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句式 翻译

文言句式 翻译

文言句式 翻译
文言句式 翻译

文言句式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C.六国破来,非兵不利,战不善

D.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不能容于远近

3.下列各句中是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

C.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一旦山陵崩,信陵君何以自托于赵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B.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①大王来何操?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C.虞兮虞兮奈若何?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

C.竖子不足与谋

D.翩翩两骑来是谁

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1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君何以知燕王?

C.重为乡党所笑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亚父者,范增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夫战,勇气也

D.洎牧以谗诛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5.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余三项的是()

A.余是以记之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大王来何操?

D.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16.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17.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庭中始为篱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汝是大家子

18.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臣本布衣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19.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秦人不暇自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见之曰:“牛何之?”

20.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且焉置土石?

C.余是以记之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虽董之以严刑

B.①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唯弈秋之为听②忌不自信

D.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2.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①请其矢,盛以锦囊②何陋之有?

B.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②能谤讥于市朝

D.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二、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1)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2)“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3)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

(2)

(3)

2.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1)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2)“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1)

(2)

3.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1)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

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2)“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3)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1)

(2)

(3)

三、高考真题再现

(一)(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文: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

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答:

(二)(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

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7.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8.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

译文: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译文: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

译文:

文言句式专练答案

1.A(A项是被动句,BCD三项都是判断句)

2.C(C 项中“于”只引进对象,不表被动,AB D三项都是被动句)

3.A(“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是定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D是判断句)

4.C(宾语前置句;AB D都是状语后置)

5.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也”表判断)

6. A(判断句)

7.D(A “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异蛇”;B “请以剑舞”省略谓语“为乐”;C “告以事”省略宾语“之”)

8.B (①是倒装句,②是判断句;A 都是判断句;C都是被动句; D都是宾语前置句)9. D (A宾语前置;B省略句,两句都省略“于”;C固定句式)

10.D (判断句。A(我)弗敢专也;B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C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1.C (例句和C项都是省略句,分别是“以钟磬置(于)水中”“竖子不足与(之)谋”;

A B D 三项都是判断句)

12.A(状语后置;例句及 B C D定语后置)

13.B(宾语前置;A状语后置; C D被动句)

14.C(判断句; A B D被动句)

15.D(省略句,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A B C均为宾语前置句)

16. C( C项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17. B(B项是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18.D (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19.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20.D (D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21.D (①为宾语前置,②为状语后置;AB均为状语后置句;C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22.A (A①是状语后置,②是宾语前置; B都是宾语前置; C都是状语后置; D 都是被动句) 二、1.(1)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2)这镜子使我好痛苦。

(3)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人了。

2.(1)我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我凭着文章和正直的品德任职,不是庸庸碌碌靠人帮忙才做官的。

3.(1)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诋毁陈轸说。

(2)我听说您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样的事吗?

(3)忠于国君还要被摒弃,我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

三、1.(上海卷)(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 B

3.(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4.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5.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6.C(贿,意思是“钱财”)

7.B(B项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8.C (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9.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10.(1)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2)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3)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参考译文(上海卷)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参考译文(江西卷)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

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都是疑问句。

彼且奚适也——你要到哪里去哪?

奚以知其然也——怎麽样知道这个道理呢?何以知道是这样的呢?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就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得固定格式,它表明得就是对某种情况得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得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就是很多得。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得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得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得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得就是您们吧?)??2.……孰与……??这就是一种用来表比较得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得高下、优劣或两件事得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得,一类就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得。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就是非常高得。如下面得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您相比,谁得年纪大,谁得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们瞧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得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得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您跟我比怎么样呢”。3 ??.……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就是宾语提前得一种固定格式,就是一种表示总结性得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得就是在这种格式中得“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得就是提宾得作用。句首有“其”得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得就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得就就是……啊”。请瞧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得就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她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得就就是夫子这样得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她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她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她得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得就就是李将军这样得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就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得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得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得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也就是相当高得。请瞧下面得例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瞧到自然景物所产生得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得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您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得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得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 ??.奈……何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常见的疑难固定格式: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 “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 6.唯(惟)……之……、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①唯(惟)余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8.“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9.“……孰与……”(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哪比得上”或“与其……不如……”。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要求: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文言特殊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翻译 学习目标: 1、总结并掌握四种特殊句式的特点,能够快速识别这四种句式。 2、掌握四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做到熟练准确的翻译。 一、判断句: 快速朗读并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⑧秦,虎狼之国。 特点和得分点: 分组研究其他三种句式,要求: 1、翻译句子。 2、总结句式特点和规律。 3、明确得分要点 二、被动句。(第一组)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如姬父为人所杀。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 特点和得分点: 三、倒装句(第二组) A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②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总结句式特点: B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4、中心词+数量词尝遗余核舟一--一(只)核舟 C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总结特点: D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四、省略句(第三组) 总结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 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实战演练:明确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例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省略句,倒装句)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 不见听信。 4、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5、吾爱之,不吾叛也。 6、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总结:特殊句式翻译口诀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致书以观。 例如:家贫,无从 ..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报也。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 ..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不避也。 例如:故患有所 ..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逃死。 例如:几无所 ..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 例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不误事?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 .. ? 寇深矣,若何 ..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圣益圣,愚益愚。 例如:是故 ..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传道受业解惑也。 例如:师者,所以 .. 此世所以 不传也。 .. 距子矣。 吾知所以 ..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惑乎.? 例如:以此为政,不亦 ..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其……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异乎.?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 ..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大简乎.? 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 ..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徐公美? 例如:吾孰与 ..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起而拯之?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 ..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例如:然则 .. 21.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文言文句式及翻译文中的句子 人教版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太子齰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译文: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四、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五、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是情。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判断句】 译文: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也间的能忍受的。【3】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 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 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天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你追我躲。 【6】将请罪君。【状语后置句】 译文:准备向君王请罪。 【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说不是这五人的功劳呀。 【8】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实在是百年难得际遇啊。 【10】激昂达义。【被动句】 译文:为达义所激动。 【1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或省略句】 译文:在为谁悲痛? 【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 译文:本郡有声的士大夫们向当地行政长官请求。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1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 译文: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6】扼腕墓道。【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在墓道上握腕惋惜。 【17】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的国错。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译文: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军却损害他人是不仁的。 【19】夫晋,何厌之有、【宾前】 译文:晋国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20】以其无礼与晋。【状后】 译文:因为它曾对晋国无利。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教师版

《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类。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四种类型。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一、温故知新,掌握规律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句式特点。 第一组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孰、安、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格式为:否定词+代词宾语+谓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5、何厌之有 6、唯利是图 7、惟弈秋之为听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用“之”“唯/惟……是……”“唯/惟……之/之为……”作标志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结构形式为:宾语+之+谓语动词、唯/惟+宾语+是/之/之为+谓语动词。翻译是“唯/惟”可译为“只”“只是”,“之”“是”“之为”不译。 8、何以战?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一言以蔽之。 明确: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组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明确:定语后置句 规律一:“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 规律二:“…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者) 规律三:“……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定语+者) 规律四:“…而…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中心词+而+定语+者) 规律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第三组

文言文翻译训练

文言文翻译练习 文言文翻译步骤:1.通读全文,领会文意2.结合上下文,领悟句意3.逐词翻译,注意句式特点 文言文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准确表达原意 文言文翻译方法:1.词语扩展法 2.替换法 3.保留法4.增补法 5.调整词序法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唐纪八》)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二、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第③④小题为上海卷原题)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