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学案

第三章学案

第三章学案
第三章学案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和巩固初中学习过的金属的化学知识

(2)、了解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

(3)、了解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金属性质的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2)、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今后学习的全过程中,发挥科学思想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钠与空气反应的产物的不同

教学难点:钠、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五千年前,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温可以燃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为什么呢?

【合作探究】P46【思考与交流】金属的共同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图3-2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一)、金属钠(Na)

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演示】 [实验3-1]:,并观察图3—4。

(1)、通过实验的观察,你能不能简单描述出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2)、放置一会儿,新切开的钠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白色)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演示】[实验3-2]:

(淡黄色)(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总结】

①.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要注意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保存钠时应隔绝空气。

③.在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氧化钠中为—2价,过氧化钠中为—1

价,初步推断过氧化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钠与氯气反应: ;

(3)钠与硫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现象】 ;

【科学探究2】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实验现象】 .

(二)铝与氧气的反应: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日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银白色金属②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③熔点低于100℃

④密度比水小⑤热和电的良导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钠离子的性质是()

A、有强还原性

B、有弱氧化性

C、有碱性

D、比钠原子稳定

3.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

4. 4.6g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7.0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 )

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Na2O2和Na2O D.无法确定

5.将一小块钠在空气中久置,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变成白色粉末,其过程为:光亮的钠表面很快变暗,然后变成白色固体,再形成小液滴,随后变成块状固体,最后变成粉末状固体。发生了如下变化,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变暗:Na 与氧气反应:;

变成白色固体: Na2O 与水蒸汽反应:;

形成小液滴: NaOH吸水变成NaOH溶液,

变成块状固体: NaOH 与CO2和水反应:;

变成粉末状固体:Na2CO3.10H2O失水风化:;理论上讲,Na2O更易与CO2反应,但是因为空气中CO2浓度太小,所以Na2O优先与水蒸汽反应。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如钠等)和水的反应;认识铁的化学性质并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2)、初步学会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

(3)、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4)、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探究性学习,观察能力及其抽象概括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化学现象和本质的辨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2)、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严谨求学,努力探索等的优良品质。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和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铁的化学性质并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铁、铝、铜与冷水、热水几乎是不反应的。那么是否所有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

一、金属与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探究实验3-3】当金属钠遇到水

【实验目的】

①、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②、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揭示物质的性质;

③、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

等物理性质;

④、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①、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

原瓶。观察切面的颜色、光泽。

②、在小烧杯中加一半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盖上

玻片,观察实验现象。

请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填入下表:

请写出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思考】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原因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钠排在铜的前面,那么金属钠能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补充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烧杯中加入约20ml的CuSO4溶液,将切

好的钠投入到其中,盖上表面皿,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Na优先与溶剂水反应,生成的产物NaOH

再与溶质CuSO4反应,故该实验的启示是:

(1)、物质与溶液反应,要考虑溶质同时也要考虑溶剂。

(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来”的规律要把钾、钙、钠等活泼金属除外。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

; .

【问题讨论】:

(1)、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

(2)、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钠大,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

(3)、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2、铁与水的反应:

[ 科学探究 ]演示课本装置的实验。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化学方程式

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

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思维拓展】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其它金属和水反应的方程式。

.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放入盐酸中,观察现象完成下表:金属现象化学方程式

铜没有明显变化

铁产生大量的气泡,形成浅绿色的溶液

镁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锌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小结: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 >

【学生思考】如果把金属钠放入盐酸中的现象是什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何?

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当堂检测】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2Na +2H+ ==2Na+ + H2↑ B.2Na+2H2O ==2Na+ +2OH-+ H2↑

C.2Fe + 2H+ ==2Fe3+ + H2↑D.Na2O2 + H2O ==2Na+ +2OH-+ H2↑

2.下列微粒中,只有氧化性的是()A.Fe B.Fe2+ C.Fe3O4 D.Fe3+

3.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HCl B.K2SO4 C.CuCl2 D.饱和NaOH溶液4.由Zn、Fe、Al、Mg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H2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Zn B Fe C Al D Mg

5、在常温下,Fe与水并不起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可发生反应。应用下列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请回答该实验中的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并指明该氧化还原反应的还原剂是,氧化剂是。(2)实验前必须对整套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操作方法是

。(3)圆底烧瓶中盛装的水,该装置受热后的主要作用是;

烧瓶底部放置了几片碎瓷片,碎瓷片的作用是。(4)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点燃的顺序是,为什么?。(5)干燥管中盛装是的物质是,作用是。(6)试管中收集气体是,如果要在A处玻璃管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该气体进行,方法是。

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铝与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初步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多角度地理解,提高对各种化学量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2)、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综合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题格式、方法、思维过程的规范化要求、示范和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各物理量间的换算及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有没有那种金属能和碱反应呢?

一、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合作探究】

【实验3—4】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现象:两支试管中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 【自主学习】通过以上的学习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思考】2CO + O2 == 2CO2这个反应方程式表示哪些意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之比,等于之比,在同一条件下也等于之比。

【例1】:P52,分析总结计算步骤。

【例2】:实验室欲制备一定量的氯气,现有2.61g MnO2和12mol·L-1的浓盐酸50mL,理论上可制得标况下的氯气多少升?(M MnO2=87g·mol-1)

[分析]初中化学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都是已知一种反应物的量求另外一种反应物的量或生成物的量;而本题是已知两种反应物的量求生成物的量,必须判断哪一种反应物过量,用完全反应的反应物来计算。

【当堂检测】

1.用铝箔包裹着

2.3克金属钠投入到足量水中,理论上可以收集到氢气物质的量为()

A.0.05mol

B. 0.2mol

C. 大于0.05mol小于0.2mol

D. 无法判断

2.下列各组物质相互反应时,改变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的质量比,生成的产物也不会改变的是()A.钠与氧气 B.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

C.碳与氧气 D.钠与水

3、下列有关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作还原剂,氢氧化钠作氧化剂

B.铝被氧化为Al3+,水被氧化为氢气

C.有1mol铝参与反应,转移3mol电子

D.有1mol铝参与反应,产生3mol氢气

4.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盐酸,第二份加入足量的烧碱。若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A.1:1 B.2:3 C.3:2 D.1:6

5.(1)物质的量分别为0.2mol的Na、Mg、Al分别与100mL1mol/L的盐酸反应生成的H2在

相同状况下的体积比为,

(2)等质量的Na、Mg、Al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标况下H2的体积比为。

(3)Na、Mg、Al与盐酸反应生成等质量的H2,消耗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跟踪演练

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银色漆颜料⑤明矾净水⑥明矾与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⑦易拉罐⑧用氢氧化铝凝胶制胃舒平药品⑨包装糖果和食品()

A.③⑤⑧⑨ B.⑥⑧⑨ C.③⑤⑨ D.③⑤⑥⑦⑧⑨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钠与水的反应:Na+H 2O Na++OH-+H2↑

B.钠投入盐酸中:2Na+2H+2Na++H 2↑

C.固体氢氧化钠投入到盐酸中:H++OH-H 2O

D.钠投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2Na+Fe2+2Na++Fe

3.用1L1mol·L-1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

之比约为 ( )

A.1:3 B.2:1 C.2:3 D.3:2

4.将金属钠投入有5 mL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 B.有气体产生

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产生 D.溶液变浑浊

5、金属钠分别与下列物质的溶液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

A.K2SO4 B.NaHCO3 C.BaCl2 D.CuSO4

6.含MgCl2、KCl、Na2SO4三种溶质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l-为1.5mol,K+和Na+共1.5mol,Mg2+为0.5mol,则SO42-的物质的量为 ( )

A.1mol

B.0.5mol

C.0.25mol

D.0.15mol

7.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2的量,前者与后者的关系为()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8.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72-和Pb2+,则将1molCr3+氧化为Cr2O72-所需的PbO2物质的量为 ( ) A.3.0mol B.1.5mol C.1.0mol D.0.75mol

9、有一块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钠,质量是10.8g。将它投入到100g水中完全反应后,收集到0.2g氢气,试计算。

?未被氧化的金属钠的质量是多少克?

?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的质量是多少克?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

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6mol·L-1的盐酸,其他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填写好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放入的试剂是_____ ____,

烧瓶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烧瓶C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_,

在试管D中收集到的是______ ________。

(2)实验时,U型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 _____,

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________ 。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_____________。

(4)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为了安全,在E管中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

E管中的反应开始后,在F出口处应___________ _____。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掌握Na2CO3和NaHCO3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热稳定性,从而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金属,知道多数金属单质都可以转化为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但它们的组成不同,甚至化合价的变化都可以使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巨大的差异。化合物种类繁多,所呈现出的性质千变万化,为我们呈现琳琅满目、难以穷尽的世界。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 氧化钠

阅读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并完成下列空白:

(1). ();()

( 2). ;

(3 )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请写出:

Na2O + 2HCl=== ;Na2O + CO2 ===

2.Na2O2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②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1】:滴水生火:往包有少量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现象。

【实验2】吹气生火:用细长玻璃管向包有少量Na2O2粉末的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实验3】教材实验3—5.观察现象。

【分析】在这两个反应中,Na 2O 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 2O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并且常温下就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因此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的供氧剂。

【思考】过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吗? ;

请试着写出反应的方程式。Na 2O 2+2HCl=== 。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观察、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思考讨论】猜想假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提示可从溶于水、具有热稳定性、可与酸反应、可与碱反应、可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等方面思考。

【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为:?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约1克); ?滴入1mL 水,振荡,用手摸试管底部,观察现象。

?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 实验探究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学生阅读】 图3-1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实验装置图,并思考:与实验室制备什么气体的反应装置相同?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热稳定性: ; 。

实验探究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气球实验:在两支相同体积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等体积同浓度的稀盐酸(盐酸过量),将两个各装有等质量(约0.2g)的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上,同时掀起气球。

(1)现象:;

(2)与HCl反应的剧烈程度:;

(3)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思考探究】:

(1)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量的关系;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各消耗稀盐酸的量的关系。

(2)为什么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比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更剧烈?

【结论】:

(1)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量;

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多;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消耗稀盐酸的量,碳酸钠是碳酸氢钠的。(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

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则一步:。

【回忆思考】初三讲溶洞里的钟乳石形成原理,如果往饱和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是否会发生反应?有何现象?

【练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共性和差异性

【当堂检测】

1.过量的NaHCO3和Na2O2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充分混合加热后,最后排出气体,

残留的固体是()A. Na2O B.Na2CO3

C.Na2O2和Na2CO3 D.Na2O2和Na2O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B.Na2CO3比NaHCO3稳定

C.Na2CO3和NaHCO3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D.物质的量相等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得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

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C.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

D.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4.有两包白色粉末,只知分别是K2CO3和NaHCO3,请你写出鉴别方法

(1)。

(2)。

(3)。

5.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①A中现象是____ ____;②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 _____;

③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④D中现象是___ _______;⑤E中收集的气体是___ ______;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焰色反应及其应用。

(2)、明确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以Al2O3、Al(OH)3的两性为例]。

(3)、了解Al2O3、Al(OH)3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判断两性化合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设计实验中去。

(2)、掌握正确的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3)、自主-探究-体验-合作,对问题的过程进行理性思考。

(4)、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灵活控制变量进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氧化铝两性到预期氢氧化铝两性并验证,加深对化学的元素观和分类观的认识。(2)、分析铝的存在形式之间的转化,学会辨证和发展地认识事物。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Al2O3的两性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教学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的探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炒菜的时候,偶有食盐溅在煤气火焰上,火焰呈黄色,这在化学上我们叫做焰色反应

一. 焰色反应:

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阅读】教材图3-14金属的焰色反应

【演示】教材实验3-6

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为:①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②蘸取溶液(沾取固体)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③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如不能灼烧至原火焰色,则需再酸洗,再灼烧);若是检验钾元素,还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

【思考】

(1)、铂丝为什么要用盐酸洗涤? ;(2)、为什么要用蓝色钴玻璃观察钾的焰色? ;(3)、焰色反应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但焰色反应只是一种现象,而且焰色反应中只认,不认元素的存在形态。

二、氧化铝

【自主学习】

(1)、物理性质:硬度 ,熔点 , 于水.

(2)、化学性质:

与HCl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与NaOH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3)用途①②③

【思考】:

(1)氧化铝与酸反应体现它的碱性,与碱反应体现它的酸性,象Al2O3这样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呢?

(2)如何除去MgO中混有的Al2O3?

三.氢氧化铝

1.氢氧化铝的制备

【实验3-7】

(1)现象:;(2)化学方程式:。

2.氢氧化铝的性质

(1)氢氧化铝的两性

【实验3-8】取一些上面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两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中加入2 mol/L盐酸。往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 NaOH,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相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为: ;

【自主学习】:

①. Al2O3和Al(OH)3既可以与反应,又可以与反应,它们分别

是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②.在MgCl2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现象为,继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现象为;在Al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现象为,继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现象为 ;

③.治疗胃酸过多的胃药中有的含有氢氧化铝,为什么? ;

④. 氢氧化铝能起净水作用,为什么?。(2). 氢氧化铝的不稳定性: .

【思考探究】“铝三角”关系:(写出有关方程式)

Al3+ Al(OH)3 AlO2—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有金属单质才有焰色反应 B.只有金属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C.只有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D.只有金属离子才有焰色反应

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是()

①NaHCO3 ②Al ③Al2O3 ④Al(OH)3 ⑤AlCl3 ⑥CuO ⑦AgNO3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⑦

D.全部

3.实验室需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了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A.NaOH溶液 B.Ba(OH)2溶液

C.盐酸 D.氨水

4、向Mg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 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象中, 能正确表示上述

反应的是(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 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5.某混合物A,含有KAl(SO4)2、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I、II、III、IV四步中对于溶液和沉淀的分离采取的方法是。(2)根据上述框图反应关系,写出下列B、C、D、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

沉淀固体B ;C ;沉淀D ;溶液E 。(3)写出①、②、③、④四个反应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必修I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的常见三种氧化物。

(2)、掌握铁的两种常见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制备原理,

(3)、掌握Fe3+的氧化性及检验方法,明确Fe3+与Fe2+的相互转变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两种常见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制备原理

(2)、Fe3+的氧化性及检验方法,Fe3+与Fe2+的之间转变。

教学难点: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分析Fe3+与Fe2+的转变并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居第四位。铁的用途非常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铁的身影,我们人体内也不能缺少它。

一、铁的氧化物

比较这三种氧化物的组成和性质如下:

二、铁的氢氧化物

【实验3-9】:

(1)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加入少量FeCl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

(2)另取一支试管加入FeSO4溶液,将NaOH溶液用长滴管插入FeSO4溶液液面以下,挤出NaOH溶液

观察、记录:

1

2、铁的氢氧化物相互转化:

【思考】根据以上的学习思考我们制取Fe(OH)2应注意什么问题?实验时如何操作?

制备Fe(OH)2的步骤为:

(1)、使用新配制的FeSO4溶液和NaOH溶液;

(2)、把配制溶液用的蒸馏水事先加热煮沸一下;

(3)、如果在试管中FeSO4溶液液面上预先注入一层植物油,则生成的Fe(OH)2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4)、加入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尖端插入试管中油膜以下压挤胶头使NaOH与FeSO4溶液混合。

【例题】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的方法。

(2)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可采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自主练习】在如图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

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3、铁的氢氧化物跟酸的反应:

【自主练习】写出Fe(OH)2、Fe(OH)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4、铁的氢氧化物不稳定分解:。

【小结】完成下列表格:

三、铁盐和亚铁盐

1.Fe3+的检验

【探究】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和Fe3+。

【学生讨论】

步骤:向分别盛有少量 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KSCN 溶液,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

2.Fe3+的氧化性--- Fe与Fe的转化

【科学探究】教材中科学探究。

实验1、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还原铁粉,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自主练习】

(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Cl3溶液与铜反应制作电路板的原理:。

结论:

3.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溶于水后发生了如下的电离:,而电离出的AI3+又发生如下的水解平衡:,生成的Al(OH)3 为胶状物,具有吸附水中悬浮杂质的作用,将水中悬浮杂质吸附后,沉积降落到底部,很好地起到了净水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3.1温度学案

3.1 温度 【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和摄氏温度,能估计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2、会表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体温计与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温度计、摄氏温度 活动一:观察与描述 1、P47想想做想做。取口服液空瓶一只装满食用油,将细塑料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如何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物体温度高低?其中运用了什么道理? (小瓶置入热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高,小瓶置入冷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低。) 2、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描述温度计的刻度特点、构造特点。 活动二:阅读回答。 1、阅读教材P48摄氏温度。回答并在整理:摄氏温度如何规定的? 2、先阅读P48小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二、温度计使用 活动三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和。 2、下图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温度的一些正确或错误的方法,请按照正确的做法D、F测出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 E错误 F正确 G错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D正确

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时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视线 三、体温计 观察体温计的结构,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填入下表中 名称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 相同点 不同点 教材P52动手动脑学物理 【检测】 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较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B.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不同 C.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D.冰的温度一定是0℃ 2.如图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测量的范围是35~42℃ B.体温计能准确到0.1℃是因为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某人的体温是38℃,属于正常体温 D.体温计上缩口的作用是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某电视台气象播音员说:“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张红同学说:“这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 5.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 制成的。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 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 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2)(3)(4)所示,其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5.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6.血浆(plasma) 7.血清(serum)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9.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10.血量(blood volume) 11.血型(blood group) 12.ABO 血型系统(ABO bood group system) 13.红细胞渗透脆性(RBC osmotic fragility) 二、填空题 14.正常人血浆的pH 值为,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的比值。 15.根据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和等三个阶段。 16.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当血小板数减少到以下时,可出现紫癜。17.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统一命名。18.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都需要的参与。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性凝血和性凝血两条途径。19.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和。 20.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四种血型;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和两种血型。 21.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它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22.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这种形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

§3.1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前预习导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掌握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难历程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其趣味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三、自主学习、主动落实学案 一、力和力的图示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 (1)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 (2)运动状态的变化:只要物体运动的.改变了,不管是其还是其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矢标性: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6.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线段是按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表示力的大小. 7.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只表明物体在这个上受到了力,不严格表示力的大小. 思考讨论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共有几种可能情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实习生姓名实习学校实习班级高一年级班 原任课教师本校指导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课时课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 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 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 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 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 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

必修三unit1导学案3(最新整理)

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Guidance 3 to SS’ Studying 1.learn language points of A Sad Love Story and master them through practice 2.master 19 key words , 14 phrases and 5 difficult points 一.课前预习:学会12 个单词,5 个短语,熟读P7 A Sad Love Story 1.单词表上12 个词1 worldwide 2 fool 3 permission 4 fashion 5. apologize 6.obvious 7.remind 8.forgive 9.wipe 10.drown 11.prediction 12.parking 2.生词表上短语5 个:1 turn up 2 keep one’s word 3 hold one’s breath 4 set off 5 remind…of…二.难点聚焦:5 个 A.P15, L16--a bit thinner L17—much happier 比较级的构成和比较级的修饰词——“一些很多相当远,甚至还要多一点” 1.她越来越健康,她比我们开心得多。 2.小李很聪明,小张远比他聪明。 3.你不戴眼镜看起来好得多。 B.P14,L 2—look forward to sth/doing sth look forward to 意思是,其中的to 是词性,后接动词时用. 1.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now. 2.我期盼你早点回来。 3 我们期盼的考试到来了! C.P14 首句:a week later, …he felt happier. later…后,…以后/late 晚点,迟到 1.飞机晚点了三个小时。 2.三年后,他失败了。 D.It will be/take +时段+before+一般现在时句子—要过一段时间才能… It was/took+时段+before+一般过去时句子—过了一段时间事情发生了 1.过了三年,他们结婚了。 2.要过半年,我们才是高二学生。 3.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康复。 E.确定more than/rather than/other than 的词义 more than:other than:rather than:三.知识网络构建:4 类 1.the other day: 过去时常用的时间词: 2.cut down 词义: 其他和cut 有关短语 3.before long: long before: 4.marry 有关短语: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力的作用是相互学案

§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导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在研究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导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导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前置作业】 1、力是对的作用,有力发生时一定有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称做,受到力的物体称做。例如:手提水桶。手是物体,水桶是物体。 练习:(1)、“孤掌难鸣”这句成语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 (2)、用脚踢足球: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2、在物理学中,通常把力的、和称为力的三要素。 【活动过程】 用手拍桌子,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公路上一车失误撞上另一辆车,两车为什么都会损坏?游泳时,手向后划水,人却向前运动,为什么? 活动一:探究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1.自主或合作体验:(1)用手压铅笔尖;(2)如图8-35所示,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现象。 (1)如图8-34所示,用手压铅笔尖,手的感觉是。当你用手压铅笔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手会觉得疼,是因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现象1:。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现象2:。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实验:如图8-36所示,你会看到。如图8-37所示,看到的现象是。 3.分析上述体验和实验的结果,归纳出这些不同情形中的共同点,然后完成下面空格: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即力的作用是的。 练习:一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列哪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电灯的重力;电灯对电线的拉力;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活动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特点 实验:水平方向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你看到的现象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力的方向。 用手拍桌子受力物体是,同时手会感到疼的受力物体是;说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填“同一物体”或“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小组讨论总结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

必修三第一章检测题(教师学案)

组题人:审核人:审批人: 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必修三第一章检测题 (全卷满分100分,检测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B ) A.植被和气候 B.气候和地形 C.地形和水文 D.土壤和植被 2.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 B ) 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B.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3.我国是世界上区域差异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正确的是( B ) A.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B.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C.历史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作用差异较大 D.历史上我国战争、自然灾害等频繁发生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有“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4~6题。 4.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D ) A.纬度差异较大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5.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D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6.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B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回答7~9题。 7.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农业发展与分布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中部经济地带商品粮基地数量最多, 故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 B.西部经济地带有三大牧区,在我 国畜产品中占主要地位 C.东部经济地带各省市都临海,是 我国的海洋渔业基地 D.三个经济地带都有商品粮和商品粮 基地分布 8.下列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工业发展与分布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全部集中在东部 B.东部经济地带工业最发达、中部地带工业基础最薄弱 C.中部经济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比较发达 D.东部以轻工业为主,中部以重工业为主,西部以能源工业为主 9.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特点不同,表现在( C ) A.东部交通便利,不存在交通运输紧张状况 B.东部以海运为主,中部以河运为主,西部以公路运输为主 C.中部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D.铁路、公路线路密度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10.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属于资源型、科技型、资源与科技混合型的国家分别是( D ) A.沙特阿拉伯、美国、法国 B.科威特、英国、日本 C.伊朗、加拿大、新加坡 D.伊拉克、荷兰、俄罗斯 11.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C ) ①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②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③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④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右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2~14题。 12.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D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13.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四个地区中工业化水平最低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

弱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1. 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4. 了解电离常数的概念、表达式和意义。 【学习过程】 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类。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等。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根据离解成离子的程度大小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它们的区别关键在于电离程度的大小,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某强电解质溶液浓度很小,那么它的导电能力就很弱,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带电荷多少;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某些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盐(如AgCl 、BaSO 4等)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它们仍属于强电解质。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2)特征:和化学平衡一样,在弱电解质溶液里,也存在着电离平衡,该平衡除了具备化学平衡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点是: ①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②分子、离子共存,这完全不同于强电解质。 ③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都是微弱的。一般来说,分子已电离的极少,绝大多数以分子形式存在。如0.1 mol·L -1 的CH 3COOH 溶液中,c (H + )大约在1×10-3 mol·L -1 左右。 ④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步减弱。如H 2CO 3的电离常数:K 1=4.4×10-7 ,K 2=4.7×10 -11 。 (4)影响因素: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当影响电离平衡状态的条件如温度、浓度等改变时,电离平衡就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化为新条件下新的电离平衡状态。 3.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写离子方程式时用“”符号。如: NH·H 2O NH 4+ +OH - 、 CH 3COOH CH 3COO - + H + (2)多元弱酸分步.. 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H 2CO 3 H + + HCO 3-、HCO 3 - H + + CO 3 2-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 电离表示。如:Mg(OH)2 Mg 2+ +2OH - 4.电离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相似,在弱电解质溶液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常数。 (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CH 3COOH CH 3COO — + H + NH 3·H 2O NH 4+ +OH — ①电离常数K 越小,则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电解质就越弱。例如,298K 时醋酸、碳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课堂练习: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 A、脂肪 B、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D 2.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一组元素是: A、C H O B、 C H P C、C H O P D、 C H O N P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靶细胞上的受体物质接受激素,完成信息交流。 B、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C、白细胞完成对侵入人体病菌的吞噬。 D、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 A.纤维素和果胶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磷脂和蛋白质 D.核酸和果胶 6、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共60分,每空10分)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中该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 (3)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7、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相互作用 学案

02相互作用 考点1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或 =0 =0 x y F F ?? ? ?? 合 合 。 (3)重要推论 ①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 ③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拓展1:整体法与隔离法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1)对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理解 整体法是指将相互关联的各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方法。整体法的优点在于只需要分析整个系统与外界的关系,避开了系统内部繁杂的相互作用。 隔离法是指将某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分析该物体的方法。隔离法的优点在于能把系统内各个物体所处的状态、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表达清楚。 (2)整体法和隔离法的使用技巧 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拓展2:临界问题的处理方法 (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 (2)常见的临界状态有: ①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0(主要体现为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 ②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 ③绳子绷紧与松驰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为0;

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word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明白得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点、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 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的环境是,能够直截了当 从里猎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截了当排入里。假如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二、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 (1)血浆 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细胞直截了当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 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动脉中的沿动脉流入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壁进入组织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够被的静脉端重新吸取,进入。 D.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3)淋巴 A.定义:淋巴管内流淌的液体叫淋巴,也叫。 B.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小部分被吸取,成为淋巴。 C.回流:通过淋巴循环由流入中。 2、内环境 (1)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2)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3)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A.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B.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相同点: 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 ②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③差不多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组织细胞要紧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要紧存在于血浆中,淋巴细胞要紧存在于淋巴中。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专门少。 三、细胞外液的要紧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 血浆渗透压大小要紧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要紧来源于和。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的渗透压。(2)酸碱度(pH):正常人的血浆近,pH为,血浆的pH之因此能够保持稳固,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温度一样坚持在左右。 【预习自测】 1.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截了当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截了当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截了当环境 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截了当环境是;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截了当环境是。 【课堂自测】 1.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可不能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要紧是()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2.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随堂演练】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乙酰胆碱 2.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洁水 3.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的缘故() A.细胞将不能同意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4.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 3 8. 5 C. 6 D. 10

第三章 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道河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导学案 编号 10 日期班级组号姓名编制人陈红学科主任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授课教师:六道河中学—陈红学 教学目标1、说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和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教学难点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准备时间9.14 实际时间 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 教学用具或课件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2分钟) 1、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刺激,逃避刺激。 2、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有的营生活。 3、有些单细胞生物没有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属于等生物;有些单细胞生物有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属于生物。 4、草履虫对污水有作用,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危害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 二、自主探究: 1、3分钟时间通读课本P42—P45,同时划出其中的重点。 2、根据所学的内容4分钟时间找出下列各题答案(只记忆,不填写):(3分钟时间记忆,2分钟对子组互考,3分钟 3、4号准备上板) 1、一株植物体上所有的根的总和叫做。白菜的根系和区别明显,是直根系;麦的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组成,是须根系。 2、植物的和都是茎,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和。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做,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 3、一片完全叶包括、和三部分。植物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叶脉,交叉成网的,称;互相平行的,称。 4、花与植物的有关。 花的类型花冠颜色气味花粉粒特点传粉者常见的花风媒花 虫媒花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五、教学流程图: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一章 统计本章知识体系 学案

第一章统计 本章知识体系 专题一三种抽样方法的比较 例1 (1)某社区有500户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了解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2)从10名同学中抽取3人参加座谈会. Ⅰ.简单随机抽样Ⅱ.系统抽样方法Ⅲ.分层抽样方法 问题与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A.(1)Ⅲ,(2)ⅠB.(1)Ⅰ,(2)Ⅱ C.(1)Ⅱ,(2)ⅢD.(1)Ⅲ,(2)Ⅱ 解答(1)中由于这500户家庭之间的收入有明显的差异,故采用分层抽样;(2)中个体无差异,且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 A 规律方法选择抽样方法的标准是:先判断总体中个体有无差异,当总体中个体有差异时,无论总体中个体数目的多少,都应选择分层抽样;当总体中的个体无差异时,再判断总体中的个体数目的多少,如果个体数目较少,则用简单随机抽样,如果个体数目较多,则用系统抽样.

(1)为了解1 0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容量为40的样本,则分段的间隔为( C ) A .50 B .40 C .25 D .20 (2)甲、乙两套设备生产的同类型产品共4 800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进行质量检测.若样本中有50件产品由甲设备生产,则乙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1_800件. 解析:(1)根据系统抽样的特点可知分段间隔为1 00040 =25,故选C. (2)设乙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x 件,则甲设备生产的产品总数为(4 800-x )件.由分层抽样特点,结合题意可得5080=4 800-x 4 800 ,解得x =1 800. 专题二 统计图表 例2 2018世界锦标赛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如下: 号 2 3 4 6 7 8 9 10 12 15 16 18 年龄/岁 25 24 24 24 25 23 29 29 24 26 24 22 解答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