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BMJ上刊登了来自“T1D China Study Group”的一项研究成果,报告了2010-2013年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情况。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翁建平教授。

这是一项全国范围内基于人群的1型糖尿病登记研究,包括中国13个地区(图1),覆盖人群占到中国总人口的约10%,调查2010到2013年新诊断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况。

研究主要结果

研究确认了5018名2010-2013年新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1239名患者为0-14岁,1799名患者在15-29岁,1980名患者≥30岁;≥20岁的患者约占65.3%;2755名患者(54.9%)为男性。

13个地区的情况

估计13个研究地区的整体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0.93/10万人年(95%CI 0.90-0.9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95/10万人年和0.81/10万人年,发病率存在差异(P<0.001,χ2=30.43)。

各研究地区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所不同,从成都的0.52/10万人年到兰州的1.57/10万人年(表1)。对于0-14岁年龄组,各地区的发病率也不同,从成都的1.14/10万人年到哈尔滨的3.59/10万人年。0-14岁组的发病率与纬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8,P<0.001),在15-29岁组和≥30岁组未观察到这一相关关系。

不同年龄组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10万人年)如下:0-14岁为1.90 (95%CI 1.80-2.01);15-29岁为1.02 (0.98-1.07);≥30岁为0.51 (0.49-0.53)。表2总结了更细分年龄组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小于1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高峰在10-14岁;而对于年龄大于15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下降。

中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估计

基于13个研究地区的结果,综合考虑影响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和人口数据,估计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0.18-1.84)。0-14岁、15-29岁、≥30岁的发病率(/10万人年)分别为1.93(0.83-3.03)、1.28(0.45-2.11)、0.69(0.00-1.51)。

诊断为1型糖尿病时的情况

整体而言,有4661例新发1型糖尿病通过病历数据库确认,包括1143名0-14岁患者,1664名15-29岁患者,1854名≥30岁患者。

各个年龄组患者中立即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为:0-14岁为98.4%,15-29岁为93.5%,≥30岁为91.5%(P<0.001,χ2=59.76)。

诊断后6个月内,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在0-14岁组最高(92.9% / 51.4%),其次为15-29岁(89.0% / 43.0%),最低的是≥30岁(83.8% / 30.8%)。

结论

过去20年来,中国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但是整体来看,中国依然是1型糖尿病低发病率的国家。研究估计,中国每年约有超过13000名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9000名患者年龄≥15岁。

此外,研究还发现,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纬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北方发病率较高,南方发病率较低;不过高年龄组人群未发现此相关关系。

内容来自糖糖圈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

惊人数据: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按照2010年的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9.7%,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 1.139亿人。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11%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6.5%),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1%,女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为10.3%。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而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过去2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陡然增长的态势。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就已指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糖尿病患者,最纠结的就是每天该怎么吃,为此指南给出了八点建议。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葛声强调,患者要特别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同时保持规律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专家解读: 1. 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 2. 合理饮食,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在 18.5~2 3.9 kg/m2之间; 3. 规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葛声补充道,建议餐餐有蔬菜,深色蔬菜占到1/2以上。 专家解读: 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议餐餐有蔬菜; 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 1/2 以上,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 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的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肉类等食物方面存在误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就有了诸多饮食禁忌”,葛声说,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g-200g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专家解读: 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 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鸡蛋,不弃蛋黄;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次数也各不相同。现谨向您介绍胰岛素的十种用法: 1.一天用一次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其药效持续的时间约为12小时,故一般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注射两次。但若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较轻,仅仅是白天三餐后的血糖较高,而夜间不进食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控制得较好,可于早餐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相反,若患者白天的血糖控制的较好,仅空腹血糖高,如肥胖、晚餐进食过多或清晨时血糖明显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可在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注射的剂量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患者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使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正好出现在早餐前。这有利于患者控制清晨高血糖。 2.睡前用一次中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身体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容易发胖。此类患者若血糖不太高,白天可口服3次双胍类降糖药,以降糖、降脂、降体重,然后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以对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 3.一天用两次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这样使用胰岛素后,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餐后血糖仍然高,可改用诺和灵30R,一日注射两次。 4.一天用两次诺和灵30R或50R:此用法适用于大部分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该制剂为人胰岛素,其优点是:吸收性能好,作用强。患者可根据餐后血糖的高低,适当增减胰岛素R的比例,一般该制剂一天只需注射两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即对午餐后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故午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在使用诺和灵的同时,还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5.一天用3次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血糖很高且初次使用胰岛素、或出现严重感染及刚做过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其优点是:患者可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来调节胰岛素的用量,且用药后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其缺点是:对夜间和清晨高血糖控制不佳。 6.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此用法适用于一天使用两次诺和灵30R的血糖控制不佳者。此用法的优点是: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提高疗效,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早餐、中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可控制两餐后的血糖,用诺和灵30R来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符合人体分泌胰岛素的生理状况。 7.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老年或劳动强度大、饮食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或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的清晨血糖控制不佳者。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作者 优化唐)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 ——优化唐 世界上除了瑙鲁人和印第安人外,我们中国人恐怕最容易得糖尿病。 南太平洋岛国瑙鲁人十个有九个胖,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糖尿病,一度发病率曾经高达60%,是世界之最。美洲皮玛印第安人曾经一半人患上糖尿病,非洲毛里求斯华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统计显示,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糖尿病发病率平均是白人的两倍以上。这些瑙鲁人、印第安人和华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为主。瑙鲁人喜欢吃糯米、喝可乐;我们中国人今天爱吃的土豆和玉米,就是从印第安人那里传来的。如今中国又引进了西方的甜食,这使我们胰腺(特别是胰岛)的负担大大加重,发生退化和增生。大致来说,我们人均吃的粮食是西方人的一到两倍,胰腺增生得比西方人大一到两倍,糖尿病发病率比西方人高出一到两倍。 不过,如果饮食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为主,糖尿病并不会大规模爆发。粗粮的血糖指数并不过高,而且营养较丰富。真正的杀手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糖、精粉和白米。瑙鲁人在过去没有糖尿病,但在二战结束时,引进可乐等垃圾食品后不到二十年,糖尿病大规模爆发,发病率曾经高达60%。美洲皮玛印第安人在过去基本上没有糖尿病,但在大量食用高糖高碳垃圾食品后,糖尿病如期而至。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淀粉加工日益精细,并引入高糖垃圾食品和包装饮料,到2000年代糖尿病开始层出不穷。 二十年前,中国人几乎没有肥胖和糖尿病,何以今天迅速泛滥成灾?难道我们的基因变了?不可能,一个种的基因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根本变化!是生活方式变了。事实上,肥胖和糖尿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主要是饮食方式病! 为什么你母亲有(2型)糖尿病,你容易得糖尿病呢?是因为你们的饮食结构相似,她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吃出来的!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老鼠吃足够多的糖,它就会得糖尿病。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摄入过量的精制糖和淀粉,一二十年后都可以得糖尿病;这个现象叫做“克理威20年法则”。它告诉我们,糖尿病实质上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病。 据估计,中国目前至少一亿以上糖尿病人,为全球之最,发病率已经赶上美国(约8%)。我们的高血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更是超过一亿五千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报告发现,中国人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10%,是世界平均值(5%)的两倍。 中国大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与日俱增,例如,上海的糖尿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1%猛增到今天的10%以上。未来二十年,中国糖尿病将迅速向城镇扩散,并最终到广大农村大规模蔓延。如果不进行干预,2030年整个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将可能高达20%,糖尿病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亿。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目前中国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世界最大的糖尿病人群。中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也就是说,每十名成年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另有16%的人已处在患病的边缘。2006-2015年间,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将耗费中国5580亿美元。理论上目前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的容量为80亿元左右,而未来将超过100亿元。中国巨大的糖尿病药物市场,吸引了诺和诺德、拜耳、赛诺菲?安万特、礼来、默沙东等跨国公司的进驻,这些企业的争夺近年来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糖尿病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全球,除美国为糖尿病大国之外,发达国家中的欧盟和日本的糖尿病发病率近几年来也居高不下。德、英、法、意大利、瑞士、瑞典、比利时和荷兰这8个欧盟最发达国家均为糖尿病高发国,其降糖药销量约占欧洲降糖药市场70%的份额。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东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也同样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人总数已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71%。由此可见,糖尿病发病情况已从原来仅限于发达国家迅速向第三世界国家蔓延,估计全球糖尿病人总数已突破3亿人。按14.09%的平均年增长率来计算,全球胰岛素市场将从2005年的75亿美元上升为2010年的145亿美元;截至2008年,重组基因人胰岛素的国际市场仍被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和美国礼来公司这两大厂商所垄断,其他公司的胰岛素产品所占份额较小;印度与中国已成为两大胰岛素制剂新市场。 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负责展开的关于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正式公布。该调查显示,在20-70岁人口中,我国男性、女性和总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0%、9.5%和10.5%,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2001年、1994年的2倍和4倍。这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专业机构首次公布最新的糖尿病发病情况,结果令人担忧。分析显示,在20-70岁人口中,我国男性、女性和总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0%、9.5%和10.5%,人口年龄标化率分别为11.3%、8.5%和9.6%。男性和女性总人口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4.1%、14.7%和14.4%,人口年龄标化率为13.6%、13.7%和13.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比糖尿病患病率高约40%。另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间分别是16.7%和11.7%,总体患病率为13.7%;人口年龄标化率分别为16.2%和10.4%,患病率为12.7%。分析发现,年龄、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脂、低收入、锻炼少是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胰岛素在对糖尿病治疗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特别的伤害。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是惟一的治疗药物,此外,还有30%-40%的II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必需使用胰岛素,中国城市人口治疗糖尿病直接人均医疗花费为451美元,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花费则高达1694美元。预测算到2025年全球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规模达1.74亿人,中国也将达到2700万人。国内外胰岛素市场规模未来将持续扩大。预计全球每年胰岛素类药物市场规模增长将达25%以上。由于胰岛素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由于生产工艺壁垒导致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全球寡头垄断,行业内的生产厂家属于垄断竞争,对购买者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同时又为新进入者构筑了很高进入壁垒,行业内少数几家厂商将享受垄断利润。糖尿病患者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由于进口药品和合资药品价格普遍明显高出同类国产药,因此,国家出于削减医保支出的需要,将大力促进"多用国产药品"。目前国内市场多被国际巨头诺和诺德公司控制,国家的大力扶持将使得国内公司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在当前形势下,我国胰岛素行业的投资潜力如何?存在哪些投资机会?前十大优秀企业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北京华经视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医药商业协会、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胰岛素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以及对行业内企业调研访察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数据,对我国胰岛素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胰岛素前十大企业的研发、产销、战略、经营状况等。报告还对胰岛素市场风险进行了预测,为胰岛素生产厂家、流通企业以及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欲在胰岛素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中国胰岛素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WHO新共识将糖尿病分为6个亚型(表1),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主要为T1DM、T2DM、混合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4个亚型。相较1999版有较大改动的主要有,(1)T1DM:既往分为自身免疫型(1A 型)和非自身免疫型(1B型),新分型认为该分类缺乏临床意义予以取消;新增暴发性T1DM,该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亚洲东部,虽常见于成人但儿童也有报道,其临床特征包括突然发病、高血糖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少于1周)、几乎没有C肽分泌、DKA、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多阴性、血清胰酶升高、发病前经常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8]。(2)混合型糖尿病: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酮症倾向性T2DM,儿童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少见[9],酮症倾向性T2DM,非洲裔相对高发。(3)未分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二: 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三: 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四: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五: 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上述就是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对1型糖尿病如何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相关介绍。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外还可以选择科学有效的疗法。在此推荐: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临床上运用干细胞进行微创操作,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胰岛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量分泌不足或不能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继而全身性器官受损和代谢功能紊乱,随之产生各种并发症。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糖尿病临床康复。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文章目录*一、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二、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三、调整胰岛素剂量的4个注意事项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1、健康人胰岛素需求量一般每天不 超过每公斤体重1单位,大多数病友为每日40~50单位胰岛素。 2、初诊1型糖尿病病友每日胰岛素剂量可考虑从0.5~0.8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 量约为30~48单位。 3、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者联合胰岛素(尤其是基础胰岛素),可考虑从0.1~0.2单位/体重(公斤)开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量约为6~12单位。一般可根据病友起 始胰岛素治疗时的血糖水平确定。糖化血红蛋白8 0=“” 0=“”1=“”8.0%者从0.2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也可根据空腹血糖水平确定,如空腹血糖为10.0mmol/L者,起始基础胰岛素为10单位。 4、血糖很高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如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不降,可增加次数,改为:①早餐、中餐前用诺和灵日,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用同样剂量,血糖达标。②睡前用长效来得时胰岛素, 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诺和锐。③三餐前和睡前4次短效胰岛素: 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④- 日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

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最近两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首先要控制在7%以下,进一步达到6.5%以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说明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2、空腹血糖异常 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毫摩尔/升左右。若空腹血糖异常往往需要调整睡前的胰岛素剂量。 3、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控制在8.0毫摩/升左右。餐后血糖升高大多与进食过多或餐前胰岛素剂量不足有关。 4、发生低血糖 若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出冷汗、心悸等),有条件的话,应及时检测血糖并进食,在饮食与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应减少胰岛素的 剂量。 5、饮食和运动变化 糖尿病患者规律饮食和运动是很重要的,饮食和运动发生变化,就需要相应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特别是在减少进食或运动量 增加时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6、合并其他疾病 当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时,血糖常会有波动,需通过血糖检 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特别是在合并感染的情况下,血糖会难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 ......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85281462.html,/html/paper/1004-7484/2011/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近1/1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习题以及答案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习题 1、(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正确答案:B 2、(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正确答案:ABCDE 3、(单选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主要管理对象为: A.1型糖尿病患者 B.≥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C.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D.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正确答案:B 4、(单选题)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是: A.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戒烟戒酒、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按摩理疗、血糖监测 C.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按摩理疗、教育及心理治疗 D.健康教育及心理改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正确答案:D 5、(单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检测前应用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皮肤穿刺 B.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依据 C.采血部位常采用指尖、足跟两侧等末梢毛细血管全血 D.便携性血糖仪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校准正确答案:B 6、(单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 ) Kg/m2: A.≥28 B.18.5-23.9 C.24.0-27.9 D.17.0-18.5 正确答案:B 7、(单选题)糖尿病确诊方法是: A.血浆胰岛素水平测定 B.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C.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D.血浆C肽水平测定正确答案:B 8、(单选题)以下关于随机血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B.可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C.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糖≥11.1 mmol/L可诊断糖尿病 D.也可用来了解患者目前血糖控制情况正确答案:B 9、(多选题)下面关于糖尿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缺陷 B.病程久了一定会发生并发症 C.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D.以高血糖为特征 E.一定超重或肥胖正确答案:AD 10、(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 A.身高 B.体重 C.BMI D.腰围 E.足背动脉搏动正确答案:ABCDE 11、(单选题)请判断下列哪种情况是空腹血糖受损(IFG): A.空腹血糖5.8mmol/L,OGTT2h血糖7.6mmol/L B.空腹血糖6.5mmol/L,OGTT2h血糖10.6mmol/L C.空腹血糖5.6mmol/L,OGTT2h血糖12.2mmol/L D.空腹血糖6.2mmol/L,OGTT2h血糖7.5mmol/L 正确答案:D 12、(单选题)下列哪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A.葡萄糖耐量减低 B.胰岛素作用下降或/和分泌不足 C.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D.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正确答案:B 13、(单选题)下列空腹血糖哪个在正常范围(mmol/L): A.5.0-7.0 B.3.9-6.1 C.2.0-3.6 D.6.1-8.0 正确答案:B 14、(多选题)以下属于WHO(1999年)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的是:A.1型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特殊类型糖尿病 E.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正确答案:ABCD 15、(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2009(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摘要】糖尿病在我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随着近些年来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总数处于国际首位。糖尿病是在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之后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非传染性且慢性发展的疾病。我国对糖尿病的 流行病学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虽然诊断标准出现了变化,可糖尿病的上升趋势却未改变,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为12%左右,大概患病人数高达1.15亿人。当前,糖尿病和 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以 及经济负担,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管理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以 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增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增,导致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2017年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上的成 人糖尿病患者共有4.26亿,预计占总人数的8.8%;而我国的患病总人数高达1.15亿,居于 国际首位,占国际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出四分之一,且这个数据还在上升,预测到204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将会上升到1.2亿人。我国不仅糖尿病患者人数惊人,并且患病率 在高处国际水平,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17年的患病率为10.9%。糖尿病的流行为我国社会以 及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我国在2017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高达八十四万人,而小于60岁 年龄的患者占33.8%。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依然经受者严峻的挑战。 1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性病学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包含微血管并发症与大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残疾、出现 死亡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带来的危害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为人们的全身脏器造成损害,从而 使其功能出现逐步的减退。为此,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加强了解至关重要,但是,因 为并发症的出现和很多因素有关,包含了,年龄、遗传、血糖控制水平、性别、其他的心脑 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程等,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流行学的调查时,难度较高,不 仅应该调查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明确判断并发症的含义与辨别。现阶段,我国仍旧缺少设计 较好的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调查资料。 1.1糖尿病视网膜出现的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导致的病变是造成患者实名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1.5%的Ⅰ型糖 尿病与36.7%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为35.3%,包含了背景视网膜发生的病变、增生性视网膜实现的病变、失明、白内障;当然Ⅱ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随着年龄 以及病程的上升而增长。除此之外,我国糖尿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病率体现出了区域性差异,城市低于农村,南方低于北方。 1.2糖尿病引发的肾病 糖尿病并发症肾病是导致肾功能出现慢性衰竭的重要因素,患病率较高的区域就是亚太地区。相关研究显示,34.6%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肾脏并发症,而Ⅰ型患者的出现率为23.5%,Ⅱ 型患者为35.7%。 1.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神经病变 病人在患有糖尿病后十年以内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几率和病程有着直 接联系。如果吸烟的年龄超出40年且血糖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的患病率 会更高。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组织出现病变的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杨文英 图1 中国≥20岁成年人中的年龄特异性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该图显 示了各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中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图A)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图 C)。图B和图D分别显示了男性和女性中总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粗患病率 和年龄标化患病率。总糖尿病包括既往诊断的糖尿病和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被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I型柱表示95%可信区间。 p65 (杨文英等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成员中国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 摘要 背景由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快速改变,有人担心糖尿病有可能成为流行性疾病。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研究,以估计中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患病率。

方法这项研究使用了一个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其中包括来自中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的46239名成年人。经过一夜禁食后,参与者接受了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研究者)测定(参与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2小时葡萄糖水平,以识别未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既往诊断的糖尿病是根据自我报告确定的。 结果年龄标化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包括既往诊断的糖尿病和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在男性中为10.6%以及在女性中为8.8%)和15.5%(在男性中为16.1%以及在女性中为14.9%),据此推算,(中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年龄为20~39岁、40~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分别为3.2%、11.5%和20.4%)和体重的增加[在体质指数(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18.5、18.5~24.9、25.0~29.9和≥30.0的人群中分别为4.5%、7.6%、12.8%和18.5%]而增加。城市居民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居民中的高(11.4%对8.2%)。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高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在男性中为11.0%对3.2%,以及在女性中为10.9%对2.2%)。 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糖尿病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并且需要(制定)针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11T11:00:58.8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作者:黄俭美唐知音 [导读]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黄俭美唐知音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也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应引起政府、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对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预防对策作一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现状;预防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36-01 引言:糖尿病这一代谢性疾病已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的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如不加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合理的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危害。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现状 近30年,我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1979年至1980年中国大陆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7%(全国14省市30万人流行病调查数据),1994年至1995年全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5%(全国19省市21万人流行病调查数据)。2007年至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杨文英教授牵头组织的全国14个省市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2013年IDF推测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840万,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发表在JAMA上的文章显示,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糖尿病前期达50.1%,推测中国大陆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1.13亿,糖尿病前期总人数达4.934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主要为2型糖尿病,约占总数的90%,1型糖尿病在我国约为5%,特殊类型糖尿病不足1%,城市妊娠期糖尿病接近5%。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其他特点包括: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994年至1995年的流调资料显示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是农村的3倍;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未诊断的糖尿病达60%,2010年为70%,而2013年IDF 推测世界平均状况未诊断的糖尿病为46%;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2007年至2008年的数据显示,男性糖尿病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我国糖尿病患者肥胖和超重程度低于欧美国家,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约在25kg/m2,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平均BMI30kg/m2的水平;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虽然临床上儿童2型糖尿病人数在增加,但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200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5~17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分型)标化患病率为1.9/1000,无性别差异,中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糖尿病低龄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2.影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因素 近3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导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膳食结构改变: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陆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逐年减少(1982年为689.2g/d,至2002年为402.1g/d),脂肪摄入却逐年增加(1982年为48.1g/d,2002年为76.2g/d);摄入食物能量密度高,纤维素低。据欧美等国经验,这种膳食变化将促进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第二,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如从事体力活动的工作减少或工作强度降低,静坐时间增加(长时间坐在电脑及电视前),出行方式改变(主要交通工具已从自行车变为汽车),农业现代化使从事农业劳动的强度大幅减少,以及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劳动强度也大幅度降低。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第三,农村人口城市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2000年为36.2%,至2010年已达49.68%。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伴随的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必然导致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3.糖尿病防治的对策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主要措施是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控制体质量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定期检查血糖,密切关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病、血脂紊乱等)并适当治疗。对肥胖或超重者目标BMI 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质量至少减少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min/周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相对风险降低28%~63%,最具代表性研究也是最早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是为期6年的我国大庆研究,可使IGT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42%。大庆研究的23年随访结果2014年发表在Lancet上,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IGT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药物干预研究,包括二甲双胍(DPP研究,3年,风险降低31%)、阿卡波糖(STP-NIDDM研究,3年,风险降低25%)、奥利司他(XENDOS研究,4年,风险降低37%)、曲格列酮(DPP研究,3年,风险降低75%)和罗格列酮(DREAM研究,3年,风险降低60%),研究时间1~4年不等,糖尿病相对风险降低26%~75%。但是药物干预2型糖尿病缺乏长期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的证据,因而药物干预尚未在各国的临床指南中被广泛推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目前也不推荐使用药物干预的手段预防糖尿病。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年化和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形势非常严峻。在我国1亿多糖尿病患者之中,近60%未被诊断,而被诊断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60%~70%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