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计算机犯罪侦查(翻版必究)

我看计算机犯罪侦查(翻版必究)

我看计算机犯罪侦查(翻版必究)
我看计算机犯罪侦查(翻版必究)

我对计算机犯罪侦查的认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电子计算机从一种单纯的快速计算工具发展成为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今天它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开创了电子信息时代。同时,不法分子滥用电子计算机,从事犯罪活动给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扰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构成的严重的威胁。本文就谈谈我对计算机犯罪侦查的认识。

一、什么是计算机犯罪

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给出的定义是:所谓计算机犯罪,就是在信息活动领域中,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计算机信息知识作为手段,或者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国家、团体或个人造成危害,依据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计算机犯罪从犯罪行为与计算机的关系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而实施的,被刑事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各种行为。二是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的犯罪。

二、什么是计算机犯罪侦查

计算机犯罪侦查是指为了揭露和证实计算机犯罪案件,查获犯罪嫌疑人,依法收集相应的电子证据,进行专门的调查和实施强制性措施活动。计算机犯罪案件属于一般刑事案件的范畴,因而对其侦查应遵循一般刑事案件侦查的原则、步骤。但由于计算机犯罪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计算机犯罪案件的高科技性、智能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又决定计算机犯罪侦查与一般刑事案件侦查有所区别。

我国刑法第1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盗窃国家秘密或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罪名,而是对一种特定犯罪手段的统称,其指向的对象和侵犯的客体是不特定的,仅其工具和手段是特定的。计算机犯罪侦查是指为了揭露和证实计算机犯罪案件,查获犯罪嫌疑人,依法收集相应得电子证据,进行专门的调查和实施强制性措施活动。

三、计算机犯罪侦查的“五难”

目前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中存在“五难”,具体如下:

(一)犯罪案件发现难

计算机及网络以处理大量信息见长。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微小的非法篡改本来就不容易被发现,加上犯罪嫌疑人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快速、方便的销毁罪证,使犯罪事实更难以显露。非法截取、访问、盗取信息等行为,是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内部进行,大部分不会直接引起系统运行的变化,屏幕界面及其他输出设备显示不出犯罪迹象和犯罪过程,这些都给及时发现计算机犯罪带来极大困难。

(二)犯罪案件定性难

计算机犯罪所引起的后果往往酷似发生了计算机系统故障,包括软硬件故障、通信线路设备故障、误操作等,以至于很难区分现行犯罪行为与正常的工作行为,使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伪装性,加之大多数地区和部门还没有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事故报告备案制度,忽视了对所发生事故的认真调查和分析,不能形成详尽的事故调查报告,使得侦查人员对计算机犯罪案件与普通的计算机系统事故很难甄别。

(三)犯罪现场确定难

计算机犯罪跨越物理和虚拟两大空间,其犯罪现场可能是有形现场,如机房、附属工作室,终端室、计算机通信线路,也可能是不可见现场,如电磁辐射区等。发现或发生计算机犯罪的发现地或结果地未必是作案地。而确定真正的犯罪非常困难。在进行计算机犯罪侦查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得到源IP地址,然后通过源IP地址追踪行为人。然而,网络中存在各种欺骗,极可能费了很大力气得到的源IP地址,并不是真正的源地址。

(四)犯罪案件取证难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加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大、毁灭证据容易、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等原因,取证的难度非常大。

(五)管辖争议协商难

在侦办计算机犯罪案件的过程中,管辖争议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亟待解决

的问题。在客观上,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给传统刑法管辖规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使的犯罪行为地、犯罪结果发生地确定带来困难,往往造成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地方公安机关都具有管辖权;主观上,由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各地公安机关在管辖问题上,有争管辖权,有的又相互推诿,导致不能及时侦查破案、有效打击犯罪。

四、计算机犯罪侦查难的原因

1、立法严重滞后

(1)我国尚未建立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护体系,针对网络犯罪的处罚条款散见刑法、明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不但远不够明确、系统,而且由于过于抽象很难操作。

(2)电子证据的效力、证明力,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网络空间的刑事管辖等问题,在法律上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3)搜查和管辖缺乏依据。涉及对系统内部或同外部系统进行传送数据的截取或监测,可能涉及法律权限问题,法律未作出规定。

2、侦查人员素质不高

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查人员,具有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不懂计算机技术,不懂专业知识,不懂取证基本程序。

3、侦查技术和工具落后

4、传统的侦查思维根深蒂固

五、计算机犯罪侦查对策

(一)加快计算机侦查技术设施建设,强化计算机侦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计算机犯罪的侦查技术主要是指与计算机及其网络相关,而应用于计算机犯罪侦查的技术手段,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刑事侦查技术不同,它主要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相关,而应用于计算机犯罪中侦查的手段。目前,我国侦查机关对于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发现、控制、侦查取证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侦查工作的开展。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快我国计算机侦查技术设施建设,强化计算机侦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满足于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需要。

(二)完善计算机犯罪立法

我国《刑法》第285条、286条、287条,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对计算机犯罪进行规范。现行法律对计算机犯罪的规定还存在相当的空白与疏漏。《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制造和传播病毒是违法的,但是对于木马、黑客程序等并没有清晰的界定,这也是木马程序制造者敢于利用网络公开叫卖的根本原因。因此,尽快完善计算机犯罪相关立法是当下之急所在。

(三)强化侦查讯问策略,加大追讯力度。

对计算机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充分考虑智能犯罪及其行为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讯问策略。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阐述以下两个方面的讯问策略。

(四)加强侦查协作,提高侦查效率。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犯罪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跨国跨地区的计算机犯罪日益严重,这使得对于计算机犯罪的侦查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进行侦查协作。

(五)建立计算机犯罪情报制度,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犯罪的发展也是动态的。建立计算机犯罪情报制度是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决策依靠。首先,建立报告制度。网络节点和计算机用户一旦发现黑客闯入或病毒以及计算机工作重大异常现象,应及时向网络警察报告情况。公安网络警察要通过现代的通讯和媒体及时掌握有关计算机犯罪的信息。只有靠这种严格的措施发动群众,才能获取情报及时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

其次,建立反计算机犯罪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警察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组织专家分析案情,快速跟踪侦破案,以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保护网络安全。建立网络犯罪档案制度包括对报案的立案和侦破案件的分析记录存档。以便以后查找和用来分析动态的犯罪规律。

第三,建立网上查控制度。网络警察应主动在网上全天候的查看监控,积极主动的获取犯罪信息,取缔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秩序。网上查控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需要严格控制使用,以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5]所以,重点监控制度对财富集中,违法犯罪活动易袭击的目标,如金融、邮电、高精尖

科研单位、国家支柱型企业系统的局域网应重点保护。不能任意的对公民个人进行网上查控措施。

最后,建立顾问制度。取得熟知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的计算机专业和市场人士对掌握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除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外,还可为侦查人员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设备的购买情况。对计算机犯罪时的侦查往往有线索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晖.浅析当前制约计算机犯罪侦查的因素及对策[J].侦查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姓名:张典典

区队:20082011

学号:2008200563

实验六: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取证实验

实验六: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取证实验 实验项目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选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了解现场勘查的目标、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规则,了解各种现场环境、掌握证据识别、提取、固定等工作内容、掌握各种现场勘查表格的记录;了解常用取证工具以及勘查箱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保护现场和现场勘查 现场勘查是获取证据的第一步,主要是物理证据的获取。这项工作可为下面的环节打下基础。包括封存目标计算机系统并避免发生任何的数据破坏或病毒感染,绘制计算机犯罪现场图、网络拓扑图等,在移动或拆卸任何设备之前都要拍照存档,为今后模拟和还原犯罪现场提供直接依据。在这一阶段使用的工具软件由现场自动绘图软件、检测和自动绘制网络拓扑图软件等组成。 2 获取证据 证据的获取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众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的东西。这一步使用的工具一般是具有磁盘镜像、数据恢复、解密、网络数据捕获等功能的取证工具。 3 鉴定证据 计算机证据的鉴定主要是解决证据的完整性验证和确定其是否符合可采用标准。计算机取证工作的难点之一是证明取证人员所搜集到的证据没有被修改过。而计算机获取的证据又恰恰具有易改变和易损毁的特点。例如,腐蚀、强磁场的作用、人为的破坏等等都会造成原始证据的改变和消失。所以,取证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保护证据的措施。在这一步骤中使用的取证工具包括含有时间戳、数字指纹和软件水印等功能的软件,主要用来确定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三、实验步骤 1.了解勘查箱的配置与使用(包含:DC-8650,DC-8200pro、DC-8000及各种软件等)。 2.掌握CyberBlock-IDE3-2只读锁的操作使用 (1)设备连接: 在只读锁断电状态下,通过1394或USB2.0与主机连接;将1.8寸的ZIF硬盘通过ZIF to IDE转换卡接到只读锁的源设备端口上;最后接上只读锁的电源适配器,请勿通电。 (2)调整只读设备的设置: 将只读锁的接口模式切换到1394/USB-IDE模式,写保护模式切换到只读模式;然后打开只读锁的电源开关,确认PC机识别到只读锁设备及硬盘,并给目标设备分配盘符。 (3)检测设备各种模式下的有效性: 1)在只读模式下,对目标硬盘进行新建文件或对其文件进行修改时,都提示没有写入权限,确认无法对目标硬盘进行写入操作。 2)在读写模式下,对目标硬盘进行新建文件或对其文件进行修改时,都可以完成操作并保存文件,确认可以对目标硬盘进行写入操作。 3)在IDE-IDE模式下,操作系统的磁盘管理无法识别到有效的硬盘设备。

计算机犯罪侦查知识点

A构成何种犯罪 1、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根据《刑法》第285条的规定,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 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2、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根据《刑法》第286条的规定,①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 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③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3、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根据《刑法》第287条的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 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盗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据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本条所规定的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征,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犯罪。 B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侦查的方法 侦查流程:1)现场勘查现场是证据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现场进行仔细的勘查,确定计算机犯罪的有形现场和无形现场,获取充实的证据,对于案件的破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根据掌握的证据、材料确定是否立案,在掌握了证据的基础上,初步对案情进行判断。3)分析案情,制定侦查计划。4)询问证人,调查访问与讯问。5)扣押、鉴定证据。6)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7)破案,侦查终结。 侦查重点:1)日志文件分析2)电子文档对比查询3)IP定位4)电子证据的提取和保全5)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 侦查难点: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件的侦查难点主要是如何确定、提取入侵的电子证据,即使提取出电子证据,无法判断电子证据的正确与否。在实践中,直接证据往往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删除,这一方面要求对直接证据进行恢复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以作案程序为基础,从环境条件、技术条件等情况综合分析,建立以电子证据为核心的间接证据系统。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侦查的方法 1、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或数据 侦查流程:1)现场勘查2)根据掌握的证据、材料确定是否立案。3)分析案情,制定侦查计划。4)询问证人,调查访问与讯问。5)扣押、鉴定、解密数据。6)聘请专家组进行侦查试验。7)综合分析,确定作案人。8)侦查终结。 侦查重点:1)从技术上寻求突破,即使发现犯罪手段2)侦查实验3)获取间接证据 侦查难点:如何找到电子证据,以证明案件的发生。 2、非法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 侦查流程:1)现场勘查2)立案。3)访问、询问证人。4)收集证据、初步分析。5)综合分析,确定作案人。6)破案,侦查终结。 侦查重点:1)破译源代码2)获取间接证据3)要熟练运用各种传统侦查手段 侦查难点:查找证据 三、计算机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侦查的方法 1、盗用网络设备及各种资源 侦查流程:1)现场勘查2)立案。3)询问证人,调查访问。4)分析案情。5)侦破案情,案件侦查终结。 侦查重点:要重点检查和发现跳板程序和相关日志文件 侦查难点:侦查人员应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 2、侵吞公私财产 侦查流程:1)现场勘查2)立案。3)分析案情。4)询问证人,调查访问。5)分析案情,

计算机网络犯罪浅析

计算机网络犯罪浅析 内容提要:计算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五空间”,“第五空间”中资源全球共享,数据传输信息化,任何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世界便尽在掌握”,计算机以其高效、智能、规范等优势迅速溶入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另一方面,没有围墙、没有铁锁、没有防盗门、没有国家卫兵,没有坚固防护的“第五空间”俨然一个世界大同的广场,一切都是公用的,没有了家与国的概念,极端的互动开放与贫弱的安全防护,就为时刻肆机作案,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显示才华的新的广阔舞台。计算机网络犯罪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日渐猖狂,已给“第五空间”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罪与罚?生与死?成为网络世界和法制社会的一个新的难点。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状、概念为切入点,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构成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网络犯罪遏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有效的制止和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发生,还“第五空间”以宁静与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 犯罪构成; 预防 导论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以其市郊、智能、规范等优势已逐渐进入我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深入和扩大,它在为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较多的可能

之机。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网络传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日益缺乏控制、肆意滋生蔓延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所困扰。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极大的造福人类的同时,又无情地损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概述 国内外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人比较赞同我国计算机犯罪研究专家张越今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概念的阐述“所谓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的技术上或管理上的部分安全漏洞,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受害者的计算机或网络系统进行非授权操作,从而造成受害者在经济、名誉以及心理等方面损失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犯罪分子以计算机或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 由于互联网上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据统计,1998年美国FBI 调查的侵入计算机事件共547件,结案399件;1999年则调查了1154件,结案912件。一年之间,翻了一番。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的商品却收不回来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

计算机网络犯罪

2011.12 71 计算机网络犯罪探析 王艳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寻们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犯罪方式手段、犯罪客体呈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犯罪手段的高隐蔽性、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侵犯客体的广泛性等特点。要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空间,势必要将治理重点放在事先的防范,从管理、技术、立法、教育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的防治 0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各国学者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始终存在争论,尚未统一的界定和认识,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计算机犯罪概念主要又以下几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直接或者间接地以计算机为工具,非法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对算计信息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后果严重依法应处以刑罚的行为。还有的学者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妨害计算机信息交流安全秩序,严重危害社会,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 计算机犯罪的形式和内容 1.1 以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 所谓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就是指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用来从事计算机犯罪活动,在此种活动过程中,计算机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敲诈勒索、诈骗、窃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诽谤、传授犯罪方法等犯罪,都属于较为普遍的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的犯罪活动。在具体的计算机犯罪过程中,行为人以信息技术方法为根据,主要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施犯罪,也即行为人利用自身所熟练掌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影响信息安全交流的技术手段,以及利用计算机系统自身所具有的采集、存储、传输、检索、加工、处理和控制信息的功能进行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据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报道的2003年金融计算机网络犯罪典型案例,一名普通 的系统维护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轻松破解数道密码,进入邮政储蓄网络,盗走83.5万元,随然案件不久即被甘肃定西公安机关破获,但也能从侧面体现出,计算机网络犯罪应以计算机为犯罪。 1.2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 所谓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就是指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辅助设备所组成的系统组合整体为犯罪对象,其犯罪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功能。例如,法制日报2010年8月5日,曾报道深圳检方首办新型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案,该案犯罪嫌疑人为深圳一名软件工程师,该工程师研发软件留下“后门程序”,为自己私欲恶意攻击理财系统。此案例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犯罪的犯罪对象应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应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以计算机本身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例如盗窃,抢夺,故意毁坏,诈骗等,其犯罪的对象仅仅是计算机本身,此时作为犯罪对象的计算机与一般财物在刑法上的评价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此类犯罪并非我们所讨论的计算机犯罪。 2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计算机犯罪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基础,因此与传统犯罪相比,有以下特点。 2.1 犯罪手段的高隐蔽性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事物、元素都被虚拟化,任何人都可以带着假面具将自己推上网,因此,计算机犯罪与其他传统犯罪相比存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模板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一、对纪检部门审查期间交代犯罪事实的人能否认定自首的问题 【核心提示: 行为人在纪检审查期间的认罪态度成为对认定自首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的虽然如实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 但因为认罪态度不好, 交代问题是被动地”挤牙膏”式地”挤”出来的, 这种情形就难于认定其为自首。】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 纪检监察机关有权要求有违纪、违法问题的党员干部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在规定(或者指定)的地点、时间内向组织交代问题, 接受审查。这分别是一种党内执纪措施或者行政调查措施。对于经过纪检监察发现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 由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从而转入刑事诉讼程序。当前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中多为纪检)审查后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中, 对于在纪检审查期间出于各种原因交代了犯罪问题的人, 能否认定为自首, 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被纪检审查的人一般都是在纪检监察机关掌握了其一定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事实的情况下, 在特定的环境下交代问题的(对那些未经审查即自动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问题的人, 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检察机关受理这些案件后, 如果犯罪嫌疑人继续承认其在纪检审查期间所作的交代, 不作改变, 对以上情况能否认定为自首? 中国刑法规定的自首, 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或者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

它罪行的情况。据此, 适用自首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向司法机关”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 关于认定自首的第一个条件, 亦即”自动投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它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 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 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这种盘问、教育的情况显然应包含纪检监察机关的审查方式。因此, 对于那些在纪检审查期间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人, 无论其交代的问题是组织上已经掌握还是尚未掌握的, 都应当视为符合成立自首的第一个条件。 关于认定自首的第二个条件, 亦即”如实供述”问题。根据上述解释第一条的规定, 是指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 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 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 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 应当认定为自首。”这表明, 如实供述并不一定要求供述全部犯罪事实, 只要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即可;同时, 也不限定供述以后不得翻供, 只要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供述即可。这个条件是比较宽泛和具有灵活性的。据此, 对于那些在纪检审查期间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的人, 在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以后, 只要能继续承认主要犯罪事实, 不翻供, 或者即使翻供, 在一审判决之前又能如实供述的, 一般应当依法认定为自首。 至于是否”自动投案”,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纪检审查期间的供述是否出于”主动”, 如果是被动地交代问题, 能不能视为自首?

犯罪现场勘查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现场:现场显然是一个时空概念,“现”具有时间的含义,“场”具有空间的含义。从 语义上理解,现场是指存在于当前时段的特定空间。一般而言,现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或者某种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地方。 2.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其他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 的一切场所。现代社会,犯罪现场包括实体场所和虚拟场所。虚拟场所是获取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网络承载信息的主要来源。 3.原始现场:是指自形成之后到勘查伊始,没有受到人为的或自然力的破坏的犯罪现场。 4.变动现场: 是指发案之后的原始状态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力的作用下于勘查开始之前受 到了破坏的犯罪现场。 5.主体现场: 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主要犯罪行为的处所。具体说,就是犯罪行为人对犯罪 对象直接实施侵犯(害)行为的场所。主体现场是每一起犯罪案件所必备的。一般情况下,一起案件只有一个主体现场,有时也会出现一起案件有多个主体现场的情况。 6.关联现场:是指与实施主要犯罪行为有关的处所。主要是指犯罪预谋活动和处理赃物、 罪证等活动所涉及的处所。 7.真实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及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未蓄意加以 伪装的犯罪现场。 8.伪装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为了掩盖犯罪真相,转移侦查视线,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及 实施犯罪行为之后蓄意进行了歪曲真相的布置的犯罪现场。 9.伪造现场:是指行为人出于各种不良动机,按照虚构的犯罪事实情节所布置的虚假现 场。 10.预备现场: 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实施预备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犯罪现场。如 装配、制作犯罪工具的场所,作案前的隐蔽场所等。 11.实施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直接实施侵犯(害)行为的场所。如杀人地点、 强奸地点 12.掩盖现场: 是指犯罪行为人为了掩盖罪责、逃避打击而隐藏或销毁赃物、罪证的场所。 13.有组织型现场:是指预谋性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状态比较有秩序的犯罪现场。 14.临时起意型现场:是指非预谋性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状态缺乏秩序性的犯罪现场。 15.动态现场: 是指发案前之状态由于犯罪行为的实施而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犯罪现场。 16.静态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仅导致犯罪对象自身的变化,未导致犯罪对象以外的案前现场 现象发生明显变化或较大变化的犯罪现场。这类现场通常与有组织型现场相关联。17.犯罪现场勘查: 是对犯罪现场勘验、检查的简称,是指在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为 了查明犯罪事实,获取侦查线索,收集犯罪证据,而依法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痕迹、物品、人身、尸体所进行的勘验、检查,对事主、被害人及其他知情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现场勘查是一项法定的侦查措施。 18.犯罪现场保护: 是指刑事案件发生后,为了使犯罪现场内的痕迹、物证免受破坏,由民 警等有关人员对现场进行的封锁、警戒和对痕迹、物证实施的一系列保全、维护措施。 19.现场访问: 是指侦查人员为查明案情,发现、收集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在现场勘查过 程中依法对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进行的调查询问工作。 20.现场勘验:又称实地勘验,是指侦查人员为了发现、搜集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查明案 情,揭露证实犯罪人,借助感觉器官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和存在于这些场所中的痕迹、物品、尸体以及某些与犯罪相关连的人的人身等客体所进行的勘验、检查活动。它同现场访问一起,是现场勘查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浅论网络犯罪侦查

【摘要】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在侦查网络犯罪中,除了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侦查途径,采用新的侦查方法。首先,应想方设法获取网络犯罪案源;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初查;第三,在网络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方法取证外,还应重点对与网络犯罪相关的电磁记录、命令记录等网络证据进行搜集;最后,应依托网络采取切实可行的侦查措施。【关键词】网络犯罪;案源;勘查;侦查措施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专门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①“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络空间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每年都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其所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现实空间的犯罪......”②按照《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的推测,20xx年以后,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发展,预计至20xx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达7.65亿。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跨国性、专业化程度高、隐蔽性强、取证困难,而且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分子常常连续作案,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实际部门办理此类案件尚无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说,侦查网络犯罪一方面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另一方面应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一、网络犯罪案源的获取网络犯罪跨跃物理与虚拟两大空间。网络犯罪与发生在物理空间里的犯罪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特点之一便是犯罪行为难以发现及被害人不愿举报。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发现网络犯罪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此,则极有必要探寻获取网络犯罪案源的方法,否则,无案源,侦查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获取网络犯罪案源,除了采用传统的发现案源线索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建立网络系统发现犯罪。即从各个要素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获取犯罪信息的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搜集案源线索。首先,从组织要素考虑,组建反网络犯罪机构。其次,从意识要素入手,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三,为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第四,在满足有关要素的基础上,使系统运行起来,通过该系统搜集与网络犯罪有关的线索。如,国际刑警组织与美国的AtomTangerine公司合作,建立反计算机犯罪情报网络,该网络可以收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的情报,特别是犯罪分子即将攻击的目标和他们可能使用的手段。 ③我国可以参照国际刑警组织的做法,在国内建立同样的网络系统。(二)通过科技手段监视获取。即由控御主体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建立跟踪或搜索系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监视,通过监视发现案源。如,韩国警方于20xx年7月份成立了“网络犯罪对应中心”。该中心利用实时跟踪和事件分析等先进搜查系统严密监视网上犯罪,并及时加以打击。中国大陆于20xx年2月26日面向全国发行了全国首款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截堵互联网上的邪教、色情、暴力等有关信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旗下的AtomTangerine公司研制出一个名为“网络雷达"的程序,可以监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 ④又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FTC)建立一个特殊的因特网研究室,该研究室通过搜索机器人(这是一种可自动搜索因特网可疑内容的技术)等先进技术对网上广告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通过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欺诈的种种迹象,以便实现及时打击。⑤再如,美国联邦调查局于20xx年研究并设立了打击网络犯罪新系统。此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个是“信息搜集系统”,该系统将帮助联邦调查局依据《外国情报侦察法》的规定,为窃听活动建立一个“灵活而即时的信息搜集基础”;另一个是名为“数字风暴”(DigitalStorm)的信息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使联邦调查局经法庭授权之后,对电话和手机的传输信息进行过滤和检查;第三个系统是“企业数据库”,据此系统联邦调查局可以通过一个保密的全球网络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美国为此新系统的建立投入了7500万美元。上述相关做法均值得借鉴。(三)通过设立打击网络犯罪网站获取信息。即设立一个专门用于打击网络犯罪的综合性网站,此网站既有新闻发布、官员讲话、法律文本和司法部门的其他报告,也有关于调查黑客、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指引 为了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公正、高效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确保监察调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证据标准的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深圳市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基本原则】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认定,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原则。 第二条【证据裁判原则】认定职务犯罪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监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应当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第三条【庭审中心原则】监察机关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对职务犯罪证据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证据;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要求和标准审查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认定、运用证据,依法作出裁判。 第四条【非法证据排除原则】采用刑讯逼供或冻、饿、晒、烤等变相肉刑,以及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采用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等证据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第五条【职务犯罪案件事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事实一般分为案件来源、犯罪事实、案件量刑情节以及其他需要查证的事实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事实均需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第六条【不能认定犯罪事实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认定案件犯罪事实:(一)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行为的关键证据缺失或者主要证据之间有重大矛盾无法排除;(二)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的证据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间接证据又不能相互吻合印证或者存在矛盾、疑点;(三)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要事实缺乏相关证据证明;(四)非法证据排除后,其他证据不足以证明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第二章证据收集基本要求 第七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调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八条【物证收集、固定的范围】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全面收集与职务犯罪有关的物证,包括但不限于被调查人的电脑、通讯工具、银行卡、钱款、黄金、文物字画、车辆、房产等相关财物。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专门部门保管、处理。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九条【物证的收集程序】监察机关执行调取、冻结、搜查、查封、扣押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取证时应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及相关文书。调取、查封、扣押物品的,相关笔录及清单应当注明时间、地点及其名称、特征、形状、颜色、数量、质量等,调查人员、见证人、物品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没有物品见证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的,须在笔录上注明原因。搜查、查封、扣押物证的,应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因情况紧急无法同步录音录像,应当在相关笔录中及时注明原因。 第十条【书证范围】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书证,应当及时、全面收集。包括但不限于文件、资料、票据、条据、信函、笔记、记录、账册、交易明细等。 第十一条【收集书证原件】收集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经核对无误可以使用副本、复印件,应当由调查人员作出说明并加盖公章。具备辨认条件的书证,应当由被调查人、相关证人进行辨认。需要对相关书证进行鉴定的,应予鉴定。 第十二条【证人证言】收集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证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二)询问证人应当选取合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询问人员和询问程序应当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三)询问证人前,应当出示询问人身份的证明文

犯罪现场勘查简答题

简答题 1.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可据以收集电子物证的场所包括哪些? ①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相关活动可能被监控装置所摄取的场所; ②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所涉足的使用或者可能使用了通信工具的相关场所; ③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使用或可能使用了计算机系统的场所。 2.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其他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其中“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通常是指哪些? ①某些犯罪危害后果的呈现场所 ②犯罪行为人来去犯罪现场的道路 ③犯罪前的预伏场所和犯罪后抛弃、毁坏、隐藏赃证的场所 ④同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或危害后果的呈现场所无明显空间关联性的其他一些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 3.简述犯罪现场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分类标准。7-10 ㈠原始现场与变动现场:依据犯罪现场形成之后是否受到破坏而划分的。 ㈡主体现场与关联现场:依据犯罪现场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划分的。 ㈢真实现场、伪装现场、伪造现场:依据犯罪现场的真伪情况的不同而划分的。 ㈣预备现场、实施现场、掩盖现场:根据犯罪现场在犯罪发展过程中形成阶段的不同及其在犯罪功能上的差异而划分的。 ㈤第一现场、第二现场:运用于对杀人案件现场性状的判断和认定。 ㈥有组织型现场与临时起意型现场:依据犯罪行为形成是否预谋。 ㈦动态现场和静态现场:依据不同的现场状态。 ㈧其他分类方法:犯罪性质-杀人现场、爆炸现场······;犯罪现场所处的位置环境不同-室内现场、露天现场;犯罪现场的空间大小-宏观现场、微观现场。 4.请区分原始现场与变动现场。 这是依据犯罪现场形成之后是否受到破坏而划分的。 ①原始现场,是指自形成之后到勘查伊始,没有收到认为的或自然力的破坏的犯罪现场; ②变动现场,是指发案之后原始状态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力的作用下与勘查开始之前受到了破坏的犯罪现场。 5.请区分真实现场、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7-8 这是依据犯罪现场的真伪情况的不同而划分的。 ①真实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及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未蓄意加以伪装的犯罪现场; ②伪装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为了掩盖犯罪真相,转移侦查视线,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及实施犯罪行为之后蓄意进行了歪曲真相的布置的犯罪现场; ③伪造现场,是指行为人出于某种不良动机,按照虚构的犯罪事实情节所布置的虚假现场。 6.犯罪现场具有哪些特点? ①现场上保留着犯罪证据 ②现场上储存着有关犯罪和犯罪行为人的信息 ③现场状态容易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 7.导致犯罪现场状态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的因素包括哪些? ①犯罪案件发生之后,事主、被害人及其亲友的清点、抢救活动对现场状态的破坏; ②爆炸、放火等类案件中有关人员的救护、排险、灭火活动对现场状态的破坏; ③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现场物品、物质依据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发生的变化;

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犯罪对刑事侦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犯罪对刑事侦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8-12-27T10:00:56.94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3期作者:王晓俊 [导读] 我国互联网技术逐渐提高,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犯罪的现象却到处可见。 王晓俊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摘要:我国互联网技术逐渐提高,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犯罪的现象却到处可见。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并且种类也在日趋增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给刑事侦查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什么是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对当前刑事侦查工作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有限解决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给公民带来的不利。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刑事侦查;制度应对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虽然可以为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提供方便,但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本质。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犯罪的可能。在最近几年,我国因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比如,诈骗、传播违法信息、病毒等等,这些均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犯罪分子采用的技术也在逐渐提高,而目前我国还没制定强有力的制裁方法,所以,制定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犯罪 1.1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定义和范围 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要是借助网络来对社会做出有危害性的行为。从其字面意思可以得知其是以网络作为基本的犯罪工具,进而来进行一些违法行为。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法分子可以凭借以及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入侵到计算机内部,从而获取想要的信息;第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诈骗、传播违法信息、盗取他人私密等等。 1.2 当前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状况 在最近几年,我国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在逐年增长,并且增长速度也在逐年递增;第二,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的种类越来越多,比如,网络诈骗的方法多种多样、非法倒卖事件的种类日趋增多;第三,计算机网络犯罪所涉及到的资金量日趋增多。 1.3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法分子采用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技术越来越专业。与传统犯罪不同的是,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工具,尽管一些不法分子不是专门研究网络的工作人员,但其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中也有很强的专业性,除此之外,其采用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其次,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客体种类也在逐渐增多。比如,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盗取他人私密信息等等;最后,计算机网络犯罪技术的隐秘性越来越强。与常规犯罪相比,计算机网络犯罪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其主要是通过盗取计算机数据来进行,不容易被人们发现。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给当前刑事侦查工作带来的挑战 2.1 对刑事侦查工作人员的管辖范围带来不便 因为计算机网络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将其进行分类,从而会使得刑事侦查部门的工作难以进行,使得刑事侦查部门不能按照传统犯罪的方式对其进行范围的划分。就传统的犯罪来看,侦查人员能够对犯罪的具体地点以及所涉及到的人进行保护,但计算机网络犯罪由于无法合理划分管辖范围,这就会使得形式侦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犯罪技术无法准确定位犯罪地点,这就使得刑事侦查部门的职责无法准确划分。 2.2 对刑事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带来挑战 与传统犯罪不同的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在搜集证据是需要借助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且还需要搜集大量有关的数据,从而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但是要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刑事侦查人员能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充分的了解;第二,在对网络犯罪数据进行搜查的过程中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制度。 2.3 对以往采用的侦查方式带来挑战 因为计算机网络犯罪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通过对数据的盗取来完成。在实际的侦查工作中,数据是很难得到准确研究的,并且不容易被人们发现,这就使得侦查人员采用的侦查方式无法得到应用,具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侦查方法不能被应用;第二,所收集到的数据很容易被破坏;第三,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会威胁到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些都会对刑事侦查工作的进行带来挑战。 三、解决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措施 3.1 加强刑事侦查机构建设 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犯罪技术的特点,刑事侦查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网络活动进行监督,具体可以通过建立监控系统和网络交警来进行。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侦查机构的建立是其必经阶段。因此,我国刑事侦查部门进一步完善自己职责的任务刻不容缓。 3.2 加强对犯罪数据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犯罪数据传播速度较快,并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刑事侦查人员需要在充分了解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否则无法合理对犯罪行为进行取证工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破案效率。因此,刑事侦查部门要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就必须要加强侦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还要对数据进行分类规整。 3.3 加强侦查技术的专业性 通过当前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侦查工作可以看出,在对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公民的个人信息,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侦查技术。其可以对技术进行一定的分类,确保公民的个人信息不会被侵犯,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对公民的个人隐私进行保

浅论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预防措施

浅论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何仙林苏雪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即通过阐释网络犯罪以及网络犯罪预防的概念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网络犯罪预防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道德约束、打击、安全技术、机制预防、法律等方式分析防范网络犯罪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犯罪预防;网络犯罪;手段;措施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利用计算机以及信息网络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漏洞,以计算机以及网络对受害者私人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非法操作,进而造成了受害者在名誉、经济和心理各个方面遭受损失的一种犯罪行为。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民众中普及度相当高,而在现实社会向虚拟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亦相应伴随了互联网技术繁衍的各类高端网络犯罪,这无疑会成为诸多社会现实中众多危险之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做好网络犯罪的预防、加强法制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完善立法、探索在网络犯罪方面的成因并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打击,预防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 1 预防网络犯罪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1预防网络犯罪的必要性。网络犯罪因其破坏强度大、技术性强和侦查难度大等原因,给当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网络犯罪发生率亦逐渐上升,利用互联网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犯罪当下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犯罪问题。网络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主要可以分为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直接危害指的是没有发生任何中介性质的犯罪行为,同时也没有发生被害人所造成的间接损失的危害。间接危害指的是由直接危害导致的附带伤害和损失,这是以直接危害的发生而导致的新型危害。事实上,预防网络犯罪对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健康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预防网络犯罪不只可以减少因突然性犯罪而造成的社会危害,同时对于潜在的犯罪人和被害人都有其现实意义,这同时也是预防网络犯罪的必要性所在。 1 2预防网络犯罪的可行性。从犯罪学理论上看,犯罪现象是因犯罪原因的发生而引起的,积极干预并阻断原因同现象之间的自然联系是预防网络犯罪的基本原理。网络犯罪预测是基于事物的相似率、惯性率、因果关系和关联性等方面,所以通过这个角度来看,网络犯罪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必须坚持对网络犯罪规律的研究和调查,坚持打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实行网络的环境并进行综合治理,强化网络犯罪控制的机制,网络犯罪的预防是可以实现的。 2 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 监察委成立以来,很多同仁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搞好“纪法衔接”。这个衔接,笔者觉得可以大致概括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们监察委内部的衔接。原纪检委的同志们要学习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构建“实体正义、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转隶的检察院的同志们要钻研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纪检业务,树立“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执纪理念。 另一方面是我们监察委与外部的衔接,主要是同司法机关的衔接。根据目前发布的《监察法》二审稿第四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对被调查人涉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这就意味着我们调查工作的落脚点是建立在满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法定要求和标准之上的。 目前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以审判为中心”,而“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其实就是“以证据为中心”。由侦查阶段就完成案件的实质性调查改为审判阶段通过控、辩双方举、质证的激烈对抗,最大程度地还原案情的本身,法官据此作出最终的裁判。新刑诉法对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情形,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我们监察委的工作并不是游离于审判之外的。证据的收集不仅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更关乎我们监察委工作人员的执法权威,所以在证据问题上,容不得半点纰漏、抱不了丝毫侥幸。 基于上述所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 一、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分类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涵盖了除“被害人陈述”外的所有刑事证据,具体包含以下七类: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意见;6、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7、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标准和原则 1

浅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危害及其防范对策

浅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危害及其防范对策辽宁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丹 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质量与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也呈现双刃剑的特性。由于计算机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引发了一些计算网络犯罪,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及信息安全、保持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网络犯罪是指计算机犯罪在网络环境下演变而成的新的犯罪类型。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指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特征,使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等手段,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互联网上实施以计算机网络或联结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场所或作为犯罪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犯罪对其系统及信息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因为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所构建的信息社会区别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使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社会各领域更依赖于信息,破坏社会信息安全将导致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被破坏。表现为: (一)对自然人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犯罪对个人的威胁是形形色色的,突出表现在:对知识产权的威胁,侵犯个人自由,侵犯医疗资料等个人信息,侵犯、破坏个人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对财产权进行侵犯,对e-mail系统进行破坏等等,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对企业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犯罪对企业的威胁,主要针对企业受保护的财产、专有技术。对于金融界来讲,由于对伴随金融电子化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银行、证券等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起相应的业务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对国家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恐怖组织上网,大肆发布恐怖信息,渲染暴力活动;二是邪教组织上网,极力宣扬种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理念,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以至暴力活动;三是西方势力上网,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侵略。 (四)计算机网络犯罪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冲击。 1、罪名欠缺,制度体系不完备。对此类犯罪只规定两种罪名,即非法入侵计算机 48 辽宁法治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14期)

网络犯罪论文 精品

论文题目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预防 学校名称:包头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王辉 学号: 091020148 专业:法学 入学时间: 2009年

论文题纲 一、网络犯罪的特点 (一)智能性 (二)隐蔽性 (三)复杂性 (四)跨国性 (五)匿名性 二、网络犯罪的预防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 (二)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三)加强法制教育。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要大力宣传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网民依法规范上网。 (四)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维护网络安全水平。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预防 【摘要】近现代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一般大众发现了这种新媒体的力量,互联网发展迅速,成为个人计算机用户电子通讯的大众化方式。其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电子邮件(E-mail)和在电子论坛发表文章,成为Usenet新闻组。90年代中期,万维网(WWW)的出现,使互联网更为普及。万维网是多媒体的界面,允许同时传输文本、图片、声音和图像,就是网页,类似杂志的界面。这些种类繁多的要素使互联网成为通讯和信息搜索的媒体。网络人口的惊人增长成为20世纪40年代电视发明以来电子通讯领域最重大的变革。但是,这种新的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尚未规范,也带来很多法律问题。各国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素质又参差不齐,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网络犯罪,向整个社会施加着压力。据日本警察厅统计日本2009年上半年查处的网购诈骗等滥用信息技术的网络犯罪案达3870起,同比猛增76.6%,创下2000年该项统计开始以来的新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诈欺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商品却收不回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急剧发展繁衍的各种网络犯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