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高中物理必修2复习--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牢固,解题时不能灵活的应用。

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知识应用不熟练,只是了解大概,在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

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按照一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

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握不准。

5、缺少生活经验,缺少仔细观察事物的经历,很多实例知道大概却不能理解本质,更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很好的联系起来。

二、难点突破

(1)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

a.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因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圆周运动也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因为即使是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也是时刻变化的。

b.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有:①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②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③带电粒子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里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④物体在各种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只是速度方向改变,而速度大小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圆心。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分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其效果是改变速度的大小。

例1:如图1所示,两根轻绳同系一个质量m=0.1kg的小球,两

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轴上的A、B两处,上面绳AC长L=2m,

当两绳都拉直时,与轴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求当小球随轴

一起在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ω=4rad/s时,上下两轻绳

拉力各为多少?

【审题】两绳紧时,小球受的力由0逐渐增大时,ω可能出现

两个临界值。

图1 【解析】如图1所示,当BC刚好被拉直,但其拉力T2恰为零,

设此时角速度为ω1,AC 绳上拉力设为T 1,对小球有:mg T =?30cos 1 ①

30sin L ωm =30sin T AB 211②代入数据得:s rad /4.21=ω

要使BC 绳有拉力,应有ω>ω1,当AC 绳恰被拉直,但其拉力T 1恰为零,设此时角速度为ω2,BC 绳拉力为T 2,则有

mg T =?45cos 2 ③

T 2sin45°=m 2

2ωL AC sin30°④

代入数据得:ω2=3.16rad/s 。要使AC 绳有拉力,必须ω<ω2,依题意ω=4rad/s>ω2,故AC 绳已无拉力,AC 绳是松驰状态,BC 绳与杆的夹角θ>45°,对小球有: mg T =θcos 2

T 2cos θ=m ω2L BC sin θ ⑤而L AC sin30°=L BC sin45°L BC =2m ⑥

由⑤、⑥可解得N T 3.22=;01=T

【总结】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外力一定指向圆心,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和垂直圆周平面的方向上的合外力必然为零。

(2)同轴装置与皮带传动装置

在考查皮带转动现象的问题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a 、同一转动轴上的各点角速度相等;

b 、和同一皮带接触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这两点往往是我们解决皮带传动的基本方法。

例2:如图2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 ,a

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 ,小轮

半径为2r ,b 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距离为r ,c 点和

d 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

带不打滑,则

A .a 点与b 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B .a 点与c 点角速度大小相等

C .a 点与d 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D .a 、b 、c 、d 四点,加速度最小的是b 点 图2

图3

【审题】 分析本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是同一轮轴上的各点角速度相同;其二是皮带不打滑时,与皮带接触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这两点抓住了,然后再根据描述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析】由图2可知,a 点和c 点是与皮带接触的两个点,所以在传动过程中二者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 a =v c ,又v =ωR , 所以ωa r =ωc ·2r ,即ωa =2ωc .而b 、c 、d 三点在同一轮轴上,它们的角速度相等,则ωb =ωc =ωd =2

1ωa ,所以选项B错.又v b =ωb ·r = 21ωa r =2v a ,所以选项A 也错.向心加速度:a a =ωa 2r ;a b =ωb 2·r =(2ωa )2r =4

1ωa 2r =41a a ;a c =ωc 2·2r =(21ωa )2·2r = 21ωa 2r =21a a ;a d =ωd 2·4r =(2

1ωa )2·4r =ωa 2r =a a .所以选项C 、D 均正确。

【总结】该题除了同轴角速度相等和同皮带线速度大小相等的关系外,在皮带传动装置中,从动轮的转动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带动轮子转动,故轮子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从动轮的切线与轮的转动方向相同;主动轮靠摩擦力带动皮带,故主动轮所受摩擦力方向沿轮的切线与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是不是所有

的题目都要是例1这种类型的呢?当然不是,当轮与轮之间不是依靠皮带相连转动,而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或者是齿轮的啮合,如图3所示,同样符合例1的条件。

(3)向心力的来源

a .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切记在物体的作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不要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b .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①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②明确运动情况,包括搞清运动速率v ,轨迹半径R 及轨迹圆心O 的位置等。只有明确了上述几点后,才能知道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需的向心力大小( mv 2/R )和向心力方向(指向圆心)。

③分析受力情况,对物体实际受力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画出受力图,确定指向圆心的合外

力F (即提供向心力)。

④选用公式F=m R v 2=mR ω2=mR 2

2??

? ??T π解得结果。 c .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特点:

①匀速圆周运动:由于匀速圆周运动仅是速度方向变化而速度大小不变,故只存在向心加速度,物体受到外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可见,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②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都会相应变化。求物体在某一点受到的向心力时,应使用该点的瞬时速度,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不仅大小随时间改变,其方向也不沿半径指向圆心。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或所有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的矢量和)提供向心力,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合外力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分力,使物体产生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③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 小于所需要提供的向心力mv 2/R 时,物体做离心运动。 例3:如图4所示,半径为R 的半球形碗,有一个具有一定质量

的物体A ,A 与碗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碗绕竖直轴OO /匀速

转动时,物体A 刚好能紧贴在碗口附近随碗一起匀速转动而不发

生相对滑动,求碗转动的角速度.

【审题】物体A 随碗一起转动而不发生相对滑动,则物体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就等于碗转动的角速度ω。物体A 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方向指向球心O ,故此向心力不是由重力而是由碗壁对物体的弹力提供,此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平衡。

【解析】物体A 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 R m F n 2ω=

而摩擦力与重力平衡,则有: mg F n =μ

即: μmg

F n =

由以上两式可得: μωmg

R m =2

即碗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 R

g μω= 图4

【总结】分析受力时一定要明确向心力的来源,即搞清楚什么力充当向心力.本题还考查了摩擦力的有关知识:水平方向的弹力为提供摩擦力的正压力,若在刚好紧贴碗口的基础上,角速度再大,此后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不变,正压力变大。

例4:如图5所示,在电机距轴O为r处固定一质量为m的铁块.电

机启动后,铁块以角速度ω绕轴O匀速转动.则电机对地面的最大压力

和最小压力之差为__________。

【审题】铁块在竖直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是重力mg与轮

对它的力F的合力.由圆周运动的规律可知:当m转到最低点时F最

大,当m转到最高点时F最小。

【解析】设铁块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电机对其作用力分别为F1和F2,且都指向轴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在最高点:mg+F1=mω2r ①

在最低点:F2-mg=mω2r ②

电机对地面的最大压力和最小压力分别出现在铁块m位于最低点和最高点时,且压力差的大小为:ΔF N=F2+F1③

由①②③式可解得:ΔF N=2mω2r

【总结】

(1)若m在最高点时突然与电机脱离,它将如何运动?

(2)当角速度ω为何值时,铁块在最高点与电机恰无作用力?

(3)本题也可认为是一电动打夯机的原理示意图。若电机的质量为M,则ω多大时,电机可以“跳”起来?此情况下,对地面的最大压力是多少?

解:(1)做初速度沿圆周切线方向,只受重力的平抛运动。

(2)电机对铁块无作用力时,重力提供铁块的向心力,则mg=mω12r即ω1=

r

g (3)铁块在最高点时,铁块与电动机的相互做用力大小为F1,则F1+mg=

mω22r F1=Mg

即当ω2≥

mr g

m

M)

(+时,电动机可以跳起来,当ω

2=

mr

g

m

M)

(+

时,铁

块在最低点时电机对地面压力最大,则F2-mg=mω22r F N=F2+Mg 图5

图7

解得电机对地面的最大压力为F N =2(M +m )g

(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 利用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另一种运动(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联系起来。圆周运动是一个独立的运动,而另一个运动通常也是独立的,分别明确两个运动过程,注意用时间相等来联系。

在这类问题中,要注意寻找两种运动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时间相等来建立联系的。同时,要注意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因此往往有多个答案。

例5:如图6所示,半径为R 的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中心轴匀速

转动,其正上方h 处沿OB 方向水平抛出一个小球,要使球与盘

只碰一次,且落点为B ,则小球的初速度v =_________,圆盘转

动的角速度ω=_________。

【审题】小球做的是平抛运动,在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这段时

间,圆盘做了一定角度的圆周运动。

【解析】①小球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h =

21gt 2 则运动时间t =g

h 2 又因为水平位移为R 所以球的速度v =

t R =R ·h g 2 ②在时间t ,盘转过的角度θ=n ·2π,又因为θ=ωt 则转盘角速度:ω=t

n π2?=2n πh 2g (n =1,2,3…) 【总结】上题中涉及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这两种不同的运动,这两种不同运动规律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常常用“时间”这一物理量把两种运动联系起来。

例6:如图7所示,小球Q 在竖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当Q 球转到图示位置时,有另一小球P 在距圆周最高点为h 处开始自由下落.要使两球在圆周最高点相碰,则Q 球的角速度ω应满足什么条件?

【审题】下落的小球P 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Q 做的是圆周运动,若要想碰,必须满足时间相等这个条件。

【解析】设P 球自由落体到圆周最高点的时间为t ,由自由落体可得2

1gt 2=h 图6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和周期性问题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和周期性问题 一、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画出运动轨迹、找出圆心、求半径 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受力图 4、确定向心力的来源 5、由牛顿第二定律r T m r m r v m ma F n n 222)2(π ω====……列方程求解 二、临界问题常见类型: 1、按力的种类分类: (1)、与弹力有关的临界问题:接触面间的弹力: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 绳子的拉力:从无到有,从有到最大,或从有到无 (2)、与摩擦力有关的弹力问题:从静到动,从动到静,临界状态下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 2、按轨道所在平面分类: (1)、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2)、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三、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1、单向约束之绳、外轨道约束下的竖直面内圆周运动临界问题: 特点:绳对小球,轨道对小球只能产生指向圆心的弹力 ① 临界条件:绳子或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 mg=mv 2/R →v 临界=Rg (可理解为恰好转过或恰好转不过的速度) 即此时小球所受重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②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 ≥Rg ,当v >Rg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③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 <V 临界(实际上球还没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做斜抛运动) 例1、绳子系着装有水的木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水的质量m=0.5kg ,绳子长度为l=60cm ,求:(g 取10m/s 2) A 、最高点水不留出的最小速度? B 、设水在最高点速度为V=3m/s ,求水对桶底的压力? 答案:(1)s m /6 (2)2.5N

变式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细绳系住,使其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1)若过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则小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小球的受力情况分别如何?(2)若小球在最低点受到绳子的拉力为10mg ,则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及受到绳子的拉力是多少? 2、单向约束之内轨道约束下(拱桥模型)的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汽车过拱形桥时会有限速,是因为当汽车通过半圆弧顶部时的速度 gr v =时,汽车对弧顶的压力FN=0,此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做平抛运动, 因为桥面不能对汽车产生拉力. 例2、半径为 R 的光滑半圆球固定在水平面上,顶部有一小物体, 如图所示。今给小物体一个水平初速度0v = ) A.沿球面下滑至 M 点 B.先沿球面下滑至某点N,然后便离开斜面做斜下抛运动 C.按半径大于 R 的新的圆弧轨道做圆周运动 D.立即离开半圆球做平抛运动 3、双向约束之轻杆、管道约束下的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物体(如小球)在轻杆作用下的运动,或在管道中运动时,随着速度的变化,杆或管道对其弹力发生变化.这里的弹力可以是支持力,也可以是压力,即物体所受的弹力可以是双向的,与轻绳的模型不同.因为绳子只能提供拉力,不能提供支持力;而杆、管道既可以提供拉力,又可以提供支持力;在管道中运动,物体速度较大时可对上壁产生压力,而速度较小时可对下壁产生压力.在弹力为零时即出现临界状态. (一)轻杆模型 如图所示,轻杆一端连一小球,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 (1)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0v =.这可理解为恰好转过或恰好不能转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此时支持力mg N =. (2) 当0v << mg N <<0,N 仍为支持力,且N 随v 的增大而减小,

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高中物理必修2复习--圆周运动的问题难点突破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牢固,解题时不能灵活的应用。 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知识应用不熟练,只是了解大概,在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 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按照一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 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握不准。 5、缺少生活经验,缺少仔细观察事物的经历,很多实例知道大概却不能理解本质,更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很好的联系起来。 二、难点突破 (1)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 a.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因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圆周运动也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因为即使是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也是时刻变化的。 b.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有:①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②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③带电粒子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里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④物体在各种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只是速度方向改变,而速度大小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圆心。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分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其效果是改变速度的大小。 例1:如图1所示,两根轻绳同系一个质量m=0.1kg的小球,两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轴上的A、B两处,上面绳AC长L=2m,当两绳都拉直时,与轴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求当小球随轴一起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ω=4rad/s时,上下两轻绳拉力各为多少? 【审题】两绳张紧时,小球受的力由0逐渐增大时,ω可能出现两个临界值。 【解析】如图1所示,当BC刚好被拉直,但其拉力T2 恰为零, 图1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综述综述分析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 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出现,也可能在综合题中以填空形式出现。一般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考查,重在结合生活中的实践,如热水器的安装、楼高与楼距问题等。从考核内容上看,涉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难度偏大,是拉开不同档次考生的关键所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问题一直是较难的考点。 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重难点突破1、地方时与区时 1、辨析: (1)地方时和区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同一个时区内,即使经度不同,但区时还是相同的。 (2)时间的“早”“晚”:地理上的地方时的“早”与“晚”的判别标准是:先到为“早”,后到为“晚”。东边比西边早且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今天比昨天早;同一天内,时间越大越早。 (3)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的地方时: 北京(116°E)所在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所在的地方时。 我国跨越5个时区,为了方便,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不管我国某个城市的地方时是多少,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2、区时、时区计算的方法 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 若余数<7.5°, 则整数为时区序数; 余数>7.5°, 则整数+1 为时区序数 方法2:求两地时区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方法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用“东加西减”:即所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加法(西边用减法)。加减相差的时差。 如,北京时间是20:00,求纽约的时间: 例题1:(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专题突破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专题突破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解析】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为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 【答案】 1.B 2.C 右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3~4题。 3.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右图所示,则可知B地位于A地的() A.东南方B.西南方 C.正东方D.正西方 4.若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5°S B.5°N C.23°26′S D.23°26′N 【解析】此刻,A地的杆影指向正北方,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A地的正南方;而此时B 地的杆影指向东北方,说明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B地的西南方。又知A、B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故B地位于A地的正东方。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与影长相等,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在A地所在的40°N纬线以南45°的地方,即5°S。 【答案】 3.C 4.A 托勒密大约于公元90年出生在希腊。下图是他描述的成角日晷仪,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确定当时黄赤交角大约为() A.24°11′B.22°51′ C.23°26′D.23°51′ 6.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好望角附近风平浪静 B.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船只逆风逆水 C.华北平原处于返盐的季节 D.印度此时盛行东北季风 【解析】5题计算即可,360°××≈23°51′。 6题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时,时间为4、5月或7、8月。好望角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风平浪静应是当地夏季,时间为1、2月份左右。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船只由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不可能逆水。印度盛行东北季风时是冬季。华北平原返盐的季节是春秋季,有这种可能性。 【答案】 5.D 6.C 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含答案)

1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一 .与摩擦力有关的临界极值问题 物体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恰好达到最 大静摩擦力,如果只是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则有F m =m r v 2 ,静摩 擦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圆心;如果除摩擦力以外还有其他力,如绳两端连物体,其中一个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存在一个恰不向内滑动的临界条件和一个恰不向外滑动的临界条件,分别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且静摩擦力的方向沿半径背离圆心和沿半径指向圆心。 二 与弹力有关的临界极值问题 压力、支持力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的弹力恰好为零;绳上拉力的临界条件是绳恰好拉直且其上无弹力或绳上拉力恰好为最大承受力等。 【典例1】 (多选)(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 如图1,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a 和b ( 可视为质点 )放在水平圆盘上,a 与转轴OO′的距离为l ,b 与转轴的距离为2l ,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 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圆盘从静止 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转动,用ω表示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b 一定比a 先开始滑动 B .a 、b 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 C .ω= l kg 2是b 开始滑动的临界角速度 D .当ω=l kg 32 时,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kmg 答案 AC 解析 木块a 、b 的质量相同,外界对它们做圆周运动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 f m =km g 相同。 它们所需的向心力由F 向=mω2r 知,F a < F b ,所以b 一定比a 先开始滑动,A 项正确;a 、b 一起

2 绕转轴缓慢地转动时,F 摩=mω2r ,r 不同,所受的摩擦力不同,B 项错;b 开始滑动时有kmg =mω2·2l ,其临界角速度为ωb = l kg 2 ,选项C 正确;当ω =l kg 32时,a 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 f =mω2 r =3 2 kmg ,选项D 错误 【典例2】 如图所示,水平杆固定在竖直杆上,两者互相垂直,水平杆上O 、A 两点连接有两轻绳,两绳的另一端都系在质量为m 的小球上,OA =OB =AB ,现通过转动竖直杆,使水平杆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三角形OAB 始终在竖直平面内,若转动过程OB 、AB 两绳始终处于拉直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 B 绳的拉力范围为 0~3 3 mg B .OB 绳的拉力范围为 33mg ~3 32mg C .AB 绳的拉力范围为 33mg ~3 32mg D .AB 绳的拉力范围为0~3 3 2mg 答案 B 解析 当转动的角速度为零时,OB 绳的拉力最小,AB 绳的拉力最大,这时两者的值相同,设为F 1,则2F 1cos 30°=mg , F 1= 3 3 mg ,增大转动的角速度,当AB 绳的拉力刚好等于零时,OB 绳的拉力最大,设这时OB 绳的拉力为F 2,则F 2cos 30°=mg ,F 2 = 332mg ,因此OB 绳的拉力范围为33mg ~3 3 2mg ,AB 绳

高中物理复习-常见的圆周运动问题

第十八课时常见的圆周运动问题 [知识梳理] 一.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物体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其所受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故物体所受的水平合力即为__________。竖直方向的合力为__________。 2.处理匀速圆周运动问题时,一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还要设法确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这一点在磁场中尤其重要。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1.运动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如果物体带电,且处在电磁场中,此时物体有可能作匀速圆周运动。 2.对没有物体支撑的小球(如小球系在细绳的一端、小球在圆轨道的内侧运动等)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无力作用,则若小球作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它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V=__________。 3.对有物体支撑的小球(如球固定在杆的一端、小球套在圆环上或小求在空心管内的运动)在竖宜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V=__________。 [能力提高] 火车转弯处的铁轨一般是外轨略高于内轨,试结合作图分析这样铺轨的原因,并说出火车转弯时要求按规定速度行驶的道理。 [典型例题] [例1]长为L的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另一端为圆心,使小球恰好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小球通过最高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中张力恰好为mg B.小球加速度恰好为g C.小球速度恰好为零 D.小球所受重力恰好为零 [例2]长L=0.5m、质量可忽略的杆,其下端固 定在O点,上端连接着一个零件A,A的质量为 m=2kg,它绕O点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在A点通 过最高点时,求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杆受的力:(1)A 的速率为1m/s;(2)A的速率为4m/s。 [例3]如图所示,一种电动夯的结构为:在固定于夯上的电动机的转轴上固定一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铁块。工作时电动机 带动杆与铁块在竖直平面内匀速转动,则当铁块转至 最低点时,夯对地面将产生很大的压力而夯实地面。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资料)

一、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定 义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球面上与地轴垂直的圆 特 点 形状 半圆,且都不平行,相交于极点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纬度1°经线段长度=111km 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L=111千米*纬度的余弦值 相同点 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 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0 经线算 起,向东属于东经(E ),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 ),越向西,经度值越大。以西经200 和东经 1600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地球运动专题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1.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首先明确物理过程,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然后确定向心力,根据向心力公式列出方程,由方程中的某个力的变化与速度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分析找到临界值. 2.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一般情况下,只讨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常涉及过最高点时的临界问题。 1.“绳模型”如图6-11-1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mg =2 v m R v 临界 (2)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v (当v (3)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 (实际上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杆模型”如图6-11-2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 = 0,F = mg (F 为支持力) (2)当0< v F 随v 增大而减小,且mg > F > 0(F 为支持力) (3)当v 时,F =0 (4)当v F 随v 增大而增大,且F >0(F 为拉力) 注意:管壁支撑情况与杆一样。杆与绳不同,杆对球既能产生拉力,也能对球产生支持力. 由于两种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所以在分析问题时首先明确是哪种模型,然后再利用条件讨论. (3)拱桥模型 如图所示,此模型与杆模型类似,但因可以离开支持面,在最高点当物体速度达v =rg 时,F N =0,物体将飞离最高点做平抛运动。若是从半圆顶点飞出,则水平位移为s = 2R 。 a b 图6-11-2 b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 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 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 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奠定了基础。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 前启后的“桥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 的原因,还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 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 定难度,而这部分小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 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无论是对于 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高一乃至 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

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 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 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 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学生分析 高一8班是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 基础,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 握应该问题不大。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 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 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而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还涉及数学立体几何、物 理圆周运动等知识,而学生这部分知识尚未学过,再加 上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这部分知识偏重理科,逻辑性较强,而8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善于动脑思考,积极性较高。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继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的相关内容,和曲线运动的基本知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运动轨迹为圆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周运动,为今后学习万有引力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14)班是二层次班级,学生基础、领会能力相对较弱。不过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对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的学习已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圆周运动问 题的解题步骤; 2.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讲解,达到知道临界状态的目标; 3.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讲解,达到知道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 题,并能正确解题的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b 竖直水平圆周运动的临界状态 c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2.难点 a 竖直水平圆周运动的临界状态 b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五、导入 播放视频—电唱机做匀速圆周运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教学设计 (一)预习案 1.公式默写 角速度: 2v t T r θπ ω===

线速度: 运行周期: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复习巩固 (二) 探究案 1. 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例、例. 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圆筒绕竖直中心轴 OO ′转动, 小物块A 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要 使A 不下落,则圆筒转动的角速度ω至少为( D ) 2s r v r t T πω===22r T v ππω==22222222444n v r a r v n r f r r T πωωππ======22 222222444n n v F ma m m r m v mr n mr f mr r T πωωππ====== =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知识点的结构: 地球 自转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0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 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A、B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向 周期的类型: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区分好 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与区时区分好,地方时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 公转 周期的类型: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天6时9分) 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远日点和二分日、二至日的特点及区别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其变化的影响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现象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回归运动的关系,晨昏 线、与地方时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 阳直射点 四季的更替:表现、各纬度的区别

1、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角度不同的自转:极点俯视:北逆南顺;跨0度经线:自转从西经到东经;跨180度经线:从东经到西经。 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的记忆方法; 从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记忆方法: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双手作握拳状,从上往下看,手上的向中心的漩涡则为各半球的自转方向。如下: 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 自转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定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 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定义: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绕转中心轨道面方向速度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地轴赤道面自西向东(侧视)线速度、角速度………….. 地球公转太阳黄道面北逆南顺(俯视)近日点、远日点……………. 地球自转——中心、方向、速度、——地球公转 ↓↓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面 ↓(水平) 赤道面↓ ↓∣ —————黄赤交角(会变)——————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二分二至… ↓ (昼长、夜长、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季节) ↓↓ —————————————— ↓ 四季五带:昼(夜)长、直射、极昼(夜)、纬度

1.2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突破 同步素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确定依据 本节课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有两条规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是要求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则是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四季的轮回变化等地理现象,更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探索,用地理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单的方法”是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简单的、直观的教具,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演示”这一行为动词告诉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在自我操作演示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达到最终领悟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学生演示思考的基础上,老师的演示就会起到点拨提升的作用和效果了。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基础和刚才分析的新课标要求,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难点为: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对初一学生而言,学习地球运动这样的重难点知识,应该把通过实验演示发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应的目标要求确定成教学重点,把通过演示达成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的理解确定成教学难点。 “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凸显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决定了地球上不同热量带的形成和四季的更替。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到昼夜更替变化是一般学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对昼夜更替现象一笔带过,对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时间差异描述也极少,只提到了东早西晚以及时间差异与经度的联系,当然为了达成对知识的感悟,配以活动探究题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体验和感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初一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因此教材对这些教学内容做出相对详细的描述,通过正文、示意图、活动和阅读材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影响着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分布。这些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也应该成为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情景感受法──用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开启知识的探索之旅 1.以身边的地理导入新课的生活图片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组龙 一、教材分析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继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的相关内容,和曲线运动的基本知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运动轨迹为圆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周运动,为今后学习万有引力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14)班是二层次班级,学生基础、领会能力相对较弱。不过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对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的学习已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2. 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讲解,达到知道临界状态的目标; 3. 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老师讲解,达到知道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并能正确解题的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a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b 竖直水平圆周运动的临界状态 c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2. 难点 a竖直水平圆周运动的临界状态 b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五、导入 播放视频—电唱机做匀速圆周运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六、教学设计 (一) 预习案 1.公式默写 角速度: 线速度: 运行周期: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复习巩固 (二) 探究案 1.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例、例. 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筒绕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块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要使A不下落,则圆筒转动的角速度ω至少为( D ) 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归纳总结出圆周运动解题步骤。 解:A物体不下落,说明静摩擦力等于重力,A随着转动过程中,支持力提供向心力 即 且 联立解得

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

“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1.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教学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求的表述如下: 标准活动建议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3.“地球运动”的知识结构: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学习其他地理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地球的自

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应从公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周期和速度等方面去掌握。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别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都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角来表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规律,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产生时空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4.“地球运动”教学的具体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要求的解读,确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分析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干地理意义。通过对有关图表及材料的观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具体知识的教学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对图表数据资料的阅读分析,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过程,学会案例分析法,尝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使学生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 5.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从知识背景来看,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与高中学习的要求相差悬殊。从数学、物理知识基础来看,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地理规律,知识本身抽象、能力要求高,对于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刚刚进入到系统地理学习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解决策略 1.“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教学程式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知识传授容易沿着概念→规律→意义的顺序进行。程式化的教学,很容易造成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易解决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因为教学形式单一,知识难度大,往往产生厌学情绪。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一、考点诠释 (1)自然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

从上图可直观地看出某一时刻地球表面分属于不同日期所跨的经度范围。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1、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弧长约是111千米。 2、赤道上,跨经度l°的弧长约是111千米;任一纬线(纬度为)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cos) 千米。 3、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四)利用经纬网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在经纬网光照图上,晨昏圈一定与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余。 2、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圈中在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也是昼半球正中间的经线。 (五)光照图中利用经纬网计算时间 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 2、每条纬线以晨昏线为界,根据昼半球中的昼弧所跨经度计算昼长时间,根据夜半球中的夜弧所跨经度计算夜长时间。 3、光照图中的日出、日落时刻就是该点所在的纬线圈与晨线、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时刻。 (六)利用经纬网比较面积大小和比例尺大小 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组成的网格可大致判断区域面积的大小。在经纬线都是直线的经纬网图上,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在纬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多,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少,表示的范围就越小。 (七)两地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1、若两地经度相差180°,经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 2、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则经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经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假如: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 ,平均半径是 千米,最大周长为 ,表面积是 。第一个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是 线,是 线。 4、地球仪上纬度的起点(0°纬线)是 ,长度是 ,向南向北各划分为 ,向北的称为北纬,用符号 表示,向南称为南纬,用符号 表示。地球仪上经度起点(0度经线)是 ,向东向西各划分为 ,向西称为西经,用符号 表示,向东称为东经,用符号 表示。 5、南北半球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 6、面对地球仪,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20°W 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160°E 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2、(1)在图中标出各个节气的日期。 3、五带划分 说出五带名称:A B C D E 分界线名称、度数:○1 ○2 ○3 ○5 ○4 热带的气候: 温带的气候: S ④③

寒带的气候: 4、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北极上空看是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时针。 5、在北半球,春季月份是:夏季月份是: 秋季月份是:冬季月份是: 6、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他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 2、比例尺= 它有三种形式是:、、。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 3、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表示范围越,内容越,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内容越。 4、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有经纬网的根据经纬网。 5、图例:洲界、国界、省界、河湖(时令、常年)、公路、铁路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相对高度: 3、等高线: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5、山地的五种形态: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6、(1)A. C. D. E.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海洋占,陆地占,可以说。 2、从南北半球看,陆地多集中在半球,但北极却是,半球陆地较少,但南极却是一块。 3、七大洲,按从大到小顺序: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 4、写出图中大洲大洋的名城: A: B: C: D: ○1○2 ○3○4 ○5○6○7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有: 亚 洲与非洲分界是 南北美洲分界线是亚洲与美洲分界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