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__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__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__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__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

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例:产生名列前茅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学习

(2)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例:学习的成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又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了类型

1.求得赞许的动机

2.成就的动机

3.求知欲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能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动机。

3.利用反馈

利用反馈能激发学生的求得赞许的动机、成就的动机。

4.竟赛

竟赛能激发学生的求得赞许的动机、成就的动机、求知的动机。

第三节兴趣

一、兴趣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兴趣往往和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

有关。

(二)兴趣的种类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据内容分)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据起因分)

(3)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据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分)

思考:以下现象属于哪一种兴趣?

A、对漂亮衣服的兴趣

B、对书的兴趣

C、对学习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但对学习的分数感兴趣

D、对琴、棋、书、画感兴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广度

(2)专一性

(3)稳定性

(4)有效性

案例分析:以美国威斯星康州大学白水分校读12年本科还不愿毕业的29岁大学生约翰尼·莱希纳为例,分析其兴趣的品质。

二、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

(一)能力因素

(二)年龄与性别

(三)价值观

(四)家庭和环境

三、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探究学习的意义,促进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二)即学即用,以知识的力量强化学习兴趣

(三)积少成多,积累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

第四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一)关注“自我形象”

(二)对个性品质的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

(三)自尊心有较大的发展

三、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

(二)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复习与思考:

1、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2、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1、2、

3、4 、5、6题。

3、做一做:

一、填空

1、_ 个性倾向性_________是个性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性与选择性。

2、_需要___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3、从需要的对象来看,需要可分为_______物质需要精神需要______两种。

4、_动机___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行为

的__直接__原因。

5、从动机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来看,动机可分为_________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__________两种。

6、人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____、信念兴趣自我意识______等。

7、__兴趣__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性。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___自我意识____态度。

8、从兴趣的起因来看,兴趣可分为________直接兴趣间接兴趣_______两种。

二、判断

1、个性倾向性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2、社会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

3、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辅助动机和主导动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交往动机。()

6、通常表扬比批评、奖励比惩罚可以更好地激起学习动机。(√)

7、兴趣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8、男女两性在兴趣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9、从根本上说,需要是兴趣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0、只有处于很高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实现。()

1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12、人们只会对那些符合自身需要并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事物感兴趣。(√)WHY、

三、选择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需要是最优先的。

A、生理

B、安全

C、尊重

D、自我实现

2、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学习,这是属于()动机。

A、交往

B、成就

C、求知欲

D、学习

3、()动机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A、成就

B、求知欲

C、求得赞许 D 、学习动机

4、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一种()兴趣。

A、物质兴趣

B、精神兴趣

C、交往兴趣

D、间接兴趣

5、小张很喜欢游泳,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从来不曾下过游泳池,这说明他对游泳的兴趣是

()的兴趣。

B、狭窄 B、缺乏中心

C、不稳定

D、无效能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具有很大的()成分。

A、需要

B、动机

C、信念

D、自我信念

7、学习动机中,()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求知欲 D 、学习动机

8、()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

A、社会

B、物质

C、精神

D、生物性

四、简答

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中,人的需要层级有哪些?

2、合理的需要结构应具备什么条件?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案例分析

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说有道理吗?

而红军战士为什么又能够在“高原寒,炊断粮”的缺衣少食的艰苦条件

下革命斗志越来越坚强呢?试用需要理论分析其中包含着什么心理学道理。

六、论述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应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做一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个性倾向性

2、需要

3、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4、动机直接

5、主导动机辅助动

机 6、兴趣自我意识 7、兴趣选择性 8、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二、判断

1、√

2、×

3、× 4. √ 5、× 6、√ 7、√8、√9. √ 10、× 11、×

12、√

三、选择

1、A

2、A

3、C

4、B

5、D

6、B

7、B

8、B

四、简答

1、一共有五个,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首先,个人的产导需要应该与个人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相一致;其次,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上。2)必须不断发展高层级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首先,在个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应建立起健康、明智的和谐关系;其次,努力通过学习和工作促进“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3、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

1)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3)利用反馈;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和惩罚;5)使用竞赛。

五、案例分析要点

1)这句古语有一定道理,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析,人的需要是有多个层级的。2)人们总是在获得低一层级需要的满足之继续寻求高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即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3)人们的需要是不会停止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又会去寻求另一种需要的满足。4)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高尚的精神需要能够支配和控制低级的物质需要,这是人类的社会性的反映。

(结合案例分析。)

六、论述(可参考教材并联系实际,自主组织答案)

心理学: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个性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3、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4、成就动机:个体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图在学习、工作、创造上取得成功的动机。 5、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 6、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7、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二、填空题 1、需要产生的原因是(肌体内部处于缺乏状态或不平衡状态) 2、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3、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成(倒U型曲线关系)。 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难度越大,动机的适中水平越低;学习难度越小,动机的适中水平越高) 6、兴趣的品质(指向性、广度、稳定性、效能)。 7、根据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8、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三、判断题 1、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和谐的发展。(错)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关系。(错) 3、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对) 4、只有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错) 5、对个体来说,做任何事情,动机的适中水平是一样的。(错) 6、动机和活动之间是一致的,是一一对应关系(错) 四、选择题 1、需要产生的原因是( D )。 A、动机 B、政治 C、法律 D、机体的不平衡 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为( C )。 A、尊重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认知需要 3、马斯洛认为,人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为(A )。 A、生理需要 B、友谊需要 C、安全需要 D、心理需要

第九章 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3、做一做: 一、填空 1、__________是个性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性与选择性。 2、____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3、从需要的对象来看,需要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4、____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行为 的____原因。 5、从动机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来看,动机可分为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种。 6、人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____、信念和______等。 7、____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性。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_______态度。 8、从兴趣的起因来看,兴趣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二、判断 1、个性倾向性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2、社会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 3、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4、辅助动机和主导动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交往动机。() 6、通常表扬比批评、奖励比惩罚可以更好地激起学习动机。() 7、兴趣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8、男女两性在兴趣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9、从根本上说,需要是兴趣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0、只有处于很高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实现。() 1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12、人们只会对那些符合自身需要并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事物感兴趣。() 三、选择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需要是最优先的。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简答1、个性的特征。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5)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2、简述个性整体性。1)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2)个性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成分的变化3)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3、为什么说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1)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形成对世界、社会、劳动、他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的形成反映着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关系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也就越复杂和越深刻,他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3)人在活动时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也是社会的。语言即使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它是社会提供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因此,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4、简述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价值观)。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个性倾向中世界观的作用。1)世界观的坚定性决定个性的稳定性2)世界观的系统性决定个性的连贯性3)世界观的科学性决定个性的深刻性。6、简述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他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属维持生命的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及人际交往和交流感情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即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7、简述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儿童具有强烈的活动需要。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儿童入学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方面发展。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8、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需要。1)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2)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儿童的各类需要总的趋势是由低到高发展的,不断培养儿童的新需要,推动他们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9、兴趣的种类。1)根据社会价值分为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2)从起因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活动效能水平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10、简述儿童兴趣的发展趋势。1)学习上有直接兴趣向简接兴趣转化。2)兴趣的广度(即范围)逐步扩大。3)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持续的时间)与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发展相一致,低年级差到中高年级有所增强。4)兴趣效能性(兴趣对人活动的激活程度)在低年级时较低,中年级之后增强。11、简述小学儿童的兴趣的引导和培养。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2)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兴趣的有效手段。12、兴趣迁移的条件。1)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2)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3)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13、影响儿童职业志向的因素。1)外因,包括家庭影响、宣传媒体、人物范型、学校教育2)内因,包括小学儿童的兴趣、对某种职业的意义和作用的初步认识、个人的心理品质、个人的学习成绩。14、如何培养儿童的志向。1)要加强志向教育,让儿童从小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2)要帮助儿童把志向和行动结合起来。3)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为小学儿童树立切实可信、可钦可敬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尤其是树立同辈的榜样,激发他们效仿榜样的愿望和行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志向的动力效能。15、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1)主要属于职业志向,涉及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想较少2)志向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观体验,带有很大的模仿性,有幻想的性质。3)带有很大的易变性4)部分小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 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 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 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

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 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性 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doc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1、需要层次理论 2、动机的理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和需要 (一) 需要及其种类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

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三、动机和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 动机与工作效率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说一本能说 (一)基本观点: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二)代表人物: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三)缺陷: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二、驱力理论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需要、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需要、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个性的基本特点;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第二节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动力性 4.周期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复习与练习 第9章 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 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例:产生名列前茅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学习 (2)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

第10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征:(简单题)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5.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层):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认知和理解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需要。 ⑴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等级 ①需要的满足具有一定顺序。 ②需要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 ③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满足高级需要。 ④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⑤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⑥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励行为的动机。 ⑵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论述题) 创建性: ①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②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 ③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 ④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将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为理解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第九章 个性心理概述

第九章个性心理概述 教学资源库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的概念存在着众多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特质说 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认为,个性是具有社会意义兼可影响他人的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1950)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吉尔福德(1959)认为,个性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特质的独特模式。 (2)个别差异说 这种观点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别差异,是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的特点。个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道德评价等。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个别差异)。 (3)个人说 一些苏联心理学家把个性视为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的人。如波果斯洛夫斯基(В.В.Богословского)指出,个性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个性与个体的分界线是参与社会关系,他指出,个体的概念包含着人类所固有的事实,我们既可以把成年的正常人和新生儿叫做个体,也可以把不能掌握语言和最简单的熟练的白痴叫做个体,但是,只有前一类个体才是个性,也就是参与社会关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动者的社会生物。 (4)总和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认为,个性表现为联系在一起的内部条件的总和。 (5)统合机能说 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在个体内部中,规定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与思想的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6)综合论 个性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比较多的看法是,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心理活动各方面或组成部分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也有人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特有的行为与思考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的系统,因为,个性概念旨在说明人们如何表现(行为与举止)和思考(感知与思维的方式)。 二、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心理学家对人格提出过众多的看法。(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概念的外延宽,它既包括心理特质,也包括身体特质。(2)较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用法,即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本章即是此种用法)。(3)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从道德和伦理观点出发使用“人格”对人进行评价,即属此种用法。 三、个性的特征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个性的概述二、需要三、动机四、动机理论及应用五、学习动机一、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一般概念 1. 什么是个性个性(individu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以表示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及一定的政治关系之内,时时受到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成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个意义来看,个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因此,在评述个性时,它的社会本质是主要标志。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2. 人格的含义人格这个概念与个性关系密切且容易混淆。为了进一步理解个性概念,有必要对人格概念进行简要的阐释。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奥尔波特(Allport,1937)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考察了50个定义。自奥尔波特之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例如: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则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家对人格的众多探讨与盲人摸象颇为相似,抓住尾巴的说大象和绳子一样,摸着腿的说大象像棵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因此,目前在人格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研究类型或研究取向,一时难以统一。根据国内外的各种定义,笔者借鉴叶奕乾的观点,以抛砖引玉。认为,在心理学中,“人格”(personality)一词主要有下列三种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该意义上的人格不仅

心理学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倾向性的定义 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它们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个性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心理面貌、社会特性千差万别。因而,个性倾向性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需要的基本概念 (一)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 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 要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类别 1.从需要产生或起源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 (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睡觉、呼吸、运动等)(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 (3)性的需要 (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 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人在 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对

文化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所特有 的高级需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即认对事物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如食物、自卫、 性等)和高级的(如豪宅、名车等) 精神需要即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 自尊等方面的需求 (三)需要的层次 人的各种需要不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明确是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的需要:(由低到高) A.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 B.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 C.归属与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感情 D.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 E.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嫉妒发挥) 三、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中学生的需要也不同儿童时期的需要,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性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有:肯定和尊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四、需要的发展与培养 (一)生活实践促进个体需要的发展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九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 2、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4、需要:是指生理的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的基本特征是动力性,它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是个性倾向的基础、源泉。 5、动机:是指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需要和诱因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6、兴趣:是指人对一定事物和对象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其中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是由新奇的事物直接符合个体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接兴趣,是指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兴趣。 7、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填空题 1、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个性发展中二者的作用是难以分开的。 3、一般认为,个性的任何一种特征都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些特征受遗传影响大些,有些特征受环境影响大些。 4、个性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 5、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行)的动力系统,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第五讲 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需要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3、掌握动机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4、掌握动机冲突的形式。 5、理解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难点:人类行为动力产生、运行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心理测验 五、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们出版社,1994年; 彭聃聆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董操等主编《新编心理学》,教育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六、复习思考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评述? 2、什么是动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3、分析你的学习动机。 4、简述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七、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2.动力性。 3.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起源分) 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指向分) 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对此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论可谓独树一帜,是最富影竭力的需要理论。

人 格——个性倾向性——动 机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使其行动指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人的一切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动机为基础,而动机产生的基础则是人的需要。需要──动机──行动。二、动机冲突人有时会产生复杂多样,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动机。而人的行动是受全部动机中最强的动机所支配,这种最强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但优势动机的确立往往不那么顺利,同一时间内常常存在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这就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时伴随着紧张、不安、愤怒等情绪反应。问题越重要,越难以取舍,伴随的负性情绪就越强烈、持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越大。动机冲突有四种基本类型:双趋式冲突:指两种目标同时出现,对个体具有同样吸引力,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这时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即所谓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如高考报志愿、找工作、找朋友等,如果有两个目标都很有吸引力,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双避式冲突:当两种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且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时,就产生了这种冲突。所谓“前遇悬崖,后有追兵”,就是典型的双避式冲突。如一个牙疼的病人,医生建议拔牙,但他又害怕拔牙手术,在忍受牙疼或接受拔牙手术之间需要作出选择。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造成一定的威胁,对于这类事物选择时产生的冲突就是趋避式冲突。如想吃鱼增加营养,又不喜欢鱼的腥味。喜欢吃冰激淋、蛋糕等,但又怕发胖。双(多)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多)个目标或事物,每一目标都分别具有吸引力和威胁两方面的作用。人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如肿瘤病人对于手术与否的决择:手术是唯一积极的治疗方案,带来生的希望,但手术风险很大;而保守治疗不能彻底祛除病灶,但可拖延时日,风险较小。又如一个学历、能力有限的人,想找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工作,但事实上,遇到的却是要么是收入高但很辛苦,要么是轻松但收入低的工作,此时的选择也是如此。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9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什么是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答:(1)个性的含义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 (2)个性倾向性 个性具有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总有一定的态度和取向。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2.举例说明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几个组成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中的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成分对其他各个成分起支配作用,并影响其他心理活动。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的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具体人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认识需要占优势,那他就会积极地注意听讲,主动地记忆和思考,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学习。同时,他的认识需要就会对他的兴趣、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也会相应地引起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时他的自然性需要被抑制,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就会退居次要地位。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2)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 ①能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神经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 ③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 例如,在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对现实的态度的特征,如责任心、诚实、正直等,还有意志特征,如勇敢、刚毅、果断、自制,以及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3)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例如,观察力这一心理特征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中通过反复知觉和思维等过程形成的。 (4)在人的精神面貌中,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诸成分是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来调节与控制的,因而使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诸成分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个性。 3.兴趣有哪些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1)兴趣的品质 ①兴趣的倾向性 ②兴趣的广阔性

个性和个性倾向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① 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二)个性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根本找不出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在遗传方面的差异很小的同卵双生子,也会在个性上各有差别。 但是,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毫无共同之处,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既包括着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同样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就是说,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包括着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同一阶层、同一性别、同一年龄诸多的共同心理特点,个性中的不同部分包括着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人特

第九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1)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 讲授法 2.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个性有时和人格同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具体来说,个性是由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的。个性倾向性是指每个人特有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与能力等几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人具有的较稳定的因素。个性倾向性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内容,而个性心理特征则较多地影响着这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但是,个性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 关于个性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研究他的学生的个性。如他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方,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还概括地指出学生的个性。如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等。他研究了解学生个性的方法基本上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概念的理解。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涵括了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在任何人身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均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结构。同时,某种个性心理特征也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才具有其确定的意义。例如,坚持性,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为坚忍不拔、顽强勇敢;在另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为墨守成规、顽固偏执;在第三个人身上可以表现为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在国外,某些心理学家在个性的研究中引进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的观点,形成了个性的系统——结构观。把个性看作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并认为,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