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

第26卷第5期 河池学院学报 Vo.l26N o.5 2006年10月 J OURNAL OF HEC H I UN I V ERSI TY O ct.2006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及对策

王芳1,刘俞2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安徽工业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 教育理论与实践本应是互动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脱节现象。其原因不仅是理论研究远离生活世界,更主要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体 学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学者与教师应各自看到自己的局限,

加强对话与交流,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主体;脱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06)05-0093-03

[作者简介] 王芳(1976-),女,安徽马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刘俞(1976-),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的,但是我国的现状却是两者脱节,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其现实表现是教育理论家在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高墙内进行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他们以教育教学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概念来理解和规定基础教育,忽视国内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育实际。闭门思教育!而产生的理论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难以提出解决实践问题的策略。而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即教师们是在基础教育的实践 存在关系中不断地解释和构造基础教育,他们认为那种乌托邦式的理论对实际教学没有多大的指导作用,不能解决实践问题,于是拒绝理论,甚至抵制理论。在现实情境中也时而听到一些教育理论专家埋怨教师的专业理论储备不够,不能有效的与之沟通,同时,一些教师也批评教育理论家不了解实践现状,不体验生活,总是站在指责批评的角度上看待教师的工作。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主体的这种对立导致其分离越来越大。

1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1.1 教育理论研究脱离生活世界

人类教育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但在理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教育理论研究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脱离个体的生活体验,缺少人文关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主要受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主体与客体,价值与事实是二元对立的,教育研究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标准,以系统实证的方法,探寻教育内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是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而非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经历性和完整性;关心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因果关系,而非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与自身价值的实现。![1]教育研究成了一种追求普适性!的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理性工具,而忽视了教育实践活动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个体生活体验。因此教育理论因忽视生活世界的存在而陷入了单纯的经院哲学似的思辩之中。

1.2 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对立

除了教育理论研究脱离生活世界之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双方也存在着对立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2.1 两者地位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沿袭至今,即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而轻行。这一状况至今也没有多少改变。脑力劳动者总是高于体力劳动者,做学术的总是轻视搞技术的。因为这种民族潜意识的客观存在,教育理论工作者总是高于实践工作者。而且我国的学术人事体制赋予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不同的学术和经济地位,造成学者与教师的地位差异。高等院校的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被法定的享有较高

93

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其社会认可度高,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而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及这些专家学者,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使教师成为学术上的弱势群体。

中国的教学改革往往由上至下的施行,教育理论专家的话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的编制,评价等都脱离教师,教师没有丝毫的发言权,只是成为实施课程的工具。教育理论工作者鄙视实践活动以维持等级优势,依附于抽象事物以提高其地位,他们轻视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并以先知!的口吻传播!其研究成果。教师只需要对这些科学命题进行移植、复制和搬用,教师长期处于如此低下的无权地位,他们的创造性遭到忽视,即使经过努力有了一定研究成果也很少被人重视,于是干脆满足于现状,结果越来越拉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鸿沟,造成两个群体的对立。

1.2.2 两者关注点的差异

教育理论工作者关心的是学术成果,教育实践工作者追求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考试成绩,由于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因而带来一系列的差异。

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多在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所等单位,单位对他们的工作考核多在科研成果上做文章,而且科研成果与住房、津贴、职称、研究经费等直接挂钩,因而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生活、生命质量。![2]为多出成果,显然思辩性的文章相对要比深入实践的实验性、体验性的要少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再者学术期刊的编辑在选编内容时也看其理论水平,逻辑思维,好象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是其他学者,不是教师。

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多出科研成果,而是夺取好成绩,考试中心!主宰着教师。如今伴随着考试控制学校教育的现象,学校的设置、管理的运行、课堂教学仿佛都是为考试而设,教育被考试异化。人!不见了,成绩!成为评价学校管理、教师工作质量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的是多快好省,可直接操作的理论!,而非空洞抽象的理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而繁忙的生活节奏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行动。

1.2.3 两者叙述语言的差异

理论工作者的叙述方式是思辩性的,多数是宏大叙述。宏大叙述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基础性,在宏大叙述中,往往有意无意的忽略或过滤直接关注现实和实践细节变化的内容。这种理论语言的有限性,剥夺了情境的丰富性,用概念进行分析,抽象不可避免的会歪曲被描述的对象。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做的丰富性,否则就会让教师感到是空谈,没有收获。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情境,准确的作出解释和决策,并在具体的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的教学行为。这种来自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是教师的个体实践知识。教师把这种实践知识用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然而这些叙述被理论者看来是肤浅的、经验层次的体会与总结,一直被排斥在科学的教育研究之外。由于理论研究的话语(符号)霸权,使教师只能简单的移植! 借用!大量晦涩的教育理论的概念术语,丧失了充满个体体验的教育实践话语,造成了教师群体的失语现象。教师工作创造性的浇灭和主体性的缺失使他们难以产生对教育理论的热切期盼,甚至会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顽固排斥。

2 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产生的原因,笔者相对应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教育理论在傲慢的绝对真理的永恒王国中脱离出来,溶入广阔深厚的、生动活泼的实践怀抱中。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面对,揭示彼此的局限性,由此扩大能量,增强各自的优势。

2.1 教育理论研究走向生活

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先驱威廉?狄尔泰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以体验!的方式相互融合的,两者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关系!。教育研究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探讨,自然界需要解释说明,对人必须去理解。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物,所以不能让线形的、因果解释的实证方法占据了中心地位,否则会压倒对人的关心,掩盖住对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本真阐明。生活世界永远是理论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这就决定了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应该在书斋里埋头构建自己的理论,而应该深入真实的教育生活中进行长期观察,了解师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发现其中的教育问题,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2.2 给教师赋权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总结出具备个性化和有效性的个人实践知识。谢弗勒(Scheffler,1965)曾经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三种验证知识的方法,从而归类出与此相对应的人类知识的三种类型[3]:理性 逻辑方法与理性知识:指依循一定的逻辑法则推得知识是理性知识,如数学知识;实证方法与实证知识:指通过感官或其他手段(如实验)获取的知识是

94

实证知识,如科学知识(也包括某些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实效方法和实效知识:指行动者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境而自我创造的且很灵验有效的知识是实效知识,这种实效性知识更多的是个性化地存在于实践者个人知识体系中。赫勒(H e ller)进一步认为实效性知识也是科学知识的一种。!长期以来,我们只承认前两种知识的存在而给予合法地位,忽视了第三种知识,所以把教师看成是接受和传播教育理论知识的工具,而没有给予教师应该具有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应该为教师赋权,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与地位,认为教师具备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承认教师所具有的个人实践知识的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教师身上的激情与生命力,挖掘出教师群体蕴涵着的潜力宝藏。

2.3 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之间展开合作和对话

2.3.1 提倡行动研究,消除学术话语霸权

把培训与研究结合起来,立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组织教育学者与教师联合研究工作,在教育学者与教师之间构成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关系,使两个群体建立有效的合作与对话,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将充满教师智慧的个体实践知识纳入教育研究的制度话语中,承认尊重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

2.3.2 注重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采取的是与思辨语言不同的平易的、亲切的生活语言,是人类教育生活经验的表达方式,是教育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相对于传统的以宏大叙述、逻辑实证为特征的理论研究而言,叙事研究把理性思考引入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故事和经验故事将晦涩的东西变得明了,促使人们更好理解教育及其价值和意义。

2.3.3 体制性改革

不仅要提倡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教育工作基层,而且在人事考核和学术考评方面设计对策。最好规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学教授、研究人员下基层的时间、地点,在其研究成果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基层实践研究,同时在成果鉴定中要实地考察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效。同时大力鼓励、宣传一线教师从事科研。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无穷的改革创新的活力和智慧,想方设法的把他们潜在的、沉睡多年的改革意识唤醒,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那么实践中就不存在对理论的拒斥,而是吸纳。

2.3.4 鼓励教师开展继续教育

激励教师开展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培训,真正在实践中把学科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育家型教师,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2.4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行政部门的力量

一方面,基层研究室搜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及教育改革的情报信息,经整合后,可以不断的为本地区的教育研究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围绕本地区教育实践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协作攻关,可外引! 内联!,寻找对策性的理论解答,从而发挥出自身的传播功能、联络功能、咨询功能和指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攀峰,张天宝.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3):41-45.

[2]闫旭蕾.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6):1-5.

[3]彼得?贾维斯.实用知识的学习过程[A].教育管理的专业发展[C]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1.39.41.43.

Solutions and Reasons for t he Separ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fro m P ractice

WANG Fang1,LI U Y u2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 N or m 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2.Technical College,Anhui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M a#anshan,A nhui243000,Chi n a)

[Abstract] Educational theo r y and practice shou l d be interdependen,t but not be separated.The reasons for the separati o n is no t only the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 is far a w ay fr o m t h e da il y life,but a lso there are con fli c ts bet w een theorists and practiti o ners.Theorists and teachers shou ld rea lize their li m itati o ns and streng then the co mmunicati o n be t w een the m in o r der to bri n g abou t har m on i o us relati o ns bet w een educati o na l theor y and practice.

[Key w ords] educational theory;educational practice;sub jec;t seperation;counter m easure

收稿日期 2006-09-05

[责任编辑 刘景平]

95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号: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文档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答案。每小题 分,共 分 健康是指人的( )的健全状态。 .心理与社会适应 .心理适应 .身体与心理的适应 .身体、心理与社会的适应 以下不属于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是( )。 .生活习惯与能力 .保护自身安全 .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 .正规的健康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 .早操活动 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时,合理安排以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原则是( )。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全面发展的原则 .经常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 小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 )分钟之内。 . . . . 在幼儿交谈中,常听到一幼儿说了“鸡肉是肉”,另一幼儿马上说“牛肉也是肉”,这是经常发生在幼儿初期的( )。 .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延迟模仿 .创造性模仿 .即时的、不完全模仿 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是( )。 .语言教学活动 . 早期阅读 . 游戏活动 .欣赏文学作品 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是对( )年龄段的要求。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语言发展比较的孩子来说,选用指导方法合理的是( )。 .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间接指导

.运用直接指导 .运用间接指导 .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直接指导 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们家有几个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几个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心理特征。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具体到抽象 .从同化到顺应 ( )幼儿能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三个( )。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习惯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鸟窝 爸爸说 上面肯定有蛋 岁半的顺顺很认真接到 是不是鸟鸡蛋。” 这是该年龄段幼儿认识活动具有( )的特征。 .缺乏有意性 .情绪性 .直觉行动性 .表面性

大学生演讲稿:为谁而活着与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 知行合一汇编

大学生演讲稿:为谁而活着 大学生演讲稿:为谁而活着 诸位年轻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为谁而活着活着为了谁”。 那么,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联系不大。也许还会有部分朋友认为我的观点有悖于时代。而今天我们的眼前所呈现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将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只有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那么,为什么去挣钱?这个钱应该如何去挣?挣钱又为了什么?等等,以及怎么进入社会?如何去寻求展示自己才华的发展平台?恐怕这些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为了将来辉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价值意识。 我们都知道,“意识主导行为”“意识也决定行为”。今天我们塑造什么样的生活意识,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将来的人生价值体现。今天给你们这些大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我想会有大部分朋友可能会持反感态度。因为,大家差不多都是90 后的年轻一代。在你们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么享受生活,怎么想方设法赚钱。只要能够弄到钱,至于做什么样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对不对呀?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不知道你们所看到的80 后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们,他(她)们今天的生活现实怎样?他们所感受的生活怎样。?我经常与我们这些同龄人谈论起今天的年轻人,大家都对这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持无奈的态度,也为年轻一代惋惜。不过,我始终则是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持有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为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说,年轻人在接受教育的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块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于最终没有成为大家满意的“精品物件”,并不是这块“玉”的错,而是“雕刻师”(家长、老师、领导)的责任。雕刻师们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阶段,根本就没有“尽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态度,只不过是为了尽早地把这些“物件”推上市场,能够换得丰厚“财利”而已。却没有对那些纯洁的“玉石”精雕细刻的意识观念。所以,才会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浪费了那些原本纯洁的“玉石”材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呀!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今天,认识不到昨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处境和结局,那么,你们这些90 后的年轻人,未来就有可能将会变成一群不通人性的“狼”。将会给家庭、团队、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人为性灾难。多么可怕的后果呀! 所以,今天党和政府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提倡创建家庭和谐、团队和谐、民族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和谐”社会环境。让大家都能够明白“人为什么而创造财富,为谁而创造财富,人活着为了什么,为谁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观。 就我们今天的学校学习而言,我们也不能只学习表面性知识,而应该研究更深层次的哲理。为什么呢?表面性知识既是诱惑,又是“陷阱”。将来用在生活中,不但会损害别人,更会坑害了自己。就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和感触到的很多现象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念完大学以后,背着厚厚的应聘资料,到处求职而不能如愿;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确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够舒心、顺心、开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无奈中虽然找到了职业,却又在无奈中失业;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又无奈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这到底为什么?归根到底,是他(她)们只认识到了表面性的科学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自然知识和人伦、社会知识。所以,当大家进入社会中,就没有经 第1 页共8 页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1

学习中心编号:318 学习中心名称:綦江区委党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研究 学生姓名高浩 学号1323182423004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法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黄国泽 日期2015.3.31

目录 摘要 (3)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4)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6)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 (12) 四、结束语 (17)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民高素质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犯罪的原因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犯罪的原因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物。大学生犯罪无论在原因、性质、种类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与其他青少年、成人犯罪的不同特点,预防的策略与措施也应有区别,预防大学生犯罪要建立在对大学生犯罪现状的正确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可操作性的预防对策,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将大学生犯罪降为最低。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法律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出现犯罪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而应当正视,以便找出原因形成对策。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1976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7%,大学生约占4%。“马加爵案件”,“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等典型大学生案件的发生,都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可是,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地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涉案范围扩大 首先,从犯罪的主体范围来看,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也有少量硕士生、博士生。重点大学占了不少比例,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犯罪率高于内地大学生。男生占犯罪人数的80%以上。犯罪大学生中以3、4年级学生为多,但主体开始呈现低龄化,1、2年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犯罪日趋增多。大学生中有因缺乏法律知识而犯罪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有知法犯法的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自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的学生。 其次,从犯罪的种类看,表现为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性犯罪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市2013-2014年间被处罚的在校大学生共32名,这21名受罚者中犯盗窃罪的19人,占全部犯罪大学生的59.4%;犯人身伤害罪的7人,占21.8 %;犯诈骗罪的3人,占9.3%;强奸罪的3人,占9.3%,这四类犯罪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大多因经济原因引起,人身伤害罪、诈骗罪与性犯罪的背后动因常常是物欲。可见,经济犯罪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重点。同时一些新的犯罪

对当代大学生“知行不一”道德品质的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知行不一”道德品质的分析 [摘要] 大学生“知行不一”主要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影响,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以及道德环境的污染。培养大学生知行和谐统一需要健全德育工作规范,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健康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知行不一道德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一方存在着思想道德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积极的思想认识并未付之行动,道德行为明显滞后于道德认识,即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背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自身却不愿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等;认同诚信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心口不一、弄虚作假;认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维护公德,但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以及乱扔、乱倒、乱张贴等破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认同高尚的道德、高风亮节的典范人物,但是落实到个体行为上面,则会出现认知上对人对己原则不一的矛盾,形成偏执、狭隘、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道德操行大打折扣;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将自我放大而忽视了他人、集体与社会对自我的重要意义;认同“重义轻利”价值取向,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趋同选择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赞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强调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等等。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等等。知行脱节使一部分学生成了“两面人”式的双重人格,损害了大学生的时代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分析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如此复杂、矛盾和多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知行脱离 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就是说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大学生尽管生活在相对纯洁的校园,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接触社会,全方位地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受社会转型的影响,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道德评价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地结合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很久 以来,这两个概念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的。这促使我们在思 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 能促进二者的相互发展。 理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它 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向导。实践被马克思定义为能动地 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对什么是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 论。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 识,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的总称,它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教育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在 教育实践中,才有产生教育理论的可能,才能使教育理论得到 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 践;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教育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总 之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 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度不一样,各种不同类型的教 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有不同的关系。如教育发展理论,它主要 研究宏观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越抽象, 越具有基础性,离实践的距离也就越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往往要经过多层环节,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从而对 教育实践活动起作用,因而我们不能要求这种教育理论具有教 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而对于教与学的理论,实践性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特性, 这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着较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而且理论研究直接指向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的教育理论受到 教育实际工作者批评与指责最多的,便是这类应该与活生生的 教育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与结合 都具有某种合理性。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 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 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 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 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 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 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 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 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 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 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 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

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年里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寝室是我最熟悉的生活模式,学习并不轻松,我的辅导员郑晖阁老师曾说过:当人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所以我总是给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我喜欢网络技术,时常编写节日祝福网页赠送朋友、同学;我喜欢创意,曾经还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水创意全国50强;我喜欢汽车,甚至曾经利用课余时间给大众公司的汽车研究所写过一封信与他们交流我对混合动力的看法。别人眼中清贫乐道的工科生活,却让我过得乐不思蜀,常常一早就窝进图书馆,到闭馆也舍不得离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学,是工科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三年里正是刻苦严谨的工科精神和坚持兴趣主导的自娱精神让我多次获得了校级及国家级奖学金,辅助实验室开展远程油量检测的科研工作;我曾分别参加全国高教社及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均获全国二等奖,三年来我的总成绩在全系119人之中归属三甲,现已顺利通过中科院光电技术所的考核,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在大三阶段,我出任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与其他主席团成员一起为学院发展出力,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双学位学习,没有节假日的生活节奏让我倍感压力,我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第1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男大学生生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所犯的是涉嫌盗窃罪,近来也有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出现;(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

一例、盗窃罪一例);(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 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而非素质。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

浅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113 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1期 总第167期 浅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冯 印 沈明浩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问题。研究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出发,充分揭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其推进的基本方式,以求找到整体提升教学水平的最优途径,实现实践教学的技巧化、模式化、功能化。关 键 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7)01-0113-03 收稿日期:2016-11-25 作者简介:冯 印(1986-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与功能性食品。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从《教育大辞典》可知实践教学被称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包含实验以及实践活动在内的、各种软件和构造构思、工程测绘以及社会调研等。其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虽然在特点及用处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是并非是两种对立的教学体系。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方的缺席与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高校教育体系的品质,给教育品质带来负面的影响。第二,它们二者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指南针,指引着实践教学正确的方向,同时为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现象带来正确合理的理论及依据;反过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依据,同时使其在理论创新活动中拥有经验素材。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基本 要求中就包括了实践能力。 现在多数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且相对缺乏创新思维;如今的实践教学内容十分匮乏,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发展和进步。跟进时代的步伐完善人才培养方法,让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大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推进方式(一)传承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提供一定的指引与依据,实践知识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由于受传统教学“捡理论、扔实践”思想认识的影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普遍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的概念,充分理解实践知识的功能和特点。过去的教育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实践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造成学生“高 分低能”的现象,动手能力薄弱。所以要努力增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2)展开顺序不科学。“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3)方法整合不科学。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知行合一议论文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大学生犯罪事件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事件调查报告 在近几年的犯罪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号,我对本市检察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

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七)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2、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DOC)

浅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历史发展,逻辑基础,阐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观点,提出当今主要问题并找出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宏大问题,其中关涉了教育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人们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一)教育理论内涵 1.定义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活动,从对象上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之学”并不相同,因为人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理论之学”是以永恒为对象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之学”及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相同,人事不存在“制作之学”及自然科学理论那种客观的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应该是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之学”。 对于教育理论,与一些其它教育学的相关名词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定论。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在《思维在断裂中前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在寻找》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一)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 教育理论,我认为一定是一种有体系的认识,甚至是可操作的认识。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的成果最终只能成为“思想”而不是“理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成为体系,没有分条逐析。而一些西方教育家则使自己的成果形成体系,甚至可以作为方法直接应用于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 大学生演讲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2061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College Students' speech: strive to practi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演讲稿| Speech 大学生演讲稿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 第2页

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青少年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情绪特征 1.缺少社会情感。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人缺乏起码的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体验地基、庸俗,不择手段的追求物质享受,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 2.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同伙讲义气、重感情,对正常人则冷漠、界碑,遇有冲突易导致攻击行为。 3.自尊与自卑共存。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多数逞强好胜,妄自尊大;另方面在外界评价的影响下,有具明显的自卑感。二者并存于一体,使大学生犯罪行为人经常发生内心的情绪冲突。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姓名:王敏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