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名)(非修饰关系)

2.【规律2】副词+名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③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1)二月草已芽”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3)江水又东(《水经注》)

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规律3】名词+代词

①汝幸而偶.我。

②驴不胜怒,蹄.之。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4.【规律4】能愿动词+名词

①左右欲兵.之。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1)云霏霏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

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 )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5.【规律5】名词+补语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寿毕,请以剑舞

1)一狼洞其中。

2)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名+介词结构)

6.【规律6】所+名词

①置所罾.鱼腹中。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③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7.【规律7】:“而”前后的名词

①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②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名+连词+动词)

8.【其他规律】:

【规律8】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规律9】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规律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规律11】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9.【练习】:

1)邹忌朝服衣冠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驴不胜怒,蹄之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1.规律一: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表示处所。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④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⑤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⑥表示时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规律二: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日削月割。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练习

⑴夜缒而出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

4.辨析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主谓间,介宾短语:用(在、当、从、向……)、像……一样、重叠式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谓语,与名词有关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王,称王;芽,发芽)

如:①合流屈曲而南。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三)、名词使动用法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2.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其特点是

必带宾语。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四)、名词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1)“认为(觉得)……怎么样”

(2)“把……当作……看待”

(3)“对……感到怎么样”

2.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四、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3)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4)此亡秦之续耳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动词活用为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①泣.孤舟之嫠妇。

②则修文德以来.之。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⑥吞二周而亡.诸侯。

⑦单于愈益欲降.之。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谏太宗十思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且庸人尚羞之

(四)、动词的为动用法

1.为(wèi)动用法,是指作谓语中心语的动词表示“主语为(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行为,即“主语为(替)宾语怎麽样”。

例: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2.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 +宾+动。

一般译为:“给(替、为)……怎么样”。

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3.为动用法翻译方法

(1).为+宾+动

既泣之三日

(2)替(给)+宾+动

(华)佗脉之

(3)对(向)+宾+动

而誓之曰

4.练习

1)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4)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五、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且以该形容词为定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规律一: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活用为名词,该形容词一般翻译成“的字结构”。

规律二:在“之(助词‘的’)”、“其(代词‘他的’、‘他们的’)”后充当中心词,即形容词被定语修饰,活用为名词。

练习:

1)吾与苍梧太守有旧;

2)不能容于远近

3)请略陈固陋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7)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9)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

10)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太宗十思疏》)

11)登高而招。(《劝学》)

12)小学而大遗。(《师说》)

1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规律:

1、形容词活用如及物动词,其后带有宾语。

2、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用在名词或副词后面,活用如不及物动词。

练习:

1、尔安敢轻吾射?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敌人远我。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火尚足以明.也。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

⑧稍出近.之

念悲其远,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

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足以荣.汝身。

②会盟而谋弱.秦。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昂.其直,居为奇货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规律总结

以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怎样”。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秦王恐其破璧。

4)以愚黔首(《过秦论》)

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7)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8)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四)、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

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1)“认为(觉得)……怎么样”

(2)“把……当作……看待”

(3)“对……感到怎么样”

练习:

1.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2.予怪而问之。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析:

使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行动。即“使宾语怎样”。例:项伯杀人,臣活之。“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意动用法: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即“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样”翻译为“认为……”、“以……为……”“把……看成(当作)……”。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五)、形容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触龙说赵太后》

六、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数词用作形容词

1)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2)二三其德

(一)、数词用作动词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3)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4)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二)、副词用作动词

尽其天年

七、规律方法

(一)、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2.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

如:

范增数目项王

(二)、方法总结

首先,辨析词类的活用,必须要弄清该词原来的词性和基本义。如“明”应为形容词,明白清楚的意思。

其次,弄清该词在文句中位置、成分和作用。如:“亦以明死生之大”中的“明”应作谓语动词,为“表明,阐明”之意。

(三)、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八、练习

(一)、练习一

1、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2、瓜分豆剖.

3、自高其能.

4、战而不知兵,是鼠斗耳。

5、大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6、人皆苦之.

7、其勇力不足惮.

8、季文子相宣、成(鲁宣公、成公 ).

9、曾饭友人处.

10、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二)、练习二

1、下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D、用心一也

2、选出下面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

A、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B、公子怒,欲鞭之。

C、范增数目项王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用法相同的一项()

A、朝歌夜弦

B、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C、儿涕而去。(《促织》)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

B、沛公欲王关中

C、还军霸上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三)、练习三:解释各句中的活用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1、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故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必固其跟本。(《谏太宗十思疏》)

4、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

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子:沛公军霸上。(《史记·鸿门宴》)

6、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7、夜缒而出,见秦伯。(同上)

8、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同上)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同上)

10、然后卑事夫差……(《勾践灭吴》)

11、吊有忧,贺有喜。(同上)

1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1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4、浴乎沂,风乎舞雩(同上)

15、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同上)

17、其曲中规(《劝学》)

1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古典诗文 2012-05-21 0544 5d56b7b40102dx9e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 名词用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三 2011-01-02 20:51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 ⒐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名词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词类活用这个高考考点。 2、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3、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基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总结名词活用的规律 2、掌握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不胫而走晨钟暮鼓车载斗量风餐露宿汗牛充栋祸国殃民游戏人生千金一刻二、名词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所”字结构中,“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二)名词用作状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课堂小结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四、课堂练习分析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草木皆兵星罗棋布 大楚兴,陈胜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专题学案:快速破解文言文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课堂目标: 解决一个重点:探讨归纳“三定法”,快速破解文言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突破一个难点:能清楚地区分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 一.讨论探究,归纳方法 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并找出用词类活用的采分点。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归纳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三个步骤 3.学以致用,定向训练(分别翻译划线的句子) (1)2014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2)2013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

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3)2010年广东卷选段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②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麾,1分;河,古今异义,1分;大意,1分。) (4)2009年广东卷选段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5)2008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①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答案】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教案)

(教案)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重点。 2、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意动与使动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练习】读读下列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1、你的脸色苍白极了,连那艳润如樱的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只有那美目清亮如星,暗淡了天上的星辰。 2、怎么样呢,在那个苦洼子里扑通了一辈子,闹了一肚子苦水,最后像一场梦。(浩然《金光大道》) 3、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 4、摘一片绿叶,点缀风雨的路途,扯一片云,轻盈奔波的脚步。 5、好的人生应该有山有水,有寂寞也有欢愉,那些流年物语,终是灿烂了过往,唯美了时光。 6、一曲缓缓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似一股清泉轻轻地掠过温热的梦床,倾听午夜星空的呢喃呓语,醉了往事,瘦了流年。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 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 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想一想】]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词类活用教的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 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 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 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 ,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定语 )+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 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 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 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 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 1】名词 +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 ③籍吏民,封府库。 .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封,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作动,损害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使……听闻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次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头发上指(上,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左右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断其坐股(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砍断 第6课《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间至军中(间,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动,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①名词的活用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变黄 雨雪霏霏(雨,作动词,下 夙兴夜寐(夙、夜,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岂不日戒(日,作状语,天天 ②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乏 ③数词的活用 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使动,使…三心二意 第5课《离骚》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词类活用教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咼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V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 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 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

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自圆.其说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欲+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代+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将+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意动用法,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樊宝玲 探究目标: (1)归纳、展示本课文言知识点。 (2)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重点: 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难点: 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方法: 诵读法、预习自学成果展示法、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死亡是千古以来人人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人迟早要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与其徒劳恐惧死亡,不如安心享受生存的时光,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劫难,让生,更精彩。 其实,庄子在《恶乎往而不可》当中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恶乎往而不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翻译: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带着问题,解读课文。 三、诵读、预习展示: 1、自由诵读,感知文意。 2、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字音: 恶.乎往而不可()相与语.曰()句赘 ..()沴.()鸮.炙() 岂更.驾哉()镆铘 ..()蘧.然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颐隐于齐:“齐”通“脐”,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没有 予因以求时夜:“时”通“司” 县解之苦:“县”通“悬”悬挂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只 (2)特殊句式 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句 莫逆于心:状语后置 肩高于顶:状语后置 予何恶:宾语前置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 唯命之从:宾语前置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

词类活用教案优质课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 和平中学梁老师 教学目标: 1、以现代汉语中和日常口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以高考真题为例,了解考纲要求,培养高考意识。 3、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规律。 4、要求学生找出文言句子中活用的文言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辨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并流畅翻译。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文言的情感。 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我们知道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它一般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而不能做动词谓语。苹果,可以说,苹果掉了,我吃苹果,但不能说,我苹果。当某些词类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比如:非能水也?这个水就是做谓语动词,游水。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但它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中,在日常口语中也依然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和日常口语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1、现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子 a.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名词—动词 b.他家里有吃有穿,生活并不太差。动词—名词 c.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歌曲《发如雪》)形容词—动词 d.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歌曲《七里香》)动词—名词 2、日常口语中的典型例子 高富帅、白富美、牛人、狗伟(梁朝伟小名) 3、词类活用的意义 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为简洁,也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富有音律之美。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也是它能延续至今而活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初中词类活用(学案)

总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题 词类活用 学习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形容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作动词。学习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是名作状“每日”的意思;“东临碣石”中的“东”,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向东。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4、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称王”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天雨墙坏《智子疑邻》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3、狼不敢前《狼》 4、恐前后受其敌《狼》 5、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6、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