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方针政策

国家方针政策

国家方针政策
国家方针政策

第二编旅游政策

第三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江泽民。

☆邓小平理论的实质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要求,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12个观点,勾画和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更加系统、全面、集中地总结概括了邓小平理论,并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中国最大实际),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强调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心意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党的十六大的灵魂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论断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二)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

(三)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经济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机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并非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有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五大报告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增大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

第五、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第六、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

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配套体制;

第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总的概括。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上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言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是经济建设的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的政治保证。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基本路线;离开了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也不可能有效地顺利进行。

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是四项基本原则得以长期坚持的必要条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

(一)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

(三)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方针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

发展是关键,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将一事无成,中国的最高利益是保持稳定。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和社会能够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第五章我国外交政策与祖国和平统一

第一节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包括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发展是南北问题,或经济问题,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核心。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新世纪国际形势的变化:

(1)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且依然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倾向还远没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还远没有成为普遍的行为。

(2)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很普遍。并非所有国家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惠,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3)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且有新的发展,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作为一大国际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的危害空前加大。

国际形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

(1)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根本因素。

(2)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这种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当前大国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集中力量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依然是各大国的政策取向。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4)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和平力量还在继续增长,联合图强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个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阐述:

1、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

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3、维护世界多样性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5、坚持睦邻友好,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

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

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6、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继续经济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7、开展党的外交工作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

8、开展其他外交活动

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正式、公开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指出收回香港主权,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提法。同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开始实施。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具体包括:

1、坚持“一个国家”

“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个国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2、坚持“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我们党的长期方针,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法律程序制定的重要法律。因此,这项方针是长期不变的。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3、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例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二)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当前,贯彻十六大精神,解决台湾问题,主要做到: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针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生产的原则是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技术也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做到: 1、在计划、布置、研究、实施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同时,要计划、布置、研究、实施安全技 术使科研,生产与安全技术同步计划,同步实施。 2、在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同时,必须研究应用相应的安全技术。 3、当生产度与安全技术革新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服从安全的要求,在解 决了安全技术,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能进行生产。 在施工现场要做到“一管,二定,三检查”问不放过:一管即要设专职安全员管安全:二定即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三检查,即定期检查安全措施执行情况,检查违章作业,检查雨季施工安全生产措施,:四不放过:即麻痹思想不放过事故苗头不放过,安全漏洞不放过。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的和义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规定 (1)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 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2)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何处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建筑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施工的一般安全生产标准 (1)施工单位的技术领导人必须熟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各项规定,在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并且应该对工人讲解安全操作法,凡是不 了解和未受过安全技术教育的工人,都不许参加施工作业。 (2)施工单位对于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应供给工具袋 (3)对于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身体检查,不能使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和其它不适于高空作业的人从事高空作业。 (4)在建筑安装过程中,如果上下两层同时进行工作,上下两层之间必须设有专用的防护棚或者其它隔离设施,否则不允许工人在同一垂线的下方工作。 (5)遇有六级以上强风的时候,禁止露天进行起重作业和高空作业 三、本单位施工过程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 1、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等制度、观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思想。 2、安全纪律 (1)企业职工要热爱本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项活动,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的意见,搞好安全生产。 (2)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的思想集中,坚守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静止烟火的 地方吸烟。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同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1955年8月中华全国学生会第16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国青年学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几种提法,明确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建设者的目标和德(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体(身体健康)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反映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2]

最新最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家庭消费档次,使生产和消费协调发展。这表明( )。 A.生产决定消费,因为只有生产出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B.消费促进生产,因为只有生产出的东西被消费了才能再生产 C.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和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D.必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为消费越多对经济增长拉动越大 2.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标出发,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意义是( )。 ①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③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④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说明(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B.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C.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D.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排扰解难 4.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 )的趋势。 A.继续扩大B.不断缩小 C.基本拉平D.停滞不前 5.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也是资源大国,按最新统计,我国各种矿产品人均占有量从世界平均水平看( )。 A.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B.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C.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D.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6.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 )。 A.城市B.农村 C.国有企业D.交通、能源等“瓶颈”产业 7.十六大报告强调:“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D.社会保险 8.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后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 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 C.国有经济D.公有民营 9.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这表明( )。 A.党对国家工作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B.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直接领导和宏观调控 C.党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党对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10.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建立以( )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A.能力和业绩B.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C.又红又专D.德才兼备 11.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其监管的范围是( )。 A.所有国有企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我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学校内掀起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现将我校的科普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健全,工作重视,开展扎实 成立有校^令页导参加的学校科普活动^令页导小组,学校建有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并配有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将科普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管理制度,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以《科普法》为指导,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有科技选修课,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校园“科技节”、“科技周”等科普活动。建有供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固定场所,配备一定的设备仪器,具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和设施。广泛组织校内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普活动,成绩优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参加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学校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科普工作,积极探索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当地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单位建立相应的科普工作联系制度,确保学生能够经常参与社会科普活动。接受教育部门和科协组织的工作指导,每年专题向本级教育部门和科协组织报送科普工作计划和年度科普工作总结,科普工作档案材料齐全。 二、开辟专栏、组织讲座,大力宣传 在教学楼上镶嵌“崇尚科学、探求真理”八个铜制大字,以此教育学生端正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训导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在校园围墙上和玻璃橱窗内开辟了“科普园地”黑板报专栏,向学生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我国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两弹爆炸、水稻大王袁隆平、超导、纳米技术

教育方针政策方针学习心得

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心得体会 ——永远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金陵寺镇房店小学赵海英 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我的感受和体会很深,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做教师做人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的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而协作表现在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

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师德师风心得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师德师风心德体会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总之,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激发了我无论何时何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永远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进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1958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大力进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进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方针作了部分补充,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进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教育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问题。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以后。” 1988年3月25日,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又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然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进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 1991年李铁映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报告,把教育方针正式完整地表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进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0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展。”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简答题)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题(简答题) 1.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做到的五个坚持是什么? 2.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进展? 3.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4.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答: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2.答: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完善体制第一步,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 2003年成为我国改革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中央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4)金

融改革不断推进。(5)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不断深入进行。 3.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部署,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快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任。(3)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4)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4.答: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5.答:(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2)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3)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4)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

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同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 员。”“中学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1955年8月中华全国学生会第16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国青年学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几种提法,明确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建设者的目标和德(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体(身体健康)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反映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2]二、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教育方针政策 1957年2月,毛泽东针对教育界与教育方针有关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提法与前几种提法的区别在于,一是正式使用了“教育方针”的概念,二是把“德育”放到了首位,三是未提“美育”,四是用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基本路线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党的基本路线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 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1、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一九四九年九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该校的教育方针,应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 一九五○年六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五八年八月,《红旗》杂志第七期发表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文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向来就是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六一年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也相应进行调整。在中共中央先后批准试行的《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中,重申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七八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方针作了部分补充,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明确的,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一九八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教育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问题。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

关于 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 第一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进入新农村的表现 1、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3、农民的增长收入进一步拓宽。 4、农村对城市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更高。 6、对“三农”发展的要求更高。 二、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 确立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战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四、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假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根据“十一五”规划: 一、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 三、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 五、管理民主。

1、怎样促进生产发展? 应根本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5)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2、怎样解决生活宽裕问题? (1)统筹城乡发展。 (2)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政策。 (3)大力发展农村个现事业。 (4)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3、怎样做好乡风文明建设? (1)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3)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4、怎样做好村容整洁工作? 基本前提是:农村接到规划。 (1)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2)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 (3)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4)发挥村委以及县乡政府的作用。 (5)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 5、怎样做好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的宏观任务: (1)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和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结合起来。 (2)对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为民谋利。 微观任务:关键是做好村民自治,基本前提是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一、政务公开呢。二、事务公开。三、财务公开。 第二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试题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试题 1、单项选择题 1.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 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 )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合伙制 D.股份制 2.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 研究制定鼓励( )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 A.公有制企业 B,非公有制企业 C.私营企业 D.外资企业 3.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A.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推进西部大开发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A.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C.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D.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5.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 A.从深化改革入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B.树立新的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 C.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经济发展寻求新增长点 D.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集中精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后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国有经济 D.公有民营 7.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 A.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B.适度规模经营

C.资本所有与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D.农村专业户经营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A.基本国策 B.基本方针 C.基本政策 D.基本方略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处理所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B.只是处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C.只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D.只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 )的新型投资体制。 A.银行独立审贷 B.融资方式多样 C.中介服务规范 D.宏观调控有效 2.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A.推进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3.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 )。 A.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B.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 ()就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及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参政议政 D. 合作共事 2. 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个范围的联盟。 A. 两 B. 三 C. 四 D. 多个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抑恶扬善 D.为人民服务 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艰苦创业的精神仍需要在()。 A.全民族保持和发展B.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C.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和发扬 D. 大学生中继承和发扬 5.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加强()。 A.社会公德建设B.家庭美德建设C.职业道德建设 D.党风廉政建设 6.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有价值的思想文化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的问题,是树立和落实()。 A. 正确的发展观 B. 科学发展观 C. 整体战略观 D. 五个统筹观 8. 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是()。 A. 党的十五大 B.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C. 党的十六大 D.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9.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都是人类的客观规律 B.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C.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10.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11.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 12.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A.10%左右B.20%左右C.30%左右D.40%左右 13.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为()。 A.800元B.1200元C.1600元D.2000元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发展生产力B.人与自然的和谐 C.社会公平正义D.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5.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C.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D.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1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民主集中制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人民当家作主 17. 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A. 改革开放 B. 快速发展 C. 与时俱进 D. 和谐社会

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

解决民生问题,发展节约型社会,为国家的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6、转变政府职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8、理顺分配关系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基本路线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自党的基本路线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1、? 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