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

物理降温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有条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冰棍)之类凉的敷在额头,有一定效果。

药物使用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饮食注意多喝开水,在不肯喝水的情况下可以改喝果汁之类的;吃些易消化的食物,趁在住院期间是以稀饭、汤水、面条为主。

内2科郭慧

2016年3月16日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21y (-)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 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其次为病毒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 (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1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21yod版权所有!21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彖。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21yod版权 所有!21世纪药店!5E 机理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 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 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 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 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 (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疑色胺)环磷酸腺昔(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岀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 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 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 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 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 起发热。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21yod 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

热型及临床意义详解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 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 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证名。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1. 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 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 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 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 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 体温急剧上升至39° 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 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 Hodgkin )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相信大家对于发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发热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发热的症状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二)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 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腋下、肘部、腹股沟区、窝等部位)时,应稍做停留,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有寒战、面色苍白或脉搏、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停止操作。 2﹒化学降温 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0.3~0.6g,口服,必要时每4小时1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还可选用安乃近滴鼻液滴鼻;高热不退的,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三)休息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流程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流程 一、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9°C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C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处理流程 发热反应轻者,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 发热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像粉色的雪沫,急性肺水肿之特征样表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处理流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立即停止输液→迅速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如果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安慰患者减轻其紧张心理,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 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再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稳定患者紧张情绪,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四肢轮扎,有效减少回心血量。

三、静脉炎 临床表现 延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和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清热、止痛、消肿,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临床表现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处理流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头低脚高位,以利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堵塞肺动脉入口,高流量吸氧,提高患者血氧浓度,纠正缺氧,有条件可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严密观察患者表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过敏反应 按患者临床表现轻重,分轻度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两种。 (一)轻度过敏反应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就是诊断败血症得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就是败血症、 (10)就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应做全面得体格检查,但应注意: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于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与斑丘疹见于猩红热、药物热;玫瑰疹见于伤寒与副伤寒。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得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腋下有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散在淤点、淤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结缔组织病。大片淤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败血症与脓毒血症、 2. 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考虑相应引流区域有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

各种热型

稽留热 定义 发热的一种热性,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体温可渐退或骤退,临床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等疾病的急性期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也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弛张热 [1]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间歇热(undula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热型

2008-8-27 15:34【大中小】【我要纠错】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下列数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2021年发热反应的处理

发热反应的处理: 欧阳光明(2021.03.07) 1.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瓶、输液器,保留橡胶管和剩余药液,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 2.注意保暖:加盖棉被、神阙穴热敷(场效应治疗仪开到中温)、饮热糖水、搓手脚心(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3. 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备好氧气及急救药瓶。 4. 低流量吸氧。 5.静脉推注50%GS20ml+地塞米松5-10mg,改善微循环肌注山莨宕碱(654-2)5-10mg、肌注抗组胺药异丙嗪25mg(抗过敏、镇静、止吐),十宣穴刺血。 6.相应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呼吸急促者给予氨茶碱0.25g静脉缓慢推注(不少10分钟);恶心、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或溴米那普鲁卡因(爱茂尔)2ml肌注;心慌、胸闷者含服速效救心丸5-10粒;血压高于180/110者含服硝苯地平10mg。 7.轻度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高热超过39℃者给予柴胡2ml+氨林巴比妥(安痛定)2ml肌注; 8.补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9.将保留橡胶管和剩余药液送检实验室,做细菌培养。 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

(一)、一般处理 1、即刻取平卧位,松解衣领裤等扣带。 2、有呼吸困难者,可适当抬高上半身。 3、意识丧失者,应将头置于侧位,抬高下颌,以防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清除口、鼻、气管分泌物。吸氧。 4、若休克发生于药物注射时,应立即终止注射;为皮肤接触者,应立即脱换衣服,清洁皮肤;若系空气接触者,应迅速离开现场;由于皮肤试验引起的,宜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端。(二)、药物治疗 1、首选肾上腺素,立即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病例可用0.5mg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ml中静推。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3-5min后重复注射。也可用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由药物引起者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药物扩散。 2、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mg溶于5%-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 3、钙制剂:可用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推,半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4、升压药:适用于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低者,常用间羟胺20-6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静滴。 5、选用中分子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水。 6、补充血容量,一般先静滴500-1000ml,以后酌情再给其他溶液,但应注意避免发生肺水肿。 (三)、其他紧急处理 1、如心脏骤停,立即行胸按压;严重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缓解的气管痉挛,可行气管插管和辅助人工呼吸等。(四)、防止并发症 过敏性休克可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心脏骤停或代谢性酸中毒等,应予积极防治。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 物理降温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有条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冰棍)之类凉的敷在额头,有一定效果。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 组织坏死等。 机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

发热反应 1

一、发热反应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如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溶液或药 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3、护理:(1)预防: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②严格无菌操作(2)处理:①反应轻者,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②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1、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 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3、护理:(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2)处理:①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安慰患者以减轻其紧张心理。②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③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⑤静脉放血200~300ml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但应慎用,贫血者禁忌。 三、静脉炎1、原因:(1)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 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3、护理(1)预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2)处理: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②超短波理疗。③中药治疗。④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四、空气栓塞1、原因:(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2)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3)拔出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4)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2、临床表现: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里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这是由于大量空气进入右心室后阻塞在肺动脉入口,使右心室内的血液不能进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3、护理(1)预防: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③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2)处理:①如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将患者置于右侧头低足高们,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打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②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③有条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④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输液发热反应处理

关于输液发热返佣处理程序的规定 各科室:为提高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质量,有效保证病院住院期间的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减少输液发热反应在临床治疗中的发生和和发生输液发热反应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护理部特别发出输液发热反应的处理程序,望各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一、输液发热反应的处理程序 一般输液发热反应 1、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封存送检 2、寒战者肌注非那根25-50mg或杜冷丁50mg,若症状不能缓解静注地米10-20mg,病理性发热继而静滴地米10-20mg.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2h测一次T、R、P、BP,发热者头部冰枕,急查血培养。 二、严重输液发热反应(发生休克者) 1、急查肾功能、空气分析、导尿、记24h出入量,无尿者用速尿20-40mg静滴。 2、扩容:晶体:5%扩盐、平衡液、生理盐水等。 胶体:白蛋白、血浆、低右、贺斯等。 3、纠酸:5%SB125-250ml静滴。 4、钙剂:10%葡萄糖酸钙或10%氯化钙10-20ml缓慢静推。 5、血管活性药:多巴胺40-80mg+阿拉明40-80mg静滴,严重时肾上腺素1-2mg静滴。 6、出现肺水肿用速尿20-40mg静推,0.25%氨茶碱0.25静推或西地兰0.2-0.4mg静推,至病情稳定后改用抗生素。 输液发热反应护理程序 (一)病院的护理 (1)立即停止原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皿及不同批号液体控制低速,并报告医生。 (2)对一般输液发热反应者,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或激素治疗,2h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寒战及度热着分别做好保暖及降温措施,直至病情稳定。 (3)发生严重输液发热反应者立即报告医生,应支走守护,立即給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直至病情稳定,及时严格执行医嘱进行抢救,并抽血标本送培养。 (二)输液用具的处理 (1)将剩余药液及输液皿,用无菌技术处理后,及时送检。 (2)将所用过的消毒碘伏、棉签、配药的注射器、安瓿一并送检。 (3)随机抽取同一批号的输液器2-5具,液体1-2瓶送检。 (三)科室处理程序 (1)发生输液发热反应后,立即上报护理部,按规定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卡。 (2)科室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并且认真讨论,查找原因,及时杜绝和减少不安全隐患。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就是: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与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② ;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 ②稽留热型( ) 弛张热型( ) 稽留热型( ) 不规则热型( ) 波状热型( ) 回归热型( ) 驰张热型( )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多数患者的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 ) 6.低热就是指37、3—38℃。( ) 7.高热就是指39、1—41℃。( )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型 D.不规则热 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 ) 2.败血症 ( ) 3.疟疾 ( ) 4.支气管肺炎 ( ) 5.布鲁菌病 ( ) 6.结核病 ( ) 7.化脓性炎症 ( ) 问题(6-21) A.发热伴寒战 B.发热伴皮疹 C.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D.发热伴肝脾肿大 E.先发热后昏迷 8.中毒性菌痢 ( ) 9.中暑 ( ) 10.败血症 ( ) 11.急性胆囊炎 ( ) 12.急性肾盂肾炎 ( ) 13.白血病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