精度应符合表3-1规定,国家三、四等大地控制网的B 、C 、D 级,其相对精度应分别不低于1×10-7、1×10-6、1×10-5。) σ?2dV X ≤,σ?2dV Y ≤,σ?2d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1. GPS测量观测时,各级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且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少于()m。 A.100 B.200 C.300 D.5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2规定。各级GPS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观测方便,方位点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 m。 2.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D级GPS网的高程联测要求为()。A.可依具体情况B.需按一定比例联测 C.需逐点联测D.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7规定。A、B级应逐点联测,C级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联测,D、E级可依具体情况联测高程。 3.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电台。 A.10 B.20 C.50 D.1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4.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对讲机。 A.10 B.20 C.50 D.100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5. 为了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的丢失,基准站()m范围内应无电视台、微波站、电台等无线电发射源。 A.50 B.100 C.200 D.3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2. 1规定。 6. 在局部补充,加密低等级的GPS网点时,采用高等级GPS网点点数应不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10规定。 7. 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B】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5规定。 8. 非基岩的A、B级GPS点的附近埋设辅助点,并测定其与该点的距离和高差,其精度应优于()mm。 A.±0. 5 B.±1. 0 C.±2. 0 D.±5. 0 答案:【D】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1规定。 9. 按现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GPS点位的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PS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一)、(二)等予以区别B.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新点名;点编号按旧点号的最大编号续编,重新设置后并注明C.点名书写应规范准确,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点名后以括号注明水准点等级及编号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篇一:测绘规范目录(20xx) 现行测绘标准目录(20xx年版) 篇二:Rtk测量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 ******-****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 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发布 目次 前言…………………………………………………………………………………………………..i引言…………………………………………………………...…………………………………….ii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术语................................................. ...........................1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5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36Rtk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77仪器设备的要求................................................. .................98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10附录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11附录b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12附录c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14) 附录dRtk测量参考站观测手

全球定位系统_GPS_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鲁纯1毕文生2 (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110122;2.丹东市交通质量监督站,丹东118000) 摘 要:简述了GPS测量技术的发展状态,并列出了GPS用于测量所具有的特点,重点介绍了GPS测量用于公路测设中的国家大地点加密、隧道控制测量、特大桥控制测量、导线测量、航测像控点测量的实际应用成果,最后对GPS测量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GPS;RTK;放样 中图分类号:U41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052(2008)03-0096-03 1概述 1.1GPS测量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该系统从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根据最初设计思想,利用接收卫星发射的伪随机噪声码(P码)为美军及北大西洋组织的盟军提供米级导航定位,同时将定位精度为数十米的C/A码伪距提供民用导航定位。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全球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国军事部门和广大民用部门普遍关注。GPS定位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及其所达到的高精度和具有的潜力,也引起了广大测量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70年代未至80年代初,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也可以用于定位,并提供比伪距定位高得多的精度。特别是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早期测量型商品接收机的研制。当时GPS定位基本上只有一个作业模式———静态相对定位,两台或若干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待定点上,连续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1~2h,或更长一些时间,通过观测数据的后处理,给出各待定点间的基线向量,在采用广播星历的条件下,静态定位不难取得5mm+1PP m(双频)或10mm+2PP m(单频)基线解精度。 80年代未,建立在F ARA(整周未知数快速逼近技术)基础上的快速静态定位为短基线测量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大大提高了GPS测量的劳动生产率。一对GPS测量系统(双频)在10k m以内的短边上,正常接收4~5颗卫星5m in左右,即可获取5~10mm+1ppm的基线精度,与1~2h甚至更长时间静态定位的结果不相上下。 近几年,特别是1993年Leica公司开发了AROF(AmbiguityResulati onontheFly)定位技术,首先实现了动态环境下整周未知数初始化这个实时GPS 测量关键技术的商品化。各个GPS测量厂商看好这个大趋势,纷纷推出各自的GPS测量新产品。有的把这种新型产品称之为GPS全站仪,有的称之为RTK(实时动态测量),有的称之为RTGPS。 总之,GPS测量理论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GPS测量功能更加完善, GPS测量应用面更广,并且GPS测量设备价格变得低廉,操作更加简便,使GPS测量更加实用化和自动化。 1.2GPS测量的特点 相对于经典测量学来说,GPS测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 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k 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3)观测时间短。在小于20km的短基线上,快 ? 6 9 ?北方交通 2008

GPS测量规范2009

目次 1范围…………………………………………… 1 范围 (3)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 5.1级别划分 (2) 5.2测量精度 (2) 5.3用途 (3) 6布设的原则 (3) 6.1基本原则 (3) 6.2 GPS点命名 (4) 6.3技术设计 (4) 7选点 (4) 7.1选点准备 (4) 7.2点位基本要求 (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 8埋石 (5) 8.1标石 (5) 8.2埋石作业 (5) 8.3标石外部整饰 (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 9仪器 (6) 9.1接收机选用 (6) 9.2仪器检验 (6) 9.3仪器维护 (7) 10观测 (7) 10.1基本技术规定 (7) 10.2观测区的划分 (7) 10.3观测计划 (8) 10.4观测前的准备 (8) 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 11外业成果记录 (9) 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2数据处理 (9) 12.1基本要求 (9) 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 12.3基线向量解算 (10) 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 12.5重测和补测 (11) 12.6 GPS网平差 (12) 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 13.2上交资料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

工程测量管理规定

工程测量管理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工程技术人员、测量人员的职责,现场测量工作的实施和测量仪器的有效管理,适用于纳二电厂工程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2.参考文件 1.GB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 2.DL5001-91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3.QAPJL001?000 计量保证手册 3 职责 3.1 项目质量科测量组负责纳二电厂工程测量工作的实施以及测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3.2 项目各施工单位需进行测量工作时,应由技术人员负责填写完整、准确的测量工作委托单,作为测量组工作的依据。 3.3 质量科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改和解释。 4 管理内容 4.1 测量人员资质和职责 4.1.1 质量科测量组设置测量工程师一名,测量工程师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4.1.2 测量工程师职责 a) 认真贯彻执行工程测量规范和有关技术规程; b) 负责项目工程测量工作的内、外联系; c) 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测量工作情况; d) 负责测量仪器的定期自检、维护和保管工作; e) 负责检查、审核测量资料及其整理; f) 负责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g) 负责工程安装中基础轴线、基准高程点施测、复核和移交验收等重要工作。 4.1.3 测量人员的考核由项目质量科统一管理。 4.2 测量工作过程管理 4.2.1 测量组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工程测量工作。 4.2.2 测量工作实行《测量工作委托单》制度,表格见附录A。 4.2.3《测量工作委托单》由申请部门填写,申请人和审核人对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4.2.4 各施工单位或部门需进行工程测量工作时,至少提前一天向测量组提交《测量工作委托单》,以便测量组统一安排工作。 4.2.5 测量组接到测量工作委托单后,根据设备安装精度要求合理安排测量仪器和人员,实施现场测量工作。 4.2.6 现场测量工作结束应及时整理并编写测量结果文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项目质量员及施工技术员。 4.2.7 在施测过程中,施工技术员或施工班组负责人应跟随测量组,以便测量人员将现场测量结果进行交底。 4.2.8 施测过程中,测量人员应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确保人身和测量仪器的安全。 4.2.9工程测量文件管理 a) 测量工程师应有效管理以下台帐、记录:测量仪器计量台帐、《测量工作委托单》登记、测量记录手簿整理、测量仪器定期自检记录;负责作好内部安装检验、验收情况的测量记录; b) 测量资料的整理严格按照公司现行文件、记录控制要求执行; c) 形成的测量记录/结果及时提供给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作为现场施工的技术数据。 4.3 测量仪器管理 4.3.1 测量仪器的使用由测量组统一调配。 4.3.2 测量仪器必须专人维护和保管。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 1.0.1本规范是以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为标准,充分考虑经实践证明铁路卫星测量能够达到的精度,采纳了路内各勘察设计院、工程局、以及铁路局的技术开发成果和作业技术规定编制而成的,适用于不同等级铁路、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用途的卫星测量工作。 1.0.4卫星接收机的定期检验鉴定,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单位除认真执行外。在一个项目开始测量之前,为了解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仪器及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规定在现场进行接收机比长测量和附属设备的检验校正。 1.0.5本条规定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些标准包括: TB 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050—97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TBJ 101-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 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CH 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GB 12896-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 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3.1.2 、3.1.4 卫星相对定位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向量(△

X、△Y、△Z),反映了WGS-84坐标系的指向和尺度,不能用于铁道工程的施工。施工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本质上同属于独立坐标系。习惯使用的桥、隧施工坐标系是一般的平面坐标系,实质上讲是一个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的自定义椭球(工程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自定义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需要确定自定义椭球的基本参数和中央子午线经度。而自定义椭球参数的计算需要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工程平均高程,以及施工坐标系的起算点假定坐标和工程主轴的坐标方位角。经过秦岭特长铁路隧道等十多座特长隧道和特长桥梁的工程验证表明,基于工程椭球建立施工坐标系是适宜的。本条规定了建立工程施工坐标系所需的各个参数,以保证转换精度。 3.1.3 、3.1.4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为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往往需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的坐标或者工程独立坐标。铁路线路测量过去常采用国家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因为铁路是沿地面修建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势高,线路横跨多个投影带,地面长度测量值与测量坐标反算值之间差别大(如青藏线,长度变形高达0.6m/km),投影误差不能满足工程放样的精度要求。因此,应合理设计铁路坐标系统,使这种变形在工程放样误差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磁悬浮)的工程放样的精度与一般铁路相比有一定提高,把投影误差的影响限制到更小也是必要的。因此,仅仅规定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是不妥当的,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所以,本条规定了“应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变化情况,按工程放样精度对投影误差的要求选择坐标系”。

《GPS定位测量》标准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 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 (RTK) surveys

2010-03-31发布 2010-05-01实施 国家测绘局发布 目次 前言 0 1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 5 RTK控制测量 (3) 6 RTK地形测量 (7) 7 仪器设备要求 (10) 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11) 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13) 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4) 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5) 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6)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 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建筑工程实测实量技术规范

实测实量技术规范 一、混凝土结构工程 检查标准依据(砼结构) GB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截面尺寸偏差(砼结构) 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合格标准:截面尺寸偏差[-5,8]mm。 测量工具:5m 钢卷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a)以钢卷尺测量同一面墙/柱截面尺寸,精确至毫米; b)同一墙/柱面作为 1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 300mm 和 1500mm 各测量截面尺寸 1 次。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 图 1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

2、表面平整度(砼结构) 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平整程度。 合格标准:[0,8]mm。 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a)剪力墙/暗柱:选取长边墙,任选长边墙两面中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 8 个实测区、32 个测点进行计算; b)当所选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 4 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 2 个角。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 2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这 2 个实测值分别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 2 个计算点; c)当所选墙长度大于 3m 时,除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 1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这 3 个实测 值分别作为判断该指标合格率的 3 个计算点; d)跨洞口部位必测。实测时在洞口 45 度斜交叉测 1 尺,该实测值作为新增实测指 标合格率的 1 个计算点; e)砼柱:可以不测表面平整度。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 图 2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 3、垂直度(砼结构)

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篇一:gps静态控制测量外业操作指南 gps控制测量外业作业要求及技术指南 一:外业观测作业人员操作内容 安置接收机天线(严格对中整平、定向、量取仪器高)、设置接收机中的参数(如观测模式、截止高度角、和采样间隔等;如不设参数,接收机一般就采用缺省值),以及开机、关机等工作,其他工作由接收机自动完成。 二:操作流程:【选点与埋石——gps接收机的检查——观测方案设计——观测作业——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 1.选点准备: 根据收集的测区内及周边现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以及测区地形图等,依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图上进行设计,标绘处计划设站的区域。 1.1选点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符合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xx)的相关要求: a)测站四周视野开阔,高度角15°以上不允许存在成

片的障碍物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免损坏接收机天线,高压 1/16 电线50米至少,大功率无线发射源至少200米。 c)测站远离房屋、围墙、广告牌、山坡及大面积平静水面(湖泊、池塘)等信号反射物,以免出现严重的多路径效应。 d)点位应位于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易于保护的地方, 并尽可能顾及交通条件。 1.2选点作业 a)测量人员应按照在图上选择的初步位置以及对点位的基本 要求,在实地最终选定点位,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b)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 查,符合要求时方可利用。 c)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 (一)、(二)。 d)新旧点重合时,应沿用旧点名,一般不应更改。

1国家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装修工程 1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1 2地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2001 3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3 4国家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1 5国家建筑防腐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4-2003 6国家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01 7行业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H0-2001 8行业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标准值JGJ/100-2001 9行业金属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10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11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2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2001 13国家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50203-2002 14行业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5行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3 16行业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2001 17行业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03 18地方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01-26-96 19地方高级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DBJ01-27-2003 20地方建筑内外墙涂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42-2001 21地方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 22国家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2001 23国家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24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工程应用的主要图集 1国家《建筑构造通用图集》88J及88JX系列图集 2地方《木质防火门图集》 3地方《常用木门、钢木门通用图集》 主要法规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 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 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 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 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 术语 2.0.1 基线Baseline 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 独立基线 Independent baseline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2.0.6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 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7 自由基线 Free 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8 复测基线 Duplicate measure baseline 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2.0.9 边连式 Link method by a baseline 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2.0.10 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 adj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1 公路抵偿坐标系 Compensation coordinate system for highway 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2.0.12 首级控制网 First class control network

GPS作业宝典-GPS控制测量各种规范限差整理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 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异步环或附和线路边数的规定表1-2

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1-4 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53x ≤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 3 ≤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 22 2z y x ωωωω++= 异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 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 222z y x ωωωω++= 重复基线限差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 计算)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σ?3V X ≤,σ?3V Y ≤,σ?3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

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σ?2dV X ≤,σ?2dV Y ≤,σ?2d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