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我们知道,蔗糖和食盐很容易溶于水,但是他们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一 饱和溶液

实验9-5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g 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 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 水,搅拌观察。

实验9-6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g 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 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然后再加入5g 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实验9-5,当氯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是不饱和的;当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而有剩余时,溶液就变成了饱和的。当再加入水,剩余的氯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此时溶液又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实验9-6中,第二次加入的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但加热烧杯时,剩余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且再

次加入的硝酸钾能全部溶解。这说明,当温度升高时,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又变成了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上述实验说明:在增加溶剂或者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讨论溶液饱和或者不饱和,必须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才有意义。

实验9-6中还可以看到,当热的硝酸钾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溶液的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讨论 你知道海水晒盐吗?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与同学交流。

除了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外,蒸发溶剂也是获得晶体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和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到结晶池中,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慢慢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大致过程如下:

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二溶解度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大致得出结论:

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或者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表明,一定温度下,在一定质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剂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表示: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解性的相对大小:20℃时溶解度(g),<0.01难溶,0.01-1为微溶,1-10为可溶,> 10为易溶。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定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9-1.

探究

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 下面给出了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讨论:

(1)根据图像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获得那些信息?

(3)体会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区别。

利用溶解度曲线,(1)我们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

度的大小;(3)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4)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二)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所以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体积来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指在101kPa 下,一定温度时,1体积的水里溶解达到饱和时气体的体积。例如,101kPa 下和0℃时,1体积的水里最多能溶解0.24体积的氮气,则该条件下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课外实验

自制白糖晶体

在干净的玻璃杯里加入20mL 开水,然后加入白糖,用筷子搅拌,制得饱和溶液。将一根细线的一段浸入白糖溶液中,另一端放在玻璃杯外,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防止灰尘进入)静置。隔四到五天,观察溶液表面,玻璃杯壁,和细线上晶体。

第2节 溶解度练习题

1、右图为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 ℃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 2℃时,100g 水中溶解 g A 物质恰好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 0%的溶液,应加水 g 。

(3)t 2℃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

2.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

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

3.右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10℃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2)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答

出一种即可)。

5、(3分)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

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

“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填

物质序号)。

6、(3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

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溶解度练习题参考答案1(1)t1 (2)25 20% 125 (3)B

2 A

3 D

4 (1)t1℃时A、B的溶解度相同(2)150 (3)降低温度

5 (1)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2)不能(3)a>b>c

6 (1)B (2)甲(3)BD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实用文档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1.能 2.不能 (活动与探究1)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

人教版 初中化学九下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含答案

课题2 溶解度 5分钟训练 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剂的量 B.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答案:A 2.饱和溶液是指( ) A.浓度较大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 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对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只是对某一特定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答案:D 3.40 ℃时,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仍然冷却到40 ℃,则蒸发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⑤硝酸钾的溶解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②④ 解析: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虽然析出溶质,但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答案:C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100 g水溶解了30 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 (2)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都增大( )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一些

( ) 解析:(1)没有说明温度,也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以错误。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要看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能否再溶解溶质,而浓、稀溶液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数量的多少,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还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质量溶剂的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多,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少。 答案:(1)× (2)× (3)× (4)× (5)√ 10分钟训练 1.若要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下列方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蒸发溶剂 C.降低溶液的温度 D.从溶液中倒掉一部分水 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应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能获得较多的晶体。 答案:B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析:加水前,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有固体剩余;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了,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3.某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 ) A.大于S% B.小于S% C.等于S% D.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应该比小。 答案:B

【精品】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知识点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是指()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B.浓度较大的溶液 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不能再溶解任何其它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D.同种溶质在该温度下最浓的溶液 3、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倒出溶剂 4、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稀溶液B.含100g溶剂的溶液 C.浓溶液D.20℃时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 5、20℃时,向50g食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10g食盐,则在20℃时,该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 6、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温度10℃20℃30℃40℃50℃60℃70℃ KNO321g 32g 46g 64g 86g 110g 138g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 (2)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①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的质量为g. 7、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0 20 40 60 80 KNO313.3 31.6 63.9 110 16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1)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如图1所示,若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现象是.欲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加入水②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③向烧杯中加入生石灰 ④将溶液倒出一部分⑤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两烧杯内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 是(填序号).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便且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减少溶剂 2、t℃时,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白色硫酸铜粉末,溶液保持t℃,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①有蓝色晶体析出②饱和溶液总质量不变③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④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⑥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A.①③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⑥D.①⑤ 3、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般则采用() A.降温B.蒸发C.沉淀D.过滤 4、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 5、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它的不饱和溶液时() A.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小B.溶质的质量一定会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变大D.该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6、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若要将t℃时的接近饱和的硝酸 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知识点三】固体溶解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克 B.20℃时,100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7.4克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 究》探讨课例 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 水)、钥匙、1 g NaCl 两份(预先称好)1 gKNO 3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 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 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生活事例 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 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 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图)。 再加5mLH 2 O,搅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 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方案源于教 材,形式 却别于教 材,更显 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 作,掌握 直观区分 “溶”与 “不溶”的 依据 ──杯底是 否有未 溶固体溶 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中的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拓展学习: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 (2)应明确“某一溶质”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拓展:(1)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是适用的;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三)结晶 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冷却 结晶 海水在骄阳下慢慢蒸发水分,结晶出NaCl ,也是结晶。 结晶有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 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海水晒盐:人们利用结晶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 思考:(1)溶质氯化钠在哪个池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结晶池) (2)你能分析母液的成分吗?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 (3)如何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过滤) (4)如何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钙、硫酸镁等除去?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冲洗)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导学案

课题2 第2课时溶解度导学案 【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填一填 1、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为难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用横坐标表示。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情况,如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等;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查一查: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试一试:1、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得溶解度与有关;人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得溶解度与有关。 【学习目标】 1、记住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表示方法,能说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应用(重 难点) 2、记住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重点) 3、知道对溶解度曲线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难点) 【课堂探究】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 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 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纳) 【典例解析】独立完成 例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硝酸钾与硝酸钠溶解度之间的差值大约为___________g,这表明了在60℃时,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比硝酸钠______溶解(填“多”或“少”)_________ g。 例2、右图为A、B、C (1)升高温度,物质的不饱和的溶液 会变得饱和; (2)T3℃时,A 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与 溶液的质量比为; (3)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2)

课题2 溶解度(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 义。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相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在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溶解度的知识试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注重与溶解度相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我国有很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新知探究: 一、溶解度涵义 1.读课本P36。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讨论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3.小结 1. 。 2. 。 4.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班别:姓名:学号:自评: 一、学习目标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知道溶液的结晶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 三、课前预习 导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课本P33-P34,完成下列问题: 1.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以氯化钠为例 探讨这个问题。(P34页实验9-5、9-6) 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②上述的一定条件是、。 ③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 思考: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能否溶解?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100 g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 g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导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阅读课本P34-P35,完成下列问题: 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一瓶不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饱和的食盐溶液?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导学三:结晶方法 阅读课本P34-P35,完成下列问题: 1.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2.海水晒盐示意图如下: 粗盐氯化钠 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母液多种化工产品 海水原来为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到达蒸发池后,利用阳光和风力蒸发水,使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食盐以晶体的方式析出,母液是该温度下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结晶的方法有两种: 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结晶,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增的物质)。 四、课堂练习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t ℃时,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硝酸钾,其中一定可行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④ C.①③ D.①④ 3、判断正误,如何改正。 (1)装有饱和溶液的瓶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2)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将其中的溶剂倒出一些; (3)在同一温度下,同体积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另一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4)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降温晶体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海水和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班别:姓名:学号:自评: 一、学习目标

课题2 溶解度(第 二课时)

郑州市第九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备课人:孙书军授课时间: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一是,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法指导 (三)课前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阅读教材35-38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在一定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四要素:①条件:②标准:100g ③状态:达到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 2、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和时,气体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 3、溶解度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纵坐标代表。 (四)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康康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温度和溶剂的量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康康反思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时,想到一个问题:食盐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谁强? (五)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收获? 1、知识方面: 2、方法与技能方面: (七)反馈练习 课后习题9、10 同步训练2、3、7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4、8、9、12 (九)板书设计 二、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预习案 1、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其中,较浓的是。 2、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下,某固体物质在 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3、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时,气体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上课案 五、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标准:(水);溶液状态:;单位:。例: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 其含义是:在20℃时,蔗糖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203.9g 蔗糖。或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3.9g蔗糖。 六、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法: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绝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例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例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例如:熟石灰。 七、气体的溶解度:

(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压强减小而。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温度降低而。 (2)、定义: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KPa,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 氧气在0℃,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 049 体积氧气。 检测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2、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mL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准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要确定t℃时,溶有某固体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下列方法中,准确的是() A.加热溶液 B.把溶液冷却 C.加入一些该固体 D.倒出一些溶剂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减少溶剂,其中准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准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_第九单元课题2_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阅读课文:固体和气体的溶解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可编辑修改word版)

知识点二:固体溶解度 一、学习目标: 9.2 溶解度(第二课时) 1. 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 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 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预习】 一种溶质溶解在溶剂里受温度、溶剂的量的影响。如何定量地描述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就需要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要求必须是在 、 、 才可以。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一、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 P 36 第二段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1.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 里的溶解度。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 “四要素”:①条件 ;②标准 ;③状态 ;④单位 。 2. 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讨论】在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 ,这句话的涵义。 在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g 。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 g ,溶剂质量 g , 溶液质量 g ,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练习:氯化钾在 30℃时的溶解度是 37g ,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 。 【知识拓展】 1.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 100g 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此时的溶解度(用 S 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 2. 通过溶解度(S )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 (用S 表示)。同时得到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有 、 。 练习:在一定温度下,mg 水中溶解某物质 ng ,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此温度下该物质溶解度为 g 。 二、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阅读】课本 P 36 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 通常把 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 有关。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物理量,通常用具体数字表示。 在数轴上表示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温度 20℃): 练习:在 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为 0.0013g ,该物质属于 物质。 在 20℃时,3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1.5g 某物质,该物质属于 物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完整版)课题2溶解度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解读: 一、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 (1)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 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 ,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S =剂 质 m m ×100g 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如20℃时,KNO 3的溶解度为31.6g ,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 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时 KNO 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 度相差很大,是由于溶剂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 ,所以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 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 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 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变化幅度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曲线变化比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 面:①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 液。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③判断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⑤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用蒸 发溶剂的方法提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用冷却执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B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3)N 加入A 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 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