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琵琶弹挑

浅谈琵琶弹挑

浅谈琵琶弹挑
浅谈琵琶弹挑

浅谈琵琶的“弹挑”

翟云翔

摘要:弹挑是琵琶最常用的基本技法之一,弹挑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琵琶乐曲的演奏质量,不容忽视。本文就弹挑的基本动作、触弦位置、触弦感觉以及弹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琵琶弹挑基本动作触弦问题

“琵琶”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之一,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以它独具的结构及演奏技巧而获得坚实、柔美而富有诗意的音响。由于它的音域较宽,演奏技法复杂,音色上高音区清脆坚实,中音区柔和而又明亮,低音区醇厚,且琵琶的音响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其它乐器结合起来的混合音色也很相宜,因此它在独奏,民族乐队和中西混合乐队中君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琵琶的不断普及,曲目的不断丰富,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琵琶的人也越来越多,琵琶的教学也更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本文主要针对琵琶的弹挑做简单描述:

琵琶的演奏以基本的“点”所构成,而弹挑是琵琶演奏中右手系统的最基本动作。它表面上最简单,其实技术最复杂,最丰富。其弹点的变化、指甲不同的用锋、指甲入弦的深浅以及触弦时指甲面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在琵琶音乐中演奏快速旋律的动作,通常由快速弹挑担任。它在快速进行及弦序变换中所显示出的功能强势与优势,使它成为右手系统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技巧。想要有一个好的弹挑手型动作和音色,首先要有良好正确的演奏姿势。

一、坐姿

正确的演奏姿势,能够加速基础训练进程,促进演奏时各个生理部位的协调运动,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乐器的物理性能,在其音量音质音色等方面趋向完美。演奏时,人体全身要相对放松,端坐,两腿平放,两肩要平,琵琶竖于两腿中间,琴身向左前方略微倾斜。右手的基本姿势是大臂自然下垂,小臂呈水平状态,手腕稍微凸起,手背向外并与面板平行。

二、弹挑的基本动作

“弹”的动作是在右手动作启动之前,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与大臂形成接近于90°夹角,腕部稍向外凸出,手背与腕部外侧基本持平。腕部在小臂与手部的协调动作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手部呈半握拳自然弯曲状,大指轻搭在食指第一关节处,大指第一关节呈微微隆起状态,食指呈四分之一圆的弧形,大指与食指相搭过弦弹出,与琴弦交叉大约形成45°,手腕随动作自然下摆,小臂应与手腕连带辅助性旋动,但不起主动的作用。

相反的方向向上方45°摆动,虎口张开,大指与食指分离过弦而称为“挑”。食指斜向下,拇指斜向上,与小臂的内旋、外旋同步动作是最为基本的弹挑动作。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弹挑在速度、音色、音质方面有着相对较多和较大的可变性,在动作动态方面具有多种选择性,在指甲锋面变化、触弦位置变化、过弦速度变化、自然臂重对指力的影响及其变化方面能够相对自由地调节,因此赋予了弹挑多种色彩和个性变化的可能。

在弹调动作的完成过程中,独立灵动的指关节是完成动作最主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复杂的一个部位。动作在运动中产生的能量,以各种力的不同形式,通过手指最终在琴弦上产生音响。腕部是一个稳定的支撑功能,起调节指甲锋面变化,触弦角度变化的作用。腕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右手能量转换的结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作为连接手与臂部的最重要部位,能够决定动作的速度,幅度和方向。小臂则具有旋转和屈伸两种功能,能够改变动作的幅度动作方向与音的强弱,有特殊的复合功能。肘部关节的动作主要通过小臂的动态体现,对动作的连接和转换,动作的速度与耐力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大臂和肩部位则具有定位功能,支撑功能,屈伸功能和变化动作方向的功能。大臂在演奏中主要是和

其它部位相配合,构成合理的动作框架,为前端指关节的动态部位提供稳定的支撑。肩部具有重要的稳定功能,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右手技术结构的形成。

三、触弦位置

触弦点如太靠上,声音扁,但有较理想的余音;太靠下,声音过大、过死,没有余音而欠活力;想得到深厚、结实而富有活力的声音,离复手3-4厘米处是最佳位置。

四、触弦感觉

在弹奏时,指甲触弦的瞬间控制决定着音色、音量的多变。这些多变的声合处通过于腕的自然辅助,把力集中于手指上触弦而发。

触弦的瞬间前,是手指力量的高峰待发期。手指力量的自然爆发(弹性),并结合合适的弦与指甲的触点、角度(45度为宜),指甲吃弦的深浅及指甲本身的软硬,会获得理想的音量。弹奏力量过大,会因振动体超荷而造成声音破裂、失真;力量过小,振动不起来。老一辈演奏家们总结的“文曲武弹,武曲文弹”,其中一点是告诫弹奏者以防力量过之的。

五、弹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弹挑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所以要求弹挑的频率均匀,音色一致,音量相同。初学琵琶的人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或者注意的不够,弹与挑出来的声音一快一慢,一强一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阴阳声"。不能尽快地掌握演奏技巧提高演奏水平,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弹调的教学中试探着用"三等"的方法来教弹挑的练习,使得学习者易理解,好掌握,记忆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简要介绍如下:

1、等距离

我们假设把被弹挑的弦作为中心点,向下弹时的弹片的位置与向上挑时的弹片的位置分别作为两个相应的点,这两个相应的点到作为中心点的弦的距离要相等。弹与挑时运行的距离相等了,才能使弹与挑的频率相等。弹与挑时距离相对大一些,手腕甩开,随着速度的加快,距离越来越小,但弹与挑始终要保持相等的距离。这就解决了弹与挑频率不均匀的"一快一慢"的现象。

2、等角度

等角度是指右手弹弦时与琴面板形成的夹角要与挑弦时与琴面板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相等。使弹弦与挑弦以相同的角度接触激发琴弦的振动,才会使弹挑得到相同的音色,解决了弹挑练习中弹与挑的音色"一明一暗"的现象。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弹挑时与琴面板的角度,也就是用指甲击弦时用力的方向。对面板用力方向的不同,出来的音色也是有区别的。就象打鼓时垂直鼓面的敲击和斜着鼓面敲击时的音色不同是一样的原理.

有人弹弦后,把指甲停留在弦的下方靠近面板的位置,挑弦时由弦的下方靠近面板的位置向上挑弦,这样弹挑出来的音色是有区别的。一定要保持弹点与中心点的夹角与挑点与中心点的夹角的角度相同。

3、等力度

等力度是指弹弦与挑弦时要保持相同的力度,只有作用力相同了,才能产生相同的音量,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但往往初学者右手向下弹弦时用力较大,而向上挑弦时力度不够,致使弹挑出来的声音一强一弱,也就是通常指的弹挑不均匀。

在弹挑的练习中如果能做到弹弦与挑弦的等距离、等角度、等力度就可以较快掌握正确的弹挑技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景霞著《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 刘镇钰赖耀伟著《跟我学琵琶》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的基本弹奏方法

琵琶的弹奏指法左手指法: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捺、带、擞: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 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如在乐曲某些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虚音与实音的有机结合,可使乐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对比。 这种虚音与实音组合进行的方法,在琵琶传统文曲中见用最多。现将有关捺、带、擞的演奏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捺捺,又称“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捺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进行。 (2)带带,又称“带起”、“带音”、“放”等。演奏带的方法:当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带起的音,有散音与按音之分。带起散音时,须将按指向左内方或外方一拨,即可带出空弦散音来。带起按音时,则须把下行进行的后一个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带的动作。 (3)擞擞,又称“搔”、“搬”、“抓”、“粘”等。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无名指搔弦),这是擞按音的奏法;如擞空弦散音时,则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选择一较方便的指头去搔弦即可。擞弦大都在同一条弦上进行。 右手指法:弹挑类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来。 弹挑类:包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摭、勾、抹、剔、飞等,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成。 而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弹挑。刘熙《释名》和应劭《风俗通》中,都有“推手前曰枇(即弹),引手却曰杷(即挑,“琵琶”古作“枇杷”)的记载 。a.弹: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右挑进发音。弹挑类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夹弹:是用弹和挑在弦上作连续均匀而不很快的动,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四声,有的或作二声。 d.滚:演奏方法与夹弹相同。但在速度上则较夹弹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八声,有的作十六声。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将弦剔出。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019-2020学年

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西安) 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行并序试讲教案

《琵琶行并序》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互文,童子、胡儿能解吟唱长恨曲、琵琶篇)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流传之广;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二、解析 放朗诵,思考: 1.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

琵琶演奏的技巧

琵琶演奏的技巧 琵琶演奏技巧相当丰富,但最最基本的指法无外乎按弦(对左手而言),弹挑和轮(对右 手而言)。其它的指法多是由这些基本指法演变而来。 建议在弹奏琵琶时,最好能对着镜子练。这样,就可以看清自已演奏的姿势,指法是 否有错,便于纠正,可使我们少走弯路,在相同的时间内,更有利于演奏水平的提高。 1、按弦中常见问题 按弦是左手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指法。在按弦中,最容易出现按弦不实、不准的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因手指无力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按弦时,左手四指关节应自然弯曲呈孤状,不宜作平直的姿势。尤其中指和名指三个 指关节,在按弦时必须要向外突出,不可作平按作平凹状。在按弦时指端触弦的部位也应 严格要求:食指的按弦触点在指端中部的偏下侧,中、名、小指在指端中部的偏上侧,拇 指按弦触点在指甲的右侧。这样,在按弦时方不至于碰到相邻的弦而发出杂音。 按弦的准备动作是“抬指”。抬指是以指根关节为基点,将按指迅速抬至一定高度,然 后向按音点用一定的垂直弹性冲力打在弦上,将弦按实称为落指。落指的位置即触弦点必 须准确,正确位置应在紧挨相、品的上方,远了则弦不易按实,音准也难以把握。若直接 按在相、品上端或下端,则发出的是一种不明亮的而带“木”的音色,就不是乐音了。落指 时左手指所用的力度(按力),不宜过重或过轻,也不可将弦向左拉或向右推。按力过轻时,弦不易按实,由于弦未与相品密切接触而会产生噪音;按力过重或向作拉按或推按时,由于 弦身与相品位按触后又作了向内的“纵起”,或弦身离开了原来的垂直弦位,弦身都已增加 了一定的紧张度,&127;弦音会相应地增高,乐音就不准了。 子、中、老、缠四条弦的粗细并不一样,它们的张力亦不相同。子弦最细,张力最小;缠弦最粗,张力最大。所以按力在每条弦上各不相同,由子弦到缠弦张力相应要增大。 在按放动作上,应注意左右手的合作关系,一般应在右手弹弦前瞬间,左手指先将弦 按好;又在下一音的右手弹弦前之瞬间,左手指方可离弦。在按弦后,应根据所按乐音的长度,来决定应在什么时候离放。如所按乐音的长度较长,按指按在弦身上的时间亦须较长; 反之则短。因在按弹发音之后,按指仍然将弱按在品或相位上进,会有余音流出。如果不 管所按匀音的长度如何,都是按后即放,就会使所按的乐音都变成断音,而且还会带出轻 微的空弦音来。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课题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冋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 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

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 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 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 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 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一一“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 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 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甘肃省庄浪一中杨青栋 教材分析: 这首诗,诗人借叙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朗读吟咏,易于上口,字句理解也不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但学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艺术画面,体会音乐描写的美妙效果,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3.学会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4. 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音乐描写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a)声 声思.(sì)捻(niǎn)霓裳 ..(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

琵琶演奏者的自我介绍

琵琶演奏者的自我介绍 第一篇:琵琶演奏者的自我介绍 在人生这所学校中,挫折是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增加了我们的勇气;增强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使我们更坚强、更勇敢、更乐观……我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我爱好民乐,喜欢琵琶。刚学它时,我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些挫折几乎将我打倒,一度我准备放弃琵琶。当我心灰意冷时,一次成功的登台演出,使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 我笑了,这次成功使我懂得了挫折的美丽,明白了如果生活中没有挫折,生活就平淡得好似一杯白开水;如果生活中没有挫折,像一望无垠的沙漠,没有一点起伏,那么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你还在摇头,说这些并不能说服你,那么请看贝多芬。贝多芬双耳失聪,要知道,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像驾驶员失去了眼睛。但他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以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命运使我屈服”激励着自己,继续在音乐领域里奋斗,他创作出了不朽名曲《第九交响乐》。这不仅使他的生活有了美妙的旋律,也为全世界喜欢音乐的人们带去了精彩的生活与美的感受。 司马迁狱中写《史记》;吴承恩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写出了《西游记》;一生不得志,生活贫困的蒲松龄创作出了中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鲁迅在黑暗势力的迫害下,仍能写出众所周知的《彷徨》、《呐喊》……还有全身瘫痪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患小儿 麻痹症而终身残疾的小提琴王子帕尔曼…… 当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展现在你面前时,你还摇头吗?你还认为挫折仅仅是 阻挡你前进的障碍吗? 其实,生活似大海,挫折就似大海中的波澜,赋予大海以壮丽与神秘;生活如 蓝天,挫折如蓝天中的白云,星星点点,却布满天空;生活像一张白纸,挫折则像 一支支画笔,为生活这张白纸描绘出美丽的图画;生活是一个乐章,挫折则是这乐 章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的优美乐章…… 假如你选择了蓝天,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假如你选择了陆地,就不要渴望大 陆平坦;假如你选择了海洋,就不要渴望一帆风顺。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生活 因为有了挫折而更加精彩! 第二篇:灵魂的演奏者-海上钢琴师影评 灵魂的演奏者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分析 2014101116 09戏剧影视文学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 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 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

琵琶行_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

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3.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4.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识字三·“枇杷”和“琵琶”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同音字和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2.齐读课题。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3.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 课件出示“枇杷”和“琵琶”图片。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懂得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形、义。 3、试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演奏技巧

琵琶演奏技巧 琵琶演奏是很吸引人的演奏,那么琵琶有哪些演奏技巧?下面整理了琵琶演奏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按弦是左手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指法。在按弦中,最容易出现按弦不实、不准的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因手指无力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按弦时,左手四指关节应自然弯曲呈孤状,不宜作平直的姿势。尤其中指和名指三个指关节,在按弦时必须要向外突出,不可作平按作平凹状。在按弦时指端触弦的部位也应严格要求:食指的按弦触点在指端中部的偏下侧,中、名、小指在指端中部的偏上侧,拇指按弦触点在指甲的右侧。这样,在按弦时方不至于碰到相邻的弦而发出杂音。 按弦的准备动作是“抬指”。抬指是以指根关节为基点,将按指迅速抬至一定高度,然后向按音点用一定的垂直弹性冲力打在弦上,将弦按实称为落指。落指的位置即触弦点必须准确,正确位置应在紧挨相、品的上方,远了则弦不易按实,音准也难以把握。若直接按在相、品上端或下端,则发出的是一种不明亮的而带“木”的音色,就不是乐音了。落指时左手指所用的力度(按力),不宜过重或过轻,也不可将弦向左拉或向右推。按力过轻时,弦不易按实,由于弦未与相品密切接触而会产生噪音;按力过重或向作拉按或推按时,由于弦身

与相品位按触后又作了向内的“纵起”,或弦身离开了原来的垂直弦位,弦身都已增加了一定的紧张度,&127;弦音会相应地增高,乐音就不准了。 子、中、老、缠四条弦的粗细并不一样,它们的张力亦不相同。子弦最细,张力最小;缠弦最粗,张力最大。所以按力在每条弦上各不相同,由子弦到缠弦张力相应要增大。 在按放动作上,应注意左右手的合作关系,一般应在右手弹弦前瞬间,左手指先将弦按好;又在下一音的右手弹弦前之瞬间,左手指方可离弦。在按弦后,应根据所按乐音的长度,来决定应在什么时候离放。如所按乐音的长度较长,按指按在弦身上的时间亦须较长;反之则短。因在按弹发音之后,按指仍然将弱按在品或相位上进,会有余音流出。如果不管所按匀音的长度如何,都是按后即放,就会使所按的乐音都变成断音,而且还会带出轻微的空弦音来。 按指要求左手各指关节的活动非常灵活有力,无琴时可作模拟练习:即先把左手腕部固定在桌面或大腿上,然后将左手各指次第作打下、提起的动作,动作须慢用力须强。还有,在换把、跳把时,很容易产生按音不准的现象,平常练习时应多作换把、跳把的练习。[小精严格的按弦需从抬指落指、指端触弦点、触弦点同相、品正确位置三方面去认真训练。但是在演奏中要使按弦得到良好拨弦音质的重要关键还在于左手按弦与右手拨弦在时间上能否做到同步配合。即左手的按弦准备与右手的拨弦准备能否在同一瞬间完成。左右手的互相配合只有在同步进行条件下,严格正确的按弦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琵琶,是我国极其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之一,据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近几年,琵琶的普及教育蓬勃发展,我作为一名从事琵琶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中,结合自身演奏学习与教学实践,总结以下经验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琴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琵琶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锻炼学生手指的灵巧性。但要使学生对琵琶的学习达到持之以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针对初学的孩子,我会弹奏一些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活泼的儿歌与他们一起欣赏,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乐曲的意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用启发性语言对他们说:“要是这么优美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之间“飞”出来,该多好呀!”对于部分学生,他们往往会在学习中出现一些小毛病,我不

会一味的批评了事,而是对他们说:“如果这个曲子,你能够把几个不足的地方再加强一下就很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够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琴当成负担,也不会产生学琴恐惧感,从而就会坚持不懈的一往直前。 二、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学琴方法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琵琶是比较难学的一种,要用琵琶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不同的手型、指法、技巧等。而这些指法、手型、技巧等也是学习琵琶的要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要必须掌握好基础。作为教师先让学生从手型、基本技法入门,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要领,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同时,科学的学琴与练琴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让学生的琴艺不断进步。如《欢乐的日子》(快板)、《彝族舞曲》(六)都是快速段落,许多学生在慢速按弹中动作完成较为顺畅,可稍一加快速度就很难完成,音不清楚,停滞等现象马上接踵而来,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现了问题。先让学生慢练,双手指端找到动作的同时感与同步感,动作与心理相互感觉,形成信号对位,动作形成与内心听觉和歌唱的统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学琴过程当中体会音乐、感悟音乐、热爱音乐。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谈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302931.html, 谈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 作者:解放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琵琶,最先出现在秦汉时期。据文字记载,该乐器出自西域,经由波斯传人新疆 后流人内地。琵琶在秦汉时被称为“秦汉子”或“琵把”,直柄梨型。琵琶起初记载是人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一种乐器,是西域的商客为了招徕生意而在马背献技的一种玩物,用敲、击、弹、奏等手法达到炫技之意。到了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关键词:琵琶;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94-01 琵琶是唐朝九部乐、十部乐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了区别曲项琵琶与直柄琵琶这两种乐器,直柄琵琶后来经改进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阮”,它的表现力略逊色于琵琶。 琵琶张四弦,由弦槽、弦轴、山口组成。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品构成。四弦中的第一根为钢丝弦,二、三、四为钢尼龙缠弦。其定弦为a、c、d、A。琵琶的右手技巧主要有“弹”、“挑”、“双弹”、“双挑”、“勾”、“抹”、“分”、“摭”、“滚”、“扫”、“划”、“拂”、“轮”、“半轮”、“拍”、“提”、“摘”、“弹面板”等。左手的技巧主要有“泛音”、“吟”、“打”、“推”、“煞”、“绞二弦”、“伏”等。 琵琶的音量较大,音质清脆,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最喜好的一种乐器,它表现技法高超,音色清脆明亮,常常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怀。琵琶目前以演奏技法而分为“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等派系。“无锡派”即“浙江派”,形成于清代初年,以陈牧夫为代表,其主要作品有《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月儿高》。“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将军令》。“浦东派”以鞠士林为代表,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主要代表作有《霸王卸甲》。“崇明派”发源于崇明岛,以蒋泰、黄秀亭为代表,代表作品为《昭君怨》、《鱼儿戏水》、《飞花点翠》。“汪派”也称“上海派”,以汪昱庭为代表,留有《琵琶演奏法》一书。除上述各派的经典琵琶曲外,目前大家所熟悉的还有《大浪淘沙》、《汉宫秋月》、《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高山流水》等。 一、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吕绍恩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真实事件而创作。乐曲的引子以悲壮有力的角调式主题音调在琵琶的中低音区反复呈现,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气氛。紧接着,琵琶奏出了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类似军乐的雄壮音调,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作者除借鉴传统琵琶武曲的扫拂、夹扫等演奏技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频繁的转调、三连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几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五、解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