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损伤演化细观机制的宏观研究

损伤演化细观机制的宏观研究

损伤演化细观机制的宏观研究
损伤演化细观机制的宏观研究

abaqus接触问题技巧整理

接触问题技巧整理 1、塑性材料和接触面上都不能用C3D20R和C3D20单元,这可能是你收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需要得到应力,可以使用C3D8I (在所关心的部位要让单元角度尽量接近90度),如果只关心应变和位移,可以使用C3D8R, 几何形状复杂时,可以使用C3D10M. 2、接触对中的slave surface应该是材料较软,网格较细的面。 3、接触面之间有微小的距离,定义接触时要设定“Adjust=位置误差限度”,此误差限度要大于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否则ABAQUS会认为两个面没有接触:*Contact Pair, interaction="SOIL PILE SIDE CONTACT", small sliding, adjust=0.02 4、定义tie时也应该设定类似的position tolerance: *Tie, name=ShaftBottom, adjust=yes, position tolerance=0.1 5、msg文件中出现zero pivot说明ABAQUS无法自动解决过约束问题,例如在桩底部的最外一圈节点上即定义了tie,又定义了contact, 出现过约束。解决方法是在选择tie或contact 的slave surface时,将类型设为node region, 然后选择区域时不要包含这一圈节点(我附上的文件中没有做这样的修改)。 6、接触定义在哪个分析步取决于你模型的实际物理背景,如果从一开始两个面就是相接触的,就定义在initial或你的第一个分析步中;如果是后来才开始接触的,就定义在后面的分析步中。边界条件也是这样。 7、我在前面上传的文件里用*CONTROL设了允许的迭代次数18,意思是18次迭代不收敛时,才减小时间增量步(ABAQUS默认的值是12)。一般情况下不必设置此参数,如果在msg 文件中看到opening和closure的数目不断减小(即迭代的趋势是收敛的),但12次迭代仍不足以完全达到收敛,就可以用*CONTROL来增大允许的迭代次数。 8、桩头掉在了地表下,说明接触定义得不正确。可能接触面的距离还是大于*contact pair 中的adjust=0.02, 可改为adjust=0.2 9、原则上,90度的圆弧应该划分10个单元,适当少一些可能也行。 *contact pair中的adjust=0.005,还是太小,在后处理时可以看到,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005。把adjust设置大一些没关系,比如adjust=0.1。 10、网格不好也可能产生过约束问题,不要只考虑边界条件啊! 11、NUMERICAL SINGULARITY WHEN PROCESSING NODE 15294 D.O.F. 2 RATIO = 2.48305E+11", 说明NODE 15294 所在的实体在方向2上出现无限大的刚体位移。 可以在此实体上的任意一点和地面之间定义一个很软的弹簧,以消除刚体位移。方法是:interaction模块,菜单special / springs-dashpots / create, 选connect points to ground, 选节点,Degree of freedom 设为出现了刚体位移的自由度,spring stiffness为一个较小的值(太小则不足以消除刚体位移,太大则会影响变形)。 如果多个方向上出现了刚体位移,就要分别在相应的方向上各定义一个弹簧。spring 所在的节点在弹簧方向的位移乘以spring stiffness,就是弹簧所分担的载荷,它应该远远小于在此方向上的外载荷。如果模型位移很小,我常常把spring stiffness设为1.

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

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 【摘要】:在长江河口口门附近存在一个滩槽相间的拦门沙系,自南向北为南槽—九段沙—北槽—横沙东滩—北港—崇明东滩—北支。九段沙系—河口砂坝,是三角洲前缘的重要沉积体,也是长江河口拦门沙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九段沙形成及演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丰富河口动力地貌学和河口动力沉积学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对通海航道治理、港口选址、护岸围垦等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GIS技术和DEM模型、历史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九段沙的沉积特征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九段沙沉积物特征研究方面,主要通过2003年枯、洪季的现场观测与采样以及室内样品分析,对九段沙及南北槽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沉积速率等能够反映其形成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的几个参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九段沙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面,主要利用长江河口1908年以来丰富的历史海图资料,用先进的GIS技术及建立DEM模型,对九段沙形成的背景与过程、形成后的变化及南北槽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九段沙形成与演变规律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九段沙与南北槽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关键词】: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演变沉积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343.5 【目录】:第一章绪论13-261.1研究意义13-151.2国外河口拦门沙研究进展15-191.2.1水文泥沙15-161.2.2地貌与沉积16-191.3国内河口拦门沙的研究进展19-211.3.1水文泥沙19-201.3.2地貌与沉积20-211.3.3数学模拟及其它211.4选择九段沙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及论文框架21-261.4.1缘由211.4.2框架21-26第二章长江口动力与泥沙特性26-412.1区域背景及河口区分段26-272.1.1区域背景262.1.2河口区分段26-272.2河口区径流特征27-332.2.1来水来沙的年际变化27-312.2.2来水来沙的年内变化31-332.3河口区动力特性33-392.3.1潮汐潮流33-352.3.2余流352.3.3波浪35-362.3.4盐淡水混合36-392.4小结39-41第三章九段沙的沉积特征41-713.1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41-423.2九段沙及南北槽的沉积特征42-633.2.1粒度参数42-433.2.2南北槽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特征43-523.2.3九段沙表层及短柱状样的粒度变化特征52-633.3九段沙的矿物组合与沉积速率63-693.3.1矿物组合63-673.3.2沉积速率67-693.4小结69-71第四章GIS与DEM 在九段沙研究中的应用71-784.1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71-744.1.1地理信息系统71-724.1.2数字高程模型72-734.1.3GIS

微裂纹的分形分布及损伤演化过程的分形机理考虑一弹性体包含NT条相互

微裂纹的分形分布及损伤演化过程的分形机理 考虑一弹性体包含N T条相互平行、半长为c、宽为W的椭圆型微裂纹,并承受边界应力σ(见图1)。 假设由微裂纹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弹性能可以忽略不计,这N T个体积单元中的微裂纹是彼此独立的困。这样对应于损伤区发育初期,由这N T条裂纹构成的裂纹群所引起的自由能变化为: ΔF = N T W ( -B2 σ2 + 4γ )(1a) 对应于每个裂纹单元的平均自由能为: < ΔF > = W ( -B2 σ2 + 4γ )(1b) 式中E,y—杨氏模量,单位面积表面能B2=π/E 作为二维问题,对应于相互平行的椭圆型拉伸裂纹,总损伤体积可定义为:V d =πN T W总裂纹面积:A d =4N T W表示裂纹半长在(c0,c1)范围内其概率分布的数学期望值。这里c0为最小的裂

纹半长(假设为常量),c l为最大裂纹半长。以表示单一裂纹面积,由方程(1),取,可得到同一表达式: (2) 这个方程只有当彼此互为函数关系时才有意义,因此无一般解。但对于常值c0,微裂纹分布为分形分布时,(2)式能有解析解。类似于Griffith应变能释放率,定义分形微裂纹群的应变能释放率(对应N T条裂纹群情况) (3) 则动态破坏准则为了G,>G c=2γ。这里U为整个系统的应变能,正比于损伤体积。数学期望<·>表示每个裂纹单元内参量的平均值,这样当裂纹趋于1时,G/就还原到单裂纹体的应变能释放率G0在裂纹群损伤演化过程中,微小裂纹对损伤断裂的影响应当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流体和固体相互作用的应力腐蚀环境中。假设在区域(G0,G c)内应力腐蚀将引起稳定的裂纹损伤演化。G0为应变能释放的最小值,它对应于亚临界裂纹扩展的起始点。当G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xx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成因背景等角度入手,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规律作了一些探究。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1、刺激反应阶段。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则体现为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关注热议阶段。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大量与此相关联的信息得到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

见。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其蔓延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大有“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之势。一方面,由于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以xx论坛为例,论坛网友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颇高。从9月、10份发帖情况来看,xx论坛“关注xx”版块发表涉及环境问题的帖子211条,其中,提到废塑料问题的有69条。对9月7日至13日一周内18:00时段的“关注xx”首页帖子(普通主题)进行统计,在首页的30条主题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别是3条、4条、2条、3条、1条、3条、4条,每天首页上都会有环境类帖子出现,在各类帖子中居首。 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缺乏形体语言的暗示,撇开事实不谈,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这样或那样共

Abaqus Explicit 接触问题

1. Abaqus/Explicit 中的接触形式 双击Interactions,出现接触形式定义。分为通用接触(General contact)、面面接触(Surface-to-Surface contact)和自接触(Self-contact)。 1. 通用接触General contact 通用接触用于为多组件,并具有复杂拓扑关系的模型建模。 General contact algorithm ?The contact domain spans multiple bodies (both rigid and deformable) ?Default domain is defined automatically via an all-inclusive element-based surface ?The method is geared toward models with multiple components and complex topology。 ?Greater ease in defining contact model 2. Surface-to-Surface contact Contact pair algorithm ?Requires user-specified pairing of individual surfaces ?Often results in more efficient analyses since contact surfaces are limited in scope 3. 自接触(Self-contact) 自接触应用于当部件发生变形时,可能导致自己的某两个或多个面发生接触的情况。如弹簧的压缩变形,橡胶条的压缩。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_吴淦国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 吴淦国1 , 张 达1 , 彭润民1 , 吴建设2 , 高天钧2 , 陈柏林3 , 汪群峰1 , 狄永军1 , 张祥信 1 (1.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作用时代与华夏古陆的形成演化,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及中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东南沿海成矿作用时代主要与该区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局部裂陷环境、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环境等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中生代以来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在东南沿海成矿史占主导地位。根据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出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转换的早期,即早侏罗世也存在一期重要的锡、金成矿作用。福建中部地区存在早期成矿被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强烈叠加的特征。文中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东南沿海成矿区不同时代区域成矿系列演化特征,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东南沿海成矿带;同位素年代;成矿时代;成矿系列;构造域转换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1023711 收稿日期:200403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50);地质大调查项目(200310200064) 作者简介:吴淦国(1946— ),男,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及矿田构造研究。 东南沿海矿产丰富,成矿富有特色,矿床的时空 分布与构造应力场的转换、多期次岩浆、沉积作用等多因素有关。成矿时间的分布规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区构造运动的强度、岩浆活动的频率,从而可以预测区域成矿的主要阶段及找寻矿床的主要方向。M .E .Barley 等依据古大陆聚散等大地构造背景,提出地史上存在3个大陆成矿高峰期[1];翟裕生对地史期成矿7个阶段的构造背景与矿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和构造演化的历史一样,东南沿海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成矿演化史。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时代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于用不同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主要矿床及成矿围岩的年代,厘定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时代、主要构造事件作用时代、和成矿有关的变质事件年代等。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东南沿海大规模成矿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中晚期 [3~5] ,大部分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老(元古宙基底岩系)[6] ,成矿时代具有明显的迁 移性,自南向北逐渐变新[3,4]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新发现的3个大中型矿床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对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时代分布规律进行探讨。 1 区域地质背景 东南沿海是从华夏古陆逐步演化而来的[7~11] ,历经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阶段。 东南沿海主体位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岩带之上。该区历经自太古宙古陆核形成以来的地壳的多期次岩浆活动[10] ,其中尤以中生代岩浆活动最为宏伟壮观。岩石类型齐全,从超基性—超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以酸性岩类为主体。花岗岩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陆壳改造型、同熔型、A 型及地幔分异型[12];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分带性明显。由中部向西北、东南,后期叠加的岩浆岩时代有变新的趋势,幔源成分亦随之增高;中生代中、晚期岩浆岩规模大,侵入岩和火山岩紧密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岩岩石组合[13~15]。这些岩浆活动与中生代以 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Vol .11No .1 M ar .2004

合材料的拉伸损伤演变过程和微观结构特征

梅辉等:2D 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损伤演变过程和微观结构特征· 137 ·第35卷第2期 2维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损伤演变过程和微观结构特征 梅辉,成来飞,张立同,徐永东,孟志新,刘持栋 (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 摘要:通过单向拉伸和分段式加载–卸载实验,研究了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和损伤的变化过程。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监测了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声发射行为。结果表明:在拉伸应力低于50MPa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为线弹性;随着应力的增加,材料模量减小,非弹性应变变大,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表现为非线性直至断裂。复合材料的平均断裂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为234.26MPa和0.6%。拉伸破坏损伤表现为:基体开裂,横向纤维束开裂,界面层脱粘,纤维断裂,层间剥离和纤维束断裂。损伤累积后最终导致复合材料交叉编织节点处纤维束逐层断裂和拔出,形成斜口断裂和平口断裂。 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碳化硅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TB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4–5648(2007)02–0137–07 DAMAGE EVOLU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ROSS-WOVEN C/SiC COMPOSITE UNDER TENSILE LOADING MEI Hui,CHENG Laifei,ZHANG Litong,XU Yongdong,MENG Zhixin,LIU Chidong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Thermostructure Composite Material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The damage evolution and the associated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 2 dimensional C/SiC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monotonic and stepwise incremental loadings and unloadings.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ample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damage behavior under mechanical loading was monitored by the acoustic emiss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strain of the composite is linear at stress below 50MPa. The modulus of the material decreases and the inelastic strai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ension stress, and the composite exhibits a largely non-linear stress-strain behavior up to rupture. The mean fracture strength and failure strain of the composite are 234.26MPa and 0.6%, respectively. The tensile damage behavior in-volves: matrix microcracking, transverse bundle cracking, interfacial debonding, fiber fracture, ply delamination and bundle splitting.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eventually results in splitting and pull-outs of the fibers at the crossovers between the bundles, leading to two major rupture modes of the oblique and plain sections. Key words: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arbon fiber/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连续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 C/SiC)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低密度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高温热结构材料[1]。C/SiC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部件,如:尾喷管调节片、密封片、航天飞行器的头锥、机翼前缘、以及火箭与动能武器的喷管及其扩张段等[2–3]。 力学性能表征对于了解结构材料的基础性能极为重要[4–6]。研究材料在外部载荷环境中的响应和破坏机理有助于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服役性能。国际上对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力学行为的表征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7–8]。近年来,国内报道了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拉压性能、断裂韧性和声发射响 收稿日期:2006–08–1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6–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405015)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425208)资助;长江学者和创新团 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梅辉(1977~),男,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成来飞(1962~),男,博士,教授。Received date:2006–08–10. Approved date: 2006–10–09. First author: MEI Hui (1977—), male, postgraduate student for doctor degree. E-mail: phdhuimei@https://www.doczj.com/doc/e98658401.html, Correspondent author: CHENG Laifei (1962—), male, doctor, professor. E-mail: chenglf@https://www.doczj.com/doc/e98658401.html, 第35卷第2期2007年2月 硅酸盐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Vol. 35,No. 2 February,2007

abaqus接触动力学分析

部件模态综合法 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结构被采用,这使得建模和求解都比较困难。一方面,一个复杂结构势必引入较多的自由度,形成高维的动力学方程,使一般的计算机在内存和求解速度方面都难以胜任,更何况一般的工程问题主要关心的是较低阶的模态。仅为了获取少数的几个模态,必须为求解高维方程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结构的庞大和复杂,一个完整的结构往往不是在同一地区生产完成的,可能一个结构的各个主要零部件不得不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厂家生产。而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部件的模态实验,而无法对整体结构进行模态实验。针对这些主要的问题,为了获得大型、复杂结构的整体模态参数,于是发展了部件模态综合法。 部件模态综合法又叫子结构耦合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按工程观点或结构的几何轮廓,并遵循某些原则要求,把完整的结构进行人为抽象肢解成若干个子结构(或部件);首先对子结构(或部件)进行模态分析,然后经由各种方案,把它们的主要模态信息(常为低阶主模态信息)予以保留,并借以综合完整结构的主要模态特征。它的主要有点是,可以通过求解若干小尺寸结构的特征问题来代替直接求解大型特征值问题。同时对各个子结构可分别使用各种适宜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也可以借助试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主要模态信息。 对于自由振动方程在数学上讲就是固有(特征)值方程。特征值方程的解不仅给出了特征值,即结构的自振频率和特征矢量——振兴或模态,而且还能使结构在动力载荷作用下的运动方程解耦,即所谓的振型分解法或叫振型叠加法。因此,特征值问题的求解技术,对于解决结构振动问题来说吧,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阻尼的振型叠加法 振型叠加法的定义:将结构各阶振型作为广义坐标系,求出对应于各阶振动的结构内力和位移,经叠加后确定结构总响应的方法。 振型叠加法的使用条件: ?(1)系统应该是线性的:线性材料特性,无接触条件,无非线性几何效应。 ?(2)响应应该只受较少的频率支配。当响应中各频率成分增加时,例如撞击和冲击问题,振型叠加技术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 ?(3)载荷的主要频率应在所提取的频率范围内,以确保对载荷的描述足够精确。 ?(4)由于任何突然加载所产生的初始加速度应该能用特征模态精确描述。 ?(5)系统的阻尼不能过大。

abaqus接触分析的常见问题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是一门复杂的工程科学,涉及仿真技术、软件、产品设计和力学等众多领域。世界上几大CAE公司各自以其独到的技术占领着相应的市场。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非线性力学用户群,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大型通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交通、土木工程、国防军工、水利水电、生物医学、电子工程、能源、地矿、造船以及日用家电等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ABAQUS在技术、品质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卓越的声誉,可以对工程中各种复杂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ABAQUS有限元分析常见问题解答》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使用ABAQUS建模分析过程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并以实例的形式教给读者如何分析问题、查找错误原因和尝试解决办法,帮助读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ABAQUS有限元分析常见问题解答》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6.1.1点对面离散与面对面离散 【常见问题16-1】 在ABAQUS/Standard分析中定义接触时,可以选择点对面离散方法(node-to-surfac e-dis-cre-tization)和面对面离散方法(surface-to-surfacediscretization),二者有何差别? 『解答』 在点对面离散方法中,从面(slavesurface)上的每个节点与该节点在主面(mastersur face)上的投影点建立接触关系,每个接触条件都包含一个从面节点和它的投影点附近的一组主面节点。 使用点对面离散方法时,从面节点不会穿透(penetrate)主面,但是主面节点可以穿透从面。 面对面离散方法会为整个从面(而不是单个节点)建立接触条件,在接触分析过程中同时考虑主面和从面的形状变化。可能在某些节点上出现穿透现象,但是穿透的程度不会很严重。 在如图16-l和图16-2所示的实例中,比较了两种情况。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精心整理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xx 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1 2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见。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

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 xx” 9月7日至 页的条、4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 3 如在 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复合材料损伤机理整理_final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立项依据: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技术材料一般分为:高技术陶瓷、高技术聚合物和复合材料三种类型。由于复合材料可以根据工程结构对性能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近几年尤为迅猛。一些先进的复合材料己经在航空、航天、机电、化工、能源、交通运输以及生物、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复合材料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航空领域,由于飞机结构设计和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比例不断增加。目前,波音B 787代表了当前飞机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基本特点之一为采用复合材料主结构,其中复合材料的用量为50%(如图1所示)。[陈绍杰, 复合材料技术与大型飞机. 航空学报, 2008. 29(3): p. 605-610]先进战斗机上复合材料用量基本上在飞机机体结构重量的30%左右,图2为国外新一代军用飞机上复合材料的用量。在航天方面,复合材料也被广泛用于火箭发动机壳体、航天飞机的构件、卫星构件等。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工作温度高达3000~3500℃,为了提高效率还要在推进剂中掺入固体粒子,发动机喷管的工作环境是高温、复合材料能承受这种工作环境:化学腐蚀、固体粒子高速冲刷,因此固体火箭目前只要碳/碳人造卫星每减轻Ikg,运载火箭可以减轻1000kg,因此用复合材料制造的卫星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复合材料还被广泛用于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建筑工业、机械工业、体育用品等多个方面。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八十年代时,我国已将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列入重点发展领域,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水平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军用飞机上复合材料用量已达到6%以上,已基本实现从次承力构件(如垂直安定面、水平尾翼、方向舵、前机身等)到主承力构件(如机翼、直升机旋翼等)的转变[王慧杰等.我国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展望.第九界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l-6]。

014.新城功能演化的规律探讨基于——宁波建设实践的理论思考

新城功能演化的规律探讨 ——基于宁波建设实践的理论思考 王先鹏,赵伟,马威,贺志华 摘要:我国当前存在新城建设热,而新城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中心城市视角出发,集中于探讨新城与中心城市的关系、新城的类型、建设模式、动力机制等,鲜有从新城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功能成长的内在规律的。本文以宁波为例,通过深入解剖三个新城的建设路径和实施绩效,提出新城功能演化的“三个阶段四类功能”模型,并识别出影响功能成长的四大因素。新城的个体差异性是新城规律研究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本文的研究仅是探讨其功能演化规律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新城,功能演化,规律 当前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存在着新城建设供给过剩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1]。在新城建设热的背后,关于新城的成长机理和功能演化规律却缺乏深入理论思考,导致新城建设的盲目性和模式化。本文基于对地方实践观察,结合已有理论研究成果,试图探讨新城功能演化的内在规律。 1 新城建设研究综述 1.1 新城建设运动的脉络 新城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城市中心城区以外有计划建设的新城区,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新城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重新安排大城市人口,使大量居民迁移到大城市以外,在那里集中建设住宅、医院、工厂,以及文化、娱乐、购物等中心,组成相对独立的新社区[2]。新城建设的思想起源于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3],1918年奥斯本于学术领域提出了新城概念[4]。在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通过了《为防止超级城市出现,应当建立卫星城市》的决议,并在发达国家获得积极响应,如1935年莫斯科的总体规划就提出了“环形绿带+卫星城”的城市疏散发展布局。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以1946年颁布的《新城法》为标志,出于缓解大城市病、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住房短缺等目的,英国政府在1946-1970年间,分三批先后规划建设了二十余座新城[5]。1950-1960年代以来,新城建设成为世界性运动,广泛出现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1965年的巴黎大区规划,在巴黎外围规

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与预警研究

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与预警研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铁施工领域中使用盾构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以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允许的土层变形位移和过大的地表沉降所引发城市环 境土工安全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何掌握复杂条件下城市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表变形的时空演化机理和规律,进而准确预测其时空演化过程,并实现地表变 形预警系统,已成为盾构隧道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以时间序列分析和随机介质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岩土工程反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辨识、信息融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成功实现了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智能预测和预警。首先,本文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指出越江地铁隧道盾构施工风险均与地表变形的程度直接或间接有关,控制越江地铁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的重点和关键之一就是预测并控制陆地段和江中段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的 程度,降低由地表变形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可能。 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序列具有非等间距、小样本、趋势性和自相关性等关键特征,本文提出基于Weibull-ARIMA的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过程模型,并完 整的给出了建模流程和算法。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向解构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时间序列,特别是在拟合精度和建模效率上,均明显优于单纯的Weibull模型 或者ARIMA模型。 通过该模型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的挖掘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序列蕴含的时间效应特征参数,实现对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过程的描述和刻画。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的三维空间位移场也就是变形空间分布的范围和大小。

神经损伤类型

神经损伤临床常见疾病 1 、震荡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渐短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可在数小时或一周内恢复的病症。但震荡性神经受累同时合并神经间质轻度的水肿导致功能性神经损害,其临床症状往往会出现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但各种影像检查难以确诊,有时在肌电图可以反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数检查不出神经功能有问题,临床多见于脑震荡,脊髓震荡。 2 、休克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发生麻痹,在一周到三月左右能自行获得恢复的病症。临床可见于神经直接冲击,神经压迫解除,炎症侵袭神经并发神经水肿。其致病机理是受累神经得不到良好的供血及营养恢复神经功能,并导致部分患者功能恢复不佳,神经缺血时间越长,恢复功能越差。临床多见于脑外伤,脊髓压迫,脊髓炎,周围神经炎,外伤性神经水肿等。 3、器质性神经损害是指神经受到外来因素或病理改变导致的神经组织发生变异失去功能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发病突然的外伤性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病后受损神经支配区功能迅速障碍。也可见于迟发性神经损害,此神经损伤往往比较严重,其原理是神经受到损害后治疗缺乏神经供氧(养)不足发生萎缩软化病变。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脑炎、脑水肿,脑缺氧,脊髓损伤,脊髓肿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炎症后期,脱髓鞘疾病后期,脊髓空洞,先天性发育不全等。 4、病理性神经损伤,此病是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神经慢性损害的疾病,发病时症状多不明现,只有轻微的神经症状,由于诊断失误,往往使本病发病非常严重时才能确诊,大多为神经器质性损害后就医确诊的,一但确诊病非早期的疾病。因早期的症状非常近似于不同类型的疾病症状,按其它疾病治疗,越治病情越严重,最后到大医院就诊使病情确诊的疾病,但此时的病症已非早期。临床多见于,神经元变性疾病,慢性脱髓鞘疾病(格林巴利),脊椎结核发生在下腰部痛,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症侵袭神经继发的缺血性脊髓病变,放射性脊髓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迟发性神经损害等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间接或直接受到

元素在地球中的演化特征及演化规律

元素在地球中的演化特征及演化规律 摘要:元素在地球中特别是在上地壳中的演化规律,前人已经研究的很多了,相关的文献也异常丰富。而利用稀土元素演化特征来探讨岩石、矿物甚至矿床成因,是地质科研及找矿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作者也刚刚学习过《地球化学》这门课,因此结合所学和搜集的相关资料,本文将重点探讨稀土元素在地球演化中的特征,演化规律以及应用。 关键词:稀土元素、演化特征、规律 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其中61号元素Pm(钷)同位素衰变太快,自然界尚未测定出来,故应用中只利用其14个元素。由于同族元素钇(Y)的地球化学性质与稀土元素相似且密切伴生,故通常把钇也归于此类,用REE或TR 示之。 稀土元素多数呈银灰色,有光泽,晶体结构多为HCP或FCC。性质较软,在潮湿空气中不易保存,易溶于稀酸。 原子价主要是正三价(铈正四价较稳定,镨和铽也有极个别的四价氧化物,钐、铕、镱有二价化合物),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及微溶于水的草酸盐、氟化物、碳酸盐、磷酸盐及氢氧化物等。 在三价稀土氧化物中,氧化镧的吸水性和碱性与氧化钙相似,其余则依次转弱。三价稀土的化学性质除钪的差异较显著外,其余都很相似,所以分离较难。 一般把稀土元素分为两组,即La(57)-Eu(63)为轻稀土或铈族稀土,用LREE示之;Gd(64)-Lu(71)为重稀土,一般把钇(Y)计入重稀土,故又称钇族稀土,用HREE 或Y示之。但也有把稀土元素划分为三组的,即轻稀土(LREE,La-Nd)、中稀土(MREE,Sm-Ho)及重稀土(HREE,Er-Lu),但一般均采用二分法 2常用稀土元素特征指数 此处只列出了常用稀土元素特征指数的种类、计算方法及其指示意义,致于造成其变异的原因,将有专文报道。 (1)REE:稀土元素总量,单位以10-6 计,一般包括Y,有的不包括,应注明。REE在岩浆岩中按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顺序递增。 (2)LREE、HREE:即轻、重稀土含量,单位以10-6计。 (3)LREE/HREE或Ce/Y:轻、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反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HREE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大于LREE,所以依岩浆分异演化顺序从早到晚递增。

浅谈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演变规律

浅谈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演变规律 09703215 童璇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科技革命更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的科技 革命分别是发生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及蒸汽技术革命;19时候 后期的电力技术革命;以及二战后所发生的延续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 技术革命。要了解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演变规律,就要从这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出发。本文将立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将这三次技术革命相比较,从中了解其共 性及特殊性。以总结出科技革命的历史演变规律。 关键词:科技革命历史科学技术社会化规律 纵观人来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重大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 追溯历史,从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到创造文字,古代技术的发端于萌芽,从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再到古代中国的兴衰从古希腊技术到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对每一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面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技术给人类提供技能和方法,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技术革命,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力革命,还会带来在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科技革命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 蒸汽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它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这场革命发端于英国,而后遍及整个欧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从工厂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二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发生了动力革命;三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手工业,改变了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同时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继而扩展到其他轻工业重工业等行业。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也称为电力技术革命, 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它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也引起了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的额巨大变革,是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加上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形成了现代革命的新高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