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

开篇: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管理有许多特殊领域,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行业与部门管理等等,而管理学研究探讨则是这些领域的共性内容。

管理的含义:

(1)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1)我们可以将组织中的管理者分为三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不同。

(2)高层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把握发展方向;中层管理者,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高管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对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参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的职能部门);基层管理者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3)管理对象主要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从事一定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2)人际技能:与组织内外部人员打交道的能力,或称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整体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概括、描述的能力。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人们通过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升华而得到的,反过来它又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2)管理的发展性: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信息高速传递的实现,促使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出项了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增强市场竞争力,由供求关系而形成企业供应链结构。

(3)管理的二重性: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某些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使用,如库存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管理等等。此外某些管理内容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下有极大差异,如:管理理念、激烈方式、组织文化、企业价

值观等等。

现代生产力要素:

生产四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管理活动。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开篇: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职能管理、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当代管理思想。各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向纵深发展的关系。

古代管理思想:

四项领导原理:领导者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聚力、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精神意志、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可鲜明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儒家思想,一类是兵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着重于国家或社会的宏观管理,核心思想是“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向人们灌输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抱残守缺、见好就收的价值观念,让人们学会了清静无为、听天由命、完事随大流、不冒尖、中庸的处事行为方式。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行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儒家思想有封闭、保守、僵化的一面,但其思想中也有合情理的成分,“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思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对中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三顾茅庐”

(2)兵家管理思想,侧重于管理的战略和战术,核心思想是“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孙子兵法》

早期的管理思想:

早期的管理思想指的是西方产业革命之后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产生之前管理思想。产业革命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对手工作坊的管理主要依靠资本家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随意而盲目,这显然不能适应对以机器为主的大规模工厂的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从此脱离蒙昧,走上了科学和快速发展之路,因此人们也将泰勒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

(1)工作效率与工作定额:从时间和动作研究入手,进行工作日活动计时和测时。

(2)科学选人:为工作挑选合适的工人,提供劳动生产率。

(3)标准化:为人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一种科学方法,以代替旧有的只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4)差别计件工资制:提高工人工作积极性,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5)工作职能研究:主张将管理工作和执行工作分开。管理工作进行时间、动作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和标准、选用标准工具和操作方法等。

(6)例外原则:管理工作可分为两类,即一般事务和例外事务。高管应该将

处理一般事务的权利下放。

特勒的科学管理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而忽视了人及社会因素;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是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企业所发生的行为可归为以下六类:

(1)技术性工作——生产、制造、研发

(2)商业性工作——采购、销售

(3)财务性工作——资金的获得与控制

(4)会计性工作——盘点、成本与统计

(5)安全性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

(6)管理性工作——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激励

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原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适合技术性工作和管理性工作。(2)权力与责任原则:权责相当。注重个人权力的培养,弥补职位权力,增强影响力。

(3)纪律原则:纪律协定的内容及人们对纪律协定的态度和遵守情况。(4)统一指挥、领导原则: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命令;一个身体有两个脑袋,就是怪物。

(5)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原则:企业目标的实现尽可能有助于员工的需求的满足;领导要以身作则。

(6)合理报酬原则:首先考虑能够维持员工最低生活消费,其次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以多劳多得的区别标准,力求公平、合理,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7)适当集权与分权原则:下属责任大时,必须分权帮助其完成任务。(8)登记制度与跳板原则:帮助相关信息快速流通。

(9)公平原则:不公平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10)保持人员稳定原则:确保工作质量,控制培训成本。

(11)首创精神原则:创造积极创造、勇于拼搏的工作氛围。

(12)人员团结原则:加强内部交流,减少管理成本。

法约尔研究管理的一般性,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框架。

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1)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经济人:厌恶工作、逃避工作、一有机会就偷懒“磨洋工”,只有用金钱加以刺激,才有工作的积极性。社会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受物质方面影响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如归属、关心、尊重等等。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行动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情感为行到标准。

第三章:计划

开篇:

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资料的情况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和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确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

计划的含义:

一份完整的计划应该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简称5W1H:

(1)明确做什么WHAT:即确定组织目标,企业的高层目标叫战略,基层目标较作业计划。

(2)明确为什么做WHY:事先做了调研、预测,同时了解了组织内部资源情况下,做出的最适合企业的发展之路。

(3)明确谁来实施计划WHO:计划作为一个蓝图,它的美好不在于欣赏而在于实现。

(4)明确计划实施地点WHERE: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

(5)明确计划实施时间WHEN:

(6)明确怎样实施计划HOW:计划实施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

计划制定的组织目标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和组织权责的重新划分。

企业里高层做出总计划,在总计划的大原则下职能部门制定出生产计划、市场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等,在由下级组织制定出相应子计划。

计划的意义:

(1)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管理者根据计划分派任务,确定员工的权利和责任,促使全体人员的活动方向趋向一致。

(2)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

(3)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计划做出之前,已经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尽可能消除不确定因素对组织的不良影响。

(4)计划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计划的类型:

按时间分: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等。

按功能分:生产、市场、财务、人力计划等。

按具体程度分:战略计划、战术计划等

计划的基本形式:

目的或使命:组织存在的根本价值,高度抽象。天坛医院“病友是我们的服务中心”,索尼“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探索。”

目标:相对使命而言,更具体。成功企业应在八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多目标体系:利润方面、物质财务资源、市场方面、人力资源方面、职工积极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社会责任方面等八个方面。

战略:企业总计划、发展方向。

战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

预算:数字化的战术规划。

计划的过程:

市场调研,机会分析;因地制宜,确定目标;提出可行方案,选定方案;拟定支持计划,预算。

常用的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调整未来计划,并不断逐期推移,是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

(2)网络计划法:对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占用与消耗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计量经济学法:建模、领用历史资料算出参数、根据当前数据得出结论。

企业经营中常见的集中决策方法:

(1)德尔菲法:专家、高管、基层管理者。匿名性、集中反馈、不断修改意见。

(2)头脑风暴法:鼓励发言、不批评任何想法、只允许提出建设性意见。(3)盈亏平衡分析法。

目标管理:

组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和唯我思想得以滋长,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组织总体目标被忽视,内耗严重。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分解,要求总目标和个分目标、分目标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保证,形成协调的目标网络体系,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第四章组织

开篇:

组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的机构进行调整;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和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

组织的含义: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分工与合作是组织运营并发挥效率的基本手段;组织必须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

组织职能:组织机构的设计或调整;适度的分权与集权;资源的合理配置(计划职能也行);组织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组织的类型:

(1)正式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设立的功能结构,以效率为行动标准。基本体征是设立程序化、运营程序化、运作程序化。

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兴趣爱好关系、工作关系、亲朋好友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群体,不是经程序化而形成,以感情为行到标准。

(2)实体组织: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人员)

虚拟组织:组织结构的虚拟性(管理跨度大,一般非法人);

构成人员的虚拟性(组织人员不稳定);办公场所的虚拟性(无固定办公场所,可在家中);核心能力的虚拟性(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与外部联系)。

组织设计的目的;

稍大的组织,单靠一个领导来管理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一个人又很宽广的知识面,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旺盛的精力;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决策的事太多,必须通过群体的智慧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运营。

组织设计的步骤:

(1)根据组织目标进行任务划分、归类,为每一类任务确定关键管理岗位。(2)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建立不同层次的部门。

(3)确定管理跨度、规定岗位权责。

(4)组织结构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型结构:没有职能结构,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较少、业务和管理都比较简单的组织。

(2)职能型结构:职能部门有权管理下级管理部门,减轻了各级行政领导人的工作负担,但多级领导容易造成管理混乱。

(3)直线职能结构:职能部门相当于管理部门的参谋,没有决策权,但影响力

不可小视。

(4)事业部型结构:每个事业部都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能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高层掌握战略发展的决策权、资金分配决策权、人事任命权。职能部门做参谋用。

(5)矩阵型结构:内部存在项目组,项目组成员由一群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不同部门(职能部门、生产部门等)的人员组成,项目组成员一般意义上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

(6)三维立体型、委员会型结构、团队结构:本质和矩阵型结构差别不大。此外因为委员会主要是做决策,容易造成责任不清的情况。

组织设计的原则:

(1)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管理跨度大,协调工作多,管理者应能力强,精力充沛;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必然多,信息流通不畅或失真,容易出现官僚。(2)统一指挥原则: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命令。

(3)权责一致原则:有责无权,无法保证完成任务;有权无责,导致权力滥用。

(4)分工与协作原则:提高组织运营效率。

(5)机构精简原则:组织精干、反应敏捷、协调工作量小、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员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

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各类组织对于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

组织的成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创业阶段:创业者技术业务好,但不注重管理,随着组织的壮大,到了创业后期会出现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聘请大量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但创业者不放权,中下层长期无决策权,产生不满情绪,形成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高层放权后,有可能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出现控制危机。(4)成熟阶段:高层调整组织结构,成立各委员会(类似特派员),变相收权,组织部门增多、关系复杂,降低了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出现僵化和官僚危机。

(5)成熟后阶段: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变革,再次腾飞。

组织老化的特征:

企业的生命周期不长,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40年。组织老化的特征有: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经营思路保守。

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动因:市场、资源、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动因挑战,经济全球化模糊了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国际上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争夺中国市场,它们的产品逐步实现的本土化,在国内市场上和国内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企业加快了

体制改革、结构重组、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出了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的思路,但任重道远,路途充满荆棘。

(2)内部动因:主要是人的思想观念、行动方式与企业现行模式的矛盾产生。组织变革的方式:

(1)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形态、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管理的规章制度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2)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是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改革运营程序和标准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3)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就是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第五章领导

开篇: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即使计划完美,组织合理,如果没有领导去协调、影响该组织成员的行动,也容易产生管理混乱,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

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努力的艺术。

领导影响力的来源:

领导者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来自两个方面的权力:一是职位权力,二是个人权力。职位权力是上级或组织赋予的;个人权力是由于领导者个人特殊品质和才能而产生的影响力。

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人生来厌恶工作,逃避工作,明哲保身,以自我为中心,无组织需要。这种看法忽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认为只需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能调动积极性,因而把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2)社会人假设:人在进行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成次要因素,最重视的是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需求。

(3)自我实现假设: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应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相信他们能完成任务,全变应该采用启发、诱导、信任的方式对待工作人员,少用外部控制、操作、说服、奖罚。

(4)复杂人假设: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因此对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应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

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1)性格理论:预测拥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品德方面:有使命感、责任感、信任感、进取心、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热情和勇气;能力方面:决策才能、洞察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勇于负责,敢担风险。

(2)行为理论:对员工和生产的关注度

(3)权变理论: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方式。

领导与用人:

(1)善于发现人才:深入调查研究、经常性的个别谈话,与员工交朋友、定期的民意测验和有计划的组织考察都可以了解员工的某些特长,都是发现人才的手段。关键是领导要把发现人才当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人才的发展同企业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来思考。

(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领导时常面对两种人,一类是有突出优点但也伴

有某些轻微的缺点的人;另一类是长处、短处不明显,成就没有、错误不犯。有魄力的领导应该选择第一种人。领导要敢于选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尽一致,认识水平和切身利益迥然不同,在评价某人或某物势必有明显的差异,有争议的特长往往会有奇效。

(3)量才而用:领导在分配任务时要比平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大些,这样能够增加人才的进取性和紧迫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尊重人才,充分信任:信任能够增加员工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现实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发展。

(5)勇于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能够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大胆地使用,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格的超越。

(6)树立人才发展观念:提倡开发式使用,即边使用边培训,边锻炼边提高,使人才的智慧和素质不断完善,技能和经验不断丰富,实现人才在使用中增值,以适应今后更高层次工作的需要。

(7)注重群体互补效应:当然搭配要慎重,否则“互补”变成“窝里斗”。领导者素质要求:

(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明确的经营观,统率全局的战略眼光,超前的先见性(超前意识、“蛛网”思维),正确对待风险。

(3)成熟稳健,冷静,随机应变,百折不挠的意志、沟通能力、协调能力。(4)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5)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六章激励

开篇:

要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掉调员工的积极性,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欲望,挖掘它们自身的潜力,创造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为实现组织计划和目标而努力工作。

需要、动机、行为、激励的含义:

需要,是指人们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指驱使和诱导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因。

动机的形成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非每个动机都能引发行为,只有最强烈的动机(有称为优势动机)才会引起行为。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激励就是在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使员工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自发、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解决用什么样的因素来激励人的积极性问题。

(2)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解决用怎样用这些因素来激励人的积极性问题。

(3)综合型激励理论:内容型和过程型的综合。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多种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可能在同一等级内同时发生作用,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要激烈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

双因素理论:

影响人们动机与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涉及一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

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会起到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

激励因素:成就、责任、获赞赏、升职。

保健因素:企业政策、工作环境、薪金、同事关系。

管理中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员工的工资,如果同个人工作业绩相联系,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如果没有联系,奖金发得再多,也构不成激励,一旦停发或少发,还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期望理论: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量的效果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积极性;效价是被激励对象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价值的认定;期望值是指被激励对象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公平理论: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工资绝对值得影响,更受到相对值的影响。所谓相对值,来源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对值比绝对值更能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

横向比较: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报酬同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付出与所得报酬进行比较,从而对此作出相应反应。

纵向比较:工人对工作的付出和所得与本人过去进行比较时的比值。

强化理论:

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这种行为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控制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与否。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

激励实务:

很多有能力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工作热情、不负责任,许多管理者归咎于他人的懒惰和无能,真正的原因在于管理者没有施以有效的激励,没有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

(1)激励与工作设计:工作轮换(适用同一组群中的岗位)、工作丰富化(数量和内容)

(2)激励与民主管理:员工参与目标制定、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

(3)激励与分配制度: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员工持股、培训激励、榜样激励。

对某些人来说,工资与奖金的多少是体现社会地位的标志;对另外一些人

则可能是一种工作业绩得到认可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资和奖金

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可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

薪酬总额相同,支付方式、构成比例不同,会取得不同效果。如固定薪酬、

浮动薪酬。

股票期权实现对企业高管的长期激励,将管理人员饿个人收入同公司效益

紧密联系起来。

员工持股的作用主要是对员工起到凝聚作用,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七章:协调

开篇:

协调是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协调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是搞好公共关系。协调有三大核心:冲突管理、管理沟通、人际关系建立。

冲突的起源:

(1)资源方面的因素:人、财、物、信息等

组织人员的基本价值观、性格、素质、品德、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都可成为产生冲突的原因。

经济利益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管理的基本矛盾。

(2)组织结构方面的因素:职位和权责划分、组织的规模、劳动分工等组织成员的职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引起意见的分歧;权责划分的混乱也会导致冲突。

规模较大的组织,常常会因为分工粗细不当而引发冲突,工作范围的模糊性也增加了组织之间为控制资源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对冲突的行为意向:

(1)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

(2)协作:自我肯定且合作。双方态度坦诚,希望澄清差异,找到双赢的方法。

(3)回避:自我肯定但逃避。意识到冲突并且逃避冲突。

(4)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至上,维持相互关系。

(5)折中:合作和肯定均占一半,双方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做出一些让步,分享共同利益。

处理冲突的办法:

(1)强压: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权威强行进行处理。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强压:必须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的时候;处理对公司利益至关重要的问题。

(2)裁决:通过专门的机构或者专家来裁决。权威者必须是一个熟悉情况、公正、明了事理的人。

(3)教育和培训:实行教育和培训计划,统一有关人员的认识。

(4)改变组织结构:进行岗位、角色互换,让冲突双方进行角色体验,加深彼此了解。

(5)信息沟通和交流:信息来源不一致、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也是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应该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解决问题。

管理沟通的过程:

信息发送主体、信息、信息编码、沟通渠道、沟通环境、沟通的干扰、信息接收

体、信息译码、接收的信息、信息反馈。

沟通双方如果缺乏互相理解和交流背景,沟通就难以实现。

管理沟通方式类型:

(1)言语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2)非言语沟通:它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和重音以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

管理沟通渠道:

(1)正式沟通渠道:公函往来、内部文件传达、召开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情报交换。

(2)非正式沟通渠道:俗称“小道消息”,通常在非正式组织内出现。“小道消息”传播速度快,但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容易失真,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a)管理者要善于发现非正式沟通渠道中的关键人物,利用关键人物来协助

传递或澄清某些事实。

b)对于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以及他所反应的管理问题,管理者不能听之任

之,要及时解决。

c)作出重大决策时,要考虑制定防止小道消息传播的措施。

d)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部门的信任和好感,使其相信组织提供的消息。

e)管理者应以正式沟通渠道为主,慎用非正式沟通渠道。

信息沟通的障碍:

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利益取向、经验水平、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会造成沟通障碍。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组织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应在组织活动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的作用:

沟通信息、完善自我、融洽感情、提高效率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距离的远近、态度的相似性、交往的频繁性、重要的互补性、仪表的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知觉偏见: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自我认知偏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第八章控制

开篇: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所应达到的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如何保证有效执行计划呢?这就需要控制。

控制的概念:

控制就是管理者保障实际活动与规划活动相一致的过程;对一切的事、人和工作活动都要控制;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过程。

控制的重要性:

(1)控制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控制活动,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和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调整活动,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2)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控制是强化责任心得重要手段:通过控制工作,可以不断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评估,给其持续不断的压力,使其更好地负起责任来,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控制过程:

(1)确定控制标准:常见的控制标准,实物衡量标准、价值衡量标准、时间标准、质量标准。

(2)衡量实际工作绩效:衡量什么(计划目标),如何衡量(口头、书面、直接观察)

(3)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合理;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计划中未预测到的情况);组织外部因素的变(计划中未预测到的情况)

(4)纠正偏差:改进工作绩效;修订控制标准

控制的类型:

按时点分:反馈控制、同期控制、前馈控制

按结构分:集中控制、分散控制

按控制来源: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按控制手段: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控制方法:

常见的控制方法分为两类: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可分为三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1)经营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等。

(2)投资预算:为企业给类投资活动做的预算,一般包括新建厂房、购

买机器设备、上新的产品项目以及其他方面的投资预算等。

(3)财务预算:企业在计划期内对企业的资金收支、损益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预算。企业的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都会反应到财务预算上,因此财务预算也叫总预算。

预算的制定过程:

深入了解企业在过去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企业在未来年度的战略规划,一次作为企业制定预算的重要依据。

预算的缺点:

(1)预算目标取代了企业目标

(2)成为效率低下的保护伞,办同一件事,用了更多的资源(刚好在预算之下)。

控制的典型领域:

生产、成本、质量、库存、财务以及人员等。

广义的质量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

优质的产品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设计、制造出来的。

财务控制就是对资金的取得、投放使用和分配的控制。

库存控制,就是通过对库存量得掌握和调整,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资需求,合理安排库存资金占用,以求得最佳的总体效益。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要想学习好管理学,那么《管理学基础》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下面小编整理了《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与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管理学基础》的体会与感想篇一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

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e95333242.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 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 列管理、运营之活动。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前不久,公司组织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感触颇多,下面谈下心得 体会: 老一套不是艺术,老一套也不会有发展。一个作家如果老是 用鲜花来形容美,用魔鬼来比喻丑,那一定是蹩脚作家。我们拿 田野里的向日葵与庭院里的菊花作一比较,尽管它们十分相似, 且向日葵花型比菊花大得多,可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喜欢菊花,而不会欣赏向日葵的,因为向日葵太千篇一律了;菊花则不同,不 仅花型多姿,有平瓣、管瓣、管台瓣等,而且色彩丰富,有红、黄、紫、白,以至于绿和黑(墨菊)等等。 据说,目前菊花品种已在千种以上。可是谁知道,这些万紫 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在数千年前,却是荒野里千篇一律的野 菊演变而来的。我想,要是这些菊花没有人类的着意选择培育, 使它放出异彩,至今恐怕还是那些荒野上的野菊,大概是不会被 人们器重的。

从大笑和菊花,笔者不禁想起《泰州日报》登载的泰兴市黄桥镇生猪深加工出了大名堂,三两重的软骨长成亿元产业的经验来。黄桥人把百来斤的生猪分割成几十个部件化整为零闯市场,就连 不起眼的一只猪头,也被分解成十多个品种,猪头里的鼻骨、喉 骨派上了大用场,用来生产被西方人誉为软黄金的硫酸软骨素出 口欧美。他们的经验就是一个变字,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各异,顺着市场的变迁而变迁。或叫做按着春 夏秋冬、男女老小、东南西北十二个字,不断地做活变的文章。 对于他们来说,产品的单一、呆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 意味着失败。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画家齐白石的一句名言,讲的是 艺术独特创造的可贵。笔者以为,它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 用于产品更新。黄桥人做活生猪深加工这篇文章,变经营为精营,形成新的亿元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电企的经营环境近年发生了 巨大变化,发电行业的垄断优势逐渐被打破,电企开始进入以效 益和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经营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是,与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相比,却没有随之形成有利于经营 管理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因此发电企业在想经营型企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适应。针对这一现状,公司推出了经营管理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精品】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人受益无穷。”这是教材前言里的一句话,通过学习管理学基础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下面是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索然形成学派的时候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有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 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管理学基础笔记

1、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2)社会属性:管理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同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 3、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 (2)标准化原理:不仅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作业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4)差别计件付酬制: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评价★ (1)贡献: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 (2)局限性:把人当经济人仅重视技术的因素局限于基层管理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企业活动类别可以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3)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评价:●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弥补了泰勒的不足●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 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霍桑试验共分四个阶段 ●实验起因:待遇很好,效率很低 (1)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 (2)继电器装配装配室试验(1927-1932):作业条件与效率 (3)大规模的访问交谈(1928-1930):倾听了解下情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1931):存在非正式组织 ●霍桑试验以及梅奥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评价:管理的第二个里程碑梅奥成为第二时期的代表人物行为科学由此而兴起方法不是太科学观点有些太片面 6、巴纳德组织理论的★ ●主要内容: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4)权威接受论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精品管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1、定义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就是管理 2 4 5)、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团队意识);管理工作或工作的管理者。 二、管理的性质 1、组织劳动(自然属性) 2、监督和指挥劳动(社会属性)

3、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性方法的属性。 三、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特点: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 1 2 3 2 3 第二节 一、 1、早期管理方法或实践阶段(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 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 3、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19世纪至今) 二、早期管理活动实践 1、四大文明古国的管理实践 2、中世纪的管理实践

三、管理思想的萌芽 1、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2、有关具体管理技术方法方面 四、管理学的产生(管理活动为基础,并在近代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过程,组织理 论的研究上产生)。 1、 2 3 五、管理学的初步发展 1、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管理科学理论 伯法(美国)

一系列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有决策和规划的科学。它是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的,是古典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其发展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 3、 4、 5、 6、 7、 统。 李维特 8、数学学派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1、系统管理理论 2、权变管理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