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受到外部挑战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萌芽、成形和发展三个阶段,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以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策略。中国现代化赖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教育现代化概念目前众说纷纭,研究者们的说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以满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第二种观点是从内容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变革,并逐步达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第三种观点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持续发展过程,是指与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教育现代性则主要包括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国际化、科学化等等。

以上是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描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简言之,教育现代化即是教育的现代转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动态变革过程。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就象一面镜子,要正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代化问题就必须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在全球教育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致走过了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的起步较欧美晚,大致与日本、印度同时代,发端于清朝末年(1840一1911)。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并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自觉回应的结果,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统治阶级不得不认真对待中国的生死存亡问题。

鸦片战争的炮声为清王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敲响了丧钟,迫使清朝统治阶层不得不寻求富国、强兵之术。龚自珍、魏源等人作为最先觉醒的一批知识分子,积极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喊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口号。[1]他们把学习西方军事及其他科学技术看作是自强求富的切入点,并且把它作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教育思想是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服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了洋务教育思想的实质,同时也是洋务派培养洋务人才的指导原则。1862年在北京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标志,并且成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分水岭。此后,一大批新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综合学堂相继创办,甚至被传统教育所不屑一顾的科学技术教育也开始进入官方学校教育体系。另外,洋务派还派遣学童出国深造,古老的大地上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因素,但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旧。

甲午战争以后,通过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到了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于1901年实行新政,新政期间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1904年废止科举,1905年成立学部,以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课程设置已具雏形,但与我们的近邻日本相比,清末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步伐甚慢。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失败,从中日双方战争的实力之悬殊就足以折射出日本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迅捷与有效。清末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进展缓慢,和当权者的忽视与顽固势力阻挠

不无关系。

2、成形阶段

1911年民国建立,中国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注重的是观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构,强调并且突出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民主”和“科学”的新型人才。1915年《新青年》创刊,我国思想界更加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国外理论著作的涌入和外国教育家的来华,将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潮进一步推向深入,众多的教育流派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标志着清末以来中国教育思想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提出“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及、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教育口号。[2]这时期虽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但由于其统治能力有限及统治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它并不能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政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指导),加上持续的战争的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展不是十分理想,不能过高评价。

3、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战乱结束,教育开始进入和平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呈现出新的气象。在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的方针:“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于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3]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战争年代边区、解放区政府已经取得的教育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教育道路,制定了“全心全意地”、“系统的”、“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教育目标,最终形成了建国初期“全面苏化”的教育局面。195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且在《工作方法》(草案)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具体意见。但这种新气象不久就被50年代末的冒进式做法和一些“左”倾的做法所取代,使教育受到伤害,而60年到70年代的教育又因“文化大革命”而陷入低谷。

直到1976年以后,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确定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才重新步入正轨。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以后,教育界不断进行教学摸索和理论建构。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

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要在舆论宣传、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继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认识到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教育在民主化、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人本化等方面的变革已取得了巨大进展,成就举世瞩目,此处不再赘述。但同时也存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布局、教师队伍、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4]这说明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仍任重而道远。特别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国外的教育机构已经进入国内,国外的教材已被国人使用,国际化的考试已风靡中国,国外的学历文凭也己得到国人的认可,中国教育市场作为服务领域对世界开放己经成为事实,这意味着中国参与国际教育教育竞争己正式拉开帷幕。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就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言,这种说法并不过分。因此,中国教育必须加速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主动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才能在竞争上抢占先机。

注释:

[1] 魏源,魏源集(上)海国图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7页

[2] 宋存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3] 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4] 郭蓝燕等《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人力总量巨大、质量偏低》,《中国青年报》,2003.2.14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班级学风建设具体规划

班级学风建设具体规划 学风是一个班级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班级整体综合素质的关键。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个班级的气质和灵魂。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整体形象,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增强整个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铸就班级辉煌的明天~为此,我班特制定班级学风建设规划如下: 总体规划: 1( 多鼓励同学们进行早读、自习,在早读中多背单词,优秀范文, 并且形成大胆说英语的良好习惯;考试前,强调考风考纪让学生 树立诚信考试的风气。 2( 鼓励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提供多到图书馆自习、吸 收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库。在宿舍,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共勉学习。 3( 坚持每周开一次班会,班长对上一周的事务进行总结;班委会 成员做到每周至少开两次例会。 4( 杜绝经常上课迟到,尤其是无故旷课,多次者班干部应该做其 思想工作,杜绝在课堂上吃东西,杜绝穿拖鞋、穿背心去上课。 上课中手机等通讯工具只能设定为关机,或者振动。 5( 加强学生宿舍电脑的使用管理。 6( 加强同学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同学的学习热 情。 7( 加强个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实现共同学 习、共同进步。

8( 班级要团结,班级成员要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共建一个温暖的班级大家庭。 具体措施: 1( 为了提高同学们进行英语早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本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班委和三个普通同学组成,即“1+3”制。班委会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小组长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并严格督促, 同时做好相关记录。班级每个月要开展英语竞赛活动,如单词 大考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既是对同学英语知识的检验同 时也提升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每学期期末会对英语成绩进步 快的同学颁发“学习进步奖”。以资鼓励。 2(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同学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整个班级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起班级同学们经常去图书馆和自 习室的好习惯。在吸收课外知识的同时温故而知新~班委成员 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起到表率作用,一人学带动大家一起学;在 宿舍,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共勉学习。 3( 良好的班风需要有负责人的班委会作为其强大的后盾~班委成员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互相交换意见,针对班级发生的情况及时、快速的反应并制订出有效地解决方案。班委会成员要树立 起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4( 上课迟到、无故旷课、课堂秩序混乱不仅影响到同学自身的学习,更严重影响班级的整体形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要加强班级同学的思想道德建设,经常迟到或无故旷课者班委

远程教育及其发展

远程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远程教育的概念 一、远程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 什么是远程教育?从字面上看,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非面对面的、有空间距离的教育活动。 所谓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 远程教育是相对于课堂面授而言的,在师生异地的条件下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形式,是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时空分离和媒体教学。 人们发展远程教育的初衷在于要为不能进入正规高等院校的广大求学者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远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传统面授教育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二、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 第一代是函授教育;我国的远程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办学形式是函授教育。以函件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辅之以少量的面授。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后,远距离教育引进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卫星、双向电话、语音信箱等现代通讯技术,出现了电视大学等新的远距离教育形式。80年代以后,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夜大学等开放式办学形式相应兴起。几十年来,远程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三代是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沿海发达地区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特征是利用卫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教育,即在计算机和网络、卫星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异地同步的图像、声音以及教学双方的交流互动教学。使得远距离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传统的函授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远程教育的办学形式受到挑战。 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可以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关系:网络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最先进的形式。 三、远程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常规的学校教育是封闭性的,其表现是教育资源被封闭在校园内,教育的门槛被抬高,接受教育的人始终是社会中少数精英。远程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对学习者来说,教育的门槛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 2、延伸性。这是远程教育的功能特征。常规的学校教育把学习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特定的校园中,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教育者对其实施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教育资源与功能收缩和集中应用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正好相反,它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借助各种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远程教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第三部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第三部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张扬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对我们这样一个各方面仍然相对落后的大国来说,除了依靠政府努力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外,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一、第三部门及其发展概况 所谓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部门,即NGO(Non-governmetal Organization)。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作为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社会开始形成并流行。但是,它作为实质性社会组织形式已经在西方社会存在了几百年。现在第三部门已经影响到非常广泛的社会领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西方社会都存在着庞大的第三部门。根据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在全球42个国家开展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提供的数据,第三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是:占世界各国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则更高。[1]第三部门的概念虽然只是近些年才在中国渐渐流行开来,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之源流还是悠长的。从古代的先秦时代就有“会党”、“社会”之说,到后汉的朋党,宋代的互助性、慈善性的“合会”、“义仓”、“义社”、“善会”等等,直到明清时代的天地会、哥老会等等。全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经过了几次大起大落,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政治化和大量取缔,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到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第三部门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以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1998年,民政部门正式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并于1998年10月和2004年3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3个行政法规。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剧增至16.6万家,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到2005年3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28万余家,其中社会团体14.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家,基金会一千家左右。除了正式登记注册的28万余家民间组织外,我国更有大量的第三部门存在,它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党政机关的认可和支持,并获得大量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计,这些组织的总体规模有200多万家。[2] 二、第三部门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与充分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体结构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因而具有依附性。[3]著名学者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化的。”[4]教育现代化是超越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5]。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 从上述视角看,第三部门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首先,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问题。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日期:2016年10月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杨九诠【字体:大中小】 本文导读: 豪迈地奔向未来 CFP供图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豪迈地奔向未来CFP供图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势评论

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 势评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中国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与趋势评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教育评价(1949—现在)的发展现状和21世纪初(2002—2030)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明的评论。 关键词:中国教育评价现状发展趋势评论 中国开创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古代教育评价。这种制度对世界各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等产生过很大影响。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度废止,西方教育评价及其研究迅速发展之时,教育评价在中国由于众多原因也未能得到发展。直到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为了迅速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应教育实践之需要,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才逐步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简史(1949—现在) (一)中国教育评价停滞徘徊和恢复发展时期(1949—199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在教育评价研究上,中国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测验运动而积累的研究人才、方法、技术、资料等诸多宝贵成果,却又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全盘学苏联的热潮中,统统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而全遭否定。20世纪50年代

末期,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联式的考评方法被批判后,中国的教育评价研究陷于无所适从的困境而被迫中断。“文革”时期,高等学校的正常招生被中断了6年之久。1972年起,大多高等数学校开始恢复招生,主要是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和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学员,取消了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此时,教育评价研究的没有任何进展。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新的招生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恢复后,迫切需要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和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许多教育期刊陆续译介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有关教育评价的文章及专着,邀请外国教育评价专家来中国讲学。这些活动全面介绍了世界教育的动向、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动态,加强了中国同国外教育评价界的联系和交流。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中国在系统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在全国有组织地展开。教育评价研究的对内外交流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已发展到与国外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教育评价问题,出版和发表了一批着作和论文,初步形成了

班风学风建设总结

班风学风建设经验交流总结 为了提高我们农村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进而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我们几位班主任经常在一起互相交流心得,取其精华,以促进我们更好的管理班级。经过近段时间对班风学风的管理建设,今天我们又聚在一起召开班主任班凤学风建设交流会。通过真正地切磋交流意见,我们收获颇丰。 近期我们取得成果如下: 1 .通过加强班委会的建设,增强其工作责任心与能力 我们在接手管理班级之初,首先做的就是成立班委会,因为班委会成员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同学们的行为规范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班委成员毕竟是班级成员的的一部分,对班级事务的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班主任对他们都进行了定期的指导,帮助他们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对班委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对待同学们要公平公正,不越权,不作反面典型,同时,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同学们树立榜样,给其他班级成员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 在我们悉心指导下,班委会成员认真深入到班级管理中,他们能团结一心,认真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们对于班级的管理也井然有序,能够各负其责,尽心尽力,深得大家的喜爱,从此班级里形成了一股浓厚的班风。 2 .制定班级制度并落实实施 在我们成立班委会的同时,在各自小组长及班长的带领下,大家

一起商讨制定了适合我们班自己的班规,因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班级制度,有利于班委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也让班级成员知道,班委会做事情是对事不对人。班级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求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或因人而异并加强督促检查,尤其是刚开始执行时我带领班委成员处处留心,发现有违纪现象哪怕是微小的事情也要严格按照班规执行,把违纪现象制止在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适应了以后,班级的一切管理起来都得心应手。在这制度的实施下,各班级都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之风。 3、我们通过多听、多观察实时了解班级动向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各方面表现,我们班主任不定时的进到班级坐班、听课。检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和听课情况,更加真切的了解到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风气,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学生召开座谈,问题多时我们及时召开班会,强化学生的纪律、自觉学习行为和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各位同学都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4.我们制定班级目标,明确个人目标 开学之初,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各项目标,比如要争得文明礼仪班级,卫生模范班级,体育1+1优良班级等,同时确立班级学期目标,年级第一名。同时,让学生根据班级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同学们在明确班级目标及个人目标的情况下,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力争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旷课,认真细心做好卫生工作,基本上每周都要获得文明礼仪班级,卫生模范班级。同学们个人也都逐渐养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摘要】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 摘要】 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的 教育评价在西周时就有了雏形。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经 过“八年研究” ,P·E·A 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 委员会,并于 1942 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此份报 告标志着 "教育评估"的诞生。后来又经过孕育期和发展期的研究, 形成了四种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 模式、目标游离模 式以及应答评价模式。期间泰勒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理论进展过程, 分析并评价著名的四种模式及我国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的特点, 总结并 从中得出启示。 模式;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CIPP 模式;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 一、 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 (一) 八年研究 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 1918 年 , 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 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 年 4 月 4 日, 美国 100 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 大厅里集会 ,宣布 P·E·A 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 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 造则成为 P·E·A 组织的使命。1920 年,P·E·A 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

七点原则声明". 加之杜威本人于 1919 年讲学中国和日本 ,1924 年 走访土耳奇,1926 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景象 ,于 1929 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 面,1929 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 ,开始认为在今 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 ,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 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 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同时,当 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 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 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 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 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 础上, 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 这一实验研究在 P·E·A 会长艾钦的领导下 ,从 1933 年开始历经八年 ,于 1940 年完成,史 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
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 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 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 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 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 并于 1942 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 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 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 能的目标。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精)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冯平坚20062801001 摘要:1999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以十六字“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作为发展规划方针。其目标是在2010年基本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社会,现在已经是2008年了,也就是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实施了9年了,在这九年中,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未来我国远程教育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本文将会做一个探讨,以求能使大家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数字化、信息化的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趋增加。如何使教学和培训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学习的需要,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已经力不从心,而Internet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飞跃,从而诞 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20世纪末期,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讯和Internet等高新技术进行跨时空教学,形成了第三代远程教育。第三代远程比前两代有了突破性进展,它允许教师和学生间实时或非实时地,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现代远程教育指的就是目前正迅猛发展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三大通信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是信息传播方式进步引发的教育革命。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上,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能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成员提供方便、广泛的教育服务,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对全球远程教育的一个概述,那么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又有那些属于自己的特点,下面将会进行探讨。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起步于1999年,至2008年止教育部已批准包括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68所高校从事现代远程教育,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电大系统一枝独秀的中国远程教育格局,形成了单一模式(电大)和双重模式(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相互竞争、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管理的纬度来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主办院校二元格局(电大系统的单一模式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双重模式院校)和校外学习中心多元格局的特点。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教育副部长吴启迪在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地总结,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使高等网络教育初具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使试点高校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上得到了应用,开拓了高校优秀资源向西部、农村和部队输送的渠道;初步建立了管理体系,使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大。中国政府和高校为远程教育呕心沥血,在短短六年内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格局。目前我国现代远程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自从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思想后,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再从世界范围看,从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到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从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到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需要对此前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反思,从而形成全景式参照。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结构性、整体性和深层次的。诸多问题,有些是由“急功近利”的“简单现代化”的取径带来的,有些是“唯我独尊”与多元内涵冲突的“反身现代化”症状的暴露,有些则是“难以料及”的实施层面复杂情境的遭遇……这提醒我们,“现代化”并不天然就是褒义词。任何将“现代化”赋予全面“豁免权”的行为,都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带来伤害,甚至将中国教育引入“现代化陷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也给我们提供了全面总结、整体反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中国教育推向更新阶段、更好水平和更高目标,对全球教育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主旋律 “现代化”已然成为发展中国家战略话语的“基本语法”。根据眭依凡等学者的研究,欧美学术界已经很少讨论教育现代化议题,但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则是讨论最多的几个议题之一。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特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作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7级3班学号:1701110140 姓名:任亚磊 作业内容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与发达国家想比起步较晚,技术较落后。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各种困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随着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中国的研制水平从与国外的差距整整一代直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中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早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于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我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20世纪中期诞生阶段;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103机以及后续的104机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空白,并取得了迅速发展。 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形成阶段:1983年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了。最早着手建设专用计算机广域网的是铁道部。NCE0140K铁道部在1980年即开始进行计算机联实

验。1989年11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运行。1992年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I研制成功。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系统综合技术到达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发展是从羊肠小道不断摸索出来的,是早期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钻研取得的。 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今天互联互通阶段: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相符,使得中国掀起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热潮,尤其是在全球化,近代化的今天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特点:①巨型化②微型化③网络化④智能化⑤多媒体化⑥多样化

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

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 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贡士”制,即诸侯选拔学习优秀者向天子进贡。西汉时有所谓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则有“科举制”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它被国外学者称为civil-service examination,并被认为是最早的测验制度。废科举、兴学堂后,我国教育评价还是只有测验这一方面。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也是这样。早期的教育评价始于心理测量和教育测验。初期主要在实验室或以实验室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和心理测验,以此研究个体差异。20世纪初开始以高级的智力活动的心理过程为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验即为评估,是这时期教育评价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之一,教育评价的其它功能基本上还未显现。(一)八年研究 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①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②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③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④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⑤对儿童的身体发展给予更大的注意;⑥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间合作;⑦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同时,当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在P·E·A会长艾钦的领导下,从1933年开始历经八年,于1940年完成,史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 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目标。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被全美采用,并很快传遍西欧各国,甚至前苏联。 (三)教育评价模式 泰勒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居指导地位近三十年。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教育评估经历了专业化运动,它进一步可分为两个时期:(1)酝酿期。约从1957年到1972年,也称为泰勒模式的批判期。这一时期,泰勒理论在教育评估中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从1957年起,约经过十年的徘徊,到1966年,斯坦费尔比姆(L.D.Stufflebeam)首创CIPP模型,此后,各种不同于泰勒的评估理论相继问世。(2)发展期。从1973年至今。这一时期教育评估作为专业领域已经确立,各种评估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所谓模式,乃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论或程序,可以说,它是从具体的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规范性的评价程序。研究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探讨一般性的评价理论有启发性。其他主要评价模式有: 1.CIPP模式它是由L.D.Stufflebeam在1966年创立的。C(Context Evaluation) 即前后关系评价。

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总结三篇

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总结三篇 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总结篇一 班会时间:11月24日晚6:00——9:00 班会地点:1207教室 参与人数:辅导员与工程会计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建立和谐文明校园,一直是我们所不断努力追求的。我们大量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学风建设是促进我们和谐校园的有效方法,我们要积极努力做好各种准备去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并带领大家积极参与活动,师生共建和谐校园,为我们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活动目的: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为贯彻与落实学校的政策与方针,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此次活动,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评估活动。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提出加强与优化我校的学风建设,既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是一个集体,学风就是影响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素,我个人认为加强学风建设是应以自主认知为起点,创就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勇于创造性学习的提高素质性群体。自主认知是指在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对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学习观念和止血品质及其深刻内涵的自觉认知和认同。自主认知是学风建设的逻辑起点和长久动力。勤学、自律,创优良学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