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年安徽省第21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无可引

2004年安徽省第21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无可引

2004年安徽省第21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无可引
2004年安徽省第21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无可引

关于发布安徽省第二十一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的通知

日期:2004-04-30 15:30:59 来源:安徽农委作者:

各市、县(市、区)农委: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一次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水稻、棉花、玉米、小麦品种(组合)共37个,现予发布(见附件)。请认真做好宣传、示范工作,因地制宜地加速繁殖和推广应用。附件:1、安徽省第二十一次审定通过品种

(组合)一览表2、安徽省第二十一次审定通过品种(组合)简介二○○四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1:

安徽省第二十一次审定通过品种(组合)一览表

附件2:安徽省第二十一次审定通过品种(组合)简介

皖稻113号(原名:K优954)

审定编号:04010408。

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K17A×9M054于2000年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组合。2001-2002年安徽省中籼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588.4公斤和611.6公斤,比对照种汕优

63分别增产4.44%和7.49%。2003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6公斤,比汕优63增产12.68%。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适于我省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稻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组合株高110厘米,叶色较深,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平均每穗185粒左右,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5克,米质12项指标中8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32天,比汕优63短6天,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

作一季中稻栽培,一般5月上旬播种,秧龄30天;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1-2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皖稻115号(原名:安选6号, 9311变异),

审定编号:04010409。

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从中籼稻9311中选择的自然变异株,经系统选育于1998年育成的常规中籼品种。经2001-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与汕优63产量持平。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适宜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这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10-115厘米,株型紧凑,茎杆健壮,叶片挺举,浓绿;平均每穗总粒数15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

谷粒细长,无芒,千粒重29克,米质12项指标中10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接近二级标准。全生育期142天左右,比汕优63长3-4天。高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

作一季中稻栽培,5月初播种,秧龄30-35天;株行距17×20厘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

皖稻117号(原名:中籼168)

审定编号:04010410。

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CPSL017/毫格劳//新秀299复合交于2000年育成的常规中籼品种。2000-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61-529.5公斤,比汕优63减产5%左右。一般亩产450-500公斤。适宜在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10厘米,株型适中,生长清秀;平均每穗136粒左右,结实率85%,千粒重26克,米质12项指标中11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比汕优63短1-2天;高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

作一季中稻栽培,一般5月初播种,秧龄30-35天;株行距17×20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稻瘟病。

皖稻119号(原名:两优6326)

审定编号:04010411。

系宣城市农科所用宣69S×WH26于2001年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经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87-626.5公斤,比汕优63增产6.73%-14.05%,一般亩产550公斤,适宜在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1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生长清秀,平均每穗175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7克,米质12项指标中11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仅垩白率17%未达标。全生育期141天,比汕优63长2-3天,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

栽培要求同汕优63,注意防治稻瘟病。

皖稻121号(绿籼优1号、隆安优8号)

审定编号:04010412。

系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红莲型细胞质三系不育系绿三A与绿稻24配组而成杂交中籼组合。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27.35-611.5公斤,比汕优63增产7.0%-10.75%,一般亩产550公斤,适宜在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20厘米,分蘖力强,剑叶较挺直,穗大粒多,平均每穗175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5克,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米率为20%未达标,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汕优63长4-5天,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作一季中稻栽培,4月底至5月初播种,秧龄30-35天;亩栽2.0万穴,每穴1-2粒种子苗。因茎杆较高,后期控制施肥,以防倒伏,注意防治稻曲病、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皖稻123号(原名:绿三A),审定编号:04010413。系合肥三德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粤泰A中选择的变异可育株,用粤泰A进行转育,经4年6代回交于2002年育成的红莲型细胞质三系不育系。适宜配制中籼类型杂交组合,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该不育系在合肥地区5月下旬播种,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剑叶窄、挺;主茎总叶片数14-15叶,播始历期77天,见穗后5天进入盛花,花时较早,晴天上午8:00始花,10:00-10:30盛花,单株花期10天左右。柱头无色,柱头外露率85%,双外露率54%,异交结实率高。粒型细长,长宽比1:3.8,千粒重22.6克。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自交不实率99.73%,花粉败率99.97%,可恢复性好,配合力强。与

粤泰A的主要性状差异:绿三A有顶芒,比粤泰A粒型长、细,植株矮3-4厘米,播始历期短3天左右。

皖稻125号(原名:K优52)

审定编号:04010414。

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K17A与0M052配组,于2001年育成的杂交中籼组合。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88-607.0公斤,比汕优63增产6.21%-14.9%,一般亩产550公斤。适宜在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15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偏强,穗形较大,平均每穗175厘米。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8克,米质12项指标中9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汕优63短2-3天。中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栽培要求同汕优63。

皖稻76号(原名:爱优18、爱优518),中粳

审定编号:04010415。系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用爱知香A×MC20518于2001年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粳组合。

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56-596.81公斤,比对照80优121增产13.0%-19.1%。一般亩产500-550公斤,适宜在我省一季稻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20厘米,株型紧凑,剑叶内卷挺直,分蘖力强,平均每穗总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83%,千粒重26克,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米率为15%外,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48天,与80优121相仿;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一般5月初播种,湿润育秧,净秧田亩播量15公斤,旱育秧亩播量30公斤;秧龄30-35天,大田栽培密度13×23厘米,每亩8-10万基本苗;后期控制氮肥施量,以防倒伏。

皖稻78号(原名:36优959、YA×9M059)

审定编号:04010416。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YA×9M059于2000年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粳组合。2001-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01-657.8公斤,比80优121增产3.62%-12.73%,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宜在我省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稻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13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型较大,

着粒较密,平均每穗17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克,米质12项指标中7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比80优121短6-8天。感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

栽培要求同皖稻76号,并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皖稻127号(原名:协优978、金穗一号)

审定编号:04010417。系池州市种子公司用协青早A×R978于1998年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籼组合,2000-2003年安徽省两年双季晚籼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3-584.6公斤,比对照种协优92增产1.67%-3.60%,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在我省沿江江南地区作双晚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92厘米,茎杆粗壮,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中等,平均每穗总粒数120粒,结实率80%以上,谷粒细长,千粒重28克,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率20%外,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20天,与协优92相仿;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作双晚栽培,一般6月20日以前播种,秧龄30天;大田行株距13×20厘米或13×17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皖稻129号(原名:培两优98)

审定编号04010418。系安庆市农科所用培矮64S×红98,于1999年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晚籼组合。2001-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5-561.60公斤,与对照种协优92产量持平,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我省沿江江南作双季晚籼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剑叶直立,叶色淡绿,生长清秀,后期落色好;每穗总粒数125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5克,谷壳薄;米质12项指标中垩白米率偏高(31%),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且米粒呈淡红色。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22天,比协优92长1-2天;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栽培要求同晚稻127号。

皖稻131号(原名:协优29)

审定编号:04010419。系宣城市种子公司用协青早A×恢29于1999年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籼组合。2000-2002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05-564.20公

斤,与对照协优92产量相仿,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我省沿江江南作双季晚籼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92厘米,叶片窄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平均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8克,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米率略高(19%),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23天,比协优92长2天;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栽培要求同皖稻127号。

皖稻133号(原名:K优583、德农583)

审定编号:04010420,系铜陵县农科所用K17A×35-28-3于1999年配制而成的杂交晚籼组合。2001-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8-571.8公斤,比对照协优92略增产,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在我省沿江江南地区作双季晚籼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该品种株高100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叶片上举,叶色深绿,穗大粒多,平均每穗135粒,结实率78%左右,千粒重30克,米质12项指标中除垩白米率稍高(14%),其余11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20天,与协优92相当,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求同皖稻127号。

皖稻135号(原名:丰优909)

审定编号:04010421。系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用丰源A×YR909于2001年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籼组合。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0-578.5公斤,比对照协优92增产0.31%-6.73%。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在我省沿江江南地区作双季晚籼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95厘米左右,长势繁茂,分蘖力强,穗型较大,平均每穗总粒数115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克,米质12项指标中9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21天,比协优92长1-2天。高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

栽培要求同皖稻127号。

皖稻80号(原名:双优3402)

审定编号:0401042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双九A×3402于2001年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晚粳组合。2002-2003年安徽省双季晚粳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470.7-560.4公斤,比常规对照M1148增产6.7%-17.2%,一般亩产450公斤,适宜在我省长江以南地区接早熟茬口作双季晚稻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100-105厘米,穗长23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12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5克,米质12项指标有11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35天,比M1148长3-5天,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作双晚栽培,6月15日前后播种,秧龄35天以内;栽插密度13×20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晚粳9707,审定编号:04010423

系江苏省武进市农科所以浙农大40/香粳9325//宁波1号复交选育而成。2001年舒城县种子管理站引进。2002-2003年安徽省两年双季晚粳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3-548.4公斤,比对照种M1148增产4.4%-7.9%,一般亩产400-450公斤。适宜在我省双季稻区作双晚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

该品种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平均每穗总粒数85粒,结实率85%,千粒重30克,米质12

项指标中11项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25天,比对照M1148短4-5天;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作双晚栽培,6月20日前播种,秧龄30-35天;大田行株距13×20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

棉花

皖棉22号[原名:F0169F1(丰杂棉169)],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4。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丰92系×S-8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92.71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增产16.4%;2003年同步省生试,平均亩产皮棉73.5公斤,比对照增产17.2%。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29.8mm,比强度22.0CN/tex,马克隆值5.0。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生育期128天左右,单铃重4.84克左右,衣分率40.34%左右。株型塔型,铃卵圆形,生长势较旺,植株较松散,通透性较好,结铃性较强,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每亩2000株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合理化控,科学防治病虫害。

皖棉23号(原名:当杂1号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5。系当涂县棉花研究所用999-1×999-2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87.82

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增产10.3%;2003年同步生试,平均亩产皮棉75.9公斤,比对照增产6.0%。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29.25mm,比强度21.1CN/tex,马克隆值4.7。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28天左右,单铃重5.2克左右,衣分率38.84%左右。株型较紧凑,呈塔型,长势较稳健,结铃性较强,铃较大,抗病等抗逆性较好,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中旬播种,每亩2000-2300株。科学施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合理化控和防治病虫害。

皖棉24号(原名:皖杂3号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6。系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用皖棉135F1×铜抗5号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93.66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增产17.6%;2003年同步生试,平均亩产皮棉81.2公斤,比对照增产13.4%。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30.15mm,比强度23.0CN/tex,马克隆值5.04。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29天左右,单铃重4.9克左右,衣分率41.24%左右。株型较紧凑,呈塔型,茎杆较粗壮,抗(耐)枯黄萎病性能较好,衣分率较高,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每亩2000株左右。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合理化控,科学

防治病虫害。

皖棉25号(原名:灵杂1号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7。系灵璧县良种棉加工厂用W-38×W-1430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87.31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减产0.5%;与对照产量相当;2003省生试,平均亩产皮棉75.6公斤,比对照增产5.6%。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30.15mm,比强度24.0CN/tex,马克隆值4.99。两年抗病性检测,2002年抗枯黄萎病(双抗),2003年抗枯萎耐黄萎病。生育期127天左右,单铃重5.1克左右,衣分率40.15%左右。株型紧凑清秀,呈塔型,结铃性较好,纤维品质较优,抗(耐)枯、黄萎病能力较强。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每亩2000株左右,增施肥料,注意磷、钾肥施用,搞好化控和病虫害防治。

南农优3号(原名:南优3号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8。系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用I-60228×95-037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79.72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增产0.1%;2003年省生试,平均亩产皮棉64.41公斤,比对照增产2.7%。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30.75mm,比强度24.1CN/tex,马克隆值4.65。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为抗枯萎病,感黄萎病。生育期127天左右,单铃重4.58克左右,衣分率38.68%左右。

株型紧凑,呈塔型,通透性较好,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纤维品质较优。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注意合理密植,每亩2300株左右。科学施肥,注意磷、钾肥施用,适当化控,做好病虫害防治。

中棉所48号(原名:中0088 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29。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用951188×971300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84.18公斤,比对照皖杂40 F1增产5.7%;2003年省生试,平均亩产皮棉63.5公斤,比对照减产11.3%。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2.5%跨长30.25mm,比强度24.8CN/tex,马克隆值5.07。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为耐枯、黄萎病。生育期131天左右,单铃重5.6克左右,衣分率38.35%左右。植株稍松散,呈塔型,通透性较好,长势较旺,铃卵圆形,铃较大,吐絮较畅且集中。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旬播种,每亩1800-2000株。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和增施磷、钾肥,合理化控,科学防治病虫害。

楚杂180(原名:D180 F1),审定编号:皖品审04100430。系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204×M31配制的杂交棉组合。2002-2003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皮棉94.44公斤,比对照皖杂40F1增产18.6%;2003年省生试,平均亩产皮棉74.5公斤,比对照增产18.8%。两年纤维品质检测平均(ICC),

2.5%跨长28.9mm,比强度20.95CN/tex,马克隆值5.04。两年抗病性检测平均,均为耐枯、黄萎病。生育期127天左右,单铃重5.13克左右,衣分率39.87%左右。植株较高大,呈塔型,结铃性较强,吐絮较畅,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安徽省棉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3月1日审定通过。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每亩1800-2000株。增施肥料,注意磷、钾肥的施用,合理化控,做好病虫害防治。

玉米

正大12号(原名R312),审定编号:04050431。系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CT34×CTL16,于2000年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参加2002、2003年省区试(B组),两年平均亩产为578.9公斤、380.8公斤,分别比农大108增产10.14%、9.93%;2003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平均增产15.2%。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宜我省种植。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夏播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粗5.3厘米,表现少量秃尖。穗行数平均16.2行,行粒数32.9粒,出籽率84.6%,千粒重350克,轴红色,硬粒型,纯黄色,商品性好。抗病性较强,抗倒性稍差。夏播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亩留苗密度3500株。大田生产中应注意防止倒伏。

皖玉11号(原名淮河8号),审定编号:04050432。系安徽省淮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宿6256×H97-2,于1997年

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参加2002、2003年省区试(A组),两年平均亩产为546.7公斤、363.7公斤,分别比农大108增产5.46%、9.54%;2003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平均增产0.7%。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宜我省种植。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夏播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粗5.3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5.4%左右,千粒重330克,红轴,籽粒纯黄色,半马齿型。较抗倒伏,轻感大小斑病。夏播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亩留苗密度3000株。

金农118,审定编号:04050433。系北京金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用CN93-129×92793,于1998年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参加2002、2003年省区试(C组),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557.3公斤、334.9公斤,分别比农大108增产7.98%、4.72%。2003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平均增产18.2%。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宜我省种植。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夏播全生育期103天,株型较松散。株高230厘米,穗位高90厘米,叶片宽大、长势旺盛,穗长17厘米,穗粗5厘米左右,秃顶较少,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5粒,出籽率86%左右,千粒重310克。较抗倒伏,抗大、小叶斑病,轻感茎腐病。夏播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亩留苗密度3500株。

皖玉12号(原名阜丰1号),审定编号:04050434。系阜阳丰乐种业有限公司用D621×齐319,于2000年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01、2002年参加省区试,2001年平均亩产516.4公斤,比对照掖单19增产3.8%,2002年平均亩产550.6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76%;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平均增产14.0%。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宜我省种植。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夏播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株型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95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粗5厘米,子粒半硬粒型,红轴,千粒重380克。抗大、小斑病。抗倒伏能力稍差。夏播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亩留苗密度3500株。大田生产中应注意防止倒伏。

东单60,审定编号:04050435。系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用A801×C101,于1997年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参加2002、2003年省区试(A组),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560.0 公斤、361.2公斤,分别比农大108增产8.02%、8.78%;2003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平均增产7.10%。一般亩产500公斤。适合我省稀植区和套种区推广。2004年3月1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夏播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紧凑,活棵成熟。叶鞘紫色,叶色深绿,叶片宽大而上冲,全株叶片数20片;雄穗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粗5.5厘米左右;籽粒黄色,马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

2014年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4年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附件1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 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 1

请。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三)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品种名称。 第十条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包括: (一)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包括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申请者、品种选育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育种者)、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内容; (二)不少于1个生产周期的品种比较试验报告,包括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等; (三)抗性鉴定报告; (四)育种过程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 (五)种子、植株及果实等实物照片。 2

201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6年最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面,托普云农为您带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全文内容,欢迎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7月8日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主要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十一条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第十二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四)遗传性状稳定;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20个点,棉花、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或具备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申请省级品种审定的,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点。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 抗逆性、品质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征求意见稿)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小麦 1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鉴定病害5种,即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除特殊用途品种外,条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且其他4种病害中至少有1种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1.2 抗倒伏性 倒伏程度≥4级且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30%。 1.3 生育期 冬水组参试品种熟期比同组对照品种晚熟≤2天,其他组别参试品种熟期比同组对照品种晚熟≤3天。 1.4 产量 见各类型品种具体产量标准。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1.0%,生产试验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8%,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品种

2.2.1抗病品种:依据抗性鉴定结果,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5种病害中,2种病害高抗(含条锈病)或3种病害中抗及以上或赤霉病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2节水品种:节水指数大于0.8 且节水试验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3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3 优质专用品种 2.3.1强筋、弱筋品种 强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30.0%、面团稳定时间≥8.0 分钟,且每年≥7.0分钟;弱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 分钟。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3.2旱地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4 级及以上,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3.3抗穗发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检测(小麦抗穗发芽的检测方法 NY/T1739-2009)结果达到抗及以上级别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4 特殊用途品种 2.4.1彩色小麦 2.4.2糯小麦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减产≤5%,达标试验点比例≥60%;

内蒙古自治区油料类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油料类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等油料类作物品种审定、认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油菜籽、向日葵油料作物品种审定,适用于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品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2 粮食种子豆类 GB/T 14488.1 油料种子含油量测定法 GB/T 14489.2—1993 油料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 GB/T 19557.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大豆 NY/T4 谷类、油料种子粗脂肪测定 NY 414 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种子 NY/T415 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籽 ISO9167 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variety) 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并具有适当的名称的植物群体 3.2 品种试验( variety test)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

3.3 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 3.4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5抗病(虫)性(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3.6特征特性(character)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等。 3.7 抗逆性( stress toler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能力。 3.8 品质(quality)品种具有的内在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 3.9 粗蛋白质含量(protein content)籽粒中粗蛋白质占籽粒干重的百分比。 3.10 粗脂肪含量(oil content)籽粒中粗脂肪占籽粒干重的百分比。 3.11 产油量(oil yield OY=Y×O) OY代表产油量,Y代表产量,O代表含油量。 4 品种评价 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品种遗传性状稳定、形态特征一致,与对照品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独特性或新颖性。依据品种的特征、丰产性、稳产性、品质、抗病(虫)性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4.1 春油菜 品种分类:分为普通品种、双低品种 4.1.1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同类对照增产≥5%,其中双低杂交品种产量比普通对照品种两年平均增产≥10%;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5%。 4.1.2 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点数≥50%; 4.1.3 品质:平均含油量≥40%,芥酸含量<1%,硫苷含量<18mol/g;高芥酸品种的芥酸含量﹥50%。 4.1.4 抗病性:

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认定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认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谷子、大麦、番茄、西瓜、甜瓜、圆葱、红干椒、蓖麻、亚麻、沙葱、沙芥、籽用南瓜、花卉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谷子、大麦、番茄、西瓜、甜瓜、圆葱、红干椒、蓖麻、亚麻、沙葱、沙芥、籽用南瓜、花卉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品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variety )经过人工选育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具有适当的名称。 3.2 品种试验(variety test)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 3.3 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 3.4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5抗病(虫)性(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3.6特征特性(character)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等。 3.7 抗逆性(stress toler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能力。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附件4: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稻 1 基本条件 1.1抗性(病、虫、冷、热) 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 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

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旱稻品种抗旱性 抗旱级别≤5级。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3个百分点。 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增加2个百分点。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南方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且华南稻区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武陵山区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北方稻区粳稻和南方稻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同时条纹叶枯病达到抗以上。 2.2.2抗虫品种:早籼对白背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中籼及晚籼、晚粳对褐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优于对照品种一个级别以上。 2.2.3优质品种:品种品质达到部颁标准2级及以上。 2.2.4轻简化栽培品种:机械插秧品种,抗倒伏程度≤3级,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双季晚稻每年区域试验结实率平均不低于对照。直播品种:抗倒伏程度≤3级,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芽期耐低氧发芽(淹水条件下成秧率≥80%)、发芽率≥90%,双季早稻苗期耐寒;双季晚稻每年区域试验结实率平均不低于对照。 2.3特殊类型品种 糯稻品种:支链淀粉含量≥98%。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经2013年12月18日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3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和受理、品种试验、审定与公告、品种退出、监督管理、附则8章45条,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发布、2007年11月8日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予以废止。 目录 1基本信息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四章品种试验 ?第五章审定与公告 ?第六章品种退出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八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3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业经2013年12月18日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发布、2007年11月8日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同时废止。[1-2] 部长:韩长赋 2013年12月27日 2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1至2种农作物。[2]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11-23人

品种审定要求

附件1 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申请要求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申请参加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品种的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四)遗传性状稳定;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 (七)能提供足够的种子用于品种试验和标准样品留存(具体要求见附件7)。 二、申请材料的要求 (一)申请者应提交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材料,内容包括: 1、申请表(格式见附件2); 2、品种选育报告(格式见附件3),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特性描述、标准图片,建议的试验区域和栽培要点;品种主要缺

陷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3、品种比较试验报告(格式见附件4),包括试验品种、承担单位、抗性表现、品质、产量结果及各试验点数据、汇总结果等,或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 4、转基因检测报告,或者转基因品种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复印件(格式见附件5); 5、通过省级审定的,提供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合格证书以及审定公告复印件(与申请品种相关部分); 6、取得新品种权的提供新品种权证书复印件,通过新品种权初审的提供受理通知书复印件; 7、品种和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格式见附件6); 8、标准样品要求(具体要求见附件7); (二)应提交材料的格式和数量要求 所有材料一律采用A4规格,并装订成册,一式三套。注意不要用塑料封面。 三、申请的受理 申请者在各作物品种区试年会前将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材料电子版(盖章页扫描原件)发送至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并于规定日期前将加盖单位公章的《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表》报送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或交由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统一带至区试年会。确定进入试验的品种,申请者在区试年会后15日内,按要求报送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纸质材料,逾期不能提交完整材料的取消参试资格。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

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1至2种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11-2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第十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实行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

内蒙古自治区根茎类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根茎类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马铃薯、甜莱根茎类作物品种审定、认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马铃薯、甜莱根茎类作物品种审定,适用于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品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variety)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并具有适当的名称的植物群体。 3.2 品种试验(variety test)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 3.3 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 3.4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5抗病(虫)性(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3.6特征特性(character)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等。 3.7 抗逆性(stress toler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能力。 3.8 品质(quality )品种具有的内在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附件1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

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试行)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品种 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

价。 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 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 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 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 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6)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6)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第4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6.07.08 【实施日期】2016.08.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7月8日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附件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稻 1 基本条件 1.1抗性(病、虫、冷、热) 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

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 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旱稻品种抗旱性 抗旱级别≤5级。 2 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