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19: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练习题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19: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练习题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19: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练习题
2020届浙江省高考高三语文冲刺复习特色专项训练19: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练习题

一、语言基础(11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在公交车上一个不起眼的脚落,穿梭.(suō)在车站与车站之间,看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我只是旁观者。我想就这样一直坐着,随着车来车往,瞧着街上淡淡的风景,享受自己的静寂。

B.过渡地暴露自己的经历会有自大的嫌疑;而保持缄(jiàn)默有时更会招致误解,因为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辩驳的理由。

C.亲情,是一剂良药,能治愈心中的创.(chuànɡ)伤;亲情,是一个港湾,能容纳飘流的小船;亲情,是一双大手,能抚平情感的挫折。

D.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似乎是一瞬间,早晨的阳光倾.(qīnɡ)洒在大地上,显得异常的耀眼,天空的颜色是淡淡的浅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我早年去苏州时还没出租车呢,叫辆人力车,坐在上面,欣赏着小桥流水,听着洗衣洗菜女子

的吴侬软语

....,不熟悉的温情扑面而来,恍如旧电影之中。

一个北方壮汉游走在古街旧巷,颇感同宗文化的差异。[甲]湿漉漉的井,浸出绿苔;斑驳的墙,爬满古藤,透着历史和文化。[乙]小时候对苏州的了解仅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范成大《吴郡志》),再无其他。当你真真切切地置身其中,才知这天堂的诱惑。

苏州的园林可谓名闻遐迩。我移步换景,她千姿百态。即使

..入我眼时已不是本来面目,但仍能

看出她早年的风姿绰约

....。一个有内涵的老者,风烛残年也藏不住仙风道骨。[丙]站在苏州小园中,可以看到清,看到明,看到元,看到宋,看到文人墨客的高远,看到雅士高人的闲情……等等。

我曾经动过心,人生如有第二居所,一定住在此,享受书中的闲趣,继承古人的文明。苏州没

有大城市的喧嚣

..,桃红柳绿之间都是莺歌燕舞,连个佐酒的小菜都让北方人不好意思动箸。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侬软语B.即使

C.风姿绰约D.喧嚣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他虽然是电子专业的高材生,但这次也没看懂电脑屏幕上那条显示错误的命令,可见还要不断学习,才会有新进步。

B.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C.作为人类群体心理的共同经历,疫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陷入文明的深度和退出的难度,从而有可能使我们感知到技术与文明的局限。

D.常州延龄书画社社员的平均年龄78岁,连续五年被评为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最近又获得省文联的嘉奖。

二、语言运用(9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松散土体的多少决定了泥石流的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大的暴雨也只能形成洪水,其破坏力及对河道的侵蚀力都远低于泥石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对泥石流的流速及冲出距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多数泥石流的水动力来自强降雨的过程。

6.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方长不折》的漫画,完成(1)~(2)题。(6分)

(1)简述画面内容。(3分)

答:

(2)简述画面寓意。(3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郢州孟亭记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朓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

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

貌纵视矣。 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

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彻,立而为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拘.

奇抉异 拘:取 B .北齐美.

萧悫 美:称赏 C .荥阳郑公诚刺.

是州 刺:刺史 D .舣.舟.

而诣之 舣舟:停船靠岸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介其间能不愧者.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日休时在宴,因.曰 相如因.

持璧却立 C.?????先生之道,复何.言耶何.

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去今之.墓而葬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诗作了精当的评论。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同李白、杜甫的一样,都是“大得建安体”,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明朗刚健,具有建安诗歌的风骨。

B .郑刺史命人画孟先生的像在郢州亭子里,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亭子就命名为“孟亭”。

C .孟浩然有很多诗句可以和古人相媲美,皮日休在文中列举了几句,并认为孟先生被人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

D .皮日休认为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郑刺史把郢州亭子称为“孟亭”是对孟先生的尊重,这是件善事。

1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既 慕 其 名 亦 睹 其 貌 盖 仲 尼 思 文 王 则 嗜 昌 歜 七 十 子 思 仲 尼 则 师 有 若 吾 于 先 生 见 之 矣 说 者 曰 王 右 丞 笔 先 生 貌 于 郢 之 亭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3分)

译文:

(2)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4分)

译文:

四、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节选)》]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节选)》]

1.解析:选D。A.脚落—角落;B.过渡—过度,缄(jiān);C.飘流—漂流,创(chuānɡ)。

2.解析:选B。“即使”表假设,此处应改为表事实的“虽然”。

3.解析:选C。省略号不能与“等等”连用。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4.解析:选C。A.表意不明,“显示错误的命令”。B.否定失当,可去掉“防止”。D.主语残缺,可在“连续五年”前加“书画社”。

5.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内容。第一个空格,前文写松散土体与泥石流规模和破坏力的关系,后文写暴雨只能形成洪水,由此可以知道第一个空格应填与“若区域内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意思相同的语句;第二个空格,从后文写“使得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可以看出空格的内容应与地形有关系;第三个空格,后文写“没有水就不会启动……过程”,那么空格的内容应该填与“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意思相同的语句。

答案:①若区域内没有足够多的松散土体②陡峭的地形条件形成的垂直高差③足够的水动力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因(意思答对即可)

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幅题为《方长不折》的漫画,画面的内容要描述清楚、准确,寓意要概括恰切。

答案:(1)画面内容:这是一幅题为《方长不折》的漫画,画面上两个小孩站在柳树下,其中一个正要折柳枝,一位妈妈和她的孩子急忙摇手示意他:柳枝正在生长,不要攀折。

(2)寓意:告诫人们要爱惜自然生物。

7.解析:选C。刺:担任刺史。

8.解析:选B。A.者:代词,译为“……的人”;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译为“……的话”。

B.因:副词,于是,就。

C.何: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解析:选B。B.王维曾画孟先生的像于郢州亭子里,见原文“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

10.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

11.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1)句“则”,然而,却;“天爵”,指仁义忠信等道德;注意句子的通顺;第(2)句“焉”,哪里;“言”,被称呼;“以”,用;注意句子的通顺。

答案:(1)认为他贫穷,然而身怀仁义道德;认为他已经去世了,然而诗文使他不朽。

(2)郑刺史说:“哪里有贤人的名字,像供驱使奔走的奴仆一样,终日被称呼在刺史的面前呢?”命令改用孟先生的姓作为亭子的名。

[参考译文]

唐玄宗时期,写诗继承了建安体的风格。评论者认为李白和杜甫是当时最优秀的诗人。和他们并肩而没有愧色的人,只有我的同乡孟浩然。孟先生的作品,随手拈来,不刻意追求奇巧而局促于矫揉造作的形式,雄浑自然的气势直达云霄,好像公输般做的器物,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

北齐人称赏萧悫,他有诗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诗中称赏王融的诗句“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朓的诗句中,上乘的诗句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诗句和古人的诗句不相上下。其他可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啊!对于孟先生的学问,还能说什么呢?认为他贫穷,然而身怀仁义道德;认为他已经去世了,然而诗文使他不朽。在为士之道方面,(孟先生)也已经达到极致了。

孟先生是襄阳人,我也是襄阳人。既然仰慕他,就想见到他的样貌,这好比孔子怀想文王,则喜爱文王喜欢的菖蒲腌菜;孔子的弟子怀想孔子,则把与孔子相像的有若奉为老师。我对于孟先生的仰慕之情也是如此。有人说:“王维把孟先生的样貌画在了郢州的亭子里。”我常常有去看画像的心愿。咸通四年,荥阳人郑公诚在郢州做刺史,我将要抵达江南时,停船上岸去拜访他。果然因文才受到了款待,得以尽情瞻仰先生的画像。

以前,亭子的名称用孟先生的名字。郑刺史说:“哪里有贤人的名字,像供驱使奔走的奴仆一样,终日被称呼在刺史的面前呢?”命令改用孟先生的姓作为亭子的名。当时我正好在宴席上,就说:“《春秋》书上,以公子友的字称呼他,以齐大夫湫的字仲孙称呼他,这表示尊敬他们。所以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何况把贤者的名当作亭子的名称呢?君子由此知晓您是多么的乐于为善。多年的弊端,一朝就被消除,那么就知道民风的弊病也能够被去除。”见了善事不记录下来,不符合圣贤的意愿。宴席已经撤去,我立即撰写了这篇短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

12.解析:这里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第(1)句的“妍”易误写,第(2)句的“臾”易误写,第(3)句的“谀”易误写,第(5)句的“抟”易误写,需要引起注意。

答案:(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大江东去浪淘尽(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2019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9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温州九校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5题。(20分) 答李翊书 【唐】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①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膏:灯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同“祈”,求,希望。 B. 养其根而俟.其实俟:等待。 C. 处.若忘,行若遗处:处置,处理。 D. 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肆:放纵,这里指放手去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以.其无礼于晋 C.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于是乎.始 D.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学古文要从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入手。文中用“根”与“实”、“膏”与“光”的比喻阐述了道德修养与文辞之间的关系。 B. 作者认为,写作要有创造性,学文要善于学习古人的作品,而写作时要推陈出新,“唯陈言之务去”,不要蹈袭别人的熟套。

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2017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 送丁琰序?(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

2018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汇总

【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时间:季节 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 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 重点文言字词 《劝学》战国时期~荀子 学不可以已:停止声非加疾也:加大、洪亮而闻者彰:清楚 非能水也:会,善于,擅长而绝江河:横渡善假于物也:借助 锲而舍之:用刀雕刻金石可镂:雕刻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因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而”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而”表递进,而且;乎相当于“于”,对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递进 《师说》唐~韩愈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风尚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斫榛莽:砍引觞满酌:拿起 攒蹙累积:攒,聚集;蹙,收缩颓然就醉:接近,就要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 故为之文以志:为,与;志,记 施施(yí)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顺承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表转折;之,的 《六国论》北宋~苏洵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先例,旧事 《阿房宫赋》唐~杜牧 霁何虹:雨过天晴族秦者,秦也:灭族戍卒叫,函谷举:攻占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没有尽头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得幸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此词还可理解为“可爱”) 盘盘焉,囷囷焉:放在形容词后面,翻译成“…的样子” 《指南录后序》南宋~文天祥 都督诸路军马:统率缙绅:士大夫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逼近 萃于左丞相府:聚集予更欲一觇北:窥视直前诟虏帅失信:责骂 诡踪迹:隐蔽穷饿无聊:没有依靠诋大酋当死:辱骂 凡三百里:总共非人世所堪:忍受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顾惜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到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差不多 追购又急:悬赏捕捉;购,重金收买号呼靡及:没有人(答应)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但,只;顾,考虑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估计,料想;可以,可以用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立刻(还可理解为“赶紧”“急忙”“仓促”“突然”“就”“竟”)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构”和“恶”都可理解为“陷害”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数”还可理解为“数落”“责备”)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 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2004-2015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04-2015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酂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蜑(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以.材 以.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浙江省文言文阅读历年高考题

2010-2011年浙江省文言文阅读历年高考题【总22】 (06年)蚊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臵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扇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欺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四、(17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07年)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恐死岭外,而天 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臵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饭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C畏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1而 (一)连词 A表转折,“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表承接(V1+而+V2) 登高而招 觉而起,起而归 C表修饰(状+而+谓) 顺风而呼 终日而思 莞尔而笑 D表并列,“和” 蟹六跪而二螯 E表递进,“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F表假设,“如果”“假如” 人而不仁,如礼何? G表因果,“因此”“所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二)代词,“你” 而母立于兹 (三)语气词,表感叹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何 (一)代词 A疑问代词,“为什么”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疑问代词,“什么” 大王来何操? 其间旦暮闻何物? (二)疑问副词,“怎么”“为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词组 A何其:“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轻重固何如哉?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何以:“凭什么” 何以伐为?

何以报德? 3乎 (一)句末语气词 A表疑问,表反问,“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表推测,“吧” 其皆出于此乎? C表感叹,“啊” 嗟乎! (二)介词,相当于“于” A“在” 生乎吾前 B“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对(于)” 吾尝疑乎是 (三)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四)音节助词,无义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乃 (一)副词 A“(这)才”“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却”“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只”“仅仅”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D表判断,“(就)是” 乃大丈夫也 (二)代词,“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词组 无乃:表猜测,“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其 (一)代词 失其所与 于其身也

最新-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2017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乎(与)”、“岂(得)非…与”、“如…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2)责怪;(3)(4)不是;(5)认为……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 3 )和( 7 ) (1)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2)欲居之以为 ..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3)臣以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4)不韦贤之,任以为 ..郎以为:让(他)担任 (5)刿曰:“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 ..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 ..不先定也。可以:能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文言文阅读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角立。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 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 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 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 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叩之泠然中. 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 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 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江高考语文近五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 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 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2020-2021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 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