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镇痛药及其拮抗药与受体的作用类型,可将这类药分为四类:

纯受体激动药,如吗啡,哌替啶,苯哌利啶及芬太尼等;

部分激动药,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等;

混合型激动-拮抗药,如纳布啡(nalbuphine);

纯拮抗药,如纳洛酮,纳屈酮.

阿片受体的分类

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如脑,脊髓等.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阿片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关系就象钥匙和锁一样,但阿片药物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在与受体结合时起的作用不同,则表现不同.

只有激动药才能打开其相配的锁,产生激活作用,如吗啡与μ,κ受体结合的情况.

而拮抗药纳洛酮只是占据开锁的位置,阻止开锁后的激活过程.

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合力强,但无内在活性.

阿片药物的耐药及戒断现象

与机体内源性阿片物质的存在密切相关.

内源性阿片物质是阿片受体的配基,广泛存在于脑,脊髓,周围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 肾上腺髓质,胃肠道及血浆.

耐药

在机体连续接受外源性阿片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阿片受体发生"超载",机体通过负反馈使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减少或停止,结果是需使用更多的阿片药物才能维持原有的镇痛作用,这就是临床上的耐药现象.

表现为用药量增加,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戒断现象

在长期连续用药突然停止麻醉性镇痛药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失眠,肌颤,呕吐,流涎,出汗,腹痛,散瞳等.

这是因为短期内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物质释放功能未能恢复的缘故,这就是临床上看到的所谓阿片类药物成瘾及依赖现象.

大多是由于"滥用"阿片类药物的结果.事实上,临床围术期中正常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包括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s Control Analgesia PCA)技术的开展,均是在短期,少量使用的范畴.即使用于癌性疼痛治疗时,只要循规导矩,也很少发生精神依赖及成瘾.

吗啡

吗啡 (Morphine)是阿片受体典型的纯激动药.

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10%.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吗啡通过作用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注射10mg吗啡后可使痛阈提高50%

作用特点为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和内脏的疼痛均能有效抑制

抑制持续性钝痛较锐痛更好

而且在疼痛出现前用药效果更好.

除镇痛外,引起病人的欣快感,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

小剂量的镇静作用好,环境安静时,容易入睡.

其镇痛作用的另一特点是神志不受影响,术中可能知晓.

作用于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时可抑制咳嗽.

作用于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器,则引起恶心,呕吐.

由于吗啡刺激动眼神经核中植物神经成分,表现有缩瞳作用,急性中毒时具有针尖样瞳孔的临床体征.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由于抑制交感活性,增强迷走张力,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释放组胺的间接作用,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

与吗啡用量相关,大剂量用药(1~4mg/kg静脉注射) ,尤其与氟烷共用时要注意补充血容量小剂量(> 0.5mg/kg)时相对安全.但单次,快速给药时,即使小剂量(5~10mg静脉注射)也可能发生

注射速度低于5mg/min时可减少其发生.

预先使用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或临时采用头低足高位也可减少其发生.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吗啡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缓,潮气量减少,分钟通气量下降.

呼吸抑制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老年病人 (> 60岁)对吗啡的敏感性较高,使用相同剂量时,血浆浓度高于年轻者,呼吸抑制程度更深,窒息,间歇性呼吸,上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多见.

通常,吗啡的低脂溶性限制了它对血脑屏障的穿透能力,但对幼婴儿来说血脑屏障尚未健全,因此这类患儿对吗啡耐受性较低.

在合并有其它中枢性抑制者, 如已有中枢病变者,使用吸入麻醉药,巴比妥类药物,酒精及其它镇静药物者均可加强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

临床应用

吗啡作为麻醉前用药时,主要目的是使病人镇静,减少麻醉药需要量,并使麻醉诱导平顺.成人剂量为8~10mg,主张皮下或肌肉注射,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口服仅达 20%~30%.

吗啡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已有几十年历史,大多用于心脏手术病人中,其剂量为1mg/kg左右.但由于其缺点较多,如麻醉深度不足,组胺释放作用,遗忘作用较差,抑制应激反应不充分等,弊多于利,近年来已被芬太尼,苏芬太尼等取代.

术后病人的自控性镇痛 (PCA)或癌痛的治疗中.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是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

大剂量急性中毒时表现严重的呼吸抑制,紫绀,昏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针尖样瞳孔.应吸氧并采用机械通气,同时可用纳洛酮或其它拮抗药拮抗.

以下情况中不宜使用吗啡

⑴支气管哮喘;

⑵上呼吸道梗阻;

⑶颅内高压如颅内占位病变或颅脑外伤等;

⑷严重肝功能障碍;

⑸待产妇;

⑹1岁以内幼儿.

哌替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哌替啶与吗啡的作用相似,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1/10,除镇痛作用外,还有镇静安眠及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用药后的欣快感和反复使用后的成瘾及药物依赖均比吗啡要低.

作用时间较吗啡短,对各种疼痛都有效,尤其是对内脏痛的效果更好.

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痛阈可提高50%,如注射75mg,使痛阈提高75%,与注射15mg吗啡的效应相同.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哌替啶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更强,即使在小剂量(2~2.5mg/kg)哌替啶麻醉下,也可引起血压,外周阻力及心排血量下降.

使用10mg/kg的剂量时,除明显的心排血量下降外,还可发生心跳骤停.

因其组胺释放作用比吗啡强,又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在给药后常有心率增快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哌替啶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潮气量减少,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

对老年及小儿影响更大

使用过程中也可能有呼吸抑制延迟和再发现象.

相同剂量时呼吸抑制作用比芬太尼稍弱

其它作用

哌替啶由于结构类似阿托品,使用中具有类阿托品样作用,无缩瞳作用,反而引起瞳孔散大,并有抑制涎腺分泌作用.

临床应用

作为麻醉前用药时,主要目的是使病人镇静,减少麻醉药需要量.成人剂量为 1mg/kg,肌肉注射.

在临床麻醉中常作为各类阻滞麻醉时的辅助用药,一般按0.5~1mg/kg经静脉给予,可同时给予其它镇静药以加强效应

老年,小儿及危重病人注意酌情减量.

由于其对循环系统的负性效应,如组胺释放,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及增高心率等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范围,不宜以大剂量作为全麻的主要用药.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轻度不良反应,如眩晕,出汗,恶心,呕吐

严重反应偶见,可发生血压下降或虚脱.

芬太尼家族

芬太尼(Fentanyl)类麻醉性镇痛药有

苏芬太尼(Sufentanil)

阿芬太尼 (Alfentanil)

卡芬太尼(Carfentanil)

罗芬太尼(Lofentanil)

雷米芬太尼 (Remifentanil).

化学结构

芬太尼类药物大部分在60~70年代合成,也是苯基哌啶衍生物.

芬太尼是目前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制品为枸缘酸盐形式.苏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在临床的应用也逐年增多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芬太尼是 1960年合成的纯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哌替啶的550~1000倍,静脉注射后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约30分钟.

3μg/kg芬太尼基本不引起脑电图变化,而在大剂量30~70μg/kg时就会使病人获得稳定的麻醉状态,处于知觉消失,安眠和镇定状态,脑电图表现有大而慢的δ波.

芬太尼对脑电图的影响具有封顶效应,即用药达一定程度后,增加药量也不会使脑电图发生进一步改变

苏芬太尼的镇痛效价更大,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时间为其2倍.

阿芬太尼镇痛效价较芬太尼低,约为芬太尼的25%,作用时间仅为其30%,故称为短效镇痛药. 近来又有更短效的雷米芬太尼问世.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其它阿片类药物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的阿片受体达到麻醉效应.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上镇痛剂量(2~10μg/kg)或麻醉剂量(30~100μg/kg)的芬太尼都很少引起低血压,左室功能较差者也很少出现低血压,有人认为主要是其没有组胺释放作用的影响,另外,多数人认为芬太尼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心肌力的变化.

Miller比较了芬太尼 (75μg/kg),苏芬太尼(15μg/kg),阿芬太尼(125μg/kg)对麻醉病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是芬太尼对循环功能影响最小.

但也有人发现苏芬太尼用于瓣膜病变手术中对循环功能影响要轻于芬太尼.

使用芬太尼后的低血压多与心动过缓有关,交感神经张力较高者更易发生

苏芬太尼引起的低血压和交感张力下降及副交感张力增强有关

也是血管平滑肌直接抑制的结果.

雷米芬太尼,阿芬太尼比苏芬太尼和芬太尼更易引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芬太尼对呼吸驱动力,时间及呼吸肌活动上均有影响

在芬太尼(2μg/kg)与咪唑安定 (0.05mg/kg)联合应用时,低氧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相继受到影响,发生呼吸抑制

血药浓度达1.5~3.0ng/ml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反应的敏感性即下降.

芬太尼抑制呼吸的时间比等效吗啡或哌替啶要短,恢复的时间也快.

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相对镇痛时间为短,而苏芬太尼却相反,其呼吸抑制时间短于镇痛时间.

使用10μg/kg芬太尼麻醉后,术后一般不至于引起呼吸抑制.

如剂量达20~50μg/kg 时,术后必须作机械通气的准备.

大剂量应用(50~100μg/kg)后,辅助呼吸常需12小时或更长.

与其它阿片类镇痛药相同,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等均可以引起呼吸抑制延迟,可能与血药浓度出现二次高峰有关

临床应用

芬太尼家族中,临床常用的是芬太尼,苏芬太尼,雷米芬太尼三种

主要作为镇痛药用于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中,根据药物配方不同,使用剂量不等,通常手术芬太尼剂量不超过10μg/kg.

芬太尼与氟哌啶按1:50比例混合称为氟芬合剂,商品名为英诺伐(Innovar),用于神经安定麻醉(NLA)中.

由于它们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小,目前已成为心血管麻醉中的主要用药,常大剂量使用.

如芬太尼可达50~100μg/kg.

苏芬太尼的镇痛比芬太尼更强,安全范围广,约为芬太尼的100倍.也是复合全麻的理想用药. 多用于心脏手术麻醉中.

由于雷米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很少有蓄积作用,适用于分次或持续静脉输注多种给药方式,应用方便.

采取静脉持续输注方式给药,可按0.1~0.2μg/kg/min的速率给予.停药后很快清醒,呼吸恢复也较芬太尼快.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大剂量或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或苏芬太尼有引起胸,腹壁肌肉僵硬的可能,直接影响通气.可用肌肉松弛药或阿片受体拮抗药处理.

苏芬太尼可减少胃肠蠕动而致便秘,也可增加胆道压力.

与其它阿片类药物一样,反复或大量使用芬太尼类药后有可能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

长期反复使用也可产生依赖性,但较吗啡与哌替啶为轻.

其它阿片受体激动药

可待因(Codeine)

其镇痛效价仅为吗啡的1/6,而且镇痛效果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药物剂量,其镇痛效果也不增加.

但镇咳作用较强,因此,临床中主要用于镇咳,而麻醉中很少使用.

临床剂量引起呼吸抑制, 呕吐及产生依赖性的作用均较弱.

阿片受体纯拮抗药

纯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对阿片受体无激动效应,通过与麻醉性镇痛药竞争受体产生拮抗作用. 纳洛酮

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阿片受体拮抗药,常用于如下情况:解救阿片类镇痛药急性中毒及它们引起的呼吸抑制等,并有催醒作用;

拮抗全麻后麻醉性镇痛药的残余作用;

拮抗新生儿在母体受到麻醉性镇痛药影响所致的呼吸抑制;

还可利用其激发戒断症状的特性,对可疑的阿片药成瘾者作诊断.

有研究证实纳洛酮还可用于与阿片受体不相关的催醒作用,如对酒精急性中毒的解救等,可能与通过胆碱能作用激活生理性觉醒系统有关

静脉首次剂量为0.3~0.4mg

根据病情15min后可肌肉注射0.6mg,或按5μg/kg/h继续静脉输注.

临床使用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 由于其作用时间短暂,单次剂量拮抗成功后,待作用消失有可能再度陷入呼吸抑制和昏睡.

2. 拮抗术后麻醉性镇痛药时,痛觉的突然恢复可使交感系统活性骤然增强,发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或心律失常,肺水肿,特别在心功能异常或容量已相对过量的病人中更易出现,需引起注意.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五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吗啡、哌替啶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急性中毒及应用注意; (2)熟悉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罗通定及纳洛酮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了解癌症患者的“三级止痛阶梯疗法”。 能力目标 (1)能为癌症、创伤等重度疼痛选择合理的镇痛药; (2)合理运用麻醉性镇痛药,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不良反应特别是依赖性的产生。 案例引导 患者张某,胆结石手术后每天使用哌替啶(杜冷丁)镇痛,连续使用两周,出院后张某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诊断,张某已对杜冷丁产生依赖性。 案例分析:本章所阐述的药物绝大部分属于麻醉药品,如吗啡、杜冷丁、美沙酮等,还有少部分属于精神药品,如曲马多。这些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另一方面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为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这类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运输和进出口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2005年8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并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于2005年11月1日起实行。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能选择性消除或缓解疼痛而不影响其他感觉(触觉、视觉、听觉)的药物。由于多数药物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伤害性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冲动传至中枢,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疼痛根据性质可分为锐痛和钝痛两类。锐痛指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持续时间较短,如刺痛、绞痛、灼痛等;钝痛指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如酸痛、胀痛、闷痛。根据疼痛程度还可以分为微痛、轻痛、剧痛等。 剧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而且还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镇痛药不仅能够解除病痛,防止休克的发生,同时还可缓解疼痛引起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但疼痛的部位及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未确诊前不宜轻率使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痛药的相关知识的。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且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一、芬太尼 1.优缺点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2.麻醉方法 (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一般用10~2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μ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μ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3.不良反应 (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镇痛药及其拮抗药与受体的作用类型,可将这类药分为四类: 纯受体激动药,如吗啡,哌替啶,苯哌利啶及芬太尼等; 部分激动药,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等; 混合型激动-拮抗药,如纳布啡(nalbuphine); 纯拮抗药,如纳洛酮,纳屈酮. 阿片受体的分类 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如脑,脊髓等.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阿片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关系就象钥匙和锁一样,但阿片药物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在与受体结合时起的作用不同,则表现不同. 只有激动药才能打开其相配的锁,产生激活作用,如吗啡与μ,κ受体结合的情况. 而拮抗药纳洛酮只是占据开锁的位置,阻止开锁后的激活过程. 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合力强,但无内在活性. 阿片药物的耐药及戒断现象 与机体内源性阿片物质的存在密切相关. 内源性阿片物质是阿片受体的配基,广泛存在于脑,脊髓,周围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 肾上腺髓质,胃肠道及血浆. 耐药 在机体连续接受外源性阿片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阿片受体发生"超载",机体通过负反馈使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减少或停止,结果是需使用更多的阿片药物才能维持原有的镇痛作用,这就是临床上的耐药现象. 表现为用药量增加,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戒断现象 在长期连续用药突然停止麻醉性镇痛药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失眠,肌颤,呕吐,流涎,出汗,腹痛,散瞳等. 这是因为短期内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物质释放功能未能恢复的缘故,这就是临床上看到的所谓阿片类药物成瘾及依赖现象. 大多是由于"滥用"阿片类药物的结果.事实上,临床围术期中正常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包括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s Control Analgesia PCA)技术的开展,均是在短期,少量使用的范畴.即使用于癌性疼痛治疗时,只要循规导矩,也很少发生精神依赖及成瘾. 吗啡 吗啡 (Morphine)是阿片受体典型的纯激动药. 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10%.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吗啡通过作用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注射10mg吗啡后可使痛阈提高50% 作用特点为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和内脏的疼痛均能有效抑制 抑制持续性钝痛较锐痛更好 而且在疼痛出现前用药效果更好. 除镇痛外,引起病人的欣快感,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 小剂量的镇静作用好,环境安静时,容易入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