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4 根据组合体的轴测图,画组合体三视图(二)-Model

5-4 根据组合体的轴测图,画组合体三视图(二)-Model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看组合体视图.doc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看组合体视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运用形体分析法识读组合体视图; 2、能运用形体分析法读懂组合体视图,补画出第三视图; 二、能力目标 利用所学方法,灵活应用到读组合体视图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应用形体分析法,读组合体视图。 2、能正确补画出第三视图。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看懂组合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实际演示,提问启发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 1、用 Flash 将组合体的组合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自制两个组合体模型 3、三角板、圆规、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分钟 2、引入新课2分钟讲解分析17 分钟 3、讲解新课38 分钟 4、归纳总结3分钟读图举例21 分钟 5、布置作业1分钟 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读图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1、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 旧课2、明确视图的线框和图线的含义 3、善于构思物体的形状 1分钟 提问:画组合体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老师总结: 形体分析法 (叠加类 ) 画图过程空间物体平面三视图 (已知 ) 线面分析法 (切割类 ) (画) 导入提问:当根据已经画出的视图,想空间形体的形状时,应用 新课什么方法呢?老师引出: 2分钟 形体分析法 (叠加类 ) 读图过程平面图形空间物体 (已知 ) 线面分析法 (切割类 ) (想) 板书课题:第六节看组合体视图 一、看图的基本方法有: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1、形体分析法,应用于以叠加类组合体为例(3 分钟 ) 讲述 提问:形体分析法是什么? 新课学生回答:在画图和读图时,假想将一个复杂的形体分析为若干基本形体的思考方法。 38 分钟设问:读图时,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形体分析为若干个基本形 体呢? 结论: ①在反映形体特征比较明显的主视图上按线框将组合体划分 为几个部分 ②利用投影关系,找出各线框在其他视图中的投影,分析后 想出各部分的形状 ③分析它们的相对位置和表面连接关系 ④综合起来想象组合的整体形状 教学方法 请学生回答, 让学生记住基本 要领,以便作图 中正确应用。 结合前面所学 提出问题,激发 学生学习新知 识的兴趣。 由熟悉的概念 入手,引出问 题,得出结论, 使学生易接受, 易掌握。 口述结论。

用AutoCAD绘制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

用AutoCAD绘制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 步骤一:设置辅助工具 1)1)设置绘图区范围 Command:Limits ON/OFF/<0.0000,0.0000>: Upper right corner<12.0000,9.0000>: 320,240 将绘图区左下角坐标设置为0,0,右上角坐标设为320,240。 用Zoom/All命令显示整个绘图区。 2)2)设置Isoplane正等轴测图平面 单击AutoCAD上方的Tools下拉菜单,点击其中的Drawing Aids选项,打开Drawing Aids 对话框,选中Isometric Snap/Grid区域内的On复选框,并在其下面的三种平面方式中选择Top模式。 屏幕上的十字光标由正交状态变成60度夹角状态,即绘图坐标现在处在正等轴测平面中的上平面状态。 3)3)设置绘图捕捉单位Snap 用上一小节所讲方法将纵向捕捉栅格的距离设为1。 步骤二:做底板轴测图 1)1)作底面矩形 Command:Line LINE From point:(作图区左下角任意一点) To point:@120<30 To point:@60<150 To point:@120<210 To point:C 结果如图10-24所示: 2)2)作两端半圆结构轴测图 绘制左端轴测圆: Command:Ellipse Arc/Center/Isocircle/: I Center of Circle: Mid of 选取直线A 〈Circle radius〉/Diameter:30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底面矩形右端的轴测圆,用Trim工具修剪掉多余线条,其结果如图

Auto CAD 三维实体向二维轴测图、三视图的转换

Auto CAD 三维实体向二维轴测图、三视图的转换-工程论 文 Auto CAD 三维实体向二维轴测图、三视图的转换 Auto CAD三维实体向二维轴测图、三视图的转换 Conversion from Auto CAD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to Two-dimensional Axonometric Drawing and Three View Drawing 宋德军SONG De-jun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渭南714099)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Weinan 714099,China) 摘要:阐述了Auto CAD三维实体向二维轴测图、三视图的转换方法,运用Auto CAD绘制的三维实体图比轴测图、三视图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对于一些复杂的相贯图形更是如此,并且三维实体图能够进行任意位置的剖切,更容易了解其内部构造,本文将详细说明如何将三维实体转换为二维轴测图、三视图,提高做图的效率和精确度。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version method from Auto CAD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to two-dimensional axonometric drawing and three view draw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graph drawn by Auto CAD is more intuitive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axonometric drawing and three view drawing.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ome complex intersection graphics, and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graph can be sectioned at any position, so it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第三视图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第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第三视角投影在欧美、日本及港台等地区的教学、设计、生产和商贸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第三视角投影在我国的应用日渐广泛。例如我们毕业生前往就业的外资企业(鸿准、富士康、台积电等)以及对外做出口订单的国内企业大多采用第三视角。而我们对该方法的学习了解相对匮乏。本文将结合范例对第三视角的投影和作图规则进行介绍及归纳总结,作为对机械制图知识的补充,以便大家查阅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⑴认识第三视角的空间由来水平投影面H和正立投影面V将三维空间分割为如下第一组图的四部分,可以构成四组投影体系。如图可以分辨出第三视角投影面位置。 ⑵投影面及展开如果将第三视角的两个H和V平面取出,再辅助一个侧立投影平面P,那么就构成了第三角投影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物体位于三个平面包裹着的内部。所以,投影平面总是在人和物

体之间。三个投影面得到投影后可以旋转到与V共面的位置。下面是一个实例的投影三视图,观察方向分别是:

下面是它的展开视图:在主视图中反应的是长和高,右视图中反应的是高和宽,俯视图中反应的是长和宽。 ⑶投影规律分析第三视角三视图的仍然符合主和俯视图长对正,主和右视图高平齐,俯和右视图宽相等的“三等”投影规律。 ⑷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第三视角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为120度,轴

向变形系数都是按照1来近似绘制。其正等轴测图符合轴测投影规律即: 一、实物中与投影轴平行的轮廓线,在轴测图中仍与轴测轴平行; 二、实物中相互平行的轮廓线,在轴测图中仍相互平行。 绘制过程中要按轴向1:1进行测量进行。椭圆和圆角的画法与第一视角的画法并无区别。 总结:第三视角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和第一视角的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在画法操作上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但是在看图方向和投影方向是不一样的。第一视角是人(观察者)->物体->投影平面;而第三视角是人(观察者)->投影平面-> 物体。在绘制正等轴测图中强调

工程制图组合体的三视图

如前所述,在工程上称投影图为视图。按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把物体的三视图,即V面、H面和W面投影分别称为正立面图、平面图和左侧立面图。本节讨论工程形体的三视图画法和读图方法。 一、形体分析法 工程构造物的种类繁多,形体各异,但通过分析,就不难看出它们的形体都是由一些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称为组合体。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堆积和挖切两种基本形式,如图5- 1(a) (b)所示。实际上建筑形体大多为既有堆积,又有挖切的综合形式,如图5一1(c)是桥台的形体。 两立体组合后的表面形状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两立体表面相交,产生截交线或相贯线,见图5一2(a)。 (2)两立体表面相切,表面光滑过渡没有交线。但应注意平面或直线的投影必须画到切点的位置,见图5一2(b)。 (3)两立体表面平齐,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时一般不画分界线,见图5 一2(a)(b)的平面图。 把复杂的形体分析成由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方法,叫做形体分析法。形体分析法是画图和看图的基本方法。

二、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下面以涵洞口一字墙为例,说明画图的步骤: 1.形体分析 首先分析一字墙由哪些基本形体所组成,以及各基本形体的形状、相互位置、表面是否形成交线。如图5一3所示一字墙上部的缘石是五棱柱,中部墙身是梯形棱柱,中间又挖掉了一个圆柱体,下部基础是四棱柱。形体左右对称.圆柱孔与后墙面的交线是椭圆。 2.选择正立面图 画图时,先将物体摆正,安放平稳。一般应使物体的底面呈水平位置,主要部分的平面平行于投影面,并使画图时物体的位置与物体原来所处的自然位置一致。确定正立面图的投影方向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1)反映物体的主要面,例如将主要出入口所在的面作为正面; (2)反映物体的形状特征; (3)反映出物体较多的组成部分,尽可能减少视图中的虚线。 按照以上原则选定涵洞口一字墙的投影方向。如图5一3(a)所示。 3.选比例、定图幅、布置视图 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并保证图样清晰,应优先选用常用比例,然后是可用比例。选比例、定图幅时要留有余地,以便标注尺寸。 布置视图就是画出各视图的对称线、轴线、中心线和基准轮廓线。使各视图间隔恰当,图面 匀称。如图5一4(a)所示。

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

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行动导向教材《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课题六第二节。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和轴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组合体三视图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部分,是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关键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空间形体转化为平面图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绘图的能力得以提高。本节内容共为两个课时,共90分钟,为新课讲解和操作练习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使用形体分析法判断组合体类型,分析选择主视图,画三视图,增强物图转化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严谨细致、积极上进的职业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灵活运用形体分析法,画组合体三视图。 (2)难点:各部分相对位置以及表面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几何体三视图投影知识,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接受新知识能力反应慢,空间想象能力差。因此,通过有趣的提问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直观生动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掌握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问题研讨法、案例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学生演示法 2、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平台CAD软件绘图工具及图纸项目任务书学生自评表

机械制图之组合体三视图

模块三组合体三视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形体分析及投影图的画法。 熟悉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形体的投影图。 掌握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方法。 掌握基本立体被特殊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掌握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任务十二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任务目标: 熟悉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形体的投影图。 相关知识: 前几章介绍了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和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知识。本章将进一步研究画法、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以及有关尺寸标注等问题。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体所组成的类似机器零件的形体,称为组合体。它是一个整体,并非积木式拼凑起来的。 画、看组合体的视图时,通常按照组合体的结构特点和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几何(这此基本几何体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并分析各基本几何体之间的分界线的特点和画法,然后组合起来画出视图或想像出其形状。这种分析组合体的方法叫做形体分析法。形体分析法是画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 图3—1a所示的连杆,可分为图3—1b所示的几个基本几何体,画出的视图如图3—1c所示。 a bc 图3—1 形体分析和视图

任务实施: 一、理论问答 1.组合体的定义。 2.组合体分析方法是什么? 二、实际绘图(无) 三、任务评价

任务十三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任务目标: 了解组合体的构成方式,各种表面连接方式的画图方法。 相关知识: 组合体的形状有简有繁,千差万别;但就其组合方式来说,不外乎叠加、切割和综合三种基本组合方式 一、叠加 叠加式组合体是由基本几何体叠加而成。按照形体表面接触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相接、相切、相贯三种。 1、相接 两形体以平面的方式相互接触称为相接。相接的两种形式: 1)不平齐——当组合体上两基本形体的表面不平齐时,在有关的视图中应该有线隔开。如图3—2所示的支座(一)。 2)平齐——当组合体上两基本形体的某两个表面平齐时,中间不应该有线隔开。如图3—2所示的支座(二)。 (a) (b) (c) 图3—2 支座(一) (1)形体分析支座可以看成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底板”和一个一端呈半圆形的“座体”所组成。如图3—2b所示,座体底面放在底板顶面上,两形体的结合处为平面,如 图3—2a所示。 (2)视图分析两个形体按它们的相对位置,根据“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投影对应关系画在一起,就组成了图3—2c所示的三视图。 2、相切——当组合体上两基本体表面相切时,在相切处不应该画线。 图3—4为套筒的轴测图和三视图。

第三视角三视图和轴测图的画法

第三视角三视图和轴测图的画法 作者:唐公礼教学管理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23 更新时间:2009-12-21 第三视角投影在欧美、日本及港台等地区的教学、设计、生产和商贸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第三视角投影在我国的应用日渐广泛。例如我们毕业生前往就业的外资企业(鸿准、富士康、台积电等)以及对外做出口订单的国内企业大多采用第三视角。而我们对该方法的学习了解相对匮乏。本文将结合范例对第三视角的投影和作图规则进行介绍及归纳总结,作为对机械制图知识的补充,以便大家查阅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⑴认识第三视角的空间由来水平投影面H和正立投影面V将三维空间分割为如下第一组图的四部分,可以构成四组投影体系。如图可以分辨出第三视角投影面位置。 ⑵投影面及展开如果将第三视角的两个H和V平面取出,再辅助一个侧立投影平面P,那么就构成了第三角投影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物体位于三个平面包裹着的内部。所以,投影平面总是在人和物体之间。三个投影面得到投影后可以旋转到与V共面的位置。 下面是一个实例的投影三视图,观察方向分别是:

俯视图中反应的是长和宽。 ⑶投影规律分析第三视角三视图的仍然符合主和俯视图长对正,主和右 视图高平齐,俯和右视图宽相等的“三等”投影规律。 ⑷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第三视角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为120度,轴向变形系 数都是按照1来近似绘制。其正等轴测图符合轴测投影规律即: 一、实物中与投影轴平行的轮廓线,在轴测图中仍与轴测轴平行; 二、实物中相互平行的轮廓线,在轴测图中仍相互平行。

绘制过程中要按轴向1:1进行测量进行。椭圆和圆角的画法与第一视角的画法并无区别。 总结:第三视角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和第一视角的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在画法操作上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但是在看图方向和投影方向是不一样的。第一视角是人(观察者)->物体->投影平面;而第三视角是人(观察者)->投影平面-> 物体。在绘制正等轴测图中强调显示的是前视、顶视和右视三个表面。在一张正规技术交流的图纸中,为了区别视角问题往往附上图示进行提示(如下)。其实作为技校初学者来说,首先要立足我们国家习惯使用的第一视角画法。在学好第一视角的情况下,补充学习和练习几道简单形体的三视图和正等轴测图作业即可。谨以此文章奉献给广大的制图爱好者,作为课堂的补充。

(完整word版)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设计)

《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九江一中邵瑾波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及画法。能识别几何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图形、空间想象、实践感知、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 核心素养: 通过实物直观演示、图形直观操作,培养学生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增强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视图的画法规则,会画简单几何体(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三视图和几何体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 2投影 (1)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2)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①正投影:光线与投影面垂直 ②斜投影:光线与投影面不垂直

(二)问题探究,形成概念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请回忆已经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然后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答案。 问题:(1)什么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2)如何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3)同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各个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先给出三个相邻且互相垂直的投影面:正面、侧面、水平面,指出“视图”是将物体按正投影法向投影面投射时所得到的投影图。 以长方体为例,得出三视图的定义:将物体由前往后投影得到主视图,由左往右投影得到左视图,由上到下投影得到俯视图。 问题二:展示动画,将三视图展开平铺到同一平面内,由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通过翻折的过程感受三视图的对应关系。 三视图的位置:主视图在上,左视图在右,俯视图在下。 问题三:观察图形,从长度、宽度、高度的角度发现规律: 主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