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精心整理《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

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一)富贵不能淫 ? 力。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课程介绍】: 教者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与我校的诵读经典课程相结合,每周一节,课上师生一起研读经典,课下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理解和消化信息,这个过程会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经典,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也会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朱子语类>三则》收录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收录的朱熹晚年精要语较多,可以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是研究理学的重要典籍。而天理与人欲是理学思想核心问题,教者在设计本课教学之前,研读了大量的关于天理人欲的论作。在对朱子理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来把握本课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师生汇集资料,了解程朱理学,疏通了三则语类的文意。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绘制成思维导图,老师给出儒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关的言论,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搜集、整合资料,形成理解性文字。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是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加深对这三则语类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攻克第二则“天理”“人欲”的难点问题,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讲练结合,由读到写,锤炼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思辨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3、锻炼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4、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我们经典诵读课介绍了程朱理学,疏通了朱子语类三则的文意。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同学们经过一周的研究性学习,对这篇经典的学习任务完成的都不错,现在我总结一下课文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 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 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 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 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 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 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 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 1 / 7

孟子三则》)《明史·张居正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往之女家(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 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 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两者选一)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福建人,19岁中进士,朱熹在政治上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授徒讲学近50年,在思想、哲学、古籍注释整理、教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 朱熹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和《近思录》等。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被政府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影响极大。 我们对《四书章句集注》稍作一点展开。所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 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 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第一则

2019年部编新版《孟子三章》注释翻译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兵, 〔委而去之〕委, 去,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 〔郭〕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冠, 〔父命之〕命, 〔戒之曰〕戒, 〔必敬必戒〕戒, 〔女家〕女, 〔夫子〕〔正〕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与民由之〕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筑, 〔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 乱, 〔曾益〕曾, 〔恒过〕 〔衡于虑〕衡,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入〕〔出〕 〔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敌国〕敌,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郭〕外城。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 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 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 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 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 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 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及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A.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 B.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解析:A满足;B应该;D明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吾知免夫,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解析:A获得;懂得B语气助词;C被;为了D音节助词;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事已却悔,如何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向外便是趋愚、不 肖之途 解析:B如何:古,怎么办;今,怎样。要求:古,需要求得;今,要求。C以为:古,把……当做;今, 认为。D大段:古,仔细;今,大的段落。不肖:古, 没有才能;今,不贤。 4.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功)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制) 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扫)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着) C.龙洞山农叙《西厢》(序)满场是假,矮人何辩(辨) D.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5.根据前后文,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⑴.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译文: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⑵.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译文:自己现在要把义和利区别开。

孟子 三则 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 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思南县第九中学高二年级组蒲心珍 2014/3/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祖望曾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就是,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

孟子三则原文注释

《孟子》三则1 【战国】孟子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3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4有所不辟5也。如使6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7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8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9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10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得兼:同时获得。 3.苟得:苟且取得。 4.患:祸患,灾难。 5.辟:通“避”,躲避。 6.如使:假如,假使。 7.不为:不愿意这样做。8.勿丧:不丢掉。9.蹴:用脚踢。10.何加:有什么益处。11.奉:侍奉。12.本心:天性,天良,指“舍生取义”。 (二)富贵不能淫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恭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2志,与民由3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5,威武6不能屈7,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由:实行。 4.道:原则,行为准则。5.移:使……改变。 6.威武:威胁暴力。 7.屈:使……屈服。 (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2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朱子语类三则(肖德望)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主备:肖德望老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第一则 1、齐读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