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的区域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有许多内容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未形成。从国际来看,有些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比较成功的。英国的知识带动型、日韩的技术引进型和印度的政府推动型都是其中的范例,其实践对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国际比较;区域竞争力

1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区域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范畴,并对产品、技术、市场、组织等创新活动进行了界定。在其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对创新理论不断进行深化和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弗里曼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使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产业群的迅速成长,使人们注意到创新活动的强烈地域性特征。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理论。

较早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Cooke(1996),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研究机构和高等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另外,Asheim(1997)、B.Carlsson(1999)、Cassiolato(1999)等也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而Frarz Toctling(1999)则提出了区域创新的五个特征。近年来国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转向具体案例,如Doloreux(1999)、Philip Cooke(20XX)以及Bjorn T.Asheim &Arne Isaksen(20XX)等的研究。

在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研究在20XX年之后才开始。20XX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络各个结点(、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而创新,并融入

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秀山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四川大学的顾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发展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吴贵生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休,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络系统。

综观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还没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不仅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对象也多侧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地区。虽然如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却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主要包括:①主体是、研发(R&D)机构;②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技术)的广泛介入和政府的适当参与;③创造和转让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④围绕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创造和转让形成的创新络(innovation network);⑤最终目标是实现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基础、文化传统等的差异。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2.1英国的知识带动型

英国也是一个具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英国人注重稳健和忠诚等保守主义因素,悠久的历史也使英国有着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英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加工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创新性和研究型大学是英国区域创新的支撑载体。为了推动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英国政府鼓励科研型大学建立科技园区,19世纪80年代,英国46所大学举办了近20个科技园,1987年发展到37个,20XX年则达到了53个。一些著名的科技园如剑桥工业园、赫利奥特瓦大学科技园、艾斯顿科学园、沃里克大学科学园等,大大加强了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之间的。

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一直是英国政府在区域创新中关注的重点。为了鼓励知识创新,英国政府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3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标志着英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变自主研发为吸收扩散,强调知识的流动性,并通过加强技术扩散来降低知识价格水平。1995年又推出了《加速前进》白皮书,提出了“技术共享与转让的效益指标”四要素7个指标,并制

定出一系列计划来支持技术扩散过程。如政府无偿转让由公共投资形成的知识产权、政府及研究理事会退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线、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共同承担R&D”,以及“通过物化的R&D流动和专利化知识的市场分布”促进技术扩散等。1996—1997年,英国政府用于技术扩散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为解决知识创新型融资难问题,英国主管科技和工业政策的贸工部甚至考虑设立“知识银行”,通过基金或者政府担保的运作方式支持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

剑桥工业园是英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1969年,为响应英国政府关于大学和工业界联合的呼吁,剑桥大学便于当年开始筹备建立剑桥工业园。20XX 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人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该地区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13渐增多的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剑桥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如诺基亚、日立、甲骨文、施乐公司、斯坦福研究所、微软等。剑桥工业园的成功与剑桥大学不可分割。剑桥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通过知识产品化和技术转让得到充分利用。

2.2日韩的技术引进型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日韩两国在发展初期的经济基础较弱,知识和科技的研发力量不足,像英国那样搞自主创新缺乏现实条件。更何况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发挥学习效应,引进而不是独立开发是日韩两国的明智选择。因此,日韩两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技术引进的突出特征。当然,同是实行技术引进,日韩两国的具体做法并不完全一样。日本初期注重模仿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转向自主创新,而韩国在模仿创新的同时一直致

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区域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实行模仿创新。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片萧条,没有基础象英国一样搞独立创新。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从战败的废墟中站起来,日本采取了从欧美购买和引进技术的方式。但是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引进,在引进基础上进行的模仿创新也是日本经济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技术引入基础上的创新使日本在技术进步上的起点很高。日本具有重视新产品开发的个性,被引进的技术被日本稍加创新即生产出新产品,而且这些新产品很快被出口到技术引进国,赚得的外汇又可以用来引入新的技术成果,然后再创新,如此循环。所以日本往往会步入投资少、效益快、质量高的发展轨道。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也开始投入到原始创新领域,实施科技立国战略。90年代后,日本的实用技术成果层出不

穷,便重点引导产学研结合。而日本在60年代开始设立的科技园和科学城,如筑波科技园、关西多核心科技城等,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区域创新体系。另外,日本的区域创新还很注重管理技术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工程技术创新的效应。

韩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经历了“工业集群——R&D集群——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的过程。韩国的区域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自身的创新。在工业集群阶段,韩国的出现了大宇、现代、三星和宏达等大,并且这些大都设立了自己的R&D中心。在R&D集群阶段,韩国政府通过设立R&D集聚中心着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1978年,韩国在大田特别市的大德组建科学工业园区(Science and Industrial Park,简称DSIP)。到20XX年,在DSIP已设立了25个研究与开发类研究所,1个教育研究所和1个国立大学,并建有112个研发中心。在工业集群和R&D集群的交互效应下,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韩国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2.3印度的政府推动型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软件业上与位居世界前三甲的印度相比。迄今为止,印度已在全国建立了l8个软件技术园,其中已有6228家注册,累计出口96.31亿美元,20XX年园区的软件出口额达43.59亿美元,全国软件出口额达58.9亿美元。印度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区域创新体系的代表,如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到20XX年已经拥有4500家高科技,另有250多家跨国公司(如IBM、Motorola、Cisco等)在这里开展业务。与其它国家相比,印度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推动作用特别突出,这与印度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不无关系。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开始在印度工业界得到应用。到80年代中期,印度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发展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于是印度政府在1986年出台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印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软件人才。但是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不足使得软件业的发展缺乏独立发展的基础,政府的责任当仁不让。1989年,印度电子工业局(现信息技术部前身)在制定了“软件技术园区”(STP)计划,并于1991年专门设立“印度软件技术园区(中心)”(STPI)来实施管理这项计划,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印度政府为了推进区域创新实施了全方位的措施:

在基础设施上,印度大力进行供水排水、电力煤气、电信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上,政府在软件园区设立各种公立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并且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信息技术教育业,同时提倡内部设立自己的信息技术

培训机构。在政策环境上,印度着力保证软件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如投资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倾斜、产品出口和质量标准等等,有力促进了以软件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3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区域创新体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个性。无论是知识带动型的英国,技术引进型的日韩,还是政府推动型的印度,不管是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是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市场基础、文化传统、技术背景等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区域创新体系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我国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对于区域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都是刚刚开始。因此,借鉴国际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建立个性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总的说来,国际区域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有以下启示:3.1知识和技术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300多年前,实验科学家的始祖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的同时,就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创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综观英日韩印度等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共同的核心因素就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创新,、R&D机构、技术中介、政府、人员和资金围绕这一核心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创新络。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机构、人才和产学研联合体等的作用。日本对于“创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成就硕果累累,韩国和印度由政府牵头的科研机构聚落对于区域创新的作用意义非凡。对于我国来说,要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就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紧紧抓住知识和技术这个核心因素。

3.2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据竞争优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E.Porter认为,一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而要素条件是选择优势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区域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区域创新特色或个性之所在,而这正要以区域要素条件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依据。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来发展经济,也是扬长避短。相比之下,印度之所以让政府在区域创新中主导,主要是市场、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落后,而选择软件业作为创新的突破口,正是发挥其软件人才竞争优势的体现。因此,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也要以竞争优势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突破。如在中部和北部,科研型大学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方式。

同时可以结合韩国的做法,由政府牵头和R&D机构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西部落后地区则可以采用印度区域创新的方式,由政府主导选择合适的产业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是,促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的必要路径依赖。

3.3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英国还是日韩、印度,其区域创新的路径选择各异,但区域内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重点。英国通过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对的倾斜政策刺激了大量创新能力极强的新型高科技的产生。韩国设立的中小管理局(SMBA)重点就中小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技术人才聘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尤其是技术孵化器(TBI)中

心计划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日本则成立各种类型的育成中心来支持创新和孵育创新。即使是政府主导型的印度,也是主要是通过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和出El鼓励来提高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吸引跨国大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的政策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影响显著。Krugman通过技术转让模型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时滞效应分析表明,技术引进和模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才是根本。所以从长远来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下,在外贸上表现为出口产品大都是资源型,高科技含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在科技上表现为科技投入低、科技创新水平低。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如90年代原国家科委启动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但是我国目前的区域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即东南部高于中部,西部最低。因此,成立类似于国外中小管理局性质的政府机构或者中介机构,采取鼓励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的宽松政策等是培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可借鉴之道。

3.4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适当参与”是政府在国际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好概括。英国的区域创新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工业园区创新大量涌现的客观保证;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韩两国,政府在组织、政策、融资和产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印度虽然是政府主导的区域创新类型,但是并不是说政府就包揽了一切,只不过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在很多方面比发达国家政府发挥更

多的作用而已。总的来说,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区域创新环境的制度供给,这是政府“适当参与”的内涵所在。鉴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区域创新需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因此,区域政府要在区域R&D机构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融资和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方面为区域提供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度创新上,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区域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度供给。当然,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市场主体的舞台,区域创新还是要依靠,政府只能适度参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只能适得其反。

4结语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时间较短,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国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R&D机构的主体地位、技术中介的广泛介入和政府的适当参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和他们相互作用组成的络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不同的特色,英国的知识带动型、日韩的技术引进型和印度的政府推动型是过节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典范。知识带动和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以及政府的恰当参与是国际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在这几个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基础,建立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在线 :s://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N.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现有文献中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者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最多,主要是从创新系统的绩效或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后(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能否带来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测算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国外的研究多是对系统的某一方面功能进行评价。如世界银行主要针对知识经济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总体创新体系进行测度。OECD从宏观层次研究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公共R&D 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闭。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把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作为重点。罗守贵等(2ooo)从区域综合实力、教育资源与潜力、科学技术资源与潜力、企业创新实力、信息条件以及区域政策和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鞠。罗守贵与甄蜂、黄赣承(2ooo)构建了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沿海lO省市进行了创新能力的评估棚。刘顺忠、官建成(2002)将R&D支出经费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将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GDP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 方法评价了各系统的创新绩效151。方成(2003)建立了系统、量化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技术基础指标、创新环境基础指标和创新经济基础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子指标体系,提出了决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用TOPSIS方法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区域创新开题报告

区域创新开题报告 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概念,是由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整合性的集成能力。 山东省区域创新开题报告篇一: 一、选题的性质 理论研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日趋明显,而创新是区域进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区域创新是区域进展的必经之路,研究山东省的区域创新事情,经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干更好地走创新强省的建设之路。 选题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激发高科技人才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 (2)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关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创新的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早较系统如英国的库克教授很早就提出了相对全面的区域创新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波特、克鲁格曼和哈里森、斯卓坡等对区域创新集群浮现的原因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 David Doloreux 认为区域制度特征、知识下部构造和知识转移体系象征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提升创新活动的刺激,区域机构和区域制度安排,应该被鉴定同时依据水平等级和体系分类。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区域创新的研究比国外晚,但是进展很快。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最先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于1996年提出其出版的专著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国内的许多学者从别同角度理解区域创新系统内涵,构建了别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都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此外,国内的许多学者从别同角度理解区域创新系统内涵,构建了别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可能创新之处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别断地进展和完善,但是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和办法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妨碍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有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也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能够借鉴,尤其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对我省经济的进展有着深入、充分的研究,为课题完成制造了外部条件。 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差不多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为完成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办法和步骤研究策略 1、征求意见、确定方向。先阅读大量的对于区域创新方面的理论文献,打好理论基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多方征求意见,明确研究思路,尽快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2、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经过图书馆、站等渠道,多方搜集与所做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好记录和摘抄,进行必要的参考。 3、分析研究、形成论文。对调查资料利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我省在区域创新方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小结

区域创新理论 一、创新 1、创新的提出 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两个伴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区域经济的个性化。 阐释: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地区域化特征,从此意义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创新理论出现的原因: 2战后至70年代中,西方主要国家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创新并没有处于突出的位置。 因为市场的扩大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当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从而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势头普遍减弱→需求日益差别化→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在今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层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所在 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3、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 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包括经济周期本身,都 归因于创新。 德鲁克:创新并非在技术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解析:创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资源,换言之,创新是由有创造财富潜力的资源组成。 这里的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 总结:内涵丰富,影响范围广泛。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设计、新的生产过程,新的营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由一个复杂的交 互系统构成。 科技界的创新: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探索、新成果 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带来市场价值创新=新+市场价值 创新的范围分类 1、企业系统创新。指企业整体的创新内容。既包括在产品、工艺或流程方面的 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企业 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 2、区域系统创新。指区域内整体的创新内容。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 论文摘要:由于区域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溯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早期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认识,多来源于对西方国家创新系统的借鉴,典型的当数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套用。 套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区际(国际)互动5大部分:①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②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③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⑤区际(国际)互动——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应参与区域之间及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包括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区际和对外贸易。 套用经合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此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则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他们把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对待,其四大要素包括:①创新动力——指企业以及影响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因素:②转移因素——是指影响企业了解和传递创新信息的人文、社会、文化因素;③科学和工程基础——是指已积累的知识和科技机构,包括大学、基础研究、公共R&D机构和技术培训系统等:④环境条件——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包括国民基础教育、通信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还有一些学者套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模式,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知识传播系统是由教育与培训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信息,培训创新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系统,而是吸收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机制,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知识的应用、储存和扩散。 2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主要认识 国内最早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学者王稼琼等认为: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区域的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都是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组成。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王稼琼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实质上还是套用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模式,并且没有考虑系统的开放性。 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等,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一种误解。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在表现。所以,将功能要素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部分是不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的。 顾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可分成多个层次或等级。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纲)

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提纲)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战略需求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2、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3、战略需求 (1)科技经济一体化,区域竞争全球化的要求 (2)20年重要机遇期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构筑制造业高地的需求 4、存在的薄弱环节 (1)经济外向依存度高,经济自主能力相对较低。 (2)整体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不够。 (3)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创新的成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5、指导思想 (1)总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2)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主线:提高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动力:制度创新。 6、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和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7、总体目标 (1)体系建设的目标 六个体系——技术源生产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宏观引导体系、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环境支撑体系。 (2)具体指标 ~2010年: 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___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____;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020年: 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___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____; 建立较为完善的、与实现现代化要求基本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实现自主创新,支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源生产体系 8、将南京建设为技术源生产中心 充分发挥南京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聚集,科教资源丰富的优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发展里历程,三个方面即区域创新系统的产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而以求初步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力量。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其发掘区域优势,充分调动区域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整体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衍生研究三个方面来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 区域创新系统的产生是一个演化何积累的过程。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溯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创新理论,从而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的范畴,提出了创新理论,并认为创新是新技术、

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1] 第二阶段是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门斯(1975)在其《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分析创新与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问题时,研究了基本创新的集群式出现的现象。创新集群概念的出现可以被看作创新系统概念的一种重要形式。[2] 第三阶段是英国学者弗里曼在1987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和经济绩效时,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3] 第四阶段是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逐步深入,众多学者发现,如果缺乏区域的支撑,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会特别的空泛和笼统,不能很好的解释区域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因此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在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开创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先河。此后,众多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分支。而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产生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是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研究深化之后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延伸,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