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3 磺酰脲类降糖药

6-3 磺酰脲类降糖药

磺酰脲类降糖药

磺酰脲类降糖药分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12第二代:格列苯脲(优降糖) 格列吡嗪(美必达)

3

第三代:格列齐特(达美康)

磺酰脲类降糖药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

§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多数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

§甲苯磺丁脲作用最弱,维持时间最短;氯磺丙脲半衰期最长,每日给药一次即可。

新斯的明

磺酰脲类降糖药【药理作用】

降低血糖1抗利尿21)可降低正常人、胰岛素功能尚

存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2)对切除胰腺患者没有降糖作用。

格列本脲、氯磺丙脲可促进抗

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

磺酰脲类降糖药【作用机制】

刺激胰岛素B细胞释放胰岛素

1

增加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2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

降低胰岛素的代谢;

4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5

血糖

磺酰脲类降糖药

【临床应用】

尿

病?但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者无效。

?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

对胰岛素已经耐受的患者,使用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因此与胰岛素合用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磺酰脲类降糖药【临床应用】

合用

治疗尿崩症

磺酰脲类降糖药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

?2.较严重不良反应为持续性低血糖,需反复静脉注射葡萄糖解救。

?3.其他: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4.氯磺丙脲可引起精神错乱、眩晕、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磺酰脲类药物小结

药理作用降血糖、抗利尿

糖尿病、尿崩症

胃肠道反应、低血糖、肝功能异常、

血象异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介绍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 全网发布:2014-09-26 17:23 发表者:王建华5158人已访问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250013)主任王建华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等。 1、磺脲类的优缺点 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2、格列奈类的优缺点 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诺和龙、唐力,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餐时即服,方便灵活,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3、二甲双胍的优缺点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长期应用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4、α-糖苷酶抑制剂的优缺点

降糖药物应用试题

降糖药物应用相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50 分,每题 1 分): 1、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是() A 双胍类 B 磺酰脲类 C 降糖灵 D 胰岛素 E 格列齐特 2、胰岛素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A 低血糖 B 过敏 C 耐受 D 注射部位红肿 E 高血压 3、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A 眩晕 B 胃肠不适 C 黄 D 共济失调 E 口苦 4、关于胰岛素耐受性原因错误的描述是() A 严重创伤 B 体内形成胰岛素抗体 C 感染 D 酮症酸中毒 E 以上均不对 5、中效胰岛素(珠蛋白锌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作用最强() A 1 ?2h B 3 ?4h C 6 ?10h D 10 ?18h E 18 ?24h 6、长效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起效() A 1 ?3h B 3 ?6h C 7 ?10h D 10 ?12h E 12 ?14h 7、以下关于糖尿病的观点错误的是:() A 糖尿病能治愈 B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医疗条件下还不能 治愈,终身需要药物治疗 C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D 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与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可以延缓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展

8、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 A 格列吡嗪(美吡达) B 二甲双胍 C 拜唐苹 D 诺和龙 9、属于双胍类药物的是:() A 达美康 B 格华止 C 拜唐苹 D 美吡达 10、磺脲类降糖药最主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 A 低血糖 B 皮疹 C 体重增加 D 肝肾功能异常 11、瑞格列奈(诺和龙)属于()降糖药物: A 磺脲类 B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C a-糖苷酶抑制剂 D 双胍类 12、关于瑞格列奈(诺和龙)错误的说法是:() A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B 作用快,持续时间短,低血糖发生少 C 小于8%经肾脏排泄,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D 可单独使用或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口服药联合应用 13、瑞格列奈(诺和龙)通常不与下列哪种药物联合使用() A 二甲双胍 B 格列美脲 C 胰岛素 D 拜唐苹 14、不属于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诺和龙)的特点是:()A 餐时血糖调节剂 B 降血糖作用与血糖浓度有关 C保护胰岛B细胞D 与人体的胰岛素结构一样 15、不属于人胰岛素的是:() A 诺和灵30R B 诺和灵50R C 诺和灵N D 诺和锐 16、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哪项不是诺和灵人胰岛素的优()A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 磺酰脲类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其中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甲苯磺 丁脲作用最弱、维持时间最短,而氯磺丙脲t1/2最长,且排泄慢、每 日只需给药一次。新型磺酰脲类作用较强,可维持24小时,每日只需 给药1~2次。 本类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和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作用机制: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TP 敏感的K+通道受阻滞,引起除极化,使电压敏感性的Ca2+通道开 放,Ca2+流入,引起胰岛素释放。所以胰岛中至少有30%正常细胞是 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 尿病。亦有利用其与胰岛素有相加作用,用于对胰岛素有耐受性的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 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取得满意疗效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单纯口服磺脲类 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因为磺脲类降糖药主要在肝脏代谢,所以肝肾功能严重不良者,不宜服用黄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由于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病人食欲,故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病人,最好不要单独使用。这时可选择双胍类降糖药。 病人在严重感染、大手术、妊娠、分娩以及合并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下,不宜使用磺脲类药,应改用胰岛素 治疗。

并非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适合使用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其主要 适应证有: 中年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经3个月以上的饮食治疗或再加运 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的高血糖病病人; 2型糖尿病病人每日仅需胰岛素40U以下,在病人不愿续用胰岛 素时可试用磺酰脲类药物替代,剂量需视病情而定; 40岁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5年以内,从来采用胰岛 素治疗,体重正常或肥胖者也可选用磺酰脲类药物或与双胍类药物联 合应用; 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以增强其疗效,减少胰岛素用量。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用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而减 少胰岛素的用量。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对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长效的磺脲类药物是特别危险的;因此,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短 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对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更为适合。 磺脲类降糖药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引起体重增加,如果避免? 低血糖是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较为常见的副作用,但从另一个角 度来说,这正好说明了它们较有效的降糖能力。对于这些药物,特别 是针对有明显高血糖的患者,可通过合理地选择磺脲类药物的品种及 剂量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比如选择作用温和和短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喹酮等。 体重增加也是磺脲类的副作用,在应用磺脲类药物时如低血糖频发,患者有可能加餐或预防性进餐,导致体重增加。磺脲类刺激胰岛 素分泌,而胰岛素有促合成代谢作用,也增加体重。因此在应用磺脲 类药物时要严格控制每日饮食量,坚持锻炼,以避免体重增加。 看过“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的人还看了:

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

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 要求: 1、掌握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类型。掌握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盐酸二甲双胍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与代谢、作用时间的关系。熟悉氯磺丙脲、格列吡嗪的结构和用途。了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发展。了解格列美脲、米格列醇的结构和用途。 2、掌握利尿药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氢氯噻嗪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熟悉呋噻米、螺内酯的结构、化学名、代谢及应用。了解依他尼酸、乙酰唑胺、氨苯蝶啶的结构及应用。 第一节口服降血糖药 一、糖尿病及降糖药的分类 1.糖尿病一般可分为两类: 1)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胰岛素分泌极少,绝对不足,须人 工注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要,多发生于青少年; 2)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可通过 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而缓解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尤其四十岁以上的人。 2.降糖药的分类 1)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2)双胍类(Biguanides)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效剂, 非磺酰脲结构口服降糖药. 二、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1.化学名:4-甲基-N-[(丁氨基)羰基]苯磺酰胺 2.英文名:N-[(butylamino)carbonyl]-4-methylbenzenesulfonamide). 3.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丙酮和氯仿,溶于乙醇,几 乎不溶于水。mp:126-130°C. 4.理化性质 Tolbutamide具有酸性,可溶于碱。 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5.稳定性 在酸中脲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析出对甲苯磺酰胺沉淀 mp 138℃ 硫酸正丁胺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正丁胺的臭味. 6.合成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降糖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 胰腺内作用机制 :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 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 10%-52 %(平均 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 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 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 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 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美脲:万苏平甲苯磺丁脲: 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 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 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副作用 ( 1) .低血糖反应 : 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 2) .体重增加 : 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 3) .其他 :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 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 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 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 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 点刺激,所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这样做减 少对胃的刺激,或者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 ,DBI );二甲双胍 (Metformin)。 1作用机制: (1)减少糖异生 (2)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 , 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口服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用药教育 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属于促胰岛素分泌药,临床主要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纯饮食控制无效者。 三代: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作用可增加数十至上百倍; 第三代: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不仅可降血糖,且能改变血小板功能,对糖尿病患者容易凝血和有血管栓塞倾向的问题可能有益。 药理作用:1、降血糖:该类药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但对1型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的动物则无作用。机制是: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作用于B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促进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2)降低血清糖原水平。3)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2、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而是促进ADH 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可用于尿崩症。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这是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体内过程:磺酰脲类降糖药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甲苯磺丁脲口服后3~5h 达峰值,t1/2约8h作用维持6~12h,每日给药三次;氯磺丙脲t1/2长约36h,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排泄缓慢,每天只需给药一次;格列本脲口服后2~6h 血浆浓度达高峰,作用维持15h,每天用药1~2次;格列吡嗪口服后1~2h达峰浓度,t1/2约2~4h,作用维持6~10h,灭活及排泄快,较少发生低血糖;格列齐特吸收速度因人而异,t1/2约为10h,95%在肝内代谢,5%原形自尿排泄;格列喹酮作用时间维持8h,5%经肾脏排泄;格列美脲与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皆较格列本脲快,较少引起较重的低血糖。本品口服后较迅速而完全吸收,空腹或进食时对吸收无明显影响,达峰时间为2~3h,血浆半衰期约为5~8h,作用持续24h,每天只需给药一次。 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最常见而重要,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2、体重增加;3、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4、消化系统:上腹不适、食

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

磺酰脲类及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吴鸿 思考 用于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者的药物?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 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几亚单位结合? 格列奈类药物的作用? VADT、ACCORD、ADVANCE研究结果提示不应忽视什么? 老年糖尿病不应推荐的药物?哪个药物属于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格列美脲最大剂量是多少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概述 一磺酰尿类的药物的发展史 导读: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由于它的分子结构有一些差别,导致了降糖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怎样在临床上安全使用磺脲类的药物呢? 1 1955 年,磺酰脲(sulphonylurea, SU)类降糖药问世对氨苯磺酰丁脲(carbutamide),但由于其毒性作用大而被淘汰。 2 1956年,第一代的SU 类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 3 1966年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新剂型。 4 第三代1997年,被称为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的格列美脲研制。 二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结构差异

1、磺脲类的药物包括甲磺丁脲,格列丙嗪,格列苯脲,格列美脲这几类的药物,它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是具有磺酰脲基团,另外它还有一个苯甲酰基团,在这些结构中有一些微小的分子差异,导致了它可以与受体的结合或解离,在临床上也可以观察到降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是三代磺脲类药物之间在结构上的变异,其次还有一个机制上的变异。 我们以第三代的磺脲类的药物格列美脲为例来看一下结合的机制上有什么样的差别。 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磺脲类受体的结合与传统的磺脲类药物不同,它结合的部位是磺脲类受体的65kd亚单位,而传统的磺脲类药物它是在140kd亚单位来结合的,这个65kd 的亚单位由于分子量比较小,就导致了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速度比较快,同时它也可以迅速的解离,这一点就适应了我们在降糖上需要的快速降糖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的作用。 在国外的研究中提示的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相比,与BET细胞磺脲类受体结合动力学特征和解离动力学的特征可见: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比传统的磺脲类药物相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优势更明显。 2、非磺脲类胰岛素主要是格列奈类,这包括那格列奈,美格列奈,和瑞格列奈,这三类的药物的差异 美格列奈和瑞格列奈在结构上与格列苯脲有相似之处,它主要是称为一个没有磺脲类集团的格列苯脲,其中瑞格列奈更是美格列奈的一个延伸物,在美格列奈的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形成了一个瑞格列奈,而那格列奈不同,它是一个苯丙氨酸的延伸物,与瑞格列奈和美格列奈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性的差异,但是这三类的药物主要在恢复胰岛素的造像分泌上有一个更好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个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 3、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的药物在降糖优势上有循证医学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03年发表在临床医学研究这个杂志中一个对口服降糖药的回顾性评估,这个研究评估了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能力,它主要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作为一个综合评估,在这个研究中,它的药物都是采用一个最大剂量与对照组来相比较。 我们看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的幅度,在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以及包括阿卡波糖类的药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瑞格列奈,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的药物在最大剂量下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5%到2%,而噻唑烷二酮类的药物是降低了1%到1.5%,相对而言,阿卡波糖和那格列奈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稍微较弱,只能降低0.5%到1%。

磺酰脲类及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

磺酰脲类及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 一磺酰尿类的药物的发展史 导读: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由于它的分子结构有一些差别,导致了降糖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怎样在临床上安全使用磺脲类的药物呢? 1 1955 年,磺酰脲(sulphonylurea, SU)类降糖药问世对氨苯磺酰丁脲(carbutamide),但由于其毒性作用大而被淘汰。 2 1956年,第一代的SU 类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 3 1966年第二代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新剂型。 4 第三代1997年,被称为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的格列美脲研制。 二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结构差异 1、磺脲类的药物包括甲磺丁脲,格列丙嗪,格列苯脲,格列美脲这几类的药物,它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是具有磺酰脲基团,另外它还有一个苯甲酰基团,在这些结构中有一些微小的分子差异,导致了它可以与受体的结合或解离,在临床上也可以观察到降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是三代磺脲类药物之间在结构上的变异,其次还有一个机制上的变异。 我们以第三代的磺脲类的药物格列美脲为例来看一下结合的机制上有什么样的差别。 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磺脲类受体的结合与传统的磺脲类药物不同,它结合的部位是磺脲类受体的65kd亚单位,而传统的磺脲类药物它是在140kd亚单位来结合的,这个65kd 的亚单位由于分子量比较小,就导致了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速度比较快,同时它也

可以迅速的解离,这一点就适应了我们在降糖上需要的快速降糖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的作用。 在国外的研究中提示的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相比,与BET细胞磺脲类受体结合动力学特征和解离动力学的特征可见: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比传统的磺脲类药物相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优势更明显。 2、非磺脲类胰岛素主要是格列奈类,这包括那格列奈,美格列奈,和瑞格列奈,这三类的药物的差异 美格列奈和瑞格列奈在结构上与格列苯脲有相似之处,它主要是称为一个没有磺脲类集团的格列苯脲,其中瑞格列奈更是美格列奈的一个延伸物,在美格列奈的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形成了一个瑞格列奈,而那格列奈不同,它是一个苯丙氨酸的延伸物,与瑞格列奈和美格列奈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性的差异,但是这三类的药物主要在恢复胰岛素的造像分泌上有一个更好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个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 3、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的药物在降糖优势上有循证医学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 03年发表在临床医学研究这个杂志中一个对口服降糖药的回顾性评估,这个研究评估了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能力,它主要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作为一个综合评估,在这个研究中,它的药物都是采用一个最大剂量与对照组来相比较。 我们看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的幅度,在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以及包括阿卡波糖类的药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瑞格列奈,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的药物在最大剂量下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5%到2%,而噻唑烷二酮类的药物是降低了1%到1.5%,相对而言,阿卡波糖和那格列奈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稍微较弱,只能降低0.5%到1%。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 班级:02口腔姓名:刘晓默指导教师:王子梅、徐锦 【摘要】磺酰脲(SU)类降糖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问世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适用于II型糖尿病。本文主要对其发展简史、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即胰腺内和胰腺外的作用机制做了综合论述。尤其是对胰腺内的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途径的作用机制论述详尽,对SUR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功能以及SUR1基因多态性与II型糖尿病的关系,论述的较为清晰。 【关键词】磺酰脲(SU)类降糖药、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甲苯磺丁脲、格列美脲、磺酰脲类受体(SUR)、SUR基因 【Abstract】Sulphonylurea(SU)is the first oral Antidiabetic Drug in the middle of 1900s, wich is used in Type II diabete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its history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in the body. Particularly the pathway of ATP depended potassium channel in the pancreas is demonstrated exhaustively. The SUR molecule structure, gen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multiplicity of SUR1 gene are discussed clearly. 【Key words】diabetes , sulphonylurea(SU), sulphonylurea receptor ( SUR ), SUR gene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发展简史[1] 磺酰脲(sulphonylurea, SU)类降糖药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了。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内科医师Janbon在临床中发现,在应用磺胺类药衍生物2254RP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另一位法国科学家Loubatieres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磺胺类药物有降血糖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提示2254RP能使狗的血糖进行性下降,而对已切除胰腺动物的血糖则无影响。1955年,Franbe和Fuchs首先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轻型成年型糖尿病的磺胺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carbutamide),但由于其毒性作用大而被淘汰。1956年,对该药的化学结构略加改动,采用甲基代替前者苯环上的氨基,从而推出了第一代的SU类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在以后的半个世纪,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开发,研究总结,发现磺酰脲簇是SU类降糖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基本结构,而去除苯环上的NH2及打开苯环测链上的异构氮环可增强降糖作用而降低其不良反应。经过半个世纪的临床考研,研究表明SU类药物有可靠的降糖作用,仍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的治疗II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二、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是SU类降糖药发挥快速降血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功能的胰腺是发挥这种作用的前提条件。SU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分子机制,包括以下两条途径[2]: (一)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途径 SU类降糖药能与胰岛β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SU受体(sulphonylurea receptor,SUR)结合,后者能与特异的ATP敏感的K+通道紧密关联。首先,是细胞膜上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使得K+外流受限,β细胞内K+浓度升高,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使细胞膜上L型电压依赖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的Ca2+进入β细胞,细胞内Ca2+浓度上升,促使胰岛素的小囊泡由β细胞骨架向细胞表面运动,并向细胞外释放胰岛素。此时,胞质内升高的Ca2+水平活化了另一种K+通道—Ca2+依赖的K+通道,它的开放,导致了膜电位复极化,再次关闭细胞膜上L型电压依赖的Ca2+通道,为下次胰岛素的分泌做准备[1]。 1.SUR的分子结构[3] 图1

口服磺酰脲类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一)

口服磺酰脲类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一) 摘要:口服降血糖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90%的糖尿病患者均有可能要接受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新型口服降血糖药不断问世,给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了解与掌握各类口服降血糖的性能、作用机制及使用原则,尤其是它们有哪些毒副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降血糖药物磺酰脲临床应用 口服降血糖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90%的糖尿病患者均有可能要接受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新型口服降血糖药不断问世,给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了解与掌握各类口服降血糖的性能、作用机制及使用原则,尤其是它们有哪些毒副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论及的均为目前糖尿病领域中常用的包括近年问世的口服降血糖药。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病情为中度(空腹血糖≥8.3~13.8mmol/L)或重度(空膜血糖≥13.9mmol/L)者,一开始即可在适当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降糖药。 (二)一般对于非妊娠,无肝、肾、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 (三)在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慢性心肺功能不全、全身缺氧和严重高

血压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选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四)轻度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8~11.0mmol/L)可以单独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五)在单独用药不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的范围内时,可考虑联合使用药物治疗(二联或三联)。 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的目的及控制标准 目的是使血糖降至理想的范围内、以减少高血糖引起的危害,防止急或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三、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指导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此外,尚有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如曲格列酮、罗格列酮、托格列酮、环格列酮、吡格列酮、恩格列酮等。此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GLUT向细胞膜转位,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达到降低血糖、减轻蒿胰岛素血症之作用。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IGT及高胰岛素血症。由于其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一)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机制: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②刺激周围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受体数及其亲和力;③减少肝糖输出。

磺酰脲类降糖药有哪些

磺酰脲类降糖药有哪些 磺酰脲类降糖药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名称和说法,不过大家要注意磺酰脲类降糖药也可能会出现常见的不良反应,比如会导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甚至会引发腹泻腹胀的现象,所以这些危害全球比较大,要做好警惕和注意事项,及时的调理身体,防止病情持续加重引发危害。 ★主要品种 常用的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D860,甲糖宁)、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格列本脲(glyburide,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吡嗪(glipizide,吡磺环已脲),格列齐特(gliclazipe,达美康)等。 ★临床应用 1.糖尿病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用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及肝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2个月内发生。因此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常因药物过量所致,尤以氯磺丙脲为甚。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故老年糖尿病人不宜用氯磺丙脲。新型磺酰脲类较少引起低血糖。 ★禁忌 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

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妊娠等,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注意事项 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对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长效的磺脲类药物是特别危险的;因此,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对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更为适合。

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脲类的合理应用

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脲类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3000万,占人口总数的2.6% ,可见糖尿病已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并发症的发生和靶器官的损坏程度,而使用降血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之一。故怎样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在医院药学服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就是要充分发挥降血糖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②掌握正确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方法;③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目前口服降血糖药物主要分为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酰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五类。本文就口服降血糖药中最常用于Ⅱ型糖尿病的磺酰脲类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讨论。 1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主要选择性地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还能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加强胰岛素受体后作用,而糖耐量的改善可导致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降低,其结果将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2]。 2 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特点

该类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该类药物适用于Ⅱ型糖尿病,但因其易引起低血糖,老年患者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该类药物还不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并对胰岛素抗药,诱导胰岛素分泌已无明显作用,并且还能使患者体重增加。格列吡嗪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较少引起低血糖,适合于老年患者。格列齐特作用强,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可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同时还能降脂减肥,故特别适用于糖尿病伴有肥胖病或伴有血管病变者,但由于经肾脏代谢,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而格列喹酮代谢物主要经胆汁及粪便排泄,是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格列美脲对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仍然有效,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时还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此外还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物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3]。磺酰脲类药物均应餐前30分钟给药,以便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3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降解速度及肾小球排出率低,所以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它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使用可增强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有关。其中,格列本脲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在热量摄入不足,剧烈体力活动,饮酒,用量过大或与可致低血糖的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重者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4]。格列齐特,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在进餐延迟,剧烈体力活动,

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 百科名片 磺酰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是应用最早、品种最多、临床应用也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SU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近年研制的格列美脲则以其用药剂量小、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而被称为第三代SU类药物;除草剂品种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Levitt等报道,绿磺隆(chlorsulfuron)以极低用量进行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可有效地防治麦类与亚麻田大多数杂草。 目录 医疗作用 除草剂 其他磺酰类药品 医疗作用 除草剂 其他磺酰类药品 展开 编辑本段医疗作用 药物分类 磺酰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是应用最早、品种最多、临床应用也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SU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近年研制的格列美脲则以其用药剂量小、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而被称为第三代SU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是那些并非很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 就降糖作用强度而言,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是第一代的100-200倍,但所有SU类的最大活性是一样的。虽然SU类的降糖最大活性没有区别,但各个药物又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如:格列本脲作用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但低血糖发生率也高;格列喹酮则95%由胆汁经粪便排泄,仅5%从肾脏排泄,故较适于老年或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则除了降糖作用外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所以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应该强调,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长效的磺酰脲类药物是特别危险的。因此,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对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更为合适。 作用机制 (1)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已知SU在发挥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时,必须先与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相结合,然后与β细胞表面的ATP敏感钾通道藕联,使此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从而释放胰岛素。因此,SU能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不同的SU结合的SU受体不同,如格列本脲是与140KDa受体蛋白结合,而格列美脲则是与65KDa受体蛋白结合,因而不同的SU对β细胞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2)胰外作用:SU可以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的产生,并能减缓肝脏葡萄糖向血液中的释放速率。同时,SU可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增加,并可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从而使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适应证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一度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高血糖者。 禁忌证 禁忌证: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③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④活动性肺结核;⑤妊娠;⑥严重心、肺、肝、肾、脑等并发症;⑦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等;⑧严重甲状腺功能不全者;⑨有过磺酰脲类药物过敏或与磺酰脲类药物结构相似药物(如磺胺药)过敏史者。 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是磺酰脲类药物常见的严重副作用,大多发生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血糖下降后未及时减量、服药后未进食、联合应用降糖药、大量饮酒、年老体弱和肝肾功能损害者。轻微的低血糖反应通过及时进食即可纠正,但仍需密切监护;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则需给予葡萄糖治疗,并密切监视血糖24小时以上;中长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如优降糖,常会导致难以纠正的低血糖,且纠正后还会再次发生,因此监护时间应延长到72小时以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