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破产

国有企业破产

国有企业破产
国有企业破产

在二00三年前后,由于国家政策和体制的转型,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和对国企改革的措施。国企改革实行的破产倒闭,在国企改革初期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很不完善甚至造成当量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无章无序,在新一届中央领导认识到国企改革出现的不利因素,及时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把国企的破产倒闭,改为企业改制,使没有倒闭破产的企业实行改制,改革了不合理的旧的管理和制度,使改制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改制前的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国企改革实施破产倒闭政策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是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致命的政策性失误是违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是几代人都无法改变的,制定政策是错误的,措施是不利的,教训是惨痛的,通过时间可以说明,国企改革实施的破产倒闭的政策是失败的。

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状况。

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我们可以承认其初衷是好的,改革企业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改制企业在新的管理制度的出台使新的企业焕然一新,上台阶,上水平,闯出一条一个国企改制的新路子。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是政策制定的错误还是人为的错误把国企改革的破产高的一团糟,甚至有的违背了政策和法律,处置国有资产不当,其随意性和不负责的态度令人感到惊讶。他们把国有资产可以转卖给个人,个人没有能力购买,他们可以随意商量价格,降低国有资产的总值,整个形成了国有资产倒卖行为,更未突出的是个人购买国有资产后,拿国有资产到银行抵押贷款,这样一来形成了拿国家钱,买国有资产个人从中捞取了好处,非法的运作方式,更有甚者个人购买后其购买者不出一分钱,私自处理国有资产,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国企破产方式成就一大批贪污腐败的人员,也是造成腐败的温床,在这次国有企业改革的风暴潮中,使大批的国有资产流入个人手中,他们从中倒卖获取利润损害了国家利益,肥了个人,在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破产企业都存在处置国有资产不当的现象。特别反应最为强烈的兵器工业公司,该公司下属上百家企业,兵总公司都是按照一种模式草桌企业破产的,最典型的是兵总公司下属的预案河北前锋机器厂就是一个定型的实例。兵总公司下派破产清算组,在处理河北前锋机器厂的国有资产时随意性强,不负责的态度极其野蛮,侵权、侵占、挪用、窃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欺上瞒下等

不法手段为一体,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他们这伙人肆无忌惮的非法行为激起广大职工的不满,他们这样不按照政策处置国有资产,着不但是国家的损失,也侵犯了广大职工们是合法权益。

国有企业改革一开始就没有在正常的运作轨道上行驶,偏离了改革国企的主旋律。存在着诸多的政策性的错误,为什么还要强硬的改革呢?摸着石头过河,水太深都呛水了还要硬过。其结果上能是被淹死,教训是惨痛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给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造成的负担

国有企业改革操作方式大都实行了破产,实行私有制,股份制、合资等不同方式的破产形式,但归为一种情况比较典型是把国有资产转变成私有制。把职工推向社会,大批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参差不齐。在国企的工作性质不同,技术水平不一样,从业大都在不熟悉的岗位上,这样给就业和社会提供岗位造成极大难度,尽管地方政府部门采取各种形式的就业办法和措施,也不能够全部将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安置。比如4050人员安置情况。虽然地方政府想尽了办法,但是着部分人员安置上还仍然有盲点,大量的40、50失业人员流入社会后好像无头的苍蝇东撞西撞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他们六神无主。造成人心恐慌和无奈、无助的现象。更有个别人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对40、50人员,实施补贴政策,三年鼻贴完之后还能怎么办?不给补贴他们的生存问题怎样解决的?这是社会问题在今天的和谐社会里,人人都享有同等的社会公平待遇。绝不能出现三六九等,贫富差距大的不公平现象,否则和谐社会的提法有待于人民群众的认可,说真话从,办实事,体民情,把和谐社会的实际落到实处,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国企改革给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

大多数的国有企也破产基本上都实行把下岗失业人员推向社会,到社会上去自谋职业,这些人从原企业下岗后,原单位不负责任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个人承担这两先的接需缴纳,给其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每年这些4050人员大都实行灵活就业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而且这部分人找工作,基本都是低工资的工作。每月只能在800-1000元之间。辛辛苦苦奔波一年下来只能收入到万八千的。2010

年廊坊市缴纳养老保险数额为5678.40元,医疗保险未近3000.00元。两项加起来共计8678.40元,去掉这二险外,这部分4050人员还能有吃饭的钱吗?再加上物价上涨、生点小病这些人还能生存吗?这些人到底应该怎么办国家没有相应的措施。国家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后期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是否有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是歧视、累赘、漠视、冷漠、放任、听之任之,这些40、50下岗失业者们生存在政策的夹缝当中,生存难熬死而憾艰难的抉择当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尽快的出台对40、50人员的救助办法,是否按照政策性破产的文件精神在法定的退休年龄提前五年办理退休。这样会使这部分成事业人员生命得到救助和生活得到保障。

上述三点内容是真实的,是应摆在政府的救助办法的日程上来,我们相信目前社会的各种法律和规定都在不断的完善,使国有企业破产的国有流失和国企下岗职工真正得到应该得到的待遇。我们相信政策和法律对我们40、50人员的实际困难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让和谐公平的阳光洒满人间。

二0一0年九月十三日

心雨

工人阶级没了力量

——下岗失业者的艰难人生路

时光如箭,人生如梭,转眼间走了近六十载的漫漫人生长路,进入了花甲之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我庆幸没有赶上战争年代,出生在了这个和平年代里,那个时候是质朴而单纯,我们为了刚刚解放时期的平穷,和百废待兴的祖国而努力奋斗;为了祖国的繁荣,满腔热血挥洒汗水;为了祖国的发展,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我们是为走共同富裕和平等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快乐和充实。

天有不测风云,在二零零三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国有企业实现破产改制政策,大批的国有企业一窝蜂似的搞破产、倒闭,我是兵器公司下属的国营前锋机器厂一名工人,兵器工业下属的工厂也没有幸免,走入了破产倒闭的程序。在那段时间里,

我冥思苦想,彻夜不眠,内心饱含对原企业的热爱和依恋,但事实是那样无情。难道说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吗?社会就是那样无情的抛弃我们吗?在那时先让一少部分人富起来,带动贫穷的达到全国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可是先富起来的忘记带动贫穷的,甚至先富起来的打政策的擦边球,不择手段的钻改革开放不完善政策的空子。出现了贫富差距极大,富的流油,贫的流血的这种社会局面。

人过天命之年,要为家庭的妻儿老小一日三餐温饱,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而四处奔波,种种的问题回荡在脑海,悲伤和苦闷的感觉如同天压阴云,空气凝结,憋的我透不过气来,在我们面前是千沟万壑,怎样才能走出这布满荆棘的沼泽地,那就是只有一条路可走,不靠天,不靠地,只有靠自己。我要振奋精神,走出人生低谷,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人生的旅途。我工作,打工去,我已过天命之年,找工作这个难呀,到哪哪不要,苦苦相求,甚至当中表决心,只要你们能招录我,我什么活都能干……那些企业的老板风趣的说:谢谢你老同志,我们企业招的是员工,不招爹。咋一开始听还没什么感觉,越想越不是个滋味。

夜不能寐望星空,欲哭无泪苦思冥。

人生何有公平事,人老珠黄喝北风。

我没有气馁,做生意投资,我东拼西凑,清空家底拿出了几万元和几位朋友投资到工程,当时想的很好,年末也赚点钱,可事与愿违,这个工程的投资老板是个骗子。骗走了我们的投资款和卖房款逃到澳门,避而不见,我们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就好像被一棒子打入了地狱,我们也通过法律程序,可到今日法院也没有给出合理公正的判决,我们也真的是望空兴叹,状告无门。债主们积满了屋子,吐沫星子在我眼前横飞,我和大家许诺拆房卖地还账,我在协议书上按上了我的手印,在这个时代里又出现了一个“杨白劳”此事才算告终。

那一夜我彻夜无眠,欲哭无泪,沉默无语,我在反思,我们怎样做才能救自己,这个社会不能包容我们了吗?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吗?是我们适应不了今日社会发展的速度还是社会发展不快我们被社会所抛弃,在冥思苦想中,东方渐渐发白,天亮了。面对镜子发现一夜之间我的头发白了许多,脸上又多了些悲伤的皱纹。我老了,老的是那样的无助老的是那样的惨痛。我举目远眺望,下一步的人生该怎么走?自然是千沟万壑这就是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再也没了力量……

心雨

2010-9-12

国有企业申请破产的条件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ea3555870.html, 国有企业申请破产的条件 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具备破产条件,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才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8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申请宣告破产。” 债务人申请破产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为条件,这是就国有企业而言。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是国家,而上级主管部门享有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权力。这与非国有企业作为债务人申请破产时需要其所有权人同意是相类似的。例如,我国《公司法》第38条和第10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对公司解散、清算事项作出决议的职权。

公司自愿申请破产,与公司解散一样,是关系公司存亡和股东权益得失的重大事项,也应照此办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3条的规定,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由三项事实构成: 1、企业经营不善。 2、严重亏损。 3、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这意味着,首先,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如果不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不具备破产条件。至于经营不善”的具体认定标准,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其次,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尚不能证明为严重亏损的,不具备破产条件。至于严重亏损”与非严重亏损”的区别,目前尚无明确界限。 关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规定了三个要件: 1、债务的清偿期限已经届满; 2、债权人已要求清偿;

3、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该条还规定,债务人停止支付到期债务并呈连续状态,如无相反证据,可推定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案情简介 G市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2003年,因为经营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向法院申请破产。企业尚存: 1、流动资金70万元。

对破产制度的探讨

对破产制度的探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对我国破产制度的探讨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破产法立法的背景,破产法是在我国计划经济进代产生,由于受当时思想的影响,所以破产法存在着先天不足,在破产法实施后,我国为弥补其缺陷,相继又出台了一部分破产法律规范性文件,但这些法律规范不尽科学,而各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之后,本文重点通过我国法律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对比和与国外破产法之间的比较、分析,评判破产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应制定出新的统一的破产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引言 我国要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应建立的制度之一就是要有一部科学的、公平、公正的,便于人民法院操作的破产制度。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国营企业没有经营自立权,财产上统收统支,流通上统购包销。所以,多年来我国搞的上是苏联模式的产品经济。①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有的人大代表就提出应当制定企业破产法的建议。198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决定自全国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实施满三个月之日起试行。1988年8月1日起实施企业法,从11月1日起,破产法开始试行。该法的试行为国有企业破产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该法仅适用全国所有制企业,1991年4月9日,国家又公布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法的第二编第十九章专门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该程序适用除国有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法人。这两个破产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机制。这些破产法律规范虽然对建立优胜劣 ①马原着《企业破产法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牌,第69-70页。 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发挥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制定破产法时,我国仍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对破产法原理的认识过于简单、直观,相关规定也过于原则和粗糙,许多条文没有具体化,存在很多立法缺陷,在执行过程中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破产法在破产中破产。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11月7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发布了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结课作业 论国有企业私有化 生命学院 卢嵩 3120140507

摘要 国企私有化是一个很常见的命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和近几年中国的银行业股份制私有化的经验教训说明国企私有化绝不是改革的出路,而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错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保证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强大。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国有银行股份制

中共十八大报告曾指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场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是企业所有权的问题,即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所谓“国企私有化”,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成个人占有的私有制。这一切看似简单且无关紧要,但其实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国有企业的确需要改革[1]但是改革要有度,改革需要也必须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范围之内进行,绝对不能抛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放开了改革,将所有国企彻底的私有化[2]。 国企改革的目的也必须明确,即到底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和是只是让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国企可分为两类[3]营利性企业完全按照市场运作规则来进行。对于非营利性企业, 则按照社会目标最大化来进行, 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两类国有企业是相辅相成的, 营利性企业为国家创造利润,提供财政收入; 非营利性企业以贯彻国家经济计划、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企业的存在理由与西方国有企业的存在理由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并不是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国有企业的存在是旧的社会分工存在的结果, 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一种表现, 建立国有企业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最终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都必不可少, 营利性企业是国家的物质基础, 非营利性企业是国家执行政策的直接工具。因此, 对营利性企业主张进行私有化, 或者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 都是行不通的, 这会直接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不是没有先例,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东欧和苏联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4]。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叶利钦政府为振兴经济改革国有企业,并希望以休克疗法实现。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企业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

浅析国有企业破产中的土地问题

浅析国有企业破产中的土地问题 关键词:国有划拨出让 不破不立。像大自然中的淘汰法则,市场经济中的也有生有死,当一个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就应通过破产制度,进入重整、和解或清算等法定程序,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国有在其存续期间,作为法人存在的,必有其财产;国有所享有的财产是其成为法人的基础。国有占有和使用的动产,均可作为国有的责任财产,似乎没有人对之提出异议,司法实践对之有充分的认同;但国有占有和使用的不动产特别是土地,是否能够作为责任财产,或者哪种土地可以成为责任财产,人们对之以不同的理由提出了不同的异议。 其实国有破产时的责任财产的构成,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因为政府行为的介入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区分,使得本不应复杂的问题复杂化了。 一、国有的土地使用权问题 国有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依其来源可以区分为三种:以出让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以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以承租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为设定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上的用益物权;以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的使用权,为基于合同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非用益物权。国有得依照上述方式取得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7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第19条规定:国家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前不收回;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并根据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实际年限和开发土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依照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因出让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因出让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权不受限制地成为交易标的,当属独立的财产权利。国有因出让取得之土地使用权,非有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不得收回。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历史和地位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历史和地位 自国有企业存在以来就处于争论的漩涡中,国内外的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国有企业相比于私有企业缺乏效率,妨碍社会竞争。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证据是国有企业的代理人问题非常严重,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无效率。经济学界与人们还存在另一个担忧,就是国有企业过于强大,政府出于股东义务,在面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时,很难做到公平处理,这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另外,市井间也存在这样一个看法,就是国有企业的存在为腐败提供了寻租的空间。 各国的国有企业产生于一个共同的特殊环境,就是统筹社会危机,解决激化的社会矛盾。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产生方式,推动资本主义进行了第一次深刻变革,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更加理性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迅速解放了各国思潮。但是,二战后二三十年,各主要资本主要国家几乎同时完成变革任务,经济日渐繁荣,社会没有出现大的危机。但是此后经济发展过程也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经济学界纷纷把这一个原罪归于国有经济缺乏效率,各国随之掀起了一场私有化的浪潮,就是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没能幸免。 对国企存在的种种质疑,并没有切实的论证,都是一些想当然的论据,经不起推敲。事实证明,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并不存在本质的优劣问题,只是各有其存在范围和意义。在垄断面前,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是一样的贪婪,甚至私有制企业比国有制

企更加贪婪。但是一众经济学学者却是选择性视而不见,导致社会公众对国有经营和垄断经营的恐慌。 事实上,垄断之所以产生,必然有其合理的经济原因,也必然比原来的自由竞争更加有效率。垄断经营其实也有不少好处——产生最大垄断利润的垄断均衡比自由竞争价格高,因此垄断高价可以排除一部分有需求但消费者效用较低的那些消费者,这显然可以节约一些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效用更高的产品,在社会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总效用,或者说用更少的资源产生相同的总效用。尤其是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污染物的产品,垄断高价排除的一部分消费需求客观上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短期内,垄断会导致当代人的福利损失,但是在长期均衡中却会形成福利最大化的效应。 垄断经营还有一个作用是推动产品产生差异化,增加消费者效用,获取垄断利润。事实上,只有垄断才能产生利润,自由竞争没有利润。社会经济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垄断,我们就处于一个充分垄断的社会。 目前全世界唯一充分竞争的产品就是粮食生产,因为供给生产者足够多,产品大规模的同质,因此普遍缺乏有效的溢价能力。但是,令人讽刺的是所有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都穷,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稳定生产规模,保障供给,国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各种补贴,但是补贴也造成了一个双面效应,一方面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阻止了粮食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粮价缺乏提高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就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有人会说国际粮价更低,一是由于国际粮价也存在大量补贴,人为压低粮价,获取出口竞争力,最终通过垄断国际粮食贸

国企破产相关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五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 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一)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三)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四)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 (五)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四十七条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收回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并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予以出让。 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可以无偿收回,并可依照本条便的规定予以出让。 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对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法释〔2003〕6号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破产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属于破产财产,在企业破产时,有关人民政府可以予以收回,并依法处置。纳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其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应依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规定:“企业破产时,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以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转让所得首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与其他破产财产统一列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浅谈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

浅谈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 作者:戴瑞熠肖楠发布时间: 2009-04-23 14:50:59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破产进入了攻坚阶段,其职工安置工作更是难点中的难点,破产法和大量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对此均有规定。目前,法院在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时,不仅要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依照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中也存在着法律与政策并行、甚至矛盾交织的局面。究竟如何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已成为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审判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 我国的国有企业破产制度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自始至终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因素,在国企的破产申请、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上,法律与政策对用于职工安置的财产和实际清偿的范围都做出了不同规定。 法律方面,我国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一般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明确“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按第一顺序清偿,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把“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明确列入第一顺序清偿的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而关于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则扣除了优先受偿的债权。 政策方面,国务院从199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一些行政规范,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对依照这些规范进入破产的企业(我们一般称“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出了超越法律规范的特殊优惠,在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上明确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并将职工住房及其它社会性资产如幼儿园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而实际清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突破。自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破产法》依然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法律与政策的交织,给国有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实践带来了困扰,适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法院在破产程序中的主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审判实践中,法院既要适用破产法律法规,还要遵照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甚至当地地方政府的一些特殊规定,尤其是职工安置上基本只能跟着政策走,大大增加了破产案件的审理难度。二是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实际安置困难。由于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破产时一般都严重资不抵债,而政策对清偿范围的扩大和清偿标准的提高又造成第一顺序分配数额无限膨胀,职工内债数量大,即使牺牲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安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群体上访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审判实践中,企业被设

关于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 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显得日趋重要。据了解,许多法律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依法经营观念、风险防范意识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积极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国资监管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一、增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设立的国有企业,还是在市场引 导下催生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往往处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机制多数没有形成,因而,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企业的各种行为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和产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企业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国有企业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切实将企业改制改组、经营管理、兼并重组、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

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会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能理解到法律风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他们肯定会有意识地去防范风险。目前已经有一些案例对企业做出了警示,企业高层对此也逐渐重视。例如这些年企业贷款担保纠纷比较多,有些企业缺乏对贷款人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的详细了解和分析,只凭借业务关系或是私人关系就为人提供贷款担保;有些甚至是贷款人与银行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法律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如果具有法律风险意识,就能够主动将与法律相关的业务交由法律部门进行审核,而不是走走过场,公司的重大决策也应该有法律事务人员直接参与。同样,也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这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全体员工尽快形成依法获取权利、行使权利和保护权利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知识,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企业要健康成长,必须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的飙升速度远远大于风险防御体系的建设速度,更谈不上制度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很多企业出了事才想到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计划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计划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0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企业破产清算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破产程序前期工作和清算组总体工作 1.破产清算程序的进入 破产清算程序是破产制度的一部分,破产清算程序的进入取决于破产程序的开始,根据我国法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由其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其次,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企业由此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2.清算组的成立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人民法院自宣告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人民法院指定,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3.清算组成立前的准备工作 (1)法院指定清算组人员 (2)刻制清算组图章 (3)在银行开立帐号 4.明确清算组的主要职责并进行内部分工 5.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 当清算组正式成立,并进驻破产企业后,清算组便正式替代破产企业以其自身名义进行运作,对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包括以下内容的工作: (1)破产企业印章的接收; (2)破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接收; (3)破产企业重要文件、合同的接收; (4)破产企业财务的接收; (5)破产企业财产的接收。 对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后,清算组作为替代破产企业运作的实体,还须对破产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包括: (1)对破产企业的人事管理,如留守人员的确定,员工的安置及人事档案的管理。 (2)对破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 (3)对破产企业的资产管理,如固定资产的管理,流动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在建工程的管理。 (4)对破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如财务帐册、财务凭证的管理,银行帐号的管理,日常开销的管理和控制。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系列二清算组的主要职责和内部分工 1.清算组主要职责 (1)接管破产企业。包括对破产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接管破产企业印章、财务帐册和凭证、重要文件及合同等。 (2)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3)负责接收破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清偿的债务或交付的财产。 (4)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

会计继续教育-企业破产法律制度(黄建军)答案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1 1、破产是指对丧失清偿能力的债务人,经法院审理,强制清算其全部财产,公平、有序、完整的清偿全体债权人的法律制度。(错) 2、破产法是集实体与程序内容合一的综合性法律。(对) 3、参照适用破产法的组织有( A、农民专业合作社)。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2 1、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对债权人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因丧失清偿能力 而持续无法偿还的 客观财产状况。(错) 2、账面资产大于负债但有(ABCD )情形的仍认定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A、资金严重不足或财产不能变现 B、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无人管理 C、法院强制执行 D、长期亏损且扭亏困难 3、( A、债务人)可以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4、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并在裁定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 D、25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3 1、管理人由(A、人民法院)指定。 2、《指定管理人规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规定了可以指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的案件范围有(ABCD )。 A破产申请受理前,已经依法成立的清算组,法院认为合法 B纳入国家计划的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案件 C《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等规定的金融机构破产 D人民法院认为可以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的其他情形 3、管理人拒绝指定,可暂停(ABC ),或将其从管理人名册中除名。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4 1、管理人的报酬超过 500 万元至 1 000 万元的部分,在(C、8% )以下确定。 2、人民法院在具体确定或者调整管理人报酬方案时,应当考虑(ABCD )因素。 A 破产案件的复杂性 B 管理人的勤勉程度 C 管理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D 债务人住所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物价水平 3、管理人辞去职务应当经(A、人民法院)许可企业 破产法律制度 5 1、债务人财产范围的界定时点是破产宣告时。(错) 2、企业破产时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获取的( ABC),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非正常收入。 A 绩效奖金 B 普遍拖欠职工工资情况下获取的工资性收入 C 其他非正常收入 D 以上三项都不对 3、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 D、一年)内,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的交易。 4、债务人对外享有债权的诉讼时效,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中断。债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导致其对外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前( D、1 年)内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上述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6 1、权利人行使取回权时未依法向管理人支付相关的加工费、保管费、托运费、委托费、代销费等费用,管理人拒绝其取回相关财产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错)

国有企业的破产程序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的破产程序案例分析 慧聪网 2004年6月28日8时36分信息来源:法律教育网 1.2000年5月6日国有企业Z市糖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糖厂厂长决定向本企业所在区的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法院在征得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受理后决定由糖厂厂长召集并主持债权人会议,该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是L市的捷讯公司,法院指定有财产担保未放弃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潘某担任债权人会议主席。并裁定糖厂所有的债务保证人无为债权人会议成员享有表决权。后经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1/5以上的债权人请求,法院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此后经一段时间的审理,法院作出裁定宣告该国有企业破产,破产企业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接管并进行清算。现问;该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有哪些违法之处? 答案:该国有破产程序中有以下几处不合法: (1)厂长自行申请企业破产不合法。 (2)由糖厂厂长召集并主持债权会议不合法。 (3)由潘某担任债权人会议主席不合法。 (4)所有的保证人均为债权人会议成员,享 有表决权不合法。 (5)法院召开第二次债权会议的程序不合法 (6)由破产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主持清算活动不合法。 解题思路 《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章第13-16条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应予重视。本题考查的重心也正在于此。本题之设计思路仍属找错,对此类题应细致认真。法理详解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要了解国有企业的破产程序。本案例中,该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有下述几处违法的。 (1)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第8条规定:“债务人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申请宣告破产。”所以本案中,作为国有企业的糖厂要申请宣告企业破产,应先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才可以申请宣告破产,而不应自行向法院提出申请。 (2)、(5)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第14条规定:“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应当在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15日内召开。以后的债权人会议在人民法院或者会议主席认为必要时召开,也可以在清算组或者占无财产担保债权额的1/4以上的债权人要求时召开。”所以,本案中由破产企业厂长主持、召集债权人会议是不合法的,法院应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1/5以上的债权人要求召开债权人会议,也于法不合。

关于国有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控制

关于国有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控制 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前款所列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2000年4月4日,彼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即目前发改委的前身)发布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即俗称的“计委三号令”,其第四条对《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所述的“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包括:(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三)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因此,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建设项目均属于《招标投标法》规定的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当然某一采购项目是否需要招投标还需根据采购对象及具体合同估算价的不同个别判断。 国有企业的工程招投标活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点,现笔者结合对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及自身为多个国有建设项目提供法律服务的实务经验,就国有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领域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提供如下参考建议。 一、强制招投标范围 1. 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 尽管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属于《招标投标法》规定的强制招投标的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其所有的单一采购项目均需强制招投标。计委三号令第七条对属于强制招投标范围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根据采购对象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具体如下: 2. 就强制招投标项目范围的一些思考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前款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工程所需的

国有企业破产操作问题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3555870.html, 国有企业破产操作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曹垒发 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加快了企业改革的步伐,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妥善安置了破产企业职工,维护了社会稳定。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成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国有企业是贵州省经济的重要组成和支柱。国企改革对贵州省扩大开放,增强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破产工作特点 (一)全局性和复杂性 国企破产工作涉及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多方主体和政府、法院、管理人等多个部门,需要在多种利益中权衡。另外,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规模大、职工人数多、资产负债数量大,在破产程序中,一旦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起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二)程序性和专业性 从企业提出破产申请到程序终结,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随着新《破产法》及相关规定的颁布和实施,破产工作的程序性、专业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然而,一些经营者和监管者对相关问题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国有企业按照《破产法》实施破产操作是一个程序性非常强的过程。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不敢、不愿、不想、不会进行破产申请工作。因为按照破产法实施破产的专业性非常强,涉及的问题面广且敏感;而法院方面也出现了不想、不愿、不敢受理的现象。 (三)一般性与特殊性 新《破产法》将国有企业破产纳入统一的商事法律基本概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其在职工组成、企业规模、历史发展等方面均有特殊性,但是在考虑国有企业破产问题上,应注重破产法一般规定和国有企业特殊性的结合。 二、国企实施破产操作相关问题分析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破产原因被看作是一把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尺,正是通过对这些具备破产原因的企业市场进行过滤,达到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转型,同时平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破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市场,使得企业市场更好的在良性竞争中健康发展。

苏州市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

苏州市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宝贵财富,是企业资产的依据和凭证,属国家所有。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破产企业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的《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国有破产企业档案是指企业自成立初直至清算组清算终结所形成的所有档案。 第三条国有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严守商业秘密,保证档案的安全,便于有关方面对档案的利用。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苏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破产企业和由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破产企业。第二章组织与管理 第五条破产企业在提出破产时,应及时向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档案登记手续。具体登记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条破产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由人民法院指定破产企业所在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员参加破产清算组。 第七条破产企业应成立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组。由清算组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档案工作负责人、破产企业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人(厂长、经理)和破产企业档案部门负责人组成,在破产企业清算组的领导下,负责档案的具体处置工作。档案处置工作组工作情况应定期向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八条破产企业在清算终结前应留有档案人员,继续做好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移交工作。 第九条破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 第十条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向清算组办理移交手续之前,对档案的安全保管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处置企业档案。 第三章归属与流向 第十一条破产企业的档案处置按下列方法处理:

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国企代持的法律风险(国企角度) 由于国有企业在授信、融资、交易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以股权代持的方式,引进国有企业作为名义股东,为自己获得“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身份外观。由于仅仅就是名义上的代持,而无须承担参与经营及承担经营风险,一些国有企业也乐于以此种方式获得代持收益。作为监管层的国资委,目前对此似乎也未提出明确的反对。不过,风险与利益总就是相伴随,国有企业股权代持并非就是只有收益没有风险。股权代持有哪些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就是决定股权代持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有企业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一 1、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的可能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0条与《公司法解释三》第13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程度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法解释三》第14条规定: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程度补充赔偿责任、协助抽逃出资的其她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法解释三》第27条规定: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以其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在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且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情况下,代持股东依法应当在实际出资人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2、公司股东(实际出资人)滥用股东权利可能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据《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股东滥用股东权利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主要就是指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她股东利

国有企业法人破产时的财产地位问题.doc

国有企业法人破产时的财产地位问题- 一问题的由来 当国有企业法人(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时,究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哪些财产应当受程序的支配,在实践中似乎是一个怎么也理不清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的模糊的财产权属现状。事实上,国有企业的责任财产的范围在立法上并不十分清楚。民法通则第48条规定,国有企业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但究竟什么样的财产属于国家授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并没有明确的立法依据。而且,涉及到国有企业的财产和财产权利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也没有明确国有企业的责任财产范围。我国立法对国有企业的责任财产的范围的模糊规定,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困惑。 国有企业在其存续期间,作为法人存在的,必有其财产;国有企业所享有的财产是其成为法人的基础。国有企业占有、使用并收益的财产,包括但不限于不动产(土地、房屋或建筑物、地上定着物等)、动产。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动产,均可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财产,似乎没有人对之提出异议,司法实践对之有充分的认同;但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不动产,是否能够作为责任财产,人们对之以不同的理由提出了不同的异议,司法实践甚至采取了模棱两可的立场。国有企业的财产是否属于责任财产,事关国有企业破产时可用于破产清算的财产的范围。 国有企业破产时的责任财产的构成,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因为政府行为的介入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区分,使得本不应复杂的问题复杂化了。 二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问题

国有企业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依其来源可以区分为三种:以出让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以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以承租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为设定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上的用益物权;以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的使用权,为基于合同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非用益物权。我国法律对于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规定有划拨和出让两种基本方式。国有企业得依照上述方式取得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对于以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的使用权,我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亦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1990年5月9日)第28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可以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依照本法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于因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在用途和转让条件上有一定的限制外,并没有附加特别的限制,反而规定该等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无使用期限的权利。我国的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因划拨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权,也没有规定国家可以将因划拨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收回,故国家不得因该等土地使用权没有期限而可以随时收回。现实的状况应当是,国有土地一旦划拨,土地使用权人原则上永久使用。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规定,对国有企业因划拨而取得之土地使用权,国家在国有企业破产时可以收回,故国家不得以国有企业破

试论我国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一)

试论我国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一) 内容摘要 《企业破产法》是一个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和多方利益诉求,同时又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的问题。破产法可以淘汰技术落后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同时通过清算变价和分配使破产企业的财产转移到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手里,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破产法设立了重整、和解制度,以帮助企业恢复生机。因此,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及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行《破产法》的局限性及其缺陷日益显现出来,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论述。一、现行破产规范的特点和建立统一破产法典的必要性。二、加快与破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救济制度。三、建立统一破产法典,有必要纳入自然人破产程序。总之,在我国建立自然人破产程序,纳入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的统一破产法典,是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基于这一些要求,我们期待也相信我国破产法律将日益完善,形成一部兼顾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救济、确立自然人破产程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破产法典。 《企业破产法》是一个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和多方利益诉求,同时又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的问题。破产法可以淘汰技术落后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同时通过清算变价和分配使破产企业的财产转移到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手里,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破产法设立了重整、和解制度,以帮助企业恢复生机。因此,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及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之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行《破产法》的局限性及其缺陷日益显现出来,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现从我国应建立统一破产法典、完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救济制度、建立自然人破产程序三个方面来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试论。 一、现行破产规范的特点和建立统一破产法典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破产规范主要是1986年12月2日颁布,1988年11月1日正式试行的《破产法》,共6章43条;1991年4月9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不便程序”,另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破产法的立法体例零乱,没有一部统一的、完整的破产法典。破产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廖廖几十个条文已远远不能适应今日中国经济发展之趋势。且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现行破产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破产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破产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对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甚至自然人的破产问题排斥在外,但是在破产实践中非国有企业的破产现象却层出不穷。为此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一章“企业破产还债程序”,适用于非国有制企业法人破产,但这造成破产法的支离破碎和不统一,也不利于对所有的企业按统一的破产法进行规范的调整,各类企业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也得不到统一有效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尽早地制定一部适应所有市场经济主体的《破产法》。 (二)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法人分别立法,适用破产制度上有不平等性。 现行《破产法》仅仅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适用对象见该法第二条],而《民事诉讼法》中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又没有规定究竟适用何种性质的企业法人,通常认为《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实际适用于非全民所有制企业。(1)见赵万一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商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