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摘要】:“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课题的产生是来源于本人作为教师的责任以及本人对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思考。进行道德观的教育,使这个世界更充满人性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产生这篇论文的推动力。因为人类能否适应生命进程是和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价值观的引导。由此问题出发,在这个多样又充满变化、动荡和混乱的时代,由于知识和信息的爆炸,人们往往更加习惯了从科技的角度而非人文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随着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幻灭,物质和精神之间潜藏的紧张趋势日益扩大,出现的问题愈加多样化,所有的秩序、不包容、暴力、战争、全球化、贫穷、边缘化、堕落、失业、负债、排外、歧视、剥削、分裂、迫害、饥馑、文盲、环境恶化、知识两极分化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阻碍到人类进步发展的因素(中国亦不例外,也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局面急需改变,而仅仅以科技手段来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要超越单纯的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从更深广范围的伦理与道德的角度进行解决。二十一世纪教育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巨大挑战。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为培养当今的人们拥有世界需要其具有的特殊技能与意识,教育这个特殊的问题同样需要进行重新的引导。教育是人类发展进步和实现人类更高理想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要通过教育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学校所起的作用和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是其关键所在。这两点应该是卓有成效和全面完整的,也就是说,是需要根植于

伦理和道德的土壤的,这恰恰需要价值观的教育,使人类在面对社会上存在价值观空白和价值观冲突现象时进行道德的反思,从而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本研究报告从更深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挖掘,阐明了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有必要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还有必要促进该领域知识的推广,同时也决定了亟需这样一些经过专业培养的,具备进行价值观教育能力的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这篇博士论文寻求对价值观教育可能性的问题作出回答,不光是针对什么和谁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如何进行以及使用手段。本论文试图为教育问题研究作出一份贡献,具体来说,是在教育教学法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提供给专业机构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为中国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以及为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工作者作出一份贡献。本论文主要由六章组成:研芜户误题)理老槽奖,方忍讼,研…疙绍…袅,结谐以及建少,翔篡刃。在理论基础方面详细分析了以下问题:教育,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观(题为《中国社会价值观》),伦理和道德(题为《中国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题为《态度培养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渗透》),价值观教育理论,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学和教学法实践(其中描述了以下方法:价值概念的阐述、道德的两难问题、社会模式,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当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价值的实践(即有关和平、团结、责任、坦诚、沉思价值观)。最后一章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模式(题为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可能性、战略、描述、基本原理、目标、方法论焦点、方法、方法论战略、教师的作用、活动要求和14个价值观教

育活动)。该研究工作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这是一篇结合式论文,也就是说它包含了资料分析部分以及实地研究部分。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该论文经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必要性之分析(问题的提出),采用了叙述性而非实验的、分割的或多样化的风格,其目的在于描述目前存在的情况;这一阶段具体分为两部分:一贯群之…菊,这部分是通过图书馆资料的回顾,即资料整理实现的,以此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理论支持。二.褶关姆曹,对于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教师和学生之中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份混合式问卷形式的民意调查)的阐述。第二阶段:设计价值观教育的模式,特点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研究的参考资料范围是支持人类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发展的理论。诸如:Piaget的《教育认知理论》,Kohlbe烤的《道德发展理论》,Maslow的《心理动力理论》,Bandura的《社会学习或模式》以及Vigostky的《历史遗传方法论》;也正是这些理论对于价值观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从而说明了价值观是可以学习与教授的),这些理论是围绕着人道主义,即本研究的重要特征而展开的。同时,研究的参考文献也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的某些研究的成果,例如:由JacquesDelors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部的关于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报告》,还有他主持的《教育蕴宝藏》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点与实践》。这些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更加正式,人性化及深思熟虑的教育,一种重视道德培养的教育,一种教育工作者教授如何生存的教育。为此,本研究在中国教

育的背景下,从中国教育部以及宪法中教育体制的法律条文那里也找到了一些理论支持,其中包括《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另外一些道德?【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1

【目录】:DEDICATORIA4-5EP(?)GRAFE5-13RESUMEN13-23INTRODUCCI(? )N23-25CAP(?)TULOS25-259CAP(?)TULOPRIMEROPROBLEMADE INVESTIGACI(?)N25-301.1PlanteamientodelProblema25-271.2Objetivo s27-281.3Justificación28-291.4HipótesisyVariables29-30CAP(?)TULOS EGUNDOMARCOTE(?)RICO30-1342.1AntecedentesInvestigativos30-3 12.2FundamentosTeóricos31-1342.2.1EDUCACI(?)N31-432.2.1.1Conce ptodeEducación31-382.2.1.2NecesidadyLegitimidaddelaEducación38-39 2.2.1.3AspectoTeleológicodelaEducación39-412.2.1.4RoldelaEducacióne nlaSociedaddelSigloⅩⅪ41-432.2.2REFORMACURRICULARDELAEDUCACI(?)NB(?)SICAD ELAREP(?)BLICAPOPULARDECHINA43-482.2.2.1Generalidadessobr

elaReformaCurriculardelaEdueaciónBásieadeChina43-462.2.2.2Perspecti vaFilosóficadelaReformaCurriculardelaEducaciónBásicadeChina46-472.

2.2.3DimensionesdelaReformaCurriculardelaEducaciónBásicadeChina47 -482.2.3LOSV ALORES48-632.2.

3.1AproximaciónalConceptodeValor48-512.2.3.2ValoresyActitudes51-532.2.3.3ValoresyAntivalores53-552.2.3.4 LosValoresylaSociedad55-562.2.3.5ValoresdelaSociedadChina56-572.2.3 .6LosValoresylaEducaci6n57-602.2.3.7FormacióndeValoresenlaEscuelayl aFamilia60-612.2.3.8FormacióndeValoresenlaUniversidad61-632.2.4(?)T ICAYMORAL63-732.2.

4.1Concepmalizaciónde(?)ticayMoral63-652.2.4. 2DimensionesMoralesdelaPersona65-662.2.4.3(?)ticaenelProcesodeEduc aciónMoral66-712.2.4.4ObjetodelaEducaciónMoral71-722.2.4.5EducaciónMoralChina72-732.2.5EDUCACI(?)NENV ALORES73-852.2.

5.1Objeti vos,ContenidosyCriteriosdelaEducaciónenValores73-752.2.5.2Formación deActitudesylaEducación75-812.2.5.3LaEducaciónenValoresparaelSiglo ⅩⅪ81-842.2.5.4EducaciónenValoresyTransversalidad84-852.2.6TEOR(?)AS PARALAEDUCACIONENV ALORES85-1042.2.

6.1TeoriaCognitiva-Edu cativadePiaget85-902.2.6.2TeoriadelDesarrolloMoraldeKohlberg90-942.2 .6.3TeoriadelAprendizajeSocialdeBandura94-962.2.6.4MétodoHistórico-GenéticodeVygotski96-1012.2.6.5TeoriaPsicológico-DinámicadeMaslow 101-1042.2.7PR(?)CTICAPEDAG(?)GICO-DID(?)CTICAPARAEDUC ARENV ALORES104-1142.2.

7.1ClarificaciónDeValores105-1092.2.7.2D

ilemasMorales109-1102.2.7.3ComentariosCriticosdeTextos110-1112.2.7. 4ElModelaje111-1122.2.7.5MétodoAntropológico112-1132.2.7.6OtrasTécnicas113-1142.2.8ELEDUCADORPARALAEDUCACI(?)NDEHOY11 4-1212.2.8.1PerfildelDocente114-1182.2.8.2PapeldelDocentecomoModel odeIdentificaciónAxiológica118-1212.2.9EXPERIENCIADEV ALORES1 21-1342.2.9.1EducarparalaPaz122-1252.2.9.2Solidaridad125-1272.2.9.3 Responsabilidad127-1312.2.9.4Honestidad131-1322.2.9.5PrácticadelSile ncio132-134CAP(?)TULOTERCEROMETODOLOG(?)A134-2093.1Dis e(?)odelaInvestigación1343.2DescripcióndelaInvestigación134-1353.3Po blación1353.4Muestra135-1363.5Instrumento136-1383.5.1Descripciónde lInstrumento136-1373.5.2ValidezdelInstrumento1373.5.3Confiabilidadde lInstrumento137-1383.6ProcesamientoyAnálisisdeDatos138-209CAP(?)T ULOCUARTORESULTADOS209-218CAP(?)TULOQUINTOCONCLU SIONESYSUGERENCIAS218-223CAP(?)TULOSEXTOPROPUESTA2 23-2596.1Factibilidad2236.2ModeloparaEducarenValores223-2596.2.1Es trategias224-2256.2.2Descripción:Objetivos,Contenidos,Metodología,Ev aluación2256.2.3Fundamentación225-2266.2.4ObjetivosdelModelo2266.

2.5EnfoqueMetodológico226-2276.2.6Métodos227-235ClarificacióndeVa lores227-228LaRespuestaClarificativa228-232DilemasMorales232-234L aImitacióndeModelos234ElMétodoAntropológico234LosMapasMentales 234-2356.2.7EstrategiasMetodológicas235-239Comunicación235-236Ac ción236-237Sentimiento237-238Elección238Pensamiento238Apreciació

nyActuación238-2396.2.8FuncióndelEducadorparaelDesarrolloMetodológico239-2406.2.9Actividades240-259ConsideracionesGenerales240Activ idadesparaEducarenValores:240-259ACTIVIDADNo.1Descubriéndoteati mismo241-242ACTIVIDADNo.2Ampliandomiidentificacion242-243AC TIVIDADNo.3ExpresióndeSentimientos243-245ACTIVIDADNo.4Logro deMetas245-246ACTIVIDADNo.5Descubriendoyencadenandomisideas: LosMapasMentales246ACTIVIDADNo.6CompromisoSocialyResponsab ilidad246-248ACTIVIDADNo.7Afichesparaeducar248-250ACTIVIDAD No.8ExpresiónCreativayReflexión250ACTIVIDADNo.9Descubriendola Verdad250-251ACTIVIDADNo.10DilemasMorales251-252ACTIVIDA DNo.11CajadeValores:Jerarquización252-254ACTIVIDADNo.12Persona squeAdmiro:Modelaje254-255ACTIVIDADNo.13LaOpciónporlaLiberta d(ClarificacióndeValores)255-256ACTIVIDADNo.14LaSubasta256-259 BIBLIOGRAF(?)A259-268ANEXOS268-310Anexo1InfluenciadelaForm acióndelosValoresejercidaporlaEscuelaylaFamilia269-270Anexo2Ambito deunaEducaciónenValores,considerandoalhombrecomocentroyobjetodela misma270-271Anexo3RelaciónentreEnse(?)anzaygeneracióndeValoresyA ctitudes271-272Anexo4ProcesosdeFormaciónycambiodeActitudes272-27 3Anexo5FactoresqueconfiguranlasActitudes273-274Anexo6Diferenciaen treActitudesyotrosconceptos274-275Anexo7InterrelaciónentreV alores,Ac titudes,NormasyReglas275-276Anexo8Relaciónentrenecesidadesexistent esenelserhumano,losValoressubyacentesyalgunasactitudesquesedebenedu

car276-277Anexo9ElDesarrollodelaMoralidad277-278Anexo10Nivelesde lDesarrolloMoral,segúnKohlberg278-287Anexo11AnálisisdelAprendizaje Social287-288Anexo12PasossecuencialesparalaDiscusióndeDilemasMora les288-289Anexo13ValoresyAntivalores289-290Anexo14MapaConceptu aldelaSolidaridad290-291Anexo15TabladeKreysziq291-292Anexo16Instr umento292-304Anexo17CálculodelaVarianzadelaPruebaPilotoSobreelinst rumento304-305Anexo18MapaMentaldelAmor305-306Anexo19Estatutos delHombre306-307Anexo20TextoNarrativo:BuscandolaPropiaV erdad307 -308Anexo21ElPeriódico308-309Anexo22ElPerfildelHombreLibre309-3 10AGRADECIMIENTOS31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号: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文档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答案。每小题 分,共 分 健康是指人的( )的健全状态。 .心理与社会适应 .心理适应 .身体与心理的适应 .身体、心理与社会的适应 以下不属于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是( )。 .生活习惯与能力 .保护自身安全 .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 .正规的健康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 .早操活动 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时,合理安排以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原则是( )。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全面发展的原则 .经常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 小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 )分钟之内。 . . . . 在幼儿交谈中,常听到一幼儿说了“鸡肉是肉”,另一幼儿马上说“牛肉也是肉”,这是经常发生在幼儿初期的( )。 .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延迟模仿 .创造性模仿 .即时的、不完全模仿 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是( )。 .语言教学活动 . 早期阅读 . 游戏活动 .欣赏文学作品 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是对( )年龄段的要求。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语言发展比较的孩子来说,选用指导方法合理的是( )。 .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间接指导

.运用直接指导 .运用间接指导 .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直接指导 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们家有几个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几个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心理特征。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具体到抽象 .从同化到顺应 ( )幼儿能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三个( )。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习惯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鸟窝 爸爸说 上面肯定有蛋 岁半的顺顺很认真接到 是不是鸟鸡蛋。” 这是该年龄段幼儿认识活动具有( )的特征。 .缺乏有意性 .情绪性 .直觉行动性 .表面性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增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典型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观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和底蕴。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德国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管理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始终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保持一致,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国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德国是多教派并存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宗教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学校中。宗教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上有重要作用,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3)利用大众传媒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建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余雪莲2015.5.20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不只局限于先天的自然性方面,还包括社会性方面的内容,即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心理品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文化涵养等内容。也就是说,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素质”乃人身心发展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体。同时,素质水平又是一种综合效应,它是个体身心各方面的整体发展(不只是某方面的替代)和个性特点的充分发展的统一,是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关于人完整的素质结构,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新的时代期待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正因为人的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得以培养、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质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非常具体而又实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规律可循。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片面化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一个相对概念,其实质是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发展阶段(政策回顾) 素质教育经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归根结底它还必然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一种教改精神、一个发展方向。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而见诸文字的是在1987年4月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的汇报会上。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柳斌当时就基础教育为升学还是为就业做准备这个问题时,认为基础教育的性质应该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教育,也就是说,基础教育不光是为升学做准备的,也不光是专门为就业打基础,这两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为一个人素质打基础,为他的思想、知识、身体等基本素质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一个人即使暂时不就业,也要为素质打基础,但他还要自我发展,要为他自我发展打基础,这是更加关键的方面。应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地结合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很久 以来,这两个概念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的。这促使我们在思 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 能促进二者的相互发展。 理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它 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向导。实践被马克思定义为能动地 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对什么是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 论。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 识,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的总称,它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教育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在 教育实践中,才有产生教育理论的可能,才能使教育理论得到 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 践;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教育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总 之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 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度不一样,各种不同类型的教 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有不同的关系。如教育发展理论,它主要 研究宏观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越抽象, 越具有基础性,离实践的距离也就越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往往要经过多层环节,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从而对 教育实践活动起作用,因而我们不能要求这种教育理论具有教 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而对于教与学的理论,实践性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特性, 这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着较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而且理论研究直接指向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的教育理论受到 教育实际工作者批评与指责最多的,便是这类应该与活生生的 教育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与结合 都具有某种合理性。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利用 幼儿的好奇心,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幼儿看看、听听、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是我们幼儿教 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创新教育的尝试中,我取得了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教育成效。 一、激发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幼 儿怎么做,而应多为幼儿思考,怎么做?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在“牵牛花”艺术活动中, 教师让幼儿观看美丽的牵牛花是用什么做成的,是什么形状的彩纸,来引起幼儿对折纸的兴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幼儿去看图示,在看懂图示的基础上带领幼儿折出美丽 的牵牛花,并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墙壁上。让幼儿看着美丽的画面来创造儿歌,使幼儿的想 象思维达到高潮。 二、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允许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以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 精神。如春游时,孩子们在河边尽情地奔跑,往河边扔小石子,让小石子在河面上蹦跳,看 谁的本领高。玩过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说:“河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你们想想河里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幼儿每人说一句话来,这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大鱼和小鱼在玩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有的说:“海虾在跳舞。”有的说:“河蚌在滑冰”等等。有的孩子讲的内 容并不完全符合动物的特征,但我仍然给以鼓励,使每个孩子都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思维。三、重视艺术教育,发掘幼儿创造潜能 为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特别是利用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启发幼 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在艺术活动中,让幼儿听音乐、让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动作,幼儿的兴趣很高活泼、热烈的音乐旋律一响,幼儿就尽情地手舞 足蹈,扭着身腰,人人参与优美的旋律,样子陶醉得让人好笑。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索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经验、知识能力的积累而不断增强。在教 育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并通过各种教育 手段来帮助、启发,给予幼儿创新的信心和机会,同时,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 师要做到持之以恒,并与其他活动相互渗透,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鼓励幼儿,使幼儿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读后感_750字初中作文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读后感_750字《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内容充实、理论丰富,同时具有可读性较强特点的教育著作。书中介绍了大批生动鲜活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虽然反映的是美国学校的问题,但对我们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它使我们比较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成为一次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它使我们从书中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内涵里看到现实教育中的“自我”。不仅如此,当它帮助我们进入到“五彩缤纷”的教育世界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教会孩子们从学习中体验到其中的快乐。与此同时,该书还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以及如何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教育理论。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你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重新评价教育中的自我行为,这可能就是当前提出的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教育的成功所在不是仅仅对知识的理解和将知识传授给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而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反思”。反思性学习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我们必须对当代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的学习,尤其是对“建构注意”思想进行“本土化”的思考。谈到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遵循着

“尊重”与“信任”的基本原则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教师的辛苦主要是由于对教育本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以及教师对成功的认识缺乏深刻性,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更要提高自主性研究意识;教师不应该是一名教书匠,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明确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富有生命力,更能充满激情。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浅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113 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1期 总第167期 浅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冯 印 沈明浩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问题。研究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出发,充分揭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其推进的基本方式,以求找到整体提升教学水平的最优途径,实现实践教学的技巧化、模式化、功能化。关 键 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7)01-0113-03 收稿日期:2016-11-25 作者简介:冯 印(1986-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与功能性食品。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从《教育大辞典》可知实践教学被称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包含实验以及实践活动在内的、各种软件和构造构思、工程测绘以及社会调研等。其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虽然在特点及用处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是并非是两种对立的教学体系。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方的缺席与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高校教育体系的品质,给教育品质带来负面的影响。第二,它们二者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指南针,指引着实践教学正确的方向,同时为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现象带来正确合理的理论及依据;反过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依据,同时使其在理论创新活动中拥有经验素材。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基本 要求中就包括了实践能力。 现在多数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且相对缺乏创新思维;如今的实践教学内容十分匮乏,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发展和进步。跟进时代的步伐完善人才培养方法,让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大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推进方式(一)传承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提供一定的指引与依据,实践知识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由于受传统教学“捡理论、扔实践”思想认识的影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普遍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的概念,充分理解实践知识的功能和特点。过去的教育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实践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造成学生“高 分低能”的现象,动手能力薄弱。所以要努力增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2)展开顺序不科学。“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3)方法整合不科学。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

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形成创造能力是不容易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我们教师必须抛弃过时的教学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和平的、民主的学习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努力完成任务。我们必须训练他们随时随地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质疑,拓宽他们的思维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关键词】创造性合作个性质疑情境 【abstract】 it is not easy to form the creative competence.during the basic education,students must betrained for the creative.individua character.we teachers must spurn the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new kind of educational strategy.in class,we must construct a peaceful,democratic,creative situation of thestudy activities,place a premium on the students curiosity,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bold attemptsand cooperative efforts at the tasks arranged.we must train them t0 be ready and free to question doubts abouttheir study,and develop their wide thought and rich imagination.

2020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 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第二点是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DOC)

浅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历史发展,逻辑基础,阐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观点,提出当今主要问题并找出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宏大问题,其中关涉了教育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人们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一)教育理论内涵 1.定义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活动,从对象上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之学”并不相同,因为人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理论之学”是以永恒为对象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之学”及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相同,人事不存在“制作之学”及自然科学理论那种客观的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应该是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之学”。 对于教育理论,与一些其它教育学的相关名词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定论。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在《思维在断裂中前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在寻找》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一)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 教育理论,我认为一定是一种有体系的认识,甚至是可操作的认识。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的成果最终只能成为“思想”而不是“理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成为体系,没有分条逐析。而一些西方教育家则使自己的成果形成体系,甚至可以作为方法直接应用于

创新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创新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发表时间:2018-05-18T14:49:38.6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高飞 [导读] 班级博客改变了日记的呆板形式,既能及时交流又能带来成就感,一下子就点燃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大王庄中学271119 摘要:教师要不断转变作文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改革作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领域,开辟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使作文教学驶入快速、高质的快车道。 关键词:创新作文教学尝试 提起作文教学,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教和不教差不多,批和不批差不多,作文根本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诸多的思想误区及作文形式的单一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为改变这种现状,从最初教学中大胆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现学现卖”、“依葫芦画瓢”开始,在多次的“拿来”基础上尝试着走出自己的创新作文之路。 一、让学生把自己写进博客里 日记写了很多,每一个学生都说:写烦了,写倦了。我的回答是:我们再换个花样坚持——建班级博客。我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心灵博客”,内容上重在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性情,真正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青春岁月。每周写三到四篇 “心灵博客”,记下自己感动的瞬间,记录自己情感的经历。在指导学生写“心灵博客”时,要让学生说尽他们所熟悉的那些组合成我们生命的每一种因素,打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那些本来冷冰冰的文字,流淌出生命和生活的情韵,让每一个读者为之动容,让生命感动生命,让生活感染生活。湿漉漉的生活、活鲜鲜的生命,在学生的字里行间纵情跳跃。班级博客改变了日记的呆板形式,既能及时交流又能带来成就感,一下子就点燃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二、让学生沉醉在自己的童话里 每学期要求学生创作一篇小说,题目、主题、内容梗概、人物介绍、个性语言等完全由自己设计。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作文创作的“汪洋大海”,用语言文字来一次自由快乐的情感畅游。最初的指导,仅限于文章的篇幅结构脉络的设计,以及小说所涉及的写作技巧的指导,别的一概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写作的真谛。起初,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下笔磨磨蹭蹭,几节课后,灵感突现,下笔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人物描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创作过程当中,把自己作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来写。小说创作过程的指导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的设想都那么有个性,连平时一篇日记也不写的学生谈起自己的小说来都是头头是道,乐此不疲。老师的指导就是在一片涌动的激情中穿行。谁的书写姿势、谁的书写笔画、谁的人物名字、谁的段落长短,在这一刻,都是那么容易进行纠正,谁也不想自己的小说有哪怕一点的败笔。学生在给自己的小说拟定题目的时候可谓绞尽了脑汁,比喻式、引用式、抒情式、叙事式,各显其能,小说的面目五彩缤纷,学生思维的活跃可见一斑。小说创作完成以后,学生交换阅读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作文创新的路上一个小小的举动竟收到了如此明显的效果,这是我所不曾预料到的。 三、让学生多一份浪漫情怀 诗,有形象有韵味,有深邃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是语文的精魂。诗一样的语言彰显着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喜欢写诗,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学着写点诗,以诗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以诗的语言来歌颂生活,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课余、节假日都是学生写诗的好时间,学生可放飞思绪天马行空地尽情徜徉于诗歌的世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写了几句顺口溜,便自鸣得意。经过一定的努力,知道了诗词写作的格律要求,写作处处受到限制,反而感到不会写了,怎么写也觉得不符合要求。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升华,学会了斟字酌词、反复推敲。每学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诗作进行指导、点评或欣赏。让学生写诗,从而诗化生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找到作文的根。 四、让学生流连于自己的百草园 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的阶段创作内容的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分发给学生,或卖了废纸,而我们的做法是:把孩子的作文择优汇集成册或推荐到报刊发表,让每一个孩子珍视每一篇习作,聆听每一次心跳,收集每一缕情感,关注每一次进步,珍藏每一种成果。每一单元的作文,对写得比较好的文章可以把它们装订成册,做成本班本单元的优秀作文集,或是帮学生把这些文章寄到报刊发表,能够获得这种表扬的学生都欢天喜地,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越喜欢写就越想写,越想写就越放得开写,越放得开写就写得越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渐渐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从而对每一单元的作文都非常用心。学期末让学生从自己平时的作文当中或自己的“心灵博客”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集结成自己的文集。最简单的办法是用A4纸输出装订成册,较好的办法是找人设计排版,印刷精美些。学生就自己的文集,拟定散文诗式的书名,可以在扉页上题写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自己的创作也可以,比较浪漫的同学还可以印上自己富有个性的青春照,照片下面对自己来一个另类的人物介绍。这样的草根文集一旦成册,学生们都爱不释手,其震撼力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作文教学无捷径可走,但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设计出好的训练形式及内容,学生就能喜欢作文。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才会有厚积薄发的奇迹,学生的作文水平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创办于2009年,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413,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主要征稿方向:基础教育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与专业建设...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快捷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5884 国内刊号:43-1492/G4 邮发代号:42-358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月刊 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简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湖南科技大学主办的教育学术理论刊物,原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改为现刊名,每月20日前出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二等奖。热忱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和学术工作者来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面向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探索和反映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报道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竭力为基础教育服务,推动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设置 基础教育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探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收录/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目录 基础教育研究 不同阶段普通高中教师发展需求比较分析孔令月;杨志刚;廖建军;1-6 核心素养下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原则朱旭;7-10 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探究李海云;付玥;11-15 中学数学建模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宋周丽;袁梓瀚;16-19 教学案例开发与有效教学蒋益;李学;20-22 论小学生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实施策略袁乐玲;23-26 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 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朱红萍;李润求;赵延明;27-30 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五位一体”合作策略张向超;丰云;31-36 “四导三化五环联动”:研究生课程建设模式研究李文浩;高文华;姚京成;刘俪喆;37-40 大学兼职班主任工作懈怠内因与激励对策探索王亮亮;柳志军;朱玉晓;刘书奎;41-44 基于创新创业的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焦争昌;王兴贵;45-47 中西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演进与制度建设比较研究金宏奎;48-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