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旅游扶贫研综述

国外旅游扶贫研综述

国外旅游扶贫研综述
国外旅游扶贫研综述

国外旅游扶贫研综述

————————————————————————————————作者:————————————————————————————————日期: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刘?进

旅游扶贫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消除贫困的首要工具。本文对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结合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实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际效应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旅游扶贫”的新方向:在低碳视角下发展旅游扶贫,赢得生态与收益共赢!

一、引言

我国以旅游项目作为载体解决贫困问题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仅仅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也为多数学者所陌生。到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旅游扶贫开始作为一种口号出现在政府文件、学者论文中,这个概念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当时随着双休日的出现和部分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发现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当地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基础建设等都带来了大的改观,贫困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各地都出现了因为发展旅游而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

案例。

二、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随后出现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研究中。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研究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贫困作为影响旅游乘数效应和经济作用发挥的

一个因素出现在相关研究文

献中。

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首先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PPT (pro-poor tourism)的概念,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在研究内容方面,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Harold Goodwin(2008)提出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联,概述了PPT在旅游业和消除贫困中的演变过程,指出PPT在早期的英国政府部门的国际发展部和环境、运输和地区的要求编制中就有体现。Marx,Saskia(2011)指出,减少贫困和环境问题是在旅游业发展辩论的心脏,旅游应高度重视规划和发展进程当地社区的参与。同时,旅游业作为扶贫工具得到认可,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扶贫模式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

实施。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的学者更注重将定性分析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研究更深入,理论分析也更完善。Spenceley(2003)对南非五个不同的私人旅游企业经营者实施PPT 策略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Dilys Roe ,Caroline Ashley (2004)分析了现行旅游统计方法的统计数据在消除贫困方面潜力的限制,并分析了PPT 研究的局限性。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旅游发展对贫困地区人口的影响,间接反映旅游扶贫的重要作用。总结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环境效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旅游对贫困地区环境的影响也不例外,积极地一面是旅游发展改善了环境,对交通、教育、医疗设施有改善作用;消极的方面是旅游业扩张会导致当地贫困人口失去对自然资源(如土地)等的进入性,从而导致原先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Gurung(1991)对尼泊尔的加奥里帕尼地区研究后发现,山地旅游区建设导致当地森林覆盖面积以每年1 公顷的速度减少,森林资源的减少当地妇女很难收集薪柴和其他物品。

(二)经济效益

Caroline Ashley,Charlotte Boyd 等(2000)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促进小商业经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MatthewJ,Walpole(2000)则认为,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外来资本占据了大部分旅游市场,旅游漏损问题严重,贫困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三)社会效益

旅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导致贫困地区儿童犯罪、破坏当地文化等方面。Nicholson(1992)在对菲律宾棉兰老岛旅游业研究后指出,贫困问题若没有得到优先解决,则贫困地区快速的旅游发展和商品化可能会使儿童走上性犯罪道路。

三、旅游扶贫结语与展望

从目前学者的研究来看,实行旅游扶贫以来以收到了显著地效果,但不可否认有很多地区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普遍存在盲目开发和未经当地居民同意私自开发的现象。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学者所得的理论将生态保护融入到旅游扶贫中,在低碳视角下发展旅游扶贫是明智之举。

何为低碳?低碳就是以较小的碳排放获取较大的利益。其中心是节能减排,核心是通过科学进步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

转型。

笔者认为在低碳视角下发展旅游扶贫需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政府引导。政府始终把握旅游扶贫的大方向,引导其健康的发展;二是企业主导。关键的步骤路子还是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是实行旅游扶贫的主体,成败关键在于企业的运作。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做到每一步都有所依、有所得,抓住难得的脱贫机会,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7241857.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曾本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资源与乡村系统管理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343) [收稿日期]2005-03-25;[修订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曾本祥(1966-),男,湖北恩施人,澳大利亚昆士 兰大学环境旅游专业2002级博士生,从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及旅游扶贫等研究。 [摘 要]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扶贫;文献综述;中国[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2-0089-06 一、导言 旅游与贫困的关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 2P oor T ourism ,简称PPT )(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 ourism 2E liminating P overty ,简称ST 2EP )(S 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 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 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逐渐兴起, 涉及旅游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等(Xu and K ruse ,2002)。 为了评述了解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作者检索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3个主要的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关键词“旅游”、“贫困Π扶贫”和“农村Π乡村”进行“模糊查询”,我们检索到从1996年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章、报告共计700余篇。同时,作者对C BA 和Web of Science 两个与旅游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进行了检索。采用关键词“tourism (旅游)”、“China (中国)”、“poverty or poor (贫困或贫困人口)”和“rural (乡村的)”,进行联合检索,剔除数据库间的重复记录,检索到自1991年以来的100余篇相关文章、报告或书的章节。 二、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普遍认为,各级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总体而言,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招商引资者和市场营销推广者,还充当着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者,对全民进行旅游宣传的教育者(Zhang ,1999)。同时,政府对非正规经济成分的作 用比预想的强大得多。由于正规的经济成分有更多的政府背景优势,更能有效地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那些生活在旅游区并希望以此为生的村民,往往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与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的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低,但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 所谓商务旅游产品,是指以满足人们出差、参加会议和各种展览会、进行商务活动或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商务洽谈、业务交易等商业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各种国际大会、学术会议、专业会议、商业交易会、商品博览,以及依托各种大型体育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从总体上看,商务旅游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一是欧洲作为商务旅游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举办会议及展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约占全球的60%。随着欧洲市场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二是北美地区一直是国际商务旅游的重要地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北美仍然是国际商务旅游是重要地区之一;三是亚太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发展态势,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四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商务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人数仅占4%,但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一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四千亿美元。据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等所创造财富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的10年里,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新加坡旅游局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商务旅游所创造的利润是如此之大。因此,要在商务旅游市场中站好脚跟,不仅只了解世界的发展现状,还要了解本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一下四点:一是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普遍具有高收入、高素质和高职位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 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 /5。二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四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商务旅游服务市场越来越重要。只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才能使我国的商务旅游发展前景更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doczj.com/doc/ea7241857.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篇一: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 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 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 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 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 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 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 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 knetsch,j.l.,(1963)等 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 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 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 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 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 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 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 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 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 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 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 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 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Knetsch,J.L.,(1963)等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PPT 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 & Touche,IIED and ODI,1999)。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果对其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就有可能在反贫困和创造发展机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FID,1999)。 英国海外发展局(ODI),国际环境发展机构(IIED)与格林威治大学责任性旅游研究中心(CRT)于2000 年联合在尼泊尔、南非、乌干达、印度等六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缓解贫困这项课题。其运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的资助者提供主要的研究经费,旅游学者到英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开辟试点,和当地的私营企业、政府、资助者、社区和穷人组成了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他们各取所需,当地政府获得税收,企业取得利润,穷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运作过程他们努力宣传旅游扶贫的社会意义,唤起旅游企业、机构的责任感,促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扶助穷人,同时他们还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非政府组织要将资助经费使用的富有成效,以便反馈给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