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海导航】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 第1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含新题详解)]

【学海导航】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 第1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含新题详解)]

第1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1讲诸子百家思想

1.(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120字左右)

2.(2013·长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辪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②语(yù):动词,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ù)。④与:从,跟。⑤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⑧由:同“犹”,好像,如同。

(1)孟子素以善辩著称,孟子在上述文字中,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就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4.(201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朱熹集注:夫,音扶。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入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②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请简要回答以上选段中儒家关于“仁”的观点。

(2)请针对以上儒家关于“仁”的任意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1.(2013·湖南省长沙四县一市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①(《论语·述而》)

御孙谏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管子·禁藏》)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②(《老子·二十九章》)

【注】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②甚:极端。奢:奢侈。泰:通“太”,过分。

(1)由前四则可以看出,古代圣贤是如何看待“俭”的?

(2)结合后两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周易》)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韩非子》)

(1)两则材料共同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强调这一道理?

(2)请就以上材料,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2014·衡阳市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定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1)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

超过12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③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1)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关于“孝”的共同观点,并分别说明三则材料的侧重点。

(2)请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的看法。

第2讲其他古代文化思想

1.阅读下面《黄帝内经》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说说上述文段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什么观点,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阅读下面苏轼的词作,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是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的大文学家。请从儒、道、佛三家角度,简要概括并分析苏轼在《念奴娇》一词中分别表达出了什么思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

节,盖亦难矣。

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刘知几《直书》

(1)根据文段内容,分别简要概括不能“追求真实,秉笔直书”的原因。

(2)试分析“追求真实,秉笔直书”的可贵之处,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150字左右。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百喻经》

(1)“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试概括寓言中的“一人”与“老人”可笑之处。

(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然自刘向、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②“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刘知几·史通》)

(1)请简要分析史家“实录精神”的内涵。

(2)有人说“实录精神”是“春秋笔法”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请简要概括两者的内在关

联。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人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2)试分析朱熹这些主张的影响。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

(1)依据文意简要说说“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和联系。

(2)试分别举一个“造境”与“写境”的例子。

第1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1讲诸子百家思想

阶段训练一

1.(1)“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儒道互补”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修养自身,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之地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的过往,而要看到人“欲洁”,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2)不矛盾。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3.(1)比喻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君主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2)孟子定天下主张的内核来自仁政。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4.(1)①“仁”之体(仁者之心),在于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通达,马上就会想到也要让别人通达(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仁”之本,是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③“仁”之方(术,方法),在于推己及人;

④魅力行“仁”,则可“胜人欲,全天理”。

(2)(示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儒家待人处事的重要原则,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做人能将心比心,心中怀有他人,既体现了仁者豁达宽大的胸怀,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一个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取得更大的成就。2006年胡锦涛同志访问印度时曾引用此句,向世界表明,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表明这一原则也可作为单位、团体乃至国家关系处理的原则。(要点:观点明确,结合实例,分析阐述恰当)

阶段训练二

1.(1)孔子认为,为了遵循礼,即使“寒酸”,也要坚持节俭;御孙认为,俭是有德之人的共有特点;管子认为,奢与俭关系到个人的祸福;墨子认为,俭与淫关系到家国兴亡。

(2)(要求)①要结合俭与奢的关系,讲到理性克制,防微杜渐,身体力行,力除奢华;②要联系当前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奢靡浪费成风,节俭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等现实生活;③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1)不加强修养(恶行)会招致祸患。孔子从积累的角度,韩非子从转化的角度。

(2)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恶行对自己将会产生的影响,或用“微不足道”来安慰自己,或用“其奈我何”来欺骗自己,最终积少成多,难以掩盖,小则因长期耽于享乐流逝了时光,丢失了健康,大则罪行败露受到正义制裁而身败名裂,实在可惜。

3.(1)第一,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正国,即治理好国家。第二,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即人尽所能,各得其所。第三,在教育规范方面的作用:修身,达到通达、和谐、文雅的境界。(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之内,言之成理也可)

(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如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社交礼仪,它约束着人们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尊互敬,互谦互让,讲文明,懂礼貌,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内容能够紧扣“礼”来回答即可)

4.(1)三则材料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行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材料①强调要做到“孝”除了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外,还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材料②重点

阐述了“孝”在为人处世方面的重要作用;材料③从人与禽兽的区别的角度强调行孝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示例一: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不懂得尊重父母,殊不知,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语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甘于奉献的父母也需要爱……乌鸦能反哺,羊羔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高中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和羊羔吗?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沐浴在我们温暖的爱的阳光下,把孝的种子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

示例二:行孝,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用金钱就能替代。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孝心的终极意义是用心去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父亲倒一杯水,为母亲捶一次背……这些简单的小事,就能让父母感动,温暖他们的内心。孝不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它以爱为基本依托。让我们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把我们的爱作为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第2讲其他古代文化思想

阶段训练一

1.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对应性,人与天地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2.儒家“出仕”,苏轼对周瑜能建立如此伟业,内心充满无限的崇敬与仰慕,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道家“无为”,苏轼一方面仰慕周瑜功业,但同时也认为一切都是“灰飞烟灭”;佛家“色空”,苏轼在词尾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

3.(1)会导致君主臣子等人遗臭万年。史官自身将受到很大的伤害:或处以刑罚,或被人嘲笑。绝大多数史官缺少刚直不阿的气概。

(2)坚持原则的客观,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公正,不媚权贵的独立,不畏强暴的刚直,激浊扬清的宣导。这些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一个民族挺直脊梁,固守精神家园。(从以上任意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4.①这两则材料都说明了人生过程中“福祸相倚伏”的人生哲理(也可答为“相反相成”)。②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而“塞翁失马”的故事和老子则告诉我们,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尝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现实世界中处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阔的天地;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了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道路。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个道理,凡事可先行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5.(1)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

(2)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这样的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阶段训练二

1.(1)关心国事致力创新有用于世志向远大勤勉严谨重考察求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如魏源一心为国,抵御外侮、匡正时弊,对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1)“一人”的可笑之处是:不动脑筋,迷信盲从。“老人”的可笑之处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

(2)(示例)在两难境地之下,顾此必然失彼;仔细权衡,避免鱼与熊掌兼失的情况。

3.(1)“实录精神”要求史家记史要奋笔直书,彰善显恶。它要求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当中,特别要注意避免个人的好恶,遵循客观真实。

(2)“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实录精神”继承了“春秋笔法”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精神内核,但却以客观真实作为记史的标准,是对“春秋笔法”的发扬。

4.(1)人伦道德即是天理,天理与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互为消长关系,人应该彻底消灭人欲,让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主导作用。

(2)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操守;但由于它在人的欲望问题上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正当欲求。

5.(1)区别:“造境”指的是理想派,即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境”指的是写实派,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联系:二者(写实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2)(示例)写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造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