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极过程概述

电极过程概述

电极过程概述

——《电化学原理》

李荻

电极过程

?概念:在电化学中,把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极反应、化学转化和电极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称为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动力学:有关电极过程的历程、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称为电极过程动力学。

一、电极的极化现象

?概念: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实验表明,在电化学体系中,发生电极极化时,阴极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负,阳极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正。因此,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向负移为阴极极化,向正移称为阳极极化。

过电位

?过电位: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η=ψ-ψ平

?过电位是表征电极极化程度的参数。习惯上取过电位为正值,因此规定阴极极化时ηc=ψ平-ψc;阳极极化时ηa=ψa-ψ平

?把电极在没有电流通过时的电位称为静止电位ψ静,把有电流通过时的电位(极化电位)与静止电位的差值称为极化值,Δψ?Δψ=ψ-ψ静

二、电极极化的原因

?有电流通过时,一方面,电子的流动,在电极表面积累电荷,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状态,即极化作用;另一方面,电极反应,吸收电子运动所传递过来的电荷,使电极电位恢复平衡状态,即去极化作用。电极性质的变化就取决于极化作用和去极化作用的对立统一。

?实验表明,电子的运动速度往往是大于电极反应速度的,因而通常是极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有电流通过时,阴极上由于电子流入电极的速度大,造成负电荷的积累;阳极上由于电子流出电极的速度大,造成正电荷的积累。因此阴极电位向负移动,阳极电位向正移动,都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所谓的“电极的极化”

现象。

?电极极化现象的实质:电极极化现象是极化与去极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其实质是电极反应速度跟不上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电荷在界面的积累,即产生电极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正是电子运动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之间的矛盾。

?两种特殊的极端情况:理想极化电极和理想不计划电极。

?理想极化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上不发生电极反应的电极(不存在去极化作用);

?理想不极化电极:电极反应速度很大,以致于去极化与极化作用接近于平衡,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几乎不变化,即电极不出现极化现象的电极。

三、极化曲线

?定义:过电位或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实验表明,过电位是随着电极的电流密度不同而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电流密度越大,过电位绝对值也越大。

?一个过电位值只能表示出某一特定电流密度下电极极化的程度,为了完整而直观地表达出一个电极过程的极化性能,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过电位或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即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的性质

?极化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极化度,它具有电阻的量纲,有时也被称作反应电阻。

?极化度表示了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极化程度的趋势,因而反应了电极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极化度越大,电极极化的倾向也越大,电极反应速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电极电位的明显改变。或者说,电极电位显著变化时,反应速度却变化甚微,这表明电极过程越容易进行。

四、极化曲线的测量

?根据自变量的不同,测量方法分为

?控制电流法(恒电流法)

?控制电位法(恒电位法)

?恒电流法:给定电流密度,测量相应的电极电位,从而得到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极化曲线);不适合于出现电流密度极大值的电极过程和电极表面状态发生较大变化的电极过程。

?恒电位法:控制电极电位,测量相应的电流密度值而做出的极化曲线。使用范围较广泛。

测量极化曲线的基本原理

?由上图可知:整个测量极化曲线的线路是由两个回路组成的。其中极化回路中有电流通过,用以控制和测量通过研究电极的电流密度。测量回路用以测量研究电极的电位,该回路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根据所测出的一系列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值,就可以做出研究电极上所进行的电极过程的极化曲线了。

用恒电位法测定极化曲线时,为了控制电位,需用恒电位仪取代恒电流源,其基本路线如下:

按照电极过程是否与时间有关,测量方法有:稳态法和暂态法。

稳态法:测定电极过程达到稳定状态后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此时,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不随时间改变,外电流就代表电极反应速度。

暂态法:测量电极过程未达到稳态时的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包含着时间因素对电极过程的影响。

五、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一般情况下,电极过程大致由下列单元步骤串联组成:(1)液相传质步骤

(2)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

(3)电子转移步骤或电化学反应步骤

(4)随后的表面转化步骤

(5)新相生成步骤或反应后的液相传质步骤

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电极过程中任何一个单元步骤都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反应速度和标准活化自由能之间存在以下指数关系:

?某一单元步骤的活化能的大小取决于该步骤的特性。

?当几个步骤串联时,各单元步骤之间相互制约,反应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各单元步骤中进行的最慢的那个步骤,即各单元步骤的速度都等于最慢步骤的速度。

电极极化的类型

?按控制步骤的不同将电极的极化类型有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指单元步骤即液相传质步骤称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

?电化学极化是当单元步骤即反应物质在电极表面得失电子的电化学反应步骤最慢所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

?此外还有表面转化极化和电结晶极化等。

六、电极过程的特征

?电极过程服从一般异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界面电场对电极过程进行速度有重大影响。(电极过程区别于一般异相催化反应的特殊性)。

?电极过程是一个多步骤、连续进行的复杂过程。每一个单元步骤都有自己特定的动力学规律。

电极过程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电极过程的特征和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对一个具体的电极过程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弄清楚电极反应的历程

?(2)找出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3)测定控制步骤的动力学参数。

?(4)测定非控制步骤的热力学平衡常数或其他有关的热力学数据。

软件开发过程详解

软件开发过程详解 软件开发过程即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开发过程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 1.需求分析 1.1 需求分析的特点和任务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获取需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是对项目中描述的客户需求的普遍理解。一旦理解了需求,分析者、开发者和客户就能探索出描述这些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参与需求获取者只有在他们理解了问题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设计上都必须大量的返工。把需求获取集中在用户任务上—而不是集中在用户接口上—有助于防止开发组由于草率处理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失误。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1)客户说不清楚需求;(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3)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需求获取、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和验证并不遵循线性的顺序,这些活动是相互隔开、增量和反复的。当你和客户合作时,你就将会问一些问题,并且取得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需求获取)。同时,你将处理这些信息以理解它们,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还要把客户需求同可能的软件需求相联系(分析)。然后,你可以使客户信息结构化,并编写成文档和示意图(说明)。下一步,就可以让客户代表评审文档并纠正存在的错误(验证)。这四个过程贯穿着需求分析的整个阶段。需求获取可能是软件开发中最困难、最关键、最易出错及最需要交流的方面。需求获取只有通过有效的客户—开发者的合作才能成功。分析者必须建立一个对问题进行彻底探讨的环境,而这些问题与产品有关。为了方便清晰地进行交流,就要列出重要的小组,而不是假想所有的参与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对需求问题的全面考察需要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不但考虑了问题的功能需求方面,还可讨论项目的非功能需求。确定用户已经理解:对于某些功能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即将在产品中实现它。对于想到的需求必须集中处理并设定优先级,以避免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的无限大的项目。 1.2.需求分析的一般方法

软件开发文档说明书(完整流程)

. 在软件行业有一句话:一个软件能否顺利的完成并且功能是否完善,重要是看这个软件有多少文档,软件开发文档是一个软件的支柱,如果你的开发文档漏洞百出,那么你所开发出来的软件也不可能会好;开发文档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所开发出来软件的成功与否。 一、软件开发设计文档:软件开发文档包括软件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有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 1、软件需求说明书:也称为软件规格说明。该说明书对所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用户界面及运行环境等做出详细的说明。它是用户与开发人员双方对软件需求取得共同理解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也是实施开发工作的基础。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制目的的就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并使之面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 其格式要求如下: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1.2 背景 1.3 定义 2 任务概述 2.1 目标 2.2 用户的特点

. 2.3 假定和约束 3 需求规定 3.1 对功能的规定 3.2 对性能的规定 3.2.1 精度 3.2.2 时间特性的需求 3.2.3 灵活性 3.3 输入输出要求 3.4 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3.5 故障处理要求 3.6 其他专门要求 4 运行环境规定 4.1 设备 4.2 支持软件 4.3 接口 4.4 控制

. 2、概要设计说明书:又称系统设计说明书,这里所说的系统是指程序系统。编制的目的是说明对程序系统的设计考虑,包括程序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程序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河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程序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其格式要求如下: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1.2 背景 1.3 定义 1.4 参考资料 2 总体设计 2.1 需求规定 2.2 运行环境 2.3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2.4 结构 2.5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1.前言 (3) 1.1 目的 (3) 1.2 对象 (3) 1.3 要求 (3) 1.4 适用范围 (3) 1.5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3) 1.6 开发过程划分 (4) 2.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4) 2.1 概述 (4) 2.2 业务建模阶段 (4) 2.3 需求阶段 (6) 2.4 分析设计阶段 (8) 2.5 实现阶段 (10) 3.管理过程规范部分 (11) 3.1 概述 (11) 3.2 接受项目 (12) 3.3 重新评估项目范围和风险(对于较大项目) (12) 3.4 制定开发计划 (13) 3.5 迭代开发管理 (13) 3.6 监控项目的实施 (14) 3.7 结束项目 (15)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前言 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使整个软件产品开发及项目工程阶段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便于规范化、系统化及工程化。有利于提高软件生命周期的控制及管理,提高所开发软件的质量,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和维护费用,使软件开发活动更科学、更有成效。 对象 本规范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开发人员、质管人员。 要求 具有软件开发管理职能的人员要求熟知项目开发的各阶段过程和各阶段过程相应的规范。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除产品提交外的其他全部过程;规范分为两部分:技术过程规范和管理过程规范,分别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性活动和管理性活动。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本规范所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为简化的RUP开发过程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是体系结构为中心,用例驱动和风险驱动相结合的过程迭代。

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第1章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1.1 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1.1.1 软件的概念 软件(Software)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在计算机中能看的着,但摸不着的东西,概念性的说软件也称为“软设备”,广义地说软件是指系统中的程序以及开发、使用程序所需要的所有文档的集合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与这些程序相关的文件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 软件被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 一般来讲,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一系列基本的工具(比如编译器,数据库管理,存储器格式化,文件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验证,驱动管理,网络连接等方面的工具)。 2.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比如一个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文字处理软件如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 ;实时控制软件;教育与娱乐软件。 1.1.2 编程与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的内容是:需求、设计、编程和测试。 (1)需求:不仅仅是用户需求,应该是开发中遇到的所有的需求。比如,你首先要知道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测试案例中应该输入什么数据......为了清楚地知道这些需求,你经常要和客户、项目经理等交流。 (2)设计:编码前,肯定有个计划告诉你要做什么,结构是怎样等等。你一定要按照这个来做,否则可能会一团糟。 (3)编程:如果在项目截止日,你的程序不能跑起来或达不到客户的要求,你就拿不到钱。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关于过程控制的论文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关于过程控制的论文 高炉TRT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TRT为高炉煤气余压能量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的简称,它是把高炉出口煤气中所蕴含的压力能和热能,通过透平膨胀机作功,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一种能量回收装置。从而达到节能、降噪、环保的目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现代国际、国内钢铁企业公的节能环保装置。TRT机组运行的关键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影响高炉的炉顶压力。 关键词:PLC;可靠性;PID;自动控制 1 概述 TRT为高炉煤气余压能量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的简称,它是把高炉出口煤气中所蕴含的压力能和热能,通过透平膨胀机作功,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一种能量回收装置。从而达到节能、降噪、环保的目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现代国际、国内钢铁企业公认的节能环保装置。 2 高炉TRT过程控制系统工艺简介 目前,作为我国高炉节能、降噪、环保的能量回收装置TRT,不可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紧急停机现象。特别是目前高炉普遍的塌料现象,如果对于系统的过程控制方案采取不当,将会导致高炉炉顶压力迅间增大,以至“憋压”。当压力超上限,就迫使TRT紧急跳车,使机组及时的退出静叶对高炉顶压的自动调节。当快切阀门关闭以后,调节高炉顶压的控制权就交给两个液压伺服控制的旁通阀(快开阀)。在国内TRT的发展历史上,由于所选择的控制系统方案不当而导致了多次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将透平止推瓦损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炉顶压力的迅间增大,给高炉造成了极大的危险和危害,以至被迫停炉,影响了生产。 3 关键技术 通过参照TRT工艺的要求,对机组紧急停机时的高炉顶压调节采取了前馈-反馈(FFC-FBC)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案综合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的优点,将反馈控制不易克服的干扰(高炉煤气流量)进行前馈控制,快速打开旁通阀,使高炉煤气形成畅通。但是由于前馈控制属于开环控制,尽管可以消除这一不安全因素,但不能完全保证顶压稳定,如果顶压波动较大,势必影响高炉生产,因此就对该过程采取了前馈-反馈控制(也称为复合控制)。机组发电运行阶段,高炉顶压的控制权交给了透平静叶,具有一定的干扰。如果不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案,则也将影响高炉炉顶压力。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我们对这一过程采取了串级控制通过静叶来调节高炉顶压,目前,在国内很多公司TRT控制设备通常在TRT自动投入的时候,通常采取顶压功率复合控制,他们把功率PID调节器输出与顶压PID调节器输出的最小值作为顶压功率复合调节的输出。这种控制方案的实施在抗干扰能力方面稍逊于串级控制思想方案的调节。因为一般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高炉煤气发生量随时变化,除此之外,煤气的温度及透平入口的压力也时刻在发生变化,这将会造成静叶的开度时刻的改变,这就是调节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因素。为此要克服对高炉顶压调节的干扰,采取串级控制回路调节是山东莱钢银前1000m3高炉TRT系统控制的一大亮点。这种调节方案的实施稳定的调节高炉的炉顶压力,设备运行稳定,也给操作人员带来了便利。从高炉TRT串级调节系统方框途中可以看出,该系统有两个环路,一个内环(副环)和一个外环(主环)。PID调节器是主调节器,伺服控制器是副调节器。主被控变量为高炉炉顶压力,透平静叶的开度为副变量。主控制器的输出是副控制器的给定,而副控制器的输出直接送到电液伺服阀。在该串级控制系统中,主环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而副回路是一个随动系统。对于本系统采取串级控制思路有如下好处:首先,从TRT系统的串级调节方框图上可以看出,由于副回路的存在,改善了对象(高炉炉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第一章 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1.2过程控制目的 *1.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4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1.5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6过程控制性能指标 1.7 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 1.8 过程控制的地位 1.9 过程控制的任务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过程控制定义 所谓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 )是指根据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采用测量仪表、执行机构和计算机等自动化工具,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1.3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被控过程(Process ), 指运行中的多种多样的工艺生产设备; 过程检测控制仪表(Instrumentation ), 包括: 测量变送元件(Measurement ); 控制器(Controller ); 执行机构(Control Element ); 显示记录仪表 1.5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系统的结构特点来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来分: 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性能指标: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主要是稳、快、准。 最大超调量σ%反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稳态误差ess 反映系统的准确性,调整时间ts 反映系统的快速性。 第三章 过程执行器 主要内容 执行器 电动执行器 气动执行器 调节阀及其流量特性 变频器原理及应用 本节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 执行器用于控制流入 或流出被控过程的物 料或能量,从而实现 对过程参数的自动控 制。 3.1 调节阀(调节机构)结构 调节阀是一个局部阻力可以改变的节流元件。由于阀芯在阀体内移动,改变了阀芯与阀座之 间的流通面积,即改变了阀的阻力系数,被调介质的流量也就相应地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工艺参数的目的。 3.1 调节阀 功能:接受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来改变调节阀的流通截面积。 3.1.1 调节阀的组成 要求观察 思考调节变换 显示记录调节给定值执行机构检测 仪表记录仪显示器调节器控制器测量变送被控过程 执行器r(t)e(t)u(t)q(t)f(t)y(t)z(t)-控制器 测量变送 被控过程 执行器 r ( t ) e ( t ) u ( t ) q ( t ) f ( t ) y ( t ) z ( t ) -

项目开发流程概要

项目开发流程概要 一、项目开发流程概要 1.1 项目开发流程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项目开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开发流程,一个项目开发会被分成很多开发步骤来实现,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也如此使得开发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起点和终点在不同的软件项目中出现不同的“坎”,使其难于达到该步骤开始或终结的条件,开发也将不会一帆风顺。 不同的开发模式其实就是将步骤的起点和终点重新定义,虽然每个一个开发模式都能到项目的开发结果,完成开发项目,但其间经理的过程不一样,过程步骤之间的起点和终点的定义不同所带来的“砍”也就不一样,项目周期自然也就不一样,因此根据项目的不同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发模式能减少开发周期中的“坎”的出现次数和难数,可以大大的缩短开发周期时间。 1.2 瀑布式开发流程Waterfall 为了减少项目的每个步骤的合理规划性,根据项目和公司实际情况,我公司建议使用瀑布式开发流程,即需求-> 设计-> 实现-> 测试-> 集成维护一条龙路线,保证每个节点的顺利完成,减少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形成的“坎”。 1.3 需求Requirement Analysis 需求分析是项目开发的起点第一步,为了能让整个项目能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和正常的开发流程,满足项目需求是需求分析重点,只有合理化的对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使项目在开发

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开发流程嵌入(可以通过需求分析对瀑布式模式开发中嵌入敏捷式Agility 开发模式),能大大的提高项目的开发进程和功效,使其项目大大的缩短开发周期时间。 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客户(用户)的需求来制订项目的整体大概功能和项目的运营逻辑和流程使用。 需求分析阶段的活动包括:定义潜在的角色,识别问题域中的对象和关系,以及基于需求的规范说明和角色需求发现用例和详细描述用例。 1.4 设计Design 项目设计阶段是基于问题和用户需求的描述,建立现实世界的计算机实现模型,项目设计是基于对需求分析和项目的知识域的求解及用户的体验度转换成实际实用模型页面。 1.5 实现Realization 实现又成编码和开发阶段,也就是将设计转换成特定的编程语言或软件,同时保持项目的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这一阶段,设计阶段的类将转化成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编制的实现代码。 1.6 测试Test 测试是检验项目完成的整体情况,在测试过程中主要是针对项目的需求和安全性来对项目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将严格按照项目需求的要求(包含项目的功能、项目的非功能性要求)来完成项目的测试功能。 测试将通过功能测试来完成项目需求的测试要求;同时也将对项目的性能和安全进行测

软件开发流程说明文档

软件开发流程说明文档 作者:知名企业中心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 1、相关系统分析员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然后用word列出要开发的系统的大功能模块,每个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对于有些需求比较明确相关的界面时,在这一步里面可以初步定义好少量的界面。 2、系统分析员深入了解和分析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用WORD或相关的工具再做出一份文档系统的功能需求文档。这次的文档会清楚列出系统大致的大功能模块,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并且还列出相关的界面和界面功能。 3、系统分析员向用户再次确认需求。 第二步:概要设计 首先,开发者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即系统设计。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第三步: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开发者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中,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应当保证软件的需求完全分配给整个软件。详细设计应当足够详细,能够根据

详细设计报告进行编码。 第四步:编码 在软件编码阶段,开发者根据《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中对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对目标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界面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步:测试 测试编写好的系统。交给用户使用,用户使用后一个一个的确认每个功能。 第六步:软件交付准备 在软件测试证明软件达到要求后,软件开发者应向用户提交开发的目标安装程序、数据库的数据字典、《用户安装手册》、《用户使用指南》、需求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双方合同约定的产物。《用户安装手册》应详细介绍安装软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安装软件的定义和内容、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及中间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安装后的系统配置。 《用户使用指南》应包括软件各项功能的使用流程、操作步骤、相应业务介绍、特殊提示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在需要时还应举例说明。 第七步:验收 用户验收。

技术研发中心部门职责及业务流程终稿

技术研发中心部门职责及主要业务流程 第一章部门职责 1、负责编制公司的年度科技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搜集国内外施工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发展动态; 3、负责组织施工技术的研究开发; 4、主持企业施工工艺标准的制定工作,参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起草等工作; 5、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6、负责组织识别、收集、更新和传达相关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7、组织公司对外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8、负责对外技术合同的谈判、签订和管理工作; 9、负责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审核; 10、负责对外投标技术标书的编制工作; 11、负责对项目的进行公司级技术交底,参加项目图纸会审工作; 12、负责对项目QC活动的指导、检查、考核; 13、负责组织工法开发,并对工法开发进行指导、检查、考核; 14、协助项目部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 第二章主要业务流程 ◎主要业务流程名称 1、科研课题研发方向确定流程 2、科研课题立项流程 3、科研课题实施管理流程 4、科研课题鉴定流程 5、课题研发经费预算管理流程 6、课题研发经费审批流程

7、科技信息管理流程 8、专利管理流程 9、工程建设工法管理流程 10、市级工法申报流程 11、省级工法申报流程 12、国家级工法申报流程 13、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流程 14、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申报流程(市级) 15、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申报流程(省级) 16、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申报流程(国家级) 17、年度新技术推广计划管理流程 18、新技术推广计划实施流程 19、施工组织总设计管理流程 20、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流程 2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流程 22、技术标书管理流程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第一章 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1.2过程控制目的 *1.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4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1.5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6过程控制性能指标 1.7 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 1.8 过程控制的地位 1.9 过程控制的任务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过程控制定义 所谓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 )是指根据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采用测量仪表、执行机构和计算机等自动化工具,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1.3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被控过程(Process ), 指运行中的多种多样的工艺生产设备; 过程检测控制仪表(Instrumentation ), 包括: 测量变送元件(Measurement ); 控制器(Controller ); 执行机构(Control Element ); 显示记录仪表 1.5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系统的结构特点来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要求 观察 思考 调节变换显示记录调节给定值 执行 机构检测仪表 记录仪显示器调节器 控制器 测量变送 被控过程 执行器 r(t)e(t) u(t) q(t) f(t) y(t) z(t) -

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来分: 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性能指标: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主要是稳、快、准。 最大超调量σ%反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稳态误差ess 反映系统的准确性,调整时间ts 反映系统的快速性。 第三章 过程执行器 主要内容 执行器 电动执行器 气动执行器 调节阀及其流量特性 变频器原理及应用 本节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 执行器用于控制流入 或流出被控过程的物 料或能量,从而实现 对过程参数的自动控 制。 3.1 调节阀(调节机构)结构 调节阀是一个局部阻力可以改变的节流元件。由于阀芯在阀体内移动,改变了阀芯与阀座之间的流通面积,即改变了阀的阻力系数,被调介质的流量也就相应地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工艺参数的目的。 3.1 调节阀 功能:接受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来改变调节阀的流通截面积。 3.1.1 调节阀的组成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指根据控制器控制信号产生推力或位移的装置; 控制器 测量变送 被控过 程 执行器 r ( t ) e ( t ) u ( t ) q ( t ) f ( t ) y ( t ) z ( t ) -

产品开发过程详细概述

关于此文件 这是一本未经注册的IPDP手册,1997年版取代1994年版。 我们不会重印该手册来反映每次更新的情况。但是,最新版本可以在Lotus Notes IPDP 数据库中找到。 IPDP手册是在与伊莱克斯集团内部不同功能的业务部门的合作基础之上创建的。IPDP Support对该手册的创建负责。经IPDP决策委员会和管理集团批准予以出版。 该手册将定期做出回顾检查,您的所有意见和反馈都将受到重视。IPDP Support对所有更新情况和回顾检查负责。关于该手册的任何建议和意见请送交伊莱克斯总部IPDP Support. 关于此版本 与上期手册的不同之处如下: υ术语方面的小改动。检查点的缩写已经经过验证。项目创始前的工作现在称做前期研究。一些项目阶段已被重新命名。 υ增加了两章新内容:第二章组织原则和第四章程序改进。 υ附录部分,在阶段和检查点的清单中增添了对行动内容的解释。增添了三章新附录:术语汇编,IPDP 信息技术支持工具和参考。 υ文本编排,内容和图例都作了改动。 我们希望您认同该程序并欣赏我们做出的改动。 1997年版 该手册由伊莱克斯集团技术中心出版和更新。 欢迎提出问题,意见和建议。

传真:+46 8 738 61 35 E-mail :IPDP-Support @note.electrolux.se Note:IPDP-support,department 内容 介绍 IPDP的目标和侧重点 组织原则 3. 程序 3.1 战略规划 3.2 开发计划和资源管理 3.3 前期研究和产品开发 3.3.1 如何从结构上把握项目 3.3.2 前期研究 3.3.3 前期研究的项目结构 3.3.4 转换 3.3.5 产品开发的项目结构 4. 程序改进 附录: 阶段和检查点的清单 前期研究 产品开发 IPDP术语汇编 IPDP 信息技术支持 参考

系统开发过程介绍

三、系统开发过程 □五个阶段 各种系统开发方法学在围、复杂性、完善程度以及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尽管有的方法学分三个阶段,有的分15个阶段,但是每个方法学所描述的要完成的活动基本上是相同的。本章要阐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好的方法学是那些始终把用户考虑进去的方法学。过去的情况是,用户管理人员与信息服务开发组合作来完成系统的一般功能说明书,然后,由信息服务人员来进行系统开发。现在,系统开发是各占50%的比例;因此,用户管理人员应该非常熟悉系统开发的大体过程,特别应该熟悉他们单位自己使用的方法学。 系统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来描述。这五个阶段是: 1.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 2.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 3.第Ⅲ阶段—程序设计 4.第Ⅳ阶段—转换和实现 5.第Ⅴ阶段—实现后的评价 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是在为开发一个建议的系统提供人力和资源之前完成的。第Ⅰ阶段多数的工作和编写的资料是第Ⅱ阶段的输入。在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期间,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一起工作以编写详细的功能和系统的说明书。将这些说明书交给程序员,然后开始第Ⅲ阶段——程序设计。在第Ⅵ阶段—转换和实现期间,一旦软件开发出来,则建立数据文件,转换现有系统,并且实现新系统。第Ⅴ阶段—实现后的评价。在开始了系统寿命期中的生产阶段之后,提出(经常被忽略的)实现后的评价要求。 □具体开发过程 下面将逐步地描述系统开发过程。至于具体的细节、相互的影响、方法、形式等,用户管理人员应该与信息服务经理联系,与他们讨论公司当前使用的方法学,同时再看看公司部描述方法学的手册。 1.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 在第Ⅰ阶段的活动中很少有与其他四个阶段的活动相一致的。此处所提供的方法包括对于受拒绝后的再次服务请求的方法以及将技术转移可能性的研究合并到诸过程中这些容。第Ⅰ阶段最终的产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它包含对建议的或改进的系统的描述以及利润/成本分析。第二部分是系统的初步设计。它对于估价成本和利润是必要的。该初步设计是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直接输入。 将系统的初步设计并入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多数可行性研究是以概念而不是以设计为基础的。如果在描述系统目标上花的时间太少,那么成本估计,甚至利润估计将是错误的。用概念来指导可行性研究注定会导致成本过高,而且用户不满意。在系统初步设计上所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即使拒绝可行性研究也是如此。因为所编写的资料将必然会被证实其他项目中是有价值的。 下述编号的活动与表20.9.2的系统开发责任矩阵相对应。 (1)提交服务请求 图20.5.1说明了包括对受拒绝的请求再次请求处理的一种方法。所请求的服务毕竟是用户做的,因此,应该由用户着手进行。我们鼓励用户管理人员请求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但是应该再一次强调,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各种大小的服务请求都提供合适的资料。 (2)估价服务请求 正如在责任矩阵中所注释的那样,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只能承诺小的项目(由公司的方针所确定的小项目)。 (3)指定可行性研究组 信息服务经理和用户经理共同来指定适当的混合的人选以组成可行性分析研究组。该组至少由一名系统分析员和一名用户代表组成。可行性研究组的大小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围和时间限制。 用户代表应该熟悉当前专业领域的所有工作,用户经理、总经理助理,或专业领域分析员是合理的候选者,用户的系统分析员,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基础知识的情况已经越来

电化学原理简答题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1.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 2.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 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 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3.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静电作用和热运动。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 4.什么叫Ψ1电位?能否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Ψ1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为什么? 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Ψ1电位。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Ψ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当发生超载吸附时Ψ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 5.简要概括电极/溶液界面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缺点及其主要内容。 ①亥姆赫兹紧密双电层模型: 主要内容:将双电层比作是平行板电容器 优点:a能够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 b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所出现的平台区域 缺点:a解释不了界面电容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总浓度的变化规律 b解释不了在稀溶液中,零电荷电位下微分电容最小等实验事实 ②Gouy和Chapman分散层模型: 主要内容: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按位能场中粒子的波尔兹曼分配律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只考虑分散层。 优点:a能较好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 b能较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 缺点:a理论计算微分电容值与实验事实相差太大 b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的“平台区”的出现 ③Stern模型(双电层静电模型): 主要内容: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 优点:a说明了微分电容随电极电位绝对值和溶液总浓度增大而增加的原因 b从理论上估算表征分散层特征的某些重要参数

电极过程概述

电极过程概述 ——《电化学原理》 李荻

电极过程 ?概念:在电化学中,把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极反应、化学转化和电极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称为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动力学:有关电极过程的历程、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称为电极过程动力学。

一、电极的极化现象 ?概念: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实验表明,在电化学体系中,发生电极极化时,阴极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负,阳极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正。因此,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向负移为阴极极化,向正移称为阳极极化。

过电位 ?过电位: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η=ψ-ψ平 ?过电位是表征电极极化程度的参数。习惯上取过电位为正值,因此规定阴极极化时ηc=ψ平-ψc;阳极极化时ηa=ψa-ψ平 ?把电极在没有电流通过时的电位称为静止电位ψ静,把有电流通过时的电位(极化电位)与静止电位的差值称为极化值,Δψ?Δψ=ψ-ψ静

二、电极极化的原因 ?有电流通过时,一方面,电子的流动,在电极表面积累电荷,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状态,即极化作用;另一方面,电极反应,吸收电子运动所传递过来的电荷,使电极电位恢复平衡状态,即去极化作用。电极性质的变化就取决于极化作用和去极化作用的对立统一。 ?实验表明,电子的运动速度往往是大于电极反应速度的,因而通常是极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有电流通过时,阴极上由于电子流入电极的速度大,造成负电荷的积累;阳极上由于电子流出电极的速度大,造成正电荷的积累。因此阴极电位向负移动,阳极电位向正移动,都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所谓的“电极的极化” 现象。

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标准

软 件 开 发 流 程 规 V1.0 德联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人:侯秀美审核人:2015 年8 月19 日

目录 目录 0 一、概述 (2) 二、开发流程规 (3) 2.1 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 (3) 2.2 系统架构(系统组成) (5)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 2.4 系统功能开发流程图 (6) 2.5 开发修改记录 (7) 三、开发代码规 (8) 3.1 文件结构 (8) 3.1.1 文件信息声明 (8) 3.1.2 头文件的结构 (10) 3.1.3 定义文件的结构 (11) 3.1.4 头文件的作用 (12) 3.1.5 目录结构 (13) 3.2 命名规则 (13) 3.2.1 共性原则 (13) 3.2.2 Windows变量命名规则 (14) 3.3 程序风格 (16) 3.3.1 空行 (17) 3.3.2 代码行 (18) 3.3.3 代码行的空格 (19) 3.3.4 对齐 (20) 3.3.5 长行拆分 (22) 3.3.6 修饰符的位置 (23) 3.3.7 注释 (23) 3.4 函数设计 (26) 3.4.1 参数的规则 (26) 3.4.2 返回值的规则 (27) 3.4.3 函数部实现的规则 (30) 3.4.4 其它建议 (32) 3.4.5 使用断言 (32) 3.4.6 引用与指针的比较 (33) 3.5 变量类型定义 (35) 四、软件测试规 (36) 4.1 单元测试 (36) 4.2 系统测试 (37) 4.6 业务测试 (38) 4.7 验收测试 (38)

4.8 用户现场测试 (38) 五、软件版本管理 (39) 4.1版本管理的必要性 (39)

第五章电极过程和电极过程动力学

5.电极过程和电极过程动力学 5.1电化学装置的可逆性:化学反应可逆性;热力学上可逆性 5.2电极的极化 5.3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电极反应的特点;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5.4电荷转移动力学方程 5.5交换电流密度与电极反应速度常数 5.6稳态极化时的电极动力学方程 5.7浓差极化及其电机动力学方程 5.8化学极化 分解电压E分:在可逆情况下使电解质有效组元分解的最低电压,称为理论分解电压(V e)。理论分解电压是阳极平衡电极电位(εe(A))与阴极平衡电极电位(εe(K))之差。 Ve=εe(A)- εe(K)(10 - 5) 当电流通过电解槽,电极反应以明显的速度进行时,电极反应将会明显偏离平衡状态,而成为一种不可逆状态,这时的电极电位就是不平衡电位,阳极电位偏正,阴极电位偏负。这时,能使电解质熔体连续不断地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需的最小电压叫作电解质的实际分解电压。显然,实际分解电压比理论分解电压大,有时甚至大很多。

实际分解电压简称分解电压(V),是阳极实际析出电位(ε(A))和阴极析出电位(ε(K))之差。 V=ε(A)- ε(K)(10 - 6) 当得知阴、阳极在实际电解时的偏离值(称为超电位)就可以算出某一电解质的实际分解电压。 分解电压符合能斯特方程,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式中 E i,E0分别表示实际和标准状态下组元i的分解电压; a i__组元的活度; n i __组元在熔盐中的化合价; F __ 法拉弟常数; 可以看出,温度和电解质组成均会影响分解电压 电极极化 电解时的实际分解电压比理论分解电压要大很多,这是由于电流通过

电解槽时,电极反应偏离了平衡状态。通常将这种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为极化现象。电解过程实际分解电压和理论分解电压之差称为超电压。 ?电解电极反应一般包含1: ?(1)反应离子由熔体向双电层移动并继续经双电层向电极表面靠近。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靠扩散实现,扩散则 是由于导电离子在熔体和双电层外界的浓度差别引起的。 ?(2)反应离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前的转化过程,如表面吸附等; ?(3)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 - - 电化学氧化或电化学还原反应; ?(4)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后的转化过程,例如自电极表面的脱附,反应产物的复合、分解和其它化学反 应; ?(5)反应产物形成新相,或反应产物自电极表面向电解质熔体的传递。

软件开发 说明完整流程

在软件行业有一句话:一个软件能否顺利的完成并且功能是否完善,重要是看这个软件有多少文档,软件开发文档是一个软件的支柱,如果你的开发文档漏洞百出,那么你所开发出来的软件也不可能会好;开发文档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所开发出来软件的成功与否。 ? 一、软件开发设计文档:软件开发文档包括软件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有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 1、软件需求说明书:也称为软件规格说明。该说明书对所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用户?界面及运行环境等做出详细的说明。它是用户与开发人员双方对软件需求取得共同理?解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也是实施开发工作的基础。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制目的的就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并使之面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 其格式要求如下:?? 1?引言? 1.1?编写目的。 1.2?背景? 1.3?定义?? 2?任务概述? 2.1?目标?

2.2?用户的特点? 2.3?假定和约束?? 3?需求规定? 3.1?对功能的规定? 3.2?对性能的规定? 3.2.1?精度? 3.2.2?时间特性的需求? 3.2.3?灵活性? 3.3?输入输出要求? 3.4?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3.5?故障处理要求? 3.6?其他专门要求?? 4?运行环境规定? 4.1?设备? 4.2?支持软件? 4.3?接口?

4.4?控制?? 2、概要设计说明书:又称系统设计说明书,这里所说的系统是指程序系统。编制的目的是说明对程序系统的设计考虑,包括程序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程序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河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程序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其格式要求如下:?? 1?引言? 1.1?编写目的? 1.2?背景?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2?总体设计? 2.1?需求规定? 2.2?运行环境? 2.3?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2.4?结构? 2.5?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普通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规范标准

前言 前一篇文章《软件开发基本原则》谈论了软件开发原则方面的问题,而本篇文章尝试谈谈软件开发中更具体的一些容——普通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规。本座也知道,如果过程规讲的太具体对谈论者来说是非常冒险的一件事情,它不像技术,对就对错就错,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别人想喷你也得自己先好好研究等拿到了足够的论据才能喷,但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就不同了,别人仅凭一点点所谓的管理经验甚至是主观推断就能喷得你体无完肤,摇摇欲坠 ~ 因为没有什么所谓的事实标准与放之四海皆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方法。保守估计,100个人中至少有150种想法。本座也深知其中的凶险,因此避重就轻,从基本原理谈起,宏观的角度阐述相关问题,尽量减少中弹的机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_* 本文阐述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的流程规,作为软件项目开发的高级指引,本规定义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活动和工件,但不对活动和工件的细节作过多规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每个项目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这些活动和工件的细节。 项目阶段 图 2-1 项目开发的五个阶段 ?启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目的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需要启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明确项目的总体战略目标,对项目的需要建立认同。即确定到底需要做什么、开发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以及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需要满足客户或市场的什么要求等,同时还要总结项目工作的围、所需资源、大约开支、各种风险,以及该项目不执行的其他替代选择等。这些代表了对整个项目目标从战略角度和宏观层次所进行的分析,通过项目的意向书总结出来,由此确证客户或项目发起人和赞助者的要求与期望,并帮助他们判定项目是否上马。项目意向总结书的通过及项目被批准上马形成了这个项目的起始点。 ?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整个项目做计划。项目开始后,首先要确定项目的具体围,明确定出项目到底要做什么,总结、归纳并定出产品的功能。然后进一步制定项目的计划,列出每项具体工作,并建立所有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及顺序;确定每项工作的执行人和所需资源;根据人员的配置和能力设定各项工作和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表。 ?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通过执行项目的计划来完成项目的任务。它包括落实一切所需资源,如:人员、设备、费用、技术、信息,由管理者领导全体项目参与者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跟踪各项具体工作和整个项目的进度,定期向全体项目人员及项目的发起人报告项目状态。 ?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确证项目工作的结果符合项目的计划。它通过对项目结果的衡量和审核,与项目计划所期望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实际结果与计划的差别,并制定处理措施。这个阶段的工作还包括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任何更改要求进行审核和批准。同时调解项目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对缺乏的资源的补偿调节;对项目的进度表及各项具体工作的优先级或顺序的修订。 ?结束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确保项目的最终结果或提交物达到计划的要求,并对完成的结果作可接受的确认。还包括在项目完成之后的收尾工作,对整个项目的经历进行总结,修订项目文档,用户培训等。 阶段完成标志

简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简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简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体系结构是具有一定形式的结构化元素,即构件的集合,包括处理构件、数据构件和连接构件。处理构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工,数据构件是被加工的信息,连接构件把体系结构的不同部分组组合连接起来。这一定义注重区分处理构件、数据构件和连接构件,这一方法在其他的定义和方法中基本上得到保持。 软件开发是根据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系统工程。软件一般是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通常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可以进行开发。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与这些程序相关的文件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软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以下6个阶段: 1. 计划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定义,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3个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开发进度作出估计。制订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的过程。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和用户一起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软件的逻辑模型,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文档并最终得到用户的认可。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方法。本阶段的工作是根据需求说明书的要求,设计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或模块,定义子系统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对各子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定义,编写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设计说明书,组装测试计划。分析阶段用到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