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⑴、顺应趋势:安定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最主要原因)

⑵、国力雄厚:商鞅变法的影响(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⑶、任用贤能:李斯、尉缭等

⑷、个人条件:雄才大略、雄心抱负

2、秦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

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

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述)

⑴、建立中央集权制

A 、首创皇帝制度

B 、建立三公九卿制

C 、推行郡县制

⑵、巩固统一:

A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具体见上)

B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大力发展交通(驰道、灵渠)

C 、军事: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D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4、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评价)

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产生巨大影响的封建帝王

A 、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首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D 、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详见上题),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

家的基础(可参考必修一课本P9的图) ⑵、又是一位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A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B 、徭役繁重:大兴土木(长城、秦皇陵)

C 、赋税沉重

D 、刑法严酷

⑶、总之,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封建帝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地加以评价。 补充: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性规律

前提:特定的环境(分阶段) 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依据:活动 原则:一分为二(答案组建格式)

易犯的两大错误:片面;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对特定环境下人物语言的理解、对领袖人物作用的理解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1、唐朝初年出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

⑴、外因:吸取隋亡教训 ⑵、内因:唐太宗个人品质(主要)

⑶、隋的奠基 ⑷、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列举)

⑴、用人:知人善用

⑵、虚心纳谏:魏征

⑶、经济:轻徭薄赋(民本思想、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⑷、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⑸、文化: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唐诗兴盛的原因之一)

⑹、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爱之如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

A 、东突厥:“战而后和”,设都督府

B 、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

C 、吐 蕃:和亲(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注意:唐蕃政权的并立关系,西藏地区

在元朝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归宣政院管辖。

⑺、外交: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

唐文化圈的形成)

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探讨) 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划线部分是所谓“治世”、“盛世”的共性基本特征。) 全面探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补充:唐太宗的用人观

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唯才是用;用其长避其短;赏罚分明,宽以待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使人尽其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等。

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导下,唐太宗时政治清明、人才济济,造就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今天,这种人才观对我们如何选拔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1、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列举)

⑴、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⑵、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⑶、抗击沙俄: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⑷、三征噶尔丹: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管理

2、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历史作用(评述)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补充:清初存在的三类矛盾

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令”

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

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抗击沙俄

康熙与彼得一世、路易十四并称为17世纪后期、18世纪初期亚欧大陆的三位最杰出的君主。面临世界历史大变迁,康熙没有觉察到,而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居功自傲,自我封闭,丧失了一次极好的机遇。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而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很好的时机。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1、孔子的生平(了解)

⑴、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

⑵、在鲁从政:

⑶、周游列国:兜售主张、未被采纳

⑷、献身文教:“六经”

2、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了解)

⑴、基本思想观点的核心是仁和礼(另有中庸)

A 、礼:即周礼,奴隶制等级秩序,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守性)

“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

B 、仁:爱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政治主张

“德治”(后被孟子发展为“仁政”)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

⑴、对中国:

A、伟大的思想家:开创了儒家思想,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

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B、伟大的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

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C、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⑵、对世界: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⑶、对现代:

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积极的参政意识,深厚的教育理念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考试链接:联系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理解其影响: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传播;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古希腊的先哲

(一)、追求理想国的柏拉图

1、柏拉图生平事迹(简述)

⑴、受教于苏格拉底

⑵、创办学园和著《理想国》

2、柏拉图的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⑴、内容

A、理想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统治者、武士、劳动者)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

位、各司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B、哲学家王(真正懂哲学的人担任国王)(叙拉古)

C、提出两种办法实现他所设想的理想国。

⑵、评价

A、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存在一些合理之

处,如要求社会的合理分工;

B、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

3、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认识)

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件,在后世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人们可能赞同他的思想,也可能反对他的思想,但无法忽视他思想的存在。只要研究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史,柏拉图就是无法回避的人物。

补充:柏拉图思想发生变化

材料: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体,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体。

变化:由“哲学家王”治国到“第二等好”的“法治国家”

(二)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简述)

⑴、师从柏拉图:“学园精英”⑵、教育亚历山大

⑶、在雅典讲学:“逍遥学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⑴、人生态度: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⑵、认识论方面: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⑶、伦理学方面:追求真理的自我实现。

⑷、政治方面:

A、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B、公民的义务就是履行城邦赋予的职责;

C、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

D、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的中道原则;

3、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认识)

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在政治领域,他对正义和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为“人类的导师”。

补充:先哲思想诞生因素

社会环境——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教育条件——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个人因素——勤奋好学,广泛游历,不断探索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1、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讲述)

⑴、领军取得内战胜利

A、组建骑兵军

B、1644年,马斯顿荒原战役(第一次大捷)大败王军,赢得“铁骑军”称号

C、1645年,纳西比战役(转折点),全歼王军主力

⑵、处死查理一世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颁布《航海条例》

1651年;引起英荷战争,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⑷、就任护国主

1653年,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2、克伦威尔的功过(评价)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他的领导下,英国结束了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巩固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体现了其保守性的一面。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1、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概述)

⑴、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A、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B、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开始标志)

C、1775年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建军)

D、1776年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建国)

E、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

F、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胜利)

G、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

⑵、主持制宪

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和共和制

⑶、首任总统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在实践中完善了美国的总统制;不当终身总统,

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的范例。

2、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评价)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美国的独立,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补充:

1、华盛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坚持):领导了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总统

有所不为(放弃):拒绝当国王、辞去大陆军总司令、不当终身总统

说明问题:见评价部分蓝字

2、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谈谈认识。

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三、“军事天才”——拿破仑

1、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简述)(成也军事,败也军事)

⑴、平定王党叛乱

A 、1793年,收复土伦,崭露头角,政治上发迹

B 、1795年,巴黎平叛,成为“共和国的救星”

⑵、发动雾月政变

1799年,成为“第一执政”

⑶、颁布《法典》(主要是《民法典》)

1804年,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立法规范)

⑷、建立第一帝国

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⑸、对外战争

A、打败第三、四和五次反法同盟的进攻,捍卫大革命的成果(革命性);建立起具

有军事专政和家族色彩的庞大帝国,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

B、1812年远征俄国(争霸、侵略性),失败——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C、反抗第六次反法同盟失败(莱比锡战役)

D、被第七次反法同盟军打败(滑铁卢战役)(政治上走向败亡)

2、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讨论)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同盟军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他编纂的《法典》,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他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

补充: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⑴性质:①革命性:反法同盟;②争霸性:英俄;③侵略奴役性:埃、西

⑵作用:积极:①捍卫大革命成果②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扫荡了欧

洲的封建势力,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后期的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拿破仑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对法国: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对欧洲: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对拉美: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客观条件。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Array

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概述)

⑴、1894年,创建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

⑵、1905年,创立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

提出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

⑶、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2、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概述)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

3、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史实(概述)

⑴、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⑵、1913年,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⑶、1915年,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

⑷、1917年,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

4、促成国共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联系必修三相关内容)

5、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评价)

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且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注意体会孙中山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补充:

1、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

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2、评价认识: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一生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

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二、“圣雄”——甘地

1、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讲述)

⑴、开展土布运动

⑵、提倡“不合作”

A、绝食祈祷

B、1930年,“食盐进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潮)

C、二战期间,第三次不合作,提出印度独立的要求

D、1948年,反“印巴分治”绝食,遇刺身亡

2、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认识)

甘地是20世纪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历史潮流中涌现出来的印度民族英雄,他持之以恒地发动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被称为印度之魂。

3、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反英斗争。

注意:

1、对开展土布运动的评价

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文明。这一思想对于号召]组织群众起来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起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但这一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手工劳动不能阻挡工业文明的发展)反而导致印度更加落后。

2、孙中山与甘地的斗争方式(及其原因分析)和结果的不同

孙中山采取的是暴力革命的方式(改良道路受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受到宗教“仁爱”思想的影响较深),未完成既定目标

背景材料: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3、“国父”们人生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名利;

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

杰出的领导组织才能;

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三、“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1、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了解)

⑴、领导国民军击败希腊的入侵

⑵、签定《洛桑和约》

1923年7月,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⑶、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统治。

2、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评价)

凯末尔领导的独立运动和社会改革,是同一时期亚非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的成功典范,它不仅对现代土耳其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激励着许多亚非国家的志士仁人,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他使土耳其在20世纪30年代一举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今天土耳其社会各个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凯末尔时代所确立的。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了解)

⑴、在三大国际工人组织的活动:指导工人运动

A、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是《共产党宣言》

B、第一国际(1864-1876):伦敦,马克思是灵魂

C、第二国际(1889-1914):恩格斯

⑵、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活动:参加工人斗争

A、马克思赠款购买武器

B、创办《新莱茵报》,宣传革命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了解)

⑴、《共产党宣言》:

1848年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和策略。它科学地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建党

学说和策略原则。(可参考必修一P124-125)

⑵、《资本论》

A、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整理并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1885、1894年)

B、就形式而言,《资本论》以对资本的论述为主题。

C、其实质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笔开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从

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

义的掘墓人

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补充: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活动

理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实践:指导工人运动(正义者同盟、第一国际);指导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

参加工人斗争(1848年欧洲革命)

2、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继续(或代替)

见右文本框

3、“第二提琴手”:恩格斯是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出色的合作者,马克思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恩格斯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提琴手”仅是他的谦虚而已。

4、“第二个我”——拉法格语: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出色的合作者,恩格斯在经济(物质)上、感情上、工作上给了马克思全面帮助,二人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无私的。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友谊的基石。

5、恩格斯给我们的感悟:帮助劳动人民的远大理想;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公而忘私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

1、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简述)

⑴、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12

年,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⑵、领导十月革命

A、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B、《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

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C、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贡献(了解)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必修二P114-115):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

力发展水平

⑵、电气化设想:重视现代化大生产,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1920年)。

⑶、新经济政策(结合必修二P116-117):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证明了社会主

义需要市场经济;为俄国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认识)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补充:列宁的伟大贡献Array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两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了解)

1、民主革命时期

⑴、大革命时期: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推动农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⑵、土地革命时期:

为什么?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B、遵义会议,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⑶、延安时期:

A、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打开了通道(初步)

B、七七事变后,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

C、提议召开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

D、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

的丰富经验,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E、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F、抗战胜利后,赴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

G、1946-49年,解放战争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⑴、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开创国家资本主义

⑵、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⑶、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

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经济方面探索)

⑷、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

的主要矛盾,特别是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具体阐释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这些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3、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毛泽东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他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

补充:以毛泽东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活动、重要著作等来说明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了解)

1、民主革命时期

⑴、大革命时期:发动百色和龙州起义,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参加长征和遵义会议

⑶、抗日战争时期:率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坚持了八年抗战

⑷、解放战争时期:

A、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2、改革开放时期

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

⑵、创办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开发开放浦东,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入发

⑶、1992年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⑷、中共十四大

A、内容: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意义: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邓小平

邓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作了贡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4、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认识)

概括:邓小平的功绩:四个“一”

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条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理论:邓小平理论

一种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专题六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一、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李时珍的主要事迹(了解)

《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大大丰富了中国药物品种。被誉为“东方的医学巨典”

2、李时珍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认识)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他的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他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达尔文曾将

这部书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詹天佑的主要事迹(了解)

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条铁路。

2、詹天佑的贡献(认识)

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一条不借助外国力量修建的铁路,振奋了民族精神。他被周恩来称为“中国人的光荣”。

★三、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1、李四光的主要事迹(了解)

创建了“地质力学”,并以此为理论为指导推动了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地震预报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2、李四光的贡献(认识)

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他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牛顿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了解)

⑴、成长历程

⑵、科学成就

A、经典力学:(参考必修三)

运动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B、光学上的“微粒说”

2、牛顿的历史地位(认识)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特制定本方案。 一、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2、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提倡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4、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5、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学会健体,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或健身技能;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两大类,以课堂教学、综合指导、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实施。计划从2001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6、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 7、生活技能类:声乐、摄影、书法、美术、绘画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 本课程方案确定后,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写出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审定,审定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5人,则该选修课予以取消。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校本课程的成绩评为四个等级,即A、B、C、D,D为不合格。凡不合格者不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未达到50分的学生不予毕业。 鞍钢高中研究型课程管理条例 总则 1、为了使校本课程管理规范化,以适应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2、本条例适用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年级。 3、本条例的内容与上级有关规定抵触时,以后者为准。 校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考核 1、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定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样是鞍钢高中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但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学生的基础上,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 2、校本课程不进行考试,但要考核学生参加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由指导教师负责记录,活动内容由本人记录在校本课程学习综合记录表上,每个课程结束后需有论文、作品或制作、发明、产品等成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3、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分为A、B、C、D四个档次,其中D为不合格。对每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的课题记学分(出勤需达3/4以上学时,否则不记学分)。在高中期间,学生需完成学分。 4、学校对学习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优秀作品汇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作品成果报告会。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 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

中国古代 风俗文化赏析 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校 主编:刘鲲鹏

目录 编者的话 (1) 第一单元饮食风俗 2 第一节饮的风俗 (2) 第二节食的风俗 (5) 第三节节日饮食 (8) 第二单元服饰风俗 (10) 第一节服饰风俗概述 (10) 第二节汉族服饰风俗 (16) 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 (18) 第三单元居住风俗 (33) 第一节建筑风俗 (33) 第二节居住风俗 (38) 第四单元交通习俗 (39) 第一节陆路交通 (10) 第二节水路交通 (16) 第三节驿站与邮传 (18) 第五单元社交风俗 (39) 第一节礼仪风俗 (10) 第二节交往风俗 (16) 第三节家族风俗 (18) 第六单元节日风俗 (39)

第一节重大节日风俗 (10) 第二节重要节气风俗 (16) 第三节秋冬的节日风俗 (18) 第七单元其它风俗 第一节信仰风俗 (10) 第二节岁时风俗 (16) 第三节游艺风俗 (18) 编者的话 高中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而言都极为重要,孩子们需要保持自己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能力,证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有担当有责任由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高中是美好的,他的美好就在于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孩子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便被许许多多压力所包围,柔弱的胸膛满怀内心的期许,小小的肩膀顶着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单薄的身体不知疲倦地在学习。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充实而轻松,大家可以在舒适的气氛中掌握因知因会的知识;为孩子们寻觅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用在无趣的机械记忆中浪费时间,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历史变成一种享受。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成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智慧的学习方法。这是教育者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一点就通,一点就透。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在我认为更加适合教育,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向前进的方向奔跑,而不是极不情愿地被教师拖着拽着。 但是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旁指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免会有偏颇,而任何错误的学习方法,甚至是不适合的学习方法,都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这对于百米冲刺的他们而言是极其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是为人师的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教会孩子智慧地学习,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本书当中我们在尽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学习。

智慧与人生(《生活与哲学》部分) 高二政治校本课程

2018年根河二中校本课程《智慧与人生》 高二政治组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智慧与人生》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 授课时间: 6课时 授课教师:张丽王秀梅孙玉华 授课对象:高二全体学生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名为《智慧与人生》,设置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 6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倒是其次,关键是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研究态度与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唯物论第二课辩证法 第三课历史唯物主义第四课认识论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智慧与人生》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求异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育人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智慧与人生》课程开展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关注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表演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 五、学习建议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到学生由于平常忙于学习,对很多政治知识了解不多,建议先做常识性介绍,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知

前言 物欲就像茫茫沙漠,没有一条路可以寻到绿洲,而精神的财富却像曲径通幽,妙趣通无穷。 捧一卷书在手,便氤氲起缕缕馨香,读着、欣喜着、感动着。心灵在这种享受中摆脱尘俗得到净化与升华,灵魂飞到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我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感知、探求天地间的一切:爱的吟唱,人生的体验,自然的对语,个性的张扬,时间的有声,信念的美妙,让美德得以升华。 如果想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密码,可以从这本《孝文化的校本教材》开始着手,校本教材将带你巡游中国传统美德的最高精神殿堂!将忠孝的精神品质植入广大中学生的心中,让中国传统美德大放异彩,为我校中学生提供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人的美德如轻灵的双翼,轻轻扇动,助你飞向梦想的天空。美德更如甘冽得到清泉,涓涓流淌,滋润着万物。拥有美德,你的人生会更加绚烂,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美德是从小就应该养成的。青少年时期是追求知识的时期,是启迪智慧的时期,更是培养美德的好时期。为了配合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学校林春校长特指定学校政教处编写了《孝文化的校本教材》,以飨读者。真可谓是眼光独到选材得当之举。 中国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代起中国就做作为一个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一直是中国独有的标志,而孝文化作为一种传世文化,不仅影响着古人,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人;它不仅是一本启蒙读物,同时也是所有人规范行为的经典读本。忠与孝,不分时代,不分背景,都是每个中国人要做到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其内容实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载体当然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孝文化”,以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仍然是我们面前的一项中重大挑战。 本教材推陈出新,弘扬传统的宗旨从我国历代文献中选取精粹典籍,编成锦绣文章,并古为今用,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况,将古代经典忠孝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从而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帮助我校广大中学生健康成长。坚持与张扬个性,会让我们寻到自我的价值,并不断提升自己。读这本《孝文化校本教材》,你将不再对别人的成就耿耿于怀,更不会因自己的卑微而自暴自弃,持一份从容与淡定,认真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而无论你我有多尊贵,无论有多平凡,都应当将“德”字铭记于心,尊重与信任、互助与感恩,这个散出的芬芳,使人与人之间多了幸福与感动。欣赏孝道文化,会让你不再烦躁不安,不再狭隘自闭。请往下读吧,我们还会为你续上几杯香茗,寒夜里,为你驱走寂寞;旅途上,为你拂拭疲劳。 朋友们,在这里,你能够让我们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聆听历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 朋友们,从这里,你更会提炼出人世浪潮永远也淘洗不去的“生命黄金”。一册读本在手,满纸精华流芳,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摘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 施调整。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 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教学设计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 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 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 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 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 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 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但随着学校生源 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 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2.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按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心进行备课,可由于学生 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动脑 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落实。久而久之,多数教师又回到 了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 3.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来看。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差,人生观、价值观 不明确,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严重考验。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的历史学科,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本学 科内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体现较少。 所以,要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能,必须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 质等,再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 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 课程特色。

第1课始兴古城及建设 古城的建设及建筑业:始兴县城太平镇,古称陈坊。从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定为县治至2011年已有683年的历史。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筑土城墙,开东、南、西、北四门。民国时期,最宽的环城路、建国路只有6米宽。且多为土质或卵石路面,房屋为砖木结构平房,楼房少许。 第2课始兴的历史建置 始兴名字的由来及建置:据城南玲珑岩螺壳胶结堆积出土的石器及动物骨化石等遗迹考证,原始时代已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 夏商周时,地属南交。《禹贡》为扬州地域的南境。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为百粤(越)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南海郡。 汉初,南海郡尉赵陀割据岭南,属南越。 西汉五年(前202年),设豫章郡置南埜(野)县。本境属南埜县地。当时南埜地域,辖 今江西的南康、大庾、崇义、上犹、信丰和广东始兴、南雄及仁化部分地区。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南庐”为南野。刘协兴平元年(194年),析豫章郡置庐陵郡。南野县属庐陵郡。 赤壁战后(208年),三国鼎分,本境属吴。 吴孙权嘉禾五年(236年),庐陵郡分设南部都郡,本境属南部都尉。 孙休永安六年癸未(263年)春,孙吴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战略后方,析南野县南乡地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孙皓甘露元年(265年),十一月,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统曲江、桂阳、始兴、含洭,贞阳、中宿和阳山七县。始兴县属始兴郡。 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

齐高帝建元初年(479年),复名始兴郡,南齐设置斜阶县,后改为令阶,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四月,再改名为正阶县。 梁大同二年(536年),正阶并入始兴县。 梁元帝承圣中元年至四年(552-555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改安远县为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郡废,改安远郡置大庾县,隶广州总管府。(按:《隋书》是年省诸郡,于始兴郡置广州总官府,统县十六,始兴在焉。) 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番州,不久改名东衡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改为韶州,隶岭南道,始兴县属韶州。 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析始兴县北界的化南、横山两乡置贞昌县(今南雄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赐名保昌。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乾元年(758年)。复为韶州。 南汉乾和四年(946年),置雄州。“雄州”一名始此。始兴县属雄州。 宋朝开宝四年(971年),以河北路有个雄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南雄”一名始此。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该南雄州为路,隶广东省道宣尉使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隶岭南道,隶承宣布政使司。 请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之。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隶广东省。民国3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属岭南道。民国9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25年,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7年,为省直辖。 1949年9月25日,始兴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选修1和选修3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班 课程目标(重点):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三门历史必修课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的学习探索,高中阶段开设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我们特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册教科书共九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汇报时不必说。解释是可以说。必修1和选修1同时进行.高一已讲过必修1,现在主要讲选修1课程刚要)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时2)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共0.5课时)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共0.5课时) 第4课《梭伦改革》单元小结及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时2)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0.5课时)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0.5课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共0.5课时) 第4课《商鞅变法》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共0.5课时)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共0.5课时)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0.5课时) 第4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时2)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共0.5课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共1课时)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时2)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共0.5课时)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6、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许明芳(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摘要: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力提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度成为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客观要求。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放;利用历史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比如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等,本文就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崭新的话题,如何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成为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有独特性质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重视的是,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都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坚持在国家课程标准宏观的指导下,组织各方面、各种有可能的力量,做好本省、本地区课程资源的规划;其次,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想开发一些质量较高、可供学校选用的课程资源和范本,就必须制定一些相应的、能够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发展的评价手段。二、有效开发并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措施 1.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隐性信息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解读好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它是开发与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就通常的教材分析而言,它更多地会关注显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做法有强烈的必要性,但是它却不是充分存在的。课本征文及相关材料中的信息,既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挖掘。 2.剖析文中典型的素材,提取有效的信息在教学中,人们常常会听到教师在讲”提取”“提炼”等词,其中提炼是指提炼课程教学的灵魂,提取则是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取历史事物蕴涵的各种信息,这些方法既有利于推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提问,针对文字材料,可以这样问:”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针对图片材料,可

泰来农场历史 一、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质地貌 泰来农场位于嫩江中下游的西岸,泰来县城东25公里。全场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部和西北部为沙丘漫岗,南部和东南部为冲积的平原和洼地,平均海拔高度在134—137米之间,其它平原土质肥沃,是农场的主要产粮区。沟泡洼地横跨场区西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沟泡相连,呈“T”字型,在天然的一棵树泡,现已建成平原水库,是嫩江和呼尔达河冲积的低平原。 泰来农场的土壤分为5大类,16亚类,耕地有3大类,10个亚类。风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这些土壤肥力较低,适合植树种草。 2、土壤植被 泰来农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条件,植被分布各异,沙岗地、黄沙地、漫岗地以大针茅、兔毛蒿、黄蒿、胡枝子为主;靠嫩江西岸一带有柳树丛、柳蒿、植被以水草,早熟禾、隐子草丛生小禾草为主;平原地以羊草、小叶樟为主。按土壤的结构和植物群落,基本上分为三类。 一、草甸草原类,这一类代表性土壤主要是草甸土和沙量钙质土。这个植被类型因受当地季风气候影响,所以早生形态不十分明显,只有贝加尔针茅,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大针茅,克氏针茅。以中旱生的洋草线叶萄和旱中性的野古草、大油芝为主,混生着繁多的双子叶草本植物,如裂叶蒿、黄芩、狭叶柴胡、斜茎黄芪、细叶黄芪、绵团铁线莲。火绒草、地榆、大花飞蒸草;狼毒、黄花菜、绵枣、野大麦、龙胆草、细叶百合、拂子毛等。以贝加尔针叶—羊草—杂草为主的草甸草原,在农场均有分布。 二、沼泽草原类,这一植被草原类的土壤主要是沼泽地和盐碱土。草甸植被多由小叶樟、大叶樟、乌拉草、马兰、苔草等组成;沼泽植被组成常见的有芦苇、直穗莎草、水葱、三棱草、香蒲、黑三棱、星星草等。 三、蔬林草原类,这一类主要是风沙土。植被组成的优势植物有:半固定的沙丘上的苔草、水草、贝加尔针茅、糙隐子草、洋草、大针茅、山否、榆树、桑树、展枝唐松草、防风、鹤虱、胡枝子等。 3、气候 泰来农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风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 气温年平均温度4.2℃,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18℃左右,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35.2℃。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为24℃左右,极端最高温度为41.6℃。农作物生长期5月至9月,累计零度以上温度总和为3 296.8℃,≥10℃的活动积温2 882.5℃。变化在2 422.2℃—3 150.0℃之间,≥600℃积温保证率在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左右,变化在120—148天之间。初霜期一般在9月25日以后,终霜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10日左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国 学 精 华 读 本 霍州市向阳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国学精华读本编委: 顾问: 主编: 副主编: 编者: 校对: 封面设计: 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 二○一五年三月 读国学,打造校园精品文化

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学校也需要一种精神。学校精神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特色和精神面貌,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开发了以国学精华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国学精华读本》,正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并通过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来凝练我校的一种精神——向阳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铸就一个民族的灵魂。“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以孝为先”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归功于我们的中华经典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这精神是由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学”。中华民族子孙的国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学的人文内涵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而且还在于它是提升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的前提;不仅是每一位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建构未来“学习型”人才的社会基础。 因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极大地提升每位学生的国学素养,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作为中国人,要从小接受一定的经典教育,“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道和谐”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初中学生,是处于“智”和“慧”的可塑期,通过诵读经典,能够开启先天的慧性;通过诵读经典,能够弥补五德之不足。诵读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诵读经典不仅会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引来清新的源头活水,也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大有裨益。 这本教材,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编写的,特色鲜明,紧扣“团结、拼搏、求实、创新、高效”的校训,对向阳精神作了具体的诠释和演绎,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终极关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情感品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为方便学生学习,我们对一些原文进行了白话讲析,对一些消极的内容做了删减。然而国学浩瀚,此本不足冰山一角,只是从古代蒙学丛中撷取其一二,对国学中诸子百家、经典名著还未涉猎。 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朗朗,翰墨飘香;愿国学在向阳学校中发扬光大,成为校园主流文化;愿向阳精神如陈年老酿,浓香持久;愿向阳学校的学生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人生要读几本垫底的书”,这是陶行知所说过的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有书做伴,生活才更光彩有力。本书能给你以收获,那是我们的希望! 向阳学校校本教材《国学精华读本》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 一、选题背景 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

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 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 2、课程框架 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 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 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 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

历史校本课程授课 方案

《历史与电影》(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题材优秀影视展播 第一部分前言 在世界电影长廊中,70年前那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世界经典电影宝库中的“百宝箱”。70年以来,各个国家所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难以计数,无论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感人故事,还是直接将镜头对准战场,描述战争的惨烈和震撼,“二战电影”都闪现出其不朽的价值,作为最具有国际共鸣性和人类反思精神的文化主题,直到今日,它依然是电影人发掘不尽的宝库,每隔一两年,便会有若干部二战题材影片成为当年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特地选定从电影的角度去感受真实的二战。 第二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影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利用影视辅助教学,将含有历史资料的优秀影视作品引进中学历史课堂,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能够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也比传统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中考注重考查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往往以时政热点切入,考查我们所学的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代日本侵华史、抗战的相关知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将会成为我们今年很可能考查的内容,为了更好的应考,因此设计了这一专题学习。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过《历史与电影》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来辅助和丰富人教版本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影视作品会把许多生动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展现在屏幕上,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经过其强烈的光感、鲜明的色彩、具体的形象映入学生的眼帘,使视听效果更加突出,让学生更容易形成历史表象,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解和记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学习课文的内容,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影视,并对影视资源进行整合。 2、经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参照比较,并加以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 3、经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与欣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并对观看的影视作品作出评论。

序言 导航德育,教材先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领导班子组织编纂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德育系列目标教程》。本教程内容既来源于我校实践,又升华为理论和规律,对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予以指导,有章可循,极富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德育系列目标教程》符合高中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强化了各年级分层德育目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即:办学宗旨:创建“体制新、机制活、求规范、创一流、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级中学;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尊重促发展;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扎实、智能得到充分开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为社会和高等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一年级德育目标:养成教育 高二年级德育目标:自我教育 高三年级德育目标:理想信念教育 办学特色: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严谨治学、低进高出 通过三年高中生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校园文化内涵: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融合。 本教程积累和总结了我校十四年德育工作精华。 《德育系列目标教程》的编写成功,在于从领导到德育、生活老师,从年级组长到班主任德育骨干的合力编写,既分工明确,遵循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德育工作,并针对培训德育教师、班主任的特点,多方总结搜集实践素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常规训练要点,同时又协同合作,体现教程的训练的连续性和符合学生思想成长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在教程编写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上配合默契,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注重教程的实用性。 德育校本教程的编写体例,纵向就是以高一年级养成教育、高二年级自我教育、高三年级理想信念教育分层德育目标进行分章编写,横向就是以各项德育工作进行分节编写,同时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符合学生思想成长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