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摘要】: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德国著名史学大师利奥波尔德·兰克(1795—1886年)创立的。兰克主张以客观主义(即历史中的非党性原则)和科学方法(即考证法)治史,而且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此也极力标榜,因而形成了一个势力雄厚、影响巨大的学派,成为19世纪欧洲史学的主流。

【关键词】: 客观主义史学 兰克史学 影响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新陈代谢,都会不断地变化着向前发展,史学发展的历史亦不例外。20世纪以来的西方史学史的发展过程,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始终,那就是从传统的史学走向新史学,以“年鉴学派”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新史学分支、被当代西方史学家统称为“新史学”的史学流派蓬勃发展,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历史中越来越重视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一起。

法国的年鉴学派是20世纪西方史学界颇具影响力的派别。法国年鉴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在传统史学的汪洋大海中独秀一枝,它提出了新颖的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为新史学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中坚力量。“如果我们把19世纪的兰克学派称作为那世纪史学发展主流的话,那么由年鉴学派所奠定的史学新范例,无疑应是20世纪西方新史学发展的一种主流。”1

可见在法国史学这个主流之前是里不开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兰克史学,它所提供的史学模式,“直至20世纪,这种模式仍然支配着历史研究”。

一、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观的渊源

“客观主义史学的始作俑者是尼布尔,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则将这种史学思想系统化并广为传播,使之成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史学思想的主流。”2一个新的史学“范式”在西方的传统史学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到十九世纪的中叶的兰克史学,已经成为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达到了顶峰时期。兰克对传统史学的主要贡献他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史料考订和辨析史料的方法。由于有了这一套方法,所以就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兰克凭借他在柏林大学举办的历史研讨班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史学巨匠,“在兰克旗下的客观主义史学家主要有魏茨、吉泽布雷希特等德国史家,英国有斯塔布斯、阿克顿,法国有莫诺,美国有赫伯特·亚当斯”,③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衣钵,把他的史学思想和理论发扬光大。

二、兰克史学的史学观特点

后世人认为他的史学思想属于客观主义或者实证主义的史学,又或者有人认为他的史学理论属于唯心主义的史学,“客观主义标榜‘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社会现象,把科学性和党性对立起来,反对认识历史的因果关系,忽

视理论在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也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4

。我所想说的是兰克

的史学思想并不能以某一个单纯的史学流派来概括,他的史学思想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不能单纯地理解兰克史学的客观性

如果单纯认为兰克的史学是“客观的”、“科学的”,那就把贯穿兰克史学思想始终的上帝无处不在的理论给忽视了,这很不明智。兰克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一切,不经过上帝便没有生命”,认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发现历史中更神秘,隐藏得更深的东西,即发现上帝。这种思想显然与他所出生的背景十分相关,他自出生以来就受路德教教义、启蒙思想家的浪漫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史学“浪漫主义色彩很浓”,唯心的思想观也在其史学著作中自然地显现出来。而他的这种把史学寄托在上帝身上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可笑的。但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他的这种思想观影响他的重要的史学方法的产生。这就是他认为民族和国家是“活生生的、个别性的、独特的”,认为研究历史“得以会见往日的英雄豪杰”,这是“人生快事”。这种英雄史观是其政治史的支柱思想,这一点也是后世新史学家们的批判之所在。

2、兰克本人并没有真正地抛弃个人的偏见

如果把兰克的“上帝”这层皮剥掉以后,剩下的就是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如实直书”的史学思想,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史学界的明灯。其实,兰克并不是“如实直书”这一思想的首创者,有学者认为这一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原型,而且早在十八世纪的奥地利史学家米歇尔·施密特就已说过类似的话,同时丹麦的尼布尔对兰克也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兰克无疑是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史学领域最为成功者。兰克的治史准则是“最接近事件的证人是最好的证人;当事人的信件史家的记录具有更大的价值”。兰克要求史学家应该充分运用第一手资料,即当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以及其他原始文献。他在《近代史家批判》中就对近代一批著名史学家的权威著作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而且在他的专著《教皇史》中也以充分的实例阐明如何利用出版了的文献,如何鉴别未刊文献的价值,为考订工作提供了具体的范例。他的这些史学理论和方法就是人们所说的“客观主义史学”,但是比较讽刺的是他自己也显然无法做到不加一点主观色彩地“如实直书”。他的宗教偏见时不时地跳出来,在《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史》中他就把宗教改革前夕写得十分黑暗而把宗教改革的本身写得完美无暇,对马丁·路德更是词多滥美。

3、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思想比纯粹的客观主义思想要丰富

兰克自己认为历史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这让人联想起对管理学性质的考订,人们最后的结论也是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他们两者之间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当人们翻着科学这一面时看到的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周密的分析方法,甚至是计量方法的运用;而翻到艺术这一面时是人的主观精神在处理这些原始材料的运用。显然兰克史学比客观主义史学或者唯心主义史学都要丰富得多,他在各个领域的开拓给后世史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中反对实

用主义错误倾向的同时,也要反对客观主义倾向。客观主义往往以为‘脱离’开现实的利益,回避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概括和评价,而把自己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史料的发掘、考证和编纂上,他们打着‘纯客观’的旗号,‘浩然独立、无所偏党’、‘为历史而历史’”。5

三、历史学家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争论

早在1891年德国史学家卡尔·兰普莱希特的《德意志史》第一卷的问世时,就引发了不同于兰克史学研究方法的论争,但显然,兰普莱西特的研究并未颠覆兰克史学,兰克史学仍然是西方史学的样板。但是,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二十世纪,兰克史学出现了危机,史学家们开始对兰克史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

批判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狭隘的研究领域。史学家们认为兰克史学只局限于政治史的研究,限制了史学家们的视野。这样的批判显然过于苛刻,就像我们不能以我们现今文明社会的标准来要求原始社会的人们也要衣冠楚楚一样。从那个时代来讲,兰克史学并没有错。况且,政治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命脉所在,美国历史学家鲁滨逊说:“人类的活动不仅是当兵,做臣民,或做君主;国家也决不是人类唯一关心的事情。” 6但是,国家却应该是人类最关心的事情吧。至于其他经济、社会的历史,兰克其实也有涉及。2、单一的史学方法。兰克史学一再宣称“说明事实情况”是史学唯一的目的,倡导个性化描述和叙述史学。而二十世纪的史学家不再满足于叙述历史,而要求解释历史。

四、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对20世纪史学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史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兰克史学的合理思想和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历史研究中的“求真”原则。

现代西方史学家认为,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的客观性不容否定,而肯定史学的客观性正是兰克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不是以否定或怀疑史学的客观性为起点的,而是以进一步追求史学的客观性为起点的,并为此做了可贵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新史学派引进计量方法和其他方法,广泛运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范畴,旨在提高历史分析和结论的精确性,把历史认识从具体上升一般,使历史学从人文学科发展为一门社会科学。现代史学家认为,兰克史学之所以必须变革,不是因为它太科学,而是因为它还不够科学。

2、肯定政治史学的重要地位,并积极推动政治史学的变革。

政治史学是兰克史学关注的中心,为此兰克史学在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受到激烈的批判。但是正如我在上文所说,这是对兰克史学的过分苛求。一些现代的史学家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六七十年代以来,法国史学家研究政治史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政治史研究已成为史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同时,现代史学家努力旷达政治史的研究领域,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积极推动政治史研究的变革。史学家把政治史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从新角度研究政治史。“在现代西方史学中,‘权力’成为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概念。从而使‘政治史由

于发展为权力史而成为广泛的历史’”。7

二战以后,西方史学兴起新政治

史学。而作为对新政治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的一种纠正。8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史研究又出现新趋势,它深入挖掘传统政治史学的价值,努力汲取传统史学和新史学的长处,推进政治史研究的发展。这一切证明,政治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承认“个别化描述”的重要价值。

“新史学中连篇累页的图表、公式,抹杀个性的群体分析,以及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构筑起来的静态的历史模式,却使新史学距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距离读者也越来越远。活生生的实践、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被繁多的数据和抽象的形

式化语言所掩盖。”8

这种状况不仅受到传统史学派的批评,就连一些新史学家

也对此不满,认为有必要纠正新史学的偏差。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史坛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叙述史复兴”的趋势。

综上所述,作为19世纪史学的代表的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不仅是本世纪西方史学批判的对象,而且也是其继承的对象。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观的一些合理的思想与方法,已融入现代西方史学。毋庸讳言,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

参考文献

①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②③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④⑤贾东海主编《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⑥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⑦⑧姜义华《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兰克学派

兰克学派:1.学科背景:17.18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力量信心十足。这直接促成了他们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研究历史。他们希望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或者试图求得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或者试图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等等。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就是在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2.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在史学方面的著述主要有:《1494—1514年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王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16—17世纪英国史》、《世界通史》。 3.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即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提出的“如实直书”的原则,也就是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其本来的样子再现、叙述出来。 4.为了实现如实直书的原则,兰克系统地归纳并总结出一套搜集和考证史料的有效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注意搜集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即与事件同步的第一手史料。在原始资料中,他特别看重档案文献。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档案文献作为基本史料来源的。在兰克看来,“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再现全部历史真相”。 5.兰克的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兰克所标榜的“客观主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史学研究中是无法落实的。他的历史研究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兰克的史学思想中带有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 孔德与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强调感觉和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实证主义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种反映,而实证主义思潮则是19世纪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特别是实验科学不断繁荣的一个产物 2.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孔德(Comte,1798—1857年),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斯宾塞 3.实证主义史学更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注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历史规律的一致性。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学若要成为一门科学,就不仅要客观地描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还在于从客观的历史过程中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4.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检验作为起点,把发现规律作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人类的智力或精神都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同人类智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相应的三个阶段: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和知识的发展。 5.孔德认为历史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获得真实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西方历史哲学:(思辨、分析、批判各一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史学领域发生了一场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的同时,在历史哲学领域也开始了一场变革,这就是由传统的所谓思辨的历史哲学向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之转变,即历史哲学所考察的方向由本来侧重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由传统的考察历史演变的动力、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转向历史认识或历史理解的性质的研究。 思辨的历史哲学;研究历史事件实际过程的理论,如研究历史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等;1.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主要是从考察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出发,侧重于从历史演变的动力、发展模式及规律的研究中寻求历史意义。他们大多都是先验主义者,先入为主地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去套用历史事实,先验地将人类的历史整齐划一地分作某几个发展阶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摘要]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摘要] 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然而在他个人的史学观念中,具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并且随着他史学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将一切归于全能理性的上帝。 [关键词] 兰克、兰克史学、如实直书、理性上帝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兰克所创立的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代表着十九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兰克继承了自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将古典史学中的求真精神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收集、整理、辨别史料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发扬了政治军事史这一史学传统,而且为此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史料,推动历史学朝前稳步发展。 而他的弟子H·聚贝尔、冯·W·吉泽布雷希特、G·魏茨和J·惠芝、布克哈特、丁·G·班克罗夫特、阿克顿、摩诺等人以及数量繁多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忠于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声名远播的“兰克学派” 。该学派以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 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国内外史学届先后对他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尤其在兰克去世之后,史学界开始展开关于兰克史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克的弟子兰普勒希特掀起了一场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开始,学术界各学者就针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无数讨论。兰普勒希特指出兰克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继承人。他认为兰克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创建,只不过是实践了德国历史精神的“最伟大理论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而已。之后爱德华·傅特尔指出兰克的史学著作是有倾向的外交报告,并非完全排除了自我;还认为,兰克对政治军事事件过于关注,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而迈纳克试图从直觉的个体论与个体学说的角度来阐述兰克史学方法与其历史理念的内在关系。在迈纳克看来,“个性与个别的发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 ,是最能体现历史主义看待历史的态度的;而兰克在这方面的观点代表了历史主义的顶峰。此外还有方方面面关于兰克及兰克史学的研究讨论,兰克被认作是史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不可否定地位的伟大历史学家。 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尼布尔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标榜,主张务必依靠原始资料,不论问题如何细微,考证必须精详。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兰克产生了巨大影响。1824 年,兰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这部书中关于欧洲统一性的问题、对史料的透彻批判以及他发表的“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叙述”的著名声明,使兰克轰动德国史学界。在这部书中,兰克第一次把尼布尔的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据此对一

钱乘旦当代史学困境

钱乘旦: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利奥波德·冯·兰克(德语: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 每个时代都直接与上帝相关联。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在于产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及其存在。只有从这个观念出发去观察研究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个体生命才有意义,也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所思所为,这样就能发现除去道德观念等恒久不变的主要理念之外,每个历史时代都拥有其特定的趋势和自己的理想。 历史学家的第二项任务,是寻找各个历史时代之间的区别以及前后历史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的进步,不是一种呈直线上升的运动,而更像是一条按其自身方式奔腾不息的长河。万物的造主俯瞰着整个人类的全部历史并赋予各个历史时代同等的价值。启蒙历史观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应该认识到,在上帝面前,各个时代的人是权利平等的。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 “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法宝,因为有了民族国家,西方才走上近代发展的路。可是当全世界都看明白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模仿时,西方人却要告诉其他人:民族国家要不得,应当抛弃!当他们高调谈论‘人权高于主权’时,其实是在 否定民族国家的当代合法性,也就是否定非西方国家的主权独立身份,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西方的霸权。在这个背景下,全球史是有可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所利用的:当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存在时,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提倡全球史,恰恰出自于对西方 中心论的真诚的反思。”

史学概论-庞卓恒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部分名词解释汇编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10.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11.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12.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13.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14.目录学: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15.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16.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17.辨伪学: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8.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

历史主义草稿

历史主义 1.理论解释 18世纪末叶以来,某些史学家和哲学家出于对启蒙时期某些历史观念的怀疑,以及对理性统领一切的现状有所不满。历史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个体化的观察,而个体的本质只有通过一种发展过程才能显现出来。 重视历史的“发展性”,认为事件和事件之间具有相互的连锁关系,整个历史过程有不可分裂的连续性质。了解只是能对全面的了解。 历史的“个体性”,每一时代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史家只有同情的了解,才能体会历史中的内在涵义。 历史知识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指标,借助历史人类可以评价和了解生活的一切,因此社会和个人的经验都可以规范到历史领域中来,也即是说,任何事物的性质都可以由其历史发展的过程来掌握,任何事物的价值可以由其本身的历史来判断。 一方面是一种世界观,一方面又是一种方法论(直觉的把握与体会是历史主义强调治史的基本途径) 2.前代的两种历史观 希腊的自然史观和基督教的末世论史观。

希腊人被自然宇宙的可见秩序和美所吸引,生生灭灭的宇宙规律也就是解释历史的典范。根据希腊人的历史观,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向同一种东西的永恒复归。问逻各斯,而非历史。历史的地位比诗还低。 自公元5 世纪,基督教神学史观颠覆了古典史学中的循环论, 一度独步西方,历史第一次被理解为一个由固定的起点(上帝创世)到终点(末日审判)的线性运动, 指出了历史是一种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运动。把古典史学观念重新引出, 那是要期盼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曙光的来临。 末世目的论时间 西方“末世论”起源于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类历史起源于上帝造人, 终结于末日审判。后来, 末世论,又逐渐演化成这样一种观念: 历史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均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目标一旦实现, 历史就会终结。 有一个确定的出发点和一个最终的、末世论意义的终点。未来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存在于期望和希望之中,我们只能以希望和信仰的方式去了解未来。 近代的历史观持的则是一种现世论的目的性时间观念。 3.发展:

西方史学史

古典史学的传统 1求真探索的精神 2人文主义的观念 3宽宏的历史眼观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局限:1英雄史观;2循环史观,倒退史观;3时间概念不清晰 希腊化时代 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尔密、塞琉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信仰冲突与历史论战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场与信仰冲突密切相关的历史论战,论战首发于路德派弗拉西阿斯牵头集体编写《马格德堡世纪史》,天主教营垒的则以巴洛尼阿斯撰写《教会编年史》作相应的回击,后经加索朋,最后在天主教徒,人文主义者萨皮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那里,以新教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论战的双方——新旧教派都企图以历史为武器攻击对方的谬误,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使研究历史之风盛行起来,并确认“真实才是真理”判断真实的标准由《圣经》转向历史事实,故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博学时代 主要指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在这个时代里,西方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考证方法方面:表现在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称这一时代为博学时代,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时代。 博学史学 博学时代的西方史学,由于宗教改革论战的需要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催生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从而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年代学,世系学,古文字学,故文书学,古钱币学,铭文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的研究十分繁荣,以至被称为“博学史学”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 人文主义时期史学最基本的特征: 1、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 2、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人”和“人事”的观点来考察和叙述历史,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3、崇尚古典文化; 4、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 5、具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人文主义学者首先清算了荒诞的古代故事,继而对文献和史料进行辨伪。 6、试图用社会现象和因果关系的联系解释过去 7、从地域上而言,从意大利发展到欧洲的西北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摘要]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然而在他个人的史学观念中,具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并且随着他史学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将一切归于全能理性的上帝。 [关键词]兰克、兰克史学、如实直书、理性上帝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兰克所创立的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代表着十九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兰克继承了自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将古典史学中的求真精神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收集、整理、辨别史料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发扬了政治军事史这一史学传统,而且为此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史料,推动历史学朝前稳步发展。 而他的弟子H·聚贝尔、W·冯·吉泽布雷希特、G·魏茨和J·惠芝、丁·布克哈特、G·班克罗夫特、阿克顿、摩诺等人以及数量繁多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忠于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声名远播的“兰克学派”。该学派以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国内外史学届先后对他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尤其在兰克去世之后,史学界开始展开关于兰克史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克的弟子兰普勒希特掀起了一场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开始,学术界各学者就针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无数讨论。兰普勒希特指出兰克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继承人。他认为兰克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创建,只不过是实践了德国历史精神的“最伟大理论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而已。1之后爱德华·傅特尔指出兰克的史学著作是有倾向的外交报告,并非完全排除了自我;还认为,兰克对政治军事事件过于关注,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2。而迈纳克试图从直觉的个体论与个体学说的角度来阐述兰克史学方法与其历史理念的内在关系。在迈纳克看来,“个性与个别的发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3,是最能体现历史主义看待历史的态度的;而兰克在这方面的观点代表了历史主义的顶峰。此外还有方方面面关于兰克及兰克史学的研究讨论,兰克被认作是史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不可否定地位的伟大历史学家。 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尼布尔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标榜,主张务必依靠原始资料,不论问题如何细微,考证必须精详。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兰克产生了巨大影响。1824年,兰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这部书中关于欧洲统一性的问题、对史料的透彻批判以及他发表的“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叙述”的著名声明,使兰克轰动德国史学界。在这部书中,兰克第一次把尼布尔的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据此对一系列史家重新进行评价,旨在说明,只有依靠可信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从而成为合格的历史学家。在兰克看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将事实是如何发生的说清楚,所以他的笔下总是很克钊,极少轻加断语,议论是非。 1 Karl Lamprecht,Moderne geschichtswissenschaft,Freiburg im Breisgan:H.Heyfelder,1920. 2 Edwart Fùeter,Geschichte der neuerea Historiographie,München & Berlin,1936,p.543. 3 Friedrich Meinecke,Historicism: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p.504.转引自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正确认识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侯云灏 [郑州大学学报] 时间:2004年10月15日作者:侯云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来源:郑州大学学报 20世纪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民国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时期,传入的内容各有不同,传播的途径、宗旨和目的及其表现出的总体特征也各不相同。关于西学对中学的影响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分歧。梁启超认为:“东学之不如西学,夫人而知矣,何也?东之有学,无一不从西来也。”(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过分夸大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但是,如果对西学视而不见,漠视其影响,显然也不符合事实。如何恰当评价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惟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结合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史学的客观实际,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概括。 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史学,包括世界史、区域史、国别史、编年史等各类史书,内容涉及各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史、立宪史、兴亡史、革命史、独立史、文明史以及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基本上属于西方早期文明史学的范围。从传播途径上说,主要以通过日本作为中介传入的为主。如日本学者冈本监辅著《万国史记》、小川银次郎等著《西洋史要》、本多浅次郎著《西洋历史教科书》、箕作元八、峰岸米造著《欧罗巴通史》、浮田和民著《史学原论》等。也有直接翻译过来,如英国人李思伦白(John Lambert Rees )著《万国通史》(Histo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Nations)、美国人迈尔著《迈尔通史》(Myers' General History)等,总共约二百多种。从整体上看,此期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史地内容杂糅,类似于史地志的书较多;二是以唤起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为主旨的改革史、兴亡史和文明史居多;三是多通过日本这一中介传播过来,这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西方的著作,在经过日本人的翻译改造之后,失去了西方史学原来固有的语境,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日本的痕迹,再传入中国,有的完全走了样,日本人自己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例如,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本持地六三郎著、赵必振译《东亚将来大势论》(原名《支那问题》,又名《日本国民之觉悟》)一书说:“夫支那之将来,即支那亦难以自知,然以今日社会上、政治上腐蚀朽败之现状,而欲望其改弦更张,诚非易言。分裂之势必不能免,其结果也亦未知鹿死谁手。”“分割者一时之势,终必归于统一,所悲者,继而统一之人,非亚细亚人种而斯拉夫之人种。”意思是说,将来灭亡中国的并不是亚洲人、不是日本人,而是斯拉夫人种、是欧洲人。在20世纪初,这种带有日本利益色彩的观点,比比皆是。而国人沈兆huī@①在《新学书目提要》中评论道:“支那之分割,吾知日本且与泰西列强得分羹染指之惠,岂真有爱情于支那乎?吾得而断之曰:‘支那者,支那人之支

东师2018年秋季《西方史学史》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西方史学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希腊神话 答:是以众神居住的奥林帕斯山为中心,通过诸如:开天辟地、诸神产生、神的 谱系、天神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等众多的故事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原始神话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探查出古代希腊人出于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 2.《上帝之城》 答: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基督教历史哲学的思想。该书是为反驳异教徒的攻讦而创作的,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基督教历史哲学论纲。《上帝之城》在内容上分两部分。前10卷反驳异教徒的观点,后12卷确立作者的观点。其主旨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这样,奥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学观念构筑起了自己的历史认识框架。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始有终的,历史始于创世纪,终于末日审判,这样就为历史设定了 一个时间维度。在这期间,历史是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必将迎来一片光明。这种历史观念有别于古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历史倒退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进步因素,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进步观念的形成具有理论启发作用。 3. 人文主义 答: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的涵义相当广泛,主要指一种信念,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其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总之,人文主义是重视现世生活、人的个性、人的

历史制度主义

作者:何俊志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来源日期:2002-5-22 本站发布时间:2009-8-22 10:37:13 阅读量:95次 【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通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但是,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如实记述”,即撰写历史时决不可因政治或 宗教等原因而带有偏见,应做到“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著述的目 的,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要史家不偏不倚地、客观地、通过批判性地检 验史料,就可以发现事实,重建历史真相。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 中写道:“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可是 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 已。”兰克强调,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 追求事实的客观真相,不应褒贬是非,不进行任何价值判断。这样,兰克认为史 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就要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 让史料本身说话。兰克强调,史著是否可信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 作根据;为使所用的史料确实是可信的,就一定要通过周密的校勘和考证,辨别 其真伪。兰克的这些主张,使得他的历史编纂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 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主要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 案及政治家的日记、回忆录等。 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兰克还首创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新方法,他用研究 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在研究班中,学员可在教授 的主持下,围绕某个专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史学家 的培养,仅仅通过讲课是不够的,其不足之处可用研究班的方式来解决。在研究 班中,兰克的学生在史料的鉴别、理解和使用上;在培养不偏不倚的绝对客观态 于沛,郭小凌,徐浩著.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24 再传弟子遍布西方各国,他们大多严格承继兰克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客观主义 视为唯一科学的史学方法,逐渐形成颇有影响的“兰克学派”。他们无论是在德 国,还是在国外,大多是多有成就的史学名家,如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瑞士的布 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德国的吉泽布莱希特(Giesebrecht,1814—1889)、乔治-惠芝(Georg Waitz,1813—1886)、威廉·瓦腾巴哈 (Wilhelm Wattenbach,1819—1897)和济贝尔(SybeI,1817—189s)等。兰克学 派追求原始史料,重视史料鉴别和档案分析,标榜绝对的“客观主义”。西方一 些学者认为,这种客观主义的治史理念,体现了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的精神,成 为欧洲史学的典范。基于此,兰克史学也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但实际上,历史 研究中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历史研究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历史观,历史 观即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外历史学家的共识。 兰克学派 详细内容:(lanke xuepai)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e von ranke,1795.12.21—1886.5.23),生于图林根的维厄,后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古典作品,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1824年他写出并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1494—1514》之后,即入柏林大学任教,在那里担任了近40年的教授,并写出关于英国、

兰克史学--客观主义史学理论

兰克史学--客观主义史学理论 客观主义史学理论主要是指兰克所提出并倡导的一整套的收集、辨别、运用史料的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套撰写历史著作的基本原则 (1)史料批判原则 一是对史料的分类及其各自价值的认定,二是史料考证方法。 其一,史料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他们都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材料来源。 其二,第一手史料主要是指一些客观档案文献、当事人的书信回忆录等。 其三,第一手史料是可信的、真实的,第二手史料是值得怀疑的、需要考证的。 为了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兰克总结出一套史料批判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证”与“内证”。 所谓“外证”,指的是参比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关的史料,不同历史学家的相关著作,以及同时代其他的相关记录等,已确定历史事实。 所谓“内证”,主要是指依据著作内部的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立场等,来鉴别史料的真伪。 (2)“直觉”理解 历史著作的撰写是一个包含历史收集、整理、编排并使之运用于写作的过程。 首先,“直觉”能深入地理解单个历史事件的历史整体;其次,“直觉”能触及单个事件之间的一般联系;最后,“直觉”是历史理解的最高方式,也是其最后方式。 从历史研究的认识的整体个过程来看,史料考证方式和“直觉”这两种方式,都是实现“如实直书”这一历史认识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两者都是客观主义史学的重要的组成内容,都为把“如实直书”这种理想转变为现实坐出了贡献。 (3)客观公正的撰写原则 历史学要成为科学,要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就必然要想办法消除历史研究者的主观性的影响,确保历史著作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针对史学研究存在的主观问题,兰克已经通关史料考证方法,将史料编辑者的主观性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真本人的主观性这一问题了。 具体而言,记在撰写历史著作时,“首先就是不折不饶的而且严格驯服地遵循着他那些权威材料的引导”。 (4)历史研究以政治军事史内容为主 在兰克的观念里,历史著作应该“翔实的探讨每一个处在十分活跃或者霸主地位的国家、政权以及个人”,因为这些国家、政权以及个人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研究者通过研究探究这些政治内容,“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它们的发展方向以及决定它们行为动机的思考观念”,最终更好的解释整个历史。在他看来,历史著作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人物、民族与国家。此外,历史研究需要以确定可信的大量的史料为基础,而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原始文献,因而,这也使倡导史料考证方法的兰克比较容易偏向于以政治外交内容作为历史著作的主题。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化研究、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等。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法宝,因为有了民族国家,西方才走上近代发展的路。可是当全世界都看明白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模仿时,西方人却要告诉其他人:民族国家要不得,应当抛弃!当他们高调谈论‘人权高于主权’时,其实是在否定民族国家的当代合法性,也就是否定非西方国家的主权独立身份,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西方的霸权。在这个背景下,全球史是有可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所利用的:当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存在时,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提倡全球史,恰恰出自于对西方中心论的真诚的反思。” 兰克史学传统 20世纪“新史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学术界已经不生疏。但有一个问题:所谓“新史学”的各流派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充分,一般人也很少意识到。我试图对此进行一下梳理,就必须从兰克说起,因为他是出发点。兰克对西方史学以至于全世界历史学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关于兰克,我们知道什么?很多书都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所谓“科学的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历史看成“科学”,像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一样。既然是科学,就是有规律和内在逻辑的,通过科学手段可以发掘这些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层含义是从方法论角度谈论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能恢复人类历史,做好历史研究。很多人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兰克认为,历史有其发展方向,这一点与西方史学界的先辈们没有很大区别,西方历史学很早就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有发展方向的,从而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想法在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中就存在,认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必然性所限定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目标。按照基督教的思想,人类历史的终极走向是天国,历史是要按上帝意志发展的。理性主义盛行后,尤其是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理性主义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人们仍然认为历史是有固定方向的,其路径早就被设定了,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规律,人类改变不了历史规律,也改变不了历史走向。 兰克在这一点上继承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和黑格尔一样,他认为历史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在西方文明中表现出来。兰克的创造在“科学地”研究历史上,由此他开创了“科学的历史”。在兰克之前,历史学都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但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的方法研究历史、规范其研究方式、把历史学当作一个专业,却是从兰克开始的。之前的历史学著作则比较随意,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是这样。你不知道这些记录的来源和出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也不知道它们运用了哪些史料,或者根本

兰克史学

兰克的“如实之说”与历史哲学 摘要:兰克作为近代史学最重要的史学家,其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如实之说”的治史理念和研究型讨论班级的教学模式。对于“如实之说”所外延出来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们也要加以讨论。本文试图简单的找出兰克的史学外延。 关键词: 如实之说、史料、历史哲学 列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而言,其影响与作用是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的。他所创立的兰克史学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撰史原则仍为今天的史学界所遵循,多年以来人们一直给兰克很高的评价。 一、兰克与史学专业化 史学专业化的前提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当划清界限,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顺利的过程,更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兰克时代之前的史学家往往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史学家,他们一般都是一身几任,当时的史学实际上被视为文学或者历史哲学的附庸。这种状况阻碍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更使得它无法赢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如何使史学赢得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没有可能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崇高的学术地位,到了19世纪已经成了史学家们面前一个突出的也是现实的问题。对于历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而言,大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大学复兴之前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历史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是零星的、孤立的,始终未能成为一种大的气候,历史学也就谈不上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历史学要想乘着大学复兴这股东风为自己赢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进而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和哲学划清界限,就必须让历史学朝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兰克在德意志莱比锡大学,兰克接触到了许多当时著名学者的著作,在广泛涉猎知识的过程中,他读到了当时很著名的史家尼布尔的著作,他对尼布尔的思想和治史方法非常的仰慕。他当时就断言在近代社会中,历史学是可以有地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