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②60+80+40=60+40+80()

③48+b=b+48

⑷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学生自学

1、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B组

⑴(24+35)+76 ⑴35+(24+76)

⑵47+2+8 ⑵47+(2+8)

⑶64+(36+27)⑶(64+36)+27

⑷125+237+75 ⑷125+75+237

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学习例2。

⑴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③还有不同算法吗?(先算出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

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表明要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路程和)

三、展示点拨

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

板书:(88+104)+96=88+(104+96)

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2.想一想:(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3.比较发现。

教师板书:(69+172)+1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比较上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相等)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每组等式说明什么?

②观察: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每组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个)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每组两个算式变了,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③请同学说一说每组两个算式的运算关系。

4.归纳概括。

教师投影出示填空内容,学生思考后填完整。

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填完后,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5.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上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四、当堂巩固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

⑵(32+47)+65=32+(□+□)

⑶183+(46+a)=(183+□)+□

⑷(75+36)+64=75+(□+□)

⑸230+(170+82)=(230+□)+□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

⑵△+(□+○)=(△+□)+○()

⑶(10+20)+30+40=(10+40)+(20+30)()

⑷a+b+c)=a+(b+e)()

五、达标测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99+999+9999+99999

⑵69+18+23+31+82

⑶516-56-44-16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按下列规律印刷笑脸图案,第8幅图案有()个笑脸. A.8 B.32 C.36 2.闰年的上半年有()天 A.181 B.182 C.183 D.184 3.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4.小强看小林在(),小林看小强在()。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5.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的面积相等,其余两个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不能确定 6.数码商场卖出两个进价不同的手机,都卖了1200元,其中一个盈利2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场()。 A.赔100元 B.赚100元 C.赚360元 D.不赔不赚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9:24 B.3:8 C.9:15 D.3:5 8.两个底角都是30° 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等腰D.等腰钝角 9.孙爷爷今年a岁,张伯伯今年(a-20)岁,过X年后,他们相差( )岁。 A.20 B.X+20 C.X-20 10.下列哪种运动可以看成平移() A.升国旗B.电风扇叶片转动C.钟摆的运动 二、填空题

部编新人教版四下数学: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这五条定律的一些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余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2)加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3)减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4)练习课 (1课时) (5)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6)乘法分配律 (1课时)

(7)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1课时)(8)练习课(1课时)(9)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迁移,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目标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习难点 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2020-04-0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者::四(2)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揭示课题。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初步应用。 师:25+65=65+_____ 78+64=______ +78 b+100=( )+b m+( )=n+( )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探索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交流汇报。得出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案人教版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 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 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 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 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 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 【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 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 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8、思考 教师提出猜测: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呢? 【预测: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勇于尝试。】 【预测:也许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或者没有。】 【预测:辩论开始,但是会马上得出结论,没有减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3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 业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 A+(27+B)=( + )+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和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4.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5.你能很快找出那两个方框上的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智力冲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新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6单元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00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运算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学习加法运算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运算律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初步感受……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主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运算方法,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 一、导入,《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三、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创新。这一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四年级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_说课稿

四年级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_说课稿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了闯关练习,也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似乎是比较简单易懂的。但在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明白”上,而应该上升为通过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得与失:得: (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1

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

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