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2999800.html,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作者:王建鑫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3期

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198(2014)13 0007 02

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

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优势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简短版)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破解“四难”、克服“三低””等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河南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就广义的中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明显,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 (二)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化、细化规划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有利于中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地处淮河、汉江、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压力大。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形成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对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和支撑点。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原经济区地处东、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初级加工业(如铝锭和铝材表现突出)、能源、重化工工业相对发达;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三是有利于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呈现阶梯状差异。构建中原经济区,对有效承接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 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而且也决定着城市社会进步的程度。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资环境的概念引入我国,如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已成为各地方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之间陆续推出优惠政策,城市竞争局面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优惠政策已不足以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力量,改善投资环境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努力,投资环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虽然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中心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地区,但长久以来,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才短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等因素,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都不尽理想,投资环境竞争力都较低,并且区域内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针对中原经济区投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升中原经济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的措施和对策。 本文首先系统论述了投资环境和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提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并论述了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对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构建了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进行分析说明;然后,运用主成分投影法对指标体系的子系统竞争力进行排序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未确知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对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各类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和提升中原经济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的整体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主成分投影;未确知聚类;对策 Abstrac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re not only directly determ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otential but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提要]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 2003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2004年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这一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9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一条通过建立城市群区内合理的机制体系,对于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例分析河南九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原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表1)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梯度;洛阳各项经济指标紧随郑州之后,而焦作、许昌、平顶山、新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洛阳,在本文中,将这五个城市同时列为第二梯度城市;漯河和济源两市经济实力相比第二梯度城市又下降一个层次,开封经济实力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城市列为第三梯度城市。本文认为,虽然郑州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都不强。 (二)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本文首位度的计算是把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表2) 城市首位度是指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目前在我国,首位度已经演变为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根据表2的数据,按照公式S=P1/P2(其中S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P2为第二位城市人口数),可以计算得到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32。按照位序-规模法则,两城市指数的标准值应是2。比较后可以看出,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三)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中原城市群自提出至今,除了郑汴一体化,几条城际公交开通外,中原城市群没有实质性进展,似乎比中原城市群发展原规划进展要慢了很多。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有所反映,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乡差别最难平衡的一个区域,如何解决二元社会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创意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各区域在产业选择、布局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统一管理的轨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全文)PDF版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战略定位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空间布局 (7)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7) 第二节构建“米”字型发展轴 (8) 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9)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0)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10)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1)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11) 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3)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13)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4)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9)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1)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21)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21)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4)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4)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26)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26)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26)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8)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29)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30)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32)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32)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33)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4)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35)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35)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6)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37)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2018年中原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中原城市群分 析报告 2018年4月

目录 一、中原城市群政策推出的背景 (5) (一)中原城市群概要 (5)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6) 1、内部发展不平衡 (6) 2、产业结构落后 (7) 3、城镇化水平低 (7) (三)政策连续发力,交通枢纽和城镇化新模式成亮点 (8) 1、十年政策,稳中有变 (8) 2、交通枢纽和新型城镇化 (9) 二、中原城市群将实现内外部发展协同 (10) (一)内部发展协同 (10) 1、借力交通,连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同心圆 (10) 2、“一核四轴四区”协同发展 (12) 3、核心区城市的产业协同功能 (13) (二)外部发展协同 (15) 1、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周转中心=规模化产业+就业机会 (15) 2、城市群建立方位出口,对接京津冀、成渝、长三角 (16) 3、城市群经济互动带动内部轴线城市快速城镇化 (18) 4、“一带一路”政策明确提及,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18) 5、进出口贸易大力受益于“一带一路” (19) 三、中原城市群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 (20) (一)交通网络铺设推动城镇化,高铁带动沿线房价 (20) (二)人均购买力稳步增长,产业新城兴起 (23) (三)城镇化带来人口净流入,房地产需求增加 (25)

(四)住宅地产存在上升空间,品牌集中度不强 (26)

中原城市群政策推出的背景。中原经济群具有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粮食和人口数量庞大、历史文化深远的特点,该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我国重要的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发挥着联系东西南北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作用,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其内部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所以,近十年来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战略规划区域,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推动中原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 中原城市群将如何实现内外部发展协同。内部协同方面,中原城市群将以郑州这一区域内核心城市为依托,沿交通线形成建立郑汴洛工业带,将郑州的核心资源优势与开封洛阳的工业基础优势结合,形成郑汴洛大都市圈,从而加强对整个中原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外部协同方面,中原城市群将以郑汴洛都市圈为核心,向北对接京津冀区域,向西对接成渝都市圈,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凭借中原的周转中心和交通中心优势,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同时,中原城市群将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机会,利用郑州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地位,促进经济外向化、交流国际化。 中原城市群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首先,中原城市群内部交通线的完善,有利于区域内部产业和人口沿交通线聚集,在原有郑州核心城市格局上,扩大都市圈范围,从而推荐区域地产行业发展。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将吸引产业新城落户,从而带动地区经济成长和城镇化水平上升,使人民购买力提升,使房地产投资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例文.doc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 :黄书贤徐玲 字数:2417 4月24日上午,2012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刘怀廉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主持。 今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的探索,明确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目标和任务,《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立法,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治理等。 刘怀廉在发言中指出,“中原环保世纪行”开展17年来,积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成效和经验,勇于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誉,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河南环境保护领域舆论监督的重要品牌。 “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既符合中央的要求,也反映了河南人民的共同愿望。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

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个核心任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曝光为辅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采访报道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正面宣传与批评曝光相结合等方式,唱响节能环保主旋律。对报道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要盯住不放,尤其是对有条件改正但不改的,要进行深层次的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 仪式结束后,本刊记者兵分两路跟随督察采访团冒雨奔赴开封、新乡两地进行采访。 开封行 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督察采访团来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 去年9月29日,该公司因环境违法被河南省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要求其停止生产,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在3个月内整改完毕。 然而,督察采访团走进这家公司却看见,被塑料膜包装好的整件啤酒堆放在厂区道路两侧,每堆啤酒垛有一二十米长。路边还有大货车正在成件成件地装啤酒。 “这个厂不是停止生产了吗?怎么还堆这么多啤酒呢?” 一名自称公司销售负责人的男子说:“我们厂已停产,放假五六天了。”但堆放在路旁的啤酒瓶盖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是4月23日,事实表明,督察采访团到来的前一天该公司仍在进行生产。 河南省环保厅对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下发的整改通知提出了扩建废水事故池、安装锅炉烟气、COD在线监测装置等6

郑州航空港产业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

郑州航空港产业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 郑州航空港的建立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发展进入到了全新时期,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现状,然后深入分析了郑州航空港给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适应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标签:郑州航空港产业聚集区;中原经济区;机遇;挑战 一、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安徽省在内的五省三十市的經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原核心地带,是具有明确功能性的开发区域。 中原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原经济区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郑州航空港区,全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地铁、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近几年,郑州航空港经济规模增长迅速。航空港生产总值增长24%,工业增长30%,固定资产增长32%,进出口总额增长49%。 二、郑州航空港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一)郑州航空港给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的机遇 1.逐步形成国际航空的货运枢纽,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迅速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对航空运输需求比之前有明显的增长。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交通优势突出。郑州航空港的交通便利,航空物流会触及更多的层面,从而演化成不同的交通模式,逐步将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贸易发展的进程。 2.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贸易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中心,铁路交通、陆路交通和航空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在郑州实现有效链接。郑州航空港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郑州航空港的建成,有利于降低外贸成本,从而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贸易优势。 3.构建中原经济区外贸发展的新格局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标签: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 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 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 城市规模(City size)通常指城市人口的数量。以人口数量为准,将中原城市群内所有城(县)市划分为超大城市(超过200万)、特大城市(100—200万)、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五个等级。然后总结出各个等级中原城市群城市的数量,得出分级特征。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2011-08-26 14:29:24 华夏经纬网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未来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发展,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发挥河南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省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中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历史文化同脉,经济联系密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地域基础。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2999800.html,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作者:王建鑫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3期 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198(2014)13 0007 02 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 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