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

计粤沪版教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七、八课时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

“1HZ”的含义。然后,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活动2: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取粗细不同的二根胡琴弦,将琴弦一端固定,另一端加勾码拉紧,用二个三棱柱状木块将琴弦支起,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出弦发出的声音。

研究:在分别改变弦长、粗细、张紧度等不同情况下,弦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P32空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应用拓展:“叩诊”、“敲西瓜判断是否成熟”、盛开水听声音判断是否装满等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什么是音调它是由物体的什么决定的

2、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1Hz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师: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强有弱;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二)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归纳,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响度:

1、定义:人耳感觉声音的强弱,又叫音量或声量。

2、单位:分贝,dB。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与声源振幅有关,与离声源距离有关。

4、振幅:声源振动的幅度。

(二)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

(1)定义: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2)符号f,单位Hz。

(3)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

3、用波形比较频率。

4、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张紧程度有关。

(三)音色:

1、定义: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粤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沪粤版《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作者:牛集镇安溜中学陈福来指导教师:梁万明 【教学内容】:《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4课(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希望你喜爱物理》和《动手做实验》之后,在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沪粤八下《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法。 【教具】 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提问: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情况将会怎样? (二)新课教学 1.让同学们猜想然后做实验:装置如图9-19所示 注意:(1)用同一小车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由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保持小车滑到三种水平表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告诉学生由于水平表面的材料不同,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沿毛巾表面运动受到的阻力最大,沿水平木板运动受到阻力最小。

演示结果: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毛巾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最大,滑行的距离最短,运动的时间也最短,显然速度减小得最快。在第二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棉布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比第一次实验小了,滑行的距离和运动时间也都延长了。第三次实验中,小车阻力最小,车滑行的距离和运动的时间都最长,小车速度减小得最慢。可见,实验证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长,其速度减小得越慢。 2. 科学的推论:300年前,伽利略在类似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阻力等于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不停息地运动下去。科学家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讲到这里,教师可补充气垫导轨实验,这是一个可将摩擦力减到最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前半句为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后半句是定律的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的是: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是阐述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定律说明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应明确指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不可能给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外力的条件,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但是这个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和某些间接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三)巩固新课 课下阅读课文,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学生,当堂复述。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实验 2. 科学的推论 (1)伽利略的推论:运动物体若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尔的补充推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也不变化。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最快的信使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最快的信使教学设计粤 沪版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1、最快的“信使” ★知识点(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 一、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传递官文的驿马。 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 贝尔制作的早期电话。 二、最快的信使——电磁波 波速(V):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光速 三、电磁波的三个因素频率(f ):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C(V)=λ 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1/T)四、电磁波谱 Y 射线-----X射线------紫外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大频率小 短波长长 注:①、各电磁波的速度相同 ②、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 预言者:麦克斯韦(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 五、电磁波的发现验证者:赫兹(德国物理学家1887年) 最早应用者:马可尼(1898年) 六、电磁波产生的条件:电路中有迅速变化的或。 组成:金属盆、碳粒、碳精薄片

话筒 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原理:声音------振动------变化的电流 组成:永磁体、螺线管、薄铁片 七、电话机听筒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声音原理:声音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声音 发明电话和第一个用电话讲话的人是: 定义: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 八、振幅 符号和单位:A(m)。 ★教学目标(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磁波,知道电磁波是谁发现的,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以及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认识描述电磁波的波形图. (3)了解电磁波的‘家族成员”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电磁波产生的实验活动过程,学习应用类比方法认识电磁波的存在. (2)经历用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来检验收音机表盘上刻度的活动过程,确认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电磁波家族成员的广泛应用中,感悟电磁波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感悟中考(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6.1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用具: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三角板(教师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力的现象相当多,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本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力的概念 板书: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①磁铁吸引铁钉 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钉施加了力,同时,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手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 (2)事例分析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竖直向上 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板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3、力的图示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可以形象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 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例1】作出A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右上方500N的拉力力的图示。 说明:对“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要求的差别 4、力的种类: 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 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 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

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最新版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 计粤沪版教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第六课时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⑸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⑺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电能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电能与社会发展教学设 计粤沪版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电能与社会发展 课题§电能与社会发展(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电能输送过程 3、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道电能的优越性 5、常识性了解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节约用电意识 重点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状况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内容学法指导 ☆与你合作探究 无数事实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电能的生产和使用规模越大;对电能的需求量越多的国家,经济越发达。 电能的优越性: (1)来源广泛 化学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原子能等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便于输送 输送远,能量损失小。 (3)使用方便 电能方便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光能、其他 能。 (4)其他方面 用电器使用效果率高、操作简单、污染小。 ☆教学目标检测 8.如图2所示的家庭电路中,判断电路中的是火线,是零线。 9.要使电路中的用电器不再有电流通过,根本的方法是切断线和用电器 的连接。保险丝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的共同之处是在必要的时候切断电路, 因此都要接在线上。 11.将测电笔的各部分名称填在图3的括号里。在使用测电笔时,电流人体。 笔里的电阻起的作用是,因此它的阻值一定。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因为人是导体,因此不论人触到家庭电路的哪条线上都会触电身亡 B.电流对人体的危险跟电流的大小和触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C.任何大小的电压加在人体都会造成触电 D.家庭电路、动力电路一旦触电就可能有危险 2.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把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电灯突然

9[1]1认识浮力教案(沪粤版)

9.1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 [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 (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G-F F 浮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九年级(上册) 二○一○年九月

目录 第十一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热机与内能 11.1 从闪电谈起14. 1 认识内能 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4.2热量和热质 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1.4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第十四章补充训练题11.6 探究电路中的电压第十五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第十一章补充训练题15. 1 从永磁体谈起 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15. 2 奥斯特的发现 12.1 怎样认识电阻15. 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12.2 探究欧姆定律15. 4 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补充训练题

补充教材 第十二章补充训练题 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 13.1 什么是功 13.2 比较做功的快慢 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3.4 认识动能与势能 第十三章补充训练题2010.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第十一章电路初探 一、课标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本章教材分 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关于电路,教学从最简单电路入手,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逐步认识电路。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通过“怎样使小灯泡发光”“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用电流表测电流”“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实验中观察、思考,逐步熟悉电路,认识电路,进而定量研究电路,并探究出串、并联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 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节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 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教学过程】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

探究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探究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粤沪版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探究欧姆定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⑵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⑶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前面学习了电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本节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电学中重要的基本规律——欧姆定律。 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重要区别,就是本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已经学过电流、电压和电阻,但是并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电学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猜想,再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归纳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点,课标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仪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的能力和连接电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仪器仪表去探索物理规律、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因素的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测量的数据较多,又要控制变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欧姆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本节是一堂重要的科学规律探究课,教师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记住结论,“学会” 套用公式解题这个层面上,更应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学”。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调控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平台上,手脑并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动地认识和生成科学知识,真切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真正去感悟科学。 3.教学建议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 课前小测: 1、奥斯特实验证实了 。 2、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 ,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请你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电生磁的实例: 。 3、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小磁针将 ( ) A .顺时针转动 B .逆时针转动 C .不转动 D .不断转动 课堂练习: 知识点1:电磁铁 1、电磁铁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4所示的a 、b 、c 、d 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 的不同; (2)通过比较a 、 b 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3)通过比较b 、 c 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4)通过比较d 图的情况,可以知道 。

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和有关 3、与永磁体相比,电磁铁的优点有如下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或断来控制。 B.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控制。 C.南北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D.电磁铁与永磁铁相同其磁性的强弱也是不能改变的。 4、下列生活实例中应用了电磁铁的是:() A.电炉 B.电话 C.电热水壶 D.电烙铁 5、要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A、增大线圈中的电流 B、减少线圈的匝数 C、降低线圈中两端的电压 D、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6、试分析书本100页图中电铃的工作过程: 课后练习: 1、写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工作的三个装置①, ②,③。 2、关于电磁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破铁的磁性强弱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弱无关 B 、电进铁中电流方向改变.其磁性强弱也改变 C 、在相同通电螺线管中.加铜芯比加铁芯磁性弱 D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无关 3、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S ,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的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的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蓝顶代表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的过程。 (2)展示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播放蒸汽机工作时的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

9.4神奇的升力教案(沪粤版)

9.4 神奇的升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⑵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⑷通过实验现象和对比,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观察“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一些神奇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领略到科学的奥妙,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间接分析总结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展示一架飞机模型,让学生观察机翼的特点。然后猜想飞机为什么会飞。 二、新课教学 (一)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讲述]:水、空气等都具有流动性,它们统称为流体。流体运动时,在流速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一种奇妙的特性。 [学生活动]:A、倔强的纸片;B、不听话的乒乓球;C做个简易喷雾器。学生感受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提醒学生从对比流速和对比压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总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出示]:火车的安全线,龙卷风吹翻屋顶 [讨论]:火车的安全线的作用,龙卷风吹翻屋顶的原因 (二)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认识升力。如图9-25所示,取一个飞机翼模型装在支架上,把电风扇置于模型的正前方,当电风扇通电运转时,观察飞机模型的变化。 [讲解]:观察图9-26,机翼的上方呈弧形,当气流从机翼经过时,上方的流速比下方大,根据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机翼上方的空气压强比下方处小,于是就产生了使机翼上升的力。这就是升力。 [学生看图]:观察图9-27,分析鸟类展开双翅,即使不扑打,也能在空中滑翔而不会跌下来的原因。 [阅读与思考]:阅读P99。“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航行中的水翼船。思考船相撞的原因及水翼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升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利用升力?你想做一个检验升力的课外活动吗? 四、作业:P1002、3。 五、教学反思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3000字)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

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最新版 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图文

2016年最新版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最新】2017-2018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十六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 16.1 从永磁体谈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教学重点 1.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场、磁感线、地磁场和磁化。 教学难点 1.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 2.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器材准备 条形、蹄形磁体,铁、钴、镍片,铁屑,钢针,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微机,大头 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有些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是一个朋友在瑞典北部城市科罗娜(KIRUNA)旅游时拍到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这就是传说中的极光,它是绚丽的、多变的、神秘的。长久以来、 人们除了感叹极光的美丽,也在不停的寻找极光出现的原因,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极

光的神话传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才研究发现,这钟现象是和地球的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磁现象。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磁现象 在小学的时候中,我们就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现象? 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例如磁铁能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 别方向;小磁针指南北;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等等。 磁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从古代开始,很多人们 就致力于对磁现象的研究,例如司南的发明,就为当时的航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司 南就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然磁石制成的勺子形状,另一 部分是水平光滑的“地盘”,静止的时候勺子的长柄就会指向南方。 探究点二:认识磁体

最新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策略):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七、学情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