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本质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一、一、物质范畴的提出和发展

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上等五种元素构成的。这种物质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但这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报据。

2.形而上学物质现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并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依据,但它把物质等同于原子,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属性。它们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又经不起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二、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在继承以往唯物主义传统、深刻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最高阶段。

列宁对物质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说明,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现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现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准确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包含有深刻完整的科学内容

1.重大意义:(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原则,为批判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提供了锐利武器。(2)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通过人的意识是可以反映客观实在的,这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物质的辩证性。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明确指出客现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物质形式的可变性和不可穷尽性,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特性的每一个新发现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新阶段,而不是它的终点。第二、现代科学对物质客体、物质形态的新发现,对物质内部结构和特性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多种新基本粒子的发现,都没有改变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事实,而是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①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概括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它是客观实在,存在于我们意识之

外,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抛开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其它特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其存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物质结构理论,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如物理、化学上讲的物质是指有形实体,它由原子、分子组成,有质量和能量。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是千差万别,各有其特点,共存在是有条件的。②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中概括出来的,它反映的是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共同本质和特性,它必须通过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概念。反过来,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对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的研究起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也离不开哲学的物质概念。它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三、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从生物到非生物,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③在运动和物质相统一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离开运动去考察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导致“不动论”。唯心主义离开物质去考察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其实,精神的运动、概念的运动也是依赖于物质的运动,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④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2. 2.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一个物体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相对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是指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反对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②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形式。反对借口事物运动变化,否认事物性质稳定性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不过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性:①静止是理解运动的条件。要理解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必须首先弄清是什么事物,是何种运动形式,即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保持其质的稳定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果离开相对静止来看运动,就搞不清是什么事物在进行什么运动。要使运动得到确定并找到,它的量度,就必须以静止为条件。

②静止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理论根据。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在绝对运动中产生的,

但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能呈现出来。世界上事物之所以种类繁多,是因为它们有相对静止的属性,各有其质的规定性。③静止是对事物区别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才能科学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如果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取消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①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概括为五种基本形式:第一、机械运动,物质在空间位置移动。第二、物理运动,光、电、热等现象以及高能物理微粒运动等。第三、化学运动,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第四、生命运动,同化和异比、遗传和变异。第五、社会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②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不能简单地以一种运动形式来说明其它运动形式。它们是科学分类的根本原则。第二、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每一种较高级的运动形式,都包含有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五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能量是守恒的,它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绝对性。

3.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①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②.时间和空间的特点:(1)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卯从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向前发展酌,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性。空间的三维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长、宽、高一定的体积,它同其它物体的关体的关系是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又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把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是形而上学的时空观。(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方式,它们是客观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现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时间空间又具有相对性,因为它们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首先,时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但整个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无数有限的时间构成无限的时间。其次,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具体事物在空间上是有限的,都有一定的位置和体积,而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无数有限的空间构成无限的空间。

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现的重要意义:(1)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才能彻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现和运动观,把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不

给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保留任何地盘。(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在实际工作中就耍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注意“抓紧时机”,把握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防止“左”或“右”的倾向。(3)为现代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节意识

一、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里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在地球形成以后相当长的时期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无机构的东西,因此也有简单的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如石头受风头受风雨侵蚀而风化。在距今34亿年前,出现了原始生命,出现了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如变型虫能趋向食物和逃避敌害。在低级生物刺激感应性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动物的感觉。感觉能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式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动物不但分化出各种感官,还分化出神经系统的中心——大脑。脑和各种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有条件反射和无条件的反射。这就形成动物的心理活动。随着动物的演化发展,随着类人猿向人的转化,产生更繁杂更完善的大脑,即该脑变成了人脑,这是自然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与此相适应,神经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和进一步完善,心理活动也越来越灵活丰富,达到最高阶段,出现了人特有的反映活动—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活动有本质区别:第一、动物反映外界事物虽然有某种分析综合能力,但本质是以感性形象出现的,而人的意识则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其根本特征。第二、动物的心理活动没有语言,而人的意识却离不开语言。第三、人的意识同动物心理的质的区别的物质基础:人的大脑的结构、技能比动物的大脑复杂得多。

2.意识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劳动从猿到人的转变相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人,使猿的脑转化为人的脑。类人猿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就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形成了。从而猿的活动也就变成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社会生产活动又促使了大脑的发展,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动物的心理活动变成了人类的意识。第二、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又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成为意识产生的两个主要推动力。有了语言人们就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从现象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有了语言就能交流思想、积累经验,从而又丰富了意识的内容。第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意识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丰富。总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因此说,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在脑量、功能、结构谙方面都和动物大脑有本质的区别。外界客观事物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又通过神经系统而传导到大脑,这就产生了意识。因此说,意识离不开入脑.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机能是在生理过程基础上以反射为特征的意识活动。反射活动分为有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人脑不仅对现实的具体信号形成条件反射,而且能接受语言的刺激引起反射,这是人所特有的,称第二信号系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劝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脑有思维机能,但思考什么,即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不决定于人脑,而是来自外部世界。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车观映象。不同客观事物接触,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传导到大脑以后,才会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反映者依赖于被反映者。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正确意识对客观世界如实的反映,错误意识对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感性和理性形式,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它们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源泉和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它是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映象。从概念的外延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意识是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综合系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把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的意识。个体意识是每个人的特殊意识,各个人的意识有差别性,说明意识是因

人而异,表明意识的主观性。群体意识是指某一群体共有的相同意识,如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党派意识等。如果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唯心主义;如果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则是庸俗唯物主义。

三、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 1.物质决定意识上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是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坚持了物质决定论原则,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大小和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②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③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础。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们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

计划性。这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反映形式的特殊性的表现。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思想理论为指导,来改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以这些正确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自觉地改造世界。④.人类意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类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追求主观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从对必然的认识中争得更多的自由。所以,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⑤.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功能。人的心理活动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总之,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不同的意识所起的作用不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但它受客观条件制约,不能超过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对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态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成为唯一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四、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机器如何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人的智力活动的科学。因为思维运动和电子运动都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有一定规律,所以人的思维是可以被模拟的。思维模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工智

能和人类意识有本质区别:①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属于低级运动形式;人的思维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属于高级的运动形式。②人工智能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人的活动不会起什么作用;人的思维却具有能动的创造力。③从局部来说,电脑有巨大的记忆力,而且在运算速度上甚至超过人们某些思维能力。但它总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不可能超过人类智慧水平。④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它只是自然的本质,人的意识却有社会性,除有自然本质外,更重要有社会本质。⑤断言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类智能,甚至将支配和统治人类的悲观论调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人生意义 ①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提高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定的哲学含义,要深入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内涵以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成就和人类实践的新经验,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又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

出发点。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既包括物体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还包括人类的思维运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过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只有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才能存在和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展现为事物的时间持续性和发展的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展现为事物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与其它物体都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排列次序。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四、现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丰富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同一,而是多样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双重涵义编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概念是从《反杜林论》哲学篇里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中概括出来的。恩格斯的论断汉译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哲学史上,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统一性(Unity)是相对于多样性(Variety)而言的,物质性(Materiality)是相对于精神性(Spirituallity)而言的。 在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统一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Materiality of World)是指在物质和意识两大类现象的关系中,物质决定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Unity of World)绝不仅仅是肯定“精神统一于物质”,而且进一步强调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统一的整体。世界的物质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是综合反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义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唯物辨证法范畴,它具有双重涵义: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重涵义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性,是关于世界统一性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圣才出品】

第2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1 考点归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对“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1.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阶段: (1)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概念,并认为水、火、气、原子等构成了世界的本原。 (2)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从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并得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现实中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根到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1)现代科学为合理地划分物质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①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在这五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又可归结为无机界的运动。这样,物质运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即无机界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②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也可划分为无机物质、生物物质与社会物质或社会存在。如果进一步把无机物质与生命物质归结为自然物质或自然存在,那么,全部物质世界则可划分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两种基本形态。 (2)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等级阶梯 ①低级运动形式构成较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②高级运动形式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从无机物质到生命物质,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次重大的飞跃;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则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运动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构成了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深刻的差异。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