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

一.导入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另有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汉末常林带经耕锄,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顾炎武读破万卷书,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

二,知识链接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3、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程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理学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

理”的系统方法;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第一部分课前热身

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其一:

其二: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第一部分参考答案:

1、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言之成理即可)

2、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

随堂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愦.kuì愦着.zhuó意埽.sǎo除芜.wú秽.huì

如履薄.bó冰恁.nèn地剖.pōu判

札.zhá定脚不肖.xiào战战兢.jīng兢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古之学者

..为人求学的人

②只提醒

..精神提神醒志

③天理

..所在心之本然

④寻常

..遇事时平常的

⑤若是中人之资质

..天生的才能、性情

⑥不流.于人欲向坏的方向转变

⑦须大段着力

..仔细地

⑧极要

..与他埽除打叠特别需要

⑨不得苟且

..放过随便地

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

②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洒扫

③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④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克治”同“克制”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

(1)穷

①穷得多少义理(《<朱子语类>三则》)推究、追究到底

②穷则独善其身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尽、走到尽头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与“通”相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的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穷尽

⑥穷乡僻壤贫困的

(2)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的时候

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处在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的地方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的时候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处于、处在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交往、相处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处置、安排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居住

(3)机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关键

②一日万机(《求谏》)事务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机关、机键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织布机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通“几”,先兆、苗头

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机会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机灵

(4)过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过错、过失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于、过分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经过、路过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拜访、探望

⑦过犹不及超过

(5)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攻克、战胜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克制

③克己复礼(《论语》)克制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战胜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能够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通“刻”,苛刻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能够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

(1)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于是,就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于是,就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立即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就是,表强调

⑤来即我谋(《氓》)接近、靠近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就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当时、当天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表假设

(2)乃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却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是,帮助表判断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于是,就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副词、才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在,处在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而,又,表并列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你的

(3)以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来,表目的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介词,用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介词,把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凭借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连词,因为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游褒禅山记》)相当于“而”,表并列。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

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定语后置句

③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句

④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A.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

B.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C(满足;应该;关键/转轴、织布机;明白、知道。)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君子喻.于义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明知合.行大路合.朝交欢合家欢乐

D.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存;问候C,应该;全、满D 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向,趋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吾知免夫.,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B(动词,助词;语气词;介词、被,介词、给;助词、无义,介词、拿。)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

..

..放过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事已却悔,如何

..人知?要自为己?

..今是要求

C.仁以为

..亦是切身事

..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

..著力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A(马虎、随便,收拾、安排;怎么样/为什么,一个词/两个词;认为/以之为,有学问者/求学者;大的片断/仔细,品行不好/不成材、不成器。)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D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C.龙洞山农叙《西厢》满场是假,矮人何辩

D.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D(工夫-功夫,克治-克制;埽除-扫除,引著-引着;叙-序,辩-辨。)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

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

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

B(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7.下列对宋明学术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朱元晦是封建社会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儒学的集大成者。北宋徽州人。

B.理学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后来成为“钦定”思想才变味。

C.李卓吾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强烈反对偶像崇拜,其思想源出王守仁“心学”。

D.理学虽然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也融合吸收了不少释、道的思想。

A(儒学-理学,北宋-南宋。)

三,文本阅读分析

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真意)。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

犹未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着意

..(zhuó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

懒倦,则精神自是

..(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nèn)昏塞不通,可

惜!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

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问:“寻常

..(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却、

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

..(怎么办呢)?”曰:“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

...(洒扫收拾,喻把..(同“功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sǎo)除打叠

问题梳理清楚),方得

..(才能够(做到))。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应

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

..(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wú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

键)。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若是

中人

....(照应、..(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

..(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仔细)着力

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

....(jīng 害怕而发抖,或

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bó)冰。而今而后

..

....(从今以后),吾知免夫

(免于(祸害)),小子

..(弟子们)!’直.(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得。”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

答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祸福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左右。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第三则讨论义利之辨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切身)说话(说教),

不是教人向外

..(只求表面;向外人炫耀),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pōu)

判.(分辨)一个义利.试自睹.(察看)当自家,今是要求

...

..(只要求得)人知?要自为已

(自己为自己)?孔子曰:“君子喻.(懂得)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

..(求

学的人)为己

..(为了(做给)别人(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

..(当时的君主)言,..(罢了)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

在.(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

....

..(做学问),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关键)!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地(指境界)),向外便是趋于不肖

..(不才,不

正派)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

...(zhá踏踏实实)做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

..

..(深入其里)煞.(极,很)有工夫,却好商量((进一步)讨论)也.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

己暂且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的个儿,是要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

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

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义理的现象。

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己的灵魂宁静安逸。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

1、请结合你对课文《朱子语类》中第二则的理解谈一谈对下面这个事件的看法。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许霆先后取款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2007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待网络上“畅所欲言”的现象的看法: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设一个网站,和大家“沟通”一下意见?我会说,我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方式,有问题,写信到出版社给我。我相信,一个人愿意郑重其事地把心情或意见落成“信”,至少是经过思虑孔嚼的,才算真正的问题。

白纸黑字,至少经过一些修饰与修正,代表慎重的心意。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并不想听到大多匿名者不负责任的“畅所欲言”。

现在有太多渠道可以“畅所欲言”了。报纸的传真热线、广播的Callin节目,还有四通八达的网路,大家忙着发表意见。正面的作用是,大众的声音得到了倾听的机会,但负面作用则是不道德的攻汗像细菌一样,拥有非常不负责任的“培养皿”。

躲在暗处的我们,是比较敢大声说话的,因为我们可以不负责任。看他不顺眼,放黑函,很畅快,不是吗?

我的看法:

3、大作文: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话题二: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命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自身与人类生命能够延续的需求。

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质资源供应不匮乏,生命不受外力伤害。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被爱,感到被需要、能被群体接纳而融入其中的情感需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能够被尊重,至少能够被他人平等看待,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地追求。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人生的需要”为话题,写一篇大作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课程介绍】: 教者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与我校的诵读经典课程相结合,每周一节,课上师生一起研读经典,课下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理解和消化信息,这个过程会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经典,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也会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朱子语类>三则》收录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收录的朱熹晚年精要语较多,可以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是研究理学的重要典籍。而天理与人欲是理学思想核心问题,教者在设计本课教学之前,研读了大量的关于天理人欲的论作。在对朱子理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来把握本课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师生汇集资料,了解程朱理学,疏通了三则语类的文意。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绘制成思维导图,老师给出儒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关的言论,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搜集、整合资料,形成理解性文字。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是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加深对这三则语类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攻克第二则“天理”“人欲”的难点问题,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讲练结合,由读到写,锤炼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思辨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3、锻炼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4、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我们经典诵读课介绍了程朱理学,疏通了朱子语类三则的文意。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同学们经过一周的研究性学习,对这篇经典的学习任务完成的都不错,现在我总结一下课文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 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 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 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 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 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 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 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 1 / 7

朱子语类1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元·脱脱。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狱久不决狱:诉讼案件 B.运使王逵欲深治之治:惩治,治罪 C.乃委手版归委:丢弃 D.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谮:说谎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分宁主簿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B.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郡守李初平贤之. C.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 D.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疑案,一讯立辨;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他反对杀人以媚人,宁愿辞官不做。 B.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百姓都十分高兴,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C.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则处之泰然。后来,发现自己误解了周敦颐,后悔莫及,但却因此失去这个人才。 D.文章以简单明快的笔触刻画了周敦颐爱憎分明、正直无私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他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行高洁,孤傲不群。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 《朱子语类》三则4-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之朱子语类》教案 一、导入 反腐倡廉是当下的社会热题,我们经常从各式媒体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㈠学习第一则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文言知识积累 3、分析课文 (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3)对你学习的启示: ㈡学习第二则,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朱子语类》学案(第一、二、三部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学案(第一、二、三部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热身 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其一: 其二: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 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 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 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 三、作家作品 1、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两者选一)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朱子语类》三则选自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部分。出自于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三则语录分别围绕读书的方法,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和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习这一课,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理学”与“天理人欲”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部分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较好,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也有所了解。同时《论语》部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篇与《孟子》部分的《王何必曰利》选篇所涉及到的古之学者的“义利观”也与本文中所提到的朱熹的“义利观”有一脉同源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朱熹的“天理人欲”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2、教学难点: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设计思路】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多则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本次的教学中,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本顺序,以“读书”为设计主线,按照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方法这一逻辑线,将三则语录连接起来。 因为是学校选择课本之外的选修教材,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的课文原文,并印制了导学案,介绍文本的相关创作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播法。 【学习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肌肉。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三则,读圣贤书明君子理,从中感受读书的意义,学习读书的方法。 二、义利之辨 齐读第三则文本,翻译理解关键句子,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三则材料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明确:为何要读书。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福建人,19岁中进士,朱熹在政治上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授徒讲学近50年,在思想、哲学、古籍注释整理、教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 朱熹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和《近思录》等。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被政府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影响极大。 我们对《四书章句集注》稍作一点展开。所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 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 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第一则

朱子语类教学设计和学习设计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并和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结合,找出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诗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理学发展情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三、课文分析及文本探究 第一则 1.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得趣:领略其中旨趣数过:几遍厌:满足着意:用心穷:理解徒:仅仅自是:从此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内容理解:

高二选修《朱子语类》教师版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版 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方:才)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过:遍),略晓其义即厌(厌:‘餍’满足)之,欲别(别:另外)求书看,则是于(于:对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盖:句首,无实意)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着意: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穷:探究)得多少义理(义理:道理)!徒(徒:只是、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愦愦:昏乱不清醒),只恁(恁:如此、这样)昏塞不通,可惜!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只是仅仅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彼为人欲(人欲:人的欲望。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及到做时,乃(乃:却)为(为:被)人欲引(引:牵引,拉)去,事已(已:结束)却悔,如何(如何:怎么办)?曰:“此便是无克己(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扫”)除打叠(打叠:收拾、安排),方(方:才)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荒秽:荒芜、杂乱),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关键)。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克:攻克、拿下)下,不得苟且(苟且:姑且、暂且)放过。(句式)(状语后置)此须明理以(以:修饰关系)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分别:不同的方式)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大段:仔细)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照管:照应)克治,始(始:才)得。曾子曰:‘(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直:应该、应当)是恁(恁:如此、这样)地用功,方得。”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预先也用不同的方式教他们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 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 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 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 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 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 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A.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 B.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解析:A满足;B应该;D明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吾知免夫,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解析:A获得;懂得B语气助词;C被;为了D音节助词;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事已却悔,如何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向外便是趋愚、不 肖之途 解析:B如何:古,怎么办;今,怎样。要求:古,需要求得;今,要求。C以为:古,把……当做;今, 认为。D大段:古,仔细;今,大的段落。不肖:古, 没有才能;今,不贤。 4.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功)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制) 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扫)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着) C.龙洞山农叙《西厢》(序)满场是假,矮人何辩(辨) D.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5.根据前后文,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⑴.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译文: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⑵.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译文:自己现在要把义和利区别开。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思南县第九中学高二年级组蒲心珍 2014/3/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祖望曾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就是,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

朱子语类三则(肖德望)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主备:肖德望老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第一则 1、齐读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 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 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 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 (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 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 (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 (《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若是上. 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2010-03-16 10:43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第一则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第一则 1、齐读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