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

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

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
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

集中关注早期中国电影(1923—1931)的历史现象,从历史源流的源头梳理中国商业电影传统的生成发育过程和特定内涵,弄清同一电影历史分期[1]之内不同电影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理清中国电影史知识系统和实施准确的历史阐释与叙述的必要步骤。早期中国电影所显现的,风云

集中关注早期中国电影(1923—1931)的历史现象,从历史源流的源头梳理中国商业电影传统的生成发育过程和特定内涵,弄清同一电影历史分期[1]之内不同电影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理清中国电影史知识系统和实施准确的历史阐释与叙述的必要步骤。早期中国电影所显现的,风云际会的喧嚣状况,远不是基于某部著作抽取“影戏观念”[2]或直接概括为“艺术竞争与商业竞争”[3]就能够说清楚的。早期中国电影在形态层面的芜杂直接联系着较深层次的动力学缘由(或者说某些内在与外在的推动力),而且,这种力量更多地来自于中国电影自身,与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层面(以先导和权威性面目出现的强势)主导话语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早期中国电影“芜杂的显现”露出的,更多是电影自身的本色;是电影这一现代艺术形式与新兴文化产业在中国“自在自为”地初步发展的结果。

早期xx电影的“陡转现象”:

从文艺片[4]到商业类型电影

从整体来看,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从文艺片到商业类型电影的徒转。以1926年为界,热闹异常的“国产电影运动”剎时完结,各大公司转向古装片的拍摄。

商业类型电影浮出水面,并迅速覆盖了电影生产与创作的主要地盘。对这一“陡转现象”现有的中国电影史述著作基本是按史实陈述。对现象发生的内、外在原因并未作系统与深入的探究。

早期中国电影在形态上从文艺片向商业类型电影的陡转是早期时段中国电影内部自身矛盾性冲突及其解决的结果。“文艺片现象”在“国产电影运动”阶段的产生虽然有美国好莱坞电影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和流行民俗文艺等方面的影响,但主导性力量是中国电影的产业(经营)性质与整体知识分子的人才结构之间的掣时关系。[5]从1923—1926年的三年间,各电影公司基本处于初创兴

建阶段,集中试制长故事片,创立公司品牌,圈占题材领域,标榜文化品味和经营特色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在“明星”影片公司继《孤儿救祖记》之后与鸳鸯蝴蝶派文人合作,进一步开拓家庭伦理题材,并以《玉梨魂》、《空谷兰》大获成功[6],社会名声和经营效益双丰收的刺激下,各公司以严谨的制片态度尽显其能。一时里“社会问题片“(长城画片)”、“人生哀情片”(神洲)、“唯美纯情片”(上海影戏)、“欧化”影片(大中华百合)、“尚古”影片(天一)、“戏装片”(大中国)、“趣剧”(开心)[7]色彩纷呈,显现出繁荣的创作气象。这些涉足影坛的新、旧知识分子。许多人本身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老板又是电影艺术家(或者持有公司股份)。“营业与良心”;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艺术探索和企业经营现实之间的相互制衡从内里决定了“国产电影运动”影片的文艺片性质。

“国产电影运动”繁荣局面的形成,其中的产业经营背景是制片业的买方市场。由于长故事片刚刚经历短暂的试制阶段,与放映业之间形成的是供不应求的经营关系。“1923年底《孤儿救祖记》片成,试映于爱普庐戏院。第二天即有片商登门以8000元巨资购买南洋地区的放映权,各地片商也纷至沓来。”[8]《孤儿救祖记》的热销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市场的行情。然而,这种状况仅维持了不长的时间。随着电影业成为投资挣钱的热土,电影(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至1925年国内已有电影公司175家,140余家在上海”。

[9]电影(制片)公司迅即兴起,出品量增加,但发行与放映行业的增长并不同步。虽然明星公司辖下的中央影戏公司以及怡怡电影公司(上海)、真光电影剧场(北京,属罗明佑)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所辖影院仅二十来家。除此之外华桥聚居的南洋(东南亚)逐渐成为国片的又一主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品增加带来的压力。[10]

从宏观的角度看,早期中国电影完整的产业链中,制片环节的迅速膨胀势必带来产大于销的结果。产,销矛盾的加剧必然衍生出激烈的行业内竞争和粗制滥造的种种劣行。实际上在1925年这种状况就已经出现,当时“明星三巨头”之一的周剑云就曾撰文痛陈电影界的八大弊端[11],而1926年由他牵头引发的“六合、天一之争”则是以垄断为手段,为争夺发行放映市场所上演的一出“大戏”。当天一公司全力开拓南洋市场,把准南洋观众口味,摄制古装片大获成功

之际,跟风抢拍古装片便是竞争之中自然会发生的举动。联系到影片形态层面,则是由文艺片向商业类型电影的陡转,而促成陡转的巨大推力来自中国电影产,销失衡这一直接的内在矛盾性所产生的能量释放。[12]

类型演变:

从古装片到xx(神怪)片

古装片是早期中国电影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商业电影类型。实际上在此之前以短片形态大量出现的滑稽打闹(喜剧)片也表现出了赤裸的商业性质,但由于这些影片多系对外国同类影片的仿制,不多的几家电影企业也处于“作坊状况”[13],加之短片在二十年代初本身已是一种被淘汰的样式,因此滑稽喜剧(短)片虽摄制较多,却并不是有(在一定企业规模上)实现类型化的条件。

与滑稽喜剧短片的处境不同,古装片已完整地具备长故事片的形制,在企业规模,技术与管理多个方面初具了形成类型实施类型化生产的条件。当时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大户“明星”影片公司“1925年首次公开招股,扩充资本十万元”,“添筑第二摄影场”加快制片速度,公司“内部组织严密,管理井井有条”。至1926年“明星”公司已“可分四个摄制组同时并进,平均每月出片一部有余”。

[14]另一大户“大中华”公司在1924年扩充资本后,与“百合”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百合”公司实力倍增,使其成为“仅次于…明星?影片公司”[15]的制片机构。成立于1925年的“天一”公司也于次年“进行了新的扩充”且发展迅速,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就与“明星”和“大中华百合”并驾齐驱。早期中国电影企业资本状况的改善,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出片速度以及叙事表现能力的同步进展为古装片成为相对稳定的商业电影类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加之古装片紧紧傍依着中国传统的(世俗)文化资源,已然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故事和熟识易懂的接受优势,令其轻易就能通畅地完成生产——发行——放映(资金与利润的回笼)的产、销循环。

有关古装片商业类型电影的资质,无论从“基于复现的人物、主题、布景、情节和图象来界定”。[16]或是从“三要素”[17]的定义来考查,都应该被视为初具类型表征的存在。古装片“类型程式”[18]的获取,主要采用的是从传统(民间和民俗化了的)历史传奇故事(戏文、评弹、评书、古典话本小说)中挪借化用的途径。这些历史传奇历经承传所沉淀下来的(核心)程式。[19]具有超常的稳

定性,它“既作为美学约束,也作为含义的源泉而运作”[20]是重复生产炮制而无(接受)顾忌的基础性模本。在此基础之上,古装片创作又突出特别适合电影视觉表现的那些“微观细部”(诸如香艳逸事,趣味打闹,功、名、利、禄),由此达成了古装片商业类型化的“装配”。无论是“天一”的《梁祝痛史》、《珍珠塔》、《白蛇传》、《孟姜女》、《唐伯虎点秋香》、《木兰从军》还是“大中国”的《牛郎织女》、“大中华百合”的《美人计》,“民新”的《西厢记》,“神州”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长城”的《石秀杀嫂》以及“明星”的《车迟国唐僧斗法》都是同一类型范畴中题材(依据)不同的翻板。与“明星”影片公司在“国产电影运动”期间大量摄制的“家庭伦理片”(时装片)相比,“古装片”无疑有着更为清晰与明确的类型特征。虽然“家庭伦理片”也傍依于“鸳鸯蝴蝶派”(一度流行)的文学创作,但其核心程式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发散效应显然远不如传统的“历史传奇”而且“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始终被严肃的创作态度,教化世道人心的创作观念所左右。《孤儿救祖记》是如此,《玉梨魂》、《空谷兰》也是如此。因而在影片形态种类的考查中,“家庭化理片”被指认为“已显现出某些类型化倾向的文艺片”[21]。

古装片摄制的高潮主要集中在“1927至1928两年之间”。“数量多达75

部”[22]。在古装片兴盛的同时,另一类型武侠以更盛的气势占据了商业类型电影的潮头[23]。武侠片的出现与兴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商业类型电影的种类和内容,而且客观上形成了取而代之的演变过程。武侠片取代古装片的主要原因是武侠片有着更高的类型化程度和更强的视觉表现功能。

当时的武侠片多“是以传统的侠义小说和报刊连载的(新)武侠小说为蓝本脱胎而成的”。[24]与古装片寄居于单个传奇中高度固化了的类型程式不同,武侠片的类型程式有着普泛的类聚效应,而且武侠小说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话语(标志)系统”又使其与真实社会(历史)生活保持着对映/隔离的状态。武林,门派、功夫、奇情……既完整地对映着社会,党派集团,行业营生,人世恋情……同时又自主游离,可志异,志怪向神话性的向度拓展。武侠片全面过继了武侠小说已完善丰满的“系统程序”和基本功能。有着普泛类聚效应的类型程式为类型的发育演化提供了可能性。

考查古装片的类型发展状况,可以轻易地发现:

古装片的类型演变更多只是题材面上(外在的)横向扩展。所谓“改编自民间传说、弹词、演义小说的古装片”。“根据神怪小说、神话传说改编的古装片”。“改编自小说、戏曲、诗歌等纯文学作品的古装片”和“根据史实改编的正史剧”古装片“四种类型”[25]实际上都只是题材类聚性质上的(归纳)。而武侠片的横向扩展则是性质全然不同的结构性滋生,仅主体(侠客)与客体的关系而言,武装片就迅速衍生出“除霸型(如史东山的《王氏四侠》,杨小仲的《大侠甘凤池》),复仇型(如陈铿然的《儿女英雄传》),比武侠型(如任彭年的《方世玉打擂台》),夺宝型(如邵醉翁的《夜光珠》)”[26]等亚类型(或子类型)种类。至于1928年由明星影片公司的《火烧红莲寺》(第一集)所引发的神怪片类型的出现和竞拍,更是从纵向演变的角度揭示了武侠片类型发展演化的清晰轨迹。神怪片是武侠片功夫技能环节极度夸张乃至神话化所引发的类型蜕变,是武侠片类型延续演变的更生形态。其演变明显朝向了“奇观化“的向度,是商业类型电影在基本类型稳定一定时期之后,谋求更大的悦目度和刺激效应的自然择定。而支配和操控这一择定的是观众和市场。“所以红莲寺一出便轰动了全国中下流社会和一般妇人孺子。个个在看完了之后都眉飞色舞地惊叹为国片里的奇迹”。[27]

当然“奇观化”的择定又是与当时电影表现手段,特别是电影特技在奇观化表现方面具有的功能和主创者的创造性发挥紧密相关。以《火烧红莲寺》而论,摄影师董克毅“在摄影技巧的使用上颇具匠心”[28]他使用“接顶”法和真人与卡通的组合成功地表现了红莲寺的辉煌建筑和“剑光斗法”、“空中飞人”、“隐遁无迹”、“勾魂摄魂”等视觉奇观。这说明神怪片的“奇观化”实际上是电影创作(制作),市场以及创制者主观意愿等多种因素协同运作的结果(远非一句投机牟利就能盖棺论定)。至于在武侠片,神怪片摄制中广泛出现的“连集片现象”,则是成熟类型拥有可持续开发功能的直接表征。在古装片的创作中连集现象十分稀少,即使有上、下集之分主要也是受制于(原型)故事长度的缘故(如《珍珠塔》

1926、天一,《xx》

1926、天一)。《火烧红莲寺》创连集之最,三年之中拍了十八集。对《火烧红莲寺》而言,仅将故事层面门派恩怨及功夫种类加以替换就可产生延

续拍摄的“节点”。照此来看,要不是国民政府的禁令[29],《火烧红莲寺》可持续开发的余地或许远不止十八集。

商业电影传统:

断、续间的绵延

早期商业类型电影从1926年到1931年之间的潮涌浪翻,暗含着中国商业电影自主发展的明晰脉理。从古装片到武侠片,神怪片的(类型)发育历程,较为全面地显现了商业类型电影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度初创发展的特有面貌和特定定势。

这些面貌和定势在我们看来,就是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可称之为传统的基本内容(和资源)。商业电影传统的形成,概略地说是早期中国电影这一新兴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形式(涉及政治历史语境,企业和商业流通层面的管理建制,经营状况、技术实力等)与(通俗化了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商业化远作的轨道上深入化合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早期中国电影而言不蒂是一个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此后的绵延流变之中,商业(类型)电影却花开无常、果实瘦小再也难有早期的丰硕。

早期之后的发展期阶段,“新兴电影”勃兴,成为显性的电影现象。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几近绝迹。类型电影意义上的其它种类商业电影的摄制虽未断绝却已势衰力微。这些影片大致可归为两类,其一是进入到“新兴电影”范畴之中,但处于“边缘状况”,《夜半歌声》(马徐维邦导,中国首部恐怖片)可看着是这类影片的代表。此外相对摄制较多,具有一定类型特征的喜剧片由于从属于意识形态表意的需要,得到发展的主要是与讽刺、批判功能相关的喜剧艺术(内容)。其二是以“软性电影”面目出现的商业电影。“软性电影”在喜剧片(《化身姑娘》)、爱情片(《花烛之夜》、《初恋》)和侦探片(《新婚大血案》、《三0三大劫案》)等多个“时尚商业片”[30]的类型样式上均有过创作实践,而且“突出了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效益不错”。[31]但由于总共只有(以艺华公司为基地拍摄的)19部影片,声势不壮(加之时局陡转)因而并未形成气候,使各类型获得充分的发育,形成类如古装片,武侠片的成熟类型。

进入抗战时期,商业电影在已成孤岛的英、美、法(上海)租界内恢复活力,在短短四年(

1937年11月12日—

1941年12月8日)之中拍摄影片250余部,成立电影公司20多家。所拍影片基本为商业影片,其中“古装片大量问世”“共拍摄80余部,约占所有出品的三分之一”[32]。从某种意义上“孤岛”电影重现了早期中国商业电影的热闹景观。对“孤岛”电影的成因,现有历史叙述侧重从特殊环境方面加以阐述[33]。然而最根本的一点却有所疏忽。

“孤岛”电影在语境上虽有其特殊性(战时环境的险恶),然而正是战争使电影的处境重新回到了(类如…早期?)缺少强势主导和干预的状况之中。战争瓦解了国民政府的禁令;也瓦解了“新兴”电影明确的意识形态督导,重回自由的“无主状态”(租界当局的电影检查主要侧重有无…赤化?和抗日内容),被市场左右的商业经营规则自然就成了最大的支配原则。正如当时张善琨所表明的:

“我们的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凡是可以赚钱的片子,不论何种性质都想拍”[34]。在这种形势下,有着广泛题材资源和接受(观看)便利(当然也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古装片遂大量问世。“孤岛”古装片的兴盛基本重演了早期古装片激烈竞争,快速增量(1939年20部,1940年达54部),为争映期、占市场不惜粗制滥造的一幕(“国华公司”与“艺华公司”争拍…三笑?一个7天完成、一个8天完成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然由于时代环境与商业运营状况的不同。“孤岛”古装片中较严肃的出品都放大了“气节主题”(如《木兰从军》、《岳飞》、《葛嫩娘》、《忠义千秋》、《太平天国》、《孔夫子》等)暗中呼应“抗战救国”的时代主题。营销方面特别关注广告的促销效应,“孤岛”首部古装片“《貂蟑》的轰动很大程度上就得力于广告[35]”。除古装片外,“孤岛”电影承续发展期商业类型电影的探索在“恐怖片(《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麻疯女》等),武侠片(《黄海大盗》、《儿女英雄传》、《小侠女》),市民喜剧片(“王先生系列”、“李阿毛系列”),爱情片(《夜深沉》、《金粉世家》、《惜纷飞》等),侦探片(“陈查礼系列”、《中国罗滨汉》)等多个商业类型领域有过相对集中的拍摄制作。但由于时间短促(1941年年内不到一年的时间)。其类型建设的成效并不乐观。

就“孤岛”电影总体的状况看,古装片再度成为商业电影的主导(主打)类型是一个颇值得认真关注的现象。其真正的历史动因并非只是时代环境的偶然性选择。作为中国商业电影中最具民族特色(从类型核心程式到具体故事内容,集体无意识)的成熟类型,古装片在抗战时期之后再也没有呈现过早期和“孤岛”时期异常充分的活力。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华语电影意义上的)香港现代电影工业的建立过程中发现这一类型绵延不绝的踪迹。1947年“永华”公司以“大片”方式推出的《清宫秘史》,《园魂》;1958年“邵氏”公司集中拍摄的“黄梅调”电影(《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古装片类型(显性化)的循环复生。

即使新中国电影对商业类型电影实施整体剔除,造成了绵延的巨大断裂,但我们仍然能从“十七年”“英雄电影”的序列中发现《林则徐》《甲戊风云》、《李时珍》、《宋景诗》、《秋翁遇仙记》等被改装过和过滤过的“古装片”,特别是还有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在全国上下引发“轰动效应”的典型事例。(这些影片还不是更有人缘的故事片)。事实上即使在新中国电影历史进程中,古装片也仍然以“潜行”的方式存在。“文革”后的“新时期”,在娱乐片的称谓之下,古装片、武侠片、侦探片(公安片)、爱情片,喜剧片等商业类型电影开始复苏。理论、批评界也以争鸣的方式为商业电影正名,然而在长期的断裂之后,中国商业类型电影领域的严重贫血从企业,经营、创作各个方面显现了出来。为数不少的娱乐片大多有商业电影之名,而无类型电影之实。因而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境外真正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好莱坞大片和香港电影进入之时(也包括盗版光盘等地下渠道),娱乐片便顷刻烟消云散,直至新世纪之初的当下,中国商业类型电影仍是一块显露着荒芜的待耕之地,真正商业类型化意义上的生产创作,只能局促于窄小的空间,借助“贺岁”等特殊档期昙花一现。

当然,商业电影传统的绵延并未就此断掉,相反是以转移续接的方式在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政策管束相对松动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领域显现出活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篇)历史剧和武侠连续剧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层面持续时间最长,制作数量最大的两个种类。继八十年代的《西游记》之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构成的“名著长剧”。《雍正王朝》,《大明宫词》、《康熙帝国》,《天下粮仓》、《太平天国》、《走向共和》等构成的“历史正剧”。《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皇

嫂田桂花》等构成的“裨史长剧”以及仍在一部接一部改编之中的“金庸武侠电视剧”和其他武侠题材的连续剧都遵循着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类型的基本规范,实现着类型(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连动(当然也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正如李少白先生针对古装片的历史迁延所指出的:

“古装片至今也还在拍,不过不用…古装片?这个词了;但作为一种类型片其要素是一样的。现在拍的绝大多数古代题材,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管是大陆的、还是台湾的、香港的,绝大多数走的还是…古装片?的路子。”[36]按我们的理解,李少白先生所说的“路子”实际上就是动态绵延中的商业电影传统的(有效内容)。

应该说中国商业(类型)电影传统在断、续间的绵延既是顽强坚韧的,也是尴尬无奈的。

在长时间的阻断隔绝之后,传统仍然显现着民族(商业)电影固有的本色。然而在它发源的本土——电影之中,却至今未有棲息繁衍的领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历史与现实层面的遗憾。

[1]对(古典时期)中国电影历史的分期,我们拟分为,初创期(1905—1922)、早期(1923—1931)发展期(1928—1937)、战时期(1938—1945)、高峰期(1945—1949)五个时期。

[2]参见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1期。

[3]参见陆弘石.“商业电影,第一次浪潮”载《中国电影:

描述与阐释》xx电影出版社2002版。

[4] [5]文艺片归类及文艺片传统的表述,见拙作《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电影艺术》2003年5期。

[6]《xx》

(1924)映后大受观众欢迎、“短期之内盈利逾万元”、《空谷兰》

(1925)映后盛况空前,收入高达132300余元,创下早期国产电影票房记录。

[7]参见李少白先生《影史榷略》2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版。

[8] [9]朱剑、汪潮光《民国影坛纪实》

23、33页江协古籍出版社1991版。

[10]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11]见《xx特刊》

1925年5月号。

[12] “直接的内在矛盾性”侧重指早期中国电影整体上几乎没有有效的管理、疏导的行业保障机制以阻止和化解行业危机的发生。

[13]初创阶段中国电影企业资金水平低下,企业形态呈现为“作坊”。多以家庭成员,友情关系为纽带或以附设的方式形成。

[14] [15]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

85、87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

[16] [18] D·道格拉斯,C·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版。

[17]见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详指: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19]这些程式丰富而固定,诸如“才子配佳人”、“公子蒙难,小姐赠金”、“金榜题名,洗雪前冤”、“痴心女子,负心汉”等等,而在叙事结构层面又有单线叙述、环环相扣,先抑后扬,大团圆结局等。

[20] D·道格拉斯,C·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版。

[21]虞吉《…国产电影远动?与文艺片传统》、《电影艺术》2003.5期。

[2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

[23]据xx先生《影史榷略》所述:

“在1926年古装片拍了一段时间后,大约到1927年下半年,便掀起了武侠,神怪片的拍摄热潮”。

[24]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版。

[25]见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214页的归纳与描述。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

[26]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版。

[27]蕙xx:

《火烧红莲寺受欢迎的几种原因》、《新银星》11期,

1929年6月版。

[28]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版。

[29]据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火烧红莲寺》“除

1、2集间隔半年以外,以后各集间隔都当短”。由此可知“成熟类型”持续开发的产出比已相当高。但这一势头为1931年国民政府发布“禁摄武侠神怪片通令”中止。

[30] [31]李少白、《影史榷略》9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版。

[32]弘石《特殊的风景—“孤岛”电影重读笔记》《当代电影》1998.3期

[33]在《特殊的风景》一文中,陆弘石先生将“孤岛”电影的成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缘由。

[34]转引xx:

《孤岛时期的上海电影》《电影艺术》1981年8期。[35]见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36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版

[36]李少白《影史榷略》4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版。

10种经典电影类型

10种经典电影类型 1“鬼怪屋“型 如同在鬼怪屋中游戏一样,这类电影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某些可耻的原因(通常是贪婪),导致了可怕的事情发生。“生存”是这类电影中的原始情感。代表作品:《侏罗纪公园》“屋子”代表有限的空间,比如海边小镇、太空船、一套房子、一座孤岛,必定会有无耻之事,比如贪婪、疯狂、科学实验等等引发混乱,促使鬼怪诞生,剩下的就是“追踪和躲藏”。要记得给鬼怪增加新纠葛并引发观众的惊叫。这是编剧应承担的职责。想想古希腊的牛头人身怪物,半人半牛、处死罪犯的迷宫,这是鬼怪故事的原型。学习范例:《侏罗纪公园》、《猛鬼街》、《惊声尖叫》系列,有时候是人扮演恶魔,比如《致命的诱惑》。2金羊毛“型如果你的剧本可以归入到公路电影,那么你必须知道这种类型,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英雄去海外寻找金羊毛的神话故事,一般都是这样,主角上路寻找某物,历尽艰辛最终发现别的东西——他自己。 “自我认知”在这类电影中远比“完成任务”更为重要。代表作品:《星球大战》 故事的转折点即主角一路上遭遇的人物和冲突,跟其他故事没什么不同。此类影片的主题都是内心成长,实际上情节就

是冲突事件如何影响主角。不在于走过的路程,而在于主角在前进过程中的转变方式,要使那些转折点跟主角紧密相关。使故事成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主角从那些事件中对自我的认识。 这个类型也包括强盗片,个人或群体进行的所有探险、任务或宝藏,都落入金羊毛的类型,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其中的任务相对于个人的发现而言,常常变得次要。抢劫的意义突然变得比纠葛和情节更重要,比如《十一罗汉》,《十二金刚》等等。 学习范例:《绿野仙踪》、《星球大战》、《一路顺疯》、《回到未来》、皆属于这个类型。3“如愿以偿”型 如字面意思,主人公因某种原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某种原因”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主人公自身的努力。此类型的原型来自于“瓶子里的魔鬼”。不论是神的赐予、幸运还是场景中出现的魔法,都是实现愿望的工具。代表作品:《冒牌天神》 “我想拥有……”或者“要是……该多好”,这种白日做梦类型的幻想是影片经久不衰的动力,它来自于人类对实现自身欲望的极度渴望。 如愿以偿的另一面,是诅咒的愿望,主要讲述因果报应。规则是:如果是个实现愿望的故事,主角必须是个受人愚弄、无助的灰姑娘,观众非常认同能给主角带来快乐的人或事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中国电影票房行业分析报告2017

2017年电影票房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6月出版

文本目录 1、2017 年春节档票房分析 (5) 1.1、2017 年春节档票房情况 (5) 1.2、2017 年春节档实际票房分析 (7) 2、票房走势影响因素分析 (10) 2.1、热门影片积极票补拉升春节档期票房 (10) 2.2、影院渠道加快下沉,三四线城市成重要票仓 (11) 2.3、电影内容质量与口碑将影响票房的后续走势 (15) 3、2017 年电影票房预测 (18)

图表目录 图表 1:2016、2017 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对比(亿元) (5) 图表 2:2016、2017 年大年初一电影票房对比(亿元) (6) 图表 3:2016、2017 年春节档单日票房对比(万元) (6) 图表 4:2017 年春节档实际票房(亿元) (7) 图表 5:2016、2017 年春节档实际单日票房对比(万元) (7) 图表 6:2016、2017 年春节档累计观影人次对比(万次) (8) 图表 7:2016、2017 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对比(元) (8) 图表 8:2016、2017 年春节档单日观影人次对比(万次) (9) 图表 9:2017 年春节档电影票补宣传 (10) 图表 10:2016 年和 2017 年春节档电影票房预售前三(万元) (11) 图表 11:2015-2017 年春节档各层级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占比 (11) 图表 12:2015-2016 年各层级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占比 (12) 图表 13:2015-2016 年年观影用户地域分布 (12) 图表 14:2015 与 2016 年观影用户年龄分布 (13) 图表 15:2016 年和 2017 年春节档票房前三占比 (14) 图表 16:2016 年和 2017 年春节档票房前三电影对比 (15) 图表 17:2016 年和 2017 年春节档大年初一至初六票房走势(万元) (16) 图表 18:2017 年春节档重点电影豆瓣评分 (16) 图表 19:2017 年春节档重点电影票房(万元)走势 (17) 图表 20:2017 年春节档重点电影人均场次走势 (17) 图表 21:2017 年春节档重点电影排片走势 (18) 图表 22:2012-2016 年分账片票房(亿元) (20) 图表 23:2012-2016 年分账片票房占比 (20)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

2010中国电影票房现状

长久以来,中国电影在体制与市场之间摸索向前,却同时不可避免地被自身制造出来的敌人——资本——所吞噬《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2010年电影票房超过100亿,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2月28日,中央外宣办召开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 100亿,这一数字,足令一大批长期浸淫于小格局的电影人狂喜: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终于来临。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目睹狂喜背后的苦涩:当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代替艺术奖项成为无上荣耀,当票房完胜艺术成为终极追逐目标,当人们再次回归影院却仍苦于选择太少,当艺术院线迟迟不能赢利回本而商业院线大肆扩张……长久以来,中国电影在体制与市场之间摸索向前,却也同时不可避免地被自身制造出来的敌人所吞噬——愈是真金白银的市场,愈意味着真枪实弹的抢掠。 一个市场,两份榜单 追求一亿人民币已经不刺激了,要进就进“一亿美元俱乐部”——确切地说,是姜文升级了中国导演们的胃口和野心。尽管其艺术主张和隐喻技巧无不深具划时代意义,但《让子弹飞》更加强烈而真实的刺激在于数字:超7亿元的票房,让其成为首部实现“一亿美元”目标的华语片。

而仅仅几年前,票房过亿还几乎是个奢望。 张华勋凭《神秘的大佛》、于本正凭《生死抉择》、张艺谋凭《英雄》、冯小刚凭《天下无贼》、陈凯歌凭《无极》纷纷成为票房破亿的导演,其中冯小刚从《天下无贼》开始,拍摄的6部作品票房均过亿元,张艺谋则以5部紧随其后。在随后的两年中,这一阵容飞速扩大,仅2009年,“亿元户”成员就增至11位。而随着《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华语片票房过亿,导演尚敬和张一白也正式跻身“亿元俱乐部”。据统计,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7位导演执导的电影票房成功破亿,再加上执导合拍片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导演,“亿元户”已有35位。 就在中国电影市场捷报频传的同时,两份票房榜单却令业界哗然。今年1月,某网站评出“2010年内地影片票房亏损前十位”和“十大最差”榜单。榜单显示,投资2500万元的电影《惊情》,票房收入仅为10万元,收益比约1/250,位列榜首。由陶虹监制的影片《米香》,上映不到一周,就被迫下线,全国票房不到10万元,收益比约1/50;《异空危情》投资高达3000万元,票房仅150万,收益比不过1/20…… 一将功成万骨枯——到底是多少中小成本影片的落寞,成就了亿元导演们的荣光?而若要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过百亿的出品人摆一场年夜饭,那注定将成为少数人的狂欢,在门外默默垂泪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不仅榜单中的影片,2010年,除了《人在囧途》、

谈谈对影视鉴赏的认识与感悟

影视鉴赏 题目: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感想、建议及相 关影片的一句话点评 班级: 10电信 姓名:赵海艇 学号: 10110003146

影视鉴赏 对于公选课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但面对上千人的同时争抢,迫于无奈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不管我们选什么样的公选课,首先我们得端正我们的态度,不能说一定会学的很好,但至少也得有一定的了解。 我平时对影视方面的作品是很感兴趣的,去图书馆的时候也喜欢翻看相关书籍。在作品中不仅能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而且能启发我们,总能折射出一个人生哲理。其实选这个公选课也是一波三折的。刚开始这门课的名额爆满,后来在下一学期我才逮到一个机会选到了这门课程。对于影视鉴赏,一听就感觉就是看一些电影,其实不完全这样,这些电影还是会给人一些启发与思考。 每次,老师是对今天所要讲的主题进行讲解,介绍,然后就看一些很经典的电影。一般时间都控制的挺准的。 收获: 1)就是看了一些平时不太能接触的电影,相比较而言有些电影的年代是久了点,但是确实很精彩,比如说《开水房》,每一次看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耐人回味。这也对我以后选片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正如上面我所提到的在我们被男女主人公着,甚至被一个细小的情节牵动着,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啊,每一部电影的背后总是有一种它所坚持的精神,虽然说我们不能百分百的理解,但这也不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吗?福贵的乐观、硬朗和幽默; 3)紧张的学习给我提供了放松的契机,电影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享

受。 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电影本身以外,还有就是老师在出勤这一块抓得特别紧。其他公选课的点名情况我也有些了解,好多老师就因为人数比较多,每次都是随机的。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些同学替别人签到,而您总能分辨出来,这一点我不能不佩服。 建议:我觉得在开学第一节课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将这一学期公选课所要讲的题标及相应电影一一分类,然后选出同学们喜欢看的电影,这样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最好还能加强与同学间的课堂沟通,比如说问一些上周一我们的讲的主题是什么,看了什么电影等问题。回答积极的话也可以在期末成绩上或许可以加上一些分数。 影视鉴赏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同学们电影欣赏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享受艺术,在艺术中不断提高自己! 对看过电影的一句话评价: 《你整我,我整你》 人生绝不容许别人来导演。 《华尔街》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 《居家男人》 有家的男人才算完美。 《开水房》 学会辨别,没有天上掉下的馅饼,股市有风险。

什么是类型电影

在现在,电影成为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娱乐活动,平时没事的时候,人们经常回约上三五知己,闺蜜哥们去影院看一场好看的电影,可以沟通朋友间的感情,而且放松解乏。 不过我发现生活中许多朋友可能对“类型电影是什么”不是特别了解,本文将带来相关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我们通常讲的电影类型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讲的什么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从而电影类型就具有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种是指电影类型主要从电影叙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电影的的内容、形式、功能来划分,如故事片、纪录片、文艺片、惊险/动作片等。 另一种概念就是叫做类型电影,即通常所说的类型片,这主要是指在虚构类故事片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具有相似的叙事元素的各种故事片形态,也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片下的分支,如西部片、恐怖片、科幻片等。 类型电影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呢我们一般说的类型电影常常就是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的形成的一种影片的制作方式,是根据观众的一个接受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分析研究而确定下来的。 广义来说按照不同的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制作出来的影片就叫做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的背景 是依于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确立的背景下完成的,制片厂制度就是使影片的生产进入工业化流程,就像我们的生产车间一样有一定的流水线作业。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票房利润,所以类型电影成败的标准主要就是商业票房的高低。 类型电影的分类 一般是分为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强盗片、恐怖片、科幻片等等,现在随着电影的发展也发展出了其他的类别,例如战争片之类的。 当然了,每种类型都会有不同的观众群体,就像科幻片是男性群体的爱好,而爱情片、歌舞片则受到的更多是女性群体的爱戴。 类型电影的特征 1、公式化的情节 类型片有它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例如在西部片里面就会有正反两方,在歌舞片里面就会有小人物变成大明星的这种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 固定的叙事模式必然会产出于其相符的人物形象。例如前面所说到的西部片,里面肯定会塑造出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牛仔,而在歌舞片里就会设置一个能歌善舞的贫家姑娘,这就是所谓对的定型化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一些特定的场景、特定的类型影片中具有特殊的表意功能和象征意义。就比如说在恐怖片中就会设置一些恐怖的氛围,诡异的音乐啊,特殊的跟踪镜头啊,幽暗的走廊房间啊等等。 01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网络2014-04-03 5991人喜欢 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此后的无数影片纷纷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专业而系统化的特色营销使得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也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成熟。电影营销在这几年似乎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级都频频使出营销新招。 一、《英雄》新闻营销最成功 2002年底在全国上映的张艺谋影片《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是当之无愧的,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也引来了无数争论。张伟平策划的一系列轰动性新闻事件,使全国媒体持续地为《英雄》疯狂,最终成功地把《英雄》炒上了天,我们来回顾下新画面公司高明的新闻营销过程。 影视营销 1:2002年7月13日,天津《新快报》突然曝光了《英雄》的多张剧照。 2:2002年8月2日下午3时,张艺谋携《英雄》在香港湾仔会议中心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 3:2002年9月9日起,一部名为《缘起》的记录片推出,跟踪拍摄记录这部电影的成长。 4:2002年10月中旬,新画面公司打出关于《英雄》出征奥斯卡的报道。 5:2002年10月24日,《英雄》突然要在深圳首家五星影城“试映”7天。 6:2002年11月19日,由《英雄》编剧李冯改编的同名小说面市。 7:12月14日至17日,剧组主创人员乘包机前往3个城市参加首映场的见面会。 8:11月29日下午,电影音像版权在中国大饭店的宴会厅拍卖。 9:12月6日,游戏版、漫画版《英雄》火速推出。 10:12月6日《英雄》广告上央视。 11:12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个首映仪式。上海和广州两场新闻发布会。

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1.泰坦尼克号(1998) ¥3.595亿 2.赤壁-上(2008) ¥3.12亿 3.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 ¥2.91亿 4.变形金刚(2007) ¥2.77亿 5.英雄(2002) ¥2.5亿 6.集结号(2007) ¥2.43亿 7.画皮(2008) ¥2.27亿8.长江七号(2008) ¥2.05亿 9.投名状(2007) ¥2.0亿 10.功夫之王(2008) ¥1.865亿11.功夫熊猫(2008) ¥1.81亿12.无极(2005) ¥1.795亿 13.功夫(2004) ¥1.55亿 14.十面埋伏(2004) ¥1.536亿

15.蜘蛛侠3(2007) ¥1.45亿 16.007大破量子危机(2008) ¥1.44亿 17.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7) ¥1.37亿 18.色戒(2007) ¥1.263亿 19.夜宴(2006) ¥1.251亿 20.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2007) ¥1.247亿 21.天下无贼(2004) ¥1.21亿 22.生死抉择(2000) ¥1.20亿 23.木乃伊3:龙帝之墓(2008) ¥1.14亿 24.大灌篮(2008) ¥1.11亿 25.钢铁侠(2008) ¥1.08亿 26.珍珠港(2001) ¥1.05亿 27.全民超人汉考克(2008) ¥1.03亿 28.真实的谎言(1995)

¥1.02亿 29.金刚(2006) ¥1.0184亿 30.霍元甲(2006) ¥1.0160亿 31.达·芬奇密码(2006) ¥1.0120亿 32.少林寺(1982) 约¥1.011亿 33.妈妈再爱我一次(1990) 约¥ 1.005亿 34.保密局的枪声(1979) 约¥1.00亿 35.神话(2005) ¥9550万 36.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5) ¥9490万 37.007大战皇家赌场(2007) ¥9200万 38.宝贝计划(2006) ¥9200万 39.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4) ¥8630万 40.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2008)¥8610万 41.后天(2004) ¥8600万 42.七剑(2005)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以红色经典电影为例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吸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并且把它们的精华细胞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并且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体会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电影的观众层次也非常广,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人生经历,男女老少,都是电影的观众,所以电影所带来影响也就特别大。 红色电影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基础而创作的抗日 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反特为主题的电影。在观看这些红色电影时,仿佛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让我们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对民族凝聚力和对党的先进性教育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电影、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先生曾经这样解释红色经典:“‘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体验和表现。在我国,对红色经典作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它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电影、戏剧、电影等作品,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这批经典作品的横空出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弥漫于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他们的血液中打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烙印。” 一、红色经典本身的通俗文学特质 1.传奇式叙述 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作品本身具有的通俗文学特质,

类型电影介绍

类型电影 科幻片

什么是科幻片呢?科幻片是类型片的一种,利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在此基础上展开影片叙述。这些影片中的所谓的元素都是由人为假象出来的,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为此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发生的事情放在科幻片里面很有可能发生。例如: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之中,这些汽车能随时变换状态,可以变化成人类形态作为一名战士去打斗,也可以还原成最初的形态作为一辆超级跑车在大街上极速狂飙。但是反过来放在当下,以目前的科技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效果的。这些就是科幻片的魅力所在,可以将一切不可自主移动的物质赋予生命力,可以将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科技提前设想出来。而且科幻片可以大幅度的改变时间,对人物塑造也相对于简单一点儿,这些细节往往都是被观众所忽略的,因为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特效和情节上,由此可知这也是科幻片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实科幻片很好的反应了目前人类的生活状态,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科幻所创造的幻象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获得片刻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刺激。就比如说好莱坞有关美国白宫题材的科幻片,它们几乎有着同样的目的以及影片的前提,那就是白宫被“摧毁”,所以现在很多人 得出的评价以及结论就是美国人非常“喜欢”摧毁白宫。这一类的信息也是科幻片存在的意义,就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科幻片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幻电影不仅仅只是以精彩的画面效果吸引眼球,而是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它们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题越来越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它 1

们在娱乐观众之时还能引起人们对环境、对社会、对道德的反思,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人类对于自己的状况更好的了解并作出最完美的更改。 幻想是每个人的天分,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或多或少的憧憬,有美好的也有沮丧的,所以喜欢看科幻片的人都是有想象力的人,对未来总有太多好奇。相对于国外的科幻片,国内科幻片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跟历史文化也有一定关系,但中国不缺乏没有想象的人,我们在实力上和技术上多下功夫。科幻片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自我艺术的展现。 2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

2012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2012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内地电影票房77亿元,与去年同期票房57亿元相比,同比增长35%。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5亿元,占比仅为32.5%。今年5月,国产片仅占当月总票房的13.8%,为上半年最低。 随着4月《泰坦尼克号3D》、《复仇者联盟》、《超级战舰》、《黑衣人3》等接连粉墨登场,国产片票房告急。5月,全国票房收入约12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1.65亿元,仅占比13.8,跌入谷底。1至6月,全国票房7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5亿元,占比32.5%。 6月28日,《画皮2》上映,一扫国产片萎靡气息。《画皮2》在6月25日至6月30日赢得票房冠军,收入2.082亿元。截止到7月17日日晚,该片票房超越6亿元,并刷新国产片多项票房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6月30日,共有141部电影上映,其中国产片有103部。可是,影片上映数量与票房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而是“倒挂”。 上半年公映电影约为140余部,进口片数量为38部,其中14部分账大片中仅有两部片子票房未过亿。“吸金大户”3D《泰坦尼克号》进账9.3亿元,《碟中谍4》和《复仇者联盟》分别将6.8亿元和5.6亿元收入囊中。此外《黑衣人3》接近5亿元、《超级战舰》破3亿元。 纵观上半年公映的百余部国产片,过亿的影片也不过6部。《画皮2》票房排名第一,算是为国产片挽回一点颜面。《大魔术师》 1.7亿元位居次席,过亿的还有《喜羊羊与灰太狼4》1.65亿元、《黄金大劫案》1.5亿元、《爱》1.37亿元、《逆战》1.3亿元。相比之下,2011年上半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数量达到8部。 在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前五名地区依次为:广东11亿元(8.6亿元)、北京7.4亿元(6亿元)、江苏7.2亿元(4.8亿元)、上海为6.6亿元(5亿元)、浙江将近6.6亿元(4.5亿元)。在院线票房排名上,万达院线将近12亿元、上海联和院线8亿元、中影星美院线7.7亿元,占据票房前三甲。 国产片的分账比例大致是,可以分的票房为总票房减去有关税费剩余部分,制片方分38%至43%,发行分4%至6%,院线分3%至7%,影院分50%至52%。也就是说,大致每100元票房,制片方最多可以拿到40元左右。至于一些中小成本制作,往往在分账上拿得更少,也就是三成。一部投资300万元的小成本制作,要拿回7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最近大热的画皮2制片方已经入账2.2亿。 在中国电影市场,有一个重要指标,观众人次过千万。2009年,达标影片3部;2010

对影视鉴赏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影视鉴赏的认识! 第一、对影视发展的历史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我们虽然从小就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但对影视作品的认识总是感性的。看过几遍就忘记了,很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影视教育,我们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的成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哑剧、黑白片,到后来的“声色俱全”的作品。从只看情节,到懂于一些拍电影专业手法。从只看演员表情,到关注电影配乐的使用。这种深入的了解,使我们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皮毛,而能够知晓一些影视制作上的事情,拓宽知识面。影视作品里有对过去事实的反应,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第二、加强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积极作用。 我想,这是优秀影视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作用,影视教育则大大加强了这一点,起到提点的作用。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课余靠看一点课外书来增长点课外知识,整天忙着高考,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考上,我们也很少主动找一些影视作品欣赏,既没时间也没精力,而上大学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好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样一个好好增长知识的机会。 老实说,现在都大三了,我们对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憧憬另一个国度的生活和模样,常常会幻想亚马逊雨林里的热闹。但是,我们的视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延伸那么远。而影视作品恰好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搬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这个世界。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我们了解世界的目的,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凭借我们自己的阅历,看到的世界还是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都是不真实的,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2、促进大学生的成熟和发展。 大学是一个校园也是一个最令人成长的地方。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了“社会”,在这个缩小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成熟起来,成熟是一个需要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蛹化蝶一样的漫长和痛苦。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像一个好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些东西,听别人讲总是枯燥难耐,但同样的道理由影视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领悟和接受。正如看《活着》,让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会一样两样的本领已经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了,另外,还得做一个易于变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看《阿甘正传》,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本篇论文以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上海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论文以“民族认同”为主纲,以历时发展为经线,以影响研究为纬线,描述中国电影如何在欧美电影的强势影响之下确立起来。作者从三个方面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生、发展过程:(1) 1920年代初,欧美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造成中国观众的认同焦虑,而摆脱对华人的定型化表现,在银幕上展示民族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公司兴办的一个重要动机:(2) 起步之后的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借鉴欧美电影的过程中确立本国电影的民族身分,即寻找到中国观众认可的民族电影形式,在这当中,“华式”与“欧化”显示出中国电影的两种文化取向;(3) 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转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引发古装片、武侠片热潮,在竞拍商业影片的大潮中满足着对中国民族特性的表达。论文作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促成兴办中国电影业的动机之一,它决定了借鉴与学习过程中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并最终促成中国古装片、武侠片两大商业片类型的形成。这是本篇论文理解与描述1920年代电影的一条基本线索。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梳理了1920年代欧美电影在华的放映情况,介绍了以侦探长片、喜剧片和爱情短片为主要片种的西片放映格局,同时讨论了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民族认同焦虑,以及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渴望与期盼,在这种环境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电影被赋予了满足民族认同和民族自我期待的崇高使命。第二部分《初始的模仿与选择》,

讨论192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如何从仿制入手,开始了侦探片、爱情片和喜剧片的试验与探索,以《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和《劳工之爱情》等影片为例,探讨了中国试制电影与欧美影片的影响关系,在此部分还讨论了在“商务”、“上海影戏”和“明星”形成的竞拍态势中,初露端倪的“欧化”与“华式”两条发展路径,包括“商务”早期长片的国家意识和影像风格上“欧化”色彩;“上海影戏”对欧美儿童片的摹仿以及“明星”以《孤儿救祖记》为代表的比较民族化的创作方向。第三部分《“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以“明星”中的郑正秋、包天笑和洪深的创作为例,探讨他们实现电影本土化的方式,郑正秋对本民族特性的体认、包天笑对西方文学的转化以及洪深对刘别谦心理描写手法的借鉴,既涉及他们创作的个性,同时也表明“明星”集体注重电影民族特性的共同特征。第四部分《“欧化”:民族认同的缺失》,作者以“知识分子电影”概括了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西方化的“长城”、“神州”、“民新”等公司的创作,他们成为中国电影与“五四”新文化相联系的纽带,其影片由于思想意识上的西化色彩而受众面狭窄:另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极力摹仿西片的“大中华百合”则备受诟病,本文在指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试图较为客观地描述和评价该公司的创作面貌。第五部分《古装-神怪-武侠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将梳理这些影片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成因,作者认为古装-神怪-武侠片是在欧美电影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之下,中国电影开始转向传统叙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众多民族民间文学,为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表达寻找到深厚的文化资源,满足了中国观众

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

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07年部分上映影片场 次、人次、票房 https://www.doczj.com/doc/ea4012791.html, 2008年11月25日中国电影网 2007年进入城市院线市场发行的新片共计200多部。其中,国产影片150多部,占75%;进口影片约50部,占25%。贺岁档期间,国产影片占了绝对优势,《集结号》、《投名状》等三部影片票房过亿,当年合计票房为45000多万元,占全国影院票房16%以上。三部影片的出色的票房表现充分显示出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 5.1部分上映国产影片票房分档结构 2007年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影片有3部,与2006年持平;票房1000万元以上的影片数量23部,较2006年的17部增长超过35.29%;票房200万元以上的影片63部,较2006年的46部增长了36.96%。 表5-1-1:2007年国产影片票房200万元以上影片票房分档结构 图5-1-1:2007年票房200万元以上国产影片分档票房及市场份额

中小成本影片的票房比例明显较上年有所提高,这标志着中小成本影片开始从内容和市场出发,主动选择适合类型和样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档期和市场,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地观众进入影院,扩大了电影的消费群体。 2007年进口影片票房过亿元的影片4部,票房合计70276万元,占进口影片票房的46.85%。票房过2000万元的影片18部,票房合计11.78亿元,占进口影片票房的78.53%。 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07年部分上映影片场 次、人次、票房 https://www.doczj.com/doc/ea4012791.html, 2008年11月25日中国电影网 5.2票房200万元以上国产影片的场次、人次、票房 表5—2—1:2007年度票房200万元以上的影片场次、人次、票房一览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