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收稿日期] 2004-06-11

 [作者简介] 姜清波(1973—),男,山东海阳人,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

 ①李文澜先生认为开元之际的

“两蕃使”、“押两蕃使”专指处理奚、契丹事务的使职官;而元和会昌年间的“押某某、某某两蕃使”则不专指奚、契丹。黎虎先生一系列有关文章则注重从“边镇节度使同时兼任押蕃使,以负责对外交与外贸进行全面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姜清波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摘 要]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是唐朝中期新设立的使职。该使职的设置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促成:一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安史之乱的平定接近尾声,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格局需要恢复;二是平卢、淄青特殊的地理位置———临近东亚、东北亚地区,是该地区与唐朝交往的门户。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之职设立之后,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该使职的设立、人选、运作以及受重视程度等方面的考述,可以看出其与唐和新罗、渤海兴衰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平卢淄青;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中图分类号] K 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5)01-0090-05

从汉朝出现以使(使者)为官名的现象之后,历代王朝多有效仿。到唐代,“地方行政管

理之使职设置,开始有固定化的倾向”。[1]关于

唐朝使职,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对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这一使职的设立和运作及其在唐代历史中的作用,目前尚无专文探讨。李文澜《“两蕃使”与“押某某两蕃使”》,[2]

(P206-208)

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3]

和《唐代缘边

政府的涉外行政事务管理权能》等诸文章[4]虽

有涉及,但研究重点不在于此。①为什么唐朝要

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其职能有哪些?担任此使职的官员的身份特点是怎样的?它实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深入探讨。

一、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设置的原因

正史中有关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唐肃宗永泰元年(765),“淄青、平卢节

度使增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5](卷65)淄青的

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全境和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的各一部分。唐肃宗乾元年间

(758-759)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后,淄青

节度开始带平卢之名,[6](卷124)平卢军节度使原来所任的押奚、契丹两蕃使之职改由卢龙军节

度使充任。

[7](卷78)

唐朝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原因,史籍无载,笔者认为当从时间选择和地理位置两方面分析。

首先,在时间选择方面,该使职的设立与时局密切相关。“安史之乱”不仅使得唐朝域内衰落萧条,而且对唐罗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障碍,其中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

(761)之间的三年间竟无法入贡。直到唐代宗

宝应元年(762),新罗入唐朝贡才恢复正常,[8](卷9)渤海在“安史之乱”间也没有遣使朝贡的历史记录。但就渤海来说,宝应元年(762),

唐代宗才“诏以渤海为国”,[5](卷219)

封国后的渤

海与朝廷保持了频繁的往来。押新罗、渤海两

2005年第1期

No.1 2005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总第114期Sum N o.114

蕃使的设立,使得之前以都督府身份和奚、契丹以及黑水 一起受平卢军节度使(副使)的管辖[6](卷9)的渤海与“君子之国”新罗并列,说明了唐朝对两属国的重视。从唐初到代宗朝期间,唐朝内地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冲击,东北地区也发生了百济、高丽相继灭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渤海国兴起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曾经一度相对稳定的东北亚地区处于一种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的微妙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从“安史之乱”困扰中解脱出来的大唐帝国着手稳定东北地区政治秩序,力图重新恢复昔日统御万邦的宗主国地位也就显得尤为必要。总之,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763)和渤海国的册立(762),在永泰元年(765)唐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已是时局发展所需。

其次,就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一职的地理位置取向看,以淄青平卢节度使担任此职是最佳选择。沿海各州是唐朝对外关系的重要孔道,

可以看作是一种“边州”。[4]今山东半岛天然港

口较多,地理位置接近渤海、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历史上是上述国家和地区与中原王朝海上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唐朝七条通“四夷”的路线中仅有的两条

海路之一。[5](卷43)

隋唐两朝伐高丽都曾利用山

东半岛的港口发兵;开元年间渤海 “寇登州”事件①也是利用了海路便捷的条件。隋唐时期的新罗、日本等国人来华实际上亦多走此道。入唐者在登州或者莱州登陆,然后辗转西

行抵达长安。[9]

所以,基于地理位置方面的便利

条件,唐朝任命平卢淄青节度使兼任押蕃使,可对入唐蕃国人就地管理保护。这是唐朝统治者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重振昔日“万邦之主”地位的重大举措。

 ①

《资治通鉴》卷213“九月乙巳”条载:“开元二十年(732)年,勃海 王武艺遣其将张文休帅海贼寇登州,杀刺史韦俊。”二、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职能

平卢淄青属河南道。开元时天下分为十道,每道由郎中员外郎掌领州县户口之事,“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其中河南道郎中员外

郎的职能之一是“远夷则控海东新罗、日本之朝

贡焉。”[10](卷3)

可见,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之职,

当是唐政府将河南道的郎中员外郎管理“远夷”的职能分离出来,为加强对蕃国的贡献和其他交涉事务专门设立的。从中我们更可以清楚唐朝对于加强与海外诸蕃国交往的重视。考诸史籍,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职责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负责一定的外交和有关属国事务的管理。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新罗王遣使入唐,“遗淄青节度使奴婢。帝闻之,矜远人,诏

令归国”。[8](卷10)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兼任押

新罗渤海两蕃使的淄青节度使实际上担负着沟通新罗和唐朝廷的职责:负责接待使者,向朝廷汇报情况,并传达朝廷的态度。从淄青上岸的新罗、渤海人受到设于登州的新罗馆和渤海馆的接待。登州“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

馆”,[11](卷2,P222)“新罗馆是由唐朝官方为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官方使节而设置的机关”。[12]既

然如此,那么由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来负责新罗馆、渤海馆的运作当无疑义。长庆元年(821)三月,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薛平上奏称:

应有海贼劫掠新罗良口,将到当管登莱州界及缘海诸道卖为奴婢者。伏以新罗国虽是外夷,常禀正朔,朝贡不绝,与内地无殊。其百姓良口等常被海贼掠卖,于理实难。先有制敕禁断,缘当管久陷贼中,承前不守法度,自收复以来,道路无阻,递相贩鬻,其弊尤深。伏乞特降明敕,起今以后,缘海诸道应有上件贼劫卖新罗国良人等一切禁断。请所在观察使严加捉搦。如有违犯,便准法断。

此奏得到唐穆宗批准。[7](卷86)

上述材料表明,新

罗人被掠卖为奴的情况在薛平任平卢军节度使

(819年)之前即已出现。由于当时平卢淄青在

割据的李师道控制之下,所以朝廷的禁令未被理会。薛平刚一上任就对此问题提出解决,说明关注新罗人被贩卖为奴的现象是两蕃使的职责所在。

?

19? 2005年1月姜清波: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职责还包括给由平卢淄青进入唐境者发放过所。过所是行人经过唐朝关、津的书面证明,由政府有关部门出具,

行人需要申请。①由淄青入唐者的过所由押新

罗、渤海两蕃使审批,申请者不仅限于新罗、渤海人,还包括其它国的入唐者,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经历即证明这一点。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过所的申请过程是:首先向登岸所在的(文登)县衙申请“公验(公牒)”,申请者拿着此申请者的身份证明再向(登)州府申请;登州府受理后再向上级部门即兼任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淄青节度使汇报请示;两蕃使在颁给公验的同时把此情况向皇帝报告,申请公验之事才算了结。可见,两蕃使是公验发放的最终决定者。两蕃使这种在外交和蕃国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公验审批程度的严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也表明唐朝处理外交、宗蕃关系方面制度的健全和条理化。由于“种种的需要使得东亚各国、各民族接近中国,加入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因此,中国所确定的秩序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征服和强制而片面强

加于人的。”[13](P7)

唐朝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对蕃国入唐者进行管理,也正是在这种有序政治框架下重建东亚政治秩序措施的进一步延伸。

 ①有关情况,可以参见程喜霖:《吐鲁番与敦煌所出唐代正副过所》

,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程喜霖:《论唐代关津与过所的关系及其国防治安功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②详细情况可参见《旧唐书》卷124《李正己传》、附《李纳传》、《李师古传》、《李师道传》。

其三,负责唐朝与诸蕃国的陆路或海路运输贸易。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经常冠以“陆运”

或“海运”的称号。[6](卷124、卷12、卷13)

海运押新罗渤

海两蕃使“负责山东与辽东和朝鲜口岸的岸口贸易、海道运输以及国事往来事务”,[14]说明两蕃使还负有经济方面的职能。李正己时,

“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6](卷124)李师古以海盐与

淮西的吴少诚大作牛皮鞋材生意,[15](卷236)史称“郓与淮海竞,出入天下珍宝,日月不

绝”,[16](卷780)通过海陆贸易,李正己家族积聚了巨额财富,“军资给费,优赡有余”。[6](卷48)可以

说,李氏家族通过任陆运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机会大力发展与外界的贸易,积聚起巨额

财富,构成维持其长期割据的坚实经济基础。力图中兴的唐王朝为消除李氏家族的割据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②

唐文宗开成元年,陈君赏上奏“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17](卷999),仍是因为

两蕃使负有管理海路贸易的职能。

三、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人选问题

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人选问题,也就是平卢淄青节度使的人选问题,二者基本上一

致。[14]唐代此职的安排任命经历了一个变化过

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代宗永泰元年(765)到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是李正己家族的割据时期。“安史之乱”平息后,代宗曾象征性地任命“郑王

邈为平卢、淄青节度大使”,[6](卷11)随后不得不

就地任命掌该地实权的李正己担任是职。此后,唐朝曾一度令李希烈兼淄青 郓登莱齐等州节度支度营田、新罗、渤海两蕃使,以消除李正己割据;[6](卷145)李师古去世时,唐宪宗也企图趁机收回对平卢淄青控制权,任命建王李恪为“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陆运海

运、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6](卷13,卷175)均没有

收到实质性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李氏家族割据平卢的55年中,渤海向唐派出的朝贡使者

至少有38批次,新罗至少有18批次。

[17](卷972)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李氏家族割据平卢淄青的数十年中,在涉及到朝廷与属国之间交往上,平卢淄青节度使兼任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发挥着基本的沟通职责,平卢淄青并非独立于唐朝之外。国外有学者所认为的李氏家族割据时期,平卢、淄青在“事实上维持小王国体制”的观点[18](P165)是错误的。

第二阶段,从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到僖宗中和二年(882)。唐朝在平定李师道割据之后收回了对于平卢、淄青的控制权,擢己选之人为

?29?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第27卷 第1期 

任,节度使之下甚至是县级以下官员的任命权

也收归中央。①笔者在参照吴廷燮《唐方镇年表》[19]的基础上并结合正史中有关记载将有关

任平卢淄青节度使者进行了排列(见附录)。从所列内容来看,在这一阶段出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官员大多为从中央政府高官里面选派。平卢淄青在管辖权回归朝廷之前已经比较富庶,而且登州、莱州仍是和日本以及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渤海之间海路交往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兼任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平卢、淄青节帅选官问题上,唐朝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任命的节度使也大多尽忠于朝廷,如薛平不仅把辖境内的贩卖新罗人为奴婢的现象上奏朝廷,请求禁断;而且对于境内的反叛也毫不留情地镇压,[6](卷16)。王承元任平卢节度使之前,朝廷的“均输盐法未尝行于两河,承元首请盐法,归之有司”,王上任后,“ 、郓诸镇,皆

禀均输之法。”[6](卷124)标志着平卢淄青的政治

经济纳入和朝廷一体化的道路。

 ①

《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载:淄青观察使王彦威请停管内县丞一十九员,从之。②据《旧五代史》卷9《梁末帝本纪中》:五代时梁仍由平卢淄青节度使兼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③杨 于821年被任命代替薛平(819-825年在任),原因不详。

第三阶段,从中和二年(882)一直到唐亡,在任命平卢节帅的问题上,朝廷政令不由己。史载“自巢、让之乱,关东方镇牙将,皆逐主帅,

自号藩臣。”[6](卷164)中和元年十月,“青州军乱,

逐节度使安师儒,立其行营将王敬武为留后”;敬武死后,其子王师范自称留后,继续掌控平卢政局;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朱全忠势力崛起,逐步控制了朝廷。王师范投降朱全忠后,平卢节度使先后由受朱全忠信任的王重师、韩建担任。

[20](卷19,卷15)

在这一阶段中,史书中少有押

新罗、渤海两蕃使的记载,其原因,可能也与新罗此时国内动乱频频,渤海也“恃其富强,而侮唐之衰颓,遂缺朝贡之礼”有关。综上,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之职在唐末很可能已经不被重视。但是由于政治交往的需要,此职直到五代前期一直存在。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设立、运作反映出了唐朝国祚中期以后力图重新崛起、构建新的东

亚政治秩序,恢复大国雄风的信心;而其受重视的程度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唐朝本身以及新罗、渤海两国的国势兴衰情况。

附:唐代历任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任期概况

及文献出处(参照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李正己:代宗永泰元年至德宗建中三年(765-782)

(《旧唐书》卷124《李正己传》、卷12《德宗本纪上》

);李希烈:建中三年(782)(《旧唐书》卷145《李希烈传》

);李纳:兴元元年至八年(784-792)(《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上》,卷13《德宗本纪下》

);李师古:贞元八年至宪宗元和元年(792-806)(《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卷175《李恪传》

);李恪:元和元年(806)(《旧唐书》卷175《李恪传》);李师道:元和元年至十四年(806-819)(《旧唐书》卷124《李师道传》,

《薛平传》);薛平:元和十四年至敬宗宝历元年(819-825)(《旧唐书》卷124《薛平传》,卷16《穆宗本纪》

);杨 ③:穆宗长庆元年(821)(《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

);康志睦:敬宗宝历元年至文宗大和五年(825-831)

(《旧唐书》卷17上《敬宗本纪》

);王承元:大和五年至七年(831-833)(《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

);严休复: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

);王彦威:大和九年至开成元年(835-836)(《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

);陈君赏:开成元年至四年(836-839)(《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

);韦长:开成四年至五年(839-840)(《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

);乌汉真:武宗会昌元年至二年(841-842)(《太平广记》卷274《情感》

);李 :会昌三年至四年(843-844)(沈 :《授李 凤

翔节度使制》

);崔蠡:会昌五年至六年(845-846)(《新唐书》卷144

《崔宁传》附传);

郑光:宣宗大中元年至三年(847-849)(《旧唐书》卷52《后妃传下》

);?

39? 2005年1月姜清波: 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郑涓:大中四年(850)(蒋伸《授郑涓徐州节度使制》);

孙范:大中四年至六年(850-852)(蒋伸《授孙范青州节度使制》);

韦博:大中六年至九年(852-855)(沈 《授韦博淄青节度使制》,《新唐书》卷177《韦博传》);

李琢:大中九年至十二年(855-858)(《通鉴考异》引《实录》);

令狐绪:大中十二年—十三年(858-859)(《云溪友议》,《四部丛刊?嘉庆重修一统志》);

韦澳:大中十三年至懿宗咸通二年(859-861)(《旧唐书》卷158《韦澳传》);

封敖:咸通二年至三年(861-862)(《旧唐书》卷168《封敖传》,《宝刻类编》:柳公权书《平卢节度使封敖残碑);

李 :咸通三年至四年(862-863)(《文苑英华》、

《玉堂遗范》:《授李 平卢节度使制》)

崔执柔:咸通五年至六年(864-865)(《宝刻类编》:《平卢节度使崔执柔墓志》)

于涓:咸通十一年至十三年(870-872)(《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

宋威:咸通十四年至僖宗乾符五年(873-878)(《资治通鉴》卷252乾符二年十一月条);

曾元裕:乾符五年(878)(《资治通鉴》卷253乾符五年五月辛丑条);

杨损:乾符六年(879)(《云溪友议》;《旧唐书》卷176《杨损传》);

安师儒:乾符六年至中和二年(879-882)(《旧唐书》卷19下《僖宗本纪》);

王敬武:中和二年至昭宗龙纪元年(882-889)(《旧唐书》卷19下《僖宗本纪》);

崔安潜:龙纪元年(889)(《旧唐书》卷177《崔安潜传》;《新唐书》卷114《崔安潜传》);

王师范:大顺二年至哀帝天 二年(891-905)(《旧唐书》卷20上《唐昭宗本纪》);

王重师:天 二年至三年(905-906)(《资治通鉴》卷265天 三年六月条);

韩建:天 四年(907)(《资治通鉴》卷265天 三年六月条)。

[参考文献]

[1]景遐东.使职设置与唐代地方行政级制的演变[J].社

会科学,2002,(6).

[2]陈国灿,刘建明.全唐文职官丛考[C].武汉:武汉大

学出版社,1997.

[3]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J].历史研究,

1998,(3).

[4]黎虎.唐代缘边政府的涉外行政事务管理权能[J].社

会科学战线,1999,(1).

[5][北宋]欧阳修.新唐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后晋]刘 .旧唐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北宋]王溥.唐会要[O].北京:中华书局,1955.

[8][高丽]金富轼撰.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O].汉城:

乙酉文化社,1983.

[9]高凤林.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

与往来[J].山东师大学报,1994,(1).

[10][唐]张九龄.唐六典[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日]圆仁.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朴文一.试谈在唐新罗坊的特点及其性质[J].延边

大学学报,2000,(3).

[13](日)堀敏一著,韩 ,柳建英译:隋唐帝国与东亚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王赛时.唐代的淄青镇[J].东岳论丛,1994,(2).

[1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O].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北宋]董浩.全唐文[O].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O].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明刻本,1980.

[18][韩]曹永禄:在东亚史上中国国际秩序的推移和韩日

的策应[J].中国与东亚细亚世界,(韩)国学资料院, 1997.

[19]吴廷燮.唐方镇年表[O].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O].北京:中华书局,1976.

[责任编辑 王 桃]

试论唐朝对新罗佛教及其文化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12-02 作者简介:王臻(1969-),男,山东诸城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中朝关系史。 第26卷第3期2009年7月东 疆 学 刊Do ng jia ng Jour nal V ol.26N o.3Jul.2009 试论唐朝对新罗佛教及其文化的影响 王 臻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关键词:唐朝;新罗;佛教;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 3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9)03-0006-05 一、深受唐朝影响的新罗佛教派别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是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宗教和哲学,它对东方世界的宗教、文化、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传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产生于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1](P4) 。佛教产生后,影响力颇大,迅速传入别国和地区,其中中国和朝鲜半岛也先后输入了这一宗教。 在中国,佛教是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内地的。史载,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2](魏志·东夷传),这即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此后,整个三国时代,佛教的流传都是微弱、缓慢的;南北朝时期,佛教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朝,佛教达到 鼎盛。 唐朝时期,佛教传播派系众多,主要有八宗:其一为三论宗,隋代吉藏创立,后流传于唐,以所谓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正道为其法义,称之为三论宗;又因其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其二为天台宗,创始人是隋朝的智颛,后隋唐之际的灌顶弘扬该宗。因智颛曾率弟子居于天台山,故名;又因开宗和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为《法华经》,故名法华宗。其三为净土宗,创始人是善导。该宗认为佛所居住的现实世界是“净土”,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而人们应该求往生净土。其四为唯识宗,唐玄奘赴印求法,回国后创立了中国佛教的唯识宗,因玄奘长住长安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宗。该宗宣扬一切事物“唯识”所变的观点。其五为律宗,唐僧人道宣创立,主要是研习及传持戒律。其六为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以《华严经》立宗。其七为密宗,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翻译传播形成,其教义认为法身佛大日如 6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唐朝试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制度创新】 (3) 根据图回答材料二中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接待? 材料三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4) 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 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 ⑴“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请例举2例)

新罗与隋唐

新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王金林(2011110179) 一.新罗时期与中国历史朝代对照 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676年) 1.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 2.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二.新罗时期地图 三.新罗与中国政府间的交流起步较晚 1.起步较晚的原因:①地理位置。新罗处于朝鲜半岛的东南。②当时受到倭军的困扰无暇顾及外交。 2. 新罗与隋朝政府的交流不密切。 ①新罗与隋的联系开始于开皇十四帝(594)“新罗王金真平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②596,602,603年新罗均遣使与隋通贡。《朝鲜通史》 3. 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 在唐初的621~668年的48年中,新罗向唐朝派遣使团32此,唐朝向新罗派遣使团10次。

4.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的原因。 ①当时朝鲜处于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时期,新罗面临被高句丽和百济兼并的危险。所以积极与唐朝来往,借以获得唐朝对自己的保护和支持。②吸收先进文明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在国内提出“花郎道”精神,培育青少年,提高国民素质) 5.唐朝与新罗军事方面的合作 ①660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百济灭亡。 ②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高句丽灭亡。 四.隋唐与新罗的经济交流 1.交流的主要形式 ①官方贸易:朝贡—奢侈品交换 新罗→唐朝:人参,牛黄,果下马,各种鱼类…… 唐朝→新罗:金银器,丝绸,《道德经》,《佛经》等书籍。 ②民间商人贸易交流 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以海路为主。 代表人物张保皋,他不仅官居要职,而且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从事新罗,唐朝,日本三国间的贸易。 2. 新罗坊及来唐从事其他职业的新罗侨民 8~9世纪,在唐的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以新罗商人为主的新罗侨民的聚居区—新罗坊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中保留了大量关于新罗坊的资料。 新罗坊的设立对于唐罗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教育方面交流 1.唐朝对留学生采取特殊照顾政策,允许外国留学生参加中国科举考试。 2.在登州城南街,专门设立‘新罗馆’。 3.代表人物:崔致远 4.教育方面的交流同时促进了唐罗两国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促进了新罗汉文学的发展。 六.佛教方面的交流 1.佛教自前秦从高句丽传入新罗后,528年得到了新罗的正式承认。赴华的求法僧得 到了新罗政府的重视。如:新罗真平王二十三年(601),命法师安含学法于隋。僧圆光自唐还国。《海东高僧传》 2. 代表僧人:圆光,此藏,义湘,圆测等。之后的还有慧超,无相等。 七.政治制度交流和经济制度交流 1.新罗的政治制度是参照中国的制度建立的。 ①在唐朝建立前,新罗已于503年仿中国定国号。520年制丧服法,颁示律令。536年建年号。 ②唐朝建立后,新罗对汉文化积极吸收。 649年改章服,650年行中国年号。 ③中央行政机构方面,仿唐中书省蛇执事省,为全国行政机构。仿唐内侍省设内省,管理三公王族事务。仿唐御史台设司正府,弹劾官吏。 ④地方制度方面,建立州郡制,全国设九州,并将九州名字改为汉式名字。 2. 经济制度 新罗仿唐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唐实行祖庸调法和户籍制。 八.儒学方面的交流 这一时期,在新罗占统治地位的是花郎道思想。儒学开始只是花郎道训练的一种补充,随着新罗的统一,政府需要儒学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在之后的682年设立国学,讲授五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我国唐朝时期国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各民族大融合,不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由于开国皇帝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在开放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在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中,诗歌的兴盛和不断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唐诗流传至今的共有5万多首,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000多位,诗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诗歌王朝。在这浓浓诗风的诗国里,诗人们不仅留下了体现人文风情和意蕴的优美诗歌,也留下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的政治民生的关注。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华丽诗歌,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大诗人大艺术家王维诞生了,他的出现,使中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田园领域里又达到一个高峰。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出身于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而他的母亲也是出身于五大望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之一的博陵崔氏,但是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去世甚早,导致王家的家境日益衰落,所以全家人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在王维身上寄托着。对于王维来说,高贵的出身并没有为他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王维和弟弟们都是由母亲崔氏一手带大。母亲崔氏信奉佛教,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她一生严守佛律清规,常年不沾荤腥,从不穿戴绫罗绸缎。王维30岁时妻子去世,但他却未再娶,由于少年时代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此开始学佛,他道:“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赠裴十迪》、《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等。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不计其数,如拥有传奇般人生和天马行空思维的“诗仙”李白,以他的放荡不羁名垂千古;一生饱经战乱,居无定所,常常以靠朋友救济为生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以史为吏,写出大唐社会的繁华与沉沦;“诗王”白居易家境清苦,却每每要将诗作改得平易近人,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诗鬼”李贺风格诡奇、想象丰富,留下了不少让人浮想联翩的传奇佳作……。但是,当我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之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声与色的绝佳融合。

日本向唐朝学习的内容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除医师、画师、乐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 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朝鲜、日本广泛吸收。 在东亚文化圈内,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广泛摄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流倾向。日本、朝鲜等国学习唐朝文化的目的是:一是学习和引进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弥补自己之短处;二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融汇到自身的文化中去,从而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以及能够持续进展的先进文化。 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11111111111111111111112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因为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222222222222222222222的帝国,大唐盛世时期,首都长安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搞“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现在国外的“唐人街”就是哪个时代文化交流,中国人定居所遗留的实物见证。连很多外国人直到现在还习惯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可见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朝与朝鲜、日本以及和333333333333333东南亚、南亚各国都有深广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衣服、茶道)、钱币铸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唐王朝和中亚诸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对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历史贡献。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试析唐朝中后期的新罗奴婢问题

2015年11月第 48卷第6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 Nov.2015 Vol.48 No.6【中朝韩日文化研究】 试析唐朝中后期的新罗奴婢问题 朴延华,黄 灿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向衰落,与此同时,新罗也进入后期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种形势带来的变化之一便是唐朝与新罗间官方朝贡贸易的衰落和民间走私贸易的兴起,新罗奴婢问题便是民间走私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之一。唐朝中后期社会出现的大量使用新罗人为奴婢的现象一度引起了新罗的不安,唐朝也数度下诏解决该问题,两国围绕此问题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交涉,其中,薛平和张保皋二人对于新罗奴婢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朝;新罗;奴婢;薛平;张保皋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章编号:1009-3311(2015)06-0053-07收稿日期:2015-08-01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项目(012015012 )作者简介:朴延华,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 目前, 学界对唐朝与新罗关系史的研究方面,成果颇为丰富,但对于唐朝中后期新罗奴婢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虽有论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新罗奴婢问题,但多集中于对在唐的新罗人活动、唐罗贸易往来、张保皋其人其事等论题的研究方面。笔者拟对新罗奴婢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解决进行分析考察,以期有助于了解9世纪上半叶唐罗交流及人员往来的一个侧面,对唐朝新罗人聚居区的形成原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9世纪上半叶唐罗关系。 一、新罗奴婢问题的出现 新罗奴婢出现的具体时间,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新罗良民入唐为奴,最早见于史书是在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禁以新罗为生口,令近界州府长吏切加提举,以其国宿卫王子金长 廉状陈,故有是命”。①由这道敕令可知,新罗良 民流入唐朝为奴婢的现象在816年即已存在,这种情况可能比较严重,因而被入唐宿卫的新罗王子金长廉所注意并上书于唐宪宗,这才有了这道禁止以新罗人为奴婢并要求近界州府的官吏对此事多加注意的敕令。然而,旨令下达给何处官吏、其中的近界指的是何处犹未可知。另外,《三国史记》中有宪德王九年(817年) “遣王子金张廉,入唐朝贡”②之记载,金张廉与金长廉一字之差,817 与816有一年之别,究竟是史书记述有出入还是二者本非同一人,亦未可知。 第二次提及新罗奴婢一事的是平卢节度使薛平。长庆元年(821年) “三月,平卢军节度使薛平· 35·①②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条。[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十,新罗本纪,第十条。 DOI:10.16154/https://www.doczj.com/doc/e95524200.html,22-1025/c.2015.06.013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王小甫 【提要】本文研究认为,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只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关键词】新罗唐朝辽东高句丽大同江 英文提要:Incorporated the regions as three Han nations of old time, the Unified Silla had not ambition to occupy the old territory belonged to Koguryo in the Korea Peninsula. The old territory of Gaogyoli located on both banks of the Yalu River was the Liaodong region of China in all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It is a misreading of the history that the Unified Silla and the kingdom Bohai were just like two part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one country. 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1。直到王氏高丽(918-1392)初期,这一状况仍然变化不大2。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3。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4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5。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辰韩=新罗、弁韩=伽耶、马韩=百济)故地6,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 1参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贺剑城译《朝鲜通史》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52页;(韩)梁泰镇《韩国的国境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三国时代的国界》,汉城:同和出版公社,1987年,68-71页;(韩)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73页。 2参(韩)崔万基等编《(高等学校)历史附图》,汉城:教化社,1997年,19-20页;(韩)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第四章第二节《经略高丽》,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年,75-8页。 3见上引《朝鲜通史》上卷,54页。 4见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州翻译组译《朝鲜通史》上卷(第一分册)第六章第一节《新罗统一百济的全部疆土和高句丽的南部地区》,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210页。 5参黄约瑟《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第一节《唐高宗朝末年外务》,收入刘健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61-4页;上引《朝鲜通史》上卷,47-50页;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页;上引《韩国史新论》,72-4页。 6韩国学者金渭显在论述王氏高丽的北进政策时说:“太祖(王建)在统一三韩后,正想挥师北进,不意得病崩殂”,其根据是《高丽史》记《太祖遗训》云:“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西京水德顺为我国地脉之根本大业,万代之地,宜当四仲巡驻,留过百日,以致安宁。”(转引自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77页)可见迄王氏高丽统一时,其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一)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一) 摘要:王维是诗国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并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请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还有其它一些诗作也达到了诗画乐合一的境界,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诗人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嵩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这是一部最美的终南山风景片,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画面十分丰富。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一问一答的唱和声,使画面中有音乐,有动感。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

浅谈唐朝服饰纹样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下)

浅谈唐朝服饰纹样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下)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会有其自己的特色,包括服装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特色。就像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苏格兰的方格裙、英国皇家卫队的猩红色紧身短上衣以及那顶高高的熊皮帽。这些都体现着服装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传统纹样对文化的象征的影响,而且这样的文化奠基和古典的自然美也时刻准备着让人们进一步去探索。 说到传统纹样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的和服文化,因为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占大多数的图案和花纹是组成服饰的主要部分,而且传统服饰也体现出了民族的精气神,也是一种政治的体现、文化的传承以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审美特点的发展。纹样这一艺术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了,到了秦朝统六国后开始逐渐统一,随着时代的变迁,纹样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升华,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较它涉猎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没有可以与之并论的更不可能被其他的形式所代替。早期的日本尤其是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辟邪是纹样的特色之一。但随着人文主义意识的发展,其艺术形式有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如自然的山川河流、地方的风土人情、鬼神以及吉祥的祈求等。

通过早期的绳纹、弥生、古纹等图案纹样发展之后,因为中国佛教的东渡,使得日本走出了条神话、自然与现实相结合、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的特点,开始了形式到内容的艺术新征程。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转移到与现实世界相符的艺术特色,以及简单美到美轮美奂的新图案。在这期间,中国唐代的风格正在一点点的改变,日本在六世纪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时其,“孔孟、浮屠之教,文字诗赋,法令衣冠,琴棋书画,吃茶插花,拳法百技,不待于中国者盖希也。”此类表述都能够形象准确的表现了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大量借鉴并保存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这一点在艺术文化上的表现主要是日本的图案纹样也同样形成了“店风”,在这一阶段中很多艺术作品是以唐朝作品为师,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选用题材都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后来的“和风”“洋风”渐渐引入,日本开始尝试新的风格创作。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把“图案”一词引入中国,从这点上来说日本的进步发展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的艺术历史,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图案、造型以及构图的变化和色彩的搭配,原创性是非常强烈的,其风格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点,这是日本的图案纹样在借鉴了唐朝时期传统的文化以后,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纹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的装饰性以及美感。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节点如下:①传统纹样的演变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地貌千奇百怪,想了解一下关于地貌的成语吗?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目:矫世厉俗 发音:jiǎo shìlìsú 释义: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出处:明·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词目:画荻和丸 发音:huàdíhuòwán 释义: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词目:风驰草靡 发音:fēng chícǎo mǐ 释义: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出处: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T,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

词目:裁心镂舌 发音:cái xīn lòu shé 释义: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以下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